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第3課時百日維新學制度變法圖強終成空戊戌變法(學生用學歷案)大單元視域下的歷史教學(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二單元第3課時百日維新學制度變法圖強終成空戊戌變法(學生用學歷案)大單元視域下的歷史教學(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二單元第3課時百日維新學制度變法圖強終成空戊戌變法(學生用學歷案)大單元視域下的歷史教學(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二單元第3課時百日維新學制度變法圖強終成空戊戌變法(學生用學歷案)大單元視域下的歷史教學(八年級上冊)_第4頁
第二單元第3課時百日維新學制度變法圖強終成空戊戌變法(學生用學歷案)大單元視域下的歷史教學(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歷史八年級上冊學生用學歷案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加劇(第3課時百日維新學制度,變法圖強終成空——戊戌變法)【學習目標】知道戊戌變法發生的時間、背景、內容和影響,了解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變法的表現,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運用史料分析戊戌變法的背景、影響,認識到戊戌變法的思想啟蒙作用,其對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本課學習,感悟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犧牲的反抗斗爭精神。(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學習過程】一、課前準備:課前預習,熟悉內容:結合目錄對本冊書整體有個認識。讀一次課文,包括“相關史事”“知識拓展”“課后活動”,可以標注不太理解的問題,上課解決。預習完成后,把你想到的,想說的記錄下來。自主學習,填寫完成《學案》知識清單,在書上標注勾畫重點知識。二、課中學習:學習任務(一)戊戌變法的背景Q1: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指的是?Q2:維新派為何要進行變法?材料:甲午中日戰爭后,人們普遍對洋務派所標榜的“求富”“自強”的口號發生懷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即要救國,只有維新。維新思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頗有聲勢的變法維新的社會思潮。——李捷、王順生《中國近代史綱要》學習任務(二)戊戌變法的概況Q3: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派又會怎樣宣傳變法圖強的思想呢?Q4:變法開始的標志?Q5:這次改革的內容有哪些呢?不同階層的人會做出怎樣的反應?Q6:面對重重阻力,變法的最終命運如何?學習任務(三)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影響Q7:維新派變法圖強的夢為什么破碎了?材料一:他急于求成,毫不考慮變法對其它人的影響……最終只會激起來自多方面的強烈反對……廢除八股文損害了所有畢生準備科舉考試的生員的前程……所有這些人:儒生、官僚、軍官、太監、僧侶和全體滿族人都要取消變法。尤其是康有為,他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個實踐的政治家。他對現實政治沒有太多認識,也沒有運用過政治權勢。他雖然把皇帝拉攏過來作為權力的法律來源,但他忽略了國家的真正權力是在太后這一明顯的事實。——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二:領導這個運動的人,看不見農民革命的力量,他們所企圖的都是用改良主義的辦法,來抵制農民的革命。這樣脫離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軟弱的改良主義運動,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慘的失敗。——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Q8:這場失敗的變法給社會帶來了怎樣的改變?課后檢測:1.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各省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揭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該事件發生在______,史稱“______”。(

)A.18世紀末;洋務運動 B.19世紀末;公車上書C.19世紀末;百日維新 D.19世紀初;辛亥革命2.1949年商務印書館董事長張元濟回憶說:“五十多年前,因為朝鮮的事件,中國和日本開戰,結果我們被日本打敗了,大家從睡夢中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由此可見,“我們被日本打敗”(

)A.推動戊戌變法的進行 B.完成《馬關條約》的簽訂C.促進洋務運動的開展 D.加快《辛丑條約》的簽訂3.根據《清實錄》記載,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光緒帝頒布詔書,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如開特科,裁冗兵,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甫議施行。……”由此開啟了(

)A.洋務運動 B.百日維新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運動4.“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學習和吸收西方現代文明,特別是建立現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證明行不通,中國必須通過革命走現代化的獨特道路。”文中“改革”是指(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5.歷史漫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下側漫畫說明改革(

