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生態學-名詞解釋_第1頁
基礎生態學-名詞解釋_第2頁
基礎生態學-名詞解釋_第3頁
基礎生態學-名詞解釋_第4頁
基礎生態學-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緒論1)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有機體及其周圍環境 -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尺度(Scale):某一現象或過程在空間、時間上所涉及到的范圍和發生頻率。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適合于生物棲息的場所。包括巖石圈的上層、全部水圈和大氣圈的下層。4)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ecology ):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 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科學。(景觀是由不同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性區域,生態系統在景觀中形成斑塊( patch))全球生態學(globalecology):研究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與全球變化。其主要理論為:地球表面溫度和化學組成受地球所有生物總體的生命活動所主動調節,并保持動態平衡。第一章生物與環境環境(environment):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以外的空間,以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一切事物的總和。生境或棲息地(habitat):指特定生物體或群體所處的物理環境。生態因子(ecologicalfactor):環境中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interaction):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反作用(counteraction):生物對環境的影響,一般稱為反作用。表現在生物的影響改變了環境因子的狀況。1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lawoftheminimum ):植物的生長取決于處于最小量狀況的營養物質的量。即:每一種植物都需要一定種類和數量的營養物,如果其中有一種營養物完全缺失,植物就不能生存。如果該種營養物數量極微,就會對植物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在眾多的環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過某種生物的耐受性極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長、繁殖或擴散的因素,叫限制因子。生態幅(ecologicalamplitude):任何一種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的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度時,會使該種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物對每一種生態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下限和上限,上下限之間就是生物對這種生態因子的耐受范圍馴化(acclimation或acclimatisation):如果一個種長期生活在最適生存范圍的一側,將逐漸導致該種耐受限度的改變,適宜生存的上下限會發生移動,并形成一個新的最適點,這一過程叫馴化。15) 休眠(dormancy):當環境條件超出了生物的適宜范圍(但不能至死) ,生物常常進入休眠(不活動)狀態,來抵御暫時的不利環境。內穩態(homeostasis):生物控制體內環境使其保持相對穩定的機制,能減少生物對外界條件的依賴性,從而大大提高生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適應組合(adaptivesuits):生物對特定環境條件所表現出的一整套協同的適應特性。第二章 能量與環境---光、溫度光周期現象(photoperiodism):生物借助于自然選擇和進化而形成的對日照長短的規律性變化的反應方式。長日照植物(longdayplant):日照超過某一數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數值時才能開花的植物,如蘿卜、菠菜、小麥等。20) 短日照植物(shortdayplant) :日照小于某一數值或黑夜長于某一數值時才能開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21) 冷害(colddamage) :溫度在冰點以上,但低于喜溫生物對 溫度的耐受下限而使生物 受害或死亡。凍害(freezeinjury):冰點以下低溫使生物體內形成冰晶,蛋白質失活變性造成生物受害或死亡。耐受凍結(freezingtolerance):少數動物能夠耐受一定程度的身體凍結,而避免低溫傷害。如潮間帶貝類。超冷現象(supercooling):動物(昆蟲)體液溫度下降到冰點以下而不結冰的現象。發育閾溫度或生物學零度(biologicalzero):生物開始生長發育的溫度。26) 有效積溫法則 (ruleofeffectivetemperaturesummation) :植物和變溫動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這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常數,稱為有效積溫。27) 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effect) :低溫作為一種刺激物起作用,誘導或促進植物的發育和開花。 這種經過低溫誘導的植物的發育或繁殖,稱為春化作用。28) 異溫動物(heterothermy) :常溫動物中具有休眠習性,在冬眠過程中體溫降低的動物 (熊)。貝格曼規律(Bergmann’srule):高緯度地區的恒溫動物個體比低緯度同類個體大。阿倫規律(Allenlaw):高緯度地區的恒溫動物個體身體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變小變短的趨勢。