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五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和經濟政策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五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和經濟政策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五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和經濟政策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五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和經濟政策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專題五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第13講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和經濟政策教師文檔教案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13講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和經濟政策知能提升課Ⅰ“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8頁一、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1.商業活動——“富商大賈周流天下”春秋戰國出現旺盛的商業中心漢代商運活躍唐代商船中有所謂“俞大娘航船”宋元海外商運發展快速,中國商品遠銷到東亞、南亞、西亞以及東歐、北非等地區明清①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現了會館②會館的出現,與按地域結成的商幫有關,晉商和徽商的勢力最大2.“市”的發展秦代對“市”進行嚴格管理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特地的管理機構南北朝“草市”出現,政府設“草市尉”實行行政管理唐朝鄉村集市“草市”漸漸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夜市”比較旺盛宋朝“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干脆監管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3.商業都會的崛起戰國時期城市已經出現稱作“市井”的商業區漢代以旺盛的“市”為重要標記的全國性的商業中心已經形成唐代除長安、洛陽的商業最為旺盛外,揚州、杭州、湖州也是商業發達的都會宋代都市商業繁盛清代蘇州、盛澤鎮特別旺盛,還有漢口鎮、佛山鎮等二、古代中國的貨幣和古代絲綢之路1.貨幣的發展(1)原始社會末期到夏:自然貝殼。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最早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五谷、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等充當過貨幣。貝類堅實耐磨、便于攜帶和計數,因而流通最廣。(2)商周:出現骨貝、銅貝等人造幣。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貨幣需求量增大,自然海貝無法滿意需求。在商代晚期,出現青銅仿貝(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銅幣的出現,標記著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轉變。(3)春秋戰國:諸侯各自造幣,以青銅為主,也有黃金和白銀。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割據,貨幣形態很多,如鏟幣(趙)、刀幣(齊)、環錢(秦)、蟻鼻錢(楚)等。(4)秦到唐:統一幣制。圓形方孔式的“秦半兩”通行天下,漢代鑄“五銖錢”(通行七百多年),唐高祖鑄“開元通寶”(之后貨幣的范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在全國的通行(大宗交易用黃金),結束了貨幣形態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秦半兩錢的圓形方孔形制,始終持續到民國初期。(5)北宋:銅、鐵、金、銀各色貨幣并存,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運用統一的紙張,有肯定的形制,印有困難的圖案,并有防偽密記,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6)元朝:以紙幣為主幣(由于通貨膨脹,未發展為現代紙幣)。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統一的紙幣制度,發行“中統元寶鈔”,元朝成為第一個以紙幣為基本貨幣的朝代。(7)明朝:明初禁用金銀交易;中期以后,白銀成為法定的貨幣。清初沿襲明朝,以白銀為主幣。銀塊沒有固定形態,稱量運用。2.古代絲綢之路(1)陸上絲綢之路:這條絲路由西漢漢武帝時的張騫首次開拓,被稱為“鑿空之旅”,但西漢末年在匈奴的襲擾下,絲綢之路中斷。東漢時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將這條線路首次延長到了歐洲羅馬帝國。以長安(今西安)、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2)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線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東海起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去往朝鮮、日本。南海起航線由中國沿海港去往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3)影響:絲綢之路的開拓,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溝通,對促成中國古代經濟的興盛產生了主動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4)漢代至宋代,絲路貿易發展的特點:①覆蓋范圍廣,遠及西亞、北非、歐洲。②漢代以陸路為主,宋代以海路為主,唐代陸上、海上并舉。③陸上絲綢之路漸趨衰落,海上絲綢之路日益旺盛。④對外貿易與文化溝通同步進行。⑤留意同等貿易、和平交往、睦鄰友好。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19頁主題(一)古代商業的發展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1.