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從考古學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個重要特征。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一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現了早期的城市和城鄉一體的新型區域聚落布局二在中心聚落中開始出現了分區規劃的城市建設理念三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開始出現A.工商業得到獨立的發展 B.集市在中原大量興起C.農業發展和生產力進步 D.小農經濟的高度發達2.春秋戰國時期,鄧析在鄭國聚徒講習法律和訴訟,孔子在魯國聚徒講習六藝,墨子聚眾講學抨擊暴政。齊國還設立稷下學宮,廣招天下學長,授以上卿,讓他們帶著徒弟來此講學。這種局面()A.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 B.標志百家爭鳴時代的開始C.宣告了官學體系的瓦解 D.說明德治與法治之爭興起3.七國之亂平定以后,景帝損黜王國官制及其職權,降低諸侯王權力,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這表明()A.地方叛亂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B.七國之亂是漢朝地方割據的表現C.國家統一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潮流 D.漢朝借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4.魏晉至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下列選項中,對這一時期歷史現象出現的背景解讀最合理的是()歷史現象歷史背景A魏晉玄學在政治上主張“無為”,生活作風上要求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戰亂頻繁,生活物資匱乏B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北民南遷加快了民族交融C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時國家頒行《唐本草》印刷術的進步導致偽劣醫書泛濫D晉代法顯、唐代玄奘西行取經,鑒真東渡,空海來華佛教在東亞深入廣泛傳播A.A B.B C.C D.D5.兩稅法確立了“支留合送”的稅收分配方案,將地方稅收總額分為留州、送使、上供三部分,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則,嚴格核定州、使兩級的分配額。由此可見,兩稅法()A.削弱了藩鎮需據的物質基礎 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發展勢頭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稅收名目 D.保障了封建經濟的良性運轉6.如圖是現存于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的拓本。713年,唐中央遣鴻臚卿崔忻冊封靺鞨首領,其歸途經旅順時留下此刻石題銘。該刻石可用于研究()A.中央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B.唐蕃之間封貢關系C.政府推行邊疆屯戍政策 D.中日民間貿易往來7.北宋時期,二程(程顥、程頤)從天理的高度,具體地闡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婦、兄弟姐妹之間的至親人倫關系,提出“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夫婦,人倫之本,故當先正”“夫婦之道,不可不長久”“女正則家道正”等主張。這些主張()A.力圖重構儒家信仰體系 B.背離了先秦儒學倫理觀C.蘊含著知行合一理念 D.促進了男女地位的平等8.明清之際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一些最敏銳的心靈”進行了一場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為當時的社會尋找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天崩地解”指遭受外國入侵 B.是對君主專制度弊端的反思C.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D.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9.《職貢圖》由朝廷敕命繪制,一般描繪朝貢國向皇帝覲見納貢情景,貢使形象往往野蠻和怪異。圖為清代乾隆年間謝遂所作《職貢圖》中的西洋貢使形象。據此可知,當時()A.閉關政策已經名存實亡 B.國人天朝上國觀念松動C.中西文化交流有所擴大 D.朝廷接受男女平等思想10.歷史學家陳旭麓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圍繞這場戰爭,說法正確的有()A.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領土主權開始喪失C.中外反動勢力開始了公開勾結 D.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11.自鴉片戰爭起,清廷的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厘金制度應運而生。厘金本來源自民間用來修葺寺廟的自發籌款,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清廷允許厘金就地征收并留用,且各省被賦予自行籌款的權力。這一定程度上說明()A.清廷財政制度逐漸實現近代化 B.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C.厘金制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清朝中央政權機構發生了變異12.《西行漫記毛澤東自述》中毛澤東自述:(1911年)我第一次看到報紙《民立報》(注:應為《民立報》,作者系音譯),刊載著一個名叫黃興的湖南人領導的廣州反清起義和七十二烈士殉難的消息。我深受感動,第一次發表政見,……在文章中提出,把孫中山從日本請回來當新政府的總統,康有為當國務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對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時贊成君主立憲政體B.毛澤東此時尚分不清革命派和立憲派的主張C.此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孫中山尚未回國D.屬于二手史料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或片面性13.一戰結束后,《國際聯盟盟約》初稿十一天之內便突擊完成,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但其部分內容卻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A.