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專項訓練一、選擇題(45題)1.(2022·全國甲卷·26)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答案】D【解析】由材料“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業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可知手工業發達,產品享譽海外,故選D項;由材料“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可知輸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裝飾品,不是基本的生產資料,排除A項;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排除B項;材料沒有海外貿易稅收與其他稅收的對比,不能得出“主要來源”的結論,排除C項。2.(2022·山東高考·8)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除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經援貸款外,還與非洲國家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技術合作。1974~1980年,中國先后與45個非洲國家簽訂了100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定。這表明我國致力于與非洲人民一起()A.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B.改善非洲的經濟治理機制C.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均衡發展D.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對非洲提供經援貸款和經濟技術合作,促進互利共贏,這符合國際經濟新秩序平等互利的訴求和方向,有利于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故選D項;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指由同一區域若干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組織,中非在地理位置上不相鄰,排除A項;中國一貫堅持不干涉別國內政,不會致力于改善非洲的經濟治理機制,材料只強調中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技術合作,排除B項;“均衡”說法錯誤,排除C項。3.(2022·廣東高考·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周恩來匯報參加日內瓦會議和出訪印度、緬甸情況時,毛澤東指出:“門要關死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種有利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边@說明()A.國內建設需要調整“一邊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提升中國影響力C.“求同存異”促進亞非各國了解中國D.不結盟運動興起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B【解析】題干中毛澤東指出“很有一種有利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這說明建國初中國積極發展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通過支持民族解放運動,迅速提升中國的影響力,故選B項;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強調的是發展同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關系,沒有體現“一邊倒”政策需要調整,排除A項;1955年4月,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排除C項;1961年9月,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興起,排除D項。4.(2022·江蘇高考·6)1876年,浙海關稅務司文書李圭參加美國萬國博覽會后寫道,博覽會“原以昭友誼,廣人才,尤在擴充貿易”,而國人出外甚少,“多以無益視之”,若能明了西人辦會之意,“亟亟焉圖維之,上可以裕國,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A.中國卷入世界市場體系B.國人需重視對外交流C.美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D.政府應倡導實業救國【答案】B【解析】據材料“若能明了西人辦會之意,‘亟亟焉圖維之,上可以裕國,下可以利民’”,可知李圭強調國人了解世界較少,舉辦萬國博覽會對國家經濟發展和開啟民智的重要作用,因此李圭的言行表明國人需重視對外交流,故選B項;鴉片戰爭后中國就卷入了世界市場體系,排除A項;1876年世界貿易重心在英國,排除C項;19世紀末清政府才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排除D項。5.(2021·山東高考·8)1954年8月,毛澤東在接見英國工黨代表團時指出:“我們這類國家,如中國和蘇聯,主要依靠國內市場,而不是國外市場。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強調中國()A.需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經驗B.經濟建設要堅持自力更生C.應逐步放棄“一邊倒”政策D.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答案】D【解析】題干中毛澤東的話主要是強調“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這說明中國需要并愿意開展對外經濟交流,故選D項;“需要聯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強調的是需要對外經濟交流,但并沒有強調一定是與西方交流,排除A項;“這并不是說不要國外聯系”說明強調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對外交往,排除B項;1954年中國依然實行的是“一邊倒”政策,當時中蘇關系友好,并沒有打算放棄這個政策,排除C項。6.(2021·重慶高考·2)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答案】B【解析】由材料“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結合其時間信息可知漢代通過絲綢之路與多個國家交往,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選B項;絲綢之路起點在長安,中途經過的城市敦煌、撒馬爾罕,終點羅馬都是絲綢之路中心,排除A項;材料中僅只提及中國出土的,不能代表是在中國生產的,排除C項;“直接”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7.(2021·江蘇高考·11)圖1《通不過去》(圖中有“和平之路”戰爭之路”五項基本原則”及排隊情形)意在說明,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利于()圖1注:兩個門:和平之路;戰爭之路A.提升不結盟運動的影響力B.推動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大C.阻止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D.遏制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答案】D【解析】由材料“和平之路、戰爭之路、五項基本原則”,隊伍朝著和平之路,宣傳欄上有“五項基本原則”,而“戰爭之路”上空無一人,說明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和戰爭,有利于遏制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故選D項;中國并未加入不結盟運動,奉行不結盟政策,排除A項;材料只提及中國,沒有涉及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不能得出社會主義陣營擴大的結論,排除B項;“阻止”表述錯誤,兩極格局源自于美蘇兩國的較量,排除C項。8.(2021·天津高考·15)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別編纂了不同時期的中外交涉檔案資料匯編《籌辦夷務始末》;1904年,清朝官員王彥威輯成光緒時期《籌辦洋務始末記》,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補輯,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資料匯編名稱的變化深刻反映了()A.主權意識的明確B.夷洋觀念的轉變C.中外交往的困境D.時代變遷的影響【答案】DAB【解析】從“夷務”到“洋務”再到“外交”,反映出清政府受時代變遷的影響,其外交思想及對外政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有利于近代外交的形成,故選D項;把處理中外關系的“洋務”稱之為“外交”,一定程度反映了清政府作為主權國家,與世界接軌,但這仍然受時代變遷的影響,故A項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并非最佳選項;從貶義的“夷務”到中性的“洋務”,說明統治者拋棄“天朝上國”意識,逐漸形成國家平等(近代國家)的世界意識和平等對外交往的理念,但不能反映整個材料,故B項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并非最佳選項;“困境”說法錯誤,排除C項。9.(2021·重慶高考·12)法國大革命期間的重要文獻《人權宣言》,在起草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意見,形成了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以英國《權利法案》為藍本,但未被采納,可以推斷,該版本的起草者試圖()A.保留等級制和貴族權力B.倡導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C.維護君權神授專制思想D.否認議會權力的至高地位【答案】A【解析】由材料“其中一個版本以英國《權利法案》為藍本”可知法國試圖借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世襲的君主,保留封建等級和貴族權力,故選A項;材料強調試圖借鑒《權利法案》起草者的意圖,倡導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是《人權宣言》未采納其意見后形成的,排除B項;《權利法案》已經否定了君主專制,排除C項;《權利法案》肯定議會擁有立法權,排除D項。10.(2020·海南高考·11)1949年春夏之間,當中國革命戰爭即將勝利時,毛澤東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條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外交方針所回答的問題是()A.