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變更規律及其影響(1)變更規律:①商業活動場所、時間的變更:先在城市,后向農村發展;先是時間、地點固定,后時空限制被打破。②交易內容的變更:先以交易地區間的土特產品、奢侈品為主,后轉向農副產品以及手工業品。③交易媒介的變更:起先是物物交換,接著出現一般等價物——貝殼貨幣,后來貨幣固定為金銀。北宋還出現紙幣。④商人組織的變更:由最初的親緣組織發展為商幫。⑤經營領域的變更:由只局限于流通領域到漸漸與生產相結合。(2)影響:①刺激了農業、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②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③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觀念發生了變更。2.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1)市場類型多樣:城市中有市、廟會等,鄉村中有草市。(2)商業城市發達:歷代都興起不同數量和規模的商業大都市,明清時期更興起了一大批工商業市鎮。(3)對外貿易發達:以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4)貨幣種類豐富:宋朝時期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朝時期形成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并行的貨幣流通制度。(5)商業地位低下:商業始終都是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能占據中國古代經濟的主導地位。3.影響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因素(1)政治: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2)經濟: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供應物質基礎。(3)政策:政府開明開放的政策。(4)交通: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5)金融:紙幣的出現和運用的促進。二、追溯家國情懷,把握“現實將來”不同地域商幫的商業道德和文化山西商幫義中取利,信譽第一寧波商幫敏捷善變,開拓創新徽州商幫賈而好儒,財自道生龍游商幫海納百川,寬以待人福建商幫自強不息,愛拼會贏洞庭商幫審時度勢,穩中求勝廣東商幫敢想敢干,敢為人先江西商幫廣泛從業,小本經營山東商幫重土樂安,誠懇守信陜西商幫追求厚利,既和且平三、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皇城之南,東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東、西各十二坊,兩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唐六典》市井經紀之家……夜市直到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東京夢華錄》遇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有鋪席買賣。——《夢粱錄》[思索]依據史料,指出宋朝商業活動與唐朝相比的主要變更。[教你讀史]第一段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業活動有嚴格的時空限制。其次、三段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經濟的旺盛,“市”已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自主分析][提示]變更:商業活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史料二]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謝肇淛《五雜俎》[思索]史料反映了明清時期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什么新現象?并分析其特點。[教你讀史]史料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現了很多地域性商人群體。江南新安為徽商,江北山右為晉商,兩者因經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晉商尚儉。[自主分析][提示]新現象:商幫出現。特點:商幫有各自特定的經營范圍;財力都特別雄厚;徽商奢侈,晉商節儉。主題(二)中國古代城市的變遷一、立足時空觀念,謹防“顛倒錯亂”1.中國古代都城遷移示意圖2.影響古代中國都城選址的因素經濟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物產較為富裕的地區,以利于都城的物資供應,這是影響古代都城選址的主要因素。古都長安、南京、杭州、洛陽、開封都具有上述優勢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選址多考慮“居中”原則,從中國古代多朝都城來看,長安、洛陽、北京等,都位于國家的中心地區,這樣有利于確保國家統治政權的集中,同時又能輻射全國軍事因素都城作為一個王朝的統治中心,其軍事地位確定了國家的安危,這明顯是明成祖選址北京考慮的主要因素歷史因素一些都城曾長期處于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從而被視為正統王朝安置國本之地二、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趨勢城市功能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其后城市的經濟功能大大增加商業活動政府對城市商業活動的限制漸漸放松數量規模規模越來越大,明清出現大量工商業市鎮地區分布南移(與經濟重心南移成相應變更,明清爽興工商業市鎮大都分布于江南);東進(東部地區、沿海地區)三、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春秋戰國以來的早期中國城市,或是國家行政中心、軍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門、宗廟祠堂。凡城內居民,都被按社會身份嚴格統制在官府劃定的里坊內,分別士庶,不令雜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居住區、商業區等。[思索]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古代中國城市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成因。[教你讀史]史料反映了中國古代城市一般是國家行政中心、軍事中心,居民活動區域內嚴格依據社會身份進行劃分,并且與商貿區域分別。