熱中性區(ThermalNeutralZone):在某一環境溫度范圍內,內溫動物代謝率最低,耗氧量不隨環境溫度而改變,這個最低代謝區的環境溫度稱熱中性區。第三章 物質環境---水、火第四章 種群生態學種群(population):在同一時期內占有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單體生物(unitaryorganism):每一個體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直接發育而來,其器官、組織各個部分的數目在生活周期各階段保持不變。構件生物modularorganism:受精卵首先發育成一結構單位,或構件,然后發育成更多的構件,形成分支結構。構件在生活周期可反復形成,不同個體因構件數不同而出現形態差異。無性系分株(ramets):構件生物各部分之間的連接可能會死亡和腐爛,這樣就形成了許多分離的個體,這些個體來自于同一個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稱為無性系分株。種群大小(size):一定區域種群個體的數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建筑學結構(architecture):植物重復出現的構件的空間排列方式。性比(sexratio)指的是種群中雌雄個體的比例。k-因子分析(K-factoranalysis):根據觀察連續幾年的生命表系列,我們就能看出在哪一時期,死亡率對種群大小的影響最大。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哪一個關鍵因子( keyfactors)對 ktotal的影響最大,這一技術稱為 k-因子分析。40) 內稟增長率(innaterateofincrease )rm :具有穩定年齡結構的種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種其他個體的密度維持在最適水平,環境中沒有天敵,并在某一特定的溫度、濕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環境條件組配下,種群的最大瞬時增長率。生態入侵(ecologicalinvasion):由于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棲息和繁衍的地區,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穩定地擴展。42) 集合種群(metapopulation ):生境斑塊中局域種群( localpopulation )的集合,這些局域種群在空間上存在隔離,彼此間通過個體擴散而相互聯系。第五章 、第六章 種群遺傳與生活史43) 基因(gene):基因是帶有可產生特定蛋白的遺傳密碼的 DNA片段 ,位于細胞內染色體上。基因庫(genepool):種群內存在的所有基因和等位基因構成基因庫。基因型頻率(genotypicfrequency):種群內每個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叫基因型頻率基因頻率(genefrequency):在種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即為基因頻率哈代-魏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law):是指在一個巨大的、個體交配完全隨機、沒有其它因素的干擾(如突變、選擇、遷移、漂變等)的種群中,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將世代保持穩定不變。這種狀態稱為種群的遺傳平衡狀態。48) 遺傳漂變(geneticdrift) 是基因頻率的隨機變化 ,既指基因頻率在小的種群里隨機增減的現象。建立者效應(Foundereffect):建立者種群與母種群由于選擇壓力不同基因庫差異越來越大的現象。配子選擇(gameteselection):選擇對基因頻率的影響發生在配子上,稱為配子選擇。51) 親屬選擇 (kinselection):如果個體的行為有利于其親屬的存活能力和生育能力的提高, 并且親屬個體具有同樣的基因,則可出現親屬選擇。群體選擇(groupselection):一個物種種群如果可以分割為彼此多少不相連續的小群,自然選擇可在小群間發生,稱為群體選擇。53) 性選擇(sexualselection ):動物在繁殖期經常為獲得交配權而通過某些表型性狀或行為進行競爭, 如雄鳥、雄魚具有美麗的色彩,雄鹿有發達的角等。基因流(geneflow):基因在種群內通過相互雜交、擴散和遷移進行的運動。55) 適應輻射(adaptiveradiation ):由一個共同祖先起源, 在進化過程中分化成許多類型, 適應于各種生活方式的現象。56)生活史(lifehistory):指生物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全部過程。生活史的關鍵組分包括身體大小(bodysize)、生長率(growth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壽命。57)生態對策(bionomicstrategy)或生活史對策(lifehistorystrategy):生物在生存斗爭中獲得的生存對策。稀少型有利(raretypeadvantage):假如雄比雌少,雄體競爭小于雌體,并與多個雌體交配生產后代,因此雄性適合度將比雌性的高。反之雌性適合度將超過雄性。因此,任何性比上的偏離都會被進化所糾正。如果母體偏向于生產性別較少的后代,母體的適合度就比較高。第七章種間關系領域(territory):指個體、家庭或其他社群單位所占據并積極保衛不讓同種其他個體侵入的空間。社會等級(socialhierarchy):指動物種群中的各個動物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排列順序的等級現象。61)集群(colonial)生活:動物種群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式為集群共同利用領域。62)阿利氏規律(Allee’slaw):動物種群過密(overcrowding)或過疏(undercrowding)都可能對種群增長產生抑制性影響,種群有一個最適的種群密度。利他行為(altruism):指生物個體通過犧牲自我而使社群整體或其他個體獲得利益的行為。