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課件-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課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歷史上跨洲、跨國家、跨地區不同規模的人口遷徙,以及移民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在遷徙與融入當地社會過程中出現的文化認同。學習目標1.運用時空定位,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現代社會移民的概況,認識國際移民對多元文化的影響。2.通過史料分析,認識難民問題的困境,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多元文化的特點。3.認識多元文化所引發的文化認同問題,增強共同體意識,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傳統。4.運用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認識理解現代移民與多元文化的關聯,培養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重點:現代移民社會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難點:各類移民社會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認同問題。1990年1940年1950年1960年1980年2000年《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通過勞動力流入日本、西歐、北美(知識精英)勞動力流入西歐、北美、大洋洲、中東(體力勞動)時空思維1970年1966年2001年成立聯合國難民署1951年《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通過世界難民日目錄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難民的困境和救助0102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03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01時間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歐洲、非洲歐洲、亞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基本趨勢。基本趨勢: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課堂探究北美大洋洲南歐東歐拉丁美洲東南亞中東非洲日本西歐20世紀以來全球化帶來的勞動力在全球流動生產的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生產全球化勞動力的全球化流動經濟全球化1.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促使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勞動力的大規模全球流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45年至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此階段,歐洲的經濟迅速發展,國際資本大規模地流向歐洲,生產的擴大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而二戰奪走歐洲大量的青壯勞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時彌補勞動力缺口。這樣,歐洲便成為大規模移民運動的目的地之一。對此,歐洲各國政府基本上是歡迎的,并主動到世界勞動力市場上尋找勞工。——摘編自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吸引許多亞非移民。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1990年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為凈遷入地區,而非洲、亞洲、拉美為凈遷出地區。北美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人口增長的1/3來自國際遷移。國際遷移對于歐洲來說尤其重要,歐洲人口增長的88%來自國際遷移。——摘編自《世紀之交的全球人口問題》二戰后勞動力大規模全球流動表現時間流動出發地流動目的地二戰后20世紀七八十年代20世紀九十年代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亞洲、非洲中東產油國、日本以及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東歐西歐、北美二戰后,美國經濟高速發展;西歐國家謀求共同體,經濟實力增強;大洋洲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中東產油工業發展迅速亞洲新興國家發展迅速20世紀九十年代,長期受到蘇聯模式影響的東歐國家經濟發展困難,社會經濟出現嚴重危機,而西歐、北美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由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向發達國家(或地區)流動2.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變化原因:表現: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這在跨國公司中變現尤為明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在發達國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發達國家工作。他們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位于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的“硅谷”是名副其實的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其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是英特爾、蘋果公司、谷歌、臉書、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同樣也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集結著100萬以上來自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他們的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各異,共同推動“硅谷”成為創新高地材料: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有著比發展中國家較多的工作機會。二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建立起福利制度。而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不是沒有,就是形式多于內容……2002年,聯合國公布的移民報告指出:目前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的移民,每年匯往本國的資金達到500億美元,移民成了發展中國家和縮小同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2005年,聯合國公布的《人口替代》報告認為,新的移民潮有可能解決歐洲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化帶來的“人口赤字”問題。——金喜在《全球化時代的勞動力流動》回答:根據材料,概括現代勞動力流動的因素。(1)經濟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有較多的工作崗位和更好的社會福利保障;(2)發展中國家對外匯的需求,推動著勞動力的流動;(3)發達國家勞動力短缺,對勞動力需求;課堂探究材料:1973年以后,招募勞工(不管是外籍勞工還是殖民地勞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停止,但歐洲共同體內部的移民,事實上還在繼續,技術勞工和高層次人才的移民不斷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把歐共體作為一個單一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把歐盟內部的流動看作類似于民族經濟內部的流動開始成為習慣。