[自主分析][提示]特點:中國古代的城市,城市的政治和軍事功能更加突出;經濟活動受到嚴格限制;體現出深厚的宗法色調和集權、等級觀念;官府管理嚴格,具有封閉性。成因:中國古代的集權政治、宗法思想影響;農耕經濟模式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工商業地位較低。[史料二]宋朝時期,城市起先大規模出現,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擁有百萬人口的城市就有兩個,汴京和臨安。宋朝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有6個,宋朝10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46個。在宋代,漸漸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隨處可以開設店鋪。——薛鳳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化》[思索]史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發展有哪些特點?[教你讀史]宋代以后,出現了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內坊市格局被打破,店鋪可以隨時在街道開設。[自主分析][提示]①城市經濟功能增加。②規模大,人口多。③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政府放松了對商業活動的限制。

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21頁1.西漢桑弘羊主持的鹽鐵官營,在各郡設鹽鐵官署,嚴禁私人生產,“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鈇左趾,沒入其器物”。這反映了漢武帝時期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迫切須要,構成這段文字的是()A.歷史觀點和歷史說明B.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C.歷史結論和歷史說明D.歷史敘述和歷史說明解析:題干材料中“西漢桑弘羊主持的鹽鐵官營,在各郡設鹽鐵官署,嚴禁私人生產,‘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鈇左趾,沒入其器物”反映的是歷史敘述,“這反映了漢武帝時期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迫切須要”是對題干材料信息的說明,故D項正確。答案:D2.“梁初,惟京師及三吳、荊、江、湘、梁、益用錢。其余州郡,則雜以谷帛交易。交、廣地區由于對外貿易,則全以金銀為貨”。東晉南朝金屬貨幣與實物貨幣并行,而且實物貨幣占主要地位。實物貨幣占主體的主要緣由是()A.政治混亂,貨幣不一B.政府為加強金銀保藏C.中國白銀大量外流D.經濟重心漸漸南移解析:東晉南朝時期的政治混亂,商品流通不暢,導致這一時期金屬貨幣與實物貨幣并行,而且實物貨幣占主要地位,故A項正確;依據題干材料“交、廣地區由于對外貿易,則全以金銀為貨”可知政府為加強金銀保藏不合題意,故B項錯誤;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是在近代,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信息中沒有體現經濟重心漸漸南移,故D項錯誤。答案:A3.下表反映了某個朝代的賦稅信息,對此說明較為合理的是()農業稅(萬貫)非農業稅(萬貫)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熙寧十年(1077年)2021.35117.2A.重農抑商政策因工商業發展而走向崩潰B.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業經濟漸漸衰退C.商業環境相對寬松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D.對外貿易稅收漸漸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源解析:依據所學,宋朝統治者沒有厲行重農抑商政策,商業環境寬松促進商品經濟發展,且依據材料“至道末年,非農業稅1567.3萬貫,天禧末年,非農業稅3874.0萬貫,熙寧十年,非農業稅5117.2萬貫”得出工商業等非農經濟發展快速,故C項正確。答案:C4.明洪武八年,廣東南雄商人載貨入京貨賣,“至長淮,關吏留而稅之”,致使貨物很長時間不能賣出。“商人訟于官”,朱元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這表明當時()A.長途販運受到嚴格的管制B.官府放松了對商業的限制C.朝廷約束勒索商人的行為D.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提高解析:A項與題干材料“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不符,故A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關吏留而稅之”,說明官府照舊對商業進行有效限制,故B項錯誤;依據題干材料“關吏留而稅之……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官吏對商人的盤剝受到皇帝的懲處,故C項正確;依據題干材料“關吏留而稅之”,結合所學,說明商人的地位照舊較低,故D項錯誤。答案:C

知能提升課Ⅱ“以末斂財,以本守之”——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21頁一、重農抑商政策1.緣由(1)商周社會上出現了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政權統治的問題。(2)封建統治者以此愛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鞏固封建統治。2.表現(1)戰國首倡: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提出農本商末,國家激勵男耕女織的農業生產,限制工商業發展。(2)西漢時期:漢武帝實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政策。(3)明清時期:①明太祖強調“厚本抑末”;清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之本務”。②明清兩代接著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3.措施(1)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工商業為末,形成輕視商人的主流價值取向。(2)在土地問題上,實行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農夫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3)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淌。