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教師用書岳麓版必修2_第1頁
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教師用書岳麓版必修2_第2頁
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教師用書岳麓版必修2_第3頁
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教師用書岳麓版必修2_第4頁
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教師用書岳麓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學習目標:1.知道明清時期我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2.了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時間及其表現。3.了解明清時期海禁政策的主要內容,相識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的影響。4.了解明清時期中國潛藏的社會危機,相識這些危機出現的緣由。一、農耕經濟高度發展[情景導學]中餐在演化過程中,汲取了大量外來的飲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為名,據考證,辣椒的原產地是墨西哥。思索: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現應不早于什么時期?為什么?提示:明朝。因為隨著新航路的開拓,美洲的發覺,辣椒才傳入我國。[教材導學]1.農業(1)明清時的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天工開物》中涉及的生產技術領先于世界。(2)雙季稻大范圍擴種,水稻畝產量增加。(3)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4)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發生重大變更。2.手工業明中葉以來,私營手工業快速發展,占據主導地位。3.商業(1)明中葉以來,商品流通擴大,社會上大量運用白銀,商業資本活躍。(2)出現了特地的手工業產品和原料集散地,發展成工商業市鎮。4.國力(1)明清國力強盛,突出表現為耕地面積擴大和人口增長。(2)在1720~1820年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總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長率遠高于整個歐洲地區。(3)到19世紀初,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國就有6個。(4)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之一。二、資本主義萌芽[情景導學]明朝小說《醒世恒言》寫了一個小故事,蘇州盛澤鎮上,有個小戶人家施復夫婦。他們有一張織機,織綢為生。他們織的綢,光彩潤澤,人們爭相加價購買,施復夫婦賺了很多銀子。不到十年,積累了幾千金,又買了兩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張織機,雇人織綢。施復夫婦由小手工業者最終發展成機戶。思索:施復夫婦從事的生產呈現出怎樣的特點?提示:存在雇傭關系,以營利為目的。[教材導學]1.標記明中葉以后,出現了新的工場手工業經營形式,工場主雇傭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為市場的須要進行生產,被學界稱為“資本主義萌芽”。2.特點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來分工協作、社會化程度和勞動效率較高的民營手工工場,與傳統官辦手工工場和民間小手工作坊相比已發生了質的變更。3.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發達地區的一些生產部門中存在。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經濟結構在全國范圍仍居主導地位。4.遲滯因素(1)官府的沉重剝削,導致農夫極端貧困、購買力極其低下,阻礙了商品經濟和新經濟因素的發育成長。(2)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也成為新經濟因素成長的阻礙,限制了市鎮手工商業的發展,減弱了開發新能源和科技創新的驅動力,強固了農耕自然經濟形態。(3)官府限制經營、強制攤派、低價征購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壓,限制了新生產關系的輻射力,壓制了工業化的變革。[圖解識記]資本主義萌芽[易錯易混]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緣由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詳細緣由。三、近代前夜的危機[情景導學]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終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馬克思思索:中國“注定最終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的根本緣由是什么?提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農經濟。[教材導學]1.清朝的海禁政策(1)背景:①西方殖民勢力東來,東南沿海人民與西方人的海上貿易很頻繁。②明清易代以后,東南沿海的抗清勢力比較強大。(2)影響:使我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開拓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動工業化的契機。2.世界形勢(1)政治:1640年,英國起先進行資產階級革命。(2)經濟: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完成向近代工業國家的轉變。(3)外交:西方國家瘋狂地掠奪金錢,販賣奴隸,開拓市場,建立殖民統治。3.出現危機中西國力興衰易位大體定局。19世紀初,英國推行罪惡的鴉片貿易后,中國社會陷入深重的危機之中。[易錯易混]嚴格限制≠肯定禁止閉關鎖國政策是指嚴格限制對外交往,但并不意味著取消一切對外貿易,清朝仍舊開放廣州一處與外國通商。