“大國一致”原則發揮了巨大作用 B.戰后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維護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14.1919年初,布爾什維克承認村社自治,遵守村社的傳統和規矩,基層蘇維埃常響應農民要求,同意在村社大會或鄉民大會上選舉產生貧農委員會,征糧委員會由村莊各階層的代表組成,不僅僅限于當局確認的“貧農”,從而平息了廣大農民的反抗。這反映出蘇俄()A.政治對現實的妥協 B.農業集體化的基礎薄弱C.民主革命的曲折性 D.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有限15.如圖為學者用的兩種統計方法(艾倫、亨特和希梅爾)對1928—1940年整個蘇聯人口人均消費情況統計圖。由此可知()A.統計數據都具有主觀性 B.蘇聯經濟結構有所調整C.只有一種統計比較準確 D.蘇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6.1938年3月12日,德國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蘇聯政府提出了召開國際會議制止德國法西斯侵略行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絕。這反映出當時()A.國家性質決定外交關系 B.社會主義制度更具優勢C.綏靖政策到達歷史頂峰 D.國際協調機制有待健全17.下圖是學者彭樹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著作中,“世界歷史性變化”第五章部分目錄的掃描件。觀察這一目錄可知,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的是()第五章
戰后初期的世界歷史性變化……………(204)一、亞洲戰爭促發革命(205)“印度重新發現了自己”(208)印度尼西亞獨立風云(213)緬甸的新生(217)西亞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221)以色列的誕生(225)印支三國的浴血抗戰(230)A.緩和與動蕩并存的世界局勢 B.一戰后亞洲殖民運動興起C.世界性反殖民主義運動爆發 D.二戰后亞洲殖民體系崩潰18.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國對抗中,“廚房”一度被賦予了新寓意,充當了“聯結國家、市場與家庭技術政治的節點”。在眾多博覽會上,它被美國政府視為科技進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國政治家眼中,“廚房”并不僅是一種國家形象隱喻,還扮演著“核軍備競賽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這些反映出當時()A.美蘇爭奪焦點是中間地帶 B.霸權主義已不得人心C.新興力量沖擊了兩極格局 D.冷戰對峙具有隱蔽性19.二戰后,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西方社會的福利增長呈現出剛性升勢,但其經濟增長卻是周期性地在蕭條與增長之間搖擺。因此,在某些時刻,西方社會普遍出現“超水平的社會福利”。最符合材料中“某些時刻”表現的是()A.20世紀40年代末,“馬歇爾計劃”實施B.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有化浪潮興起C.20世紀70年代,“滯脹”危機持續蔓延D.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在全球活躍20.下圖反映了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狀況,對圖中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A.“故障”是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 B.“經濟全球化”已不再是時代的潮流C.“國際機構”有IMF、WB、WTO等 D.“經濟全球化”的阻力來自發達國家二、非選擇題(共40分)21.少數民族政權與大一統材料一遼朝的《鮮演大師墓碑》有“大遼中國”的說法。《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稱蕭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為軒轅黃帝八世孫虞舜后裔。《遼史·世表》則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并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國后遣使向宋上表時,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邊(朝)”,宋為南朝,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1)依據材料一、概括遼夏政權的共同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材料二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發邊疆地區一覽表(部分)少數民族名稱開發地區百越嶺南、東南沿海地區和山區巴、蜀、蠻、僚、俚西南肅慎、東胡、鮮卑、烏桓(丸)、靺鞨、高句麗、奚、契丹、女真、滿等東北匈奴、鮮卑、丁零、突厥、回鶻、黨項、蒙古、回、維吾爾等北方、西北羌、吐谷渾、吐蕃(藏)等青藏高原高山族(臺灣“原住民”)臺灣島材料三戰國時,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即取消兵車,改為騎兵,同時改穿緊身窄袖、便于作戰的“胡服”。自秦漢以來,歷代都在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后,就根據蒙古長期形成的習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決了游牧民族聚居區的行政管理難題。(2)依據材料二、三、簡述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貢獻。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幾乎是持續不斷地進行的。遷徙的過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續移居江南,也有統治階級為了調整邊疆人口分布,免遭敵對政權擄掠,將人口往內地或軍事重鎮的遷移,還有將南方少數民族粗暴地驅趕下山以補充兵員、營戶和奴婢的行為。此外,一些民眾根據自身需要而非受強制性因素影響而形成的自行流動也已經出現。——摘編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材料二明清時期,湖北的荊襄、那陽地區,陜西的巴山老林地區都聚集著許多開發性的經濟移民,他們從事開礦、種靛等生產活動,都把對財富的追求放在首位。當時,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緬甸江頭城出現“閩、廣、江、蜀居貨游藝者數萬”的現象。