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第25課人民解放戰爭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25課人民解放斗爭【學習目標】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斗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緣由。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成功的緣由和意義。【學問梳理】一、解放斗爭爆發的背景——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背景:①抗日斗爭成功后中國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②中共力爭建立聯合政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③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2、重慶談判:①1945年8月:蔣介石接連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實行和平談判,中共接受邀請,力爭和平民主。②1945年8月底: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乘專機抵達重慶。③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開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3、政協會議:1946年1月10日,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參與的政治會議在重慶召開,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后被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推翻。二、解放斗爭的爆發——全面內戰的爆發1、國民黨全面進攻:1946年6月,國民黨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7—10月,被解放軍粉碎。2、國民黨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軍發動對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成功,粉碎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殲滅整編第七十四師,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被粉碎。3、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1)表現:①為了維持斗爭的開支,國民政府無限制地發行紙幣,造成通貨膨脹,物價飛漲。②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經濟崩潰,民不聊生。③1946年11—12月,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進一步暴露了國民黨獨裁和內戰的真面目。(2)影響: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所導致的經濟、政治困局,表明國民黨政權面臨著統治危機。三、解放斗爭的成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1、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947年西柏坡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掀起土地改革群眾運動使農夫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為解放斗爭成功奠定了基礎。2、戰略反攻: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千里躍進大別山,干脆威逼南京、武漢,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3、戰略決戰:三大戰役(1)概況: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發動大張旗鼓的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萬11月初,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歷時66天,殲敵55萬11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二三兵團聯合發動平津戰役,歷時64天,殲敵52萬(2)意義:戰略決戰的成功,基本摧毀了國民黨軍事力氣,為中國革命在全國成功奠定基礎。4、中共七屆二中:(1)召開: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2)內容:①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需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成功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②務必使同志們接著地保持虛心、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接著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3)意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5、北平和談:1949年4月,以周恩來和以張治中為代表的國共雙方,在北平實行和平談判。國民黨最終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談判裂開。6、渡江戰役: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快速突破長江防線。4月23日,解放軍占據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中華民國時期結束。7、解放全國:解放軍接著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成功大進軍,解放廣闊國土。8、意義: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這是人民創建的彪炳史冊的宏大成功,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詳細實踐相結合的成功,是毛澤東思想的成功。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一個新的中國誕生了。9、成功的緣由:(1)國民黨:無法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沖突,不能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不能代表廣闊民眾的切身利益,從而失去了民眾的支持。(2)中共: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闊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闊民眾的支持,故能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的成功。【思維擴展】◆P148學思之窗閱讀材料,思索民主黨派的建國主見殲滅外國力力和國內反動勢力,實現民族解放;反對獨裁,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以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推動實現統一。◆P149思索點抗戰成功后國統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這種狀況反映了國統區出現了嚴峻的經濟危機,緣由有多個方面:首先,蔣介石為了獲得美國的救濟,不惜出賣國家主權,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從中攫取了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權,加深了國統區的政治經濟危機。其次,國民黨反動派為了維持浩大的斗爭開支,無限制的發行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再次,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巧取豪奪,使工人、農夫、域市小資產階級受到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民族資產階級也受到排擠和打擊,廣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民不聊生。◆P150史料閱讀結合土地改革的相關史實,相識中國共產黨為何得到廣闊農夫的擁護和支持。土地改革運動,猛烈沖擊著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幾千年來套在農夫身上的封建枷鎖,變更了農村舊有的生產關系,億萬農夫在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P152思索點結合詳細史實,思索國民黨在大陸統治覆滅的緣由蔣介石發動內戰,背離民心;國統區經濟崩潰,眾叛親離;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順乎民心,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利益,國民黨政權的覆滅是必定的。★中共參與重慶談判的緣由1、為了爭取和平,努力抓住和平民主建國的機遇,符合人民愿望,代表民意。2、為了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中共在政治上駕馭主動權。★三大戰役1、遼沈戰役(關門打狗)時間:1948年9月—11月戰果:遼沈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場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2、淮海戰役(猛虎掏心)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戰果:三大戰役中殲敵數量最多的一|場戰役。3、平津戰役(甕中捉鱉)時間:1948年11月—1949年1月戰果:解放天津,和平解放北平。●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覆滅的緣由(1)官員腐敗,不得民心。國民黨大多官員利用抗戰發國難財,官吏即商人,貪污成風,廉恥掃地。(2)派系斗爭,內部分散。解放斗爭后期蔣桂分裂,大大影響了國民黨在解放斗爭中的作戰。(3)經濟崩潰,眾叛親離。國民黨實行賣國的經濟政策,官僚資本的膨脹,對農夫的苛捐雜稅,破壞了民族工商業和農業的發展,加速了經濟總崩潰的進程,再也無力進行斗爭。(4)發動內戰,背離民心。戰后人民要求和平的呼聲高漲,在此狀況下,國民黨首先挑起內戰,損害了國民的感情。(5)外交失敗,美援斷絕。美國雖然支持、幫助了蔣介石打內戰,但又對蔣不滿,沒有干脆參戰,后期對蔣的看法又有所變更,轉為支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下野,導致國民黨內部的混亂和統治危機。(6)中共壯大,順乎民心。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同共產黨合作奮斗,組成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對人民解放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主動作用;解放區經過土地改革,工農聯盟進一步得到鞏固,調動了廣闊農夫參軍參戰的主動性,解放斗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援。●人民解放斗爭成功的意義(1)國內:結束了中國近代百年來的屈辱歷史,迎來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獨立自主的新中國。(2)國際:變更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氣,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3)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成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詳細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成功。★民主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農夫階級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由于階級的局限性,最終以失敗告終;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動了辛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