64) 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稱作異株克生, 通常指一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物質, 對其它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競爭排斥原理(principleofcompetiveexclusion):生態位相同的兩個物種不可能在同一地區內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區內,由于劇烈競爭,它們之間必然出現棲息地、食性、活動時間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態位分化。66) 相互干擾性競爭 (interferencecompetition) : 通過競爭個體間直接的相互作用進行競爭。似然競爭(apparentcompetition):利用共同食物資源的兩種捕食者之間會發生資源利用型競爭。如果兩種獵物同時被同一種捕食者所捕食,則一種獵物種群數量的增加會增加另一種獵物種群的被捕食的風險,產生類似于資源利用型競爭的結果,稱為似然競爭。生態位(niche):指物種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占據的地位和角色。包括有機體維持其種群所必需的各種條件,其所利用的資源及其在環境中出現的時間。棲息地(habitat):有機體所處的物理環境。棲息地一般包括許多生態位并支持許多物種。70) 生態位空間(nichespace) :影響有機體的每個條件, 和有機體能夠利用的每個資源都可以被認為是一個軸或維(dimension),在此軸或維上,可以定義有機體將出現的一個范圍。競爭釋放(competitiverelease):在缺乏競爭者時,物種擴張其實際生態位的現象。72) 捕食(predation):一種生物攝取其它種生物個體的全部或部分為食。前者稱為捕食者( predator),后者稱為獵物或被食者( prey)。協同進化(coevolution):一個物種的性狀作為對另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而后一物種的這一性狀本身又是作為對前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的。第八章 群落的組成與結構群落生態學(synecology):是研究群落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75) 機體論學派(Organismicschool) :該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生態學家克萊門茨 (Clements),他將植物群落比擬為一個生物有機體,看成是一個自然單位。 他們認為:群落像一個有機體一樣,有誕生、生長、成熟和死亡的不同發育階段,而這些不同的發育階段,可以解釋成一個有機體的不同發育時期。76) 個體論學派(Individualisticschool ):個體論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H.A.Gleason,他認為:將群落與有機體相比擬是欠妥的。原因:群落的存在依賴于特定的生境與不同物種的組合,但是環境條件在空間與時間上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每一個群落都不具有明顯的邊界。環境的連續變化使人們無法劃分出一個個獨立的群落實體。群落只是科學家為了研究方便,而抽象出來的一個概念。互利共生(mutulism):兩種共同生活,互惠互利,可提高雙方的適合度。優勢種(dominantspecies):對群落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植物種。亞優勢種(subdominantspecies):指個體數量與作用都次與優勢種,但在決定群落性質和控制群落環境方面仍起著一定作用的植物種。伴生種(companionspecies):伴生種為群落的常見種類,它與優勢種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偶見種或罕見種(rarespecies):偶見種可能偶然地由人們帶入或隨著某種條件的改變而侵入群落中,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殘遺種。多度(abundance):是對植物群落中物種個體數目多少的一種估測指標。相對密度(relativedensity):是指樣地內某一種植物的個體數占全部植物種個體數的百分比。密度比(densityratio):某一物種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種密度的百分比。蓋度:(Coverage):指植物體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積占樣地面積的百分比。頻度(frequency):頻度是指群落中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占整個樣方數的百分比。87) 重要值(importantvalue ):重要值是 J.T.Curtis 和R.P.McIntosh(1951年)在研究森林群落時,首次提出的。它是某個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綜合數量指標 。88)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是指生物中的多樣化和變異性以及物種生境的生態復雜性。 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種及其組成的群落和生態系統。辛普森多樣性指數(Simpson’sdiversityindex):在一個無限大小的群落中,隨機抽取兩個個體,它們屬于同一物種的概率是多少90) 香農-威納指數(Shannon-Weiner index):描述種的個體出現的紊亂和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越高,多樣性也就越高。生活型(lifeform):生物對外界環境適應的外部表現形式。對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對于綜合環境條件的長期適應,而在外貌上反映出來的植物類型。92) 層片(synusia):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態要求的種組成的機能群落( functionalcommunity )。群落交錯區(ecotone)又稱生態交錯區或生態過渡帶。簡單地說是指兩個或多個群落之間(或生態地帶之間)的過渡區域。邊緣效應(edgeeffect)是指群落交錯區內種的數目及一些種的密度增大的趨勢。同資源種團(guild):是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資源的物種集團。