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這體現的特點是(

)A.兵農合一 B.中央集權 C.因俗而治 D.專制主義2.“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儀,造都邑,遂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內外之官。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柄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臺。”上述材料應出自A.《史記》 B.《唐書》 C.《宋史》 D.《元史》3.“其部長日孛堇,行兵則稱日猛安、謀克,從其多寡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材料描述的制度存在于(

)A.遼 B.西夏 C.金 D.元4.據《南臺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如今)凡有調遣軍情重視及創動管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與中央權利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C.行政長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權利不再受到中央節制5.魏源論及元代省域時寫道:“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合浙東、浙西為一,而錢塘之險失。淮東、淮西,漢南、漢北州縣錯隸,而淮、漢之險失。漢中隸秦,歸州隸楚,又合內江、外江為一,而蜀之險失。”這是為了(

)A.糾正行省制度自身缺陷 B.防止地方據險形成割據C.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 D.延續秦朝以來的郡縣制6.元朝設置行省的基本情況(部分)如表所示,據此可推知這時期的行省行省概況嶺北、遼陽防范蒙古諸王,控制蒙古部眾以及供給軍需陜西、四川、云南、河南位于中原關中及西南邊境要地,以控制軍事重鎮為重江浙、湖廣、江西搜刮財賦,其治所往往設在便于與朝廷聯絡和指揮的水陸交通要沖之地,而不置于該省的中心地帶A.擁有很大的自主權 B.側重對地方的軍事遏制C.控制了中央的財政收入 D.有利于維系元朝的統治7.我國行省制度最早開始于A.唐朝B.元朝C.宋朝D.明朝8.元朝官修史書《遼史》載:“天地之間,風氣異宜;人生其間,各適其便。……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這可以用來說明(

)A.農耕文明優于游牧文明 B.各族群經濟交往的必然性C.地理環境決定文明高低 D.長城南北地理區域的封閉性9.金朝將東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謀克大批遷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據推算,遷居中原地區的女真人大約有200萬人左右,遷往內蒙古地區的大約有40萬人左右。這一做法(

)A.使中央權力下移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催生了南北面官 D.消除了華夷差別10.《遼史》載:“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這一官制體現()A.行政區劃的混亂 B.等級分化的嚴重 C.統治危機的加深 D.因俗而治的特點11.元朝行省的劃界原則,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的做法,明確以犬牙交錯為主導……為了打破太行山之險,讓腹里地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合并山東、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為了打破南嶺之險,采取南北縱切的方法,讓湖廣行省越過南嶺而有廣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之地。采取這種措施旨在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促進邊疆地區發展C.便利地方之間聯系 D.加強中央集權統治12.元朝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下列關于元朝對邊疆的管理對應正確的是(

)A.西域——江浙行省 B.臺灣——澎湖巡檢司C.吐蕃——宣慰司 D.東北——宣政院二、主觀題13.錢穆認為,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仍可不變。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滅亡)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論》材料二

他(秦始皇)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它)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無地方的,中國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國的香港。——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請回答:(1)材料一論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該制度實施產生了什么后果?(2)材料二中秦始皇設置的“若干行政區”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較,其主要特點是什么?(3)材料三中錢穆論述的是哪一制度,錢穆認為該制度的缺點是什么?(4)依據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遼朝建國之初,耶律阿保機“乃自稱皇帝,署中國官號”“多用漢人,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千,以代刻木之約。又制婚嫁,置官號”。遼太宗在位時大力推動農業發展,“以烏古之地水草豐美,命甌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為農田”,隨著具備各項技藝的中原人戶大量遷居遼境,遼朝諸種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胡嶠記載遼上京:“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伎術”。遼圣宗大中祥符元年,宋使路振至中京,遼圣宗衣漢服接見,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宋使蘇轍見到燕京漢人“衣服漸變存語言”“左衽今已半”。——摘編自劉璐、張宏利《遼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材料二

