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師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1頁
江西省九師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2頁
江西省九師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3頁
江西省九師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4頁
江西省九師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二里頭遺址中有一處淺穴式家族墓地,墓主生前為鑄銅工匠或高等級鑄銅管理者。這類成員從事相同職業、死后就近埋葬的現象在二里頭遺址中十分普遍,形成了家族墓地與不同功能的建筑遺跡在空間上緊密結合的特色墓地。這可用于佐證當時()A.社會管理能力十分強大B.社會分工呈現細化傾向C.早期國家形態初具雛形D.手工制造技術較為先進2.《淮南子》是漢武帝初期淮南王及其門客撰寫的文集,該著作重新闡釋了老子“公道”“正術”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的理念,認為“無為”的精神實質是“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權(推)自然之勢”。這一思想()A.順應了鞏固封建專制的需要B.彌合了儒道間的價值分歧C.強化了黃老學說的教化功能D.意在促進君民關系的和諧3.下面為武周時期恒州鹿泉縣檢校官裴琳的德政碑的部分記載。這一記載反映出當時()其年(長安二年)檢校官奉敕總停(朝廷停罷檢校官),君(指裴琳)則隨停,例也。百姓眾庶而謀,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命而詣闕(奔赴京都)乞留,道路相屬。奉長安三年四月敕:“元瑤清平化俗,奉法無私,人不忍欺,吏不敢犯……特聽修舊檢校。”A.德政是地方監察的價值導向B.中央與地方政府存在權力博弈行為C.官僚考課呈現多元評價體系D.民間力量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能動性4.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下令官告院(掌官吏委任狀的機構)綾紙庫,“令三司與提舉司(依品級)定逐色綾羅紙,漂軸各三副,印押充樣(元樣,標準),分留兩作坊及本院,每送納之時,將元樣比類交納”。北宋政府的這一舉措()A.注重對工藝技術的改進B.表明三司共同承擔手工業管理職能C.服務于國家禮制的需要D.有效維護了官營手工業的壟斷地位5.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責成刑部尚書彭韶組織《問刑條例》的修編工作,將一部分與《大明律》適用相關的奏準“斟酌損益,著為事例”,以便“京城司法多者……通行內外,與《大明律》兼用,庶事例有定,情罪無遺”。這一做法()A.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B.增強了律法的靈活性與務實性C.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D.反映出法律蘊含一定人文關懷6.下表為19世紀40年代中國士人翻譯引用或自編書籍中關于法國大革命的部分表述。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作品對路易十六的評價對法國大革命的評價對法國大革命的原因分析《東西洋每月統計傳》(譯文)正義北方亞墨利加(即美國)之民與英吉利國交戰,王助亞墨利加戰勝。然其餉銀漸減,故招爵、僧、民三品會集,尋聚斂之法。國民棄王殺之《萬國地理全圖集》(譯文)國主好色正義妾婦弄權,庶民怨之,廢戕其主,而自擇君《地理備考》(譯文)正義國勢大亂,國人擁戴拿破侖《外國之略》(譯文)不修政事,國主好色正義國庫耗于妃妾,乃議增餉以補國用,民心不服《瀛環志略》王好漁色.內寵擅權擾民正義民不能堪A.開放與保守并存的時代烙印B.學術研究視野得到拓展C.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漸進性D.近代化探索歷程的曲折7.1906年,時人建議關于募集新學資金等“公益事業”所涉及的民間公產不能“官不經手”,應在各州縣“設立公產調查局,由該州縣選舉公正紳商數人……稟由地方官給予照會,調查本邑公產若干,作為興辦公益之用”。這表明時人認識到()A.官紳合作是中國近代化的源動力B.救亡與興辦公益應相互結合C.地方政府職能的調整具有必要性D.基層力量是實施憲政的基礎8.下圖為現珍藏在江西省弋陽縣檔案館內編號為002844的股票。該股票的發行()A.表明根據地注重保護工商業發展B.助推民族企業管理方式的創新C.印證革命統一戰線的影響力提升D.仰賴于蘇維埃政權的政府信用9.下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中國耕讀教育研究的關鍵詞圖譜。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國民教育體系發展已趨于完善B.高等教育順應經濟建設的現實需要C.傳統文化涵養了中國式現代化D.傳統與現代教育體制矛盾得到紓解10.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部分國有工業企業為安置待業人員和富余職工,興辦了一批勞動服務型下屬單位,可為企業內部提供如餐飲、洗浴、就醫、教育、用車等服務,也可面向社會進行生產經營,獨立經營、自負盈虧。這一狀況()A.拓寬了農業勞動力轉移途徑B.適應了經濟體制轉型的需要C.得益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D.意在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優勢11.荷馬時代文學中的英雄形象,不再是早期希臘神話中英雄身上那種驚人的單一性格——英勇,他們既與大地血脈相通,有著集體的道德觀,又表現出顯示自我的強烈愿望,如《奧德賽》中極力描繪了結束特洛伊戰爭的奧德賽的狡黠性格。這種轉變()A.印證人文主義精神深入發展B.完全擺脫了宗教神學的精神束縛C.彰顯了崇尚理性的社會氛圍D.