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貴州省高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年貴州省高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年貴州省高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年貴州省高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年貴州省高考歷史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28頁絕密★啟用前貴州省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共7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答案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一些地區已出現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下列考古發現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A.洞穴遺址中出現打制石器 B.居住遺址有明顯用火痕跡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 D.高級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2.戰國時期,官員酬報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較低的胥吏則主要由官府根據其職事功績,按月發俸。到漢代,以往主要針對胥吏的酬報方式得到普遍推廣,百官皆考核功過,按月食俸。這一變化體現漢代()A.社會矛盾得到緩和 B.官僚體制逐步發展C.胥吏待遇明顯改善 D.政府財政收入增加3.下表為我國某時期北方部分政權主要官員的族屬狀況。這可用于說明()人數【族屬】漢【族屬】匈奴【族屬】鮮卑【族屬】其他【政權】前趙131114——18【政權】夏263145政權】后燕151——9522A.各政權之間經濟差距逐漸縮小 B.十六國時期官員構成利于民族交融C.內遷民族高度認同中原文化 D.五代十國時期的官員群體胡漢雜糅4.唐代中后期,統治者面臨“方鎮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現實問題。此后,歷代統治者為避免出現該問題,可能遵循的原則是()A.右武抑文,姑息藩鎮 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C.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D.畫野分州,任土作貢5.蘇碼又稱“花數”“碼子字”“蘇州碼”,是明清時期在民間契約文書中廣泛用于記賬和標價數字符號,如下表所示。其使用()大寫數字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蘇碼A.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廣 B.適應商業發展現實需要C.有利于契約文書保存 D.推動漢字書寫日趨規范6.清咸豐初年,“國家方諱言洋務,若于官場言及之,必以為其人非喪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變法前后,相當部分的朝廷官員則認為國家的自強之道、時局要事在于辦學堂、設銀行、筑鐵路、開礦政、立報館等。這一變化反映當時()。A民族危機逐步加深 B.自強求富主張得以實現C.維新思想深入人心 D.洋務企業退出歷史舞臺7.五四運動前后,大量進步知識分子走進廠礦、碼頭開展勞工調查。1920年《勞動界》刊發《勞動調查表》,建議從工人“每天做工幾時?養活幾人?”“知道勞動運動的意思?有無組織?”等方面開展調查。此后,大量關于勞工現狀調查的文章陸續刊載。這說明()A.調查解決問題已成為社會共識 B.勞工社會地位明顯提高C.馬克思主義學說得到初步實踐 D.民族企業勞資關系緊張8.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區就有30萬翻身農民為保衛土改果實、保衛家鄉而參軍,許多地方出現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爭先、村干帶頭踴躍參軍的感人景象。同時,民兵也有很大發展,各解放區有300萬至400萬農民參加了民兵。這()A.得益于《中國土地法大綱》實施 B.反映了國民黨重點進攻失敗C.說明國共兩黨軍事實力趨于平衡 D.體現了解放區建設效果顯著9.下圖是1964-1976年間貴州省累計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占比情況。據此可知,該時期貴州()

A.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 B.貫徹八字方針成效突出C.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 D.落實國家戰略布局調整10.1999年,國務院批準了242個科研機構的轉制方案。2000年,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率先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領到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成為全國轉制科研機構中第一個注冊的企業法人單位。這反映出()A.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 B.企業成為科研工作主體C.科研指導方針的調整 D.國家下放行政審批權力11.從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來的塞琉占王國設有25個行省,由國土任命的總督治理,直接聽命于國王。此外,還設立了一定數冊的希臘人自治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但在政治上需服從中央,向中央納稅。這反映塞琉古王國()A.中央與地方關系松弛 B.地方經濟發展相對平衡C.政治制度的融合發展 D.區域治理方式高度一致12.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A.創新歷史編繁體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 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13.16世紀下半葉,歐洲人編輯了一些游記作品集。賴麥錫的《航海旅行紀》把非洲、紅海到馬魯古群島之間廣大地域的資料匯集在一起,伊登和威爾斯合編的《東西印度群島行紀》提供了前人曾采用或正在尋找的到達亞洲和其他地區路線的記述。這反映()A.歐洲貿易格局的改變 B.世界聯系的不斷加強C.古代地理知識的普及 D.理性主義的廣泛傳播14.下圖是某學者統計的1750-1900年間某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占比。據此判斷,該國最有可能是()A.