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風險控制作業指導書_第1頁
企業風險控制作業指導書_第2頁
企業風險控制作業指導書_第3頁
企業風險控制作業指導書_第4頁
企業風險控制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企業風險控制作業指導書TOC\o"1-2"\h\u599第1章企業風險控制概述 4250011.1風險的定義與分類 4239521.1.1風險的定義 4205361.1.2風險的分類 4269731.2風險控制的意義與目標 476821.2.1風險控制的意義 4177961.2.2風險控制的目標 5280641.3企業風險控制的基本流程 532191.3.1風險識別 5205661.3.2風險評估 5122661.3.3風險應對 5108851.3.4風險監測 5248001.3.5風險溝通 5135011.3.6風險審查與改進 522542第2章風險識別與評估 5180022.1風險識別方法 551372.1.1文獻調研法 6157762.1.2問卷調查法 6131212.1.3訪談法 6152012.1.4工作分析法 6266672.1.5故障樹分析法(FTA) 6209292.1.6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 6181292.2風險評估方法 633552.2.1定性評估法 6227832.2.2定量評估法 6111312.2.3情景分析法 667122.2.4模糊綜合評估法 6167362.2.5風險矩陣法 7163842.3風險排序與篩選 7156922.3.1風險等級劃分 765482.3.2風險排序 723452.3.3風險篩選 7272182.3.4風險監測與更新 716272第3章風險應對策略 7318313.1風險規避 7236593.1.1定義與適用范圍 7217953.1.2具體措施 7193433.2風險降低 810883.2.1定義與適用范圍 833913.2.2具體措施 810863.3風險轉移與分擔 8101703.3.1定義與適用范圍 8103783.3.2具體措施 85697第4章風險控制措施 899494.1內部控制措施 8105464.1.1組織與管理控制 83554.1.2財務控制 8102934.1.3人力資源控制 9324474.1.4運營控制 9201064.1.5信息與溝通控制 919514.2外部控制措施 9150894.2.1政策法規遵循 9157394.2.2市場風險控制 9306704.2.3合同風險控制 9319184.3風險控制手段的選擇與應用 995914.3.1風險預防 9194764.3.2風險分散 9245164.3.3風險轉移 1037874.3.4風險承受 103534.3.5風險監控與改進 1012493第5章風險控制組織體系 10149615.1風險控制組織架構 1034475.1.1總體架構 10239385.1.2部門設置 1018555.2風險控制崗位職責 1073915.2.1風險管理部門職責 10169345.2.2內部審計部門職責 119705.2.3法律事務部門職責 11160405.2.4安全生產部門職責 1146385.2.5信息安全部門職責 11166965.3風險控制人員培訓與管理 11221225.3.1培訓內容 1147425.3.2培訓方式 113935.3.3人員管理 1218218第6章風險控制信息系統 1221056.1信息系統的構建與維護 12290296.1.1系統構建原則 12190186.1.2系統架構設計 12302226.1.3系統功能模塊 12133986.1.4系統維護與優化 12179096.2風險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13143696.2.1數據收集 1318486.2.2數據處理 1364156.3風險預警與報告 13221116.3.1風險預警 13136656.3.2風險報告 1317723第7章風險控制制度與流程 13312347.1風險控制政策與規定 13117377.1.1制定風險控制政策 14241237.1.2風險控制規定 14251087.2風險控制流程設計 14280347.2.1風險識別 14175297.2.2風險評估 14228467.2.3風險應對 14321647.2.4風險監控 1464617.3風險控制制度的執行與監督 14228547.3.1制度執行 1564317.3.2制度監督 1528772第8章風險控制案例分析 1587318.1典型風險案例介紹 15129498.1.1財務風險案例 15275748.1.2法律風險案例 15118608.1.3運營風險案例 15213538.2風險控制措施分析 16144838.2.1財務風險控制措施 16313068.2.2法律風險控制措施 16220688.2.3運營風險控制措施 16166948.3案例啟示與總結 167710第9章風險控制績效評價 1679509.1風險控制績效指標體系 16166319.1.1指標設置原則 16271339.1.2指標體系構成 1630339.2績效評價方法與流程 17132919.2.1評價方法 1795899.2.2評價流程 1770459.3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與改進 173839.3.1結果應用 17160009.3.2改進措施 179312第10章風險控制持續改進 18794210.1風險控制監測與審計 182495110.1.1監測機制建立 18752810.1.2風險控制審計 182060110.1.3風險控制報告 182881310.2風險控制改進措施 182320910.2.1風險控制優化 18684310.2.2風險控制培訓 18179510.2.3風險控制資源保障 18144110.3風險控制文化建設與推廣 19936110.3.1風險控制文化培育 19200710.3.2風險控制宣傳與推廣 191138410.3.3風險控制激勵機制 192640710.3.4風險控制溝通與交流 19第1章企業風險控制概述1.1風險的定義與分類1.1.1風險的定義風險是指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企業在實現其經營目標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潛在損失。風險存在于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既包括內部因素,如管理、操作、人員等,也包括外部因素,如市場、政策、法律等。