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理體系手冊_第1頁
環境管理體系手冊_第2頁
環境管理體系手冊_第3頁
環境管理體系手冊_第4頁
環境管理體系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管理體系手冊TOC\o"1-2"\h\u22137第1章環境管理體系概述 4305921.1環境管理體系的概念 4319061.2環境管理體系的標準 4192761.3環境管理體系的作用 416658第2章組織結構與職責 416952.1組織結構 473702.1.1總體組織結構 5213862.1.2環境管理組織結構 5313512.2職能分工 5162162.2.1環境管理部 5128422.2.2生產部門 525642.2.3采購部門 5213672.2.4銷售部門 677552.2.5人力資源部門 6147752.3崗位職責 6244282.3.1環境管理部經理 68452.3.2生產部門負責人 686662.3.3采購部門負責人 630972.3.4銷售部門負責人 636762.3.5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 619584第3章環境政策與目標 6275193.1環境政策 6188633.1.1本組織致力于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以保護環境、預防污染和節能減排。我們將遵循以下原則制定和實施環境政策: 6264373.2環境目標 7268873.2.1為了實現環境政策,本組織設定以下環境目標: 729153.3環境指標 7183873.3.1本組織將根據環境目標,制定以下環境指標: 76312第4章環境影響因素識別與評價 74334.1環境影響因素識別 7107974.1.1識別范圍與方法 7254394.1.2識別內容 8183124.2環境風險評價 8135084.2.1風險評價方法 813044.2.2風險評價內容 8236634.3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 831034.3.1法律法規 8286444.3.2其他要求 828745第5章環境管理體系策劃 980415.1環境管理計劃 999365.1.1制定環境管理計劃的目的在于明確組織在環境管理方面的責任、任務和行動措施,以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 985035.1.2環境管理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 9213435.1.3環境管理計劃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979955.2環境目標與指標策劃 93495.2.1環境目標應體現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追求,具有前瞻性和挑戰性,同時符合組織的戰略發展方向。 99675.2.2環境目標應包括以下方面: 9215795.2.3環境指標是對環境目標的具體量化表述,用于監測和評價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效果。環境指標應具備以下特點: 1094445.2.4環境目標與指標的制定應遵循以下程序: 10205705.3資源配置 1028565.3.1組織應合理配置資源,以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和運行。 1093145.3.2資源配置包括以下方面: 10143905.3.3資源配置應考慮以下因素: 1026849第6章實施與運行 11128906.1崗位職責與培訓 1191366.1.1崗位職責分配 1114986.1.2培訓與教育 1178166.1.3培訓記錄與評估 11127846.2設施設備管理 11201126.2.1設施設備選型與采購 11262606.2.2設施設備維護與保養 11157606.2.3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利用 11249466.3作業過程控制 11106186.3.1作業指導書制定 11275926.3.2作業過程監控 12300476.3.3環保設施運行管理 12184336.4應急預案與處理 1279636.4.1應急預案制定 1254386.4.2應急預案培訓與演練 12182246.4.3處理 1282496.4.4報告與記錄 121195第7章檢查與糾正措施 1251547.1監測與測量 12197227.1.1總則 12213407.1.2監測計劃 12144597.1.3測量與分析 13162077.2不符合項的識別與糾正 13278867.2.1不符合項的識別 13122047.2.2糾正措施 1337897.3內部審核 1373737.3.1審核計劃 13195417.3.2審核實施 13240887.3.3跟蹤與驗證 142337.4管理評審 1493677.4.1管理評審計劃 1461067.4.2管理評審實施 14233237.4.3管理評審報告 1421101第8章持續改進 1483548.1改進機會的識別 14294918.1.1搜集信息 14304348.1.2分析與評估 1584218.2持續改進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15199968.2.1制定改進計劃 1595738.2.2實施改進計劃 1583658.2.3適時調整 1545078.3成效評價 1592018.3.1評價方法 15218168.3.2評價周期 163758.3.3結果運用 164529第9章外部溝通與信息發布 16252369.1外部溝通 16271139.1.1目的 16107139.1.2范圍 16236609.1.3職責 16207329.1.4程序 16256329.2信息發布 16223169.2.1目的 16153159.2.2范圍 17191819.2.3職責 17171859.2.4程序 1751029.3利益相關方滿意度調查 17142019.3.1目的 1711449.3.2范圍 17190149.3.3職責 17141829.3.4程序 189623第10章體系維護與更新 18992510.1體系文件管理 