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災害與糧食安全_第1頁
農業災害與糧食安全_第2頁
農業災害與糧食安全_第3頁
農業災害與糧食安全_第4頁
農業災害與糧食安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自然災害與糧食安全

陶建平華中農業大學經管學院2021.11武漢2024/11/7.糧食生產供給穩定---國家經濟整體穩定---社會穩定

全球重提糧食平安:07年12月17日FAO總干事迪烏夫:在國際社會應切實采取緊急措施,以保護那些因糧食價格上漲而受到嚴重損害的貧窮國家,并確保全球糧食平安。06-08年國際糧食價格平均上漲50%-100%。目前全球有37個國家因戰亂或自然災害而面臨糧食危機,居高不下的國際糧食價格甚至在一些國家引起騷亂,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干旱和洪澇等自然災害、高油價、生物燃料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些都是影響全球糧食平安的因素。美國玉米生產乙醇:2007年20%;預計2021年達50%;荷蘭60%的油菜已用于生產生物柴油

2024/11/7.我國的糧食平安:“民以食為天〞影響我國糧食平安的主要因素:我國耕地面積日益縮減,建設占用耕地、退耕還林還草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災毀等導致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下降;全球氣候變暖總趨勢,我國糧食生產將在產量、布局和結構、生產條件等方面產生一系列變化,自然災害也越來越嚴重;由于工農產品比價不合理和農業生產收益過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農業生產采取掠奪式的生產方式,對土地的過度墾殖、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糧食生產環境的惡化;我國人口持續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糧食消費結構升級,對糧食生產和儲藏形成巨大的壓力。2024/11/7.一、我國農業自然災害特征我國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獨特的特征,并與氣候、季節、地域環境、風險管理能力有很強的關聯性。

1、災種的廣泛性和集中性由于我國地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西踞高原,東瀕大洋,天氣系統復雜多變,決定了我國是氣象災害最為頻發的國度之一,幾乎囊括了世界所有農業自然災害的類型。在各種農業自然災害中,尤以水災、旱災最為嚴重。據統計,我國旱災占57%,水災占30%,風雹災占8%,霜凍災占5%。

2024/11/7.

2、災情的季節性和地域性我國東部屬季風區域,占全國國土面積的46%。季風進退強度、時限和反常使我國大面積旱澇災害發生;西北部屬干旱半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占了全國陸地面積的55%,氣候寒冷、雨量稀少,土壤沙化、凍土十分嚴重。農業自然災害具有季節性特征,夏秋季容易受臺風侵襲,引發水、旱災與蟲災;冬季受冷空氣影響,出現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塵暴、霜凍等災害。

2024/11/7.

3、災害具有群發性和伴發性一種原發性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會導致多種誘發性自然災害的集中出現。在我國的各類自然災害中,地震、旱災、洪澇、臺風屬于原發性自然災害,它們的孕育-發生過程主要受全球多圈層相互作用的影響。而地質災害、農業病蟲害、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災害屬于誘發性自然災害,如地震與洪澇可以引發滑坡和泥石流,旱災可以引發各種病蟲害和森林火災。臺風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每年都會遭受的自然災害。臺風來臨,伴隨出現山洪爆發,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2024/11/7.4、災情發生頻率增高、范圍增大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1950年代是19.56次,1960年代為26.20次,1980年代高達28.18次,“災害周期〞也較明顯。1950年代以來,平均每3.0~3.5年出現一次嚴重的自然災害,與歷史上的“三歲一饑〞之說相符。受災范圍越來越大,1950~2007年的58年中,農業自然災害平均最高的1990年代的農業受災面積4955.2萬公頃比最低的1950年代的年均受災面積2225.5萬公頃增長了122.66%;21世紀初的2000~07年均受災面積為4865.9萬公頃,比1950年代增長了118.64%。1950年以來我國農業自然災害受災面積有持續增長的態勢。

