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單元測評手冊第9單元_第1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單元測評手冊第9單元_第2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單元測評手冊第9單元_第3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單元測評手冊第9單元_第4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單元測評手冊第9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小卷(九)第九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政策,統購價格由中央規定,對城市人民和農村缺糧人民實行糧食計劃供應,嚴禁私商自由經營糧食。這一政策的制定()A.是基于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B.是基于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的需要C.是基于國家應對經濟困難的需要D.是基于國家全面建設的需要2.下表為1953—1957年我國工業與基本建設投資情況統計表。工業投資金額基本建設投資項目數行業比例(%)投資主體比例(%)金額(億元)重工業85中央81.8481.15輕工業15地方18.2107.32上表反映了新中國()A.產業結構的均衡發展B.工業體系的構建模式C.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D.地方經濟發展的困境3.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第一機械工業部的招待所里竟然住下了1440人,他們全部是工業部下屬企業的工作人員,他們來北京只有一個目的:要錢要人。這說明了()A.國民經濟恢復勢頭迅猛B.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確立C.國家優先發展機械工業D.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大變革4.有學者評論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某項經濟政策:“它為私人資本的消亡設計了一個‘退出通道’,它意味著產權改造的實質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表明中國建立了私營經濟體系B.實現了生產關系的變革C.導致了“浮夸風”的出現D.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5.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市場形勢的回顧和展望》的社論,提到“關系民生最大的糧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長了30.9%”。這說明()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B.“大躍進”運動造成中國城市人口猛增C.中國市場經濟建設成績斐然D.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糧食短缺6.1959年5月至9月,中共中央連續發出指示,決定恢復農民自留地,允許社員私人喂養家禽家畜,宣布社員房前屋后的零星樹木歸社員私有,社員家庭生產的產品可在集市上出售;并規定公社、生產隊生產的物資,在完成國家任務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這主要表明當時的黨和國家()A.運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市場經濟B.調整所有制結構并恢復發展私營經濟C.充分認識到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D.采取具體措施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失誤7.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是現階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復農村集市。這項政策()A.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B.根除了“左”傾錯誤C.旨在加快工業化進程D.意在糾正“一大二公”8.1979年,中國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搞起了“羞答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政策從此變更。這里“羞答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A.嚴格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制B.將市場作為手段加以提倡C.否定計劃配置資源的影響D.一定程度上發揮市場的作用9.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對農副產品的統購派購減少,而由農民進行市場交易的,或者超產由國家加價收購的農副產品數量越來越多。這反映了()A.發展市場經濟成為國人共識B.計劃經濟退出歷史舞臺C.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D.城市對農產品需求增加10.1984年,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提出“允許職工投資入股,年終分紅”,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經濟的鞏固和發展,可以“運用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市場經濟體制B.改變分配方式C.鞏固公有制的地位D.增強企業活力11.1997年,全國個體工商戶達2850萬戶,從業人員達5541萬人;私營企業達96萬家,從業人員達1349萬人。1999年1月,經國家外經貿部批準,20家私營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涉及飼料、食品、農業開發、醫藥和計算機軟件開發等行業。這表明在中國()A.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C.非公有制經濟對經濟發展影響增強D.現代企業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12.20世紀80年代,我們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鹽時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時代。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們逐步進入從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費品轉型的時期。這次轉型最能說明()A.市場的供給更為充足B.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C.農村生產力出現躍進D.計劃經濟觀念日益淡化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其中第13題28分,第14題24分,共52分)13.(28分)人口流動是歷史長河的縮影,折射出社會發展的興衰演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帶遷居南方,古有民諺“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羅香林教授認為,除了其他零星的遷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經商而遷至的,歷史上客家人曾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第一次:受“五胡亂華”影響,自東晉始,大批中原人舉族南遷至長江流域。第二次:唐末的黃巢之亂,迫使客家先民繼續南下,到達閩、粵、贛接合部,成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與當地的土著和先期遷入其地的畬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終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內部人口激增,因資源有限,大批閩、粵客家人從客家大本營向外遷移,最遠內遷至川、桂等地區,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即發生在此時期。第五次:清朝咸豐(1850—1861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遷至廣東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材料二1978年至1983年,我國流動外出的農民總數不足200萬人;而到1987年,流動人口數量就猛增至1810萬人。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流動人口數量的增長更是勢不可擋,其中1995年全國流動人口數量達到707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進一步提高到5.86%。人口大多由內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動。——摘編自徐德莉《近代化視角下的中國農村人口流動》(1)客家人尋根河洛,源于我國古代哪種制度?依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遷的主要原因。(6分)(2)依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概括第五次遷徙中部分客家人遷往海外的歷史背景。(6分)(3)依據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各時期人口流動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指出改革開放后人口流動現象與歷史上客家人的遷徙運動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6分)14.(2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中蘇兩國對各自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都經歷了一系列的探索。蘇聯:1936年,對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1939年宣布向共產主義過渡。1959年,赫魯曉夫斷言蘇聯已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1961年宣布在20年內“將基本上建成共產主義社會”。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稱蘇聯建成了“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1977年,蘇聯憲法載明“蘇聯已經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國: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中共八屆二中全會提出“要用十年趕英,二十年趕美,五十年實現共產主義”。