96) 中度干擾假說( intermediatedisturbancehypothesis ):由Connell等指出,中等程度的干擾能維持物種的高多樣性。97) 平衡說(equilibriumtheory ):平衡說認為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種處于一種穩定狀態。 其中心思想是:共同生活的種群通過競爭、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種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牽制的整體,導致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穩定性特點;在穩定狀態下群落的物種組成和各種群數量都變化不大;群落實際上出現的變化是由環境的變化,即所謂的干擾,所引起的。總之,平衡說把生物群落視為存在于不斷變化著的物理環境中的穩定實體。非平衡說(non-equilibriumtheory):組成群落的物種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穩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群落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和恢復性(群落在受干擾后恢復到原來狀態的能力)。非平衡說的重要依據就是中度干擾理論。第九章第十章---群落的動態及排序波動(fluctuation):群落的波動多數是由群落所在地區氣候條件的不規則變動引起的,其特點是群落區系成分的相對穩定性,群落數量特征變化的不定性以及變化的可逆性。植物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是指在植物群落發展變化過程中,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一個群落代替另一個群落的自然演變現象。進展演替(progressivesuccession):隨著演替的進行,生物群落的結構和種類成分由簡單到復雜;群落對環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利用;群落生產力由低到逐步增高;群落逐漸發展為中生化;生物群落對外界環境的改造逐漸強烈。逆行演替(regressivesuccession):與進展演替相反,它導致生物群落結構簡單化;不能充分利用環境;生產力逐漸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對外界環境的改造輕微。103)適應對策演替理論( Adaptingstrategytheory ):R—對策種,適應于臨時性資源豐富的環境; C—對策種,生存于資源一直處于豐富狀態下的生境中,競爭力強,稱為競爭種; S—對策種,適用于資源貧瘠的生境,忍耐惡劣環境的能力強,叫做耐脅迫種。 Grime(1988)提出,R—C—S對策模型反映了某一地點某一時刻存在的植被是脅迫強度、干擾和競爭之間平衡的結果。該學說認為,次生演替過程中的物種對策格局是有規律的,是可以預測的。一般情況下,先鋒種為 R—對策,演替中期的多為 C—對策,而頂級群落中的種則多為 S—對策種。資源比率理論(Resourceratiohypothesis):一個種在限制性資源比率為某一值時表現為強競爭者,而當限制性資源比率改變時,因為種的競爭能力不同,組成群落的植物種也隨之改變。因此,演替是通過資源的變化而引起競爭關系變化而實現的。等級演替理論(Hierarchicalsuccessiontheory):該理論包含有三個層次;第一是演替的一般性原因。即裸地的可利用性,物種對裸地利用能力的差異,物種對不同裸地的適應能力;第二是將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為不同的生態過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決定于干擾的頻率和程度,種對裸地的利用能力決定于種的繁殖體生產力、傳播能力、萌發和生長能力等;第三個層次是最詳細的機制水平,包括立地 ——種的因素和行為及其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質。單元頂極論(monoclimaxhypothesis):Clements認為,在任何一個地區內,一般的演替系列的終點決定于該地區的氣候性質,主要表現在頂極群落的優勢種,能夠很好地適應于地區的氣候條件,這樣的群落稱之為氣候頂極群落。在同一氣候區內,無論演替初期的條件多么不同,植被總是趨向于減輕極端情況而朝向頂極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生境適合于更多的植物生長。107)多元頂極論( polyclimaxtheory ):由英國的 A.G.Tansley 于1954年提出。該學說認為:如果一個群落在某種生境中基本穩定,能自行繁殖并結束它的演替過程,就可看作頂極群落。在一個氣候區域內,群落演替的最終結果,不一定都匯集于一個共同的氣候頂極終點。頂極-格局假說(climax-patternhypothesis):該理論認為,在任何一個區域內,環境因子都是連續不斷地變化的。隨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各種類型的頂極群落,如氣候頂極、土壤頂極、地形頂極、火燒頂極等,不是截然呈離散狀態,而是連續變化的,因而形成連續的頂極類型,構成一個頂極群落連續變化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分布最廣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頂極群落,叫做優勢頂極( prevailing climax),它是最能反映該地區氣候特征的頂極群落,相當于單元頂極論的氣候頂極。植被型組(vegetationtypegroup):凡建群種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組。這里的生活型是指較高級的生活型。植被型(vegetationtype):在植被型組內,把建群種生活型(一級或二級)相同或相似,同時對水熱條件的生態關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群系(formation):凡是建群種或共建種相同的植物群落聯合為群系。如果群落具共建種,則稱共建種群系,如落葉松、白樺混交林。群叢(association):凡是層片結構相同,各層片的優勢種或共優種相同的植物群落聯合為群叢。排序(ordination):就是把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