得益于城邦民主政治的輝煌成就12.13~14世紀西歐市政廳修建起來,上層為市長與市政委員的會議室,用于組織市民立法活動和執行法律,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行會的領導者和城市新貴族還在此舉行舞會和聚會,是新貴族階層的集體性宮殿。這反映出當時這些地區()A.社會轉型因素已孕育B.權力結構呈現出多頭領導特征C.城市功能漸趨多元化D.貴族勢力滲透手工業行會內部13.17世紀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崇尚“發現論”,即因該國“發現”而被教皇賜予美洲土地的財產權或產權;17世紀以后,英國用格勞秀斯的殖民地財產化理論對“發現論”發起挑戰,宣稱只有“有效統治”即確立管轄和統治機制才符合萬國法。這一變化表明()A.美洲成為西歐各國爭奪的焦點B.國家治理呈現出法制化趨勢C.殖民擴張的經濟目的退居次位D.國際法成為殖民爭奪的工具14.卡特爾和辛迪加等組織極力削減一切競爭者及站在聯合組織之外的一切企業,“自由市場日益成為過去的事情”,而殘酷的競爭卻廣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為保證最大限度利潤,力圖使政府通過能保證其各自壟斷地位的法案。這可用于印證()A.政府在現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B.壟斷資本主義的經濟實質C.資本集中嚴重制約著利潤增值D.自由主義具有深遠的影響15.一戰后德國保守主義宣稱德國要求停戰時,德國軍隊本身仍然完好無損,而因為國內左派勢力和敵人的勾結,使得國內民眾出現罷工、破壞生產等情緒和行動,從而出現了關于德國戰敗原因的“刀刺在背傳說”(如下圖)。這揭示了()A.西方世界精神危機凸顯B.輿論宣傳左右戰爭形勢C.戰后國際秩序暗含危機D.德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16.下圖為1965~1995年發展中國家部分商品在出口貿易中所占份額情況(單位:%)。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發展中國家()A.農業發展對外依賴度較高B.產業結構局部調整受制于霸權主義C.外向型經濟模式成為主導D.在國際分工中的優勢得到一定提升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6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清朝時期,史無專官,史官均由內閣、翰林院、各部院衙門以及征召、薦舉、招考的學者擔任,史書修完,史館撤銷,史官解散。比如錢大昕兩次奉敕參與志書的修纂,與館中同仁討論體例,交換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國史館在東華門內開館,蔣良騏入史館編纂,在纂修國史的過程中,不斷抄錄史館資料,積少成多,遂編纂成書,是為《東華錄》。盡管專制政權對史館控制嚴格,但只要不觸犯大忌,統治者一般都會“開明”處理。在編纂《明史》的過程中,潘來等入史館的私家學者提出核事實、秉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張作史一定要“直則萬世之公道伸,平則天下之人心服”。學者們在治學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響,甚至諸如經世致用的私家史學理念在官修史書中得以體現。但是所修史書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著嚴格的規章制度和修史準則,特別是乾隆對官修史書的指導思想,體例、內容等乾綱獨斷。晚清時期,一大批觸覺靈敏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反思王朝危機,研究邊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瑩等都是先行者。——摘編自王記錄《在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之間——從清代學者的活動看官、私史學的聯系與沖突》(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官、私史學的聯系。(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清朝的史館修史。(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開皇三年(583年)后,隨著國家漕運活動頻繁,開封(汴州)確立了交通運輸的樞紐地位,其通過蔡穎線和淮泗線輻射了黃淮之間的平原地帶,開封成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開元年間,政府多次整修汴河與黃河的連接點,開封也因運河成為眾多“水路輻轉”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亂后,東部運河區的中原區變成了戰場,洛陽幾乎成為廢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區域可作為國家財富的收集地,汴河作為連接這一區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較前代更為重要,于是開封運河演化出三條水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劉晏首先將“輕貨自揚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認識到開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的地位。大量輕貨集中于此,開封倉儲級別提升到國家級樞紐倉儲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屢次赴開封任職,在中央控制下,開封段運河再也未出現漕運與屯田爭奪水源的狀況。——摘編自郭峰《隋唐五代開封運河演變與城市發展互動關系研究》材料二德國內河航道里程僅為7000多公里,但內河貨運十分發達,其中人工運河的建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德國的人工運河占航道總里程的25%。