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B.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C.如何處理好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關系D.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答案】B【解析】“另起爐灶”即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礎上同西方各國建立外交關系,回答的是如何著手建立自己的外交關系,故選B項;“一邊倒”即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回答了如何對待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排除A項;當時國際形勢是美蘇兩極對峙,兩極格局瓦解后和平和發展才成為時代主流,排除C項;“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回答了如何對待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排除D項。11.(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9)1923年底,孫中山認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則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則由于我黨組織之方法不善,前此因無可仿效。法國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國革命血戰八年而始得獨立,因均無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國有之,殊可為我黨師法。”其意在()A.走蘇俄革命的道路B.放棄資產階級代議制C.加強革命的領導核心D.改變反封建的斗爭目標【答案】C【解析】孫中山的革命目標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故A項錯誤;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代表,目的就是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故B項錯誤;由材料“1923年底”的時間信息可知,孫中山意在吸取俄國革命成功的經驗,并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讀三民主義,促成國共兩黨合作,加強了革命的領導核心,故C項正確;孫中山終生致力于反封建革命斗爭,且材料只是提及要借鑒俄國革命經驗,并沒有改變反封建的斗爭目標,故D項錯誤。12.(2023·黑龍江大慶一?!?)唐朝安史之亂發生后,駐守西疆的四鎮邊兵東調長安,吐蕃乘機北上占據河西走廊,回鶻亦南下控制了阿爾泰山一帶,同時西邊的大食(阿拉伯帝國)亦加強了對中亞地區的攻勢。這在當時()A.影響了絲綢之路的暢通B.導致朝貢貿易迅速衰落C.中斷了中外經濟的聯系D.造成了華北地區的戰亂【答案】A【解析】據材料,安史之亂發生后,唐朝駐守西北地區的軍隊內調,周邊政權趁機擴張,唐朝對河西走廊、阿爾泰山一帶、中亞等地的控制喪失或減弱,影響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故選A項;安史之亂前,河西走廊等地屬于唐朝的領土,與這些地區的貿易不屬于朝貢貿易,通過絲綢之路開展的貿易也以民間貿易為主,因此安史之亂“導致朝貢貿易迅速衰落”說法不恰當,排除B項;中斷了中外經濟的聯系的表述太過絕對化,排除C項;華北地區的戰亂不是由于西北邊境軍隊內調造成的,而是安史之亂造成的,排除D項。13.(2023·廣東名校聯盟高三11月聯考·3)下圖為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的《客使圖》壁畫。畫中描繪的是來自拜占庭、新羅和靺鞨的使者在唐朝官員帶領下準備進入會見場所。此壁畫可以用來說明唐代()A.民族關系穩定和睦B.繪畫充滿浪漫主義色彩C.文明影響力的強大D.太子專門管理外交事務【答案】C【解析】從材料看到,外國及邊疆少數民族來朝貢唐朝君主,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文明影響力的強大,C項正確;A項“民族關系”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浪漫主義”說法在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14.(2023·山東濟南高三上期中·4)下表為清朝雍正年間軍事將領陳倫炯《海國聞見錄》的目錄及內容簡介。這可以用來說明()內容簡介《天下沿海形勢錄》記述中國沿海地理形勢,北起渤海灣,南至北部灣的地貌、水文、航運、海防《東洋記》記述朝鮮、日本及琉球《東南洋》記述臺灣、菲律賓群島、西里西伯島、摩鹿加群島和婆羅洲島《南洋記》記述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及巽他群島《小西洋記》記述南亞、西亞及中亞《大西洋記》介紹了非洲與歐洲,記載了歐洲各國的殖民擴張活動《昆侖記》《南澳氣記》記錄中國“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的南海群島A.清政府國家主權意識的上升B.海防危機促使清政府海權意識明顯增強C.清政府保持傳統的宗藩觀念D.新航路開辟推動中國對世界的全面認知【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當時清朝對世界的認識是以中國為中心的,重點關注的是周邊地區,對東亞、東南亞的地理認知更為豐富和準確,遠及歐洲、非洲;對東半球有初步了解,并沒有提及到新大陸,可以看出對世界地理整體認識不足,具有明顯的宗藩觀念,故選C項;根據所學可知,國家主權意識是指根據國際法準則和本國的領土主權原則對關于本國的領土及事務,形成的符合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領土主權觀念,而材料內容涉及的是軍事將領陳倫炯《海國聞見錄》個人著作的目錄及內容簡介,與國家主權無關,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在清朝雍正年間并沒有海防危機,選項中說的“海防危機”促使清政府海權意識明顯增強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的開辟是發生在同一時期的明朝,再結合材料內容可知,清朝并沒有形成對世界的全面認識,排除D項。15.(2023·北京海淀區高三上期中·14)兩漢時期,日本統治者經常派使者到中國朝貢并接受冊封。隋朝時,日本企圖侵占朝鮮,并在使節提交的國書中使用“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之語,后又表述為“東天皇敬問西皇帝”。這反映出()A.日本的自大和擴張野心B.日本國際地位不斷提高C.大化改新強化中央集權D.朝貢體系維系東亞和平【答案】A【解析】兩漢時日本接受中國的冊封并朝貢,到隋朝時卻自稱天子、天皇,將自己置于與中國皇帝平等的地位,且企圖侵占朝鮮,這恰恰反映出了日本的自大和擴張野心,故選A項;題干體現的是日本對中國和朝鮮的態度變化和擴張欲求,并未有實際行動,所以沒法體現出其國際地位是否提高,排除B項;大化改新發生在唐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日本在西漢時是服從于朝貢體系的,但是隋朝時卻有了擴張的野心,等于想突破朝貢體系,所以上述變化不能反映朝貢體系維系東亞和平,排除D項。16.(2023·江蘇南通海門區高三診斷·3)下圖為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禮賓圖》,描繪了唐朝鴻臚寺官員接待羅馬、高麗以及東北少數民族使節的情景。該圖文信息能體現()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雜糅B.外交場景與藝術審美的結合C.開元盛世與民族認同的交匯D.雕塑藝術與史料價值的統一【答案】B【解析】據材料“描繪了唐朝鴻臚寺官員接待羅馬、高麗以及東北少數民族使節的情景”,可知《禮賓圖》對研究唐代的對外關系場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禮賓圖》是唐代壁畫成就中的代表,也反映了當時繪畫藝術的審美取向,故選B項;西域位于西北地區,高麗是位于朝鮮半島的古代政權,排除A項;章懷太子是唐高宗時期的代表人物,開元盛世代指的是唐玄宗時期的封建盛世,排除C項;《禮賓圖》是唐代壁畫成就中的代表,也反映了當時繪畫藝術的成就,排除D向。17.(2022·福建省部分名校高三11月聯合測評·7)1865年,英國人赫德在給總理衙門的文件中寫道“命大臣駐扎外國,于中國有大益處?!泵鎸袈?,1875年5月,清政府在經歷了三次遣使嘗試后,發布上諭同意正式遣使,并于次年正式向外派駐外交使團??梢?,晚清使節制度的建立()A.標志著清廷外交開始半殖民地化B.推動了中國外交領域的近代化C.反映了中國外交主權的完全喪失D.使清廷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據材料“清政府在經歷了三次遣使嘗試后,發布上諭同意正式遣使,并于次年正式向外派駐外交使團”可知,中國開始向外國派遣大使,在對外交往中,凡是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都要互派外交使節,因此使節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動中國外交近代化,故選B項;政治上主權不完整,內政外交受制于外國侵略者,體現外交的半殖民地化,材料中中國政府主動派遣外交使團,故未體現半殖民地化,排除A項;中國政府主動派遣駐外交使團,說明清政府掌握有一定的主權,故完全喪失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清廷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排除D項。18.(2023·安徽安慶二?!?8)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內外洋面海匪活動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種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責任和被懲辦的各種壓力,福建和廣東的一些文武官員開始與英軍嘗試合作。材料表明()A.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B.部分官員的海洋主權意識淡薄C.清水師嘗試國際化合作D.政府權力下移與地方勢力崛起【答案】B【解析】中英海軍聯合鎮壓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國海軍在中國洋面參與的緝匪行動和護商活動,不僅破壞了清代前期建立的巡洋制度,同時也損害了中國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轄主權,而且導致中國內洋與外洋的管轄觀念日漸模糊,故選B項;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排除A項;國際合作的行為主體是國家,不是地方官員,排除C項;太平天國后期,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地方勢力崛起,排除D項。19.(2023·湖南長沙一中月考·6)《籌辦夷務始末》是晚清官修的對外關系檔案匯編,收錄道光、咸豐、同治時期有關涉外事務的上諭、廷寄、奏折、照會等。