清代前期,廣東人口則以潮、惠、嘉為中心,向東流向臺灣,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東南亞等地,向西流向廣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陜西等地。——摘編自季松《試論明清人口遷移的時代特征》材料三晚清時期,出洋華工群體以福建、廣東地區的為多,流入地區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東南亞、南美地區為大家。19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舊金山一帶發現金礦,加之受已在海外發財致富的華人影響,急需大量勞動力的美國也被華人認為是淘金之所。在販賣華工所帶來的可觀利潤刺激下,英國等殖民主義者紛紛進行慘無人道的苦力貿易,以至于在華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華人被西方人口販子拐賣出洋。——摘編自趙薇《晚清華工出洋原因探析》(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南朝與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的特點。(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晚清華工出洋現象。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歷史的進程意味著西方的衰落。倫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聞。它們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國,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傳統的歐洲體系的崩潰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歐洲除了在進入一個衰落的時期外,還在進入一個成功的時期:它的思想、技術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時候更迅速地傳遍全球。從根本上說,這意味著歐洲三大革命——工業、科學和政治革命的傳播……在戰后的年代里,越來越多的民眾積極地、自覺地卷入了西方化的進程。——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歐洲歷史的長河中,共同市場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創傷使人們對基于完全主權國家的國際秩序產生懷疑時,20世紀20年代后期,問題有了突破性進展,當時,……法國和德國的外交部長考慮了建立歐洲合眾國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其對人力物力資源的空前破壞再次使人們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種方法來擺脫國際混亂局面。1950年5月9日,問題有了突破性進展,當時,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以煤鋼聯營作為發展歐洲一體化的小規模試驗廠。……從而減輕法國對工業復興的西德的擔憂。——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我們今天再次生活在一個新的世界,并使處理以往世界的制度和知識出現嚴重過載。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種種混亂,與這個過程密切相關,當這個新的世界圖景徐徐打開時,對更好的全球治理的需求,更加急迫了,而它同樣與七十多年前一樣,有賴于在知識范式上實現新的突破。舊的知識范式已經沒有辦法從容應對新的世界問題,它并不是完全過時,而是不充分了,急需在關鍵性的概念上推陳出新。——程亞文《新知識短缺的歷史與今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衰落”和“成功”的歷史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歐洲一體化進程不斷發展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進程對當今世界的重大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面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的新場景全球治理在“制度和知識范式”上人類需要堅持的舊傳統和新突破。歷史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從考古學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個重要特征。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一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現了早期的城市和城鄉一體的新型區域聚落布局二在中心聚落中開始出現了分區規劃的城市建設理念三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開始出現A.工商業得到獨立的發展 B.集市在中原大量興起C.農業發展和生產力進步 D.小農經濟的高度發達【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據題意可知,仰韶文化晚期出現了人口大量集中的中心聚落,說明當時出現了定居生活;根據“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開始出現”可知當時出現了剩余產品,定居生活和剩余產品的出現主要得益于農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C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這些特征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農業發展和生產力進步,工商業得到獨立發展、集市在中原大量興起也都是生產力進步的結果,排除AB項;小農經濟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D項。2.春秋戰國時期,鄧析在鄭國聚徒講習法律和訴訟,孔子在魯國聚徒講習六藝,墨子聚眾講學抨擊暴政。齊國還設立稷下學宮,廣招天下學長,授以上卿,讓他們帶著徒弟來此講學。這種局面()A.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 B.標志百家爭鳴時代的開始C.宣告了官學體系的瓦解 D.說明德治與法治之爭興起【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張,并且借助聚徒講習的方式傳播其思想。