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法規手冊_第1頁
環境保護法規手冊_第2頁
環境保護法規手冊_第3頁
環境保護法規手冊_第4頁
環境保護法規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保護法規手冊TOC\o"1-2"\h\u21543第1章總則 376941.1環境保護立法目的 3246581.2適用范圍 3306651.3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47182第2章環境保護規劃與政策 479262.1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與實施 4307282.1.1規劃的編制 4298622.1.2規劃的內容 481292.1.3規劃的實施 4210522.2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469932.2.1政策制定的原則與程序 5273152.2.2政策內容與體系 5225562.2.3政策的執行與監督 5109792.3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562662.3.1目標責任制的建立 5146242.3.2目標責任制的實施 524022.3.3考核與問責 530379第3章環境影響評價與許可 5303543.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5147943.1.1環境影響評價定義 563463.1.2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與作用 5280373.1.3環境影響評價適用范圍 659083.2環境影響評價程序與內容 6277323.2.1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6233543.2.2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6218333.3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 668553.3.1竣工驗收的定義 6223933.3.2竣工驗收的條件與程序 6167223.3.3竣工驗收的主要內容 73499第4章污染防治 735554.1水污染防治 752804.1.1水污染防治概述 711964.1.2水污染防治法規體系 762524.1.3水污染防治措施 780534.2大氣污染防治 7147694.2.1大氣污染防治概述 7149464.2.2大氣污染防治法規體系 7291334.2.3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8266284.3土壤污染防治 854164.3.1土壤污染防治概述 8283694.3.2土壤污染防治法規體系 8197854.3.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88854.4噪聲污染防治 8287764.4.1噪聲污染防治概述 8119334.4.2噪聲污染防治法規體系 826914.4.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8556第5章生態保護與修復 9195375.1生物多樣性保護 984385.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9303345.1.2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 9300685.1.3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9194765.2生態功能區保護 959135.2.1生態功能區的概念 9115325.2.2生態功能區保護的法律法規 969455.2.3生態功能區保護措施 10169665.3生態環境修復 10135935.3.1生態環境修復的概念 10119135.3.2生態環境修復的法律法規 10277645.3.3生態環境修復措施 105172第6章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 1061116.1節能減排 10322006.1.1節能措施 1051826.1.2減排措施 11264876.2資源循環利用 1172796.2.1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11231186.2.2資源再生利用 1141686.3固體廢物管理 11199126.3.1固體廢物分類與儲存 11113746.3.2固體廢物運輸與處理 11273266.3.3固體廢物處置與監管 12499第7章環境監測與信息公開 12253657.1環境監測制度 12132817.1.1環境監測法律法規體系 12275417.1.2環境監測管理體制 12292127.1.3環境監測標準與規范 1245647.2環境監測網絡 1292727.2.1國家環境監測網絡 12138477.2.2地方環境監測網絡 1231387.2.3專項環境監測網絡 13290797.3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 13103797.3.1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13131947.3.2環境信息公開平臺 1353557.3.3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1329664第8章環境應急預案與處理 13284518.1環境應急預案 1342578.1.1編制目的 1380038.1.2編制依據 13213038.1.3適用范圍 13113248.1.4預案體系 14177238.2環境應急響應 14179278.2.1信息報告 14308438.2.2啟動應急預案 14148578.2.3應急處置 14174868.2.4信息發布 14275538.3環境調查處理 14190628.3.1調查 14312258.3.2責任追究 14266538.3.3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 14178138.3.4應急預案修訂 147091第9章法律責任與糾紛處理 15233539.1環境保護法律責任 15283389.1.1法律責任概述 15141079.1.2法律責任的種類 15109009.1.3法律責任的承擔 15108749.2環境保護執法監管 1567929.2.1執法監管體制 15161419.2.2執法監管職責 15265279.2.3執法監管措施 1538289.3環境糾紛處理 15193369.3.1環境糾紛概述 15320049.3.2環境糾紛處理途徑 16302339.3.3環境糾紛處理程序 16226999.3.4環境糾紛處理機構 169270第10章附則 16454310.1名詞解釋 16687010.2法律法規的適用與解釋 16100910.3制定與修改程序 16388510.4施行日期與廢止規定 17第1章總則1.1環境保護立法目的為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環境保護法規手冊。1.2適用范圍本手冊適用于我國境內從事生產、建設、科研、流通等活動過程中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凡在我國境內涉及環境保護的相關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手冊規定。1.3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1)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堅持從源頭預防和控制污染,強化污染物綜合治理,降低環境污染風險。(2)強化責任、嚴格執法:明確各級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環境保護責任,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公開透明、公眾參與: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4)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對環境污染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環境違法行為,依法追究相關責任。