此書中,中國官員所使用的外交詞匯可分為四類:類別用詞中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哲學天下、中外一體、撫有萬邦……中國對西方國家的看法丑類、逆夷、狡詐、叵測、不馴……中國對西方國家的外交辭令查辦、開導、恩準、施恩、羈縻、馭夷……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情辭恭順、仰賴天恩、悔過、就撫、嘵嘵置辯……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天朝上國思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B.傳統貢賜外交模式被迫放棄C.這類詞匯密集使用于1861年之前D.文化觀念沖突是戰爭的主因【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國對外關系的基本哲學中國對西方國家的看法中國對西方國家的外交辭令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等用詞可知,中國在外交上,天朝觀念依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后洋務運動開展,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加速,表格所示的辭令會逐漸減少,所以這類詞匯應該密集使用于1861年之前,故選C項;天朝上國思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與材料中“撫有萬邦”、“馭夷”等外交用詞不符,排除A項;傳統貢賜外交模式被迫放棄,與材料中“撫有萬邦”、“恩準”、“施恩”、“仰賴天恩”等用詞不符,排除B項;表格內容反映出舊觀念與新的外交現實存在沖突,但這不是戰爭的主因,主因是國家利益的沖突,排除D項。20.(2023·遼寧葫蘆島協作校高三上·5)清代“外洋”一詞通常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納入行政管轄的海洋區域,另一種是指外國。表1所示是《清實錄》中“外洋”一詞的統計情況(單位:次數)據此可知,清政府()A.國際地位得到提高B.放棄了天朝上國的觀念C.外交政策趨于穩定D.逐漸融入國際外交體系【答案】D【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晚清時期清代“外洋”概念漸漸與外國同義,這體現清政府逐漸接受近代外交,逐漸融入國際外交體系之中,故選D項;從嘉慶到宣統年間,清廷國際地位降低,排除A項;“放棄”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清廷“外洋”觀念的變化,與外交政策無關,排除C項。21.(2023·江蘇海安高三上期初·11)從《南京條約》簽訂開始,中國的朝貢體制逐漸被西方列強的條約體制所取代。自19世紀60年代起,國際法正式輸入中國,新式學堂陸續開設國際法課程,清政府也日益重視將國際法的相關知識運用于外交實踐。以上信息表明當時中國()A.充分運用國際法維護國家主權B.系統學習和掌握國際法知識C.與西方國家外交關系漸趨平等D.外交體制由傳統向近代轉化【答案】D【解析】據材料“國際法正式輸入中國……清政府也日益重視將國際法的相關知識運用于外交實踐”可知,清政府的外交國際化,故選D項;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沒有涉及維護國家主權,排除A項;據材料“國際法正式輸入中國,新式學堂陸續開設國際法課程”可知,清政府才開始學習國際法知識,并沒有系統學習和掌握,排除B項;據所學,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與西方的外交關系一直不平等,排除C項。22.(2022·山東省聊城市一?!?)在1871至1874年處理臺灣琉球漂民案期間,不少知識分子和閩臺官員明確提出要以國際法處理中日沖突,申明中國在臺灣全境的主權,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馬嘉理案、曾紀澤伊犁談判和中法戰爭中的“臺灣封鎖問題”等涉外交涉中,中國均援用了國際法。這些活動()A.說明西學成為社會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趨勢C.引起清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化D.扭轉了對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答案】B【解析】通過題干內容可知,在晚清時期,中國政府在處理臺灣琉球漂民案、馬嘉理案、曾紀澤伊犁談判等相關問題時,都援引了國際法,這是清政府的外交與國際接軌的表現,反映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趨勢,故選B項;題干內容僅是述及晚清政府在處理一系列案件時都援引國際法,這屬于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表現,不能擴大為“西學”,排除A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晚清政府外交理念的變化,而不是政府權力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晚清時期,清政府并沒有扭轉與西方列強外交交涉中的不利局面,排除D項。23.(2022·河南省高考聯盟高三12月聯考·9)外務部在選人方面,先是沿用經由總理衙門章京考試而選拔的舊人。到1906年后,改用奏調之法。從此進入外務部的新人在結構上發生重大變化,他們不再是科舉正途出身,而更多是從駐外群體、外語人才中調用。上述材料表明()A.科舉制被廢除B.政府重視外交人才C.外務部引進實用人才D.清政府外交趨向近代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外務部的新人在結構上發生重大變化,他們不再是科舉正途出身,而更多是從駐外群體、外語人才中調用”可知外務部選人更注重實踐能力,選拔熟悉外交體系、熟練掌握外語的人才,說明在外交人才的選拔上與西方接軌,是外交近代化的表現,故選D項;1905年清末新政時期廢除了科舉制,材料無法體現出科舉制的廢除,排除A項;政府重視外交人才是材料中的現象,而非本質,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培養、任用而非引進人才,排除C項。24.(2022·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試·2)1876年,清政府按照傳統的政治行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節的出使行為規則。駐外使節是皇帝欽差,代君行權,外交非他們的本職,只是臨時的任務。這一規則的制定()A.體現出外交近代化的艱巨性B.有力地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C.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化程度D.表明清政府主動融入國際社會【答案】A【解析】由“駐外使節是皇帝欽差,代君行權,外交非他們的本職,只是臨時的任務”可以看出,1876年清政府還是按照封建制時代傳統的外交理念來對待駐外使節,而這已經落后于時代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已經依據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來安排駐外使節了,說明清政府外交已經開始在形式上近代化了,但本質上還做不到近代化,因而體現了外交近代化的艱巨性,故選A項;題干僅僅是制定外交使節的出使行為規則問題,沒有體現外交行為的結果,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到外交使節出使行為規則中有對國家主權的破壞,所以不能說加深了半殖民化程度,排除C項;由“只是臨時的任務”說明清政府并不把處理外交事務作為常規的工作,而且依據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派出駐外使節,這是在半殖民地條件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不是主動融入國際社會,排除D項。25.(2023·福建漳州三?!?)19世紀90年代,針對英國各地華僑處境悲慘的現狀,駐英公使薛福成“援照公法及各國常例,聲明中國可派領事官公駐英國屬境”;并駁斥了英國政府誣陷中國不守萬國公約的謠言,稱在近15年內,中國已處處“按照萬國公法辦事”。后來,英國被迫同意了中國派駐領事的要求。這表明,當時()A.英國在華優勢地位的削弱B.國家主權平等原則的貫徹C.國際法對各國約束力增強D.晚清外交近代化轉型加速【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針對英國各地華僑處境悲慘的現狀”“援照公法及各國常例,聲明中國可派領事官公駐英國屬境”“后來,英國被迫同意了中國派駐領事的要求”可知,中國公使引援國際法維護中國合法權益和中國公民利益,體現了晚清外交的近代轉型,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英國在華的優勢地位,故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中國在外交中引援國際法維護合法權益,未涉及國家主權,故排除B項。C項說法材料未體現,故排除。26.(2023·山東青島萊西市高三上期中·6)19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諳悉洋務的實力派官僚擔綱外交機構的長官。因此,奕?等洋務派首領把持的總理衙門職權不斷擴大,總攬了包括眾多內政外交在內的全部“洋務”。清政府此舉主要是為了()A.建立近代外交B.應對內外壓力C.適應列強需要D.推行洋務運動【答案】B【解析】據材料“總攬了包括眾多內政外交在內的全部‘洋務’”可知,總理衙門的設置一方面適應了列強侵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國內近代化,因此清政府這一舉措是為了應對內外壓力,故選B項;清政府是迫于壓力建立近代外交機構,是順應列強侵華的趨勢,不是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據材料“總攬了包括眾多內政外交在內的全部‘洋務’”可知,總理衙門的設立適應了內政外交的需要,C項片面,排除C項;此時洋務運動已經開展,排除D項。27.(2023·安徽池州高三二模·8)下表為民國初年一些社會事件的統計。這些現象說明()時間事件民國初年各種政黨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多達300個,具有健全綱領或某一方面綱領者也多達35個1915年北京爆發了抵制“二十一條”的外交運動,80萬人口的北京城,僅一次大規模的集會,人數就有30萬;在天津,連續幾次大規模的集會,每次都在10萬人以上,而當時天津總人口也不過70萬人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的最初幾批黨員中,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運動經歷的人數約占三分之一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B.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曲折性C.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D.