美國 B.英國 C.日本 D.荷蘭15.20世紀初,墨西哥藝術家薩圖尼諾·埃蘭提出一種新的藝術理念,繪畫應該代表民族的感望和特征,讓墨西哥人重新理解自己,了解自身與歐洲的差異。這一理念與社會革新相互呼應,形成了新的藝術湖流,該理念()A.擺脫了外來藝術形式的影響B.體現了追求國家獨立的迫切愿望C.適應了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D.促進了拉美國家不同文化的融合16.20世紀中葉,英國傳統產業轉型調整,不少工廠倒閉,這讓如何處理舊廠房成為新問題。1963年,英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工業遺存調查,曾為工業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凱普豪斯煤礦于1988年被改建為約克郡采煤博物館。七年后,這里成為英國國家采煤博物館。由此可知,英國()A.綜合博物館建設成為趨勢 B.調整傳統工業結構C.技術革命推動產業的創新 D.注重文化遺產保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秦漢大一統國家建立后,驛傳系統進一步完備。秦代已有廄置、承傳、副車、貪廚等有關驛傳的法律。漢代,驛傳組織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和邊域的拓遠而不斷發展。此時大致以馬遞稱“驛”,車傳送稱“傳”,步遞稱“郵”。驛傳中間停駐之站稱“置”,步遞停留之處稱“亭”。在治安條件不好及臨近邊境之處,由“門亭卒、捕盜”代行“郵”的職能。政府還在交通干道上的縣級以上行政單位設置“傳舍”,供官吏差旅休息,因“郵”的重要性,服務于“郵”的“郵人”在承擔賦役方面享有一定優遇。但“郵人”若存在“檀以郵行”“毀封”“失期”等失職行為,則會受到嚴厲懲處。——摘編自王于今《秦漢交通史稿》材料二元代大一統格局直接催生出全國性的交通網絡,建立起密如蛛網并延伸至邊疆各地的驛站體系,承擔官府物資日常轉輸的重要職能,明朝在西南各地恢復設立驛站,西部各族派使團朝貢,兼事大宗貿易、沿途出售本地土特產。清代的全國性驛站網以京師皇華驛為核心,下設西北、東北、西路、中路、東路五條主干驛道。比如西南地區,從中原聯結青藏高原周邊驛道,串聯起峽谷中的各個族群,其中康藏驛道、滇藏驛道。青藏驛道的作用尤為突出。——摘編自本書編寫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驛傳系統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驛傳系統對邊疆地區的作用。18.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19世紀,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場“時間革新”。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時間測量方法和時間文化五花八門,隨著各地聯系的加強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不便。早在18世紀,英國海上霸主地位逐漸確立,許多西方航海從業者將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所在經度確定為本初子午線。19世紀60年代后,新西蘭、英國、美國等先后將格林尼治時間確定為標準時間。1884年,25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達成協議,統一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為世界時或稱“標準時”。然而,沒有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會有世界時制度的出現。在電報傳送電子脈沖信號技術發明后,校準時間的難題最終得以解決。由此,世界時制度開始在全球確立。19世紀中葉,人類社會的時間文化也發生重大變化。伴隨鐘表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鐘表在西方社會逐漸普及。工業化進程與鐘表的普及相互促進,它們共同推動生產生活走向規范化、節奏化,使守時成為人們有條件遵守的美德。隨著世界聯系的加強、這種新的時間文化很快外溢。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獎勵優秀學生的獎品中就有懷表。在奧斯曼帝國,各大城市于19世紀最后30年建造了一座座鐘樓。至19世紀末,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這種精確到分秒的時間裝置都已成為一種析的時間文化的象征。——摘編自[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時間革新”的含義并簡析其產生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時間革新”的歷史影響。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一直重視小學教育。邊區剛建立時,由于遭到日偽嚴重破壞,大部分小學處于癱瘓狀態,為安定社會秩序,提高群眾認識,發揚民族精神,加強抗戰力量,1938年,邊區通過《文化教育決議案》,確定邊區文化教育計劃。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強調,國民教育是培養革命干部、動員群眾參加抗戰的重要環節,要求各地將小學教育作為中心任務來抓。1941年,邊區頒布《小學校暫行辦法》,對小學教育的任務、學校設置、經費、教材內容等作了明確規定。在極其觀苦的環境中,邊區領導人民群眾想方設法開展小學教育。除了教室,樹蔭下、田野間都是教學場地,開設課程主要有:國語、算術、常識、歷史、歌詠、工藝、軍事體育等,教材內容以抗日為主線,如國語教材多涉及抗日英雄故事,常識教材中繪有學生拿著水果、毛巾等物品慰問傷兵的場景。教育教學結合實際,如開展大生產運動時,講解防旱備荒、植樹法等內容。邊區依靠廣大群眾,通過開荒、運輸、打柴等方式緩解辦學經費困難問題。1940年,邊區文教會議指出:“文具中的紙張、筆、墨水等,我們今天都可以制造。”同時,邊區教育期刊《教育陣地》開辟專欄,刊載“怎樣教自然課”“小學教學法常識”等教學研討文章。經過持續努力,邊區教育穩步發展1940年,邊區小學增至7697所,小學生46.9萬人。到1944年,基本達到五六十名學生配備一名教師的水平。——摘編自申國昌《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小學教育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晉察冀邊區發展小學教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晉察冀邊區發展小學教育的歷史意義。20.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圖1圖2約1575年意大利佛羅倫薩制約1760年中國燒制繪有歐洲中國式樣的油/醋瓶某家族徽章的八角形盾徽瓷盤根據材料,提取關聯信息,結合中外交流與互動相關歷史知識,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題目,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絕密★啟用前貴州省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2.B3.B4.C5.B6.A7.C8.D9.D10.A11.C12.C13.B14.B15.C16.