)A.反抗西方列強侵略 B.遭到頑固勢力阻撓C.得到人民群眾支持 D.消除中國社會矛盾6.據統計,梁啟超所辦的《時務報》在1896年銷量達到700多份,次年銷量高達12000份,最高時竟然達到17000份,出現了“舉國趨之,如飲狂泉”的局面,連《萬國公報》的主筆林樂之都稱贊其“議論明通,識解超卓”。《時務報》暢銷的背景是(

)A.洋務運動的深入 B.新式學堂的建立 C.公車上書的成功 D.維新變法的開展7.新政命令包含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其主要內容有:在中央設立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推動工商業的發展;精簡舊衙門和官員;廢除八股文,改革考試制度;準許自由創辦報刊、成立學會;獎勵科學發明等。這些措施(

)A.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B.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閘門C.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D.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8.雖然它只運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觀念層面上為古老的中國打開了一面啟蒙的窗子,使“人人競言西學”的局面持續發展,引起了思想革命和社會解放的趨向。材料反映的是(

)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C.民族工業曲折發展 D.民族危機不斷加劇9.下圖示意1902—1904年中國翻譯西方各類書籍比例,其原因是(

)A.洋務運動的興起 B.戊戌變法的影響C.中華民國的建立 D.五四運動的爆發10.下列兩份報刊在當時的共同作用是(

)1896年8月創刊于上海。梁啟超任總主編,以宣傳維新變法、救國圖強為宗旨,號召交法圖強。1897年創刊于天津,主要創辦人嚴復。曾發表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在思想界產生重大影響。A.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B.加大了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傳播C.開啟了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的思潮 D.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救亡圖存,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摘編自章開沅、朱英《中國近現代史》材料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從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發展近代軍事工業。為了洋務的需要,洋務派還興辦新式學校,設立翻譯館,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等。從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又提出“求富”的主張,開辦一些近代民用企業。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令,主要內容有: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摘編自統編教材《中國歷史》材料三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討論戊戌變法時,主要觀點如下:A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B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運動C戊戌變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2)據材料二,指出與洋務運動相比戊戌變法的進步之處。(3)對于材料三中的觀點,你同意哪一種?請結合以上材料加以說明。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比之歐西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之后實現的產業革命,洋務運動像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的情況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異于傳統,又因其主其事者以新衛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以掙脫傳統。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零零碎碎的。是零買的,不是批發的”。中國社會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實始于這種支離斑駁之中。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第七章近代化的一小步》材料二

梁啟超強烈地反對自強運動中的技術決定論。由于學習了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他堅定地認為,為了使中國復興,政治的變革比西方技術的輸入更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軍事和技術的革新將自然而然地會實現,而沒有政治變革伴同的單純的技術革新,其結果只能是浪費精力。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卷材料三