個人選擇和國家命運相結合【答案】C【解析】據材料“具有直接或間接參加過辛亥革命運動經歷的人數約占三分之一”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各種政黨組織以及群眾運動逐漸增多,說明辛亥革命加速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的社會影響,沒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現象主要是民主革命活動增多,沒有涉及民主革命的挫折,不能說明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曲折性,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的社會影響,沒有涉及個人選擇,排除D項。28.(2023·百師聯盟高三一輪復習聯考<二>湖南卷·8)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從古代到19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都沒有國歌,也沒有國歌意識。隨著近代外交的發展,直到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才頒行了中國第一首正式的國歌《鞏金甌》,歌詞如圖2所示。中國第一首國歌()圖2A.表達了近代中國人民對清朝統治的自豪感B.是清政府主動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表現C.頒行后迅速導致了清王朝統治的土崩瓦解D.歌詞描繪出了中國近代化的宏偉畫卷【答案】B【解析】《鞏金甌》反映了清朝統治者的美好祈望,無法體現人民的自豪感,與現實嚴重不符,排除A項;為方便于國際外交場合開展外交活動頒行國歌,是主動與國際外交接軌的表現,故選B項;清朝統治迅速土崩瓦解是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動,不是國歌頒行導致,排除C項;歌詞內容描繪的是清朝統治者江山永固的政治奢望,沒有體現近代化的內涵,排除D項。29.(2023·山東棗莊二?!?)1962年至1969年,為了對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部門進行技術改造和填補生產技術空白,我國先后從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國引進技術和設備84項,累計用匯金額14.5億美元。這反映出我國()A.國際地位不斷提升B.外交政策的不斷調整C.探索新的經濟體制D.經濟與世界全面接軌【答案】B【解析】據材料“1962年至1969年從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等國引進技術和設備84項”可知,20世紀60年代我國與資本主義國家開展了經濟和技術的貿易往來,說明我國放棄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這是外交政策的重大調整,故選B項;據材料“為了對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部門進行技術改造和填補生產技術空白”可知,我國與資本主義先進工業國家有貿易往來是發展經濟的需要,不能說明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探索新的經濟體制是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開端的改革開放的實施,20世紀60年代我國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中,探索新的經濟體制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美國對我國敵視孤立,因此,我國與世界全面接軌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30.(2023·山東日照高三上期末·8)如表是新中國成立后采取的部分措施。新中國這些舉措旨在()1949年10月,中國海關總署成立。隨后公布新的海關稅則,并由國家管制對外貿易,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軍管會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在當地的兵營。1950年7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發布:外輪一般不準在中國內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條件下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懸掛中國國旗,嚴格遵守中國的法令和規定方可駛入。A.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理念B.貫徹“一邊倒”外交方針C.穩定秩序以鞏固人民政權D.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由國家管制對外貿易,實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1950年1月至9月,北京、天津和上海的軍管會先后宣告收回或征用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在當地的兵營”、“外輪一般不準在中國內河航行,只有在特定條件下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懸掛中國國旗,嚴格遵守中國的法令和規定方可駛入”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這些舉措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故選D項;材料涉及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采取的部分這些措施的目的,而不是為了“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理念”,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是倒向社會主義陣營,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穩定秩序以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是:剿匪鎮反、土改、穩定物價、朝鮮戰爭,而不是材料中提供的措施,排除C項。31.(2023·江蘇揚州寶應縣高三上期初·11)下表是某一時期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億元),對表中數據理解正確的是()
1950195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4195519561957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其中:蘇聯13.9452.5062.4469.3990.1681.6077.00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亞非及西方國家其中:西方國家27.6012.1118.4815.3319.6427.0527.5014.871.597.085.017.429.6911.37A.工業化的完成推動貿易總額快速增長B.建國初期對外貿易主要以蘇聯為重心C.左傾錯誤導致1957年貿易總額下降D.西方國家貿易增長得益于關系正?;敬鸢浮緽【解析】根據表格數據對比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1951—1956年,我國與蘇聯的貿易額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這與此時我國在外交奉行“一邊倒”政策,蘇聯援助中國的經濟建設和“一五計劃”有關,故選B項;1957年“一五計劃”的完成標志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開始得到改變,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出現大規模的左傾錯誤是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中國與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實現關系正常化是在7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32.(2023·安徽馬鞍山一?!?1)1954年7月,毛澤東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出解釋:各國現在都要求緩和與和平,只有美國要打仗,帝國主義陣營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我們這個時候打出和平的旗號,可進一步分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這反映了當時的外交工作()A.鞏固中蘇同盟關系B.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C.具有革命斗爭色彩D.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答案】C【解析】據材料“帝國主義陣營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我們這個時候打出和平的旗號,可進一步分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可知中國利用帝國主義陣營內部的分歧,打著和平的旗號,進一步分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反映了中國與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斗爭,故選C項;材料“帝國主義陣營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進一步分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表明毛澤東主張團結帝國主義陣營內部一些國家反對美帝國主義,并非鞏固與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說明毛澤東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解釋,可進一步分化美國等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體現了中國與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斗爭策略,不能體現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排除B項;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標志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打破了西方外交的孤立,排除D項。33.(2023·湖北部分市州元月高三調研·9)下圖版畫《備戰備荒為人民·喜交愛國糧》,出自陜西出版的《戶縣農民畫選集》,生動描繪了某一時期中國的社會現象。這幅版畫描繪事件的外交背景是中國()sA.應對帝國主義的敵對封鎖B.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C.