2024/11/7.5、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交織我國人口較快增長與生態的惡性循環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大面積的毀林開荒、圍海造田、亂砍濫伐、過度放牧,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形成了“經濟社會落后-破壞性開發-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經濟社會再落后〞的惡性循環。由于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的交織影響,造成了我國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我國生態環境脆弱區已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西部地區是我國自然生態的極端脆弱區,人地關系之間的矛盾突出,面臨著一系列的生態破壞及退化問題:生態環境的惡化加劇了農業自然災害的發生頻度、范圍、強度。2024/11/7.6、災害加重與防災能力減弱形成反差實行家庭承包制后,農業根底設施年久失修嚴重,功能老化,配套設施不全,水利設施有效灌溉能力下降,河道淤積,防洪排澇、抗旱灌溉能力下降。農業面對自然災害更加脆弱,難以有效地抵御和防范自然風險。2024/11/7.二、我國主要的農業災害損失

建國50多年來,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逐年增加:1950年代480億元/年1960年代570億元/年1970年代590億元/年1980年代690億元/年1990年代超過1000億元/年

2024/11/7.進入21世紀后,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明顯加重。2001年1942.2億元;2002年1637.2億元;2003年1884.2億元;2004年1602.3億元;2005年2042.1億元;2006-07年2000億元

7年平均都超過1800億元2024/11/7.1、長江大洪水

2024/11/7.2024/11/7.07淮河洪水

2024/11/7.08南方冰雪災2021年春節前我國南方地區遭遇了50年來最嚴重的冰雪災,突如其來的寒冰暴雪災害給缺乏防凍經驗的南方地區造成高速公路封道、空港被迫關閉,貫穿南北的京廣鐵路斷電癱瘓,湘鄂粵、蘇浙皖、云貴川等省區電力告急;雪災還給農業特別是南方地區蔬菜和油菜生產以及畜牧業、林業等帶來了嚴重影響。南方冰雪災造成129人死亡、4人失蹤,緊急轉移安置166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8億畝;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超過03年SARS的1278.6億元;同時對物價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使本已明顯的通貨膨脹問題雪上加霜。2024/11/7.2024/11/7.冰雹、龍卷風、臺風2024/11/7.2024/11/7.干旱與蟲災我國北方地區干旱長期發生,農業生產以旱作為主;南方降水較豐富,但也存在季節性干旱,以稻田農作不少年份干旱也十分嚴重。干旱往往伴隨著蟲災,近些年農業蟲災有愈演愈烈的趨勢:2005年的北方蝗蟲災害07、08年的稻飛虱:從南遷到北方08年“生蛆柑橘〞:大實蠅疫情2024/11/7.

2006年四川盆地大旱2024/11/7.2007年江西旱災2024/11/7.2024/11/7.2024/11/7.2024/11/7.2024/11/7.三、我國糧食供給變動自1980年代到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變動可分為幾個周期:1984年突破4000億公斤家庭承包制的政策效應我國根本解決溫飽問題1996-99年5000億公斤1994年萊斯特·布朗提出“誰來養活中國〞對我國的刺激反響2007年重上5000億公斤2003年下半年以來的糧價持續上漲、近2年的國際糧價上揚2024/11/7.2024/11/7.我國糧食供需的新變化:由供求平衡、豐年有余轉向供求緊平衡、適當進口。我國糧食消費總量2005年為4977億公斤,2006年為5080億公斤,缺口分別是137.5億公斤、105.5億公斤。糧食供求偏緊、適當進口,將是相當長時期的總體格局。糧食供求關系開始受國際市場影響。我國糧食呈凈進口格局,2004年—2006年3年累計凈進口725億公斤。我國糧食進口存在著明顯的“大國效應〞,糧食進口占國內需求量的1%,就相當于國際糧食貿易量的2%。工業糧食需求快速增長。飼料用量穩步增長,年均增長3%左右。受糧食加工業能力快速增長拉動,工業用糧快速增長。“九五〞期間工業用糧年均增長3.5%,“十五〞期間年均增長5%。2024/11/7.四、增強農業抗災風險能力、保障糧食平安的政策建議完善糧食生產性補貼制度、并長期化,穩定國家糧食生產、保障供給平安興旺國家農業補貼普遍在農業總值30-50%左右,我國對農業的補貼水平不到10%,增加的空間很大〔1〕最低收購保護價早秈稻70元/100斤、晚稻75—80元/100斤〔2〕糧食生產性補貼2004年推行中央財政100億元水稻

15元/畝、高油大豆10元/畝、優質專用小麥

10元/畝、專用玉米

10元/畝2005年中央財政132億元2006年中央財政142億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