1987年,中共十三大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從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結合材料和蘇、中社會主義建設的史實,談談你對“正確認識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探索”的認識,并對你的認識進行簡要闡述。(要求:結論明確,依據史實,闡述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楚。)(24分)單元小卷(九)1.A[解析]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政策,是基于“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故A項正確;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政策,是基于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與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無關,故B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為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了基礎,因此1953年的計劃政策不是國家經濟困難導致的,故C項錯誤;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是在1956年,故D項錯誤。2.B[解析]產業結構是指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在產業中所占的比重,表格不能反映其“均衡發展”,故A項錯誤;表格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重工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二是中央和地方在基本建設上的投資數額與比例,這說明1953—1957年中央主要投資重工業領域,體現了工業體系的構建模式,故B項正確;社會主義制度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確立的,表格對此無體現,故C項錯誤;表格未體現地方經濟發展的困境,故D項錯誤。3.B[解析]1952年底,新中國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已經完成,故A項錯誤;隨著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人員、財務要遵循指令性計劃,工業部下屬企業的工作人員要想得到財力及人力的支持,只能找第一機械工業部,故B項正確;1956年正處于“一五”計劃期間,“一五”計劃優先發展的是重工業,故C項錯誤;隨著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大變革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D項錯誤。4.B[解析]建立私營經濟體系與材料中“為私人資本的消亡設計了一個‘退出通道’”不符,故A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實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私營工商業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實現了生產資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故B項正確;“浮夸風”的出現是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片面追求多和快,忽視客觀經濟發展規律導致的,故C項錯誤;社會主義改造是在國民經濟恢復實現后進行的,故D項錯誤。5.B[解析]1959—1961年我國處于嚴重經濟困難時期,人民生活水平并沒有顯著提高,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提供的時間可知,當時的中國處在“大躍進”時期,據材料“關系民生最大的糧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長了30.9%”可以得出“大躍進”運動造成中國城市人口猛增,從而使糧食零售量得到增長,故B項正確;我國明確提出市場經濟的概念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故C項錯誤;據材料“關系民生最大的糧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長了30.9%”可知,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糧食短缺不符合題意,故D項錯誤。6.D[解析]由“1959年”及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故A項錯誤;恢復發展私營經濟與史實不符,故B項錯誤;我國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的改革開放過程中,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進行改革,故C項錯誤;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客觀經濟發展規律,超越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面對經濟困難的狀況,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材料反映的就是中共中央所采取的一些具體措施,故D項正確。7.D[解析]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針并未改變土地公有的性質,故A項錯誤;“八字”方針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大躍進”造成的一些混亂,但并未根除“左”傾錯誤,故B項錯誤;“八字”方針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躍進”以來工農業發展過急過快的現象,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1960年”“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1960年提出“八字”方針,其意在調整、糾正1958年以來人民公社化運動中“一大二公”的現象,故D項正確。8.D[解析]根據材料“1979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尚未建立嚴格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制,故A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只是嘗試以市場作為發展經濟的手段,并未提倡,故B項錯誤;否定計劃配置資源的影響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并結合“1979年”“羞答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知,其指的是該時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市場的作用,故D項正確。9.C[解析]材料只反映出“農民進行市場交易”,不能說明“發展市場經濟成為國人共識”,故A項錯誤;“對農副產品的統購派購減少”,但沒有廢除統購派購制度,計劃經濟仍然存在,故B項錯誤;“農民進行市場交易”說明逐漸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城市對農產品需求增加,故D項錯誤。10.D[解析]材料中的時間是1984年,據材料“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提出‘允許職工投資入股,年終分紅’,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經濟的鞏固和發展,可以‘運用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可知,這是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不是主要目的,故A項錯誤;“允許職工投資入股,年終分紅”目的是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改變分配方式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項錯誤;綜合上述分析可知,鞏固公有制的地位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故C項錯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故D項正確。11.C[解析]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主體,故A項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紀初,故B項錯誤;材料數據表明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數量較多,從業人員規模龐大,這些都表明非公有制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增強,故C項正確;材料未說明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都實行現代企業制度,故D項錯誤。12.A[解析]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我們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鹽時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時代。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我們逐步進入從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費品轉型的時期”可以得出,這次轉型最能說明市場的供給更為充足,故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涉及對外開放,故B項錯誤;材料說的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涉及農村生產力水平的躍進,故C項錯誤;材料說的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沒有涉及計劃經濟觀念的轉變,故D項錯誤。13.(1)制度:宗法制。原因:戰亂;人地矛盾尖銳;經濟重心的南移;官職遷調或經商。(任答兩點即可)(2)背景:鴉片戰爭后清朝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通商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