——摘編自薛永生《戰后歐洲移民與移民政策研究》問題: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1973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歐洲移民的特點。(1)從勞工遷移向“精英遷移”轉變,高素質人才移民增加;(2)歐共體內部人員流動性增強。全球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課堂探究國際移民對遷出國和遷入國的影響國際人口流動是一把雙刃劍,給遷出國與遷入國帶來雙重影響。(1)國際人口遷移的積極影響:①對提高人口素質起著積極的作用。②促進了遷入國經濟的發展。③在人口增長和就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④促進了城市的發展。⑤國際移民參與所在國的政治生活,進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⑥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播。(2)負面影響:①對遷出國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造成了人力及人才資源的流失,進而可能會影響遷出國的經濟發展。②從遷入國方面考察,國際移民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難民問題、非法移民問題和跨國移民犯罪問題。課堂探究二戰后勞動力流動的特點1.范圍:就近遷移和全球范圍內流動2.方向:勞動力從經濟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向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流動。3.數量:人口遷移數量不斷增多,占世界總人口數量低。4.勞動力市場結構主要體現為精英遷移:總體上有利于發達國家,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則處于人才流失的被動局面。5.形式:遷移形式多樣化必背清單3.移民的管理為了管理移民,部分國家允許一些外籍人士在本國長期居留,并享有其他準國民待遇。最初,這種居留許可在護照上體現,后來各國多頒發單獨的永久居留許可證明。各國頒發的許可證根據其歷史傳統和證件特色,有各種各樣的俗稱,如美國的為“綠卡”,加拿大的為“楓葉卡”,等等。2004年8月,中國開始實施《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2004年8月,中國開始實施《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中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被稱為“最難拿的綠卡”,蓋洛普民調公司曾公布一項數據,針對全球156個國家成年人的調查顯示,有約700萬人想移民中國,至2016年中國綠卡持卡人數才破萬……2017年底荷蘭化學家伯納德·費林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得到中國綠卡,他們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08年,猶太商人盛智文加入中國國籍。2015年,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重新成為中國公民。2019年,巴西足球運動員艾克森加入了中國國籍,成為中國第一位無血統歸化的足球運動員。2021年,韓國奧運冠軍林孝俊加入中國國籍;2019年,“天才少女”谷愛凌宣布正式加入中國籍,并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為中國隊奪取2枚金牌1枚銀牌。1.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人群體中新移民的數量迅速增長,“海歸派”“海鷗族”等成為熱詞。中國政府鼓勵和吸引海外華僑華人人才以多種形式報國,1993年,“回國服務”的口號正式更改為“為國服務”。這一變化主要表明A.國內技術人才增長較快

B.新移民的愛國熱情高漲C.跨國移民潮流發展迅速

D.政府人才政策出現轉折C2.

1950年,美國國會通過“中國地區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許中國留學生就學期間和畢業以后在美國工作。1953年8月,美國總統簽署“難民解救法案”,允許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從學生身份轉為永久居民。這也是百年留學史上,美國第一次讓中國留學生留在美國工作。這些法案的出臺表明A.美國向新中國釋放外交善意

B.祖國強大提升了留美學生的地位C.科技革命促使美國招攬中國人才D.美國對新中國進行科技封鎖

D3.

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移民和國籍法》,規定科學和藝術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國急需的熟練及非熟練勞工享有優先權,移民入境后從事美國人不能或不愿從事的職業,且從事的職業不會引起已經從事此種職業的美國人的失業或工資水平的下降。此規定A.有利于戰后美國經濟的恢復與重建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種族歧視觀念限制C.適應了美國解決“滯脹”問題的需要D.體現了美國移民政策的實用主義原則D4.下面漫畫反映出當今勞動力全球流動的特征是(

)A.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B.隨著跨國公司的擴展而流動C.移民階層“知識精英”化凸顯D.新興產業從業人數增長明顯

C難民的困境和救助021.難民的困境難民是現代社會移民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因為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何鳳山,湖南益陽人,生于1901年,1932年在慕尼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35年出任外交官,1937年被派往中國駐奧地利大使館工作,1938-1940年擔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1940年5月離開維也納回國,后在美國加州定居,1997年9月28日去世,享年96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大肆迫害猶太人,懾于納粹的淫威,歐洲多國拒收猶太難民。何鳳山挺身而出,為猶太難民簽發前往中國的簽證,使許多面臨死亡威脅的猶太人絕處逢生,何鳳山發放的簽證因此被稱為“生命簽證”。從1938年6月到10月,僅以找到的簽證號碼推算,他就發放了1900多份簽證。1938年11月納粹對猶太人實施大屠殺后,何鳳山為更多的猶太人發放了簽證,使數千猶太難民逃脫了納粹的屠殺。他們中很多人輥轉來到上海,在中國找到了避難地。何鳳山救助猶太難民的事跡長期未載于史冊,1998年由上海猶太研究中心提供線索,經美國“生命簽證”組織查找相關人士和資料后才得以確認。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舉行隆重儀式,授予何鳳山“國際義人”榮譽稱號。何鳳山的兒子和女兒代父親接受了榮譽證書和證章。猶太難民生命簽證閱讀史料“何鳳山給猶太難民簽發的簽證”和“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的圖片,這些歷史文物佐證了怎樣的一段歷史?(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推行屠殺猶太人的政策;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利用上海租界的有利條件,為大量猶太人簽發了“生命簽證”,幫助猶太人躲避了納粹德國的迫害;(2)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既是當年猶太難民在上海居住的歷史見證,它承載的是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人向另外一個同樣需要幫助的民族伸出援手的歷史,同時也是中國與以色列命運相連的歷史見證。史料實證——開放包容的中華民族課堂探究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難民難民赴歐危險路2022年3月烏克蘭的難民潮