1.1.2風險的分類企業風險可分為以下幾類:(1)戰略風險:由于企業戰略決策失誤或外部環境變化導致的損失風險;(2)市場風險:由于市場價格波動、客戶需求變化等導致的損失風險;(3)信用風險:因客戶或合作伙伴違約、破產等導致的損失風險;(4)操作風險:因內部管理、操作失誤、信息系統故障等導致的損失風險;(5)法律風險:因法律法規變化、合同糾紛等導致的損失風險;(6)合規風險:因違反法律法規、行業規范等導致的損失風險;(7)財務風險:因資金籌集、使用、分配等導致的損失風險;(8)人力資源風險:因員工離職、招聘不當、培訓不足等導致的損失風險。1.2風險控制的意義與目標1.2.1風險控制的意義企業風險控制是保證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實施風險控制可以:(1)提高企業對風險的認識,降低潛在損失;(2)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營效益;(3)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市場地位;(4)保障企業合法權益,維護企業聲譽;(5)促進企業內部管理提升,提高員工風險意識。1.2.2風險控制的目標企業風險控制的目標主要包括:(1)保證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2)合理分配和利用資源,降低風險損失;(3)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管理水平;(4)保障企業合法權益,避免法律糾紛;(5)提高員工風險意識,營造良好的風險管理氛圍。1.3企業風險控制的基本流程1.3.1風險識別通過收集、整理、分析企業內外部信息,識別企業面臨的風險,為風險控制提供依據。1.3.2風險評估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量化評估,分析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確定風險等級。1.3.3風險應對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措施,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1.3.4風險監測建立風險監測機制,對風險應對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跟蹤、檢查和評價,保證風險處于可控范圍內。1.3.5風險溝通加強企業內部風險信息的溝通與交流,提高員工風險意識,促進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1.3.6風險審查與改進定期對企業風險控制工作進行審查,發覺問題及時改進,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第2章風險識別與評估2.1風險識別方法風險識別是企業風險控制的首要步驟,旨在全面、系統地識別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以下為風險識別的主要方法:2.1.1文獻調研法通過查閱相關政策、法規、標準及行業資料,收集企業內外部風險信息,為企業風險識別提供依據。2.1.2問卷調查法設計適用于企業各層級、各部門的問卷調查,廣泛收集員工對潛在風險的認知和看法。2.1.3訪談法對企業內部關鍵崗位、關鍵人員進行一對一訪談,深入了解企業運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2.1.4工作分析法分析企業各崗位職責、流程,識別可能存在的風險點。2.1.5故障樹分析法(FTA)通過構建故障樹,對企業可能發生的、故障進行系統分析,識別風險因素。2.1.6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針對企業生產、服務等環節,識別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點,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2.2風險評估方法風險評估是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量化、分析,以便企業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以下為風險評估的主要方法:2.2.1定性評估法通過專家打分、經驗判斷等方法,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影響程度、緊急程度等進行定性評估。2.2.2定量評估法運用數學模型、統計方法等,對風險進行量化評估,包括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等。2.2.3情景分析法構建不同情景,分析企業面臨的風險及其影響,以評估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2.2.4模糊綜合評估法針對風險因素的不確定性,運用模糊數學方法進行綜合評估。2.2.5風險矩陣法結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構建風險矩陣,對企業風險進行分類、排序。2.3風險排序與篩選對識別和評估出的風險進行排序與篩選,有助于企業集中資源和精力應對重要風險。以下為風險排序與篩選的主要方法:2.3.1風險等級劃分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將風險劃分為高、中、低等級,以便企業制定針對性的風險應對措施。2.3.2風險排序按照風險等級、影響程度、發生可能性等指標,對企業面臨的風險進行排序。2.3.3風險篩選結合企業戰略目標、風險承受能力等因素,篩選出對企業影響較大、需優先控制的風險。2.3.4風險監測與更新定期對風險進行監測、評估,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更新風險信息,保證風險識別與評估的準確性。第3章風險應對策略3.1風險規避3.1.1定義與適用范圍風險規避是指企業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導致損失的風險事件的發生。該策略適用于對企業經營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且難以通過其他手段有效控制的風險。