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口腔內科學課件)_第1頁
口腔粘膜病(口腔內科學課件)_第2頁
口腔粘膜病(口腔內科學課件)_第3頁
口腔粘膜病(口腔內科學課件)_第4頁
口腔粘膜病(口腔內科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扁平苔蘚(orallichenplanus,OLP)扁平苔蘚是一種伴有慢性淺表炎癥性的皮膚粘膜角化異常性疾病皮膚及粘膜可單獨或同時發病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一種癌前狀態(precancerouscondition)OLP病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內分泌精神因素微循環障礙遺傳因素其他糖尿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1、口腔粘膜病損

中年女性頰部最多見左右對稱

由小丘疹連成的線狀白色、灰白色花紋,白色花紋可組

成網狀、樹枝狀、環狀、半環狀等多種形狀,斑塊,突出可有充血、糜爛、潰瘍等無癥狀或刺激灼痛等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臨床表現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根據病損基部粘膜狀況非糜爛型:白色斑紋間及周圍粘膜正常,無充血、糜爛,患者多無癥狀糜爛型:白色斑紋間及周圍粘膜充血、糜爛或潰瘍,刺激痛或自發痛明顯舌部:萎縮型、斑塊型,灰白透藍的斑塊(前2/3區)唇部:白紋(下唇紅網狀或環狀不超出唇紅緣)秕糠狀鱗屑、糜爛、結痂牙齦:萎縮、糜爛型、白色細花紋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不同部位的表現特征

腭部:少見,硬腭齦緣附近中萎紅邊白隆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不同部位的表現特征皮膚病損

多角形扁平丘疹(呈紫紅或暗紅色)上覆蓋鱗屑或痂皮蠟樣光澤,wickham紋左右對稱癢指甲病損

對稱,甲板萎縮變薄、凹陷,溝、裂隙,或增厚(拇指),脫落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鑒別診斷扁平苔蘚白斑病因感染、遺傳、系統性疾病、精神因素物理、化學刺激、全身因素、白念感染年齡與性別中年以上女性多見中老年男性多好發部位頰粘膜、唇、舌背口底、舌腹、牙齦口角區粘膜等色澤珠光白色乳白色形態白色條紋界清,稍高于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塊損害區粘膜柔軟、彈性正常粗糙對稱性對稱不對稱皮膚損害有或無無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鑒別診斷盤狀紅斑狼瘡白斑白堊色斑塊粗糙稍硬時有溝紋或溝裂舌背部OLP灰白而透藍色乳頭萎縮局部柔軟口腔紅斑紅白間雜,紅斑基礎上散白色斑點病理確診:紅斑上皮萎縮,角化層消失常有上皮異常增生或已是原位癌天皰瘡尼氏征陽性,棘層松解,上皮內皰上皮棘細胞周圍有IgG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積類天皰瘡:上皮完整,棘層無松解,上皮下皰基底膜處可見均勻細線狀翠綠色熒光帶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多形性紅斑

發熱等,唇紅,厚血痂虹膜狀紅斑迷脂癥

屬皮脂腺異位、錯生散在或成簇為團塊狀的、粟粒大小的淡黃色或黃白色斑疹或丘疹,質軟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治療全身治療口服腎上腺皮質激素應慎重:對急性大面積或多灶糜爛型扁平苔蘚用小劑量、短療程方案,潑尼松15-30mg/d1-3w雷公藤與昆明山海棠:抗炎作用,抑制體液免疫氯喹:125mg,bid注意血象變化用左旋咪唑、轉移因子、聚肌胞、多抗甲素等

抗真菌藥物:對遷延不愈OLP心理治療

如精神狀態、睡眠、月經、消化道情況、高粘血癥等局部治療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安全效好維A酸軟膏局部涂擦:角化程度高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白斑病(oralleukoplakia,OLK)

口腔白斑是口腔粘膜上以白色為主的損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義的損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轉化為癌是一種癌前病變(precancerouslesion)定義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流行病學患病率:較實際情況高:國內198010.49%瑞典197610%發病率:男性是女性的12倍38.9%的患者有吸煙習慣40~69歲為高發年齡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與局部長期刺激以及某些全身因素有關病因吸煙等理化刺激

(飲酒、食過燙或酸辣食物,咀嚼檳榔,口腔局部刺激)念珠菌感染

“白念白斑”易惡變HPV感染

可能是發病、癌變的因素全身因素

微量元素、微循環障礙、易感的遺傳素質錳、鍶和鈣的含量與白斑發病呈顯著性負相關,上皮代謝與維生素關系密切,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粘膜上皮過度角化維生素E缺乏能造成上皮的氧化異常,使之對刺激敏感而易患白斑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臨床表現性別年齡:中老年男性部位:好發于牙齦、頰粘膜咬合線區,舌、唇等表現:白色斑塊、結節或疣狀等,粗澀感,可有潰爛、疼痛等臨床表現(Clinicalfeatures)均質型斑塊狀:呈白色均質型較硬的斑塊,輕度隆起。皺紙狀:多見于口底和舌腹,狀如白色皺紙.非均質型顆粒狀:白色病損呈顆粒狀突起,黏膜表面不平整常有白念菌感染。疣狀:損害隆起,乳頭狀或毛刺狀突起,粗糙感明顯。潰瘍狀:在增厚的白色斑塊上,有糜爛或潰瘍,疼痛明顯。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癌變傾向

白斑屬于癌前病變,約3-5%發生癌變有以下情況者,應嚴密觀察,必要時進行多次組織活檢1、年齡年齡較大,如60歲以上者2、性別不吸煙的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患者,這種特發性白斑惡變可能性大3、吸煙不吸煙者4、部位白斑位于舌緣、舌腹、口底以及口角部位5、類型疣狀、顆粒型、潰瘍或糜爛型及伴念珠菌感染6、病理伴有上皮異常增生者,程度越重者越易惡變7、時間病變時間較長者8、癥狀有刺激性痛或自發性痛者9、面積白斑病損面積大于200mm2

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白斑根據臨床表現、病理檢查,輔以脫落細胞檢查及甲苯胺藍染色等,對口腔白斑不難作出診斷定義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鑒別診斷白色角化癥