不管是德治還是法治,或者仁政,其共同點都是為了重新構建社會秩序,適應社會變革的現實需要,A項正確;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之間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標志著官學統治地位開始瓦解,排除C項;儒家主張德治,法家主張法治。材料未涉及儒法之爭興起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3.七國之亂平定以后,景帝損黜王國官制及其職權,降低諸侯王權力,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這表明()A.地方叛亂不利于中央集權加強 B.七國之亂是漢朝地方割據的表現C.國家統一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潮流 D.漢朝借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七國之亂之后,“景帝損黜王國官制及其職權,降低諸侯王權力……”,這充分表明平定七國之亂后,漢景帝又采取諸多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D項正確;A項說法本身是正確的,符合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但這不是本題的指向或立意,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平定七國之亂后中央集權的加強,而不是B項所說的內容,排除;C項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不是題干材料所能充分表明的,排除C項。故選D項。4.魏晉至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下列選項中,對這一時期歷史現象出現的背景解讀最合理的是()歷史現象歷史背景A魏晉玄學在政治上主張“無為”,生活作風上要求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戰亂頻繁,生活物資匱乏B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北民南遷加快了民族交融C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時國家頒行《唐本草》印刷術的進步導致偽劣醫書泛濫D晉代法顯、唐代玄奘西行取經,鑒真東渡,空海來華佛教在東亞深入廣泛傳播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在東亞廣泛傳播,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國名僧西行取經,同時中國佛教的發展也影響到了周邊國家,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玄學,排除A項;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來源于家學淵源和個人的刻苦練習,與民族交融關系不大,排除B項;唐代在醫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時代發展的反映,并不是因為印刷術的進步導致偽劣醫書泛濫,且唐代仍是傳統的雕版印刷,排除C項。故選D項。5.兩稅法確立了“支留合送”的稅收分配方案,將地方稅收總額分為留州、送使、上供三部分,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則,嚴格核定州、使兩級的分配額。由此可見,兩稅法()A.削弱了藩鎮需據物質基礎 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發展勢頭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稅收名目 D.保障了封建經濟的良性運轉【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兩稅法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則,嚴格核定州、使兩級的分配額,使得地方所留稅額得到限制,削弱了藩鎮需據的物質基礎,A項正確;在封建社會下,土地兼并的發展勢頭無法被遏制,土地兼并的根源是私有制,排除B項;兩稅法確立了“支留合送”的稅收分配方案,無法體現中央稅收名目是否增加,排除C項;材料表明兩稅法削弱了藩鎮需據的物質基礎,未涉及封建經濟發展狀況,排除D項。故選A項。6.如圖是現存于日本皇宮的唐鴻臚井刻石的拓本。713年,唐中央遣鴻臚卿崔忻冊封靺鞨首領,其歸途經旅順時留下此刻石題銘。該刻石可用于研究()A.中央對東北地區的管轄 B.唐蕃之間封貢關系C.政府推行邊疆屯戍政策 D.中日民間貿易往來【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材料“713年,唐中央遣鴻臚卿崔忻冊封靺鞨首領,其歸途經旅順時留下此刻石題銘”,并結合所學史實可知,唐代靺鞨族發展起來,中央政府派遣鴻臚卿崔忻冊封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可知刻石可用于研究唐朝中央對東北地區的管轄,A項正確;靺鞨族位于東北,而吐蕃位于西南,排除B項;政府推行邊疆屯戍政策強調在邊疆進行開放,與材料中冊封不符,排除C項;該刻石題銘只是保存于日本的拓本,與中日民間貿易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7.北宋時期,二程(程顥、程頤)從天理的高度,具體地闡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婦、兄弟姐妹之間的至親人倫關系,提出“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夫婦,人倫之本,故當先正”“夫婦之道,不可不長久”“女正則家道正”等主張。這些主張()A.力圖重構儒家信仰體系 B.背離了先秦儒學倫理觀C.蘊含著知行合一的理念 D.促進了男女地位的平等【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材料信息顯示,二程(程顥、程頤)從天理的高度,具體地闡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婦、兄弟姐妹之間的至親人倫關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主張面對儒學面臨的危機,力圖重構儒家信仰體系,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主張并沒有背離先秦儒學的倫理觀,排除B項;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理念,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并不相符,理學的主張加劇了男女不平等,而不是促進男女地位平等,排除D項。故選A項。8.明清之際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一些最敏銳的心靈”進行了一場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為當時的社會尋找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天崩地解”指遭受外國入侵 B.