(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通過國家立法、征收重稅、國家壟斷經營等方式打擊商人。4.松動: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參與科舉,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風等。5.影響:破壞了工商業的正值經營,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二、“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緣由表現影響“海禁”明太祖擔憂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阻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閉關鎖國”為應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認為天朝大國無須與外國進行貿易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許片板下海使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三、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1.概念:在一些手工工場中,擁有資金、原料和機器的工場主雇傭有自由身份的雇工,面對市場生產。這種現象被學界稱為“資本主義萌芽”。2.緩慢發展的緣由3.歷史地位(1)最早出現于明朝中后期,但發展特別緩慢,自然經濟仍占社會主導地位,始終持續到鴉片斗爭前夕。(2)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江南地區的個別部門,沒有深化到農村,未促成中國社會的轉型。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22頁主題(一)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1.“海禁”“閉關鎖國”與“重農抑商”政策的關系2.古代經濟政策與資本主義萌芽的關系二、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明清時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終總是傾向于把累積得來的財寶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或供應下一代有閑沉醉于傳統典籍,參與科舉,以便進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終生以商賈為業,仍會要求其下一代盡可能轉向科舉。因此,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曉琳《中國全史·商賈史》[思索]概括指出史料中描述的社會現象,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經濟政策因素。[教你讀史]史料主要反映了“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解讀史料留意按句號劃分層次。史料中“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商人最終總是傾向于……轉向科舉”說明商人投資方向為買田置地和供應下一代讀書。史料中“引發人們……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的信息,說明白阻礙商業發展的緣由。[自主分析][提示]現象:商人積累的財寶主要用于購田置地;供應子女讀書。因素:重農抑商政策。主題(二)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一、留意歷史說明,挖掘“深層隱含”1.資本主義萌芽出現與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關系2.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1)從行業和區域上看:產生于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江南地區的絲織行業。(2)從表現上看:主要是蘇州絲織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手工工場。這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標記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3)從程度上看:只是在局部發達地區一些生產部門中稀疏出現,是特別微弱的,發展緩慢,直到鴉片斗爭前夕也沒有成長為獨立的經濟力氣。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占肯定主導地位。(4)從歷史地位上看: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反映。3.對資本主義萌芽的相識(1)進步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2)革命性:資本主義萌芽沖擊并侵蝕著傳統的經濟形態,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3)弱小性:資本主義萌芽只在部分地區的少數行業中出現,稀疏而微弱。(4)緩慢性:發展特別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直到鴉片斗爭前夕,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舊占據主導地位。二、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明神宗派出大批稅監到各地苛捐雜稅,造成“商賈斷絕,城邑罷市”;清朝“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腳之稅”,正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明清商品經濟發展探討》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藝能之無用,行者嘆至遠之無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維朽蠹于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論南洋事宜》[思索]史料論述了明清時期的政府政策對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結合史料和所學學問,分析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緣由有哪些。