探究點一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材料探史][史料呈現]材料一蘇州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大多①“雇人工織”,按件計酬。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記載:“農暇之時,(松江)所出匹布,日以萬計,②以織助耕,女紅有力焉。”材料三明政府規定,政府以錢糧、銀兩或預先購好的絲料分發機戶,機戶織畢交官取酬。但錢糧往往每發后期(延誤時期),③且多扣克。以剝削之余,市積壓之料。行貨有稅矣,而算及舟車;居貨有稅矣,而算及廬舍。——《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1)材料一反映出蘇州紡織業的哪些社會現象?這些現象表明的本質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現象?與材料一反映的現象之間有什么關系?(3)據材料三歸納概括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緣由有哪些?[信息解讀](1)材料一①“雇人工織”進行提煉現象及反映的本質。(2)材料二②“以織助耕”體現了自然經濟對資本主義萌芽的阻礙。(3)依據材料三③“扣克”“有稅”等進行提煉,概括其緣由。[答案提示](1)現象:絲織業發達、工匠與機戶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本質:資本主義萌芽。(2)現象: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關系:自然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3)明政府對手工工場進行多方面的限制和盤剝,使機戶丟失生產經營的主動權;向人民征收苛捐雜稅,嚴峻影響了手工工場的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緣由(1)根本緣由:腐朽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2)資金因素:土地買賣制度和高額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田置地,影響資本積累,嚴峻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3)技術因素:受傳統觀念習俗的影響,自然科學和技術不能與生產方式干脆掛鉤。(4)市場因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農夫極端貧困,無力購買商品,造成國內市場狹小;政府的“海禁”以及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5勞動力因素:小農經濟下,農夫被束縛在土地上,缺乏自由勞動力。6國家政策因素: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政策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和工商業的發展。[題型突破]元末明初時,徐一夔在《織工對》中記敘:元末至正年間,杭州“有饒于財者”,家有杼機四五具,雇工十數人,織工勞動“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藝較高的織工,且可獲得“倍其值”的工資。由此可見()A.絲織業已出現雇傭關系B.自然經濟從元起先解體C.私營已超過官營手工業D.元代江南經濟超過北方[微點撥]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雇工”進行推斷是雇傭關系。[解析]依據材料描述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對元末明初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介紹,故A項正確;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正式起先于鴉片斗爭之后,故B項錯誤;私營手工業全面超過官營手工業是在明朝中后期,且通過材料中單單一個絲織業根本無從體現,故C項錯誤;江南經濟超過北方,發生在兩宋之際且材料無從體現,故D項錯誤。[答案]A[針對訓練1]《中華社會通史·明代卷》記載:明嘉靖時,何良俊說:“從前逐末之人尚少,今賦稅日增,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從前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緣由是()A.重土安遷的觀念徹底變更B.出現農村勞動力流失的趨勢C.田賦增加使農夫紛紛破產D.商品經濟發展使“游手”增多[解析]農耕社會和宗族思維養成了重土安遷的觀念,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重土安遷的觀念有所變更,但沒有徹底變更,故A項錯誤;出現農村勞動力流失是現象不是主要緣由,故B項錯誤;材料“從前逐末之人尚少,今賦稅日增,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表明賦稅增加,改農為工商業的人數激增,沒有提到農夫破產,故C項錯誤;明朝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去農為商的人數增多,故D項正確。[答案]D探究點二海禁政策[材料探史][史料呈現]材料一明朝初年,①曾與朱元璋爭奪政權的張士誠、方國珍之余部,入海為盜,且“每誘島倭入掠”。朱元璋認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15國,“限山隔水,僻在一隅,②得其地不足以供應,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摘編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貿易史》材料二實行海禁,③濱海人民被“斷其生路”,“于是所在連結為亂,潰裂以出”。嘉靖年間(1522~1566年),東南沿海一帶出現頗有實力的海寇、海商集團,走私貿易興盛,④“海禁愈嚴,賊伙愈盛”。有識之士相識到“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寇”。隆慶年間(1567~1572年),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朝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農賈雜半,⑤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今菲律賓)者甚眾。學者估計,隆慶開禁后輸入中國的白銀至少1億兩左右,促成了稅收等政策的變更。材料三圖中描繪的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廣州十三行商館的情景。