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國液化氣深加工市場發展及競爭力分析報告_第1頁
2009年中國液化氣深加工市場發展及競爭力分析報告_第2頁
2009年中國液化氣深加工市場發展及競爭力分析報告_第3頁
2009年中國液化氣深加工市場發展及競爭力分析報告_第4頁
2009年中國液化氣深加工市場發展及競爭力分析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年中國液化氣深加工市場發展及競爭力分析報告第一章2008-2009年世界液化氣深加工行業運行現狀分析第一節2008-2009年世界液化氣深加工行業發展概況一、世界液化氣深加工行業發展特點分析據美國化學市場聯合公司(CMAI)烯烴和聚合物業務部執行副總裁MarkEramo于2008年3月底分析,由于石化能力的大量增長,主要在中東和亞太地區,從而預計2009年將會驅使石化工業開工率下降,并擠壓石化效益。中東石化能力將會占據國際烯烴衍生物貿易市場越來越大的份額。

據CMAI的歐洲、中東和非洲烯烴業務部負責人TonyPotter分析,至2009年第一季度結束,中東預計將會有超過900萬噸/年乙烯能力投運。中東的擴能將使全球乙烯總能力增加7.5%,由于世界經濟增速放慢,屆時需求的增長率可望降低到低于歷史年增速約4.5%的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的經濟衰退及由此帶來的全球經濟增長放慢,將使對石化產品的需求大大減速。

至2008年底,中東乙烯能力新增投運將包括沙伯公司(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延布的130萬噸/年蒸汽裂解裝置,計劃于第3季度投運。第4季度增加的包括伊朗在Assaluyeh的裂解裝置,以及沙特阿拉伯另外三套裝置,合計將有610萬噸/年乙烯推向市場。這一新增能力的峰值2008年將于2009和2010年開始影響市場。

盡管伊朗因財政、設備和原料等問題而推遲了項目建成,其他的中東裂解裝置項目也有一些延遲,但這些裝置仍將于2008年底至2009和2010年投產。分析人士認為,在伊朗的Arya沙索公司和Jam石化公司裂解裝置建成后,伊朗不會對全球的開工率產生大的影響。伊朗的后二套裂解裝置:Assaluyeh烯烴公司和Ilam石化公司的裝置僅在2010年共增加100萬噸/年。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裂解裝置的開工率在2008-2009年將維持很高的開工水平,但很難保持到2010~2011年。

SRI咨詢公司(SRIC)負責人助理EdGartner表示,由于高的原油價格推高了石油基原料價格以及美元疲軟的共同結果,使美國在出口市場上更具競爭性。2007年世界裂解裝置平均開工率為92%~92%,美國平均為91%。

北美與亞洲情況各異SRI咨詢公司高級咨詢師AndreaBorruso認為,受北美國內需求疲軟的影響,2008年北美出口仍將繼續走強。北美生產商擁有向拉丁美洲、中國、印度出口聚乙烯(PE)的能力,亞洲其他地區出口形勢也很好。北美石化生產商的天然氣原料成本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可與中東成本優勢甚至更大的生產裝置產品相抗衡。中東仍是石化產品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

如果天然氣在2009-2010年能繼續比原油價格低出很多,則北美石化生產商將前景看好。從加拿大西部來看,加拿大一些生產商與亞洲一些凈出口國家如韓國、日本、泰國和新加坡相比,仍具有競爭優勢。據SRIC預計,北美生產商到2011年,其裂解裝置的開工率將繼續保持在90%以上。而世界其他地區將在較低的開工率下運行。分析人士指出,新增能力的最大影響將在亞洲地區,該地區某些低效的裂解裝置將面臨關閉。

