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_第1頁
2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_第2頁
2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_第3頁
2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_第4頁
2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過程個性(人格)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心理現象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普通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普通心理學的內容認識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思維和想象等)情緒、情感過程(喜、怒、哀、懼等)意志過程(采取決定、執行決定)心理過程生理現象心理現象社會現象個性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信念等)個性個性心理特征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氣質性格第一節心理發展概述第二節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第三節學生的人格發展第四節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第一節心理發展概述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1、什么是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心理變化。2、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征連續性與階段性;定向性與順序性;不平衡性;差異性。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劃分:0——1歲:乳兒期;1——3歲:嬰兒期;3——6、7歲:幼兒期;6、7歲——11、12歲:童年期;11、12歲——14、15歲:少年期;14、15歲——25歲:青年期;25歲——65歲:成年期;65歲以后:老年期。二、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一)兒童期:1、童年期是指6、7歲至11、12歲時期,相當于小學時期。2、是個體發展的最基礎的時期。3、主要特點:(二)少年期:1、是指11、12歲~14、15歲年齡階段的個體。2、這一時期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3、主要特點:(三)青年初期:1、青年初期相當于我國學制中的高中時期。2、是個體在生理上和社會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時期。3、主要特點:三、心理發展的教育意義(一)學習準備: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縱向的:是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成熟、心理發展水平的學習準備;橫向的:是指每一年齡階段中的各種內部因素相互作用水平的學習準備。如: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需要、知識結構等。(二)關鍵期:教育的關鍵期是指心理對教育影響的敏感期。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1、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在研究鳥類的自然屬性時,發現了“印刻”現象。——提出了關鍵期理論。2、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行為學習時引入了“關鍵期”理論,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同樣存在著關鍵期。1-3歲口語學習關鍵期4-5歲書面語學習關鍵期0-4歲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期5歲左右掌握數概念的關鍵期10歲以前外語學習的關鍵年齡5歲以前音樂學習的關鍵年齡10歲以前動作技能掌握的關鍵年齡0-2歲親子依戀關鍵期(三)教育意義:依據學生的學習準備水平,抓住關鍵期,進行適當、適時的教育。第二節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一、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一)認知發展的階段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兒童依靠感知動作適應外部世界,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思維開始萌芽。2、前運算階段(2~7歲)單維思維思維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處于形象思維階段。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多維思維思維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體邏輯思維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三山實驗4、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思維以命題形式進行抽象邏輯思維用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思維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二)影響發展的因素關于影響心理發展的因素,皮亞杰提出四個基本因素。1、成熟成熟是指機體的成長,特別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成熟。2、練習和經驗練習和經驗指個體對物體施加動作過程中的練習和習得的經驗(不同于社會性經驗)的作用,區分為物理經驗和邏輯數理經驗兩種。3、社會性經驗社會性經驗指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社會文化的傳遞。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學習和語言等方面。4、平衡化平衡化指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的自我調節。二、維果斯基理論

(一)社會文化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發展是個體自出生到成年,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機能轉化的過程。低級心理機能是動物進化的結果,而高級心理機能則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二)內化論維果斯基強調,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外部活動不斷內化的結果。(三)最近發展區教學時必須考慮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指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兒童的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三、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一)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二)適當的教學能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皮亞杰)(三)適應最近發展區的教學能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維果斯基)第三節學生的人格發展一、人格的發展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一)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埃里克森)認為兒童的人格發展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發展危機,解決危機可以有助于發展健全的人格。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歲半)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其它三個階段: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二)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意義埃里克森的發展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二、自我意識的發展(一)含義: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知);自我體驗(情);自我監控(意)。(二)自我意識的發展: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

(從內容上看)

生理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外貌、體能等方面的意識。

社會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關系、人際關系中的角色的意識,包括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意識,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權利的意識等。心理自我就是個人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它包括個人對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狀態、心理過程及行為表現等方面的意識。

第四節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一、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含義(一)認知方式差異: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1、場獨立與場依存2、深思型與沖動型3、輻合型與發散型(二)智力差異1、智力與智力測量(1)比納—西蒙量表(2)斯坦福—比納量表(3)韋克斯勒量表(見下表):

“比奈—西蒙智力測驗量表”(1905);“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量表”;“韋克斯勒智力測驗量表”;比奈西蒙韋克斯勒2、智力的差異:(1)智力的個體差異:個體間差異:呈正態分布個體內差異:(2)智力的群體差異

全部人口智力水平分布表智商智力水平占全部人口的﹪130以上超常2.275110~129偏高22.86890~109中常49.71470~89偏低22.86869以下低常2.275(三)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1、應該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2、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3、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二、學生的性格差異及其教育含義(一)性格:是指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對現實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核心(二)性格的差異1、性格的特征差異:對待現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緒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類型差異(三)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教育要適應個體的性格差異。三、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一)特殊兒童的概念廣義特殊兒童是指因在身心發展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