敘利亞戰爭爆發后,難民庫爾迪一家曾于2015年從土耳其乘船逃往希臘,結果不幸沉船,一家四口只有父親1人存活,他的妻兒都在途中溺亡。2015年9月2日,他3歲兒子艾倫的尸體在土耳其海灘被發現。這張小難民伏尸海灘的照片后來成為難民危機象征,引發國際社會震驚突破鐵絲網,從土耳其去往歐洲。數百名中美洲移民試圖沖破墨西哥與美國的一處口岸,進入美國申請庇護。

移民大軍沿著危地馬拉與墨西哥邊界的公路一路北上難民不僅給流入國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安全問題,而且影響到當事國之間的關系及有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在世界局勢中增添了動亂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難民問題產生的原因1.政治原因和種族迫害:如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迫害、驅趕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南非種族主義政權壓迫國內黑人和有色人種等。2.戰爭:據估計,兩次世界大戰僅在歐洲就使7000萬人喪失家園;20世紀70—90年代,越南侵略柬埔寨、蘇聯侵略阿富汗、以色列侵略阿拉伯國家和伊拉克侵略科威特等戰爭,使這些地區產生大量難民。3.自然災害:如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災,產生大量難民。課堂探究2.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1966年,通過了《關于難民地位的協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2000年,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聯合國難民署為什么聯合國解決難民問題的措施并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1)沒有觸及難民問題的根源,要從根本上解決難民問題:要求在對難民提供救助和進行妥善安置的同時,制止國際上的侵略擴張活動和結束霸權主義,使各國人民在和平中得以安居樂業。(2)從長遠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保護自然環境等。解決難民問題的途徑國際合作03幫助難民重建家國回歸本國04有條件國家合理接受安置難民05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06減少戰爭維護世界和平01建立國際性圓柱機構建立制度保障02課堂探究目前國際上解決難民問題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最理想的一種途徑,是難民選擇自愿回國,前提必須是國內環境變得良好和穩定,但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并不多見。第二種是就地融合,也就是讓難民在庇護國得到妥善安排。第三種是將難民重新安置于第三國。從長遠來看,解決難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難民的產生。為此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采取措施,如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消除戰爭,消除地區間的紛爭,消除貧困與不公正現象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等。課堂探究5.1969年9月,非洲統一組織成員國簽訂的《關于非洲難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約》中規定:“難民一詞亦適用于由于其居住國或國籍國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來侵略、占領、外國統治或出現嚴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習慣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國或國籍國以外的地方尋求避難的任何人。”對此公約規定理解正確的是(

)A.首次規定了難民的定義

B.對難民問題進一步擴展和細化C.標志著“世界難民日”的誕生

D.區域性公約違背了聯合國公約B6.

1933—1944年,美國接納了為數眾多的知識難民,大約有22842到25535人之間,其中,在美國繼續從事原來工作的大約有15000至17000人。但美國本土卻約有5000名博士處于失業狀態。這一現象最能說明A.納粹獨裁統治導致歐洲知識難民涌入

B.經濟大危機波及到美國的知識界C.羅斯福政府實行寬容的知識移民政策

D.大學和科研機構對人才需求有限C7.據統計,在中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難民問題依然嚴峻。到2009年,全球的難民和準難民有近4200萬人。2009年紀念世界難民日(6月20日)的主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A.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B.安全問題仍是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C.民族和宗教沖突愈演愈烈D.恐怖主義是當今世界和平頭號敵人B8.電影《生命的火車》講述了二戰前夕,一群難民為了逃生,竟然搞來火車,扮成車上的德軍軍官和俘虜。而這列假裝開往集中營的火車的目的地是以色列。影片上映7年后,導演在影片續集里接著講這群移民的故事:20世紀80年代,他們生活得并不如意。一個本來信仰基督教的孩子,為了生存卻不承認自己的真正身世。“這群移民”是(

)A.法蘭西人 B.猶太人

C.日耳曼人 D.斯拉夫人B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03(1)全球化時代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移民社會。(2)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正在形成遍及各國的各類移民社會。這些移民社會存在著本土居民和外來人口的的文化認同問題,其中既有的文化的并存、融合的趨勢,也經歷著

沖突和調適的過程。1、多元文化出現的背景移民社會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特質: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加拿大多元文化節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節亞洲文化嘉年華(1)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2)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文化多元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2、美國的多元文化P46【學思之窗】美國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在不同時期發生了哪些變化?18世紀的美國人口基本由歐洲移民組成,其中絕大多數來自英國。20世紀初,歐洲移民仍占大多數,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人數開始占據一定比例。20世紀60年代,歐洲移民下降到三分之一,拉丁美洲移民近40%,拉丁美洲成為移民的主要來源地。20世紀80年代,歐洲移民下降到10%,亞洲移民上升到38%,亞洲移民和持續增加的拉丁美洲移民構成了美國新移民的大多數。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從16世紀起,歐洲人開始移居美國。歐洲移民帶來資金和技術,開發礦山,發展工業和農業。……20世紀初美國每年接納移民100萬。目前,在美國人口中黑人占12.5%,白人占82%,華人有100多萬,印第安人有100多萬。可以說沒有國際人口的遷移就沒有今天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為爭取種族平等掀起民權運動,在民權運動的影響下,多元文化主義悄然興起,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