自2007年起日本已有一些能力關閉,東南亞國家如印度尼西亞的某些生產地也因其解裝置高的成本而面臨經營困難的處境。

亞洲石化工業在上升的原料成本對效益的重壓之下力求保持贏利,但也有一些烯烴生產商不能彌補成本的增大而轉向產業重組。

石化生產面臨高成本挑戰

歐洲生產商預計,隨著中東產能的投入,2008年下半年其售價和利潤將在重壓之下。歐洲生產商的壓力在于中東生產商對美國出口產品成本上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分析認為,中東生產商將成為向歐洲出口乙烯衍生物不斷增多的供應商。預計未來歐洲需求的增長將通過從中東進口PE和乙二醇來滿足。由于能力過剩,歐洲裂解裝置的平均開工率將從高于90%下降至2009~2010年88%~89%。分析認為,盡管開工率下降,但中東基于廉價乙烷原料的裂解裝置仍將保持高的效益,這是由于高的油價助推了石化產品和聚合物價格水平所致。

歐洲的烯烴凈購買商如英力士公司,將因其裂解裝置可在最大限度減少凈需求購買量情況下而全負荷運轉,從而可以獲益。而凈售出商,包括殼牌化學公司、Polimeri歐洲公司和魯爾石油公司,將受損最大,并可能會使其裂解裝置開工率降至甚至較低水平。2008年第4季度歐洲石化生產商疲軟的財務業績反應了石油和石腦油價格快速增長而造成的影響。歐洲大多數石化生產能力基于石腦油原料。快速上揚的石油市場對其影響尤大。道達爾公司2008年第4季度的化學品業務凈利潤比上季度8700萬歐元(1.34億美元)下降了66%。這一下降基本緣于石腦油價格快速而強勁地增長以及芳烴利潤低迷對石化效益帶來的影響。該公司第4季度的化學品銷售額增長6%至49億歐元。道達爾公司的基礎化學品部門主要由石化組成,2008年第4季度凈虧損800萬歐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1.68億歐元。巴斯夫公司的石化業務2008年第4季度銷售額下降6%至13.6億歐元。2008年巴斯夫公司141.6億歐元化學品銷售額中石化占40%。該公司第4季度化學品營業利潤下降50%至2.83億歐元,銷售額下降1%至34.2億歐元。巴斯夫公司苯乙烯產品業務在其銷售額增長中占大頭,該項業務2008年第4季度銷售額下降5%至12.4億歐元。這一下降反映了價格的影響以及建筑業需求的疲軟。巴斯夫公司表示,未來仍將面臨挑戰,油價甚至會更高。原材料價格繼續走高,尤其是高的油價將使巴斯夫公司面臨增長的風險。北美生產商也力求在上升的成本情況下保持效益。陶氏化學公司2008年第4季度的凈收入下降16%至8.06億美元,銷售額增長16%至142億美元。與上年相比,2008年該公司的原料和能源費用增加了17億美元。埃克森美孚公司2007年第4季度的化學品業務凈收入下降10%至11億美元,這是由于利潤降低和庫存減少而帶來的影響。高的銷售數量僅部分彌補了利潤降低和庫存減少的影響。甚至一些基于廉價乙烷原料生產石化產品的中東公司也不能幸免。沙伯公司(沙特基礎工業公司)2008年第4季度凈利潤為68.7億里亞爾(18億美元),增長12%,但低于預期的84億-90億里亞爾。這些料想不到的結果也反映了由于次貸危機而使美國需求下降帶來的影響。由于高漲的油價而使原材料成本上升也帶來很大影響。中東擴能的影響將顯現分析人士指出,北美以及歐洲石化生產商的發展已受到了中東預期擴能的制約。陶氏化學公司與加拿大魁北克地方政府投資部門各持股50%組建的合資企業表示,因加元走勢強勁,其乙烯和PE裝置開工期懸而未決。因不能保證經濟地獲取可持續的原料,陶氏化學公司已關閉了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Hahnville的22.7萬噸/年聚丙烯裝置。依士曼化學公司使其在美國得克薩斯州Longview生產基地以乙烷和丙烷為原料的裂解老裝置停產,作為依士曼化學公司向Westlake化學公司出讓其PE業務的一部分內容。該公司也將使另一套在Longview的小型裂解裝置退役。依士曼化學公司推進使用煤氣化為原料替代以支撐其石化業務。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2001年時的情況出現,則天然氣相對于原油將無競爭優勢,北美將會閑置更多資產。如果現在的動態發展之勢繼續表明,天然氣交易與原油相比要低很多,則一些國家要閑置資產的將是在亞洲和歐洲,而不是在北美。雖然預計歐洲發展會減慢,但在歐洲可能不會有更多的烯烴能力關閉。近年內歐洲將關閉二套裂解裝置,這將使市場上總計減少40萬噸/年乙烯,但這一削減與中東的發展并無關聯性。道達爾公司將關閉在法國Carling的24萬噸/年乙烯能力,Polimeri歐洲公司也將關閉在意大利Gela的16萬噸/年乙烯能力。據稱,歐洲生產商在2008-2009年增加50萬噸/年乙烯能力。歐洲許多的裂解裝置通過脫瓶頸擴能項目可望再增加5萬噸/年。各種途徑力求保持競爭性歐美生產商正在尋求采用各種途徑以保持競爭性,并在中東有成本優勢的裝置投產后仍能保持市場份額。而另一方面,陶氏化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正在中東投資建立和拓展其自有的能力,企圖將低成本的塑料和樹脂進口到美國和歐洲。原料靈活性和一體化生產將決定歐洲和美國公司最終是否具有最好的成本地位。在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殼牌公司和萊昂得爾巴賽爾公司都擁有靈活進料的裂解裝置,有些也與煉油廠實施一體化聯合。這些裝置在總體上占據較為高效的地理優勢。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公司也在快速增長的亞洲市場拓展石化能力。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國和新加坡進行中的項目,將有助于該公司在今后幾年內提高其在亞洲和中東的裂解裝置能力超過60%。新加坡裕廊島的裂解裝置項目是埃克森美孚公司在該生產地的第二套,將供應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該100萬噸/年裂解裝置將是埃克森美孚所有烯烴裝置中最具原料靈活性的裝置,將于2011年初投運。另外,殼牌公司也正在新加坡武公島建設裂解裝置。

