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最后一卷(四)歷史試卷_第1頁
湖北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最后一卷(四)歷史試卷_第2頁
湖北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最后一卷(四)歷史試卷_第3頁
湖北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最后一卷(四)歷史試卷_第4頁
湖北省高三下學期高考最后一卷(四)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湖北省高考最后一卷?歷史(四)本試題卷共5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荚囉脮r75分鐘?!镒?荚図樌镒⒁馐马棧?.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填涂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位置上。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下表材料是有關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論述。這可以用來說明()文獻記載出處古之帝王未嘗以天下自私也,故天子之地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王畿之內復有公卿大夫采地祿邑,各私其土,予其人,而子孫世守之……三代而上,天下非天子所得私也馬端臨《文獻通考》郡縣之天下,諸侯無土,大夫不世,天子與庶人密邇(意為“貼近”“靠近”)王夫之《讀通鑒論》A.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垂直管理B.貴族政治削弱了周天子集權統治C.原始民主傳統影響了先秦政治制度D.官僚政治根除了封建權貴的特權2.在魏晉時期,嘉峪關3號墓壁畫中有許多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圖,嘉峪關5、6號墓中表現生產勞動內容的采桑、放鷹狩獵、牽駝等;酒泉丁家閘5號墓宴居行樂圖中出現了屬于龜茲樂器的腰鼓,西溝墓壁畫中有送行圖。這體現了當時()A.民族交融的高度發展B.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C.繁盛的少數民族經濟D.市民生活的豐富多彩3.武則天曾向唐高宗建議科舉加試《老子》,她說老子李耳是李唐皇室的始祖,《老子》是“圣教”。武則天改唐為周后,令貢舉人學習她自己編撰的《臣軌》,以明儒家君臣規范,并下令科舉考試停試《老子》。這一變化反映了武則天意在()A.選拔最優人才B.復興儒學地位C.鞏固統治根基D.完善科舉制度4.史載,宋真宗對宰臣王旦等說:“民間乏炭,秤二百文。令三司出炭四十萬,減價鬻(賣)與貧民,非惟(為)抑高價,且以濟民?!痹撌妨峡勺鳛橹苯幼C據,用于研究()A.程朱理學已經成為官方統治思想B.重農抑商思想影響朝廷經濟決策C.當時政府掌握資源進行社會救濟D.南宋城市人口激增帶來燃料危機5.表1遼朝追尊皇帝一覽表姓名身份追尊原因耶律倍耶律阿保機嫡長子遼世宗、景宗及以后的遼朝諸帝均是其后裔耶律李胡耶律阿保機立其為遼儲君遼圣宗為了籠絡耶律李胡及其支持者的后裔而追尊的耶律濬耶律延禧之父天祚帝耶律延禧之父撒剌的耶律阿保機之父親遼興宗追尊耶律阿保機的父親、祖父為皇帝勻德實耶律阿保機之祖父耨里思耶律阿保機的高祖天祚帝追尊耶律阿保機的高、曾祖為皇帝薩剌德耶律阿保機的曾祖據表1可知,遼朝追尊皇帝旨在()A.推動程朱理學在遼國傳播B.彌合遼朝內部的民族矛盾C.沿襲中原地區的禮樂制度D.彰顯當朝皇權來源合法性6.蒙古征服羅斯后,認識到封建割據不利于統治,便將中國古代行政管理體制的內容帶到羅斯,扶持“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作為代理人。這使羅斯大公嘗到了專制權力的甜頭,刺激了羅斯大公攫取專制特權的野心,推動了羅斯國家的統一。這可用來說明蒙古西征()A.推動了羅斯政治體制的演變B.開啟了亞歐大陸的民族交流C.傳播了蒙古開明的民族政策D.為東西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7.明朝初期,以十五布政司分治天下。永樂時期始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撫軍民,事務完成后便回朝復命。后來朝廷在江浙、江西等重要省份先后設置了巡撫官,負責處理地方重大事務。這說明明代()A.行省制度在全國普遍推廣B.巡撫取代了布政司的職責C.巡撫有代天子巡狩的性質D.地方勢力威脅了中央集權8.明代中后期,文士們逐漸拋棄以往那種忸怩作態,開始理直氣壯地向乞文者大量索要資財。這一現象表明()A.市民階層興起瓦解傳統倫理B.文學世俗化趨勢日漸明顯C.文人社會地位得到較大提升D.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價值觀9.中國外交表現出“第一次之進步”,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在與列強交涉中“始爭終讓”的外交慣例,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尊嚴。在國內,“國民覺知強權雖強亦不能全滅公理,宜力圖自決,起為廢約運動?!迸c這一外交“進步”密切相關的史實是()A.義和團運動B.辛亥革命C.五四運動D.國民革命10.1935年,中共中央在此前設置的中央派遣巡視員對地方黨委進行監督和指導的工作方式下,創造性地提出對組織基礎較弱的地區,派遣巡視人員考察和指導中要盡可能提前征求地方黨部的意見,并實行由地方政府派遣巡視員的新模式。這些舉措()A.旨在鞏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B.充分地調動了群眾參政積極性C.有效解除了對根據地的圍剿D.貫徹了集中與民主相統一原則11.1956年,中國和柬埔寨兩國政府發表關于經濟援助問題的聯合公報。公報規定,中國無償援助柬埔寨的一切設備、建筑器材和商品,柬埔寨政府可以自由使用,中國政府不加任何監督和干涉。這反映出中國對柬埔寨的經濟援助()A.體現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B.基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致力于世界經濟均衡發展D.旨在加強合作共謀發展12.