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第十六課張居正P93死亡和納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兩件事情。——本杰明·富蘭克林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馬克思賦稅,國家不付任何報酬而向居民取得的東西——列寧P93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井田制的概念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奴隸主使用.奴隸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貢:夏朝平民每戶從國家受田50畝,然后將收獲物的一部分貢納給國家。貢納物根據百姓距王城遠近的不同而不同。助:又稱籍法,籍就是借,借民力以耕公田。徹:周代的井田中,每塊土地為100畝(合今31畝多),900畝土地分給八家共同耕種,其中100畝的收獲作為田賦上交國家。P93賦出于田,自上稅下;貢出于土,從下獻上。”——《玉海·食貨·貢賦》賦供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百官祿食,庶事之費。——《漢書·食貨志》貢賦是土貢與軍賦的合稱。中國歷代王朝規定臣民和藩屬向君主進獻的珍貴土特產品稱作貢;賦原為軍賦,即臣民向君主繳納的軍車、軍馬等軍用物品,君主再給與回賞。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國君繳納貢賦,這是賦稅制度的雛形。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2.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情況。P93P93【時空坐標】目錄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P93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學習聚焦:古代的賦役除田賦外,還有人頭稅、徭役等封建強制剝削。從唐朝租庸調到清朝攤丁入畝,賦役征收逐漸轉到向土地和財產征稅,人頭稅逐漸廢除。P93P93

(一)概念解讀賦役制度:中國歷代王朝為鞏固國家政權、維護國家機器運轉而向人民征課財物,調用勞動力的制度。賦稅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也是國家宏觀管理經濟的重要手段。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主要包括賦和役。戶稅:以戶為征收依據的財產稅;田賦:以田畝為征收依據的土地稅,也叫田租,丁稅:以人丁為征收依據的人頭稅;雜稅:如市稅、關稅、落地稅、當稅、契稅等。徭役:成年男子為封建國家無償從事勞動的勞役。包括力役、兵役、雜役。賦役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P931.秦漢時期的賦役田賦:①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

②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

(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P93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賦……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

(秦朝)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

發閭左謫戍漁陽……失期當斬。——《史記·陳涉世家》問: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秦朝的賦役制度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P93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賦……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

(秦朝)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

發閭左謫戍漁陽……失期當斬。——《史記·陳涉世家》特點:重稅;嚴苛;課條繁雜。影響:秦朝的橫征暴斂是秦朝行暴政的表現,加速了秦的覆亡。(印證了“秦亡于秦政而非秦制”的觀點)問:閱讀教材并結合材料,秦朝的賦役制度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P93

漢興,…上(指漢高祖)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乃下詔賜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漢書·食貨志》

緡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P931.秦漢時期的賦役人頭稅:①秦朝征收極重的口賦,即人頭稅

②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P93

漢興,…上(指漢高祖)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乃下詔賜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漢書·食貨志》

緡mín

緡1.秦朝時期,秦始皇明令將“賈人”與“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歸為同類,并將他們充征(服徭役)或戍邊。這反映了秦朝A.勞動力極其缺乏 B.社會等級森嚴C.徭役比較繁重 D.厲行抑商政策鞏固練習1.秦朝時期,秦始皇明令將“賈人”與“治獄吏不直者、諸嘗逋亡人、贅婿”等歸為同類,并將他們充征(服徭役)或戍邊。這反映了秦朝A.勞動力極其缺乏 B.社會等級森嚴C.徭役比較繁重 D.厲行抑商政策鞏固練習D.解析:材料是針對商人的做法,不能得出當時勞動力極其缺乏,故A項錯誤;材料并沒有涉及社會等級問題,故B項錯誤;秦始皇讓“賈人”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現,而不是因為徭役比較繁重才把“賈人”“充征(服徭役)或戍邊”,故C項錯誤,D項正確。2.漢代繼承了秦朝抽取人頭稅的做法,規定:年齡在15到30歲之間的未婚女性需繳納5倍于常人的人頭稅。這主要反映了漢代A.鼓勵人口生育 B.女性社會地位低C.社會矛盾尖銳 D.政府管理能力差A.解析:材料“年齡在15到30歲之間的未婚女性需繳納5倍于常人的人頭稅”說明漢代鼓勵結婚、鼓勵生育,故選A項;材料“15到30歲之間的未婚女性”說明不是所有女性,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稅收標準,不是社會矛盾,排除C項;材料中漢代的稅收制度體現的是漢代政府管理能力強,排除D項。2.漢代繼承了秦朝抽取人頭稅的做法,規定:年齡在15到30歲之間的未婚女性需繳納5倍于常人的人頭稅。這主要反映了漢代A.鼓勵人口生育 B.女性社會地位低C.社會矛盾尖銳 D.政府管理能力差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P931.秦漢時期的賦役徭役:秦朝男子17歲起役,漢昭帝時改為23歲起役①更卒: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②正卒: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兩年③戍卒: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P93編戶齊民: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以戶為單位來管理人民(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同時廢除過去封建體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貴族、長老、族長等地方領袖,所有人統統是國君的臣民,是謂“齊民”,總稱“編戶齊民”。編戶齊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