邊界不清的白色斑塊、平滑柔軟除去刺激后,病損漸消退組織病理:上皮表層過度角化白色水腫

透明的灰白色光滑的“面紗樣”膜組織病理:上皮增厚

白色海綿狀斑痣

遺傳性或家族性灰白色的水波樣溝紋扁平苔蘚斑塊型

病理確診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扁平苔蘚口腔白斑病發病部位常有對稱性多位單一部位病損顏色珠光白色白色或灰白色病損形態白紋;不規則斑塊;邊緣突起于黏膜表面病損質地彈性、質地無改變彈性降低、質地改變皮膚損害有無病理特點角化層較薄棘層增生輕或萎縮基地細胞液化變性基底膜界限模角化層較厚棘層明顯,棘層肥厚基地細胞無液化變性基底膜清楚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粘膜下纖維化

纖維性條索,張口受限病理檢查可見上皮下膠原纖維增生及玻璃樣變梅毒粘膜斑

二期梅毒表軟,基硬皮膚梅毒疹實驗室檢查: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快速試驗及梅毒螺旋體血凝素試驗可確診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防治衛生宣教

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煙、禁酒;去除殘根、殘冠等維酸軟膏

非充血糜爛型0.1%-0.3%消斑膜、魚肝油局用內服維生素AD或維生素A(5萬U/d)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服絞股藍

中度異常增生的上皮細胞逆轉對有癌變傾向的病損如有增生、硬結、潰瘍等改變時應及時手術切除并活檢對潰瘍型、疣狀、顆粒型白斑應手術切除全部病變活檢口腔白色角化病(leukokeratosis)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又稱:良性角化病為長期的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粘膜局部白色角化斑塊或斑片刺激因素去除后,病損在1-2周內變薄,并逐漸消失任何部位,以頰、唇、舌部多見灰白色、淺白或乳白色邊界不清的斑塊或斑片表面光滑、基底柔軟質地和彈性同周圍正常黏膜尼古丁性口炎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鑒別診斷白色水腫頰粘膜,灰白或乳白色半透明薄紗樣斑片,柔軟,無痛良性病變。頰白線雙側頰粘膜咬合線部位,白色線狀條紋,形態與牙列外形相吻合,不需治療。灼傷有急性創傷史,灰白色頰膜,去除后可見糜爛面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紅斑病(erythroplakia,OEK)定義是指口腔粘膜上邊界清晰的天鵝絨樣鮮紅色斑塊在臨床和病理上不能診斷為其他疾病者紅斑屬于癌前病變病因不明又稱增殖性紅斑、紅色增殖性病變等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臨床表現性別年齡:中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好發部位:舌緣多見,齦、齦頰溝、口底、舌腹、腭部次之臨床分型:1、均質性紅斑:軟,天鵝絨樣鮮紅色表面,光亮、界清、似“上皮缺失”,約0.5-2cm大2、間雜型紅斑:紅斑病損區內有散在的白色斑點3、顆粒型紅斑:紅斑病損區內顆粒樣紅色或白色微小結節,稍高此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鱗癌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紅斑上皮不全角化或混合角化上皮萎縮(角化層、棘細胞)有上皮增生,釘突增大伸長上皮異常增生固有層內炎細胞浸潤明顯顆粒型紅斑多數為原位癌或已經突出基底膜的早期浸潤癌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病理診斷及治療

在診斷上必須依靠組織病理檢查一旦確診后,立即作根治術手術切除較冷凍治療更為可靠鑒別診斷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糜爛型扁平苔蘚:中年女性,對稱。糜爛區周圍有白色花紋,病變邊界不清白斑盤狀紅斑狼瘡discoidlupuserythematosus,DLE是一種皮膚粘膜的慢性結締組織病;病損特點是持久性紅斑,中央萎縮凹下呈盤狀,主要累及面部皮膚及口腔黏膜,皮膚表面有黏著性鱗屑,黏膜病損周邊有放射狀細白短紋是一種癌前狀態定義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遺傳因素部分患者可發現家族史刺激因素為誘發因素,包括日曬、感染、內分泌障礙、寒冷刺激、精神緊張、藥物(如肼苯達嗪)等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病因】不明性別:女性患者為男性2倍年齡:任何年齡,20~40歲中青年最好發臨床表現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

緩慢日光敏感粘膜:橢圓形或圓形片狀糜爛,邊清,凹下,周邊有較短的白色條紋呈放射狀排列唇紅:好發下唇粘膜,可超出唇紅緣而累及皮膚慢性病損邊緣有黑色素沉著,血痂形成易感染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臨床表現口腔黏膜:易累及頰黏膜,亦可發生于舌背、舌腹、牙齦,病損不對稱,邊界清晰,稍凹向下,周圍有放射狀排列的細白短紋陰道和肛周:5%患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皮膚:

由于慢盤對光有顯著的敏感性,因此皮膚損害好發于面部突起的部分.越過鼻梁呈蝴蝶狀,呈桃紅色,漸擴大,形成環狀或不規則的斑塊。邊緣清,中央萎縮微凹,表面附有鱗屑,揭下后,內面有刺狀突起,同時可見毛孔擴大。病變邊緣常有色素沉著,輕度癢感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病程發展緩慢,夏季加重。慢性病例可遺留白癜風樣脫色斑。病變處理不當可發生潰瘍,經久不愈。損害由丘疹和紅斑構成,界清,融合成盤狀,桃紅色。有的病例同時出現雷諾氏現象,寒冷時手指(趾)出現陣發性紫紅色,或因末梢循環障礙患凍瘡與關節酸痛等。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診斷下唇唇紅圓形或橢圓形紅斑,中央稍凹四周有白色放射狀花紋常超出唇紅邊緣皮膚病損好發于頭面部“蝴蝶斑”鱗屑、色素沉著實驗室檢查血沉加快、

球蛋白增高、類風濕因子陽性、抗核抗體陽性、CD4/CD8比例增加組織活檢免疫熒光檢查對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盤狀紅斑狼瘡與扁平苔蘚鑒別盤狀紅斑狼瘡扁平苔蘚角化層過角化或不全角化,角質栓過角化/不全角化棘細胞層上皮變薄,棘層萎縮較顯著棘層可萎縮,以增生為主炎細胞分布散在浸潤淋巴細胞浸潤帶膠原纖維變性、分解斷裂--粘膜下層血管四周有炎細胞浸潤血管四周少有炎細胞免疫熒光檢查基底膜區熒光帶基底膜上下膠樣小體熒光顆粒避免日光照射、寒冷刺激、治療病灶,調整身心局部治療有血痂,濕敷;外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潑尼松)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防治全身治療