蘇格拉底與好友克里同爭辯是否應越獄時指出,“不要太顧慮大眾的意見”,“我們要做的就是遵守與我們對什么是正義的、值得過的生活達成的協議”。這反映出蘇格拉底()A.強調自由與美德的崇高價值B.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精神C.主張政治精英管理國家事務D.批判直接民主的非正義性13.1847年,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簡·愛》廣受贊譽,女主人公簡·愛對其愛慕的貴族羅切斯特說:“你以為我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嗎?你想錯了!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就像兩個都經過了墳墓,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焙啞鄣男穆曊凵涑觯ǎ〢.英國貴族政治日趨衰落B.宗教觀念影響世俗生活C.啟蒙精神已經深入人心D.女權意識的覺醒與發展14.1881年日本內務省頒布《勸農局處務條例》規定:除本局業務外,興辦生產事業亦屬急務,但人民還沒有這種意愿,所以暫時創辦官立事業,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故稱為臨時事業。為此明治政府推行的政策是()A.大興教育B.廢藩置縣C.文明開化D.殖產興業15.1962年10月,美國指責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軍隊都進入戰備狀態,并擺出一副不惜動用核武器的姿態。但雙方領導人卻多次通信,通過秘密談判結束了危機。這體現出美蘇冷戰的重要特點是()A.在各領域的針鋒相對B.明顯的地緣政治特點C.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D.謹慎的自我控制機制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少數民族政權與大一統】(15分)材料一遼朝的《鮮演大師墓碑》有“大遼中國”的說法。《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稱蕭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為軒轅黃帝八世孫虞舜后裔?!哆|史·世表》則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边|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并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國后遣使向宋上表時,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邊(朝)”,宋為南朝,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1)依據材料一,概括遼夏政權的共同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9分)材料二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發邊疆地區一覽表(部分)少數民族名稱開發地區百越嶺南、東南沿海地區和山區巴、蜀、蠻、僚、俚西南肅慎、東胡、鮮卑、烏桓(丸)、靺鞨、高句麗、奚、契丹、女真、滿等東北匈奴、鮮卑、丁零、突厥、回鶻、黨項、蒙古、回、維吾爾等北方、西北羌、吐谷渾、吐蕃(藏)等青藏高原高山族(臺灣“原住民”)臺灣島材料三戰國時,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即取消兵車,改為騎兵,同時改穿緊身窄袖、便于作戰的“胡服”。自秦漢以來,歷代都在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后,就根據蒙古長期形成的習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決了游牧民族聚居區的行政管理難題。(2)依據材料二、三,簡述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貢獻。(6分)17.【中國古代俸祿制度】(14分)材料一戰國中期,隨著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國君對各級官吏的報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辦法,而是以一定數量的糧食作為俸祿,有時賞給部分錢幣或黃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祿的多少。在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除皇帝世襲、皇族按其與皇帝親疏分別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祿特權外,廣大的官僚,則是皇帝按其統治的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從貴族、平民中選拔出來,任以職位,頒給俸祿。職官不能世襲,俸祿隨任免而給除。這種任職獲祿,對官僚而言,實際上只是其為皇帝進行統治所付出的勞績心力的一種物質報酬?!幾渣S惠賢、陳鋒《中國俸祿制度史》材料二古代官史俸祿表。唐代大致有祿米、俸錢、職田和祿力等項。以安史之亂為界,前期基本實行年祿、月俸雙軌制,年祿給糧食,月俸主要給銅錢;后期基本上只實行月俸制。月俸雖仍以錢計算,但在支付時,常以谷帛等實物充給宋代大體可分為正俸、加俸和職田三大類。正俸包括俸錢、衣賜、祿粟。俸錢按月支給,自使相40萬文,下至郢、唐、復州內品300文;衣賜按年頒給綾、絹、布匹;祿粟月給,使相200石,至入內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職錢和隨從衣糧、餐錢等明代由實物、貨幣和土地三部分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歲祿為“定例”,正一品歲祿米1044石,月給87石;從九品歲祿米60石,月給5石。歲祿本色雖以米計,但發放時卻或以鈔折米,或以絹折米,且京官與外官有別。至明中期,官員俸給分為本色、折色兩種。