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備戰備荒為人民”是我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20世紀60年代我國同蘇聯關系惡化,因此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為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倒向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20世紀80年代我國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34.(2023·重慶南開中學高三質量檢測·13)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法國成為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這一事件當時被西方稱為“外交核爆炸”,媒體形容中法建交是“在一塊密不透風的鐵板上撕開了一道裂縫”。這一重大外交事件()A.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中國重返國際社會C.帶來與西方國家的建交高潮D.推動世界多極化發展【答案】D【解析】新中國建國之初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擠和打壓,20世紀60年代身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國和中國建交,打破了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的全面封鎖,表明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世界向著多極化的趨勢發展,故選D項;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是在1953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排除A項;中國重返國際社會是1971年中國正式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排除B項;材料只能看出法國和中國建交,不能反映“建交高潮”的出現,排除C項。35.(2023·福建莆田二?!?)1949年8月,解放區派出學生籃球隊赴布達佩斯參加第十屆國際大學生運動會。50年代后,我國運動員又多次參加了在柏林、布加勒斯特、華沙、莫斯科等地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這些活動()A.深受社會意識形態影響B.旨在緩和與歐洲的關系C.凸顯中國體育強國地位D.折射重體輕文蔚然成風【答案】A【解析】據材料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參加了布達佩斯國際大學生運動會和柏林、布加勒斯特、華沙、莫斯科等地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布達佩斯、柏林、布加勒斯特、華沙、莫斯科分別為當時匈牙利、民主德國、羅馬尼亞、波蘭和蘇聯的首都,這些國家當時均為社會主義國家,由此可見這些活動深受社會意識形態影響,故選A項;據材料中國參加的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活動,體現了意識形態對外交活動的影響,其目的并非緩和與歐洲的關系,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20世紀50年代中國還不是體育強國,排除C項;題干中僅涉及體育活動的部分情況,并未涉及文體之間的對比,排除D項。36.(2023·北京順義區一?!?)下圖為“新中國不同時期新增建交國家數量示意圖”。其中1971—1980年出現高峰的原因是()①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②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③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④中國得到全世界國家支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關系取得突破的關鍵,推動70年代外交迎來建交高峰,故①正確;1972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外交出現高峰的原因之一,故②正確;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促使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外交迎來建交高峰,故③正確;中國得到“全世界國家”支持的說法錯誤,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37.(2023·高三模擬·8)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鄧小平同志對中國外交戰略和策略進行了重大調整,提出了“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致策”,伴隨對時代主題認識的變化,中國外交的主要目標從“支持世界革命”變或“為國內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據此可知()A.中國外交政策全面“另起爐灶”B.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已經完成C.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調整的立足點D.中國注重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答案】C【解析】據材料“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致策”“中國外交的主要目標從‘支持世界革命’變或‘為國內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可知改革開放以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黨和國家將工作重心轉向了經濟建設,需要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所以黨對外交政策相應做出了調整,故選C項;“另起爐灶”的外交政策主要指的是建國初期重新建立平等的外交關系,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外交關系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不存在“另起爐灶”的做法,排除A項;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依然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尚未完成,排除B項;當時國家外交政策的調整主要服務于中國國內經濟建設的需要,排除D項。38.(2023·福建泉州三?!?0)表121世紀初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部分)時間重要投資領域投資額(美元)2006—2008年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的資源開發和制造業。5.2億增至54.91億2013—2018年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制造業、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領域、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項目。33.7億增至53.9億據表1可知,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旨在()A.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B.保障非洲的經濟安全C.深化中非合作共贏伙伴關系D.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非洲形成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為深化中非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21世紀初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額越來越大,投資范圍越來越廣,故選C項;材料內容為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這種直接投資的目的與國際秩序沒有關系,排除A項;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符合兩個國家的國家利益,并非僅為了保障非洲的經濟安全,排除B項;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前提是地理位置上臨近,位于同一個區域,中國與非洲的合作不屬于區域經濟合作,排除D項。39.(2023·山東濰坊高三上期末·8)1958年,中國開始援助非洲中小型工業項目、農場建設以及糧食供應,截至1966年中國援非金額累計已達4.23億美元。在2000—2011年間,中國對非洲的51個國家援建了1673個項目,總額約750億美元,援建范圍很廣;涉及衛生、教育等。這表明我國致力于()A.維護非洲各國糧食安全B.建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C.保障全球的和平與發展D.踐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1958年起開始援助非洲,且援助金額、援建項目和援建范圍不斷增多,表明中國致力于踐行大國的責任和擔當,故選D項;據材料1958年,中國援助非洲“中小型工業項目、農場建設以及糧食供應”,并非只有糧食安全,排除A項;材料敘述了中國方面對非洲的長期援助,未體現中非區域合作,排除B項;據材料中國長期援助非洲,對保障非洲的和平與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并非對全球的作用,排除C項。40.(2023·北京西城區高三上期末·13)下表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政府開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動()年份外交活動2013年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6年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2017年主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2019年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開幕2022年舉辦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A.致力于發展同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B.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C.