3.1.2具體措施(1)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保證企業運營合規;(2)加強對市場、政策、技術等外部環境的監測,提前預判潛在風險;(3)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風險因素,避免盲目投資;(4)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對可能引發風險的事件進行實時監控;(5)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風險意識,預防人為失誤引發的風險。3.2風險降低3.2.1定義與適用范圍風險降低是指企業采取措施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或減輕風險事件帶來的損失。該策略適用于風險程度較高、企業有能力進行控制的風險。3.2.2具體措施(1)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風險管理水平;(2)加強風險識別和評估,明確風險等級和優先級;(3)采取技術手段、管理手段等降低風險發生概率;(4)制定應急預案,保證在風險事件發生時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損失;(5)加強企業內部溝通與協作,提高風險應對能力。3.3風險轉移與分擔3.3.1定義與適用范圍風險轉移與分擔是指企業通過保險、合同等方式將風險部分或全部轉移給其他方,以減輕企業自身風險壓力。該策略適用于企業難以承擔或不愿承擔的風險。3.3.2具體措施(1)購買保險,將部分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2)與其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承擔風險;(3)通過合同條款明確雙方風險分擔責任;(4)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對沖市場風險;(5)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降低企業聲譽風險。第4章風險控制措施4.1內部控制措施4.1.1組織與管理控制企業應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和員工的職責與權限,保證風險控制工作有效開展。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對各類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和監控。4.1.2財務控制加強財務管理,保證財務報表真實、完整、準確。建立嚴格的預算管理制度,對資金進行合理分配和有效監控。加強對往來款項、存貨、固定資產等的管理,降低財務風險。4.1.3人力資源控制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選拔、培訓、激勵和留住人才。對關鍵崗位實行輪崗制度,降低員工道德風險。加強員工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員工風險意識。4.1.4運營控制制定完善的業務流程和操作規范,保證企業運營高效、順暢。加強對業務環節的風險控制,設立關鍵控制點,保證各項業務活動符合法律法規和公司政策。4.1.5信息與溝通控制建立健全信息與溝通體系,保證信息的及時、準確、完整傳遞。加強信息系統安全管理,防范信息泄露、篡改等風險。提高員工溝通能力,促進內部信息共享。4.2外部控制措施4.2.1政策法規遵循關注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變化,保證企業業務活動符合法律要求。建立合規管理體系,加強對政策法規的研究和培訓,降低法律風險。4.2.2市場風險控制加強市場調查和分析,了解市場動態,合理預測市場趨勢。建立客戶信用評價體系,降低客戶違約風險。通過多元化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手段,降低市場風險。4.2.3合同風險控制加強合同管理,保證合同條款明確、合理。對合同履行過程進行監控,及時發覺并解決合同糾紛。建立合同風險預警機制,防范合同風險。4.3風險控制手段的選擇與應用4.3.1風險預防通過加強內部控制、提高員工素質、優化業務流程等手段,預防風險的發生。對潛在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4.3.2風險分散通過多元化投資、業務拓展、合作伙伴關系等手段,降低單一風險對企業的影響。合理分配資源,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4.3.3風險轉移通過購買保險、簽訂合同等方式,將部分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合理選擇保險產品,保證風險轉移效果。4.3.4風險承受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合理確定企業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對無法避免的風險,制定應急預案,保證企業在風險發生時能夠有效應對。4.3.5風險監控與改進建立風險監控機制,定期對風險控制措施進行檢查和評價。根據風險監控結果,不斷完善和優化風險控制手段,提高企業風險控制能力。第5章風險控制組織體系5.1風險控制組織架構5.1.1總體架構企業風險控制組織架構應包括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決策層負責制定企業風險控制戰略和政策;管理層負責制定具體的風險控制措施和計劃;執行層負責具體實施風險控制工作。5.1.2部門設置企業應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風險類型,設立以下部門或崗位:(1)風險管理部門:負責企業整體風險的識別、評估、監控和控制工作;(2)內部審計部門:負責對企業風險控制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審計;(3)法律事務部門:負責處理企業法律風險,提供法律支持;(4)安全生產部門:負責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的控制;(5)信息安全部門:負責企業信息安全風險的控制。5.2風險控制崗位職責5.2.1風險管理部門職責(1)制定企業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2)組織企業風險識別、評估和分類;(3)制定企業風險應對策略和措施;(4)跟蹤監控企業風險,定期發布風險報告;(5)協調各部門共同推進風險控制工作。