德國自工業革命開始至二戰之前就修建了眾多運河,其中連通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基爾運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戰列艦,顯著改善了地緣劣勢,給了德國安全感。此外還溝通了萊茵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達的內河航運網,現代化工業區魯爾就在萊茵河附近,德國修建了4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將其與萊茵河聯成一體,7000噸海輪可由此直達北海。德國跨水系運河與法國航運網相連,直抵北海岸線和地中海。二戰后德國又進行了大規模水運建設,東西德統一后,又實施了統一的交通計劃,進一步完善了內河航道網。——摘編自韓時琳《德國運河建設的特點及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唐時期開封段運河興盛的主要表現,并簡析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以來德國運河建設的特點。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運河建設的認識。(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7世紀以來,英國平均每四五年就會發生一次荒歉,導致糧價上漲,騷亂活動頻發。為此,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早期的中央政府通過王室公告、敕令和議會法令等限制乃至禁止糧食出口并免除糧食進口關稅,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搜查余糧以供應市場。而部分鄉紳認為都鐸政府試圖用“粗糙的地方行政管理機器”來取代中間商,會適得其反。基于對地方情況的了解,鄉紳通過請愿等方式對中央政策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擔任治安法官的鄉紳是中央救荒政策的主要執行者,中央政府通過他們的報告來了解相關政策的落實狀況。地方鄉紳還致力于改良農耕技術,以提高糧食產量,同時發表救荒冊子和農書等。——摘編自馮雅瓊《近代早期英國救荒知識的產生及傳播》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決定摒棄傳統鄉村社會救濟理念和模式,改為以國家動員和組織鄉村民眾自&為主、發放救濟物資為輔的理念和政策。鄉村社會救濟的根本途徑就是提高物資產量,要提高產量就必須授入生產勞動,只有生產勞動才能增加產量。同時,通過鄉賢和各級政府等渠道,要求破除農民的“等、靠、要”思想,提倡群眾互助、自由借貸、變死錢為活錢等方法,對生產者采用先行貸糧、后收成品的方式,推動各地農副業生產恢復,副業的生產也成為增加災民收入,提高災民自救能力的重要方式。各地政府工作人員與人民解放軍開展節約“一兩米運動”,有的機關甚至每日每人節約四五兩糧食,有的干部拿出全部津貼救濟災民。——摘編自謝迪試《新中國初期鄉村荒政與城鄉二元結構的緣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近代早期英國鄉紳救荒行為的主要因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近代早期英國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救荒舉措的優勢。(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93年,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稱冷戰結束后,文明之間的斗爭將取代意識形態斗爭,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主要沖突。1996年,他直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絕大多數來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級為更大規模戰爭的地區沖突”。亨廷頓強調,西方文明將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戰。“文明沖突論”一經提出,就伴隨著爭議和批評。總的來說,學界對他的批評主要是認為他夸大了文明間對立.過分強調文明間沖突的一面。——摘編自張旭鵬《“文明沖突論”遮蔽了沖突的本質》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評析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史論結合。)

高三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B考查二里頭文明。根據材料可知,二里頭時期的一處小型家族墓地與其不同功能的建筑遺跡在空間上緊密結合在一起,由此可推知,這些家族成員在都城內從事相同的職業,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作工的場地,從而形成以職業劃分為基礎的特殊的“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這反映出二里頭時期社會分工的細化,故B項正確。A、C兩項材料未體現出,故排除;手工業者按職業埋葬無法體現出制造技術先進,故排除D項。2.A考查西漢治國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統治者為休養生息,推行黃老學說的“無為而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統治者迫切需要強化統治。《淮南子》對先秦道家“無為而洽”的政治理念進行了重新闡釋,使得“無為”發生了“有為”的潛在偏轉,認為“無為”應因循自然而為,即主張統治者要積極“有為”,這一思想順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故A項正確。B項材料沒有反映,故排除;材料未體現出“教化功能”,故排除C項;這一思想的目的是強化統治者的統治,故排除D項。3.D考查唐代地方治理。根據材料“檢校官奉敕總停”“百姓眾庶而謀,我君去矣,人斯悴矣。