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歷史試題和答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歷史試題和答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歷史試題和答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歷史試題和答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歷史試題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題PAGE1試題2023北京四中高三(上)期中歷史一、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正是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橫貫中華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下圖“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分區示意圖”中,中原和江浙兩大文化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有()A.龍山、半坡 B.紅山、河姆渡 C.仰韶、良渚 D.陶寺、大汶口2.先秦時期是古代中國民族精神構建的時代,“天下一家”的觀念已經出現。周朝統治者將各地區、各部族的人們廣泛地聯絡起來,使人們有了統一的“網絡系統”進行交流。這個“網絡系統”包括①禪讓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郡縣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20世紀后期,考古學家在湖北、甘肅、湖南等地發現了大量秦代的竹簡,其中有政令、公文往來、司法文書、吏員簿,還有物資登記、轉運、賦稅、徭役、軍爵、官吏任用等文書。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證秦代A.法律制度細密嚴苛 B.基層治理行之有效C.行政制度比較系統 D.社會控制較為嚴密4.史料是認識歷史的橋梁和紐帶。下列史料可以證明①在今土庫曼斯坦境內屬于公元前4世紀的居民點遺址中,發現有葡萄籽核。②《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大宛國首府貳師城,即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A.公元前4世紀中亞能釀造葡萄酒 B.大宛國向漢朝學習葡萄種植技術C.西漢時期大宛國已能夠食用葡萄 D.西漢時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入中原5.有學者指出:西漢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構建了由中央至地方較為完整的監察系統。以下史料,可作為論據的是()①“御史大夫典正法度,總領百官,上下相監臨”②“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③“各計縣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盜賊多少,上其集簿”④“(大夫)專掌議論事。茍疑未決,則合中朝之士雜議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宋以前,印刷刊行的主要是日歷、佛經。宋初,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大量編印出版典籍,并著手編纂一套權威版本的經典文本。至繼任的宋真宗時,刊印了《七經義疏》,共165卷。民問刊印儒學經典的數量也大量增加。以上現象①推動了活字印刷術日臻完善②促進了儒學思想的廣泛傳播③有利于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④強化官營印刷業的壟斷地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元代中書右丞盧世榮奏請實行由官方出錢出船、委托商人經營的“官本船”政策,“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轉運司……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拘其先所蓄寶貨,官買之。”元世祖下令“從速施行”。該政策()A.促進了大運河的重新開通B.通過官營海外貿易以增加財政收入C.表明元朝走向了閉關自守D.開創了官督商辦的股份制經營形式8.下列史料涉及的制度或政策,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①“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②“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③“既破車師……威震西域,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治烏壘”④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9.19世70—80年代,清朝外交官郭嵩燾抨擊西方對中國進行侵略“其勢日逼、其患日深,同時指出“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并呼呼“得其道而順用之,亦足為中國之利”。此思想A.代表了洋務運動時期的主流認識B.直接指導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C.反映出對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態度D.與義和團運動提出的主張一致10.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②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1944年,太行區抗日根據地召開第一屆“殺敵英雄和勞動英雄大會”。評選出殺敵英雄31名,勞動英雄39名。鄧小平在大會上指出:“今年機關、部隊自己生產兩月或三月的食糧和全年的菜蔬,還要依靠自己生產來貼補油鹽,計算起來,減輕了人民十萬石公糧的負擔。如果把辦公雜支和節約統統計算起來,大約減輕了人民二十萬石公糧的負擔。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這一材料反映出()①大生產運動取得了明顯效果②敵后抗日根據地規模不斷擴大③勞動英雄與殺敵英雄同樣受到尊重④根據地為反“圍剿”做好了物資儲備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2.如圖是1948年由顧群創作的年畫《豆選》,這幅作品反映了A.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建C.土地改革運動的全面開展 D.民眾踴躍的支援前線作戰13.1954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 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 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14.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數據庫相繼建立。