“本色”(歲俸米)又分月米、折絹米和折銀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員1石;折絹米絹1匹當銀6錢;折銀米銀6錢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計量,又分折銀與折鈔,各有不同的折算標準清代俸祿的支給,雖說是“銀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銀為主。俸祿的支給標準,也主要以銀兩來衡定——摘編自曾憲陽《淺議古代官吏的俸祿》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產生的原因,并對俸祿制度進行簡要評價。(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以來俸祿發放標準物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俸祿發放變化的原因。(6分)18.【歐洲文化遺產的保護】(14分)材料近年來,歐洲的文化遺產面臨著許多挑戰。表現在,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和商業化,可能導致其價值的損失。有些景區為了吸引游客,過度商業化,使得原本靜謐的文化遺產變得喧賓奪主,喪失了其本來的意義和美感。此外,歐洲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風險。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遺址正在腐朽和消失,需要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和修復。人為破壞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例如:涂鴉和偷竊,使得文化遺產遭受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還有就是投入的資金和人力不足,使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明顯不夠?!幾酝跞鹬椤秶鈿v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近代以來歐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遭遇的兩大核心問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保護文化遺產”提出相應對策。(8分)19.【中國的經濟發展】(12分)材料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下表為1950—1970年中國三次對外經濟引進高潮部分情況介紹。高潮時間引進對象手段規模第一次20世紀50年代蘇聯和東歐國家借貸,以貨物償付結算;引進技術設備的同時強調自力更生共計102.3億元,按20世紀50年代年均美元比價折合40.4億美元第二次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延期、分期付款、補償貿易43億美元引進方案,總投資約200億元第三次20世紀70年代末各類國家大規模借貸,開辦合資企業,境外發行外債,出現設立特區思想78億美元計劃,總投資600多億元——摘編自陳東林《156—43—78:中國改革開放前的三次對外經濟引進高潮》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自行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

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ABCCDACDCD題號1112131415答案BBCDD1.【答案】A【解析】據材料“郡縣之天下……天子與庶人密邇”可知,郡縣制下諸侯沒有土地、大夫不能世襲,天子與百姓更加貼近,這說明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A項;據材料“王畿之內復有公卿大夫采地祿邑,各私其土”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集權統治,排除B項;原始民主是指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明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官僚政治打擊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且“根除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在嘉峪關、酒泉等西北地區的壁畫中出土了“穹廬”“采?!薄把摹钡雀挥械赜蛱厣奈锲坊驁鼍埃瑩丝芍?,題干所述史實體現出當時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故選B項;“民族交融”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間互相學習與共同發展,而題干所述及的物件或場景具有豐富的地域(西北地區)文化特色,看不出任何“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A項;“采?!薄胺批椺鳙C”“牽駝”能夠體現西北地區的生產勞動內容,但是并不能體現出“繁盛”特點,并且,這也僅是題干內容的一部分而已,并不能概括題干全部之意,排除C項;“腰鼓”屬于社會生活的表現,但是這并不能體現出“豐富多彩”特點,這也僅是題干內容的一部分而已,并不能概括題干全部之意,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武則天在稱帝前建議唐高宗科舉加試《老子》,因為老子李耳是李唐皇室的始祖,科舉考試中加試《老子》有利鞏固李唐王朝的統治,武則天稱帝后下令科舉考試停試《老子》,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武周政權的統治,故選C項;材料信息表明,科舉考試無論是加試《老子》,還是停試《老子》,都是以維護統治為出發點,與選拔最優人才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A項;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與武則天“明儒家君臣規范”的信息不符合,排除B項;武則天首創武舉和殿試制度,發展了科舉制度,但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據材料“非惟(為)抑高價,且以濟民