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主要特點:法律規范;隨國家發展而變化;分工明確;職能多元;管理嚴格。(2)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與邊疆地區的聯系,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穩定;促進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邊疆各族與內地的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內地文化向邊疆傳播,也使邊疆文化得以傳入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18.(1)含義:“時間革新”是指全球統一時間標準的出現和各地時間文化的趨同。條件: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鐘表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2)影響: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深入;推動了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19.(1)邊區對教育的重視,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日偽的破壞導致教育癱瘓,需要重建教育體系;社會秩序需要恢復,民族精神需要發揚,抗戰力量需要加強。(2)教育成為培養干部和動員群眾的重要手段,增強了抗戰的組織力量;教育內容與抗戰緊密相關,提高了群眾的抗戰意識和民族精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力更生精神;群眾參與解決教育經費問題,增強了群眾對教育的認同感和參與感;提高了教育普及率,為抗戰和未來的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20.論題:16至18世紀的中外交流與互動闡述:16至18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中外交流與互動日益頻繁。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通道被打通,大量的中國商品流入歐洲。中國的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藝、細膩的質地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歐洲人的喜愛。意大利佛羅倫薩制作的中國式樣的油/醋瓶,反映出歐洲對中國文化的推崇與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念開始影響歐洲的工藝美術,為歐洲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靈感。中國燒制的繪有歐洲某家族徽章的八角形盾徽瓷盤,體現了中國瓷器制作工藝對西方需求的適應。隨著歐洲人的訂單增多,中國的工匠們開始了解并融入西方的文化符號,以滿足歐洲市場的需求。這種交流不僅促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更推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16至18世紀的中外交流與互動,對雙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歐洲,中國文化的傳入引發了“中國熱”,歐洲的思想家、藝術家們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在中國,西方的科學技術、藝術風格等也逐漸傳入,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內涵。總之,16至18世紀的中外交流與互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它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了解、借鑒,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更加重視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答案解析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學者認為,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一些地區已出現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下列考古發現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A.洞穴遺址中出現打制石器B.居住遺址有明顯用火痕跡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D.高級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距今5000多年前中國。根據材料“距今5000多年前,我國一些地區已出現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可知,當時已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高級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這需要較高的制作工藝,且工序繁雜,因此需要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D項正確;打制石器是屬于舊石器時代,時間不符,排除A項;用火痕跡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排除B項;公共墓地,多人合葬說明當時還沒有出現階級分化,而5000年前應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階級分化,排除C項。故選D項。2.戰國時期,官員酬報大多是年俸,而地位較低的胥吏則主要由官府根據其職事功績,按月發俸。到漢代,以往主要針對胥吏的酬報方式得到普遍推廣,百官皆考核功過,按月食俸。這一變化體現漢代()A.社會矛盾得到緩和B.官僚體制逐步發展C.胥吏待遇明顯改善D.政府財政收入增加【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到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官員酬報方式有不同,地位較低的胥吏按月發俸,而到漢代,以往主要針對胥吏的按月發俸方式得到普遍推廣,百官皆考核功過按月食俸。