埃克森美孚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中石化)、福建省地方政府和沙特阿美公司的合資企業福建煉油石化公司將于2009年在福建泉州投運一體化的煉油石化聯合企業。另外,巴斯夫公司與中石化正在尋求中國政府批準以擴建其在南京的裂解裝置和衍生物聯合企業。

分析人士指出,諾瓦化學公司在加拿大Sarnia的聯合裝置是原料具有靈活性生產基地的一個實例,原料具有靈活性可帶來成本優勢。

諾瓦化學公司也擁有阿爾伯達的地理優勢,它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乙烯具有經濟性。甚至在該產業平均的出口經濟性不能維持長久的情況下,基于市場的動態性,該公司也將繼續出口PE。

諾瓦化學公司乙烯生產約2/3采用阿爾伯達有優勢的原料,因而該公司烯烴和聚烯烴業務2007年第4季度的息稅前利潤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多,達到3.08億美元,大多數由于較高的PE銷售量和原料成本優勢之故。二、世界液化氣深加工行業市場分析2008年,國際液化氣深加工產量達到2.3169億噸,增長1%。其中作為最大化工消費區域的亞太(含OECD和非OECD)和最大化工生產基地的北美,其液化氣深加工產量仍位居世界前兩位,分別為5303萬噸和7053萬噸,合計占世界總產量的50%以上;除OECD亞太和歐洲的產量有減少趨勢外,其余主要生產地區的產量均平穩增長;;前蘇聯、非OECD亞太是產量增加的主要區域。

2008年國際液化氣深加工消費量達到2.5287億噸,年均增長1.8%,略高于產量增速。其中北美和亞太(含OECD亞太和非OECD亞太)地區的消費量居前兩位,分別達到7806萬噸和7499萬噸,兩者合計占世界LPG總消費量的60%以上。除歐洲地區的消費量有減少趨勢外,其余主要消費地的消費量均小幅增長。前蘇聯、中東是消費量增加的主要區域。2005-2007年,前蘇聯消費量從973萬噸增長到1141萬噸,年均增長8.3%;中東地區的消費量年均增長3.9%。除了中東、非洲地區供應過剩外,其他地區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供應缺口。OECD亞太、歐洲地區供應缺口較大,其中2005-2007年,OECD亞太地區供應缺口高,未來3年內,國際產量將保持平穩增長的趨勢,到2010年產量將達到2.3976億噸,年均增長1%。