是對君主專制度弊端的反思C.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D.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一些最敏銳的心靈’進行了一場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為當時的社會尋找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可知,明清之際思想領域出現變化,是指對君主專制度弊端的反思,B項正確;“天崩地解”指明清時期出現一些新變化,遭受外國入侵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明清之際的三大思想家抨擊君主專制,并非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排除C項;明清之際還沒有資產階級,排除D項。故選B項。9.《職貢圖》由朝廷敕命繪制,一般描繪朝貢國向皇帝覲見納貢情景,貢使形象往往野蠻和怪異。圖為清代乾隆年間謝遂所作《職貢圖》中的西洋貢使形象。據此可知,當時()A.閉關政策已經名存實亡 B.國人天朝上國觀念松動C.中西文化交流有所擴大 D.朝廷接受男女平等思想【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由材料可知清代西洋貢使的形象由野蠻和怪異的形象變成了比較寫實的文明形象,這說明乾隆時期,隨著新航路開辟和列強殖民擴張,中西方之間文化交流擴大,對西方的認識和了解有所增加,C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乾隆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仍舊存在,排除A項;天朝上國觀念松動是在鴉片戰爭之后,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期男女平等思想并沒有被統治者所接受,排除D項。故選C項。10.歷史學家陳旭麓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圍繞這場戰爭,說法正確的有()A.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喪失C.中外反動勢力開始了公開勾結 D.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0年后(中國)。據材料“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可得出是18401842年鴉片戰爭,符合鴉片戰爭信息的是B項,B項正確;A是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以后,簽到《辛丑條約》的影響,排除A項;C是在18511864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勾結的,排除C項;D是1895年甲午戰爭后出現的,排除D項。故選B項。11.自鴉片戰爭起,清廷的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厘金制度應運而生。厘金本來源自民間用來修葺寺廟的自發籌款,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清廷允許厘金就地征收并留用,且各省被賦予自行籌款的權力。這一定程度上說明()A.清廷財政制度逐漸實現近代化 B.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C.厘金制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清朝中央政權機構發生了變異【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財政狀況惡化,為了籌集軍費應對太平天國運動,“各省被賦予自行籌款的權力”,從這里可以看出地方權限增大,清政府中央集權呈現式微態勢,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厘金制度的興起、發展,并非財政制度的近代化,排除A項;厘金制度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確實有一定的消極影響,但材料沒有提及民族資本主義,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央政權機構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12.《西行漫記毛澤東自述》中毛澤東自述:(1911年)我第一次看到報紙《民立報》(注:應為《民立報》,作者系音譯),刊載著一個名叫黃興的湖南人領導的廣州反清起義和七十二烈士殉難的消息。我深受感動,第一次發表政見,……在文章中提出,把孫中山從日本請回來當新政府的總統,康有為當國務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對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時贊成君主立憲政體B.毛澤東此時尚分不清革命派和立憲派的主張C.此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孫中山尚未回國D.屬于二手史料可能存在不確定性或片面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1年(中國)。據材料“我深受感動,第一次發表政見,……在文章中提出,把孫中山從日本請回來當新政府的總統,康有為當國務總理,梁啟超當外交部長。”可知,毛澤東此時尚分不清革命派和立憲派的主張,B項正確;據材料無法得出這是毛澤東第一次發表政見時贊成君主立憲政體的論斷,排除A項;武昌起義是1911年10月10日,據材料無法得出此時武昌起義已經爆發,孫中山尚未回國的論斷,排除C項;《西行漫記毛澤東自述》屬于一手史料,排除D項。故選B項。13.一戰結束后,《國際聯盟盟約》初稿十一天之內便突擊完成,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但其部分內容卻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A.“大國一致”原則發揮了巨大作用 B.戰后世界和平得到有效維護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的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歐洲)。根據“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但其部分內容卻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可知,一戰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過程非常匆忙,但最終還是被列入對戰敗國的合約內,由此說明大國強權政治操縱了國際秩序,所以才會在短時間內匆忙炮制了這個盟約,D項正確;“大國一致”原則是二戰后期組建的聯合國實行的原則,排除A項;材料只說明《國際聯盟盟約》的制定,未體現出戰后世界的狀況,排除B項;“雙重標準”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4.1919年初,布爾什維克承認村社自治,遵守村社的傳統和規矩,基層蘇維埃常響應農民要求,同意在村社大會或鄉民大會上選舉產生貧農委員會,征糧委員會由村莊各階層的代表組成,不僅僅限于當局確認的“貧農”,從而平息了廣大農民的反抗。