這說明漢代在官員酬報制度上更加統一和規范,體現了官僚體制在不斷發展和完善,B項正確;僅從官員酬報方式的變化不能得出社會矛盾得到緩和,排除A項;題干重點強調的是酬報方式在官員范圍上的變化,而非胥吏待遇的明顯改善,排除C項;官員酬報方式的變化與政府財政收入增加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3.下表為我國某時期北方部分政權主要官員的族屬狀況。這可用于說明()人數【族屬】漢【族屬】匈奴【族屬】鮮卑【族屬】其他【政權】前趙131114——18【政權】夏263145【政權】后燕151——9522A.各政權之間經濟差距逐漸縮小B.十六國時期官員構成利于民族交融C.內遷民族高度認同中原文化D.五代十國時期的官員群體胡漢雜糅【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本質題。根據題目描述準確時空是:十六國時期(中國)。結合表格信息與所學知識可知,表格展示了前趙、夏和后燕三個政權主要官員的族屬狀況,漢族、匈奴、鮮卑等民族均有擔任重要官職的情況,這種多民族共治的局面有助于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與融合,B項正確;由于材料并未提供關于各政權經濟發展的具體數據或對比情況,無法直接得出A項結論,排除A項;雖然表格顯示了多個民族在政府中任職的事實,但這不足以證明所有內遷民族都高度認同中原文化,因為這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比如對漢化程度的具體分析等,排除C項;五代十國時期的時間范圍與本題背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4.唐代中后期,統治者面臨“方鎮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現實問題。此后,歷代統治者為避免出現該問題,可能遵循的原則是()A.右武抑文,姑息藩鎮B.山川形便,因俗而治C.事為之防,曲為之制D.畫野分州,任土作貢【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唐代中后期出現“方鎮之兵盛”“強臣悍將兵布天下”的問題,主要是地方權力過大,威脅中央集權。此后,歷代統治者為避免出現該問題,可能遵循“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原則。“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強調對各種事情都要預先防范,對各種制度都要委曲周全地進行制定,以防止地方權力過大,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姑息藩鎮會使得藩鎮勢力更加膨脹,加劇地方割據,不利于解決問題,排除A項;山川形便是指依地理形勢劃分行政區域),因俗而治是指依地方習俗進行治理,容易使地方形成強大勢力,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B項;“畫野分州,任土作貢”是指中國古代根據地理和自然資源劃分行政區劃,并要求各地根據其特產向中央政府進貢,主要是關于行政區劃和貢賦制度,不能有效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5.蘇碼又稱“花數”“碼子字”“蘇州碼”,是明清時期在民間契約文書中廣泛用于記賬和標價的數字符號,如下表所示。其使用()A.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廣B.適應商業發展現實需要C.有利于契約文書的保存D.推動漢字書寫日趨規范【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明清時期“蘇州碼”是在民間契約文書中廣泛用于記賬和標價的數字符號,它是對漢字數字的簡化,其出現主要是因為這一時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適應商業發展需要,B項正確;材料中提到“蘇州碼”是在民間廣泛使用,并非官方推廣,排除A項;“蘇州碼”使用與保存契約文書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項;“蘇州碼”實際上是對漢字的數字的簡化使用,并不利于推動漢字書寫規范化,排除D項。故選B項。6.清咸豐初年,“國家方諱言洋務,若于官場言及之,必以為其人非喪心病狂必不至是”。戊戌變法前后,相當部分的朝廷官員則認為國家的自強之道、時局要事在于辦學堂、設銀行、筑鐵路、開礦政、立報館等。這一變化反映當時()。A.民族危機逐步加深B.自強求富主張得以實現C.維新思想深入人心D.洋務企業退出歷史舞臺【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咸豐初年當時國家諱言洋務,對洋務并不積極,而戊戌變法前后,由于民族危機加重,相當部分朝廷官員則對維新洋務有了新的認識,且認同這一變法措施,這是當時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體現,A項正確;洋務運動最終失敗,并沒有實現自強求富,排除B項;維新思想深入人心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但是洋務企業仍然存在,排除D項。故選A項。7.五四運動前后,大量進步知識分子走進廠礦、碼頭開展勞工調查。1920年《勞動界》刊發《勞動調查表》,建議從工人“每天做工幾時?養活幾人?”“知道勞動運動的意思?有無組織?”等方面開展調查。此后,大量關于勞工現狀調查的文章陸續刊載。這說明()A.調查解決問題已成為社會共識B.勞工社會地位明顯提高C.馬克思主義學說得到初步實踐D.民族企業勞資關系緊張【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五四運動前后(中國)。五四運動前后,進步知識分子關注工人問題,通過調查勞動現狀,目的是喚起工人階級的覺醒和斗爭意識,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初步實踐,積極推動社會變革,C項正確;調查解決問題已成為社會共識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勞工現狀調查的文章陸續刊載不會直接推斷勞工社會地位明顯提高,排除B項;材料主旨強調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初步實踐,民族企業勞資關系緊張在材料中不能提現,排除D項。故選C項。8.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區就有30萬翻身農民為保衛土改果實、保衛家鄉而參軍,許多地方出現了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爭先、村干帶頭踴躍參軍的感人景象。同時,民兵也有很大發展,各解放區有300萬至400萬農民參加了民兵。這()A.得益于《中國土地法大綱》實施B.反映了國民黨重點進攻失敗C.說明國共兩黨軍事實力趨于平衡D.體現了解放區建設效果顯著【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6年(中國)。根據材料“1946年8月至10月,各解放區就有30萬翻身農民為保衛土改果實、保衛家鄉而參軍”“同時,民兵也有很大發展,各解放區有300萬至400萬農民參加了民兵。”