2010年以前,雖然液化氣在民用領域將不斷受到天然氣的沖擊,但在世界各地青睞綠色環保能源的背景下,液化氣在交通運輸、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將不斷強化,未來國際液化氣深加工需求量仍將保持微幅增長;預計2010年消費量將達到25784萬噸,年均增長0.%,低于LPG產量增速。

未來3年內,受新建化工裝置陸續投產影響,中東地區的液化氣深加工產量增速將明顯減緩,該地區供應過剩量將減少。到2010年,隨著非洲地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民用氣覆蓋面的提高,液化氣深加工需求量將保持2%的年均增速,該地區供應過剩量也將逐步減少。由于長期以來石油資源的匱乏,OECD亞太、歐洲到2010年仍然存在較大的供應缺口。受供應和需求雙雙下滑影響,2008-2010年,北美地區仍將保持一定的供應缺口,預計在700萬噸左右。三、世界液化氣深加工行業技術分析1、乙烯裝置規模向大型化發展

根據著名咨詢公司的研究報告稱,未來乙烯需求仍將保持較高增速,每年約4%~5%,5~10年乙烯裝置規模將不斷擴大,新建乙烯裝置所需考慮的關鍵因素包括規模、原料和工藝技術,以目前的工藝技術水平,建設150萬噸/年規模的大型乙烯裝置不久將成為現實。乙烯裝置規模的擴大將顯著降低投資,裝置規模由50萬噸/年增至70萬噸/年,可節省投資16%,由50萬噸/年擴至100萬噸/年,可節省投資35%。另外,乙烯原料對其盈利能力影響很大,中東地區以氣體為原料的乙烯裝置未來更具競爭力。

2、煉油廠渣油為原料的氣化技術

過去10年由于原油性質變重和變劣,市場對中間餾分油(航煤和柴油)需求加大,環保法規日趨嚴格(即要求燃料清潔化,限制SOX、NOX和CO2排放)導致對煉油廠燃料油(主要為渣油)產品需求不斷減少。主要由更為清潔的天然氣用于發電,使燃料油在發電行業用量急劇減少,造成低價低質量的重質渣油產量過剩,由此以渣油轉化為含氫氣和一氧化碳合成氣的氣化工藝(IGCC)應運而生,此工藝轉化的合成氣可用于發電或生成蒸汽或用于石化工業的大規模生產的基本化工原料氣體。目前有幾種成熟氣化工藝(IGCC)可對外授權。

合成氣用于化工產品生產原料的關鍵在于H2∶CO比,合成氣純度、可靠性及規模經濟性等幾方面,目前由煉油廠渣油氣化生產的合成氣的H2:CO比均小于1,用于化工生產均需進行調整。

3、稀乙烯的增值利用

稀乙烯用于乙苯生產。傳統的乙苯生產方法是利用聚合級乙烯與苯進行烷基化法制得,但從資源配置角度考慮,利用乙烯裂解裝置聯產的稀乙烯生產乙苯更能發揮裝置的經濟效益。

對于蒸汽裂解裝置,裂解原料不同,其乙烯濃度差異較大,如以石腦油為裂解原料的乙烯裂解裝置,其乙烯分離塔中乙烯濃度可達80%,而對于氣體裂解原料裝置,其乙烯濃度為60%,剩余組分多為乙烷。ABB魯姆斯公司研究結果表明,采用這種稀乙烯制乙苯經濟性最佳,因為稀乙烯中比乙烯更輕組分如氫和甲烷等和比乙烯更重組分如丙烯均被有效地脫除,這些均對乙苯生產不利。此外,稀乙烯與乙苯裝置匹配利用可顯著提高現有乙烯分餾系統效率。

4、二甲醚的生產利用

現今高經濟效益的甲醇工藝技術可實現日產甲醇5000噸,甚至更多,為甲醇下游利用,生產更多高價值產品提供了機會。其中甲醇生產二甲醚最具市場前景。二甲醚可作為發電行業燃氣透平替代柴油的燃料。