根源何在?[教你讀史]結合史料信息“苛捐雜稅”“苛捐雜稅”“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不蹙”和所學學問可歸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緣由”,“根本緣由”需上升到封建制度層面。[自主分析][提示]緣由: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仍占主導地位;農夫貧困,無力購買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買房置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政府眾設關卡,征收重稅;“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根源: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史料二]明末清初,商幫中的貨幣商人先后創辦了印局、賬局、票號等。金融機構的創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內容,但缺憾的是它們的業務局限在匯兌領域。不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貿易的發展,丟失擴大發展的機會。——《論明清的金融機構》[思索]史料描述了明清商幫和金融機構的發展概況。結合史料和所學學問,分析明清金融創新為什么“丟失了擴大發展的機會”。[教你讀史]史料中“業務局限在匯兌領域”“缺少海上貿易的發展”說明明清金融機構的發展創新有限,干脆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未能推動社會經濟的最終轉型。[自主分析][提示]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遭遇打擊,重農抑商政策,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金融創新力度有限,業務單一,難以對經濟轉型供應強有力的支持。商業模式缺乏創新,商幫仍是傳統意義的家族商人。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23頁1.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皇帝之功,勤勞本領。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指用心一樣)。”材料表明重農抑商政策()A.激發了小農階層追求社會財寶的心理B.體現了商鞅變法實行措施的歷史進步性C.有利于社會財寶的積累和社會的穩定D.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具有片面性解析:依據題干材料“皇帝之功,勤勞本領。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指用心一樣)”可以得出重農抑商政策有利于社會財寶的積累和社會的穩定,故C項正確。答案:C2.據珠江三角洲地區番禺、順德等十余州縣統計,永樂年間共有墟市33個,嘉靖時增至95個,萬歷時更發展到176個。福建順昌縣弘治年間只有墟市4處,嘉靖時增至8處;建寧縣更從原來的1個增至9個。明中后期不斷增長集市數量說明()A.農夫與市場的聯系不斷加強B.南北經濟溝通日趨頻繁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D.州縣集市的密度北方超過南方解析:集市主要產生在城鄉結合地帶,是農夫交換貨物的重要場所,故A項正確;材料僅涉及地方集市發展狀況,沒有涉及南北溝通,故B項錯誤;資本主義萌芽的特征是雇傭勞動關系,材料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北方集市發展狀況,故D項錯誤。答案:A3.“朝奉”本是一種古老的官職。秦代有朝請,漢代有奉朝請,意思是“逢朝會請”,即每逢上朝便應召議事,并不實指某個官位。明清兩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記富商和當鋪掌柜的專稱。“徽州朝奉”這種現象本質上說明白()A.徽商棄商從政 B.徽商追求虛榮C.徽商尋求政治庇護 D.政府抑商解析:依據材料“徽州朝奉”這種現象的產生,本質上反映了政府重農抑商的政策導向,商人希圖通過自我加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故D項正確。答案:D4.日本史學家井上清在談到明朝與日本的貿易時說:“和中國的往來,不只是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歐古代的海盜船,以及英國中世紀末的海盜兼貿易船是一樣的。”這則材料可以證明()A.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有肯定的合理性B.明朝對外政策加劇了倭患的嚴峻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來就是由海盜組成的D.明朝海禁與倭患的責任完全在政府解析:據材料“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歐古代的海盜船,以及英國中世紀末的海盜兼貿易船是一樣的”可以看出,當時的沿海地區的確有外國侵略勢力的騷擾,故A項正確。答案:A

高考探討課本講命題點分析與前瞻預料考綱卷別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考情分析全國卷Ⅰ2024·中國古代區域貿易的發展;2024·明朝的朝貢貿易;2024·明朝中后期經濟的發展;2014·清初對外貿易2013·我國自古對海洋利用的史實和相關政策新課標全國卷試題,核心素養立意的態勢日趨明顯,如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時空觀念的養成,隱性的歷史學問考查如南北朝的貨幣運用。本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商業發展的階段性成就及影響。古代商業政策演化的兩個方面,亦屬于高頻考點。從考查方式來看,每次都有創新突破,以不同形式的材料創設情境,引入史學探討動態和社會熱點話題,并從歷史視角諦視熱點話題,考查考生的歷史思維與思辨實力全國卷Ⅱ2024·春秋戰國之際商業的發展;2015·明代遷都造成的經濟影響;2014·宋代商品經濟;2013·明朝長途貿易——全國卷Ⅲ————全國卷2012·明代后期工商業經濟的發展;2011·南北朝時期的貨幣運用;2010·明寶鈔——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24頁(2024·高考全國卷Ⅰ)明中后期,大運輸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輸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變更 D.