拓寬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D.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答案】D【解析】由表格中的“倡議”、“主辦”和“舉辦”等詞匯可以得出,中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主動引領作用,所以可以說中國政府在外交上積極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故選D項;表格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和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三個會議都不屬于發展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所以不能說表格中的外交活動是致力于發展同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排除A項;表格中的活動都屬于以和平方式處理外交關系,但并不只是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還有致力于長遠發展的金融、經濟和文明對話等問題,排除B項;表格中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與世界發達國家間的合作,還有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且合作領域也跟之前沒有增加,所以拓寬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41.(2022·山東泰安四?!?)近年來,中國開始通過承辦世博會、世園會、冬奧會等諸多大型國際活動,讓更廣泛的受眾認識了日新月異的中國,塑造一個和藹可親,有著古老文明和燦爛文化以及強大的現代工業和科技能力的國家形象。這一舉措反映出()A.我國多樣化的外交政策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C.新時代大國外交的推進D.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的外交,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依據材料可知,中國開始通過承辦大型國際活動如世博會、世園會、奧運會等方法,使世界對中國的印象正向好的方面改變,這說明中國公共外交的效力作用明顯,公共外交成為提升中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徑,故選C項;材料中的外交行為屬于公共外交,“多樣化”說法錯誤,故排除A項;B.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D兩項。42.(2022·北京市門頭溝區高三綜合練習·10)下表所示為1949—2014年中國國家元首出訪情況統計。它反映出中國()年代次數主要出訪國家1949—1983年12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亞洲民族主義國家1984—1992年44亞洲、西歐、東歐、北非1993—2014年225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據李儼鵬《中國國家元首出訪與中國外交》整理A.始終保持與世界各國密切的雙邊關系B.出訪次數的變化與外交政策調整相關C.政府的外交政策取決于國際格局演變D.以發展與第三世界的關系為外交主軸【答案】B【解析】據表格數據可知,中國國家元首出訪主要國家數量不斷增加,出訪國家由最開始的注重社會意識形態,到注意與周邊國家關系改善,再到全面出訪各州國家,體現了我國外交的不斷發展、成熟,其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奉行全方位的外交理念,加強了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文明成果的吸收,出訪次數不斷增多,故選B項;雙邊關系指的是兩個國家之間一對一的關系,材料為“中國國家元首出訪情況”,僅能說明中方國家元首的出訪,沒有明確出訪國對方的情況,且“始終保持”、“世界各國”的表述相對而言過于絕對,故“始終保持與世界各國密切的雙邊關系”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國家的外交政策由國家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而非國際格局演變,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政策是不斷的與時俱進發展完善的,新中國的外交一直是以維護和平為主線,排除D項。43.(2023·遼寧錦州高三上期末·11)《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習近平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多國,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信峰會、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中歐領導人會晤、中日韓領導人會晤等重大活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和改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边@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特點是()A.堅持多邊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發展B.突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C.韜光養晦、區域合作、有所作為D.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習近平主席參加多個組織的活動,并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和改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知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堅持多邊外交,通過各方合作的方式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故選A項;霸權主義是指大國、強國、富國欺侮、壓迫、支配、干涉和顛覆小國、弱國、窮國,不尊重他國的獨立和主權,進行強行的控制和統治,材料內容是中國參加區域性和世界性組織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排除B項;材料中的“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均屬于世界性組織不是區域合作,排除C項;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就是堅持聯合國憲章,尊重獨立國家的獨立主權來與多個國家發展外交關系,材料內容不僅有多邊外交,更有外交的目的是推動世界的和平發展,排除D項。44.(2023·山東濰坊一模·8)1961年,法國官員訪華時表示,中法建交必須在阿爾及利亞問題解決之后。陳毅外長回答說:我們對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們對阿爾及利亞人民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將一直持續到他們的獨立斗爭取得勝利為止。這說明中國致力于()A.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支持世界非殖民化運動C.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發展D.推動世界的多極化趨勢【答案】B【解析】據材料“我們對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們對阿爾及利亞人民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將一直持續到他們的獨立斗爭取得勝利為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阿爾及利亞處于法國殖民統治之下,中國將支持其獨立作為重大事件對待,體現了中國支持非殖民化運動的發展,故選B項;中法建交并不違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如果中國只是致力于踐行這一原則,應盡早與法國建交,而不是“等待”,排除A項;阿爾及利亞當時尚未獨立,國家重點并非經濟發展,且材料不涉及中國具體的支持行動,無法確認是促進經濟發展,排除C項;阿爾及利亞尚處于法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對其獨立的支持對多極化趨勢影響不大,排除D項。45.(2023·江蘇南通一?!?0)1960年9月,毛澤東在會見訪華的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總理阿巴斯時,相當明確地表示,如果中國需要在阿爾及利亞和法國兩者間選擇與誰建交,中國肯定選擇前者。1961年2月,毛澤東向訪華的法國議員密特朗表示,中法建交只有在阿爾及利亞問題解決之后。中國處理與法國的關系佐證了()A.國際上兩大陣營的全面對峙B.中國積極支援民族解放運動C.中國奉行“一邊倒”的方針D.全方位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答案】B【解析】據材料“如果中國需要在阿爾及利亞和法國兩者間選擇與誰建交,中國肯定選擇前者”“中法建交只有在阿爾及利亞問題解決之后”可知當時中國積極支持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運動,甚至不惜暫緩與法國的建交,故選B項;阿爾及利亞屬于“中間地帶”,不屬于兩大陣營對峙的范疇,排除A項;1956年中蘇關系開始惡化后,中國政府逐漸調整了“一邊倒”方針,而且材料也并不涉及中蘇關系,排除C項;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實施全方位外交,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6題)46.(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幾詣⒌卤笾骶帯秶H關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弊鳛橹匾繕?,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并與中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出現多元認同”。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擴大各自在國際上的活動余地,并促進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2004年,中德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中德關系發展到了新的高度?!幾詤怯逊ā兜聡F當代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9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歷史啟示。