氯喹:穩定溶酶體膜、抗炎0.25g/d,bid昆明山海棠:副作用小,可較長期服用0.5,tid雷公藤多甙:0.5-1mg(kg.d),tid腎上腺皮質激素與氯喹合用反應停:100mg/d,每4周劑量減半或間斷服用中醫中藥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具有癌變傾向的疾病臨床癥狀主要有口干、灼痛、進行性張口受限,病理學表現為固有層、黏膜下層內膠原纖維變性、堆積和血管閉塞、減少屬癌前狀態地域性分布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oralsubmucousfibrosis,OSF)或稱口腔粘膜下纖維化【病因】不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咀嚼檳榔:流行病學調查-主要致病因素,全球6億,湖南百萬計,檳榔中的生物堿能促進粘膜成纖維細胞增殖及膠原的合成2、刺激性食物:辣椒、吸煙、飲酒等3、其他全身因素維生素缺乏、免疫異常、遺傳微循環障礙及血液流變學異常等因素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口腔粘膜:蒼白或灰白色病損,可有小皰、潰瘍;翼下頜韌帶、唇、頰、舌、前庭溝、軟腭可捫及白色、不透明、無光澤纖維條索樣改變,張口受限伴灼痛、味覺減退及唇舌麻木等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臨床表現口內:可見粘膜蒼白或灰白色病損頰部、唇部或翼頜韌帶處可及瘢痕樣纖維條索伴隨燒灼、唇舌麻木等后期張口受限,吞咽困難實驗室檢查:可有貧血、血沉增快、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病理檢查:膠原纖維變性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生活習慣及嗜好診斷衛生宣教去除致病因素戒除檳榔腎上腺皮質激素、干擾素、丹參聯合或單獨粘膜下注射高壓氧治療手術治療:切斷纖維條索,創面植皮中藥治療:丹參、玄參、當歸、生地、黃芪、紅花等口腔粘膜斑紋類疾病治療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變態反應(allergicreaction)亦稱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是指機體對某些抗原初次應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發生的一種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為主的特異性免疫應答。變態反應發生條件:抗原物質的刺激及機體免疫反應異常過敏原:進入機體引起變態反應的抗原物質稱為過敏原或變應原。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

第Ⅰ型變態反應(反應素型)第Ⅱ型變態反應第Ⅲ型變態反應(免疫復合物)第Ⅳ型變態反應(遲發型)變態反應分型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具有突發性具有復發性(recurrence)具有可逆性具有間歇性具有特應性(speciality)口腔變態反應性疾病常有以下臨床特征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是藥物通過口服、注射、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徑進入機體內,使過敏體質者發生變態反應而引起的粘膜及皮膚的炎癥損傷,嚴重時引起內臟器官病變,甚至危及生命。藥物過敏性口炎

(allergicmedicamentosusstomatitis)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因:常見過敏藥物:磺胺類藥、抗生素類、解熱鎮痛藥、催眠鎮靜藥,其他生物制劑發病機制:多為Ⅰ型變態反應病理:急性炎癥表現:上皮細胞內及細胞間水腫,或有水皰形成。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患者應用某種藥物后可有一定潛伏期口腔粘膜表現為:粘膜明顯充血發紅,局部水腫,甚至出現水皰(blister)。皰破潰形成糜爛或潰瘍。皮膚損害:好發于口唇周圍,四肢,軀干,常有瘙癢不適(itch)。皮疹(skinrush)表現形式多樣,最常見的病損為圓形紅斑——虹膜狀紅斑,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水皰——皰性紅斑;固定型藥疹(fixeddrugeruption)(重復用藥后即在同一部位反復以同一種形式發生的病損,即重復用藥后在原部位出現圓或橢圓形紅斑,邊界清楚,數目多少不一,還可合并水皰)重型患者表現——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萊氏綜合征):重型藥物過敏可發生全身的廣泛性大皰,波及全身體竅粘膜和內臟,常為急性發病,有較重的全身癥狀。臨床表現

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藥物過敏性口炎

藥物過敏性口炎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診斷

根據發病前有用藥史口腔突然發生的急性炎癥,皮膚出現固定型藥疹、蕁麻疹等病變停用致敏藥物后,病損很快愈合輔助檢查

斑帖試驗、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試驗、淋巴細胞轉化試驗等鑒別診斷皰疹性齦口炎,創傷性黏膜血皰,接觸性口炎、多形性紅斑等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治療

(1)全身治療

尋找可疑致敏藥物,立即停用。

全身支持療法應用抗組織胺藥物

苯海拉明25mg口服3/日,撲爾敏4mg口服3/日,息斯敏10mg口服/日。腎上腺皮質激素

輕者,強的松口服15-30mg/日;重者,氫化可地松100-200mg靜點。

10%葡萄糖酸鈣加維生素C靜點慎用抗菌素

中醫中藥(2)局部治療應用消炎、止痛、抗感染的藥物。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過敏性接觸性口炎

過敏性接觸性口炎(allergiccontactstomatitis):是過敏體質者于局部接觸藥物后,發生變態反應而引發的一種炎癥性疾病。

病因及發病機制:本病屬Ⅳ型變態反應,所接觸物本身對口腔粘膜無刺激性或刺激性輕微,一般情況下不引起損害,但對過敏體質者,此物質作為一種變應原,引起變態反應而發病。口腔科常見致敏物質銀汞合金、義齒修復材料等。

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

機體接觸過敏原后,需2-3天才發病

首先在接觸部位發生病變

口腔粘膜腫脹發紅,形成紅斑、水皰、糜爛或潰瘍病變可向臨近部位擴展刺激物去除后,病變可持續一段時間

全身癥狀輕微,病人可有局部不適、燒灼刺痛感。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接觸性口炎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診斷

根據病損部位有明確的接觸史

臨床特點

輔助檢查:斑貼試驗

鑒別診斷

藥物性口炎、強酸強堿的有毒物質造成的口腔損害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治療

去除過敏因素

局部消炎、止痛、抗感染

癥狀嚴重者全身應用藥物治療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血管神經性水腫血管神經性水腫(angioneurotic

edema)為一種急性局部反應型的粘膜皮膚水腫。又稱巨型蕁麻疹亦稱奎英克水腫(quincke'sedema)為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特點是突然發作局限性水腫,但消退亦較迅速。

病因及發病機制為一種過敏性疾病。發病機制屬Ⅰ型變態反應。過敏原可能為食物、藥物、感染因子、情緒激動、寒冷刺激等多種因素,有些有家族遺傳因素。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