并結合時間信息可知,此時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戰爭第一年里,人民解放軍所以能夠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除了有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和廣大指戰員的浴血奮戰外,還依賴于在戰爭環境中加強各解放區的建設、組織和依靠解放區人民群眾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對前線的支援,解放戰爭成為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人民戰爭。解放區建設的加強,特別是土改運動的開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政治覺悟,激發了他們發展生產和支援革命戰爭的熱情。晉冀魯豫、東北等解放區出現了十數年未有的大豐收,連一些貧困的山區,農業生產也開始增長,農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因此根據地建設工作的開展,使人民解放軍有了鞏固的后方,得到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支援,從而獲得了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基本保證,材料現象體現出了解放區建設效果顯著,D項正確;《中國土地法大綱》于1947年9月13日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上通過,同年10月10日公布施行,排除A項;從1947年3月開始,國民黨軍隊在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改行重點進攻,排除B項;三大決戰后,國民黨主力部隊基本被摧毀,在此之前,國民黨軍事實力領先共產黨,排除C項。故選D項。9.下圖是1964-1976年間貴州省累計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占比情況。據此可知,該時期貴州()A.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B.貫徹八字方針成效突出C.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D.落實國家戰略布局調整【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4-1976年(中國)。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出于國防等戰略考慮,國家進行了“三線建設”,將大量的工業項目等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貴州作為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在這一時期累計完成的基本建設投資有了很大變化,體現了國家戰略布局的調整,貴州積極落實了國家的這一戰略部署,D項正確;僅從基本建設投資占比情況不能直接得出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排除A項;八字方針主要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調整國民經濟,與材料時間不完全對應,排除B項;材料中無法看出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情況,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0.1999年,國務院批準了242個科研機構的轉制方案。2000年,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率先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領到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成為全國轉制科研機構中第一個注冊的企業法人單位。這反映出()A.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B.企業成為科研工作主體C.科研指導方針的調整D.國家下放行政審批權力【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99年至2000年(中國)。根據材料“1999年,國務院批準了242個科研機構的轉制方案。2000年,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率先從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領到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成為全國轉制科研機構中第一個注冊的企業法人單位。”并結合所學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進一步推動科研機構進入市場,國務院批準了部分科研機構的轉制方案,通過企業化轉制,科研院所轉變為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增強了科研人員的內在動力和創新活力,改制也減少了科研院所數量,優化了科技體系結構,增強了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使科研成果能夠更快速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這反映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A項正確;科研院專制不等同于企業成為科研工作的主體,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內容是科研機構的所有制問題,并非具體科研指導方針的變化,排除C項;行政審批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有行政審批權的其他組織)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的申請,經過依法審查,采取“批準”、“同意”、“年檢”發放證照等方式,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認可其資格資質、確認特定民事關系或者特定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行為,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1.從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來的塞琉占王國設有25個行省,由國土任命的總督治理,直接聽命于國王。此外,還設立了一定數冊的希臘人自治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但在政治上需服從中央,向中央納稅。這反映塞琉古王國()A.