有學者認為,“大數據使歷史資料利用產生革命性變革”,歷史研究進入“e-考據”時代。對此理解正確的是()①大數據的應用改變了史料運用的原則②數字化史料豐富了史學家的研究手段③歷史資料數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④“e-考據”指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結合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5.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準確的是史實結論A《漢謨拉比法典》規定:若“貸出之時,以不足重之秤計銀……收取之時,以超重之秤計銀”,則“喪失其所貸付之物”該條款目的是維護商業借貸公平B公元前2世紀羅馬法學教材《法學階梯》中將契約劃分為實物契約、口頭契約、文字性赴約和協商性契約羅馬帝國壟斷了商業貿易C阿拉伯商人蘇萊曼的游記中記錄了在廣州貿易時唐政府收取茶葉稅的情況朝貢貿易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D埃及開羅古城遺址和坦桑尼亞的46處古代遺址都出土了宋代瓷器,還發現了宋代的錢幣宋朝時中國與西非之間有直接貿易往來A.A B.B C.C D.D二、本部分共5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南學與北學南北朝時期,儒學有南學與北學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注重名物訓詁。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偏重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靈恩常引用“服虔注本”來詰難“杜預注本”,引領論辯之風。北魏有名儒“兼讀杜、服,隱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常互派使節,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其后他們大多在北方活動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1)指出南北朝時期南學與北學分立的時代背景。(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學走向統一的過程及意義。17.題詞、口號或標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①1942年,毛澤東為延安電影團拍攝《南泥灣》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②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武漢人將當時流行的口號“自力更生”刻在餅模上。③2018年,中國某大型企業實驗室懸掛的標語寫著“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分別簡述“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等口號出現的國內外時代背景。18.中國特色建黨建軍之路材料一1937年,曾參加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回憶:“我們決定制定一個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宣言,但是,黨的這個最早的文件,我們一份也沒有了。”1956年,蘇聯把原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檔案移交給中國。專家從中發現一份俄文本《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將其譯成中文。董必武審閱后認為是“比較可靠的材料”。1960年,有學者在某論文附錄中發現打印的英文本《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論文寫于1924年,作者為中共一大代表。經對照,英文本綱領與俄文本內容基本相同,第10條內容后均缺少第11條的序號和內容。(1)根據材料一,舉例說明對《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的研究中體現出的史料搜集和辨析的方法。(要求:“史料搜集”和“史料辨析”兩方面各舉一例。)材料二1929年,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主力撤離井岡山,開始了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艱難歷程。12月,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召開。會后,中國共產黨人按照會議確立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不斷推進黨和軍隊的建設和發展……——摘自古田會議紀念館展覽前言材料三1929年紅四軍黨員成分的調查統計結果分類比例農民48%工人23%知識分子14%小商人等其他成分15%材料四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這對于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主觀主義糾正的方法:(一)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二)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這是紅軍中黨的組織的重要原則之一。——摘自毛澤東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案》(2)“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對此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論述全面,史論結合。)19.近代中國民族精神的探索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積淀形成的一種共同的精神品質。它集中反映民族的稟賦、個性與氣質,是該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最初以“國魂”來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啟超《中國魂安在乎》一文將中國魂的實質視為“愛國心與自愛心”,也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尊自強的品質。這一時期,“國粹、立國精神、國族精神”等詞語也曾被用來表示“民族精神”這一概念。1902年,梁啟超發表《新民說》,從公德、進取、權利、自由等方面論證民族精神應該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過培養具有近代國民意識的“新民”,達到“重塑國魂”的目的。1904年《江蘇》雜志上發表的《民族精神論》一文,是目前所見最早以“民族精神”為題的文章,作者將民族精神的發揮與民族的興衰相聯系,迫切盼望中國人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1912年,梁啟超提出“國性”的概念。把語言、文字、思想等代表民族文化的“國性”視為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民族精神”。