——人教版地理必修1北美原居民印第安人華工到北美謀生非洲黑奴販賣到北美歐洲人殖民北美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黑人總統奧巴馬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逐漸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美國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而文化多元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美國的移民文化美國的多元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種族歧視就是代表問題之一。2020年,美國非裔男子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事件持續發酵,導致美國國內多地爆發反對種族示威游行。如何調和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成為美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硅谷”工作的科技人員大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也各有所異。而正是多元文化的背景和科技精英的會聚使硅谷成為創新高地。弗洛伊德事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多地出現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數百年來關于美國種族問題、非裔美國人地位不平等的討論重新被點燃

移民的多源性是美國人口構成的重要特點。三百多年來,不同來源的各個族群共同構成了現代美利堅民族,也共同創造了現代美國文化。移民群體的多源性決定了美國文化的多元性,但由于美國的奠基和早期發展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移民來自西歐,因此傳承于西歐的歐洲文化傳統成為美國主流文化的基因。二戰后,隨著非歐國家移民的大量涌入和非洲裔移民地位的提高,各地區的文化傳統也對美國主流文化產生重要影響。這種文化既具有來自不同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又具有各種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的體現現代美國特性的“一體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的多元文化表現出民族“大熔爐”的特性。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是美利堅民族的核心價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此外,美國的多元文化又是在動態過程中逐步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移民的結構和各移民族群的交融方式也不一樣,其中包含著對少數族群的強制和壓迫、族群沖突等因素,這些因素對美國的文化認同造成了影響。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非歐移民在人口比例中的上升,美國的主流文化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主流文化的內在矛盾不能得到有效整合,美國多元文化的“一體性”就會下降,乃至成為缺乏凝聚力的民族“大拼盤”。這是美國的文化認同在新形勢下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美國的多元文化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熔爐”;也有人說,美國是個民族“大拼盤”。你如何理解這兩種觀點?從文化認同的視角談談你的看法。提示:“大熔爐”說反映了美國自建國以來形成的美利堅民族的統-性和美國主流文化的“一體性”。“大拼盤”說反映了美國族群關系中長期存在的深層矛盾。隨著移民結構的變化和歐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國主流文化的內涵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其多元性更為凸顯。課堂探究3、新加坡的多元文化(1)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2)人口構成:在新加坡的人口構成中,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3)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①語言: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②宗教信仰: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③宗教建筑: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④傳統文化活動: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新加坡和諧的多元文化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獅身魚尾文化:魚尾獅像就坐落于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的標志和象征。獅頭代表傳說中的“獅城”新加坡,魚尾象征古城“淡馬錫”,代表新加坡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會特征的城市國家。多元人種伊斯蘭教清真寺天主教堂新加坡的移民社會特征形成原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人口構成: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在新加坡的人口構成中,來自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馬來族,還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和部分歐亞裔人。在新加坡歷史上也曾有過種族摩擦,1964年的7月21日新加坡曾發生過華人和馬來人的嚴重沖突事件,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傷。新加坡政府為了避免種族沖突的再次上演,于是就把每年的7月21日定為“種族和諧日”。新加坡的人口由中國南方各省的華裔移民、本地的馬來族、印度裔移民組成①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②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新加坡的移民文化新加坡是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據2019年統計數據,新加坡有多達2500個大大小小的宗教團體。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同一條街上可以有清真寺和佛教廟宇,新加坡最著名的印度廟卻位于華人聚集地牛車水。還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如新加坡的法定節日中就包括華人的春節、中秋節,印度教的屠妖節等。新加坡的移民社會特征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據2019年統計數據,新加坡有多達2500個大大小小的宗教團體。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同一條街上可以有清真寺和佛教廟宇,新加坡最著名的印度廟卻位于華人聚集地牛車水。新加坡還有個組織叫做新加坡宗教聯誼會,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每年的宗教聯誼會晚宴,各種宗教的領袖都會出席、齊聚一堂,場面非常和諧。還有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如新加坡的法定節日中就包括華人的春節、中秋節,印度教的屠妖節等。美國新加坡背景特點影響世界各地移民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使新加坡成為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并成為獨立國家。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以歐洲文化為代表。人口構成復雜,文化多元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為美國發展帶來活力。②多元文化傳統使美國社會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①官方語言多樣;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美國、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必背清單1990年1940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