地區經濟的差異[學問定位]中國古代區域貿易的發展[素養解讀]本題主要考查“時空觀念”和“歷史說明”兩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本題考查方法指導時空觀念本題明確給出了時間“明中后期,大運輸河流經……”由此可知,考查明朝時期經濟發展歷史說明由材料“明中后期,大運輸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輸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為原料運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產成棉布后返銷北方。聯系所學學問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紡織業發達,民營紡織業甚至超過官營紡織業,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因此題干所述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區經濟的差異[嘗試解答]________[解析]A錯:由材料“沿運輸河運至江南”可知當時棉花、棉布的運輸靠的是水運,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運輸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變革。B錯:敘述錯誤,明朝中后期沒有進行土地制度的調整。C錯:材料沒有提及商品交易時的支付手段。[答案]D(2024·高考全國卷Ⅱ)如圖為春秋戰國之際局部示意圖。當時,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經商成為巨富,這一現象反映了()A.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發展B.爭霸斗爭促進經濟交往C.交通條件確定地方經濟狀況D.城市規模擴大推動商業旺盛[學問定位]本題考查春秋戰國之際商業發展的概況。[素養解讀]全國卷高考命題以素養考查為主,本題主要考查“時空觀念”和“歷史說明”兩個方面,詳細解讀如下:本題考查方法指導時空觀念本題明確給出了時間“春秋戰國之際”“范蠡在陶、子貢在曹魯之間”,由此可知,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發展概況歷史說明本題以地圖的形式給出范蠡、子貢經商的區域,由圖可知陶、曹、魯均為黃河中下游地區,這一地區經濟相對發達,有利于商貿發展,由此可以得出區域位置影響商貿的發展[嘗試解答]________[解析]依據圖示,陶、曹、魯均為黃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相對發達,有利于商貿發展,故A項正確;爭霸斗爭導致的是社會生產的破壞,影響經濟的交往,故B項錯誤;圖示中沒有陶、曹、魯之間的相關交通信息,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講解并描述范蠡和子貢經商致富,沒有涉及城市規模的擴大,故D項錯誤。[答案]A授課提示:對應學生用書第124頁(一)已考視角1.命題點:清代的商業發展(2024·高考全國卷Ⅱ)探討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變更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D.白銀起先成為流通貨幣解析:C對: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資本遠遠超過明朝,反映了清朝時期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A錯: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發生根本性變更。B錯:清代照舊固守重農抑商政策。D錯:“起先”說法錯誤。答案:C2.命題點:明朝遷都北京造成的經濟影響(2015·高考全國卷Ⅱ)明成祖朱棣認為,北京“山川形勝,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這一舉措客觀上()A.推動了國家政治統一進程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旺盛C.抑制了區域性商幫的形成D.變更了南北經濟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遷都北京,實現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觀上加強了南北經濟的溝通,促進了貿易的發展,故選B項;明成祖時期國家早已統一,故A項錯誤;遷都有利于跨區域貿易的發展,明清時期出現了以徽商和晉商為代表的商幫,故C項錯誤;南宋時經濟重心已轉移到南方,這種經濟格局始終到明清時也未發生變更,故D項錯誤。答案:B3.命題點:宋代“交子”出現的社會影響(2014·高考全國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后,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這表明交子()A.具有民間交易憑證功能B.產生于民間的商業糾紛C.提高了富商的社會地位D.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精確理解題干材料信息。依據題干材料中“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可知B項的結論錯誤;C、D兩項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答案:A4.命題點:中外結合——清代對外貿易的發展(2014·高考全國卷Ⅰ)據記載,清初實施海禁前,“市井貿易,咸有外國貨物,民間行使多以外國銀錢,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優勢地位B.外來貨幣干擾了中國資本市場C.自然經濟受到了進口貨物的沖擊D.民間貿易發展沖擊清廷的統治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精確理解題干材料原意。題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實施海禁以前,中外貿易在民間表現突出,但外國貨物在中國很少,外國銀錢已在民間流行開來,體現了中國貨物出口增多,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居于優勢地位,故A項正確;題干材料無法體現外來貨幣是否干擾了中國市場,解除B項;也無法體現自然經濟受到沖擊或清朝統治出現問題,解除C、D兩項。答案:A(二)待考視角5.命題點:春秋時期商業的發展特點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來于列國之間經商。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以后,去往齊國的陶隱居經商,“三致千金”;子貢在曹、魯之間做買賣,“家累千金”,以財力結交諸侯,所到之處,諸侯無不以同等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