嚴復強調忠孝節義“實為國民之特性”,為立國精神之所恃。其主張被企圖復辟帝制的當政者所利用,導致了人們對傳統文化中腐朽思想與愚昧觀念的猛烈批判。陳獨秀、胡適等知識分子從西方文化中尋找新的思想資源,民主、科學、自由成為中國近代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精神也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抗日戰爭時期,知識界提出民族復興的本質是民族文化的復興,復興民族文化與發揚民族精神密不可分,論證中華民族不畏強敵的抵抗精神和熱愛和平的根本特性,并將發揚民族精神直接與動員民眾抗戰熱情的歷史使命相聯系,使民族精神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得到社會普遍認同,使抗戰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真正實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中華民族的觀念得以在民眾中牢固樹立起來。——摘編自唐海濤《近代中國對民族精神的探索》根據材料,請對近代中國民族精神的探索歷程進行解讀。20.持續推進反貧困之戰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持續推進反貧困之戰,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逐漸擺脫了貧困。2012年黨中央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時,中國還剩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國各地開展了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的幫扶。——摘編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偉大實踐——寫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際》(2021—2—26)材料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以及它們的執行情況的報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年修訂)材料三上級國家機關……從財政、金融、物資、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幫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發展經濟、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修訂)(1)1949—2012年,我國政府采取了諸多措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簡述其中三項有效促進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措施。(2)結合材料及所學,分析至2020年底中國實現全部人口擺脫貧困的政治條件。

參考答案一、本部分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答案】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和推斷題。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據材料“正是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橫貫中華大地的河流,哺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屬于中原和江浙文化區的是黃河流域的仰韶、長江流域的良渚,C項正確;龍山屬于甘青文化區,半坡屬于中原文化區,排除A項;紅山屬于燕遼文化區,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陶寺中原文化區、大汶口屬于山東文化區,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周朝統治者將各地區、各部族的人們廣泛地聯絡起來”可以推知本題所涉及的”網絡系統”應該包括了網絡地方和網絡部族兩個方面。①禪讓制早在夏朝時候就已經被世襲制所取代,且與材料主旨直接聯系,故錯誤排除A選項;分封制度是西周用來聯系地方的制度而宗法制度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用來維系統治集團內部的制度,符合材料主旨,故②③正確,B選項正確;郡縣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慢慢形成的地方管理制度,逐漸被封建王朝所使用,并未被周朝統治者推崇,故④錯誤,因此C選項和D選項含有④,故分別錯誤。3.【答案】C【詳解】材料“其中有政令、公文往來、司法文書、吏員簿,還有物資登記、轉運、賦稅、徭役、軍爵、官吏任用等文書”體現的是秦朝時期的行政制度比較健全,C正確;材料不光是法律制度,A排除;材料無法得出基層治理行之有效的結論,B排除;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4.【答案】C【詳解】從材料“大宛國首府貳師城,即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和材料“在今土庫曼斯坦境內屬于公元前4世紀的居民點遺址中,發現有葡萄籽核”可以看出,西漢時期大宛國已能夠食用葡萄,C正確;有葡萄籽核,并不能證明能釀葡萄酒,排除A項;材料中的信息沒有體現向漢朝學習的內容,排除B項;大宛國不在中原地區,排除D項。5.【答案】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據題干“西漢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構建了由中央至地方較為完整的監察系統”,可知涉及的是西漢時期的監察制度,①“御史大夫典正法度,總領百官,上下相監臨”,體現御史大夫掌控監察大權,符合題意;②“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體現設置刺史,強化對地方的監察,符合題意;③“各計縣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盜賊多少,上其集簿”的表述體現的是“上計”,并不是監察;④“(大夫)專掌議論事。茍疑未決,則合中朝之士雜議之”體現的諫議大夫,規諫皇帝,不符合題意。故①②,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6.【答案】C【詳解】材料“宋真宗時,刊印了《七經義疏》,共165卷。民間刊印儒學經典的數量也大量增加”說明②③正確,④錯誤;①材料中沒有體現。所以答案選C。7.【答案】B【詳解】元朝初年,統治者決定設立市舶都轉運司,發展官方出錢出船、委托商人經營的“官本船”,打擊海外走私活動,目的在于通過官營海外貿易以增加財政收入,B項正確;促進了大運河道的開通與“禁私泛海者”等不符,排除A項;打擊海外貿易中的走私活動,不能說明元朝走向了閉關自守,排除C項;直到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時,中國才出現官督商辦的股份制經營形式,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C【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漢代、南北朝時期、遼代、元代(中國)。