發病突然急速,消退亦較迅速,不留痕跡好發于頭面部疏松結締組織處如唇、舌、頰、眼瞼等。

病變為局限性水腫,界限不清,按之較韌而有彈性。

腫脹部位可呈淡紅色或無色澤改變

患者自覺灼熱或瘙癢感

病變可復發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血管神經性水腫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治療

找出可能的致敏原,避免再次接觸抗組織胺類藥物

非特異性抗過敏療法

10%葡萄糖酸鈣加維生素C靜點、組織球蛋白肌注等普魯卡因靜脈封閉療法

0.2-0.4g普魯卡因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靜點

,1/日,共用10-15次。

0.1%腎上腺素0.25-0.5ml,皮下注射,心血管病患者慎用有喉頭水腫者應密切觀察,必要時氣管切開對有感染疾病患者,要控制感染,除去病灶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多型滲出性紅斑多形性紅斑

(erythemamultiforme,EM)是粘膜皮膚的一種急性滲出性炎癥性疾病。發病急,具有自限性和復發性。病損表現為多種形式,如紅斑、丘疹、皰疹、糜爛等,糜爛表面有大量纖維素性滲出物,又稱多形滲出性紅斑。病理上皮結締組織有細胞內及細胞間水腫,上皮下皰形成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因

未明藥物過敏反應免疫因素病毒感染細菌感染支原體感染其他因素如患者精神緊張、過度疲勞、食物過敏、病灶感染、遭受寒冷等。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起病急,常在春秋季發病。分為輕型和重型。輕型1.無全身癥狀或全身癥狀輕微2.皮膚病損常對稱分布,好發于手背、足背、手掌及四肢伸側。3.皮膚病損為虹膜狀紅斑4.自覺瘙癢感,無明顯疼痛5.口腔粘膜病損分布廣泛。6.粘膜充血水腫,紅斑及水皰,皰破后形成大面積糜爛,上有厚的假膜。7.病損易出血,形成厚的血痂8.疼痛明顯影響進食

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多形滲出性紅斑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多形滲出性紅斑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重型常有較重的全身癥狀皮膚病損除紅斑外,還出現大皰、丘疹、結節等,皰破后形成大面積糜爛面患者疼痛明顯粘膜病損除口腔外,眼睛、鼻腔、等多部位粘膜糜爛,以眼睛病變為重。斯-約綜合征(Steven-Johnsonsyndrome)多腔孔糜爛性外胚葉病多形滲出性紅斑重型病損,除口腔、皮膚出現大面積紅斑、水皰及糜爛外,身體多腔孔包括眼睛、鼻腔、外耳道、陰道、尿道、及直腸等部位粘膜均可受累,發生糜爛及炎癥。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診斷突發急性炎癥,發病與季節有關,有復發史。口腔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滲出、假膜皮膚出現紅斑、丘疹、虹膜狀紅斑有診斷意義病程短,發病有自限性、復發性嚴重時出現多腔孔損害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治療分析近期用藥史及食物史去除誘發因素抗過敏控制繼發感染和支持療法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使用中藥局部治療:1%普魯卡因液含漱止痛,生理鹽水濕敷,抗生素軟膏涂布等口腔粘膜變態反應性疾病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oralmucosaldiseases):是涵蓋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組織的類型各異、種類眾多的疾病總稱。1.口腔粘膜病的內容:⑴主要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疾病,如復發性阿弗他潰瘍(RAU)⑵同時發生于皮膚或單獨發生于口腔粘膜上的皮膚-黏膜疾病,如扁平苔(OLP)⑶合并起源于外胚層和中胚層的某些疾病,如多行性紅斑,白塞病(BD)⑷性傳播疾病或系統性疾病的口腔表征,如艾滋病、維生素缺乏癥,白血病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的結構和功能口腔粘膜結構:

分層上皮:角化層、顆粒層、棘層、基地層固有層:乳頭層、網狀層黏膜下層:被覆黏膜基底膜:半透膜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的結構:(掌握內容)同病異治:根據同一疾病病損發生的不同原因治療。1、口腔上皮2、乳頭層3、網狀層4、黏膜下層口腔黏膜結構示意圖(光學顯微鏡)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的功能同病異治:根據同一疾病病損發生的不同原因治療。1.屏障保護功能:口腔粘膜防御屏障分以下幾種:⑴唾液屏障:機械沖洗;粘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⑵上皮屏障:⑶免疫細胞屏障:細胞免疫⑷免疫球蛋白屏障:體液免疫2.感覺功能:痛覺、觸覺、溫覺、味覺、渴覺3.其他功能:(1)溫度調節:作用較小,因無汗腺及毛發。(2)分泌:主要指唾液腺的分泌功能。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組織的代謝與更新同病異治:根據同一疾病病損發生的不同原因治療。一、能源代謝口腔粘膜處于不斷更新之中,周期短,因而能源代謝較為活躍。能源物質載體內的氧化供能包括有氧分解和無氧分解,前者包括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β氧化和氨基酸的氧化分解,后者指糖酵解。口腔粘膜組織的主要能源物質仍為葡萄糖或脂肪,在上皮組織處糖酵解特別活躍,因為此處缺乏血管含氧量低,角化型上皮顆粒層以上,有氧氧化場所—線粒體結構逐漸退化。而在上皮下結締組織處代謝較慢,而且以有氧氧化為主,這是因為此處氧供應豐富。有氧分解:粘膜下層,上皮下結締組織無氧分解(糖酵解):上皮組織能源代謝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上皮細胞周期與細胞分化、細胞更新(了解)口腔粘膜上皮的襯里細胞與胃腸道和表皮一樣,是由不斷更新的細胞群體所組成。在正常情況下,由基底層經棘層、顆粒層而至角質層所產生的新細胞數與由于正常摩擦而導致脫落的角化層細胞數量保持著動態平衡,以保持整個上皮結構的穩定。細胞周期時間:細胞從一次分裂結束開始生長,到下一次分裂終止所經歷的過程所需的時間叫做細胞周期時間。口腔粘膜上皮組織更新時間:平均4~14天。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的增齡性變化一.口腔粘膜結構的變化:1.上皮層的變化:⑴厚度變薄,細胞密度減小,細胞層次減少,角化層增厚;⑵基底層無明顯變化;⑶基底膜帶變平坦,上皮釘突變短且不明顯.2.結締組織的變化:⑴固有層和粘膜下層中的細胞成分減少,成纖維細胞體積縮小,數目減少;⑵舌腹靜脈出現曲張;⑶頰粘膜上的皮脂腺增多.二.口腔粘膜功能的變化:1.屏障功能的變化:唾液分泌量減少,導致機械沖洗作用減弱,機體免疫功能也在降低.2.感覺功能的變化:味覺靈敏度降低.三.外觀變化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疾病的基本臨床病損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斑(macule)與斑片(patch):為皮膚粘膜上的顏色改變,直徑小于2cm的為斑片,大于2cm的為斑。不高出粘膜表面,不變厚,亦無硬節改變。斑的分類①紅斑:由于粘膜固有層血管擴張、增生和充血。②黑斑:上皮基底層黑色素沉著;粘膜固有層有陳舊性出血的含鐵血黃素存在;粘膜內有些金屬顆粒沉著;艾迪生病;鉛中毒;腸息肉綜合征等。口腔粘膜病學斑與斑片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丘疹:是粘膜上一種小的實體性突起。基底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形狀可為尖形、圓形和扁平形。顯微鏡下可見上皮變厚、漿液滲出、炎性細胞浸潤。顏色呈灰白色或紅色,消退后不留痕跡。常見疾病為OLP。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斑塊(patch):是一種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堅實的病損,為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比較平滑或粗糙,可看到有溝裂將病損分割開來,常見病為白班和癌,慢盤也可有此損害。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皰(vesicle):粘膜內貯存液體而呈皰,呈圓形,突起。直徑2~5mm,表面為球形。若皰的部位位于皮內,稱上皮內皰(天皰瘡);若皰的部位在皮下稱上皮下皰(類天皰瘡、病毒感染)。皰性損害可見于病毒感染,藥物反應,燙傷和皰性皮膚病等。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大皰(bulla):是一種大的水皰型病損,直徑5mm以上。典型的大皰,見于天皰瘡或類天皰瘡。也可見于典型的皰性疾病如多形性紅斑、皰疹性口炎。膿皰(pustule):也是一種皰型病損,其內由膿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皰液。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潰瘍(ulcer):是粘膜上皮的完整性發生持續性缺損或破壞,因其表面壞死脫落而形成凹陷。淺層潰瘍只破壞上皮層,愈合后無瘢痕,如輕型口瘡。深層潰瘍則病變波及粘膜下層,愈合后有瘢痕,如腺周口瘡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糜爛(erosion):是粘膜的一種表淺病損,為上皮的部分損傷,不損及基底細包層。大小形狀不定,邊界不清,表面光滑。常見于上皮內皰破潰后。可有痛感。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結節(nodule):是一種突起于口腔粘膜的實體性病損。顏色從粉紅至深紫色,如纖維瘤或痣。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腫瘤(cancer):是一種起自粘膜而向外突起的實體性生長物,按組織病理學可分為真性腫瘤和各種腫瘤樣病變,前者又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后者如膿性肉芽腫與血管性肉芽腫或囊腫性損害。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萎縮(atrophy):呈現發紅的病變,表面所覆蓋的上皮變薄,結締組織內豐富的血管分布清楚可見,病變部位略呈凹陷。如舌乳頭的萎縮。

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皸裂(rhagades):為粘膜表面的線狀裂口,由炎性浸潤使組織失去彈性變脆而成,皸裂線僅限于上皮內,愈后無瘢痕,如深達粘膜下層,能引起出血,灼痛,愈后有瘢痕。常見于核黃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皸裂。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假膜(pseudomembrane):為灰白色或黃白色膜,由炎性滲出的纖維素、壞死脫落的上皮細胞和炎性細胞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它不是組織本身故可以擦掉或撕脫,潰瘍表面常有假膜形成。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痂:通常發生于皮膚,也可出現于唇部,多為黃白色痂皮,如有出血則成深褐色,為纖維素性及炎性滲出物與上皮表層粘連凝固而成。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損的基本類型:(掌握內容)鱗屑:已經或即將脫落的表皮角質細胞。壞死和壞疽:壞死(necrosis)體內局部細胞的病理性死亡。壞疽(gangrene)較大范圍的壞死又受腐物寄生菌作用而發生腐敗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的檢查與診斷病史:在詢問和記錄病史中應注意:1.主訴癥狀:特征、程度、性質、發作時間規律,加劇或減輕的因素、部位。2.注意藥物過敏史和療效,是否用過免疫制劑。3.既往史中的妊娠與疾病的關系。4.個人的嗜好及職業和個人方面的特點。口腔粘膜病學檢查:1.口腔粘膜檢查⑴唇紅:注意唇線的對稱性,唇的張力和形態,有無滲出。⑵唇頰粘膜:注意唇系帶的位置及唇前庭部位粘膜形態。⑶口底及舌腹:注意有無囊腫及腫物。⑷舌:注意其對稱性及有無歪斜或震顫,舌背乳頭形狀及舌苔的形態顏色。⑸腭:注意軟腭的活動性及腭垂的形態。⑹咽:注意有無充血及炎癥。⑺牙齦:其形態、色澤。有無起皰及上皮剝脫。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口腔單純性皰疹病因:單純皰疹病毒(HSV-I病毒)感染引起(傳播:飛沫、唾液及皰疹液接觸傳染;胎兒可經產道感染)口腔粘膜病學感染HSVSV吸附于細胞表面HSV與細胞膜結合HSV脫殼HSVDNA進入宿主細胞復制與轉錄裝配擴散急性發作----潛伏原發性單純性皰疹復發性單純皰疹

誘因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1.原發性皰疹性口炎:

<6歲兒童多見,6月-2歲更多①前驅期:4~7d潛伏期,后出現發熱、頭痛等急性癥狀,LN腫大,觸痛。嬰兒流涎,拒食、煩躁不安。1~2d后,口腔粘膜、附著齦和齦緣廣泛充血水腫。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②水皰期:口腔粘膜呈現成簇小水皰,似針頭大小,皰壁薄、透明。③糜爛期:水皰破潰——大面積糜爛,上覆黃色假膜④愈合期:7~10d糜爛面逐漸縮小,愈合。少數情況,原發感染體內播散,可引起腦炎、腦膜炎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2.復發性皰疹性口炎:復發性唇皰疹30%-50%病例可發生復發性損害多見于成人

誘發因素:陽光、局部機械損傷、感冒等;情緒因素復發口唇損害特征:①損害總是以起皰開始,多個成簇;②損害復發時,總是在原先發作過的位置,或鄰近原先發作過的位置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

③發病前局部出現刺激、灼痛、癢痛、張力增加等癥狀;④

10多小時內出現水皰,皰可持續24h,破裂,糜爛,結痂;⑤病程10d,繼發感染延遲愈合,愈后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著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即可診斷