若不口命而詣闕乞留,道路相屬”“特聽修舊檢校”等可知,檢校官一職被朝廷停罷,而鹿泉縣的百姓“詣闕乞留”裴琳,直到次年收到了朝廷的回復,裴琳憑借鹿泉縣民的請愿恢復了檢校官身份。可見,百姓在這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民間社會評論政績得失,國家往往采取優容、接納的態度,民間力量不僅僅是皇權統治下的“被動接受者”,在國家治理中也具有一定的“能動性”,故D項正確。材料未反映出地方監察制度,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出地方政府與中央在權力上的對立,故排除B項;材料中政府聽取了民間輿論而非是對官僚的考課,故排除C項。4.C考查宋代官營手工業。根據材料“(依品級)定逐色綾羅紙……印押充樣……將元樣比類交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要求官告院綾紙庫會同三司制作出官告三副,加蓋印押后成為標準器“元樣”,“元樣”存放于官告院和兩處作坊,成為產品的比對核查標準,這反映出國家對不同品級官員用品禮制作了嚴格規范,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綾羅紙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及流程,故排除A項;“元樣”只是交由三司共同商議定制,而非承擔管理職能,故排除B項;這一舉措的目的并非維護官營手工業的壟斷,故排除D項。5.B考查明代律法的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問刑條例》的增補修編體現出明代“以例輔律”,注重將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新的應對措施編纂成“例”,這有助于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律法的靈活性與務實性,故B項正確。“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A項;“以例輔律”的舉措不能杜絕司法中的腐敗問題,故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出“人文關懷”,故排除D項。6.A考查西學東漸。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進步人士的著作一方面體現了當時他們“開眼看世界”的努力.將救亡圖存的目光投向西方,加深了對西方國情和歷史的認識,另一方面他們理解中的法國大革命是一場“君主無道——臣弒君”的歷史,將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歸因于路易十六的暴政,是民眾對暴君的反抗,這表明儒家倫理道德標準是他們評價法國大革命或選編法國大革命內容時的立足點,其認識未突破傳統倫理道德從而達到階級革命的高度,這折射出時代局限性,故A項正確。B項不能完全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未反映出近代民族意識,故排除C項;中國近代化探索開始于洋務運動,故排除D項。7.C考查清末新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封建王朝時期對民間辦學和民間公益等秉持著“官不經手”的原則,不直接干預民間經濟的處理。而隨著辦學和公益事業的發展,民間資金亟需政府介入,對經費使用加以規范,這一認識順應了清末新政時期強化地方自治、調整地方政府職能的客觀需要,使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事業中發揮應有作用,故C項正確。中國近代化的“源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故排除A項;材料借由公益事業強調調整地方政府職能的必要性,而非強調救亡與興辦公益的關系,故排除B項;材料未反映出實施民主憲政的基礎,故排除D項。8.D考查根據地經濟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革命時期蘇維埃根據地股票的設計和成功發行是一種金融創新,根據地建設者們創造性地把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的股票應用于蘇區的革命斗爭和經濟建設之中,利用經濟的方法擴大蘇區的政治影響力,而這種股票的發行是建立在民眾對蘇維埃政權的肯定及對其信用的認可基礎上的,故D項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出,故排除;材料只體現了根據地銀行發行股票的現象,不能反映出民族企業管理狀況,故排除B項;1927年革命統一戰線破裂,故排除C項。9.C考查新中國教育與傳統文化。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的耕讀文化中的“家訓”“鄉村教育”“耕讀”等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奠定了思想基礎,傳統優秀文化被有效利用,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這彰顯了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與實踐內涵,故C項正確。材料只體現出傳統文化對現代化教育和現代化建設的影響,而非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故排除A項;材料與高等教育無關,故排除B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0.B考查改革開放。根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中出現了勞動服務型的第三產業部門,這些部門一方面對企業職工生活進行直接服務,另一方面也面向社會經營,且獨立經營、自負盈虧,這一狀況有助于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為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成為企業面向市場經營改革的先驅,故B項正確。