本題要求按前述時間先后順序排列。①“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屬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間為魏晉南北朝時期;②“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為元代行省制,時間為元代;③“既破車師……威震西域,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治烏壘”為西漢時期加強了西域的控制,時間為西漢時期;④“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為遼代的南北面官制度,時間為遼代。時間先后順序是③①④②,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9.【答案】C【詳解】據材料“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有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可知,與洋務運動時期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不一致,A項錯誤;B項與史實不符,B項錯誤;據材料“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并呼呼“得其道而順用之,亦足為中國之利”可知,對待西方文明的理性態度,C項正確;義和團運動提出的主張是扶清滅洋,與材料觀點不一致,D項錯誤;故選C。10.【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用責任內閣制,削弱總統權力,防范野心家的規定主要有,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可彈劾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發布的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說法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和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并未體現對總統權力的限制,說法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ABC三項。故選D項。11.【答案】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減輕了人民十萬石公糧的負擔”“減輕了人民二十萬石公糧的負擔”可知,大生產運動減輕了人民負擔,效果明顯,①正確;材料強調太行區抗日根據地的機關、部隊自己生產減輕人民負擔,不涉及根據地規模的擴大,排除②;根據材料可知,殺敵和勞動都被評為英雄,都為抗戰作出了貢獻,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確;材料時間為1944年,處于國共合作抗戰時期,而反“圍剿”是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排除④,綜上,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12.【答案】A【詳解】圖片信息是1948年農村解放區的民主選舉,采取特殊的選舉辦法“豆選”,生動的反映了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A項正確;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排除B項;土地改革運動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豆選》體現的是基層民主而非支援前線,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政務院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工作時間做工間操;國家體委也推行中小學生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無論工間操和廣播體操都有利于加強鍛煉,增強民眾體質,D項正確;在工作和學習之余加強鍛煉,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學習,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政府機關和學校,“社會各行業”的說法絕對,且材料中的工間操和廣播體操不屬于競技體育,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政務院和國家體委對鍛煉的重視,沒有體現民眾的態度,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間是當代。根據材料可知,大數據可以使歷史資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不是變革史料運用的原則,史料運用仍然要堅持孤證不立、無征不信、實事求是等原則,排除①;根據材料“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數據庫相繼建立”“大數據使歷史資料利用產生革命性變革”可知,數字化史料可以通過大數據將史料分類,數字化文獻檢索可以使史料的搜集極其快捷而且相對完備,可以快速檢索到大量資料,由此可見,歷史資料數字化豐富了史學家的研究手段,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②③正確;“e-考據”指的是充分利用電子資源進行考據的方法,是信息技術和歷史考據的結合,并非是歷史學與考古學的結合,排除④。綜上,D項正確,排除ABC項。15.【答案】A【詳解】根據“貸出之時,以不足重之秤計銀……收取之時,以超重之秤計銀”,則“喪失其所貸付之物”可得出該法典中的規定目的是維護商業借貸公平,A項正確;僅從“《法學階梯》中將契約劃分為實物契約、口頭契約、文字性赴約和協商性契約”不能得出羅馬帝國壟斷了商業貿易,排除B項;有收取茶葉稅的記錄與朝貢貿易沒有直接的關聯,排除C項;發現了宋代的錢幣并不能說明有直接貿易往來,排除D項。故選A項。二、本部分共5題,共55分。16.【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對峙;經濟上: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江南經濟開發;民族關系上:各民族之間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學術傳統上:南方儒士受玄學影響,北方儒士嚴守漢儒傳統。(2)過程:南北朝時期互派使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隋朝時,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與北學匯集洛陽;唐朝時逐漸走向統一。意義:有利于學術文化上的統一,推動儒學的發展,鞏固儒學正統地位;推動知識分子思想上的統一;有利于維護政治上的統一。【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南北朝時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對峙;經濟上,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江南經濟開發;民族關系上,各民族之間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據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注重名物訓詁。”