5.2.2內部審計部門職責(1)對風險控制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審計;(2)評估風險控制效果,提出改進意見;(3)參與企業風險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訂;(4)對企業風險控制工作進行持續監督。5.2.3法律事務部門職責(1)為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和風險評估;(2)參與企業合同審核,保證合同符合法律法規要求;(3)處理企業法律糾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4)組織企業法律培訓,提高員工法律意識。5.2.4安全生產部門職責(1)制定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2)組織安全生產風險識別、評估和監控;(3)制定安全生產應急預案;(4)開展安全生產培訓,提高員工安全意識。5.2.5信息安全部門職責(1)制定企業信息安全管理制度;(2)組織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監控;(3)制定信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4)開展信息安全培訓,提高員工信息安全意識。5.3風險控制人員培訓與管理5.3.1培訓內容(1)風險控制基礎知識;(2)企業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3)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方法;(4)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及相關要求;(5)實際案例分析。5.3.2培訓方式(1)內部培訓:定期組織內部培訓,提高員工風險控制能力;(2)外部培訓:選派員工參加相關外部培訓,學習先進的風險控制理念和方法;(3)在崗培訓:通過實際工作,使員工掌握風險控制技能。5.3.3人員管理(1)明確風險控制人員崗位職責;(2)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風險控制人員進行績效考核;(3)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員工積極參與風險控制工作;(4)建立人才梯隊,培養高素質的風險控制專業人才。第6章風險控制信息系統6.1信息系統的構建與維護6.1.1系統構建原則風險控制信息系統應遵循以下原則進行構建:(1)完整性:保證系統覆蓋企業所有業務領域,全面識別和管理各類風險;(2)準確性:保證系統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和時效性;(3)靈活性:適應企業業務發展和外部環境變化,便于調整和優化;(4)安全性:保證系統數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5)可追溯性:系統操作具有明確的記錄,便于追蹤和審計。6.1.2系統架構設計風險控制信息系統應采用分層架構設計,包括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和展示層。各層之間相互獨立,通過標準化接口進行數據交互。6.1.3系統功能模塊風險控制信息系統應包含以下功能模塊:(1)風險管理模塊:實現對各類風險的識別、評估、監控和應對;(2)數據管理模塊:負責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和分析;(3)預警報告模塊:對潛在風險進行預警,相關報告;(4)權限管理模塊:實現用戶角色權限的分配和管控;(5)系統維護模塊:保障系統穩定運行,提供技術支持。6.1.4系統維護與優化定期對風險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維護和優化,包括:(1)數據更新:保證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2)功能升級:根據企業業務發展,調整和優化系統功能;(3)功能優化:提高系統運行速度和穩定性;(4)安全防護:加強系統安全防護,防止各類網絡攻擊。6.2風險數據的收集與處理6.2.1數據收集風險數據收集應遵循以下要求:(1)全面性:覆蓋企業各類業務領域,保證數據完整性;(2)及時性:保證數據采集的實時性,反映風險動態變化;(3)準確性:保證數據真實性,避免虛假和誤導性信息。6.2.2數據處理風險數據處理包括以下環節:(1)數據清洗:去除重復、錯誤和異常數據,提高數據質量;(2)數據整合:將不同來源、格式和結構的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統一視圖;(3)數據分析:運用統計、挖掘等方法,提煉風險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6.3風險預警與報告6.3.1風險預警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對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包括:(1)預警指標設置: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預警指標;(2)預警閾值設定:根據歷史數據和行業經驗,確定預警閾值;(3)預警方式:采用短信、郵件等形式,及時通知相關人員。6.3.2風險報告定期風險報告,內容包括:(1)風險概況:概述當前企業面臨的風險形勢;(2)風險分析:對重點風險進行詳細分析,揭示原因和影響;(3)風險應對措施:提出針對性的風險應對措施和建議;(4)風險趨勢預測: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預測風險發展趨勢。第7章風險控制制度與流程7.1風險控制政策與規定7.1.1制定風險控制政策為保證企業穩健經營,防范和降低各類風險,企業應制定全面的風險控制政策。該政策應包括風險識別、評估、監控和應對等方面的內容。7.1.2風險控制規定根據風險控制政策,企業應制定以下規定:(1)風險分類與識別規定,明確各類風險的識別方法和要求;(2)風險評估與排序規定,明確風險評估的標準和方法,對風險進行排序;(3)風險應對策略與措施規定,明確針對不同風險的應對策略和具體措施;(4)風險報告與溝通規定,明確風險信息的報告路徑和溝通機制;(5)風險控制責任制規定,明確各相關部門和人員在風險控制過程中的職責和權限。