這反映出蘇俄()A.政治對現實的妥協 B.農業集體化的基礎薄弱C.民主革命的曲折性 D.新經濟政策的影響有限【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19年的俄國。根據材料“征糧委員會由村莊各階層的代表組成,不僅僅限于當局確認的‘貧農’,從而平息了廣大農民的反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戰時期,布爾什維克為了獲得內戰的勝利,實行余糧收集制,而當時布爾什維克在農村基層的力量相對薄弱,承認村社自治一定程度上利于動員村社力量,為內戰提供物質支援,A項正確;20世紀30年代蘇聯農業集體化開始,排除B項;1917年3月12日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排除C項;1921年新經濟政策開始實施,排除D項。故選A項。15.如圖為學者用的兩種統計方法(艾倫、亨特和希梅爾)對1928—1940年整個蘇聯人口人均消費情況統計圖。由此可知()A.統計數據都具有主觀性 B.蘇聯經濟結構有所調整C.只有一種統計比較準確 D.蘇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蘇聯)。根據材料信息1928—1940年蘇聯人口人均消費整體呈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蘇聯人民生活水平總體提高,推動了人均消費的上升,D項正確;統計數據相對客觀,并不都具有主觀性,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人均消費情況,無法體現蘇聯經濟結構的調整,排除B項;材料中兩種統計方法數據整體趨勢類似,而且材料數據出現不同,需要更多史料進行驗證,排除C項。故選D項。16.1938年3月12日,德國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蘇聯政府提出了召開國際會議制止德國法西斯侵略行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絕。這反映出當時()A.國家性質決定外交關系 B.社會主義制度更具優勢C.綏靖政策到達歷史頂峰 D.國際協調機制有待健全【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8年世界。材料“蘇聯政府提出了召開國際會議制止德國法西斯侵略行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絕”體現的是英法等國對德國的侵略采取的是綏靖政策,說明的是國際協調機制有待健全,D項正確;A項錯在決定說法絕對化,國家性質是影響外交的因素之一,排除A項;當時是資本主義制度占據優勢,排除B項;慕尼黑陰謀是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排除C項。故選D項。17.下圖是學者彭樹智先生的《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著作中,“世界歷史性變化”第五章部分目錄的掃描件。觀察這一目錄可知,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的是()第五章
戰后初期的世界歷史性變化……………(204)一、亞洲戰爭促發革命(205)“印度重新發現了自己”(208)印度尼西亞獨立風云(213)緬甸的新生(217)西亞地區的民族獨立運動(221)以色列的誕生(225)印支三國的浴血抗戰(230)A.緩和與動蕩并存的世界局勢 B.一戰后亞洲殖民運動興起C.世界性反殖民主義運動爆發 D.二戰后亞洲殖民體系崩潰【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后初期(世界)。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亞洲很多地區在戰后進行了反殖運動,20世紀50年代亞洲殖民體系瓦解,D項正確;材料的目錄中沒有體現緩和與動蕩并存的世界局勢,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二戰后的事件,排除B項;世界性反殖民主義運動爆發是在一戰前,排除C項。故選D項。18.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國對抗中,“廚房”一度被賦予了新寓意,充當了“聯結國家、市場與家庭技術政治的節點”。在眾多博覽會上,它被美國政府視為科技進步的象征。在某些大國政治家眼中,“廚房”并不僅是一種國家形象隱喻,還扮演著“核軍備競賽的外交代理品”的角色。這些反映出當時()A.美蘇爭奪焦點是中間地帶 B.霸權主義已不得人心C.新興力量沖擊了兩極格局 D.冷戰對峙具有隱蔽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廚房”“聯結國家、市場與家庭技術政治的節點”“核軍備競賽的外交代理品”可知,當時大國冷戰對峙滲透到社會生活層面,說明的是冷戰具有隱蔽性,D項正確;中間地帶指的是美蘇之間隔著歐、亞、非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霸權主義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新興力量對兩極格局的沖擊,排除C項。故選D項。19.二戰后,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西方社會的福利增長呈現出剛性升勢,但其經濟增長卻是周期性地在蕭條與增長之間搖擺。因此,在某些時刻,西方社會普遍出現“超水平的社會福利”。最符合材料中“某些時刻”表現的是()A.20世紀40年代末,“馬歇爾計劃”實施B.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有化浪潮興起C.20世紀70年代,“滯脹”危機持續蔓延D.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在全球活躍【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歐美國家)。根據材料“西方社會的福利增長呈現出剛性升勢,但其經濟增長卻是周期性地在蕭條與增長之間搖擺。因此,在某些時刻,西方社會普遍出現‘超水平的社會福利’”可知,20世紀70年代由于“超水平的社會福利”導致經濟危機“滯脹”發生,因此,西方國家又減少福利支出,體現了福利增長呈現出剛性升勢,經濟增長卻是周期性地在蕭條與增長之間搖擺,C項正確;20世紀40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末福利持續增長,但沒有發生經濟危機,排除AB項;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在全球活躍和“超水平的社會福利”沒有關系,且90年代,西方經濟出現增長趨勢,排除D項。故選C項。20.下圖反映了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狀況,對圖中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A.