商館前的廣場上,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國旗迎風飄揚;畫面右上方繪著一座觀音廟和一棟五層的鎮海樓。(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明初實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明朝對“海禁”政策調整緣由及產生的影響。(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當時是一個什么機構?它實質上是哪一政策的產物?[信息解讀](1)依據材料一中①“每誘島倭入掠”和②中的兩個“不足”提煉信息。(2)材料二中③④從海禁對人民的影響角度進行分析;⑤體現了海禁政策的主動的作用。(3)“十三行”體現的是閉關鎖國政策。[答案提示](1)背景:明朝敵對勢力殘余利用大海接著對抗中心政權;倭寇侵擾,海盜與沿海不法之徒勾結;統治者(朱元璋)對海外諸國的輕視。(2)緣由:敵對勢力消亡;影響沿海百姓生計;“海禁”政策已不合時宜。影響:開禁促成了海上貿易發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計,海外移民;加速白銀內流,促成制度變革。(3)是由政府特許的統一經營對外貿易的機構。實質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產物。“海禁”政策推行的緣由及評價(1)實行海禁政策的緣由①根本緣由:落后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②客觀緣由:西方殖民者向東方進行殖民擴張。③干脆緣由:應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④思想意識:盲目自大,自認天朝上國,物產豐富,不須要外夷貨物。(2)評價①作為一種消極防衛的手段,在肯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主義侵略有肯定的防衛作用。但從長遠看,它使中國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②使中國失去了向西方學習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機會。③使中國軍事技術落后于西方,最終導致落后挨打。[題型突破]清朝曾規定,有些工匠需編甲,“五人連環互保,取結報冊”,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又規定,江蘇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準綢緞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將絲綢販賣出洋的,將被治罪。材料表明()A.清政府嚴格實行保甲制度B.清政府限制商人經營范圍C.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D.清政府抑制工商業的發展[解析]保甲制度屬于封建政府實行的戶籍管理制度與材料論述的重點無關,故A項錯誤;限制商人的經營范圍材料缺乏依據,故B項錯誤;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材料論據不足,故C項錯誤;材料“江蘇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準綢緞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將絲綢販賣出洋的,將被治罪”可知清政府對于出海貿易加以嚴格的行政干預,故D項正確。[答案]D[針對訓練2]“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戶足,鮮有在家饑寒竊劫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藝能之無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該言論旨在()A.分析抑商政策的危害B.分析海禁政策造成的弊端C.希望統治者推行抑制土地兼并D.揭露當時社會治安混亂狀況[解析]依據材料“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戶足……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蹇”得出政府實施的經濟政策為“海禁”,故A項錯誤;依據“居者苦藝能之無用……驅游手為盜賊耳”得出海禁后帶來嚴峻人民生存和社會平安問題等,故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政府的土地政策,故C項錯誤;材料展示了海禁前后社會發展狀況、海禁后的社會治安混亂,故D項錯誤。[答案]B“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兩代嚴禁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對外貿易在官方主持下進行(鄭和下西洋)。2.閉關鎖國政策是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只準在“公行”中進行,對外國人在華的活動實行了嚴格限制的措施。3.“海禁”主要是對內的防范,而閉關鎖國政策則更主要是對外的消極防衛措施。課堂歸納小結[網絡構建][關鍵必背](1)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農耕經濟達到了高峰階段,農業、手工業、商業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大提升。(2)明中葉以后,江南手工工場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由于自然經濟發達,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3)明清時期的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貿易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課時跟蹤訓練(六)一、選擇題1.下圖所示農作物原產地在中國的是()①玉米②番薯③水稻④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明清時期,我國從美洲等地引進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而早在原始社會,我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局面,所以原產地是中國的是水稻和粟,D項符合題意。[答案]D2.古代中國缺少白銀,明朝以前基本都用銅錢。