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同步課件1_第1頁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同步課件1_第2頁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同步課件1_第3頁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同步課件1_第4頁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同步課件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一、分裂與統一1.三國與西晉

一、分裂與統一1.三國與西晉材料一

西晉司馬氏是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過政變而取得政權的。因此建國后所制定的政治、經濟措施,自然是保護士族地主利益的。……這時,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已發生相當大的變化,這一制度成為世家大族培植門閥家族勢力的重要工具。……經濟上士族不僅占有大量耕地,而且有的門閥多占土地勞動力也被默許。……故西晉一朝奢侈成風。何曾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其子何劭日食二萬錢…大族王愷、石崇互比奢侈,王愷用干米糖洗鍋,石崇用白蠟當柴…——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中國古代史新版》西晉建立政權主要依靠的是哪一群體?這一群體有什么特點?

群體:士族地主。特點:政治上壟斷人才選拔權、經濟上占有大量田地和勞動力、生活上奢靡成風。

1.三國與西晉材料二

晉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晉皇朝相對安定的時期。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安撫流亡,減免徭役和規定男女及時婚配,使國家戶籍上的戶口很快增長。北方的戶數和人口都增加了一倍以上,這是當時社會安定的一個重要標志。邊地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大量的內遷,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安定的一個方面。同時西晉對宗王進行分封,實行宗王出鎮的措施,目的在于加強中央集權,但也隱藏著禍患。——白壽彝《中國通史》

一、分裂與統一

一、分裂與統一2.東晉十六國指出這一時期南北方政治格局的基本態勢如何?北方出現的割據政權有什么特點?北方的政權割據局面是怎樣結束的?匈奴前趙、北涼、夏鮮卑前燕、后燕、西秦、南涼、南燕羯后趙氐前秦、后涼羌后秦賨成漢漢前涼、西涼、北燕

一、分裂與統一2.東晉十六國材料三

元帝能夠做皇帝,建立東晉政權,是靠了中原豪族和東南豪族聯合力量的擁護。對元帝在江南建立政權幫助最大的是北方豪族王導。元帝初到建康的時候,又窮又沒有兵。江東的豪族都看不起他,不和他合作,不擁護他。這時,王導和他的從兄王敦(時任揚州刺史都督征討諸軍事假節)盡力擁護元帝。江南豪族看見北方大豪族王家都擁護元帝,于是也才來擁護。——何茲全《魏晉南北朝史略》

(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王)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結合p28“歷史縱橫”,指出東晉政治的特點。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士族專權含義:士族與皇權的共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

一、分裂與統一3.宋齊梁陳材料四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擔任武職,庶人出身的人便以武職為升官的階梯。南朝四個開國皇帝均為庶族出身,先掌握軍隊,而后奪取政權,提拔庶族官員作為自己的輔佐。——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東漢三國(220-280)魏吳蜀西晉東晉(317-420)十六國(前秦統一北方)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宋齊梁陳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統一南朝(420-589)(266-316)滅滅383年淝水之戰特點:局部統一又分裂——反復性強

更迭頻率高

多次重復——統一的曲折性

一、分裂與統一

二、民族交融1.交融之因

中國的第二個寒冷期是東漢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紀)。

——摘自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十六國時期,北方出現眾多少數民族政權,它們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

二、民族交融材料五:(江南)地廣人稀,飯稻羹魚。……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

材料六: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2.南方政權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江南開發

二、民族交融①江南雨量豐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材料七

(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

——《宋書》材料八

(東晉)百許年中,無風塵(安定)之警,區域之內,宴如(即安定)也。

——《宋書·沈曇慶傳·史臣曰》材料九

北人相繼南移,同時攜來高級栽培技術,南方灌溉、防洪、運河等水利工程不斷修筑,富源也不斷開發,始終江南的經濟力量趨于壯勝。

——摘編自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②江南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③北方漢人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南方政權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江南開發

二、民族交融2.南方政權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江南開發材料十:對南方開發的過程也是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過程。

——呂思勉《中國通史》材料十一: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共同開發南方的過程,使江南的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相應有所發展,為隋唐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白翠琴《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遷徙與融合》1.帶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并直接影響了經濟重心的南移2.江南的開發過程中許多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步交融;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文化重心的南移,進一步促進文化的交融,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

材料十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即如何處理這一廣大地區的民族關系,其中包含如何對待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漢族的文化問題。是繼續保存拓跋氏舊的社會制度和舊有的文化習慣,還是捐棄舊俗,接受先進的文化,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獲得新生,北魏的統治者必須作出抉擇。——白壽彝《中國通史》文明沖突矛盾凸顯北魏統一材料十二:自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100年間,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80余次。

——《中華史綱》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二、民族交融3.北方政權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漢化

二、民族交融材料十四:他首先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以便實現統一全國的目標,接著就開始了全方位的漢化改制,如:改鮮卑服為漢服,改鮮卑語為漢語,以實現鮮卑與漢人融為一體;他又定姓族,建門閥,扶植重用漢族士族門閥勢力,使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合流;同時,還修定律令,實行法治,以及尊儒崇經,恢復禮樂,興辦學校,選賢任能等。這樣,就從政治經濟體制到社會生活習俗,乃至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把本民族完全融入了漢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中。——管芙蓉《胡服騎射與孝文改制》3.北方政權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漢化

二、民族交融材料十五(北魏)南遷,革(變革)夷從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華壤邊民,虜漢相雜。——唐代史學家

劉知幾材料十六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極。

——(東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材料十七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材料十八

北朝的強盛來自……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摘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3.北方政權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漢化

二、民族交融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3.北方政權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漢化

材料: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宗文鄙武,六鎮兵卒,多摒棄之,有同奴隸,邊任浸輕,裔夷內侮。魏之衰弱,實肇于此。

——馬端臨《文獻通考》

二、民族交融南

材料十九:北方封建社會的發展走上了一條特殊的道路,從而與直接繼承漢末魏晉傳統的南朝出現了顯著的差異。……從更長的歷史視野來看,唐代的變化和東晉南朝的銜接,即唐代的南朝化傾向,絕非偶然,乃是封建社會合乎規律的必然發展。——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材料二十:從宏觀來看東晉南朝和十六國北朝全部歷史運動的總體,其主流畢竟在北而不在南。——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融合了南北兩種完全不同文化、制度、經濟形勢的歷史河流,究竟會找到怎樣的出口?

課后作業材料二十一:

中國歷史家認為,自公元220年漢覆亡至581年隋朝興起,當中是一段長期混亂和令人失望的時代。從某些角度來看,這也確是事實。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等于三十年戰爭給德國的災害加十倍。中國北部不少地方人口為之減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