最早:秦獻公(前424年-前362年?秦獻公十年實行“為戶籍相伍”的措施,把個體小農按五家為一伍的編制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公曰: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元196年,曹操在許昌招募農民屯田。當時正值戰亂時期,人民流亡,留下大量無主荒地。屯田農民不服兵役和勞役,專門從事農業生產,向國家繳納田租。公元204年,曹操頒行租調制。規定百姓每畝田地向國家繳納粟四升,稱田租;每戶出絹二匹,綿二斤,稱為戶調。其他稅收項目一律罷止。廢除了兩漢以來按人頭征收的算賦、口賦。豪強地主也必須土地畝數納田租、出戶調,不準讓百姓出租賦。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2.隋唐時期的賦役(1)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2.隋唐時期的賦役(2)唐朝:唐前期:租庸調制

基礎:均田制(土地國有)內容: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隋朝租調制:受田農民,每年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戶稅)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并規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歲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納一定數量的絹,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辦法開始在部分受田農民中推行。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佼利。居人之稅,夏秋兩入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新唐書·楊炎傳》唐朝規定:每丁每年繳納租粟2石,是為“租”。“調”隨鄉土所產而出。每丁每年納絹(或綾)2丈,綿3兩,不產絹綿的地方,或納布2丈5尺,麻3斤。此外,每丁每年服役20天,閏年22天.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納絹3尺。稱為“庸”。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隋朝租調制:受田農民,每年必須交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戶稅)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并規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歲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納一定數量的絹,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辦法開始在部分受田農民中推行。役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佼利。居人之稅,夏秋兩入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新唐書·楊炎傳》唐朝規定:每丁每年繳納租粟2石,是為“租”。“調”隨鄉土所產而出。每丁每年納絹(或綾)2丈,綿3兩,不產絹綿的地方,或納布2丈5尺,麻3斤。此外,每丁每年服役20天,閏年22天.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一天折合納絹3尺。稱為“庸”。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2.家國情懷——唐朝兩稅法對國家預算體系的影響(2020·山東淄博二模)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個份額。這一舉措(

)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2.家國情懷——唐朝兩稅法對國家預算體系的影響(2020·山東淄博二模)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個份額。這一舉措(

)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明立意本題以唐朝的兩稅法為切入點,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考查我國古代賦稅制度對國家預算體系的積極意義抓關鍵“兩稅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個份額,這體現了量入為出原則,即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故選C項排干擾安史之亂遺留的問題是藩鎮割據,“兩稅三分”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排除A項;兩稅法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B項;材料所述措施無法體現地方自主性積極性的增強,排除D項獲答案

C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3.葉茵的《田父吟》中寫道:“未曉催車水滿溝,男兒鬼面婦蓬頭。但求一熟償逋債,留得糠粞便不憂。”該詩主要反映了封建社會(