(5)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鼓勵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6)區域協同、國際合作:加強區域環境保護協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保護事務,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第2章環境保護規劃與政策2.1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與實施2.1.1規劃的編制環境保護規劃是指導和規范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規劃的編制需充分考慮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國情、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本節主要介紹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原則、程序和方法。2.1.2規劃的內容環境保護規劃主要包括環境現狀分析、環境保護目標、重點任務、政策措施、工程項目、環境監測與評估等內容。本節詳細闡述各部分內容的要求和注意事項。2.1.3規劃的實施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是保證規劃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本節介紹規劃實施的組織管理、責任分解、進度控制、資金保障等方面的要求。2.2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與執行2.2.1政策制定的原則與程序環境保護政策制定需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等原則。本節闡述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包括政策調研、草案起草、征求意見、合法性審查、決策等環節。2.2.2政策內容與體系環境保護政策內容豐富,包括污染物排放標準、環境監測與評價、生態保護、環境經濟政策等。本節介紹各類政策的特點、適用范圍和相互關系,構建完善的環境保護政策體系。2.2.3政策的執行與監督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是政策目標實現的關鍵。本節闡述政策執行的組織管理、責任落實、政策宣傳、監督檢查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2.3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2.3.1目標責任制的建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是落實環境保護規劃和政策的重要手段。本節介紹目標責任制的概念、基本原則和實施步驟。2.3.2目標責任制的實施目標責任制實施包括目標分解、責任落實、考核評估等環節。本節詳細闡述各環節的操作要求,保證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有效運行。2.3.3考核與問責考核與問責是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介紹考核指標體系、考核程序、問責機制等內容,以強化責任追究,促進環境保護目標實現。第3章環境影響評價與許可3.1環境影響評價制度3.1.1環境影響評價定義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簡稱EIA)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預測、評估、提出預防或減輕措施的一種制度。3.1.2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與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旨在保證建設項目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環境保護要求,預防或減輕建設項目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1.3環境影響評價適用范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適用于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和遷建項目,包括投資和非投資項目。3.2環境影響評價程序與內容3.2.1環境影響評價程序(1)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2)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查(3)環保部門審批(4)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公告(5)環境影響評價后評估3.2.2環境影響評價內容(1)建設項目概況(2)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3)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4)環境保護措施及其可行性論證(5)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6)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與建議3.3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3.3.1竣工驗收的定義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是指建設項目竣工后,對環境保護設施進行現場檢查、測試,以確認環境保護設施是否符合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復要求的過程。3.3.2竣工驗收的條件與程序(1)完成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批復要求的環境保護設施建設;(2)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正常,具備驗收條件;(3)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進行驗收監測;(4)編制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報告;(5)組織專家評審,提出驗收意見;(6)環保部門審批。3.3.3竣工驗收的主要內容(1)環境保護設施建設情況;(2)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情況;(3)環境保護設施處理效果;(4)環境保護設施管理制度及運行維護情況;(5)環境保護設施驗收監測報告。第4章污染防治4.1水污染防治4.1.1水污染防治概述水污染防治是對水資源進行保護與治理的重要環節。本章主要介紹水污染防治的相關法規、標準和措施。4.1.2水污染防治法規體系我國水污染防治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相關配套法規、標準和規范性文件。4.1.3水污染防治措施(1)工業污染防治;(2)城鎮生活污染防治;(3)農業面源污染防治;(4)船舶污染防治;(5)地下水污染防治;(6)飲用水水源保護。4.2大氣污染防治4.2.1大氣污染防治概述大氣污染防治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改善空氣質量的重要任務。本章主要闡述大氣污染防治的相關法規、標準和措施。