(6分)【答案】(1)變化: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與聯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T颍?0年代,在冷戰格局下,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聯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中蘇關系惡化,民主德國緊跟蘇聯;中國與美國關系逐步走向正?;?,聯邦德國調整對中國的政策。(2)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潛力巨大,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德國統一,經濟發達,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尋求政治大國地位;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3)堅持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堅持獨立自主,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求同存異,摒棄冷戰思維;奉行多邊外交,推動全球化?!窘馕觥浚?)第一小問變化,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6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可見中國與民主德國從交往密切到降溫、冷淡;中國與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材料一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72年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可見中國與聯邦德國從對立到實現關系正?;?。第二小問原因,20世紀50年代兩極格局的形成,意識形態影響外交關系,中國和民主德國同屬社會主義陣營,關系密切;資本主義陣營的聯邦德國外交依附美國,與中國關系對立。20世紀70年代,材料一“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民主德國緊跟蘇聯,與中國關系冷淡;“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同時中美關系逐步走向正?;?,也推動了聯邦德國與中國實現關系正?;?。(2)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中國方面,結合所學知識,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同時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德國企業“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德國方面,材料二“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可見德國對中國市場有巨大需求;“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可見尋求政治大國地位;結合所學知識,1991年底德國統一,經濟迅速發展;兩國的共同點,材料二德國強調“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可見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3)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歷史啟示,國家實力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中德兩國關系的改善、國際影響力的提高,說明必須堅持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中德兩國要求擺脫美蘇的控制,堅持外交的獨立自主;中德兩國社會制度不同,但經貿往來密切,推動兩國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中德兩國都積極推動世界多極化,因此要摒棄冷戰思維,奉行多邊外交,推動全球化。47.(2023·湖南名校聯盟3月調研·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鄭和西航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歷時20多年、最遠到達紅海??诤捅狈菛|岸,并且越過了赤道。鄭和能夠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遠航,原因有以下數點:宋元以來海上交通與海外貿易大為發展,海船建造技術與航海技術大為提高,海外地理知識日漸豐富;明朝經濟經過洪武年間的恢復和發展,到永樂年間已進入極盛,為海外航行創造了物質條件;明太祖時國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國內的勵精圖治,明成祖時則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要求擴大對外關系,以遠播聲威,招致朝貢?!幾灾旖B侯《中國古代史教程》材料二19世紀初,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東來,清朝原有的由禮部和理藩院處辦理對外事務的機制,根本無法滿足西方國家要與中國進行經濟、政治、外交等多方面關系的強烈要求,傳統的只有理藩而無外交的體制被打破。1861年,總理衙門正式成立??偫硌瞄T的管轄范圍,不但包括打通對外交流、通商等等,凡與洋務有關者,比如修建鐵路、開礦辦廠,購買機器、船炮、槍械,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管理關稅等,皆歸其管理??偫硌瞄T的設立,標志著清王朝的對外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次,總理衙門的設立,改變了中國過去只有理藩而無外交的局面,使中國有可能步入國際外交軌道;再次,總理衙門的設立,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沒有專門外交機構的政治體制格局;最后,總理衙門還結合當時世界各國的通例和自己的國情,確定了中國的國旗、國歌,使中國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國家的面目出現在國際舞臺?!幾择R彥麗《從晚清外交機構的演變看中國外交近代化》(1)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有利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歷史評價。(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近代中國外交的主要變化。(6分)【答案】(14分)(1)有利條件:宋元以來的造船業、航海技術的進步與海外貿易的發展;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明成祖時擴大對外關系,遠播聲威、招致朝貢的需要。(4分,任答兩點即可)評價:鄭和下西洋打通了從中國到東非的航路,這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壯舉;擴大了對外交往的范圍,加強了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了中國威望,鄭和下西洋后各國遣使來中國進行交流和貿易,中國到南洋的人口日益增多,對南洋的開發起到了巨大作用。(2分,任答一點即可)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本質上仍屬于封建國家的朝貢貿易。(2分)(2)變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觀念,改變了外交態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機構,形成近代外交體制;擴大了對外交往的范圍。(每點2分,只要符合題意,任答三點得6分)【解析】(1)第一小問有利條件,據材料一“宋元以來海上交通與海外貿易大為發展,海船建造技術與航海技術大為提高”得出宋元以來的造船業、航海技術的進步與海外貿易的發展;據材料一“明朝經濟為海外航行創造了物質條件”得出明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據材料一“明成祖時則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要求擴大對外關系,以遠播聲威,招致朝貢”得出明成祖時擴大對外關系,遠播聲威、招致朝貢的需要。第二小問評價,其一從鄭和下西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角度分析評價,得出鄭和下西洋打通了從中國到東非的航路,這是人類征服海洋的壯舉、擴大了對外交往的范圍,加強了中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了中國威望,鄭和下西洋后各國遣使來中國進行交流和貿易,中國到南洋的人口日益增多,對南洋的開發起到了巨大作用;其二從鄭和下西洋對國力的影響進行評價,得出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本質上仍屬于封建國家的朝貢貿易。(2)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以前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航?;顒芋w現了傳統朝貢貿易的特征;近代以來變化的表現為;據材料二“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著清王朝的對外態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得出近代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觀念,改變了外交態度;據材料二“總理衙門凡與洋務有關者皆歸其管理結束沒有專門外交機構的政治體制格局以國家的面目出現在國際舞臺”得出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機構,形成近代外交體制;據材料二“打通對外交流、通商修建鐵路、開礦辦廠,購買機器、船炮、槍械,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管理關稅”得出擴大了對外交往的范圍。48.(2023·四川瀘州二模·41)(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般認為,古代東亞的世界秩序是中國主導的、名為“天下”的中國世界秩序,朝貢制度是其核心,中國同周邊鄰國之間的關系被稱之為朝貢關系。漢、唐、明、清時代是朝貢制度能較好運轉的時代。中國始終是文化輸出的一方,在歷史長河中維持了華夏的內核與身份。從周邊的朝貢國家的視角來看,尋求貿易機會是朝貢的主要動機,但這種貿易關系并非以貿易平衡為目標。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訓》中囑咐后世子孫不得“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朝貢國根據自己對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動。