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版: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1頁
25版: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2頁
25版: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3頁
25版: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4頁
25版:學案46 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考點突破研練兩年高考真題(二)學案46——吃透精髓,把握方向復習任務精做2022年新高考卷文言文閱讀試題,吃透試題精髓,把握復習方向。課標要求見學案45考情表覽見學案45

活動一研練2022年新高考Ⅰ卷試題國別體散文閱讀要點:抓住三個問題:①某國發生了何事?——了解事情發生的背景。②策士如何獻策用策?——了解策士游說經過。③國君用策結果如何?——了解事情結果。整體閱讀指導(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任務。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在按照國別體散文閱讀要點、步驟閱讀全文后,填出右面導圖中的空缺部分。整體把握(約10分鐘)答案①不用臣計,恐天下大變②秦王大恐,割地求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精做試題(約20分鐘)√本題在A、B兩項各設有一處錯誤。“魏歃盟于秦”應合為一讀,不可分斷,“于秦”屬下則文意不順,故A項錯誤。B項“所以”是固定搭配,“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的是“這就是我田文所用來效忠大王的方法”的意思,不可分斷。D項兼具A、B兩項的錯誤。故選C。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

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

力的代稱。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

“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C項二者含義不同,《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意思是“所受的蒙蔽”。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

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

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

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

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錯。原文“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的意思是“魏王說:‘我希望您去做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請孟嘗君出使諸侯,不是孟嘗君主動希望替魏王出使。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國收成不好已經兩年了,如今又要行軍數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關鍵詞語有“歲不熟”“且”兩處。“歲不熟”,年成不好;“且”,將要。(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燕國不救援魏國,魏王就會屈己下人割讓土地,以魏國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離開。關鍵詞語有“折節”“去”兩處。“折節”,屈己下人;“去”,離開。5.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答案①對待趙國:分析利弊。②對待燕國:威脅恐嚇。首先審清題干要求。由題干可知,此題考查的內容是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時分別采用了什么游說策略。然后據此在文中尋找相關語句。游說趙王的語句是“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民亦且歲死矣”,游說燕王的語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綜合以上語句可知,游說趙王主要是以唇亡齒寒的道理來使趙王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游說燕王主要是威逼,讓燕王明白不出兵相救將會導致什么惡果。[追加練習]1.下列對文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且攻魏”與“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兩句中的“且”字含

義相同。B.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名義上須服從王室的

政令。C.“重為之約車百乘”與“儀與王約六里”(《屈原列傳》)兩句中的“約”

字含義相同。D.“可得聞乎”與“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兩句中的

“聞”字含義不同。√C項含義不同,準備、具辦/約定。A項均為“將要”。D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聽/聽到。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燕王尚未許也”與“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蘇武傳》)兩句中的

“許”字含義相同。B.“大變可得聞乎”與“此言得之”(《六國論》)兩句中的“得”字含義

相同。C.“以因趙之眾”與“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兩句中的“因”字含

義不同。D.“而封田文”與“又欲肆其西封”(《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封”