清朝邊疆治理采取“因俗治邊”的政策,是在充分尊重、認可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宗教信仰和社會文化的基礎上,以加強對西北邊疆的管理與控制。入關之初,清統治者就對西北少數民族公開宣布:“一切政治,悉因其俗”,并設立機構處理少數民族的日常事務。在西寧地區,清朝設立專門辦事大臣,掌管青海、碩特、輝特等部的軍政大權,同時節制西寧的文武官員。在新疆地區,廢除伯克官職的世襲制度,而由清政府直接任免,并制定官員品級,頒發官級印記。通過各城的大臣對各地區民政事務進行監督,對伯克的工作進行考核,并據此決定伯克的升遷等。——摘編自賈原《清政府對西北邊疆地區因俗治邊政策研究》材料三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黨的民族政策確立、調整和創新發展也始終圍繞黨和人民事業的中心工作,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呈現“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特質。——摘編自狄鴻旭《新中國民族政策“人民中心”特質的歷史演進、實踐成效與經驗啟示》(1)根據材料一,概括遼朝民族交往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治邊政策的積極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民族政策的認識。15.閱讀材料,完成要求。材料

下表《中外歷史綱要(上)》模塊篇目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外歷史綱要(上)》中選取兩個以上的簡目,設計教材編寫的任一主旨思路,并概述和說明該思路。(要求:明確寫出所設計的思路,持論有據,表述清晰,概述和說明準確全面)參考答案:1.C【詳解】遼朝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C項正確;南北面官制度無法體現兵農合一、中央集權的特點,排除AB項;專制主義是國家權力集中于一個統治者手中,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2.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元世祖繼位后在中央設立中書省、樞密院管理行政和軍事,設御史臺監察地方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應出自《元史》故D項正確。ABC均不符合題意,故排除。3.C【詳解】根據材料中的“猛安、謀克”可知是猛安謀克制度,這是女真族的制度,存在于金政權,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4.B【詳解】“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說明江浙行省獲得了急事處置權。地方絕對服從于中央、行省長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錯誤。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元代的這種地方行政區劃方式恰恰打破了傳統的“山川形便”的原則,呈現出“犬牙相入”的新特點,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地方割據,B項正確。材料中所提及的關于行省的內容,是為了通過這種缺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并不是為了糾正行省的缺陷,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及邊疆地區,且在元代邊疆地區通過設置特殊機構管轄,行省設置管轄的較少,排除C項;行省制是一種創新,并不是延續了郡縣制,排除D項。故選B項。6.D【詳解】材料中的行省有的負責控制財政收入,有的負責加強軍事控制以及防范蒙古諸王,都有利于維系元朝的統治,故選D項;從材料看不出行省擁有很大的自主權,故排除A項;從材料可以看出江浙、湖廣、江西這幾個行省是為了搜刮財富,而不是側重于軍事遏制,故排除B項;陜西、四川、云南、河南這幾個行省主要是以軍事控制目的為主,而不是以控制朝廷財政收入為主,故排除C項。7.B【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元朝是我國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朝代,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轄,元朝設立了行省制度,所以,我國行省制度最早開始于元朝,行省制度對我國后世影響極其深遠,直接影響到我國今天仍然在推行的省級行政機構。B正確。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行省制度【詳解】請在此輸入詳解!8.B【詳解】根據材料“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可知,長城以南的地區屬于農耕文明區,長城以北的地區主要是游牧文明區,因此,各族群之間需要進行經濟交往以互通有無,B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說明農耕文明優于游牧文明,排除A項;地理環境影響人類文明的類型,但“決定”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長城南北地理區域的封閉性,排除D項。故選B項。9.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據材料“金朝將東北及上京等地的猛安謀克大批遷往今北京、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及所學知識可知,金朝將女真人遷移到漢族為主的地區,這推動了女真人與漢人的交往、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權力變化,排除A項;南北面官制度是遼朝的制度,排除C項;將大量女真人遷往黃河流域沒有消除華夷差別,排除D項。故選B項。10.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從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中可知,契丹設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務,設置南面官管理漢人事務,說明其統治政策的特點是實行因俗而治,D項正確;南北面官制并非地方制度,排除A項;南北面官制度體現了因俗而治,并非等級分化,排除B項;因俗而治有利于鞏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11.D【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的做法,按“犬牙交錯”原則劃分行省,目的是加強軍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據,加強中央集權,故D項正確;材料與“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無關,故A項錯誤;行省制不僅僅是促進邊疆地區發展,故B項錯誤;行省制的劃分不利于地方之間聯系,故C項錯誤。12.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隸屬于福建晉江的澎湖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B項正確;元朝設北庭都護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排除A項;元朝在吐蕃地區設置宣政院管轄,排除C項;元朝在東北地區設遼陽行省管轄,排除D項。故選B項。13.(1)分封制。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最終導致周王朝的滅亡。(2)郡縣制。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3)行省制;地方無權,權只在中央(有中央無地方)。(4)加強中央集權,防范地方割據勢力。【詳解】(1)由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可知是分封制。由材料“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可知分封制后期,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2)由材料“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可知是郡縣制。