鑒別診斷:1.口炎型口瘡(皰疹樣口瘡):急性皰疹齦口皰疹樣口瘡好發年齡嬰幼兒成人發作情況急性發作,全身反應較重反復發作,全身反應較輕病損特點1.成簇小水皰,破潰后形成大片淺表潰瘍

2.散在小潰瘍,無發皰期3.損害僅限于口腔無角

4.損害邊及口腔粘膜各處化粘膜

5.可伴皮膚損害6.無皮膚損害口腔粘膜病學2.三叉神經帶狀皰疹: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顏面皮膚和口腔粘膜病損②水皰較大,單側帶狀排列;③疼痛劇烈,疹后神經痛;④愈后不再復發3.手-足-口病:①柯薩奇病毒A16感染引起的皮膚粘膜病,口腔損害比皮膚重②低熱、困倦等前驅癥狀;然后口腔粘膜、手掌、足底出現散在水皰、丘疹與斑疹③5-10d愈合口腔粘膜病學4.皰疹性咽峽炎:①柯薩奇病毒A4引起的口腔皰疹損害②臨床表現較似急性皰疹性齦口炎,但前驅期和全身反應都較輕③病損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面:如軟腭、腭垂、扁桃體處④病程約7d口腔粘膜病學多形性紅斑①廣泛損及皮膚和粘膜的急性疾病②誘發因素:感染、藥物,有的亦無誘因③口腔粘膜土發廣泛糜爛,特別涉及唇部,引起糜爛、結痂、出血④皮膚損害:靶形紅斑或虹膜狀紅斑口腔粘膜病學治療:1.抗病毒藥物:⑴阿昔洛韋⑵利巴韋林2.免疫調節劑:復發較嚴重而頻繁者⑴胸腺素、轉移因子、左旋咪唑;⑵環氧合酶抑制劑;3.局部用藥⑴口腔粘膜用藥:溶液、糊劑、散劑及含片⑵口周皮膚及唇部用藥:4.對癥和支持治療:臥床休息、輸液、補充營養

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全身應用口腔粘膜病學帶狀皰疹定義: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粘膜病,以出現單側帶狀群集分布的水皰和神經痛為特征病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兒童——水痘,不完全免疫成年及老年人——帶狀皰疹機體全身狀態與發病程度有密切關系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

①發病前階段,常用低熱、乏力等癥狀②常見胸腹或腰帶帶狀皰疹,其次三叉神經帶狀皰疹③皰疹體積大,皰成簇,但不連接,沿三叉神經分支或周圍神經分布④單側性,損害不超過中線,無復發史⑤劇烈疼痛,持續時間長4~6周口腔粘膜病學⑥第一支累及額、眼角黏膜,甚至失明第二支累及唇、腭及顳下部、顴部、眶下皮膚第三支累及舌、下唇、頰及頦部皮膚⑦病毒入侵膝狀神經節可出現外鼓膜皰疹,表現為疼痛、面癱和愈后的聽力障礙,稱賴亨氏(Ramsay-Hunt綜合癥)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診斷及鑒別診斷:據特征性的臨床表現一般易于診斷(單側性皮膚-黏膜皰疹,沿三叉神經分布)治療:1.抗病毒藥物:2.免疫增強治療:3.抗菌、消炎、鎮痛治療:4.局部治療:⑴口腔粘膜用藥:溶液、糊劑、散劑⑵口周和頜面部皮膚病損用藥:5.中醫中藥治療:口腔粘膜病學手-足-口病

定義: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又名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該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皰疹或破潰后形成潰瘍為主要臨床特征病因:多種腸道病毒最常見病源微生物為柯薩奇A-16型病毒(嬰幼兒)與腸道病毒71型(較大兒童及成年人)流行病學: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

①潛伏期3~4天,有1~3天持續低熱②皮疹呈離心性分布,多見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圍,也可見于手掌、足底、會陰及臀部斑疹中央小水皰,一般不破潰③口腔損害比皮膚重,皰疹極易破潰形成糜爛面,上覆灰黃色假膜,周圍粘膜充血紅腫④5-10d愈合,預后良好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診斷及鑒別診斷

3歲以下兒童,手足口部位,皮膚水泡不破潰治療:1.對癥治療2.抗病毒治療3.中醫中藥治療4.局部用藥預防:及時發現疫情和隔離患者口腔粘膜病學口腔念珠菌病

病因:念珠菌(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病發病機制:病原體侵入機體后能否治病,取決于毒力、數量、入侵途徑與機體的適應性、機體的抵抗能力及氣他相關因素1.白色念珠菌的毒力2.宿主的防御功能3.醫源性方面的因素4.白色念珠菌感染與口腔白斑病的關系

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

1.念珠菌性口炎:⑴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新生兒最多見,又稱雪口瘡或鵝口瘡好發部位:唇頬、舌、及軟腭損害區粘膜充血,散在雪白的柔軟小白點,可融合成片,嚴重者蔓延及扁桃體、咽部、牙齦,斑片用力可擦掉;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少數可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等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⑵急性紅斑型:抗生素型口炎成年人多見,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所致粘膜充血糜爛及舌乳頭呈團塊萎縮,黏膜充血;味覺異常或喪失,口干,粘膜灼痛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⑶慢性肥厚型(增殖型):1、可見于頬粘膜、舌背及腭部頬部病損:常對稱位于口角內側三角區,成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固著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類似一般粘膜白斑;2、腭部病損:可由義齒性口炎發展而來3、表層假膜與上皮層附著,不宜剝脫口腔粘膜病學⑷慢性紅斑性型:義齒性口炎1、女性多見;2、損害部位:上頜義齒腭側面接觸腭、齦粘膜3、粘膜呈亮紅色水腫,或有黃白色的條索狀或斑點狀假膜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2.念珠菌性唇炎:1、多見于老年患者,一般發生于下唇,可同時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2、雙側罹患,口角區皮膚與黏膜發生皸裂3、有糜爛和滲出物或有結痂。3.念珠菌性口角炎:多見于兒童、身體衰弱病人和血液病患者;口角區皮膚與粘膜發生皸裂,常用糜爛或滲出物,或結有薄痂,張口疼痛或溢血,鄰近皮膚粘膜充血;口腔粘膜病學4.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CMC):

多從幼年時發病,病程長;

病變范圍涉及口腔粘膜、皮膚及甲床;