可知,學術傳統上,南方儒士受玄學影響,北方儒士嚴守漢儒傳統。【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時期(中國)。第一小問過程,根據材料“南北政權常互派使節,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得出,南北朝時期互派使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根據“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時,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與北學匯集洛陽;根據“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得出,唐朝時逐漸走向統一。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有利于學術文化的統一,推動儒學的發展,鞏固儒學正統地位;推動知識分子思想上的統一;有利于維護政治上的統一等角度進行回答。17.【答案】①日本全面侵華,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瘋狂進攻和“掃蕩”,根據地出現嚴重困難。②資本主義國家封鎖中國;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③經濟全球化加快,科技革命發展;中國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分析】【詳解】①根據“1942年”“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正處于抗戰的相持階段,日偽軍對抗日根據地瘋狂進攻和“掃蕩”,根據地出現嚴重困難,因此毛澤東號召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②根據“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自力更生”,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封鎖中國,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所以提倡“自力更生”。③根據“2018年”“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結合所學,可從經濟全球化加快,科技革命發展;中國進入深化改革階段等分析回答。【點睛】18.【答案】(1)參考答案示例:史料搜集方面,①從多種渠道獲取相關史料。如訪問參加中共一大的當事人,查閱當事人的文集等,查閱共產國際等機構保存的檔案;或答從國內外范圍搜集。②收集不同類型的史料。如董必武的口述史記錄為口述史料,檔案和論文所附錄資料等為文獻史料。史料辨析方面,①“互證”的方法,如將文獻史料給當事人證求,或將不同文獻史料進行對比。②將文獻史料給當事人求證,如將俄文本綱領送董必武審閱。③將不同文獻史料對比辨析,如將英文本綱領和俄文本進行比對。(2)參考答案示例: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時期,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斗爭失敗后,開始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農村革命環境中,紅四軍黨員成分主要是農民,存在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會議確立“思想建黨”的原則,以無產階級思想教育黨員,解決了如何把黨建設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問題,提高了領導力。會議還強調進行社會調查,從國情出發決定斗爭策略和方法,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紅四軍主體是農民,會議確立“政治建軍”的原則,明確紅軍的性質是執行革命任務的政治集團,不同于舊軍閥;會議重申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解決了如何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提高了戰斗力。紅軍積極投入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得到群眾的擁護,隊伍迅速壯大。總之,古田會議具有重大意義,此后中國共產黨成功開辟出革命新道路,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詳解】(1)本題相對開放,如史料搜集方面,從訪問參加中共一大的當事人、查閱當事人的文集及查閱共產國際等機構保存的檔案可歸納出從多種渠道獲取相關史料;如董必武的口述史記錄為口述史料,檔案和論文所附錄資料等為文獻史料,可歸納出收集不同類型的史料。史料辨析方面,如將文獻史料給當事人證求,或將不同文獻史料進行對比,可知是“互證”的方法;如將俄文本綱領送董必武審閱,可歸納出將文獻史料給當事人求證;如將英文本綱領和俄文本進行比對,可歸納出將不同文獻史料對比辨析。(2)本題相對開放,答案言之成立即可,關于本題作答可從古田會議召開的背景、內容及對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意義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19.【答案】示例:晚清時期,國門被打開,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這一時期,國人對民族精神的概念是模糊的,愛國、自強、進取、救亡圖存、擺脫危機是民族意志的主要體現,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在逐步覺醒。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民族精神和建立民族意識、民族認同的努力,為反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提供了思想源泉。五四新文化時期,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一戰和十月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一時期,因為袁世凱的復古尊孔逆流,國人對民族精神的認識和探索由對傳統民族文化的關注轉變為批判傳統文化中的腐朽思想與愚昧觀念,追求民主、科學、自由。盡管這一時期存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絕對批判的局限,但民主、科學、自由等內容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涵,為傳統文化向近代轉型指明方向,也推動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略、民族危亡,中華民族面臨艱難時局。這一時期,復興傳統民族文化、發揚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國人對民族精神的認識更為明確,愛國、不畏強敵,團結抗戰、聯合御侮等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