“故障”是指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 B.“經濟全球化”已不再是時代的潮流C.“國際機構”有IMF、WB、WTO等 D.“經濟全球化”的阻力來自發達國家【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21世紀初世界。題干漫畫中經濟全球化出了“故障”,國際機構充當維修人員正在檢修故障,意思是國際機構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結合所學,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機構為協調全球經濟事務、推動經濟全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故障”主要是一些“逆全球化”的主張和行為,且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重要原因是這一體系存在弊病,不能完全視之為壞事,排除A項;“經濟全球化”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但仍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的阻力來自多方面,且從材料看不出“來自發達國家”,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40分)21.少數民族政權與大一統材料一遼朝的《鮮演大師墓碑》有“大遼中國”的說法。《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稱蕭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為軒轅黃帝八世孫虞舜后裔。《遼史·世表》則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并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國后遣使向宋上表時,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邊(朝)”,宋為南朝,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1)依據材料一、概括遼夏政權的共同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其原因。材料二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發邊疆地區一覽表(部分)少數民族名稱開發地區百越嶺南、東南沿海地區和山區巴、蜀、蠻、僚、俚西南肅慎、東胡、鮮卑、烏桓(丸)、靺鞨、高句麗、奚、契丹、女真、滿等東北匈奴、鮮卑、丁零、突厥、回鶻、黨項、蒙古、回、維吾爾等北方、西北羌、吐谷渾、吐蕃(藏)等青藏高原高山族(臺灣“原住民”)臺灣島材料三戰國時,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即取消兵車,改為騎兵,同時改穿緊身窄袖、便于作戰的“胡服”。自秦漢以來,歷代都在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后,就根據蒙古長期形成的習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決了游牧民族聚居區的行政管理難題。(2)依據材料二、三、簡述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的貢獻。【答案】(1)特點:華夏認同(自稱為炎黃子孫);與宋并立,共奉“中國”。原因:遼夏政權為證明各自政權的合法性,加強統治;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加深;遼夏政權統治范圍兼跨農耕區和游牧區,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響。(2)貢獻:促進了邊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為中國遼闊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創造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使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質文明被中原漢族學習模仿,豐富漢族的日常生活;創造適合的邊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王朝沿用,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遼朝和西夏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遼朝……有‘大遼中國’的說法。……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西夏李元昊……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之后”得出華夏認同(自稱為炎黃子孫);據材料“遼人……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認為遼宋夏當共奉‘中國’之號”得出與宋并立,共奉“中國”。原因:結合所學從證明政權合法性的政治意圖、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政權并立的現實局面等方面分析。據材料“遼朝……有‘大遼中國’的說法。……認定‘遼之先,出自炎帝’”“西夏李元昊……自稱祖先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鮮卑自稱為黃帝……之后”得出遼夏政權為證明各自政權的合法性,加強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加深,遼夏政權統治范圍兼跨農耕區和游牧區,深受中原王朝文化的影響。【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貢獻:據材料“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開發邊疆地區一覽表”得出促進了邊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為中國遼闊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據材料“趙武靈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得出創造的物質文明和制度文明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使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多彩。