但是到了18世紀以后,西南少數族群女性服飾和首飾大量運用白銀,成為一種風俗,苗族女兒出嫁時所戴白銀動輒幾十斤。出現這一現象最可能是因為()A.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B.西南地區得到重點開發C.清朝農業經濟快速發展D.西南地區對外貿易旺盛[解析]清朝對外貿易中處于出超地位,西方從美洲獲得的白銀轉而大量流入中國,才出現白銀大量運用的現象,故A項正確;西南地區的開發不能解決“古代中國缺少白銀”的現狀,故B項錯誤;清朝農業經濟的發展不能解決“古代中國缺少白銀”的現狀,故C項錯誤;西南地區對外貿易旺盛只是條件之一,關鍵是白銀的大量流入,故D項錯誤。[答案]A3.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有()①大量農副產品投入市場②江南地區興起了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③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④農村中自由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現象逐步增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題學生易漏選④,明清時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其標記是自由勞動力成為商品。[答案]A4.下表是我國明代蘇杭地區的居民職業結構表。從中解讀出的信息正確的是()職業自耕農和地主佃農工場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①自然經濟失去主導地位②經濟生活中存在雇傭關系③土地兼并問題比較嚴峻④工場手工業占據重要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依據材料自耕農和地主、佃農屬自然經濟,占24%和36%,照舊占主導地位,故①錯誤;依據材料工場主占30%,屬明代私營手工業,存在雇傭關系,故②正確;依據材料佃農占36%,比重最大,可知土地兼并嚴峻,故③正確;依據材料工場主占30%,結合所學,明中后期私營手工業在很多領域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答案]B5.下面兩幅圖片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兩種手工業生產形式,對其解讀正確的是()A.圖一的產品主要是茶葉和棉布B.手工工場最早出現在江南地區C.圖一的現象阻礙了經濟的發展D.圖二現象出現于19世紀中晚期[解析]手工作坊是封建社會城市中的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存在于全部手工業行業中,故A項錯誤;依據所學,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紡織業中起先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它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故B項正確;手工作坊是封建社會城市中的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單位,是手工業發展的必定階段,故C項錯誤;依據所學,手工工場出現是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區,故D項錯誤。[答案]B6.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起先出現。但始終到鴉片斗爭前夕,萌芽雖有壯大卻無突破,資本主義始終未能成為時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緣由是()A.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不斷侵入B.腐朽封建制度嚴峻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C.中國始終沒有出現獨立的手工工場D.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解析]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須要廣袤的市場、足夠的原料和大量自由勞動力,而封建制度的存在則阻礙了上述條件的實現,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根本緣由。[答案]B7.清代前期實行“海禁”政策,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此處是()A.上海B.廣州C.天津D.廈門[解析]上海是鴉片斗爭后《南京條約》中開放的通商口岸,故A項錯誤;清代前期“海禁”政策時期,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為廣州,故B項正確;1860年《北京條約》開天津為商埠,故C項錯誤;1842年《南京條約》開廈門為商埠,故D項錯誤。[答案]B8.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立遠洋船只,禁止保留超過兩根以上的桅桿帆船。從今,船員只得在內河的小船上當雇工,鄭和的大船因擱置而爛掉。以下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明朝激勵民間貿易 B.明朝禁絕朝貢貿易C.明朝實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術落后[解析]“從今,船員只得在內河的小船上當雇工,鄭和的大船因擱置而爛掉”表明明朝并不激勵對外貿易,故A項錯誤;明朝禁絕朝貢貿易與史實不符,故B項錯誤;“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立遠洋船只,禁止保留超過兩根以上的桅桿帆船”表明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故C項正確;“禁止建立遠洋船只,禁止保留超過兩根以上的桅桿帆船”表明當時的造船技術比較先進,政府的政策不允許建立遠洋船只,故D項錯誤。[答案]C9.“明政府規定,政府以錢糧、銀兩或預先購好的絲料分發機戶,機戶織畢交官取酬。(但錢糧往往)每發后期(延誤時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剝削)之余,市騰踴(積壓)之料。”材料反映出影響新經濟發展的因素是()A.自然經濟占主導 B.封建制度的落后C.機戶們不守信用 D.