朝貢關系是中國天下秩序的體現,屬于天下法運行的外部表現?!幾阅参母弧吨袊臇|亞秩序構想:過去與未來的連結》材料二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確定了以平等、主權為基礎的國際關系準則,但繼承了基督教世界的排異性理念,“國際法律體系便變成白種人的俱樂部,非歐洲國家只有證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國家,才能被挑選進入這個俱樂部。”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強烈要求中國與之建立條約關系,掃除對華貿易的障礙。條約關系各國將外交視為“有武裝實力的思考”。各國列強單方面攫取種種特權而不須承擔相應的義務,中國則片面承擔了大量國際義務,卻不能享有相應的權利。——摘編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條約關系與朝貢關系的主要區別》材料三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內涵,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結合起來,超越了一國一域的狹隘范疇,也超越了強國必霸、大國沖突的傳統現實主義理論窠臼,實現了對國際關系發展規律的創新認識和升華?!幾詮埱迕簟稑嫿ㄈ祟惷\共同體理念的外交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朝貢關系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12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古代的朝貢關系相比,晚清中外條約關系的不同之處。(8分)(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價值。(5分)【答案】(25分)(1)特點:主體:中國占主導;目標:不追求貿易平衡、厚往薄來;原則:秉承和平自愿原則;是中國天下秩序觀念的體現。(6分)原因:統一王朝的強大國力支撐;文明的優勢和吸引力;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向需求;儒家思想的影響。(6分)(2)不同之處:①源于西方世界的排異理念;②旨在維護列強在華權益,特別是經濟權益;③具有侵略性;④以不平等和強權政治為內核;⑤以西方列強為主導。(8分)(3)時代價值:①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②核心要義是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③存異中求同;④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⑤順應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5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古代東亞的世界秩序是中國主導的、名為‘天下’的中國世界秩序”可知在古代朝貢關系中,以中國為主導;據材料一“但這種貿易關系并非以貿易平衡為目標”可知古代朝貢關系不以追求貿易平衡為主要目標,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更多地體現為宣揚國威,實行厚往薄來的原則;據材料一“朝貢國根據自己對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動”“朝貢關系是中國天下秩序的體現”可知古代朝貢關系是朝貢國和平自愿的行為,也是中國傳統天下秩序觀念的體現。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一“漢、唐、明、清時代是朝貢制度能較好運轉的時代”可知中國古代朝貢關系比較盛行的時代往往是大一統朝代時期國力比較強盛的時代,體現了強大的綜合國力是朝貢關系的有力支撐;據材料一“中國始終是文化輸出的一方,在歷史長河中維持了華夏的內核與身份”可知中國強大的文化優勢和吸引力形成了強大的、以中國為核心的向心力,構成了傳統朝貢關系的重要力量;據材料一“尋求貿易機會是朝貢的主要動機”“朝貢國根據自己對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動”可知傳統朝貢關系既是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尋求貿易機會的結果,也是朝貢國家自愿尋求自身利益的結果,這說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向需求;據材料一“朝貢關系是中國天下秩序的體現”可知傳統朝貢觀念是儒家天下觀的具體體現。(2)據材料二“繼承了基督教世界的排異性理念”可知當時外國條約深受基督教排異理念的影響,而中國強調天下一體、天下大同;據材料二“要求中國與之建立條約關系,掃除對華貿易的障礙”可知晚清列強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服務于列強對華的貿易關系,主要是為了維護列強在華權益;據材料二“各國列強單方面攫取種種特權而不須承擔相應的義務”可知晚清時期的中外條約是建立在主權不平等的基礎上,是列強對華實行強權政治的體現;據材料二“條約關系各國將外交視為‘有武裝實力的思考’”可知當時中外條約關系往往以列強強大的武力為后盾,完全以西方列強為主導。(3)據材料三“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內涵”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秉承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進步理念,強調世界和平共生;據材料三“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結合起來,超越了一國一域的狹隘范疇”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打破國家的限制,在“求同存異”中,實現人類的共同發展,這說明其核心要義是維護人類的共同利益;據材料三“也超越了強國必霸、大國沖突的傳統現實主義理論窠臼”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鮮明地反對大國對弱國的干預和控制,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據材料三“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等思想內涵”“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結合起來”可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世界各國和諧共生、共謀發展,順應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49.(2023·廣東梅州一模·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圖2為唐初莫高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展現了“漢武帝(前131年—前87年在位)部下擊敗匈奴后帶回戰利品‘祭天金人’”和“漢宣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號故派張騫出使西域問佛”的場景。圖2《張騫出使西域圖》材料二表2中國古代部分朝代對外交往的史實朝代史實漢朝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達了波斯灣。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東漢。唐朝日本、朝鮮派遣唐使和留學生來唐朝。玄奘西游,鑒真東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長安求法。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定居。宋朝高麗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書籍。日僧寂昭、元燈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現多處“波斯館”“清真寺”。印刷術外傳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廣州、泉州城內居住著許多阿拉伯富商。明朝鄭和下西洋,到達亞非各國。華僑開發南洋地區。戚繼光抗倭,援助朝鮮抗擊日本。利瑪竇來華傳教,徐光啟翻譯了利瑪竇帶來的科學著作。中國人民反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貿易。清(1840年前)鄭成功收復臺灣。來華的傳教士將西方的天文地理數學等介紹到中國也向本國介紹中國社會狀況。中國人民抗擊沙俄、英國、法國的入侵,僅留廣州作為貿易出口。——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該幅壁畫的史料價值。(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各朝代對外政策變化趨勢的理解。(6分)【答案】(12分)(1)價值:西漢宣帝時張騫已經去世,佛教也尚未傳入中原,可知此壁畫并非真實場景,對于研究張騫出使西域史料價值不高;(3分)但壁畫為唐代藝術家人為突顯佛教地位而進行的虛構場景,對研究初唐時期時代風貌(藝術、宗教)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3分)(2)趨勢:古代中國對外政策由開放趨向保守,是古代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也受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有關辦公室租賃合同
- 2025重型機械租賃合同范文
- 2025上海寫字樓租賃合同范本
- 2025商務住宅買賣合同模板
- 2025辦公室租賃合同標準范本
- 2025實驗中學安全崗位承包合同
- 2025合同簽署的授權委托書
- 2025年《企業試用合同協議》范本
- 2025年付里葉紅外分光光度計合作協議書
- 防水投標施工方案
- 2025年第三屆天揚杯建筑業財稅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201-300題)
- T-NKFA 015-2024 中小學午休課桌椅
- 課題開題報告: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研究
- 拒絕校園霸凌守護美好校園
- 不要慌太陽下山有月光二部合唱簡譜
- 2025春新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全冊知識點
- Unit 9 Active learning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英語北師大版(2019)必修第三冊
- 漁場基地建設實施方案
- 《食源性病原體》課件
- 《藥品泡罩包裝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
- Unit 6 Beautiful landscapes Integration 說課稿 -2024-2025學年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00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