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單元學習小結 新人教版選修1_第1頁
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單元學習小結 新人教版選修1_第2頁
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單元學習小結 新人教版選修1_第3頁
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單元學習小結 新人教版選修1_第4頁
高中歷史 第四單元 王安石變法單元學習小結 新人教版選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步步高】版高中歷史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單元學習小結新人教版選修1一、如何認識王安石的理財之道?(1)富國強兵是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內容,理財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認為,最好的理財方法是開源,而不是消極的節流。他本著“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方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當時爭議比較大的措施。(2)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種或青黃不接的時候,政府向缺少糧、錢的農民借貸,收獲后,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谷物或現錢。凡災傷達五分以上的地區,允許延期歸還。實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農民在青黃不接之際,不至受豪強地主高利貸的盤剝。跟高利貸者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輕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貸的盤剝之路,朝廷也從中獲得大量利息。(3)北宋時期,官紳豪強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權。各種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較富裕的農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規定,廢除原來服役的辦法,改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原來不承擔差役的官紳豪強大地主也要交納役錢。募役法的實施,使得原來輪流服役的農民回鄉耕田務農,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官府也增加了財政收入。(4)“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正是王安石變法的基本原則。一方面不加重國家賦稅剝削,百姓生活安定就不會滋事起義;另一方面則是采用新法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收入,尤其要把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即那些“兼并之家”的部分剝削收入收歸朝廷,觸及官僚地主的利益,所以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反對。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及教訓有哪些?1.原因(1)保守勢力強大,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勢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團結一致地推行變法。(3)宋神宗在關鍵時刻常常舉棋不定,沒有一貫地大力支持變法。(4)王安石變法僅僅是封建社會內部當政的地主階級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國強兵的改革,沒有觸及導致社會危機加深的根本問題,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5)新法在實際推行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執行不善等原因,不斷出現違背變法本意的事件,引起農民的不滿。2.教訓(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調整,充滿阻力,這就要求改革者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和堅韌不拔的意志。(2)改革過程中用人要得當,善于執行具體改革措施。(3)改革派領導集團要大公無私,團結一致,協調行動,才能促使改革成功。三、王安石變法與商鞅變法的異同相同點直接目的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變法方式變法都得到了王權的支持變法阻力變法內容都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變法者的個人命運基本相同變法實質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不同點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四、王安石變法和慶歷新政的異同項目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不同點中心內容整頓吏治富國強兵改革程度局部改革全面改革相同點背景北宋中期面臨著嚴重的社會政治、經濟、民族危機性質地主階級的封建性改革結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而失敗內在聯系都是克服危機鞏固統治的改革,慶歷新政為王安石變法奠定了基礎一、選擇題1.北宋前期,統治者認為:“富室田連阡陌,為國家守財爾!緩急盜賊竊發,邊境擾動,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農抑商的政策B.減輕農民負擔限制大地主特權C.縱容土地兼并以便籌集軍費D.力圖搜刮百姓錢財充實國庫2.王安石在《感事》一詩中寫到:“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百姓)。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為解決以上問題,他變法時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農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稅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某項法令,認為它“將籠諸路雜貨,買賤賣貴,漁奪商人毫末之利”。該法令是()A.青苗法 B.均輸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4.司馬光說:“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進非。致忠直疏遠,饞佞輻輳。”司馬光所說的“饞佞”指的是()A.擁護變法的人 B.政府中的貪官污吏C.反對變法的人 D.從變法中受益的人5.王安石變法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值得品評的話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變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②有些反對變法的人混入變法隊伍,出現了用人失當的問題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負擔④變法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規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題號12345答案二、非選擇題6.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王安石變法的經濟措施,主要是通過限制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和通過政府利用商人專營某些商業行業,來獲取財政收入,這對商品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變法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總的來說,變法是代表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一種主張,其主流應該肯定。 ——據《王安石變法與商品經濟》材料二王安石不應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舊派等概念,都不能確切地反映當時的客觀史實,應該分為官戶、鄉村上戶和坊郭上戶(北宋文獻中的概念)三個階層。從出身看,變法派與反變法派分子同屬官戶……客觀上,王安石變法增加了農民負擔,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三冗”問題,但從流通領域進行了利益分配,將權力收歸中央,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應予基本否定。 ——據《王安石變法簡論》請回答:(1)王安石變法的經濟措施主要有哪些?(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變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結論有何不同?(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應當如何評價歷史上的變法運動。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材料二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1)據材料一,概括說明當時北宋在人才選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體現了王安石怎樣的教育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舉考試的?【答案解析】單元學習小結強化訓練1.C2.A[詩中的意思是要解決百姓最基本的生存問題,方田均稅法主要是針對官僚地主的。]3.D[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損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項限制了高利貸的盤剝,B項是指依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采購供應皇室、貴族和中央政府的物資,與材料中“雜貨”“毫末之利”等不符。C項損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項限制了商人對市場的控制。]4.A[“輻輳”指的是圍繞在王安石周圍的人,這些人當然是支持變法的人。]5.A[王安石變法因觸動舊勢力的利益而歸于失敗,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有待品評的話題,例如變法中雖然重視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但是忽視了減輕人民負擔;變法過程中用人失察,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但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發展,仍然是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6.(1)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2)方法:階級(階段)分析、一分為二。結論: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3)避免簡單貼標簽,應歷史地看問題。(考生答案如超出要點但言之成理,可在每問總分范圍內酌情給分)解析第一問注意對王安石變法內容的設問僅局限于經濟領域,屬于基礎知識能力考查,回顧教材即可回答。第二問和第三問實際都涉及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事件評價的基本方法問題。評價歷史事件,我們應該首先必須堅持的原則是生產力標準,應結合當時歷史背景,客觀、公正、一分為二地加以評判。7.(1)弊端:人才選拔重詩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