181502110.1.1文件編制與控制 18218710.1.2文件更新與修訂 182108510.1.3文件歸檔與保管 181076810.2體系更新 182180610.2.1更新原則 18208310.2.2更新程序 181268210.2.3更新內容 18433810.3體系認證與審核準備 181448010.3.1認證標準與要求 18976810.3.2審核準備 182002710.3.3認證申請 192685010.4認證后的監督與復評準備 192866810.4.1監督審核 192622310.4.2復評準備 192790410.4.3認證續期 19第1章環境管理體系概述1.1環境管理體系的概念環境管理體系是指組織在其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為有效地實施環境管理、持續改進環境績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而建立的一套系統化的管理機制。它涵蓋了組織內部的環境方針、目標、計劃、實施、運營、監控、審查和持續改進等方面,以保證組織在其業務活動中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1.2環境管理體系的標準環境管理體系的標準主要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ISO14001標準。ISO14001標準是全球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環境管理體系標準,適用于任何類型的組織,無論其規模、性質還是地理位置。該標準旨在幫助組織建立和實施一個有效的環境管理體系,從而實現持續改進和預防污染的目標。1.3環境管理體系的作用環境管理體系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提高組織對環境法規的遵守程度,降低環境風險和法律責任;(2)制定和實施環境目標、指標和計劃,實現資源能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3)提高組織內部環境意識和管理水平,促進員工參與環境保護活動;(4)提升組織形象和信譽,增強市場競爭力,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5)促進與社會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合作,共同應對環境挑戰。通過建立和運行環境管理體系,組織能夠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第2章組織結構與職責2.1組織結構本章旨在闡述本環境管理體系(EMS)所涉及的組織結構,明確各組織單元之間的關系,以保證環境管理活動的有效實施。2.1.1總體組織結構本組織的總體結構分為以下幾個層級:(1)最高管理層:負責制定環境方針、目標、計劃,并對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效果進行監督。(2)環境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和檢查環境管理活動的實施。(3)相關部門:負責執行環境管理措施,保證部門內部的環境管理工作得以有效開展。(4)員工:積極參與環境管理活動,提高環境保護意識。2.1.2環境管理組織結構環境管理組織結構主要包括以下部門:(1)環境管理部:負責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實施、運行和持續改進。(2)生產部門:負責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降低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3)采購部門:負責采購環保材料和設備,保證供應鏈的環境友好性。(4)銷售部門:負責推廣環保產品和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5)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組織環境培訓,提高員工環保意識和技能。2.2職能分工為保障環境管理體系的順利運行,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分工。2.2.1環境管理部(1)制定、實施和修訂環境管理體系文件。(2)組織環境管理體系的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和外部審核。(3)監督環境管理措施的實施,對不符合項進行整改。(4)收集、分析和報告環境數據,為決策提供依據。2.2.2生產部門(1)執行生產過程中的環保措施,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2)定期檢查設備運行狀況,保證設備滿足環保要求。(3)參與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生產過程的環保水平。2.2.3采購部門(1)采購符合環保要求的材料和設備。(2)建立綠色供應鏈,與供應商共同推進環境保護。2.2.4銷售部門(1)推廣環保產品和服務,提高客戶環保意識。(2)收集客戶環保需求,為產品改進提供參考。2.2.5人力資源部門(1)組織環保培訓,提高員工環保知識和技能。(2)制定環保考核指標,對員工環保行為進行激勵。2.3崗位職責2.3.1環境管理部經理(1)負責環境管理部的日常管理工作。(2)制定環境管理計劃,組織實施并跟蹤檢查。(3)協調各部門環保工作,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2.3.2生產部門負責人(1)負責生產過程中的環保工作。(2)制定并實施生產環節的環保措施。(3)對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進行整改。2.3.3采購部門負責人(1)負責綠色采購工作。(2)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推動環保供應鏈建設。2.3.4銷售部門負責人(1)負責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推廣。