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導學案】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導學案【課標要求】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明確任務,分組完成,養成思維,提升素養一、選官制度學習任務一:結合教材和史料,表格梳理先秦至隋唐選官制度的演變。分析九品中正制發展至科舉制的原因及其影響。材料1: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禮記》材料2:秦時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宗族非有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商君列傳》材料3:察舉雖由地方官掌握,但前提往往是被選拔人當地的士人輿論,當地輿論對所有人都有一個基本的評價,評價高者,很自然能夠被推舉。—張鳴《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導論》材料4:[自主學習]結合教材和史料,表格梳理先秦至隋唐選官制度的演變。朝代選官制度選拔標準選拔方式選拔原則夏商周

戰國西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

總結

材料5: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葛洪:《抱樸子·審舉》材料6:(歷史縱橫):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當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任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行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材料7:在實行察舉的兩漢之際,還有考試這樣一個輔助性的環節,到了魏晉時代,居然倒退到全憑中正官作出一個模糊評語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沒有考核標準,結果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喻大華《帝制往事》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閥閱,非復辨其賢愚。所以劉毅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南朝至于梁陳,北朝至于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而九品及中正至開皇中方罷。——杜佑《通典》材料8:隨著南北朝以來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合作探究]問題1:根據以上史料及教材,對比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實行的原因?材料一:科舉制度的最大優點是從根本上打破了豪門世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使國家行政機構的組成向著盡可能大的社會面開放。——王炳照《中國科舉制度研究》材料二: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汪洙[唐]《神童詩》材料四: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材料五:“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顧炎武問題2:查找資料、結合教材說明隋至明清科舉制形成過程,根據材料一至五分析科舉制的影響?二、中央官制學習任務二:結合教材,用結構圖梳理秦至隋唐的中央官制演變。對比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的原因。問題1:結合教材,用結構圖梳理秦漢至隋唐的中央官制。問題2:結合教材,對比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的原因。(可從三省六部制的職能、特點和作用角度分析)賦稅制度學習任務三:觀看視頻結合教材,概括秦漢至唐的賦稅制度演變歷程。理解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和利弊。問題1:觀看視頻,結合教材概括秦至唐的賦稅制度演變歷程?分析租庸調制的進步性?材料1:“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中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其后國家侈費無節,而大盜起,兵興,財用益屈,而租庸調法弊壞。——《新唐書·食貨志》材料2: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資治通鑒》問題2:結合材料1、2和教材,分析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問題3:完成下面表格,結合教材分析兩稅法實施的影響?(從利弊分析)租庸調制兩稅法推行時間征稅標準征稅項目征稅對象征稅次數四、小結隋唐時期在選官、行政和賦稅等制度上有重大的變化與創新,我們不禁思考:制度變革與國家有著怎樣的關系?課后鞏固:【典例研析】(2022·廣東·高考真題.3)如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典例研析】(2022·浙江·高考真題)唐初,三省長官是當然的宰相,他們常在政事堂共商國家大事。后來,皇帝又時而指定某些級別略低的官員參加政事堂會議,這些人事實上已加入宰相集團。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式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B.將知識分子引入統治集團C.集思廣益以減少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以強化君主權力【典例研析】(2023·湖北武漢·華中師大一附中校考模擬預測)貞觀二年,唐太宗決定變隋代的義倉之稅為地稅,按照耕地面積每畝交納固定數量的糧食作為實物地租,后來,地稅進一步細化,除了對已經登記在冊的編戶耕田收取地稅,也對向政府“借荒”耕種的各種個人或組織征收地稅。唐朝的稅制創新()A.成為政府斂財手段 B.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