”可知,政府通過三司出售炭,,以抑制炭價,救濟貧民,故選C項;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成為官方統治思想,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政府抑制炭價,是為了救濟貧民,不是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排除B項;“宋真宗”是北宋皇帝,材料不能研究南宋歷史,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據材料“遼朝追尊皇帝一覽表”可知,遼朝進行皇帝追尊,并將耶律阿保機的嫡長子立為儲君,體現了遼朝統治者對中原宗法制的認同與執行,意在彰顯當朝皇權來源合法性,維護自身統治,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遼朝統治時期,程朱理學還沒有正式形成,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遼朝追封祖先,并沒有關于遼朝內部矛盾的描述,此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遼朝追尊皇帝的信息,且遼朝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沿襲中原地區的禮樂制度”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6.【答案】A【解析】據題意可知,由于蒙古貴族征服羅斯后將中國古代的行政管理體制帶到羅斯,專制制度刺激了羅斯大公的野心,推動了羅斯國家的統一,由此可知蒙古西征為羅斯政治體制的演變起到了推動作用,故選A項;“開啟了”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現象是對外政策的表現,不是民族政策,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蒙古西征對羅斯政治體制的影響,沒有體現西方的文化傳播的東方,所以并不是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創造條件,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據材料“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撫軍民,事務完成后便回朝復命”“設置了巡撫官,負責處理地方重大事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在各省設置三司,分管軍民司法事務。遇到特殊情況中央派京官到地方“巡行天下,安撫軍民。”,說明巡撫有代天子巡狩的性質,故選C項;明代廢除了行省制,三司制在全國普遍推廣,排除A項;“巡撫取代了布政司的職責”表述錯誤,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明代朝廷派京官巡行天下安撫軍民,設置了巡撫官負責處理地方重大事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而不是地方勢力威脅了中央集權,排除D項。8.【答案】D【解析】明朝中后期,由于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沖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出現文人們向乞文者大量索取資財的現象,故選D項;材料不涉及傳統倫理瓦解,排除A項;材料體現人們的價值觀發生變化,文人向乞文者索要資財,并無文學世俗化的信息,排除B項;文人的社會地位提升與材料“向乞文者大量索要資財”不符,排除C項。9.【答案】C【解析】據材料“與列強交涉中……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尊嚴”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外交“進步”是指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該結果與五四運動的爆發密切相關,故選C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動,義和團運動后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與“維護了中國的國家尊嚴”不符,排除A項;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對列強抱有幻想,沒有打破“始爭終讓”的外交慣例,排除B項;國民革命是發生在1924—1927年國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與材料“中國外交表現出‘第一次之進步’”不符,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選必一第3課所學根據地的制度探索可知,中共中央對地方根據地一方面加強巡查、巡視,強化根據地的黨組織建設,加強集中治理;另一方面,根據地方的特殊性,給予一定的民主權利和自治權利,體現了民主性,故選D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存在于解放戰爭時期,應為“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排除A項;“群眾參政”不合題意,應為“地方黨部”,排除B項;“有效解除了”不合史實,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排除C項。11.【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國對柬埔寨的經濟援助不設任何條件,尊重其主權,不進行任何干涉。