地方官府的勒索[解析]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材料沒有體現,故A項錯誤;封建制度對新經濟的阻礙主要體現在重農抑商政策上,與材料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機戶不守信用,故C項錯誤;從材料“每發后期(延誤時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剝削)之余,市騰踴(積壓)之料”,可知材料反映的影響新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地方官府的勒索剝削,故D項正確。[答案]D10.據統計,清初期江南地區棉花與棉紡織業市鎮有52個,蠶桑與絲織市鎮有25個;長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陶瓷業市鎮有25個,紡織絲市鎮44個。這些市鎮中手工工場較為發達。這一現象說明()A.自然經濟起先瓦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B.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對外貿易繁盛C.商品經濟活躍,社會處于轉型的前夜D.手工業發展快速,社會分工明顯[解析]A項“起先瓦解”與史實不符,故A項錯誤;清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B項“對外貿易繁盛”錯誤,故B項錯誤;材料“這些市鎮中手工工場較為發達”等信息說明商品經濟活躍,社會處于轉型的前夜,故C項正確;材料“棉花與棉紡織業市鎮有52個,蠶桑與絲織市鎮有25個;長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陶瓷業市鎮有25個,紡織絲市鎮44個”沒有反映手工業變更趨勢,因而D項“發展快速”不能體現,故D項錯誤。[答案]C11.下列明清時期的歷史現象中,最能體現當時世界發展趨勢的是()A.松江府“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所由供百萬之賦全賴此(棉織)一機一杼”B.蘇州府“郡城之東,皆習機業……計日受值”C.金屬貨幣廣泛應用,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D.湖州府“俗皆織絹”;“惟湖以蠶……官賦私負咸取足焉”,南潯鎮“煙火萬家”[解析]明清時期符合世界歷史發展趨勢的是資本主義的發展,材料中“百萬之賦全賴此(棉織)一機一杼”反映了棉紡織業,故A項錯誤;材料中“習機業……計日受值”表明雇傭關系,故B項正確;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促進商品經濟發展,與材料中“最能體現當時世界發展趨勢”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中“俗皆織絹”“惟湖以蠶”反映絲織業,沒有涉及資本主義的發展,故D項錯誤。[答案]B12.下圖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政府發給中國商人的海外渡航證明書,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實行的政策是()A.對外開放政策 B.重農抑商政策C.閉關鎖國政策 D.自由貿易政策[解析]依據材料信息,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政府發給中國商人的海外渡航證明書說明海外渡航不能自由進行,必需經政府許可,這反映清朝前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即嚴格限制中外貿易和交往,C符合題意,故C項正確;A、B、D與題意不符,故解除。[答案]C13.鴉片斗爭以前,明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其根本緣由是()A.西方列強覬覦中國 B.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C.君主專制進一步鞏固 D.自滿自大的帝國意識[解析]西方列強覬覦中國是明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政策的外部緣由,故A項錯誤;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是明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緣由,故B項正確;君主專制進一步鞏固是明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政策的政治因素,故C項錯誤;自滿自大的帝國意識是明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政策的思想因素,故D項錯誤。[答案]B14.明清統治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其主要影響有()①愛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②失去了開拓海外市場的契機③避開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礙了中外民間的貿易往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明清統治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中外貿易往來,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失去國際市場,導致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故②④正確,故選D。[答案]D二、非選擇題15.浙江張氏家族以機杼業起家、以耕讀傳世的歷程,是明清之際江浙一帶很多家族家業傳承的典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毅庵祖(張瀚先祖)家道中微,以酤酒為業。……因罷酤酒業,購機一張,織諸色纻巾,備極精工。每一下機,人爭鬻之,計獲利當五之一。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商賈所貨者,常滿戶外,尚不能應。自是家業大饒。材料二張氏家族在“家業大饒”后,將大量累積得來的財寶或過剩的資本用于購田置地,并要求后人棄商從文,轉向科舉入仕之途。明嘉靖十四年張瀚中進士,后曾官拜兩廣總督、吏部尚書。此時張家已演化成大官宦之家。材料三探討華商歷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中國全史·商賈史》(1)依據材料一,概括張氏家族“家業大饒”的緣由。分析其所經營機杼業的性質。(2)依據材料二、三指出,為什么“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