7.2風險控制流程設計7.2.1風險識別(1)采用PESTLE、SWOT等分析方法,全面識別企業內外部風險;(2)建立風險清單,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分類和描述;(3)定期更新風險清單,保證風險識別的全面性和時效性。7.2.2風險評估(1)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評估;(2)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對風險進行排序,確定優先應對的風險;(3)定期對風險評估方法進行優化和調整,提高評估準確性。7.2.3風險應對(1)針對不同風險,制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和措施;(2)將風險應對措施納入企業決策和日常運營中,保證措施的執行;(3)建立風險應對預案,提高企業應對突發風險的能力。7.2.4風險監控(1)建立風險監控機制,對風險進行持續監測;(2)定期對風險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估,調整和優化風險應對策略;(3)對重大風險事項進行專題報告,保證風險信息的及時傳遞。7.3風險控制制度的執行與監督7.3.1制度執行(1)將風險控制制度納入企業內部管理體系,保證制度在企業內部的權威性和執行力;(2)對相關人員進行風險控制制度的培訓,提高制度執行能力;(3)定期對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發覺問題及時整改。7.3.2制度監督(1)設立風險控制監督部門,負責對風險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2)建立風險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對風險控制效果進行評價;(3)定期向企業高層報告風險控制制度的執行和監督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第8章風險控制案例分析8.1典型風險案例介紹本節將介紹幾個典型企業風險案例,以便于對各類風險有更深入的了解。案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類:8.1.1財務風險案例案例一:某上市公司因內部控制不嚴,導致財務造假行為長期未被發覺。最終東窗事發,公司股價暴跌,嚴重損害了股東利益。案例二:某企業因匯率波動,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導致企業蒙受巨大損失。8.1.2法律風險案例案例一:某企業因違反環保法規,被部門處以重罰,企業形象受損,經營受到嚴重影響。案例二:某企業因未及時申請專利,導致核心技術泄露,給企業帶來嚴重的市場競爭壓力。8.1.3運營風險案例案例一:某企業因生產線故障,導致大量訂單無法按時完成,客戶滿意度下降,企業利潤受損。案例二:某企業因供應鏈管理不善,導致原材料供應中斷,生產受到嚴重影響。8.2風險控制措施分析針對上述案例,以下分析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8.2.1財務風險控制措施(1)加強內部控制,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2)建立健全匯率風險管理體系,采取套期保值等手段降低匯率風險。8.2.2法律風險控制措施(1)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定期對法律法規進行梳理,保證企業合規經營。(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時申請專利、商標等,防止核心技術泄露。8.2.3運營風險控制措施(1)加強設備維護保養,提高生產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優化供應鏈管理,建立穩定的供應商關系,保證原材料供應。8.3案例啟示與總結通過以上風險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1)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各類風險的存在,樹立風險意識,加強風險防范。(2)建立健全風險管理體系,針對不同風險類型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3)定期對企業風險進行評估,及時發覺并解決潛在風險隱患。(4)加強內部培訓,提高員工風險意識,保證企業風險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第9章風險控制績效評價9.1風險控制績效指標體系9.1.1指標設置原則風險控制績效指標體系應遵循全面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原則。全面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涵蓋企業風險控制的主要方面;科學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符合風險管理的基本規律;可操作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便于實際操作和評價;動態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能夠反映企業風險控制績效的變化。9.1.2指標體系構成風險控制績效指標體系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風險控制環境:包括風險管理組織、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文化等指標;(2)風險評估與識別:包括風險識別準確性、風險評估科學性、風險分類合理性等指標;(3)風險應對與控制:包括風險應對策略、風險控制措施、風險應對效果等指標;(4)風險監控與改進:包括風險監控機制、風險信息溝通、風險改進措施等指標。9.2績效評價方法與流程9.2.1評價方法風險控制績效評價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主要包括:(1)定量評價: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風險控制績效指標進行量化分析;(2)定性評價:通過專家評審、現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