中央與地方關系松弛B.地方經濟發展相對平衡C.政治制度的融合發展D.區域治理方式高度一致【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塞琉古王國)。塞琉古王國設有由國王任命總督治理的行省,體現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同時又設立一定數量的希臘人自治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這又融合了希臘城邦的自治傳統。這種將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反映了塞琉古王國在政治制度上的融合發展,既吸收了原有的統治方式,又結合了被征服地區的特點,C項正確;中央任命總督治理行省,且自治市在政治上需服從中央、向中央納稅,說明中央與地方關系并非松弛,排除A項;題干中未提及地方經濟發展情況,無法得出地方經濟發展相對平衡,排除B項;行省與自治市的治理方式明顯不同,不能說區域治理方式高度一致,排除D項。故選C項。12.6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戰史》中記載了拜占庭與波斯、汪達爾、哥特的戰爭。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這表明作者()A.創新歷史編繁體裁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C.繼承古典著史傳統D.借鑒東方史學成果【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6世紀(拜占庭帝國)。根據材料“他在書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亞之圍’‘雅典瘟疫’等紀事,其文筆、修辭技巧乃至敘事中夾雜演說詞的寫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并結合所學可知,修昔底德的求真務實精神和歷史敘事技巧,使其成為西方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至今仍是歷史學和政治學研究的寶貴資源,奠定了西方歷史著作的通用體裁,對后世的歷史敘述體著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材料中拜占庭歷史學家普羅柯比在修史的過程中,模仿修昔底德的文筆、修辭技巧等著史方法,可見其繼承古典著史傳統,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是作者對古典著史傳統的繼承,并非創新,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的內容,排除B項;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作者并未借鑒東方史學成果,排除D項。故選C項。13.16世紀下半葉,歐洲人編輯了一些游記作品集。賴麥錫的《航海旅行紀》把非洲、紅海到馬魯古群島之間廣大地域的資料匯集在一起,伊登和威爾斯合編的《東西印度群島行紀》提供了前人曾采用或正在尋找的到達亞洲和其他地區路線的記述。這反映()A.歐洲貿易格局的改變B.世界聯系的不斷加強C.古代地理知識的普及D.理性主義的廣泛傳【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下半葉(世界)。16世紀下半葉正處于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編輯的這些游記作品集將非洲、紅海到馬魯古群島等廣大地域的資料匯集在一起,提供了到達亞洲和其他地區路線的記述。這說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探索和了解不斷加深,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B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主要強調的是對不同地區的記述,而非貿易格局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的游記作品是新航路開辟后,增加了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古代地理知識沒達到這種程度,且也沒有出現達到“普及”的程度,排除C項;理性主義在17、18世紀才廣泛傳播,16世紀下半葉還未達到廣泛傳播的程度,排除D項。故選B項。14.下圖是某學者統計的1750-1900年間某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占比。據此判斷,該國最有可能是()A.美國B.英國C.日本D.荷蘭【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50-1900年(世界)。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其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這一時期,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發達的航運業,大量出口工業制成品,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占比很高,B項正確;美國在1750—1900年間雖然也在發展,但還未成為世界貿易的主導者,排除A項;日本在這一時期還處于相對落后狀態,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不大,排除C項;荷蘭在17世紀是海上霸主,但在18世紀中葉以后逐漸被英國超越,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下降,排除D項。故選B項。15.20世紀初,墨西哥藝術家薩圖尼諾·埃蘭提出一種新的藝術理念,繪畫應該代表民族的感望和特征,讓墨西哥人重新理解自己,了解自身與歐洲的差異。這一理念與社會革新相互呼應,形成了新的藝術湖流,該理念()A.擺脫了外來藝術形式的影響B.體現了追求國家獨立的迫切愿望C.適應了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D.促進了拉美國家不同文化的融合【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墨西哥)。20世紀初,墨西哥的社會革新在進行中,藝術家提出繪畫應該代表民族感情和特征的藝術理念,與社會革新相互呼應,能夠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適應了當時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墨西哥并沒有完全擺脫外來藝術形式的影響,因為藝術的發展往往是在交流與借鑒中進行的,排除A項;墨西哥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已實現了國家獨立,排除B項;材料主要討論的是墨西哥的藝術理念,并未涉及拉美國家不同文化的融合,排除D項。