二甲醚由甲醇脫水制得,最有代表性工藝為德國魯奇法,改變了傳統的甲醇和二甲醚聯產的工藝路線,而是在甲醇廠中增加一套獨立的二甲醚生產裝置,可明顯節省投資。根據二甲醚蒸餾塔尺寸和結構變化,可以生產不同規格的二甲醚產品,如用于發電烯料氣或純二甲醚產品等。

5、二烯烴和乙炔的脫除技術

延長石化廠乙烯裂解裝置和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運行周期涉及多種因素,其中之一是避免二烯烴和乙炔的聚合物形成。煉廠及乙烯廠中碳三、碳四和碳五物流中的二烯烴和乙炔可通過選擇性加氫進行處理。不過,高昂價格的鈀基加氫催化劑(美國現時價格為42美元/克)使得人們必須重新考慮反應器的設計以進一步優化鈀基催化劑的性能。現在反應器設計均趨向于采用上流式結構,進料氣/液比為0.2或更小,而傳統的選擇性加氫工藝反應器為固定床下流式結構。

不論采用上流式還是下流式結構,氫氣和烴液流均為同向流動,但采用上流式結構氣液物料分布更好,所以其選擇性加氫效果也更佳。

6、抑制催化和高溫裂解焦的生成技術

乙烯裝置結焦是困擾乙烯廠周期運行和影響乙烯生產的老問題,抑制乙烯裂解爐生焦即可提高裂解爐生產效率,增加乙烯產率,提高轉化率和爐管使用壽命,降低維修成本。以前對乙烯裂解爐生焦僅僅是如何解決催化焦的防焦技術,來延長裂解爐運行周期。現在已認識到改進裂解爐管表面化學結構可有效抑制催化焦和高溫熱解焦的生成,延長運行周期。

7、延遲焦化蠟油(CGO)加工技術

焦化蠟油(CGO)與減壓蠟油(VGO)相比,由于經過高溫深度裂化反應使其含有較多的重質多環芳烴、堿性碳化物和雜質。在考慮用加氫裂化工藝處理焦化蠟油(CGO)時,必須慎重考慮重質多環芳烴和雜質對加氫裂化催化劑的影響,因為多環芳烴和堿性氮會嚴重影響催化劑壽命,此點也是通常限制加氫裂化進料的焦化蠟油干點為510℃的原因。

8、丙烷脫氫制丙烯

自20世紀80年代第一代丙烯脫氫催化劑誕生以來,由于催化劑設計的進步已使第二代丙烯脫氫工藝發生了顯著的改進。

現代石化工業發展推動了丙烯需求的不斷增長,近年其增長幅度甚至超過了乙烯需求的增速。單純從乙烯裂解工藝獲得丙烯已不能滿足市場對丙烯的需求,所以開發擴大丙烯來源的生產工藝近年成為熱點,其中丙烷脫氫制丙烯第二代工藝最受關注。

第二代丙烷脫氫制丙烯工藝克服了第一代工藝的弱點,主要包括有:提高連續運轉時間、降低投資和公用工程消耗,丙烯選擇性也得到提高,催化劑技術等。

9、裂解汽油的改質利用

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對乙烯裂解裝置的裂解汽油的影響是考慮降低其烯烴含量和芳烴含量。裂解汽油通過選擇性加氫脫除易生膠的二烯烴、苯乙烯化合物和茚后,通常作為高辛烷值汽油調和組分。