)A.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 B.開墾荒地逐漸增多C.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D.賦稅沉重,農民生活困苦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3.葉茵的《田父吟》中寫道:“未曉催車水滿溝,男兒鬼面婦蓬頭。但求一熟償逋債,留得糠粞便不憂。”該詩主要反映了封建社會(

)A.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 B.開墾荒地逐漸增多C.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D.賦稅沉重,農民生活困苦答案:D解析:題干材料“但求一熟償逋債”反映了封建社會賦稅沉重,農民生活困苦,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均在題干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材料反映出農民的境遇并不美好,農民是古代賦役的主要承擔者,受封建國家及地主階級的雙重剝削。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秦漢役賦田賦口賦、算賦隋唐財產稅更卒正卒戍卒租庸調租調

役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

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租是田租調是戶稅庸是納絹代役租庸調制均田制兩稅法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壞國家財政危機780年唐中葉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國家賦稅總額各地數額地稅戶稅田畝人丁、資產夏、秋兩次征收兩稅法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2.隋唐時期的賦役(2)唐朝:唐中期:

兩稅法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遭到破壞內容: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兩稅法的意義/評價?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兩稅法的意義/評價?積極影響①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②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不均的現象,相對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③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④促進商品經濟發展⑤簡化規范了稅制⑥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財產為主的征稅標準,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⑦鞏固唐朝統治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兩稅法的意義/評價?消極影響①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又造成農民負擔加重②地方官吏把苛捐雜稅并入兩稅,加重了農民的負擔③兩次征收容易使得地方官員變相剝削百姓④本質上是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3.宋朝的賦役(1)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2)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各種徭役。(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募役法有何作用?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方田均稅法:王安石變法實行的政策之一。熙寧五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募役法:又稱免役法,于熙寧四年頒布實施。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王安石北方:租庸調制(丁稅、地稅)南方:兩稅法(夏稅、秋糧)科差:按戶等征收絲和銀兩宋:承襲唐制,兩稅法+附加稅元:沿用唐制,南北異制募役法:百姓繳錢免役,官府募人代役。稅重擾民

“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作用: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了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4.元朝的賦役(1)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2)元朝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5.明朝的賦役(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2)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P94面對嚴重的政治、經濟和財政危機,以及賦役制度敗壞而帶來的各種問題,明中期各地官員對賦稅改革先后作了多次的嘗試,……其改革趨勢多為刪繁就簡,而一條鞭法正是這些改革的歸納和總結。——黃天華《中國稅收制度史》張居正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征收)。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明史食貨志》

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明·佚名《闖王》P94面對嚴重的政治、經濟和財政危機,以及賦役制度敗壞而帶來的各種問題,明中期各地官員對賦稅改革先后作了多次的嘗試,……其改革趨勢多為刪繁就簡,而一條鞭法正是這些改革的歸納和總結。——黃天華《中國稅收制度史》張居正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征收)。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明史食貨志》

吃他娘,著她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明·佚名《闖王》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5.明朝的賦役(3)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①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②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③意義: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5.明朝的賦役(3)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③意義: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其他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5.明朝的賦役(3)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③意義: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其他①簡化手續,政府統一征收,限制豪強地主等層層盤剝,減輕農民負擔②按田畝多少征收,使無地、少地的貧民和工商業者減輕了負擔,緩和了矛盾,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③賦役征銀,促進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4-56.清朝的賦役1)過程①1712年,康熙帝規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滋生人丁,永不加賦”。②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賦中,稱