(2)收集市場環保需求,為公司產品改進提供支持。2.3.5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1)負責環保培訓的組織和實施。(2)制定環保考核指標,推動員工環保行為的改進。第3章環境政策與目標3.1環境政策3.1.1本組織致力于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以保護環境、預防污染和節能減排。我們將遵循以下原則制定和實施環境政策:a)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的環境法律法規,保證組織活動符合相關要求;b)持續提高全體員工的環境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c)與供應商、客戶及合作伙伴建立綠色合作關系,共同推進環境保護事業;d)采用節能減排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降低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的環境影響;e)優化資源利用,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產生;f)對外公開環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不斷提高環境管理水平。3.2環境目標3.2.1為了實現環境政策,本組織設定以下環境目標:a)降低能源消耗,實現單位產品或服務能耗逐年下降;b)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廢水、廢氣排放濃度達到國家和地方標準;c)提高廢物利用率,實現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規定要求;d)推廣綠色采購,提高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采購比例;e)提升員工環境意識和技能,保證員工參與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性。3.3環境指標3.3.1本組織將根據環境目標,制定以下環境指標:a)能耗指標:設定單位產品或服務的能耗限值,并對實際能耗進行監測和統計分析;b)污染物排放指標:設定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限值,并對排放濃度和總量進行監測;c)資源利用指標:設定水資源、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目標,并對實際利用情況進行評估;d)綠色采購指標:設定環保產品和服務的采購比例,并進行定期審查;e)員工環境培訓指標:設定年度培訓次數和培訓覆蓋率,保證員工掌握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第4章環境影響因素識別與評價4.1環境影響因素識別4.1.1識別范圍與方法在環境影響因素識別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組織活動、產品和服務中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各個方面。識別范圍包括但不限于:大氣排放、水體排放、固體廢物、噪聲與振動、土地污染、生態系統影響等。識別方法主要包括現場調查、資料收集、專家咨詢等。4.1.2識別內容(1)組織活動:分析組織內部各部門、各環節的活動,識別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過程;(2)產品和服務:分析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運輸、使用和處置等環節,識別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部分;(3)基礎設施:分析組織內外部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等階段,識別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的內容;(4)外部因素:分析政策、市場、技術、社會等外部因素對組織環境影響的潛在作用。4.2環境風險評價4.2.1風險評價方法環境風險評價應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可選用矩陣分析法、專家評分法等;定量評價可選用概率分析法、暴露評估法等。4.2.2風險評價內容(1)識別潛在環境風險:對已識別的環境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評估其可能引發的環境風險;(2)評估風險程度:結合風險概率、影響范圍、持續時間等因素,對環境風險進行分級;(3)確定風險控制措施:針對不同級別的環境風險,制定相應的預防、減輕和應急措施。4.3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4.3.1法律法規組織應收集、整理與環境影響因素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國家法律、地方規章、行業標準等。同時關注法律法規的更新和變化,保證組織環境管理體系符合最新要求。4.3.2其他要求組織還應關注以下方面的要求:(1)政策:積極響應國家及地方政策,主動承擔環境保護責任;(2)利益相關方期望:充分考慮利益相關方對環境保護的期望,努力滿足其合理訴求;(3)國際標準與規范:參照國際先進的環境保護標準與規范,提升組織環境管理水平。第5章環境管理體系策劃5.1環境管理計劃5.1.1制定環境管理計劃的目的在于明確組織在環境管理方面的責任、任務和行動措施,以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5.1.2環境管理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1)環境政策;(2)環境目標;(3)環境職責分配;(4)關鍵環境過程和控制措施;(5)環境培訓與意識提高;(6)環境績效監測和評價;(7)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5.1.3環境管理計劃的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1)符合法律法規及組織承諾的要求;(2)充分考慮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3)明確、可測量、可實現、相關性強、時限性明確;(4)全員參與,責任到人;(5)充分考慮資源與能力的限制。