“為安置待業人員和富余職工”反映了國企下屬服務業發展的直接目的是解決企業內部勞動力問題,而非農業勞動力轉移問題,故排除A項;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故排除C項;這種國企第三產業的發展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有助于增強企業的活力,而非“國際競爭優勢”,故排除D項。11.A考查古希臘人文主義。根據材料可知,荷馬時代文學中的英雄不再是單一的形象,而是更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呈現出各式各樣的性格特征,這反映出當時古希臘對個體關注更加深入,人文主義精神深入發展,故A項正確。“完全擺脫了”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出文學作品中滲透的理性思考,故排除C項;公元前6世紀梭倫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這與材料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時間不符,故排除D項。12.A考查中古歐洲城市自治。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市政廳不僅服務于城市行政和市民參與民主政治,同時也是行會領導者和城市新貴族的社交場所,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城市內民主修建一方面體現了市民公共意識覺醒,另一方面也表明新興階層崛起并把持城市管理權,社會轉型的因素已孕育,故A項正確。B項材料未體現出,故排除;材料只反映出市政廳格局呈現的特點,而非城市功能,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出市民階層勢力與貴族勢力并存,而非貴族對手工業行會的影響,故排除D項。13.D考查近代國際法與殖民擴張。根據材料可知,英國利用國際法中的主權等原則否定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因先“發現”美洲大陸而享有殖民權力的理論,認為只有“有效統治”即確立實際的管轄和統治機制才能真正地成為宗主國,這反映出國際法的部分原則成為歐洲殖民霸權爭奪的工具,故D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英國對西、葡兩國殖民理論的挑戰,沒有反映出美洲新大陸“成為西歐各國爭奪的焦點”,故排除A項;材料重點反映了殖民掠奪而非國家治理,故排除B項;無論是西、葡兩國還是英國,都將殖民地視為自己的“財產”,說明經濟目的占主要地位,故排除C項。14.B考查壟斷資本主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壟斷資產階級為保證利潤和自身的壟斷地位,往往采取壟斷企業間聯合等措施削減競爭,結束了早期工業化時代下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但同時這些壟斷組織又在很多方面保留競爭,從自由競爭中生長起來的壟斷并未消滅競爭,而是凌駕于競爭之上,壟斷資本主義的競爭更加激烈,是更高階段的競爭,故B項正確。材料論述的主體是壟斷組織,而非政府,故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壟斷與競爭并存,而非資本集中的負面影響,故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5.C考查一戰后世界格局。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德國在一戰戰敗后,將戰爭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國內外勢力互相勾結,而未認識到其自身問題及戰爭帶來的破壞性,這一觀念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德國國內的復仇情緒,影響戰后國際秩序的穩定,故C項正確。A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材料反映出一戰結束后德國國內對戰敗原因的認知,未體現出輿論宣傳對戰爭形勢的影響,故排除B項;材料恰恰是德國復仇情緒蔓延的佐證,故排除D項。16.D考查二戰后世界經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隨著新興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上升,逐漸擺脫對原宗主國的經濟依賴,轉而自己發展工業;隨著工業化的推進,這些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不僅僅是工業生產原料產地和農產品的輸出地,還更深刻地參與到國際分工中,更具有制造優勢,故D項正確。材料僅反映出出口結構中農業比重下降,故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出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受到他國力量干預,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出發展中國家對內和對外的經濟比重,故排除C項。17.(1)聯系:民間史家參與到官方修史之中;私家史學受官方治史思想與方法的影響;官藏史料為私家史學開拓局面;秉筆直書、經世致用等精神深刻影響官方史學;均在封建皇權意志下發展。(6分,任答三點即可)(2)評價:集中多方之力,易修撰成規模較大的史學著作;促進了各方學者間交流互鑒,推動了史學研究的發展;折射出思想文化專制的時代背景;彰顯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時期經世致用的學風。(6分,任答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8.(1)主要表現:開封因運河而實現了戰略地位的提升;運河系統的多線拓展;商船、貨物大量集散于此;倉儲級別的提升。(6分,任答三點即可)原因:對汴河的疏浚治理提高了漕運能力;經濟重心南移提升了開封漕運地位;國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