4.2.2大氣污染防治法規體系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規體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為核心,包括相關配套法規、標準和規范性文件。4.2.3大氣污染防治措施(1)燃煤污染防治;(2)機動車污染防治;(3)工業污染防治;(4)揚塵污染防治;(5)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6)重污染天氣應對。4.3土壤污染防治4.3.1土壤污染防治概述土壤污染防治是保障糧食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舉措。本章主要講解土壤污染防治的相關法規、標準和措施。4.3.2土壤污染防治法規體系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體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為主干,包括相關配套法規、標準和規范性文件。4.3.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1)土壤污染風險防控;(2)土壤污染源頭治理;(3)土壤污染修復與治理;(4)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5)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4.4噪聲污染防治4.4.1噪聲污染防治概述噪聲污染防治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方面。本章主要介紹噪聲污染防治的相關法規、標準和措施。4.4.2噪聲污染防治法規體系我國噪聲污染防治法規體系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為基礎,包括相關配套法規、標準和規范性文件。4.4.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1)工業噪聲污染防治;(2)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防治;(3)交通運輸噪聲污染防治;(4)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5)噪聲監測與評價。第5章生態保護與修復5.1生物多樣性保護5.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種類的豐富性以及它們之間的遺傳差異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5.1.2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2)《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3)《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4)相關國際公約,如《生物多樣性公約》等。5.1.3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1)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意識;(2)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和監測,掌握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變化趨勢;(3)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實施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4)加強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外來入侵物種;(5)開展生物多樣性恢復與重建,促進生態平衡。5.2生態功能區保護5.2.1生態功能區的概念生態功能區是指具有特定生態功能,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域。5.2.2生態功能區保護的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功能區劃》;(2)《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4)相關地方性法規及政策。5.2.3生態功能區保護措施(1)明確生態功能區的范圍和目標,實施分類保護;(2)加強生態功能區的監管,禁止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3)實施生態補償制度,保障生態功能區的可持續發展;(4)加強生態功能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態保護能力;(5)開展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提升生態功能。5.3生態環境修復5.3.1生態環境修復的概念生態環境修復是指對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重建,恢復其生態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水平。5.3.2生態環境修復的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4)相關地方性法規及政策。5.3.3生態環境修復措施(1)開展生態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明確修復目標;(2)制定生態環境修復方案,實施生態工程;(3)采用生物技術、物理技術和化學技術等多種手段,綜合修復受損生態系統;(4)加強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的監測與管理,保證修復效果;(5)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修復資金保障機制,促進生態環境修復的可持續發展。第6章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6.1節能減排6.1.1節能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推廣節能技術和產品;(3)加強節能管理;(4)鼓勵節能技術應用。6.1.2減排措施(1)控制污染物排放;(2)實施污染物減排項目;(3)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4)加強碳排放權交易管理。6.2資源循環利用6.2.1促進資源循環利用(1)加強礦產資源勘查與保護;(2)提高礦產資源開采與利用效率;(3)推動廢物的資源化利用;(4)發展再制造產業。6.2.2資源再生利用(1)加強廢紙、廢塑料、廢金屬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2)推動建筑廢棄物、農業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3)提高再生資源產品質量;(4)支持資源再生利用技術研發。6.3固體廢物管理6.3.1固體廢物分類與儲存(1)實施固體廢物分類制度;(2)加強固體廢物儲存設施建設;(3)規范危險廢物儲存;(4)提高固體廢物儲存安全水平。6.3.2固體廢物運輸與處理(1)嚴格執行固體廢物運輸規定;(2)加強固體廢物運輸監管;(3)推動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創新;(4)提高固體廢物處理能力。6.3.3固體廢物處置與監管(1)加強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2)規范固體廢物處置行為;(3)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監管體系;(4)提高固體廢物處置技術水平。