這種做法充分體現了由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的"互不干涉內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則,故選B項;求同存異是指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材料中并沒有關于中國和柬埔寨“同”與“異”的描述,此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中國對柬埔寨的經濟援助,不能得出“致力于世界經濟均衡發展”的結論,排除C項;“加強合作共謀發展”雖然可以看作是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目標,但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中國援助柬埔寨的具體行為,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由“不要太顧慮大眾的意見”,“遵守與我們對什么是正義的、值得過的生活達成的協議”可得,蘇格拉底在思想上不受大眾意見的影響,表示要嚴格遵守協議,履行承諾,具有鮮明的理性主義精神,故選B項;蘇格拉底堅持“正義的、值得過的生活”,也就是堅持遵守約定,而不是強調自由和美德,排除A項;題干所述是蘇格拉底在是否應該越獄問題上的態度,而與主張政治精英管理國家事務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C項;題干所述是蘇格拉底關于是否應該越獄問題的觀點,而不是對直接民主的態度,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據材料“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說話”“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的”并結合所學可知,《簡·愛》中的名句體現了簡·愛所擁有倔強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啟蒙精神,《簡·愛》出版后得到廣泛贊譽,這說明啟蒙精神深入人心,故選C項;簡·愛在貴族羅切斯特面前不卑不亢,體現的是簡·愛的平等精神,不能推導出貴族政治衰落,排除A項;簡·愛言論的精神內核是平等的啟蒙精神,而不是宗教觀念,排除B項;女權意識要求女性追求政治或經濟方面的權益,但材料強調簡·愛追求平等幸福,不符合女權意識,排除D項。14.【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中“日本內務省頒布《勸農局處務條例》……興辦生產事業亦屬急務……所以暫時創辦官立事業……以誘導人民”可知,該項措施屬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經濟上殖產興業內容,答案選D。A.C屬于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內容,排除;B屬于政治內容,排除。15.【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年。根據“雙方領導人卻多次通信,通過秘密談判結束了危機”可知,美蘇最終還是通過談判避免了直接沖突的出現,說明美蘇之間存在謹慎的自我控制機制,D項正確;“各領域”的說法過于夸張,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美蘇之間通過自我控制避免更大的沖突的出現,并不能體現明顯的地緣政治特點,也無法體現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排除B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16.【答案】(15分)參考標準要點:(1)特點:華夏認同(自稱為炎黃子孫),與宋并立,共奉“中國”。(3分)原因:遼夏政權為證明各自政權的合法性,加強統治;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加深;遼夏政權統治范圍兼跨農耕區和游牧區,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響。(6分)(2)貢獻:促進了邊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國遼闊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創造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使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質文明被中原漢族學習模仿,豐富漢族的日常生活;創造適合的邊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王朝沿用,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6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一“遼朝......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李元昊......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自稱為黃帝.....之后”得出華夏認同(自稱為炎黃子孫);據材料一“遼人......是一家“西夏......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得出與宋并立,共奉“中國”。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從證明政權合法性的政治意圖、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政權并立的現實局面等方面分析。據材料一“遼朝......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李元昊......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北魏的拓跋為黃帝......之后”得出遼夏政權為證明各自政權的合法性,加強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加深,遼夏政權統治范圍兼跨農耕區和游牧區,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響。