故選C項。16.20世紀中葉,英國傳統產業轉型調整,不少工廠倒閉,這讓如何處理舊廠房成為新問題。1963年,英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工業遺存調查,曾為工業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凱普豪斯煤礦于1988年被改建為約克郡采煤博物館。七年后,這里成為英國國家采煤博物館。由此可知,英國()A.綜合博物館建設成為趨勢B.調整傳統工業結構C.技術革命推動產業的創新D.注重文化遺產保護【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中葉(英國)。根據材料“1963年,英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工業遺存調查,曾為工業革命提供能源保陪的凱普豪斯煤礦于1988年被改建為約克郡采煤博物館。七年后,這里成為英國國家采煤博物館。”可知,英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工業遺存調查,并將一家煤礦改建為采煤博物館,后又發展為國家采煤博物館,工業遺產是文物的一種。它們不僅包含了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如工廠、車間、作坊、礦場等不可移動文物,還包括機器設備、工具、檔案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工藝流程、傳統工藝技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業遺產代表了一個國家、地區或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因此,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工業遺產對于傳承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英國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英國國家采煤博物館這一處,無法得出綜合博物館建設成為趨勢,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是工業遺產的保護,且雖體現了傳統產業的轉型調整,不能等同于傳統工業結構被調整,傳統工業結構仍然穩定,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新興產業,未涉及產業創新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秦漢大一統國家建立后,驛傳系統進一步完備。秦代已有廄置、承傳、副車、貪廚等有關驛傳的法律。漢代,驛傳組織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和邊域的拓遠而不斷發展。此時大致以馬遞稱“驛”,車傳送稱“傳”,步遞稱“郵”。驛傳中間停駐之站稱“置”,步遞停留之處稱“亭”。在治安條件不好及臨近邊境之處,由“門亭卒、捕盜”代行“郵”的職能。政府還在交通干道上的縣級以上行政單位設置“傳舍”,供官吏差旅休息,因“郵”的重要性,服務于“郵”的“郵人”在承擔賦役方面享有一定優遇。但“郵人”若存在“檀以郵行”“毀封”“失期”等失職行為,則會受到嚴厲懲處。——摘編自王于今《秦漢交通史稿》材料二

元代大一統格局直接催生出全國性的交通網絡,建立起密如蛛網并延伸至邊疆各地的驛站體系,承擔官府物資日常轉輸的重要職能,明朝在西南各地恢復設立驛站,西部各族派使團朝貢,兼事大宗貿易、沿途出售本地土特產。清代的全國性驛站網以京師皇華驛為核心,下設西北、東北、西路、中路、東路五條主干驛道。比如西南地區,從中原聯結青藏高原周邊驛道,串聯起峽谷中的各個族群,其中康藏驛道、滇藏驛道。青藏驛道的作用尤為突出。——摘編自本書編寫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驛傳系統的主要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驛傳系統對邊疆地區的作用。【答案】(1)主要特點:法律規范;隨國家發展而變化;分工明確;職能多元;管理嚴格。(2)作用:加強了中央集權與邊疆地區的聯系,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穩定;促進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邊疆各族與內地的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內地文化向邊疆傳播,也使邊疆文化得以傳入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漢(中國)。主要特點:據材料“秦代已有廄置、承傳、副車、貪廚等有關驛傳的法律”可知,法律規范;據材料“漢代,驛傳組織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和邊域的拓遠而不斷發展”可知,隨國家發展而變化;據材料“此時大致以馬遞稱‘驛’,車傳送稱‘傳’,步遞稱‘郵’。驛傳中間停駐之站稱‘置’,步遞停留之處稱‘亭’”并結合所學可知,分工明確;據材料“在治安條件不好及臨近邊境之處,由‘門亭卒、捕盜’代行‘郵’的職能”可知,職能多元;據材料“但‘郵人’若存在‘檀以郵行’‘毀封’‘失期’等失職行為,則會受到嚴厲懲處”可知,管理嚴格。【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作用:據材料“元代大一統格局直接催生出全國性的交通網絡,建立起密如蛛網并延伸至邊疆各地的驛站體系,承擔官府物資日常轉輸的重要職能”并結合所學可知,加強了中央集權與邊疆地區的聯系,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穩定;據材料“西部各族派使團朝貢,兼事大宗貿易、沿途出售本地土特產”可知,促進了邊疆與內地的經濟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帶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據材料“比如西南地區,從中原聯結青藏高原周邊驛道,串聯起峽谷中的各個族群”可知,邊疆各族與內地的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內地文化向邊疆傳播,也使邊疆文化得以傳入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18.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19世紀,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場“時間革新”。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時間測量方法和時間文化五花八門,隨著各地聯系的加強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不便。