第二節2008-2009年世界主要地區液化氣深加工行業發展情況分析一、北美經濟衰退蒙陰影、出口增長有支撐,2008年美國石油化工業喜憂參半。2007年,房屋市場疲軟以及能源價格的高燒不退,對美國經濟造成較大沖擊,這些負面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美國經濟2008年的表現也因此蒙上一些陰影。不過對美國化工生產商而言,對于2008年似乎并不用特別擔心。全球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和工業觀察家們認為,盡管美國經濟可能出現衰退,但美國石油化工工業前景將取決于全球經濟是否相對強勁,以及美元的疲軟能否刺激出口出現較大增長。2008年美國化工生產并不是非常糟糕的一年。美國石油化工委員會預期,2009年全球石油化工將增長4.3%,其中美國石油化工產量將增長2.1%、銷售額將增長2.3%至6540億美元;對美國的化學工業而言,受海外經濟的強勁增長以及美元疲軟刺激出口增長的影響,2008年美國石油化工貿易出現盈余,同時化學品產量創下新高。從總體上看2008年對于美國石油化工生產商來說,并不是非常糟糕的一年。美國《化學工程和新聞》對美國25家化學公司盈利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這25家公司的利潤同比增長14.6%達到35.8億美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4%達到480億美元。2008年前9個月,這25家化學公司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7%達到1430億美元,利潤同比增長10.2%達到115億美元。盡管美國化學公司的表現較為強勁,但來自政府部門的統計數據還是暴露出一些問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前11個月,美國化學品產量僅僅增長了0.4%。其中,基礎化學品產量增長較為強勁,達到2.5%;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農用化學品行業,同比下降6.4%。2008年美國化學品價格出現了溫和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及日用品。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前10個月,美國化學品價格同比增長3.4%,而日用品價格同比增長4.1%。2007年美國石油化工業的亮點是貿易業務。相關專家基于2008年前10個月的數據預測,2008年美國化學品貿易赤字將從2007年的73億美元大幅減少至5.59億美元。甚至有專家認為按以往經驗,年底美國化學品出口更為強勁,所以美國化學品在去年11月和12月的出口表現將高于預期,因此2008年美國石油化工貿易極有可能出現盈余。美元貶值貫穿2008年全年。不過這對美國化工生產商來說并非壞事,它將刺激2008年美國化學品出口繼續強勁增長。全球能源需求持續下降,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同時進一步壓縮了化學品生產毛利。由于天然氣價格上漲幅度相對于石油價格較小,因此以天然氣為主要原料的美國石油化工工業在2008年進一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以每桶石油包含約580萬Btu的能源計,那么2007年天然氣價格最高時,以天然氣轉換成石油的成本約為50美元/桶。美國乙烯工業主要以乙烷為原料,乙烷來自于天然氣;而歐洲和亞洲的乙烯工業主要以石腦油為原料,石腦油是石油的衍生物。FitchRatings公司證券分析師稱,美元匯率和能源價格的影響,在2008年給美國石化生產商創造一個較為健康的競爭環境。美元持續疲軟將使2008年美國石化產品出口繼續強勁增長,同時以乙烷為原料的美國乙烯經濟,在原油價格高燒不退情況下將有更強競爭力。美國石油化工委員會(ACC)2008年報告稱,在中國、印度及中東等高增長帶動下,2008年全球石油化工工業將增長4.3%,比2007年4.1%的增長率提高0.2個百分點。美國化學品產量在2008年增長2.1%,化學品銷售額將增長2.3%達到6540億美元。受海外經濟增長及美元疲軟刺激出口增長影響,2008年美國化工貿易將出現盈余、產量創下新高。2008年對于美國石化工業憂喜參半。二、俄羅斯 “未來幾年內,俄羅斯的能源供應將變得不再穩定”——《俄國石油投資者》主編Mikhail

Kroutikhin如是說。長期以來,俄羅斯一直擔心是否有足夠的原油供應來滿足全球經濟增長,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快速的經濟增長需求。與此同時,他們也特別關注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幾大經濟體,因為這幾大經濟體是俄羅斯石油的主要買家。

2008年前三個月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出現十年來的首次下滑,業界擔心國際原油價格有可能進一步上漲。俄羅斯一位高級石油官員告誡市場,由于產能可能出現下跌,俄羅斯未來的石油供給將受到威脅。

全球石油供應巨頭減產,有可能對目前已經居于高位的油價形成更大壓力。由于全球石油產量不足,再加上需求激增、油田開發成本增加、產油區政治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油價在四年間由每桶30美元一路飆升至今天的每桶110美元以上。周一紐約6月原油期貨每桶收盤116.63美元,導致許多國家的通脹更加嚴重。

俄羅斯能源部將這一下跌稱之為“停滯”。俄羅斯最大的獨立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OAO