5.2環境目標與指標策劃5.2.1環境目標應體現組織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追求,具有前瞻性和挑戰性,同時符合組織的戰略發展方向。5.2.2環境目標應包括以下方面:(1)減少環境污染;(2)提高資源利用效率;(3)降低能源消耗;(4)減少廢物產生;(5)提高員工環保意識和技能;(6)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合作。5.2.3環境指標是對環境目標的具體量化表述,用于監測和評價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效果。環境指標應具備以下特點:(1)明確、具體、可測量;(2)與環境目標緊密相關;(3)具備可比性、時限性;(4)易于理解和溝通。5.2.4環境目標與指標的制定應遵循以下程序:(1)收集和分析相關法律法規、標準、組織內外部信息;(2)評估組織現狀,確定環境目標;(3)制定環境指標;(4)審批環境目標與指標;(5)發布環境目標與指標。5.3資源配置5.3.1組織應合理配置資源,以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和運行。5.3.2資源配置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資源:保證相關人員具備相應的能力和意識,負責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2)財務資源:為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3)物質資源:提供必要的設備、設施、物料等,以滿足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4)技術資源: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保證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5)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分析和傳遞與環境管理體系相關的信息。5.3.3資源配置應考慮以下因素:(1)環境管理體系的復雜性和規模;(2)環境目標的優先級;(3)資源利用的效率;(4)組織的財務狀況;(5)法律法規及利益相關方的要求。第6章實施與運行6.1崗位職責與培訓6.1.1崗位職責分配明確各部門和各崗位的職責,制定詳細的崗位職責說明,保證所有員工了解并遵守。在崗位設置上,要充分考慮環境管理體系的要求,保證環境保護工作得到有效實施。6.1.2培訓與教育組織定期的環境管理體系培訓,提高員工的環境意識和技能水平。培訓內容包括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公司環境管理體系文件、崗位職責、操作規程等。對新入職員工進行環境保護知識的培訓,保證其熟悉并遵守公司環境保護規定。6.1.3培訓記錄與評估建立員工培訓檔案,記錄培訓時間、內容、講師等信息。定期對培訓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調整培訓計劃,保證培訓的有效性。6.2設施設備管理6.2.1設施設備選型與采購根據環境管理體系要求,選擇環保、節能、高效的設施設備。在采購過程中,充分考慮設備的環境功能,優先選擇具有環保認證的產品。6.2.2設施設備維護與保養制定設施設備維護保養計劃,保證設備正常運行,降低環境污染風險。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修和保養,及時處理設備故障,防止因設備問題導致的環境。6.2.3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利用建立廢棄物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和處置制度,保證廢棄物得到合規處理。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廢棄物排放。6.3作業過程控制6.3.1作業指導書制定根據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制定各崗位的作業指導書,明確作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要求。6.3.2作業過程監控對作業過程進行實時監控,保證各項操作符合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對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監控,防止環境污染的發生。6.3.3環保設施運行管理加強環保設施的運行管理,保證設施正常運行,排放物達到國家和地方排放標準。6.4應急預案與處理6.4.1應急預案制定根據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制定應急預案,包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等。6.4.2應急預案培訓與演練定期組織應急預案培訓,提高員工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檢驗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6.4.3處理發生環境時,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發展,減輕環境影響。對進行調查、分析,制定改進措施,防止類似的再次發生。6.4.4報告與記錄對環境進行報告和記錄,及時向相關部門報告,保證信息的透明和公開。對處理過程進行記錄,為分析和改進提供依據。