自從19世紀中葉中國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潮流,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是由于近代中國政治結構的衰敗腐朽和觀念意識的落后守舊,加之帝國主義者的阻撓破壞、百年動蕩戰亂環境的干擾以及社會生產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約,近代化進程舉步維艱、發展緩慢。——摘編自李清源《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管窺》(1)據材料一指出洋務運動相對西歐的產業革命缺少了哪一環節?其難以“掙脫傳統”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其對中國近代化產生的影響。(2)梁啟超領導進行的政治近代化嘗試是哪一歷史事件?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啟超對政治變革和技術革新的觀念。(3)據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國近代化的特點。【學后反思】在基礎知識方面,我掌握了在學習方法方面,我學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我感悟到了我還有些困惑參考答案題號12345678910答案BABBBDCABA1.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1300多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洋務運動發生于19世紀60年代,排除A項;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進行的變法稱為百日維新,排除C項;辛亥革命發生于1911年,排除D項。故選B項。2.A【解析】依據題干信息“50多年前,因為朝鮮的事件,中國和日本開戰,結果我們被日本打敗,大家從睡夢中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領導了戊戌變法運動。由此可見,“我們被日本打敗”推動了戊戌變法的進行,A項正確;完成《馬關條約》的簽訂,與題干材料“大家從睡夢中醒過來,覺得不能不改革了”不符,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3.B【解析】根據材料“光緒二十四年”“如開特科,裁冗兵,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甫議施行”和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其主要內容有:裁撤冗官冗員;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編制國家預算;改試策論;裁減綠營。光緒二十四年是1898年,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這場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B項正確;洋務運動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清末新政開始于190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開始于191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4.B【解析】根據題干“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學習和吸收西方現代文明,特別是建立現代的政治制度方面被證明行不通”和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他們掌有實權,阻撓和破壞變法法令的貫徹。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因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變法以失敗而告終,B項正確;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領導的一次反帝愛國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辛亥革命走革命道路,而不是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5.B【解析】根據漫畫和所學可知,第一幅漫畫“跟我斗”的內容呈現出戊戌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第一幅和第二幅漫畫展示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康有為、梁啟超先后出逃。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因此漫畫說明改革遭到頑固勢力阻撓,B項正確;漫畫反映的是戊戌變法的失敗,而不是反抗西方列強侵略,排除A項;戊戌變法只得到部分知識分子的支持,沒有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且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戊戌變法沒有消除中國社會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6.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梁啟超所辦的《時務報》在1896年銷量達到700多份,次年銷量高達12000份,最高時竟然達到17000份,出現了‘舉國趨之,如飲狂泉’的局面”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896年《時務報》銷量持續增加,最高時竟然達到17000份,使維新思想得以廣泛傳播,為維新變法的開展創造了輿論氛圍,D項正確;梁啟超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主要宣傳君主立憲思想,排除A項;新式學堂的建立,有利于教育的發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公車上書失敗,排除C項。故選D項。7.C【解析】根據題干“在中央設立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推動工商業的發展;精簡舊衙門和官員;廢除八股文,改革考試制度;準許自由創辦報刊、成立學會;獎勵科學發明等。”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是戊戌變法的措施,戊戌變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大力傳播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社會進化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C項正確;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項;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閘門、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是洋務運動,排除BD項。故選C項。8.A【解析】根據題干“它只運作了一百多天,但它在思想的、觀念的層面上為古老的中國打開了一面啟蒙的窗子”和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殺害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這次變法歷時103天,故該事件是戊戌變法,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戊戌變法屬于近代化早期探索,A項正確;戊戌變法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依靠皇帝進行的改革運動,排除B項;戊戌變法屬于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不屬于經濟層面,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民族危機不斷加劇是戊戌變法的背景,材料涉及的是戊戌變法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9.B【解析】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20世紀初,中國翻譯的西方書籍比例不同,哲學社會科學占比最多,其次是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類。甲午戰敗后,民族資產階級掀起戊戌維新運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宣傳維新思想,因此材料中的哲學社會科學書籍最多是受到戊戌變法的影響,B項正確;洋務運動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A【解析】根據“梁啟超任總主編,以宣傳維新變法、救國圖強為宗旨,號召變法圖強”、“曾發表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在思想界產生重大影響”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戊戌變法過程中,維新派使用各種手段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A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加大了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傳播,排除B項;晚清林則徐等開啟了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的思潮,排除C項;五四運動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排除D項。故選A項。11.(1)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維新派積極宣傳維新思想。(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2)戊戌變法主張“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表明戊戌變法除了經濟、教育、軍事方面外,還進一步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3)同意觀點A: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緊要關頭,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所以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同意觀點B: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所以是一場政治改良運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解析】(1)背景:根據“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得出甲午戰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根據所學從經濟、階級、思想等方面概括,可得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維新派積極宣傳維新思想。(2)進步:根據“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等內容,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戊戌變法主張“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表明戊戌變法除了經濟、教育、軍事方面外,還進一步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3)結合材料“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可選擇同意觀點A:結合所學,概括戊戌變法的積極作用即可,得出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緊要關頭,以康有為為首的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所以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