Lukoil)副總裁列奧尼德·費頓在上周二發表的評論中表示,俄羅斯的石油供給已經見頂,集約化的原油生產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國際能源署(IEA)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俄羅斯的石油輸出量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其今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日產量為1000萬桶,較2007年同期下降了1%,為1998年以來的首次下滑。數據還顯示,預計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比2007年8720萬桶/天的水平,上漲到8840萬桶/天,漲幅達1.4%。

俄羅斯第一季度的原油生產下滑,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對于未來十年全球石油供應能力的擔憂。

業內分析人士和俄羅斯政府認為,原油產量出現下降是由于天氣不佳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電力供應不足,使得在油井間移動鉆機變得極為困難。此次下跌與近幾年原油產量的不斷上升形成了鮮明對比。

費頓表示,要想維持目前的產量水平,必須投入1萬億美元用于開發新的儲量。

費頓將俄羅斯與石油產量正大幅下降的北海及墨西哥進行了比較,稱在俄羅斯主要石油產區、儲量豐富的西西伯利亞地區“產油量強勁增長的時期已經結束”。

IEA石油分析專家大衛·法夫表示,目前能源署正在采取一種謹慎的方式。他說,第一季度的經營結果使能源署下調了對未來俄羅斯原油生產的預測值,這里面剔除了去年冬天不利天氣因素的影響。

《俄國石油投資者》主編Mikhail

Kroutikhin認為,俄羅斯的原油產量在去年就已見頂,產量下滑的狀況還將持續好幾年。他說:“產量下滑主要是由于高額稅率和缺乏開采投資的金融動機所造成的。”Kroutikhin也提醒市場,未來幾年內俄羅斯的石油供給變得不再穩定。

新油田開發慢遏制企業積極性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費頓對俄羅斯的原油產量是否會繼續增長提出質疑。一旦西伯利亞的高產油田逐步枯竭,在尚未開發的偏遠的東西伯利亞地區探尋新的石油資源所耗費的巨額成本將使石油公司望而卻步。費頓說,“當這些油井的產量下降時,你就不得不去鉆探更多的油井。”同時,他也表示應該穩步開采現有的油田資源。

他也承認產量下降是一種中長期趨勢,西西伯利亞正在重蹈阿拉斯加普拉德霍灣的覆轍,只是時間推后了五六年。當這些油井的產量下降時,你就要鉆更多的油井。阿拉斯加和墨西哥灣都曾發生過這一幕,現在這一幕在西伯利亞重演了。

經濟專家認為,俄羅斯新油田開發的速度比老油田枯竭的速度緩慢得多,高稅負和日益增加的各種開支使每桶油的開采成本增加了20%至30%,抑制了企業開發新油田的積極性。

花旗集團最近表示,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可能不再會“想當然地增長”,但截至2012年,產量仍然會呈現出增長的態勢。

國有化牽制俄石油增長

由于俄羅斯政府對能源領域的干預力度加大,投資者開始變得日漸謹慎,俄羅斯石油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已從2003年12%的高點降至2.5%。

尤科斯石油公司被俄羅斯政府強制解散,收歸國有,并解除了該公司和殼牌、BP等西方石油公司的合同,導致了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其他私營公司也都逐一遭到政府“修理”。直到去年為止,私營石油生產公司羅斯石油(Russneft)一直是俄羅斯增長最快的大型石油企業。原來的日產量可達30萬桶,而如今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據稱,公司所欠稅額超過8億美元。

埃克森美孚的薩哈林1號油氣項目曾是增長的動力,但由于俄政府限制它的擴張,同時俄羅斯的國有能源集團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也試圖控制其天然氣輸出,因此它也正面臨著減產的局面。

俄羅斯能源部前任副部長弗拉基米爾·米洛夫表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公司為收購而耗盡了資金,而這些資金原本可以用來開發新油田。

隨后俄羅斯政府對石油收入征收80%的稅收,大概相當于每桶27美元以上。此后石油開采活動減少,石油產量也開始下滑。

對于基礎設施的再投資可以大大提高現有油田產量,莫斯科經紀公司阿托恩資本分析師Artyom

Konchin說:“我們不是缺油,而是缺乏足夠的資金用于油田開發。”三、歐洲 歐洲液化氣工業競爭力高級工作組發布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未來的歐洲液化氣工業》專題報告草案,分析了歐洲液化氣工業當前的發展環境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應對危機提高競爭力的3個重要議題:創新和研究、合理分配自然資源、公平開放的市場。