第7章環境監測與信息公開7.1環境監測制度環境監測作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掌握環境質量狀況、評估環境風險、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本章首先對環境監測制度進行闡述。7.1.1環境監測法律法規體系環境監測法律法規體系主要包括憲法、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監測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為環境監測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操作指南。7.1.2環境監測管理體制我國環境監測管理體制分為國家、省、市、縣四級,各級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監測工作,上下級環境監測機構之間具有業務指導和協作關系。7.1.3環境監測標準與規范環境監測標準與規范是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依據。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監測標準和技術規范,包括水、大氣、土壤、噪聲等污染物的監測方法、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內容。7.2環境監測網絡環境監測網絡是環境監測工作的基礎,本章主要介紹我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與發展。7.2.1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包括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等,實現對全國主要環境要素的監測。7.2.2地方環境監測網絡地方環境監測網絡是根據地方環境保護需求建立的,主要包括省、市、縣三級環境監測網絡,重點監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7.2.3專項環境監測網絡專項環境監測網絡針對特定環境問題設立,如重點污染源監測網、環境應急監測網等,為解決特定環境問題提供數據支持。7.3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是提高環境保護工作透明度、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7.3.1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我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要求部門和企業公開環境信息,包括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環境監測數據、企業污染物排放信息等,便于公眾查閱。7.3.2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各級環境保護部門通過環境信息公開平臺,發布環境信息,提供查詢和服務,方便公眾了解環境質量狀況。7.3.3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公眾可以通過參與環境影響評價、舉報環境違法行為、提出環境保護建議等方式,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環境保護部門應認真對待公眾意見,充分發揮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第8章環境應急預案與處理8.1環境應急預案8.1.1編制目的為有效預防和應對環境,減輕對環境和人民群眾生活的影響,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制定本預案。8.1.2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國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實際,編制本預案。8.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我國境內發生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突發環境的應急管理工作。8.1.4預案體系環境應急預案體系包括國家、省、市、縣四級應急預案,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環境應急預案。8.2環境應急響應8.2.1信息報告發生環境時,單位應立即向當地環境保護部門報告,同時報告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內容應包括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污染物質、影響范圍、已采取的措施等。8.2.2啟動應急預案接到環境報告后,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根據性質、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8.2.3應急處置應急響應部門應組織專業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減輕危害。同時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應急監測、衛生醫療救援、社會穩定維護等工作。8.2.4信息發布應急響應部門應及時向社會發布相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引導輿論,保證信息透明。8.3環境調查處理8.3.1調查環境發生后,應急響應部門應組織調查組,開展調查,查明原因、污染物質、影響范圍等。8.3.2責任追究根據調查結果,對責任單位及個人依法依規進行責任追究。8.3.3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責任單位應按照調查處理意見,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保證受影響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恢復。8.3.4應急預案修訂根據調查處理結果,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及時修訂完善應急預案,提高環境應對能力。第9章法律責任與糾紛處理9.1環境保護法律責任9.1.1法律責任概述環境保護法律責任是指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明確了各類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旨在通過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保障環境保護法規的有效實施。9.1.2法律責任的種類環境保護法律責任主要包括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包括罰款、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產停業等;民事責任主要包括損害賠償、環境修復等;刑事責任則涉及環境污染罪、非法采礦罪等。9.1.3法律責任的承擔環境保護法律責任的承擔主體包括違法行為的實施者、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在追究法律責任時,應依法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保證環境保護法規得到切實執行。9.2環境保護執法監管9.2.1執法監管體制我國環境保護執法監管體制包括國家和地方兩級環境保護部門。國家環境保護部門負責全國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工作,地方環境保護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工作。9.2.2執法監管職責環境保護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