第7章檢查與糾正措施7.1監測與測量7.1.1總則組織應建立并實施程序,以監測和測量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性。這包括對組織的過程、設備、活動、產品和服務以及環境績效的定期監測。7.1.2監測計劃應制定并保持一份監測計劃,包括以下內容:a)監測對象、內容、頻次和方法;b)負責監測的人員及其職責;c)監測數據的記錄、分析和報告要求;d)監測設備的選擇、校準和維護。7.1.3測量與分析組織應保證對關鍵環境因素進行定量測量,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評估環境績效和體系的有效性。7.2不符合項的識別與糾正7.2.1不符合項的識別組織應建立并實施程序,以識別不符合環境管理體系要求的情況,包括以下方面:a)內部審核發覺;b)監測與測量結果;c)顧客投訴和外部反饋;d)法規符合性檢查。7.2.2糾正措施對于識別出的不符合項,組織應采取以下糾正措施:a)立即采取措施以停止不符合行為;b)分析不符合原因,制定并實施糾正措施;c)記錄糾正措施的實施情況和效果;d)預防不符合項的再次發生。7.3內部審核7.3.1審核計劃組織應制定并保持內部審核計劃,以保證環境管理體系得到有效實施和持續改進。審核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a)審核范圍、頻次和方法;b)審核人員的選拔和培訓要求;c)審核報告的格式和分發。7.3.2審核實施內部審核應按照審核計劃進行,包括以下步驟:a)準備審核工作;b)實施審核,收集證據;c)分析不符合項,提出改進建議;d)準備并提交審核報告。7.3.3跟蹤與驗證組織應對內部審核發覺的問題進行跟蹤和驗證,保證糾正措施得到有效實施。7.4管理評審7.4.1管理評審計劃組織應制定并保持管理評審計劃,以評估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評審計劃應包括以下內容:a)評審時間、頻次和參與者;b)評審內容,包括環境績效、政策、目標、程序的適用性;c)評審過程的要求。7.4.2管理評審實施管理評審應按照評審計劃進行,以下內容應得到充分考慮:a)內部審核和監測與測量的結果;b)不符合項及其糾正措施的效果;c)政策、目標、程序的更新需求;d)持續改進的機會。7.4.3管理評審報告管理評審報告應記錄評審過程和結果,包括以下內容:a)評審發覺;b)采取的措施和改進計劃;c)對環境管理體系有效性的結論。第8章持續改進8.1改進機會的識別8.1.1搜集信息組織應定期搜集與環境管理體系相關的內外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法律法規及政策變動;(2)國際、國內先進的環境管理實踐;(3)組織自身的環境績效;(4)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和建議;(5)環境管理體系審核和評審結果。8.1.2分析與評估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評估現有環境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識別潛在的改進機會。分析內容包括:(1)環境目標的實現程度;(2)環境管理體系的運行效果;(3)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的現狀及趨勢;(4)環境風險和機遇。8.2持續改進計劃的制定與實施8.2.1制定改進計劃根據識別的改進機會,制定具體的持續改進計劃,包括以下內容:(1)改進目標;(2)責任部門及人員;(3)實施時間表;(4)所需資源;(5)監測和評價方法。8.2.2實施改進計劃組織應按照改進計劃實施相關措施,保證改進措施的有效實施,并對實施過程進行監控。8.2.3適時調整在改進計劃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成效評價結果,適時調整改進措施和計劃,以保證持續改進的有效性。8.3成效評價8.3.1評價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持續改進的成效進行評價,包括:(1)環境績效指標的變化;(2)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的減少;(3)利益相關方的滿意度;(4)環境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和符合性。8.3.2評價周期組織應定期開展成效評價,以便及時了解持續改進的效果,并為下一階段的改進工作提供依據。8.3.3結果運用將成效評價結果用于指導環境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優化相關措施,提升環境管理水平。同時將評價結果通報相關部門和人員,提高全員環境意識。第9章外部溝通與信息發布9.1外部溝通9.1.1目的本節旨在保證組織與外部相關方之間的溝通有效、及時,以支持環境管理體系(EMS)的持續改進。9.1.2范圍外部溝通包括以下方面:a)與機構、監管部門的溝通;b)與合作伙伴、供應商、客戶的溝通;c)與社區居民、非組織(NGO)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溝通;d)參與行業組織、論壇、研討會等交流活動。9.1.3職責組織應指定相關部門或人員負責外部溝通工作,明確其職責和權限,保證外部溝通的有效開展。9.1.4程序組織應制定以下外部溝通程序:a)確定外部溝通的目的、對象、內容、方式和頻率;b)建立外部溝通記錄和歸檔制度;c)對外部溝通效果進行評估,并提出改進措施。9.2信息發布9.2.1目的本節旨在保證組織向外部相關方發布的信息真實、準確、及時,以增強組織透明度和信譽度。9.2.2范圍信息發布包括以下方面:a)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情況;b)環境目標、指標和實施計劃的完成情況;c)環境管理體系審核、評審結果;d)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要求的遵守情況;e)環境、事件及應急處理情況。9.2.3職責組織應指定相關部門或人員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