由歐盟發起成立的歐洲液化氣工業競爭力高級工作組的使命,就是研究在中國和印度液化氣工業的崛起以及中東地區依靠資源優勢而吸引的巨大投資,給歐洲液化氣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壓力的情況下,如何調整和改變歐洲液化氣的發展思路。

報告提出,創新和研究是確保歐洲液化氣工業安全的關鍵。要想可持續地利用資源就需要新型的化學方法,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其他全球性環境和社會的挑戰也少不了創新與研究。液化氣工業與其他產業間的合作開發與研究也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歐洲液化氣工業需要增加研究開發的數量,提高創新的有效性和質量,特別要鼓勵中小型的私營單位和企業從事研究開發工作。

自然資源在能源和原料領域的合理分配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液化氣工業主要是以油氣為基礎,這些原料的應用和成本與能源價格密切相關,是影響行業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歐洲300多個化工生產基地坐落于30個園區,這些園區的成功在于關鍵資源的合理配置、基礎設施的共享和相關的服務,化工企業從優化的成本結構和資源配置中受益。但目前一些歐盟成員國的液化氣工業還是分散的。

建立全球的開放的公平競爭市場是歐洲液化氣工業發展的另一必要因素。歐洲液化氣工業增長有賴于國際貿易中開放市場的活力。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的重點是新興經濟體,因此能有效地進入這些市場對于歐洲的液化氣工業非常重要。報告提出,歐盟應對重要的貿易伙伴保持自由貿易協定,并努力保持所有貿易協定的一致性,進一步確保多邊和雙邊合作。四、日本日本是世界第一大液化氣進口國。日本液化石油氣振興中心常務理事中村弘一先生對日本液化石氣深加工行業的發展狀況做了全面的介紹。

在日本,液化石油氣行業的指導和監管主要由液化石油氣振興中心負責。它的經費來源,一是政府撥款,即由日本經濟產業省提供委托費,二是由185家會員團體交納會費。

1996年日本的液化氣消費量達到歷史高峰1971萬噸,2008年液化氣消費量為1873萬噸。2008年日本液化氣的總供應量為1847萬噸,其中進口1402萬噸(占75.9%),自產445萬噸(占24.1%)。在進口來源中,來自中東的占80%(其中沙特阿拉伯占34.3%,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占24.4%、科威特占10.3%),中東液化氣占到日本總消費量的約2/3。由于日本液化氣消費嚴重依賴進口,因此日本液化氣供應中的長期合同所占的比例較高。近年來,日本液化氣進口也開始向供應多樣化和現貨采購的方向發展。

日本有20家液化氣進口商(負責與國外供應商簽訂長期采購合同),有大約1400家液化氣批發商和27000家零售商,液化氣的終端用戶約有2600萬家。上述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最終用戶的市場構架形成了日本液化氣的物流網絡。

在2008年日本液化氣的總消費量1873萬噸中,家用790萬噸(占42.2%),工業用476萬噸(占25.4%),化學原料用223萬噸(占11.9%),城市煤氣用183萬噸(占9.7%),汽車燃料用154萬噸(占8.2%),其他用途為47萬噸(占2.6%)。日本還擁有液化氣加氣站1900座,液化氣汽車29萬輛。預計今后日本的液化氣消費量不會有很大的增長。

為了保證液化氣的穩定供應,日本建立了液化氣儲備。全國有進口基地36處。根據日本《石油儲備法》的規定,液化氣民間儲備需要保有相當于50天上年進口量的義務儲備量。日本從1981年開始每年增加5天的液化氣民間儲備量,持續9年,到1989年民間儲備量達到了規定數量。日本的液化氣國家儲備目標是在2010年度實現150萬噸的儲備量。為了減少運輸成本,日本液化氣的國家儲備設施與民間儲備設施是相互連接的,以官民一體的方式在發展。由于政府采用抑制消費的措施,尚未發生過動用液化氣儲備的事例。

1995年隨著日本對城市燃氣和電力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