早在18世紀,英國海上霸主地位逐漸確立,許多西方航海從業者將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所在經度確定為本初子午線。19世紀60年代后,新西蘭、英國、美國等先后將格林尼治時間確定為標準時間。1884年,25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達成協議,統一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為世界時或稱“標準時”。然而,沒有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會有世界時制度的出現。在電報傳送電子脈沖信號技術發明后,校準時間的難題最終得以解決。由此,世界時制度開始在全球確立。19世紀中葉,人類社會的時間文化也發生重大變化。伴隨鐘表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鐘表在西方社會逐漸普及。工業化進程與鐘表的普及相互促進,它們共同推動生產生活走向規范化、節奏化,使守時成為人們有條件遵守的美德。隨著世界聯系的加強、這種新的時間文化很快外溢。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獎勵優秀學生的獎品中就有懷表。在奧斯曼帝國,各大城市于19世紀最后30年建造了一座座鐘樓。至19世紀末,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這種精確到分秒的時間裝置都已成為一種析的時間文化的象征。——摘編自[德]于爾根·奧斯特哈默《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時間革新”的含義并簡析其產生條件。(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時間革新”的歷史影響。【答案】(1)含義:“時間革新”是指全球統一時間標準的出現和各地時間文化的趨同。條件: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鐘表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2)影響: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深入;推動了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世界。含義:據材料“19世紀60年代后,新西蘭、英國、美國等先后將格林尼治時間確定為標準時間”并結合所學可知,“時間革新”是指全球統一時間標準的出現和各地時間文化的趨同。條件:據材料“隨著各地聯系的加強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這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并結合所學可知,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據材料“隨著各地聯系的加強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據材料“1884年,25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達成協議,統一采用格林尼治時間為世界時或稱‘標準時’”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據材料“在電報傳送電子脈沖信號技術發明后,校準時間的難題最終得以解決”可知,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據材料“工業化進程與鐘表的普及相互促進”可知,鐘表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世界。影響:據材料“由此,世界時制度開始在全球確立”并結合所學可知,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據材料“它們共同推動生產生活走向規范化、節奏化,使守時成為人們有條件遵守的美德”并結合所學可知,促進了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深入;推動了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據材料“在電報傳送電子脈沖信號技術發明后,校準時間的難題最終得以解決”可知,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19.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

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一直重視小學教育。邊區剛建立時,由于遭到日偽嚴重破壞,大部分小學處于癱瘓狀態,為安定社會秩序,提高群眾認識,發揚民族精神,加強抗戰力量,1938年,邊區通過《文化教育決議案》,確定邊區文化教育計劃。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強調,國民教育是培養革命干部、動員群眾參加抗戰的重要環節,要求各地將小學教育作為中心任務來抓。1941年,邊區頒布《小學校暫行辦法》,對小學教育的任務、學校設置、經費、教材內容等作了明確規定。在極其觀苦的環境中,邊區領導人民群眾想方設法開展小學教育。除了教室,樹蔭下、田野間都是教學場地,開設課程主要有:國語、算術、常識、歷史、歌詠、工藝、軍事體育等,教材內容以抗日為主線,如國語教材多涉及抗日英雄故事,常識教材中繪有學生拿著水果、毛巾等物品慰問傷兵的場景。教育教學結合實際,如開展大生產運動時,講解防旱備荒、植樹法等內容。邊區依靠廣大群眾,通過開荒、運輸、打柴等方式緩解辦學經費困難問題。1940年,邊區文教會議指出:“文具中的紙張、筆、墨水等,我們今天都可以制造。”同時,邊區教育期刊《教育陣地》開辟專欄,刊載“怎樣教自然課”“小學教學法常識”等教學研討文章。經過持續努力,邊區教育穩步發展1940年,邊區小學增至7697所,小學生46.9萬人。到1944年,基本達到五六十名學生配備一名教師的水平。——摘編自申國昌《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小學教育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晉察冀邊區發展小學教育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晉察冀邊區發展小學教育的歷史意義。【答案】(1)背景:邊區對教育的重視,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日偽的破壞導致教育癱瘓,需要重建教育體系;社會秩序需要恢復,民族精神需要發揚,抗戰力量需要加強。(2)意義:教育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