如“胡服”等物質文明被中原漢族學習模仿,豐富漢族的日常生活;據材料“歷代都在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統一內外蒙古后,就根據蒙古長期形成的習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決了游牧民族聚居區的行政管理難題”得出創造適合的邊疆管理制度等被中原王朝沿用,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幾乎是持續不斷地進行的。遷徙的過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續移居江南,也有統治階級為了調整邊疆人口分布,免遭敵對政權擄掠,將人口往內地或軍事重鎮的遷移,還有將南方少數民族粗暴地驅趕下山以補充兵員、營戶和奴婢的行為。此外,一些民眾根據自身需要而非受強制性因素影響而形成的自行流動也已經出現。——摘編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材料二明清時期,湖北的荊襄、那陽地區,陜西的巴山老林地區都聚集著許多開發性的經濟移民,他們從事開礦、種靛等生產活動,都把對財富的追求放在首位。當時,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緬甸江頭城出現“閩、廣、江、蜀居貨游藝者數萬”的現象。清代前期,廣東人口則以潮、惠、嘉為中心,向東流向臺灣,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東南亞等地,向西流向廣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陜西等地。——摘編自季松《試論明清人口遷移的時代特征》材料三晚清時期,出洋華工群體以福建、廣東地區的為多,流入地區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東南亞、南美地區為大家。19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舊金山一帶發現金礦,加之受已在海外發財致富的華人影響,急需大量勞動力的美國也被華人認為是淘金之所。在販賣華工所帶來的可觀利潤刺激下,英國等殖民主義者紛紛進行慘無人道的苦力貿易,以至于在華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華人被西方人口販子拐賣出洋。——摘編自趙薇《晚清華工出洋原因探析》(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南朝與明清時期人口遷徙的特點。(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晚清華工出洋現象。【答案】(1)特點:南朝時期:持續不斷:被動遷徙與自行流動同時存在;以自北向南遷徙為主。明清時期:以經濟移民為主;跨境遷徙進一步發展;人口流向較為多元。(2)評述:晚清華工的出洋與近代西方殖民掠奪、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對勞動力的需求密不可分,也與東南沿海老百姓生活艱難、受海外致富華人的影響有關(任意三點);可以折射出晚清中國已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華工成為國際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工出洋推動了美國等海外地區的經濟開發;客觀上傳播了中國文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南朝與明清(中國)。特點:南朝時期:據材料一“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幾乎是持續不斷地進行的”得出,持續不斷;據材料一“統治階級……將人口往內地或軍事重鎮的遷移,……將南方少數民族粗暴地驅趕下山……一些民眾根據自身需要而……自行流動”得出,被動遷徙與自行流動同時存在;據材料一“江北人士持續移居江南”得出,以自北向南遷徙為主。明清時期:據材料二“明清時期,湖北的荊襄、鄖陽地區,陜西的巴山老林地區都聚集著許多開發性的經濟移民”得出,以經濟移民為主;據材料二“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得出,跨境遷徙進一步發展;據材料二“向東流向臺灣,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東南亞等地,向西流向廣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陜西等地”得出,人口流向較為多元。【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評價:從背景、特點、影響等方面分別評價。據材料三“美國舊金山一帶發現金礦,……急需大量勞動力”“英國等殖民主義者紛紛進行慘無人道的苦力貿易”可知,晚清華工的出洋與近代西方殖民掠奪、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對勞動力的需求密不可分,可以折射出晚清中國已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華工成為國際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晚清時期東南沿海老百姓生活艱難、受海外致富華人的影響有關;華工推動了美國等海外地區的經濟開發;客觀上傳播了中國文化。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某種意義上說,20世紀歷史的進程意味著西方的衰落。倫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聞。它們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國,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傳統的歐洲體系的崩潰已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鐵路旅客運輸服務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監管課件
- 鐵路的管理體制鐵道概論課件
- 鐵路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發展的新趨勢課件
- 鐵路貨物運輸保險YourSiteHere83課件
- 鐵路信號與通信設備-接發列車工作-1738488352028
- 中醫文化課件培訓教材
- 權威二手房成交合同匯編
- 部分時間工作的合同
- 四川輕化工大學《應用分析化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高安市吳有訓實驗校2025屆初三中考仿真模擬卷(一)數學試題含解析
- 糖尿病患者飲食指導課件
- 倉庫規劃目標管理
- 【MOOC】宇宙簡史-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MOOC】現代養殖設施與設備-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論文后期檢查報告范文
- 汽輪機課件完整版本
- 《電子商務數據分析》教學大綱
- 醫療面試自我介紹
- 紅色家書課件背景
- 拆地磚砸壞地暖的合同(2篇)
- 2024員工質量意識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