字含義不同。√B項含義不同,能、能夠/適宜、得當。A項均為“同意”。C項依靠/趁著、趁機。D項封賞/疆界。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給大王獻上有利的計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關鍵詞語有“效”“便”“請”。“效”,進獻;“便”,有利的;“請”,請允許我。(2)“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借到燕國、趙國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讓土地向魏國請求講和。關鍵詞語有“亟”“請”。“亟”,速度快;“請”,請求;“請講于魏”,狀語后置。參考譯文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了這件事,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您替我謀劃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了諸侯的援救,那么國家可以存續下來。”魏王說:“我希望您去做這件事!”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兵車。孟嘗君到了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國!”趙王說:“我不能借。”孟嘗君說:“我冒昧地借兵,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趙王說:“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孟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強大,魏國的軍隊并非比趙國的軍隊弱小。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年年戰亂且百姓沒有年年死亡,但魏國的土地年年戰亂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邊做趙國的屏障。現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與秦國歃血結盟,這樣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趙國的土地也將年年戰亂,百姓也將年年死亡。這就是我田文所用來效忠大王的方法。”趙王答應了,為魏國派出十萬士兵、三百輛兵車。孟嘗君又北上拜見燕王說:“現在秦國將要進攻魏國,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國!”燕王說:“我國收成不好已經兩年了,如今又要行軍數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田文(即孟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援救別人,這有利于燕國。現在魏王出了國門便看見秦軍,即使想跋涉幾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沒有答應。田文說:“我給大王獻上有利的計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恐怕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我可以聽聽這個大的變化嗎?”孟嘗君說:“如果燕國不援救魏國,魏王就會屈己下人割讓土地,以魏國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離開。秦兵離開魏國后,魏王傾盡韓國、魏國的軍隊,又向西借秦國的軍隊,再依靠趙國的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兵力攻打燕國,大王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燕國是跋涉幾千里去援助他人好,還是一出去就看見敵軍好?(對于四國軍隊來說)路程很近而且運輸也方便。這對大王有什么好處呢?”燕王說:“你走吧,我聽從你的計策。”于是為孟嘗君派出八萬士兵、兩百輛兵車,跟從孟嘗君。魏王非常高興地說:“您借到燕國、趙國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讓土地向魏國請求講和。魏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士兵,并且封賞了田文。

活動二研練2022年新高考Ⅱ卷試題紀傳體結構及其閱讀方法、步驟:1.紀傳體的基本范式整體閱讀指導2.紀傳體的閱讀方法、步驟人物傳記的閱讀可以分層進行:首先,關注開頭,初識傳主;關注出處,快速“喚醒”相關知識。開頭段落主要介紹傳主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字號、籍貫、家庭背景、學識、性情、科舉、任職等;關注出處,了解傳主生活的朝代,便于理解文中有關文化名詞(如官職)等的含義。其次,抓時間、地點、官職和事件,把握傳主經歷,概括事件所反映出的傳主的精神品質。人物傳記大多以時間為線索來記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職、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時間、地點和官職等詞語,來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的思路,整體把握人物經歷及事件,從而快速概括出傳主的精神品質。基本要素:某時+某地+某職+某事+某種精神。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傳記中表時間的詞語。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紀年,而是以年號紀年,如“元和十年”。故傳記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號的“三年”“五年”。皇帝的即位或駕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時間節點。另外,要注意文中表示時間變化的詞語,如“數日”“累年”“既而”“向”等。對“初”“先是”這些表示插敘、補敘的時間詞,也要格外留心。最后,以“已知”解“未知”,巧借內容概括分析題,掃清閱讀障礙。(2022·新高考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任務。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降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吾欲北發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守成都,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攻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平侯。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病薨,奏謚曰:“有司議宜以為武。”詔特賜曰忠侯。(節選自《東觀漢記》卷十)在按照紀傳體閱讀方法、步驟閱讀全文后,填出右面導圖中的空缺部分。整體把握(約10分鐘)答案①伐蜀地②忠心耿耿③淡泊恭儉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

/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B.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

/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C.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

/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D.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

/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精做試題(約15分鐘)√“造次”指匆忙、倉促,是“不能以辭語自達”的條件,故應在“少文”后斷開,據此排除A、D兩項;“上”指皇上,是下文“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的主語,故應在“上”前斷開,排除B項。故選C。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

嘩的器具。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變為勉強

令人滿意。C.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

意思不同。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

用法相同。√結合原文“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可知,“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錯。“差”,稍微。“強”,振奮。“差強人意”在文中的意思是還能振奮人們的意志。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發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

吳漢斬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B.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

但后來被延岑襲擊后方,吳漢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C.吳漢為人質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戰四方時,