常伴內分泌或免疫功能異常、細胞免疫功能低下

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粘膜病學診斷:結合病史,臨床特征,實驗室檢查等治療:1.局部藥物治療⑴2%-4%碳酸氫鈉溶液:堿性環境,抑制或殺滅念珠菌;⑵甲紫水溶液:0.05%,3次/日涂搽,嬰幼兒鵝口瘡或口角炎,1%甲紫醇溶液可用于皮膚病損⑶氯已定:0.2%或1%凝膠局部涂布,沖洗或含漱⑷西地碘華素片:1片/次含化后吞服,3-4次/日口腔粘膜病學⑸制霉菌素:5萬-10萬U/ml水混懸液局涂,1次/2-3h,涂布后可咽下;療程7-10天⑹咪康唑:散劑可用于口腔粘膜,霜劑適用于舌炎及口角炎,療程10天2.全身抗真菌藥物治療:3.增強機體免疫力:注射胸腺肽、轉移因子4.手術治療:癌前病損口腔粘膜病學口腔結核

病因:結核桿菌但一般認為口腔粘膜對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抵抗力,原因如下:1.唾液與食物的機械清除作用阻止結核桿菌在粘膜上接種2.口腔粘膜、唾液酶,組織抗體等對多數細菌感染有一種天然的抵抗能力3.結核對于已感染的人體,多數傾向于只侵犯一個組織或器官口腔粘膜病學臨床表現:結核初瘡(原發性綜合征)兒童多見;損害部位:口咽部或舌部;表現:2-3周潛伏期,入侵處出現小結節。可發展成頑固性潰瘍,周圍有硬結;一般無痛感,局部淋巴結痛

口腔粘膜病學結核性潰瘍

最常見的繼發性結核損害損害部位:口腔粘膜任何部位,舌部常見表現:外形不規則,淺掘狀邊緣,邊界清楚,基底為暗紅色桑椹樣肉芽腫,疼痛程度不等,以舌部潰瘍較為明顯。口腔粘膜病學診斷及鑒別診斷

診斷:臨床檢查結合輔助檢查鑒別診斷:1.創傷形潰瘍:潰瘍形態常與慢性機械損傷因子基本楔合,去除創傷因子后,損害可逐漸好轉2.惡性腫瘤:基底硬,相應淋巴結堅硬,粘連3.梅毒:梅毒血清實驗、結核菌素實驗4.深部霉菌感染:真菌培養、活體組織檢查口腔粘膜病學球菌性口炎定義:急性感染性口炎的一種,臨床上以形成假膜損害為特征,又稱膜性口炎病因:球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臨床表現:①口腔粘膜充血水腫;②光滑致密假膜,類似塑料薄膜;③疼痛明顯(流涎、拒食);④區域淋巴結腫大壓痛治療:1.全身治療2.局部治療口腔粘膜病學壞疽性口炎病因:主要致病菌為奮森螺旋體和梭形桿菌本病與機體狀態密切相關臨床表現:①病初,頬粘膜上出現紫紅色硬結,組織迅速壞死脫落,內外貫通,“穿腮露齒”,②特異性腐敗惡臭,疼痛輕微;③病情惡化,可致死亡治療:1.全身治療2.局部治療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知識目標掌握:天皰瘡的病理、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熟悉:良性粘膜類天皰瘡的臨床表現。了解:口腔黏膜大皰類疾病的病因、鑒別診斷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天皰瘡天皰瘡(pemphigus)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皮膚粘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出現不易愈合的大皰性損害,其病因不明。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病因1.發病學說病因不明。病毒、細菌感染代謝障礙,內分泌變化,自身免疫病因的刺激,使棘細胞層間的粘合物質成為自身抗原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2.發病機制核心:棘層松解。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病理各型天皰瘡的組織病理學改變,都是以上皮內棘細胞層松解和上皮內皰(或裂隙)為特征。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四型天皰瘡的基本特點如下:1.尋常型天皰瘡(permphigusvulgaris)該型好發于中年人和老年人。損害特點是表現為口腔粘膜的大皰,也是四型中最重的一型。2.增殖型天皰瘡(permphigusvegetans)多見于腋下、腹股溝等易受摩擦處,皮膚損害特點為紅斑、大皰,皰破后皰底有肉芽組織增殖呈乳頭狀并伴有角化性表現。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3.落葉型天皰瘡(permphigusfoliaceus)損害特點為皮膚上的紅斑及在紅斑的基礎上的松弛性水皰,水皰破潰后形成的廣泛性剝脫性皮炎。4.紅斑型天皰瘡(permphiguserythematous)損害特點是紅斑基礎上的鱗屑并結痂。典型的損害區是位于兩顴與跨越鼻梁的“蝶形”葉狀損害。尋常型與落葉型是基本損害類型。病理損害的基本特點是棘層松解。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臨床表現1.尋常型天皰瘡(1)口腔:早期出現病損的部位①起皰前常先有口干、咽干或吞咽時感到刺痛。②水皰皰壁薄而透明→易破→糜爛面;③揭皮試驗陽性:若將皰壁撕去或提取時,常連同鄰近外觀正常的粘膜一并無痛性地撕去一大片,并遺留下一鮮紅的創面。④在糜爛面的邊緣處將探針輕輕置入粘膜下方,可見探針無痛性伸入,這是棘層松解的現象,有診斷意義。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⑤尋常型幾乎全部有口腔病損,其發生在牙齦往往誤診為剝脫性齦炎或壞死性潰瘍性齦炎。臨床表現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皮膚:出現于前胸,軀干以及頭皮、頸、腋窩、腹股溝等易受摩擦處。尼氏征:手指輕推外表正常的皮膚或粘膜,即可迅速形成水皰,或使原有的水皰在皮膚上移動。在口腔內,用舌舔及粘膜,可使外觀正常的粘膜表層脫落或撕去,稱Nikolsky征。