由材料“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員可知,其特點是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理。(3)由材料“(它)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可知是元代的行省制。由材料“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可知錢穆認為行省制使地方無權,權只在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本源精神”是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地方割據。14.(1)特點:政治上借鑒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經濟上積極推動農耕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文化上參考漢字創制文字;社會生活上促進契丹與漢族習俗的融合。(2)積極影響:因俗而治,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權益;設官分職,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加強軍政管理,有利于維護領土完整和邊疆穩定。(3)認識:尊重各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堅持維護各族人民利益;推動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本題要求根據材料分析問題,首先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四方面考慮。根據材料遼朝建國之初,耶律阿保機“乃自稱皇帝,署中國官號”,可得出政治上借鑒中原王朝的政治體制;根據材料遼太宗在位時大力推動農業發展,隨著具備各項技藝的中原人戶大量遷居遼境,遼朝諸種手工業逐漸發展起來,可以得出經濟上積極推動農耕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根據材料耶律阿保機作文字數千,以代刻木之約,可以得出文化上參考漢字創制文字;根據材料“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伎術”。遼圣宗大中祥符元年,宋使路振至中京,遼圣宗衣漢服接見,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宋使蘇轍見到燕京漢人“衣服漸變存語言”“左衽今已半”,可以得出社會生活上促進契丹與漢族習俗的融合。(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清時期。根據材料清朝邊疆治理采取“因俗治邊”的政策,推出因俗而治,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的權益;根據材料設立機構處理少數民族的日常事務,推出設官分職,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根據材料在西寧地區,清朝設立專門辦事大臣,掌管青海、碩特、輝特等部的軍政大權,同時節制西寧的文武官員。在新疆地區,廢除伯克官職的世襲制度,而由清政府直接任免,并制定官員品級,頒發官級印記,可以推出加強軍政管理,有利于維護領土完整和邊疆穩定。(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新中國。根據材料的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特質。得出尊重各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堅持維護各族人民利益;根據始終圍繞黨和人民事業的中心工作,可以得出推動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他的只要合理即可。15.【示例】篇目: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思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概述說明:秦朝順應歷史潮流,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漢代開疆拓土,通過對匈奴的戰爭及在西北西南地區的治理,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加強。在結束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后,隋唐政府通過完善中央集權政治,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進一步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同時,隋唐時期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元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通過推行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等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統治。明清時期,通過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平定分裂勢力的叛亂、抗擊外來侵略等措施,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鞏固。可見,中國古代統一進程不但繼續維持,而且不斷地發展和鞏固。在此過程中,以漢族為主體,各民族的文化不斷交融,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結:綜上所述,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詳解】根據材料以及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表明:統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分裂是暫時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時期也存在明顯的統一趨勢。從時間上看,合長于分;從空間上看,合的范圍不斷擴大;從程度上看,合的穩定性越來越強。中國古代經歷了幾次大分裂和局部統一的時代,首先是大分裂,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割據混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遼、宋、夏、金、蒙古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其次在經歷了大分裂之后往往首先實現了局部統一,中國古代經歷了戰國時期諸侯大國“戰國七雄”的局部統一、東漢后期,曹操對北方的局部統一、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各自境內的局部統一、十六國東晉對峙時期,東晉在南方的局部統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黃河流域的短暫局部統一、南北朝時期,北魏、北周對黃河流域的局部統一和宋、齊、梁、陳在南方的局部統一、五代、遼、宋、夏、金時期,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部統一,南宋在江南地區的局部統一以及少數民族政權遼、金在我國北方這些局部統一的階段,這些局部統一都最終為之后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在局部統一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我國歷史的幾個大一統時期。中國古代的大一統進程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形成和初步發展:公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