常常隨從左右,小心侍衛,總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

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他歸來后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錯。根據原文“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可知,吳漢是將田宅全都分給了兄弟和外家,并不是送給了故舊部屬。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談,他這個人勇敢兇猛有智慧謀略,各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他的。”關鍵詞語:“數”,多次;“勇鷙”,勇敢兇猛;“鮮”,少;“及”,比得上。補出“與”后省略詞“之”的指代內容。(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吳漢回來,責備他們說:“軍隊在外面,將士的供給都不充足,為什么多買田宅呢!”關鍵詞語:“讓”,責備;“之”,他們,指吳漢的妻子兒女;“軍師”,同義復詞,均指軍隊;“不足”,衣、食等供應不充足。“何……乎”,固定結構,為什么……呢?5.《后漢書·吳漢傳》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3分)答案(1)剛毅之處:吳漢與敵軍作戰時,親自披甲持戟,命令將士們拼死殺敵,最終大破敵軍;作戰不幸落水后,拉著馬尾脫險。(2)木訥之處:倉促之間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臨終對皇上所說的仍是國家之事。首先,弄清“剛毅”(剛強有毅力)、“木訥”(為人質樸,不善于說話)的意思;其次,分別找出表現“剛毅”“木訥”事件的句子加以概括。結合“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可知,吳漢與敵軍作戰時,親自披甲持戟,作戰不幸落水后,拉著馬尾脫險。這都體現了他的剛毅。結合“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可知,吳漢倉促之間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而且臨終對皇上所說的仍是國家之事。這都體現了他的木訥。[追加練習]1.下列對文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使持節”與“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江城子·密州出獵》)兩句

中的“持節”含義相同。B.“上既破邯鄲”與“國破山河在”(《春望》)兩句中的“破”字含義不同。C.“吾欲北發幽州突騎”與“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兩句中的

“發”字含義相同。D.“漢躬被甲持戟”與“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詩經·氓》)兩句中的

“躬”字含義不同。√C項含義不同,發兵(派遣)/發出。A項“持節”均為“拿著符節”。B項攻克/破亡、衰敗。D項親自/自身、自己。2.下列對文中加顏色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降河北”與“惟庚寅吾以降”(《離騷》)兩句中的“降”字含義相同。B.“可與計事”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

含義不同。C.“突騎”意思是用于沖鋒陷陣的精銳騎兵。顏師古注:“突騎,言其

驍銳,可用于沖突敵人也。”D.“牧”是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長。后世借用為對州最高長官的敬稱。

與《陳情表》中“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的

“牧”字含義相同。√A項二者含義不同,招降/降生。B項介詞,跟/動詞,親附、親近。參考譯文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擔任使者,拿著符節出使,招降河北,有人跟他說:“吳子顏是奇士,您可以和他共商大事。”吳漢為人質樸仁厚,少有文采,匆忙之際便不能用言語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鄧禹和眾將領多次推舉他,(皇上)多次召見他,之后他殷勤誠摯不離官府,皇上也因為他是南陽人而逐漸親近他。皇上已經攻克了邯鄲,斬殺了王郎,頭天晚上召見鄧禹同宿,夜里(和鄧禹)說:“我打算向北征發幽州精銳騎兵,眾將領中誰可以派遣呢?”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談,他這個人勇敢兇猛有智慧謀略,各將領中少有能比得上他的。”皇上于是讓吳漢擔任大將軍。吳漢于是斬殺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吳漢和蘇茂、周建交戰,吳漢親自穿上盔甲拿著戟,命令眾將士說:“聽到擊鼓聲都大聲呼喊一起前進,后到的人斬首。”于是擊鼓進攻,大敗敵軍。(吳漢)向北攻打清河長垣和平原五里的賊軍,把他們都平定了。吳漢征伐蜀地,分別在水南和水北扎營,北邊的軍營戰事不順利,于是帶領軍隊銜枚去水南邊的軍營會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