其他部位粘膜:不易恢復正常。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口腔:與尋常型相同,只是在唇紅緣常有顯著的增殖。皮膚:常見于腋窩、臍部和肛門周圍等皺褶部位,仍為大皰,尼氏征陽性,皰破后基部發生乳頭狀增殖。其他部位粘膜:鼻腔、陰唇、龜頭等處均可發生同樣損害。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2.增殖型天皰瘡口腔:正常或微有紅腫或表淺糜爛。皮膚:松弛的大皰,皰破后有黃褐色鱗屑痂,邊緣翹起呈葉狀,也像剝脫性皮炎。其他部位:眼結膜及外陰粘膜也常受累。4.紅斑型天皰瘡口腔:少見。皮膚:表現在面部有對稱的紅斑及鱗屑痂,像全身性紅斑狼瘡的損害,患者一般全身情況良好。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3.落葉型天皰瘡臨床損害特征:探針無阻力地伸入到上皮下方或鄰近的粘膜表層下方,尼式征陽性,或揭皮試驗陽性。細胞學檢查:吉姆薩(Giemsa)或蘇木精-伊紅染色,可見典型的棘層松解的解體細胞,該細胞核大而圓,染色深,胞漿較少,又名天皰瘡細胞或棘層松解細胞(或詹氏細胞,Tzanck’scell)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診斷活體組織檢查免疫學檢查免疫組織化學:目標是顯示棘細胞層間的抗細胞粘接物質的抗體。血清抗體物質的檢測:檢測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基底細胞的細胞漿內、棘細胞層的細胞間質以及棘細胞內的循環抗體,一般抗體效價為1:50時即有意義。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多形性紅斑:皮膚靶形紅斑剝脫性齦炎:是一種牙齦非特異性炎癥,牙齦緣及附著齦呈彌散性紅斑,鮮紅色,剝脫狀。大皰性表皮松解癥(epidermolysisbullosa)是一種少見的、多為先天性家族遺傳性皮膚病,是由于先天性彈性纖維不全而導致皮膚脆弱,由于外傷等原因容易發生水皰。一處愈合后另一處又糜爛。患者發育較差,毛發稀疏,指甲變形,甚至脫落。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鑒別診斷支持療法: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腎上腺皮質激素:首選藥物,分起始、控制、減量、維持四個階殷。起始及控制階段“量大、從速”,減量與維持階段側重“漸進、忌躁”。免疫抑制劑抗生素局部用藥酶抑制劑各類蛋白分解酶能抑制棘層松解。中醫中藥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治療又稱瘢痕性類天皰瘡(benignmucousmembranepemphigoid)是類天皰瘡中較常見的一型。以水皰為主要表現,好發于口腔、結合膜等體竅粘膜,又稱粘膜類天皰瘡。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二、良性粘膜類天皰瘡病程緩慢,平均3~5年,有的可遷延一生;嚴重的眼部損害可影響視力,甚至造成失明。該病女性是男性的2倍,中年或中年以上較多見,死亡者少見。有報道該病與臟器的惡性疾病,如直腸癌、子宮癌等有關。

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基底膜區抗體,主要是IgG。

病理

上皮下皰。直接免疫熒光法,可見基底膜區有一連續的細長的熒光帶。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基底膜區有一連續的細長的熒光帶口腔

牙齦是最早出現體征的部位,也是最常見出現損害的部位。最典型的損害是剝脫性齦炎樣的損害。尼氏征陰性。口腔任例部位均能發生,其90%出現于牙齦。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臨床表現眼

50%~85%早期損害呈持續性的單純性結合膜炎,反復發作后瞼、球結膜間有少許纖維附著,往往相互粘連,稱瞼-球粘連。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皮膚

面部、頭皮常被累及,胸、腹、腋下、四肢屈側亦常見。皮膚出現紅斑或在正常皮膚上出現的張力性水皰,尼氏征陰性。

其他部位

咽、氣管、食管、尿道、陰部和肛門等偶有受累。該病發展緩慢,但預后較好。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臨床:剝脫性齦炎、尼氏征(-)、瘢痕粘連尤其是瞼-球粘連。組織病理:上皮下皰。免疫學檢查:直接法(DIF):在新鮮的粘膜標本上,基底膜區顯示有免疫球蛋白的結合,呈均勻的連續細帶,主要是IgG及C3。間接法(IIF):20%~40%患者血清中出現抗基底膜帶的自身循環抗體,但滴度較低。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診斷鑒別要點天皰瘡瘢痕性類天皰瘡患病年齡40~70歲(青壯年、中年人)60~70歲(老年人多見)性別無明顯傾向或女性較多女性多患病部位皮損可見于皮膚的任何,但先軀干后四肢;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均可累及皮膚少見,多見于眼、鼻、咽、外生殖器等處,口腔內多為剝脫性齦炎皮膚損害正常皮膚上發生的松弛性大皰,壁薄,尼氏征陽性同左,尼氏征陰性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鑒別診斷尋常型天皰瘡及大皰性類天皰瘡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鑒別要點天皰瘡瘢痕性類天皰瘡組織病理棘層松解及上皮內皰上皮下皰免疫病理DIF抗棘細胞間粘合物質抗體(IgG)在上皮細胞間沉積;IIF血清中可查見抗棘細胞層抗體DIF30%可見IgG和C3沿基底細胞膜帶呈線狀沉積;IIF有抗基底膜帶抗體病程預后經療程足夠的有效治療可能痊愈,否則可能致死慢性遷延緩解不明顯,眼部形成瘢痕可致失明唇部急性炎癥病損,皮膚虹膜狀紅斑,多見于四肢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多形滲出性紅斑白塞綜合征糜爛型扁平苔蘚白色花紋

局部用藥:皮質激素制劑的溶液滴眼以防止纖維性粘連。全身用藥:病情嚴重者考慮全身用皮質激素,但效果往往不明顯。

口腔粘膜大皰類疾病治療

除病情嚴重者外,應盡量減少或避免用皮質激素,尤其是僅有口腔病損者。口腔粘膜潰瘍類疾病口腔粘膜潰瘍類疾病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口瘡)

(Recurrentaphthousulcer,RAU)

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見的,具有周期復發的規律。一、發病因素(Itiology):復發性口瘡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免疫學(Immunity)異常

(1)

細胞免疫(2)

體液免疫和自身免疫(3)

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缺陷口腔粘膜潰瘍類疾病遺傳因素(Heritage)復發性口瘡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系統性疾病(Systemicfeatures)感染因素(Infection)環境因素(Environmemt)其他因素(Others)氧自由基等口腔粘膜潰瘍類疾病臨床表現(Clinicalfactor)(黃紅凹痛)臨床分三型:

1.輕型阿弗他潰瘍(minoraphthousulcer)(1)橢圓形或圓形潰瘍,數目1~5個,散在分布的、表面微凹的淺潰瘍。(2)潰瘍表面淺黃色的假膜,周圍紅暈,基底柔軟,直徑5~10mm.(3)有較劇烈的燒灼痛,尤其在遇到刺激性食物時加重。(紅、黃、凹、痛)(4)病程7~14天,愈合后不留瘢痕。(5)無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