(2)貢獻:據材料二“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發邊調地區覽表”得出促進了邊調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國遼闊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據材料三“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得出創造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使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質文明被中原漢族學習模仿,豐富漢族的日常生活;據材料三“歷代都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后,建立了盟旗制度”得出創造適合的邊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王朝沿用,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17.【答案】(14分)(1)原因: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逐漸走向瓦解;鐵犁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生產力水平發展;士階層崛起,并逐漸受到各國君主的重用;貴族政治逐漸被官僚政治取代;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5分)評價:俸祿制度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內容;官吏俸祿制取代了世卿世祿制,推動了社會進步;俸祿制度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的產物。(3分)(2)變化:由實物、錢幣兼給(佐以土地等),到以支給銀兩為主;在實際支付時,則根據國家財政收入(主要租賦)和支出的情況而時有改變。(2分)原因: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逐漸走向強化;商品經濟發展,白銀逐漸成為法定貨幣;賦稅制度調整,賦役征銀政策的推行;科舉制逐漸走向成熟,形成數量龐大的官僚集團。(4分)【解析】(1)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一“戰國中期”結合所學可從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逐漸走向瓦解;鐵犁和牛耕的使用,推動生產力水平發展等角度入手;據材料一“廣大的官僚……選拔出來”結合所學得出士階層崛起,并逐漸受到各國君主的重用;據材料一“隨著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結合所學得出貴族政治逐漸被官僚政治取代、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第二小問評價,據材料一“職官不能世襲,俸祿隨任免而給除”結合所學可從俸祿制度是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內容;官吏俸祿制取代了世卿世祿制,推動了社會進步等角度入手;據材料一“只是其為皇帝……物質報酬”結合所學得出俸祿制度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的產物。(2)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二“大致有祿米、俸錢、職田和祿力等項”“俸錢、衣賜、祿粟”“由實物、貨幣和土地三部分組成”“主要以支銀為主”結合所學得出由實物、錢幣兼給(佐以土地等),到以支給銀兩為主;據材料二“但在支付時,常以谷帛等實物充給”“但發放時卻或以鈔折米,或以絹折米”結合所學得出在實際支付時,則根據國家財政收入(主要租賦)和支出的情況而時有改變。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得出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逐漸走向強化;據材料二“主要以銀兩來衡定”結合所學得出商品經濟發展,白銀逐漸成為法定貨幣;賦稅制度調整,賦役征銀政策的推行;結合所學得出科舉制逐漸走向成熟,形成數量龐大的官僚集團。18.【答案】(14分)(1)核心問題:自然原因,如:自然災害,建筑物和文化遺址腐朽;人為因素:過度商業化、過度開發及涂鴉和偷竊,資金和人力投入不足。(每點3分,共6分。說出主要原因得1分,列舉一個事例得2分)(2)對策:政府建立健全相關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任何損害文化遺產的行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通過政府撥款、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確保文化遺產得到充足的保護經費;通過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制定合理的商業規劃,確保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開展科技保護工作,把科技保護作為文物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文物保護的國際合作等。(每點2分,共8分,任答四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給分)【解析】(1)緊扣設問“兩大核心問題”,從自然、人為兩個方面來舉例說明。第一方面自然原因,據材料“歐洲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自然災害……風險”“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遺址正在腐朽和消失”得出自然災害,建筑物和文化遺址腐朽;第二方面人為因素,據材料“文化遺產的過度開發和商業化,可能導致其價值的損失”得出過度商業化、過度開發;據材料“涂鴉和偷竊,使得文化遺產遭受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得出涂鴉和偷竊;據材料“投入的資金和人力不足,使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明顯不夠”得出資金和人力投入不足。(2)據選必三第15課所學文化遺產的保護,從政府、公眾、國際等角度來分析得出政府(立法)——政府建立健全相關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任何損害文化遺產的行為;政府(財政)——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