“攤丁入畝”。(2)結果: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所謂“攤丁入畝”,就是將歷代相沿的人頭稅(丁稅),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這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攤丁入畝制度的實行,直接廢除了延續幾千年的“人頭稅”,失地和無地農民及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由于加重了有土地者的賦稅負擔,攤丁入畝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當時愈發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由此,朝廷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農民和手工業者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廢除人頭稅后,這種對“被征稅”擔心的消失,······,中國由此進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時代,據統計,康熙二十四年,全國人口為1億,到嘉慶十七年已到3.6億,這僅僅花了127年時間。——摘編自《歷史上影響中國人生活的四大改革》時期稅田畝稅人力稅人頭清代稅收報表秦漢田賦徭役口賦隋租役調唐前期租庸調唐中后期地稅×戶稅宋地稅徭役戶稅元租/地稅徭役調/戶稅明√×√清√××2006年11月22日,河北省靈壽縣農民王三妮精心打磨著他親手鑄造的那尊"告別田賦鼎"。國家免除農業稅的政策,給王三妮帶來了實惠,也給他帶來了鑄鼎的沖動。于是,歷經一年多時間、由他自己設計鑄造的"告別田賦鼎"面世。"告別田賦鼎"由青銅鑄造,通高99厘米,最大直徑82厘米,重252千克。鼎腹上部是《告別田賦》銘文,共計560字。文中歷述田賦的變遷以及農民生活的變化。鼎腹下部刻四海水紋,高浮雕龍、瑞獸。龍與獸由祥云圍繞,寓意國泰民安、社會和諧。乾坤轉,天地變,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經人大通過,向全國農民宣布,從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徹底告別延續了兩千六百年的田賦,并且還讓國家反哺農業。這是史無先例的開端,這是改革開放和"三個代表"的結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富強的驗證!這是黨中央和胡錦濤主席治國的偉大舉措!這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農民的慈愛之心。億萬農民要歌唱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好。億萬農民要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節選《告別田賦鼎銘文》)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秦漢宋元役賦田賦租調一條鞭法更卒正卒戍卒口賦算賦財產稅隋唐租庸調役兩稅法780年募役法科差明租庸調攤丁入畝清金花銀思考: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變化趨勢。分析其特點P94左下角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5變化趨勢:1.從丁身為本到財產為宗,人頭稅從極受重視到逐漸被廢除;2.從賦役并行到以稅代役,勞役逐漸并入賦稅中。這兩條體現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束縛的逐漸松弛3.稅收形式上,由實物地租到銀物兼收,再到貨幣地租。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5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特點:1.循序漸進:賦役制度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已有制度的基礎上根據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2.常有反復:賦役制度的演進不是直線性的,常有已經廢止的制度被重新使用(比如宋代的徭役,元代的租庸調等)3.維護統治:改革是從整頓當時的賦役制度和保證財政收入的目的出發,并沒有真正減輕人民的負擔。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P95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影響(1)承認土地私有,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調整生產關系,緩解階級矛盾。(3)擴大國家稅源,增加政府收入。(4)勞動者有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5)加重了人民負擔,成為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朝代賦役制度發展趨勢秦漢魏晉唐朝初期晚期宋元明清1.征收標準:2.賦役形式:3.征收種類:4.征收時間:人丁為主

土地為主(以兩稅法為標志)勞役地租為主

實物為主

貨幣為主(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繁雜

簡單(以一條鞭法為標志)不定時

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賦役制度的發展變化,經歷了賦役并重(秦漢至唐代中葉)、賦重于役(唐代中葉至明代中葉)、役并入賦(明代中葉至清代前期)的三個階段。田賦、人頭稅、徭役編戶制度田賦、人頭稅、徭役、財產稅租調制租庸調制兩稅法方田均稅法、募役法丁稅、地稅;夏稅、秋糧;科差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學習聚焦:關稅制度古已有之,中國一直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但在近代經歷了喪失和收回的曲折歷程;新中國實行了有利于國家發展的關稅制度和個人所得稅制度。P93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P93西周1937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進口稅暫行條例》國民政府改訂新約新中國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出現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184019271928廢除國內稅統一國境邊稅1949中國關稅的演變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P951.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1)含義: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2)起源: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貨物通過邊境的“關卡”就要被征稅。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P951.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3)演變國內關稅①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②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實行統一的國境關稅P95民國初年,坐落于上海就將路外灘海關大樓前的赫德銅像。1843年,中英雙方在香港議定新稅則并予以公布。新稅則有三大特點:第一,將中國關稅稅率降得很低。第二,中國土貨的出口稅率高于洋貨的進口稅率。第三,凡是沒有列入稅則者,出口貨和大部分進口貨一律按“值百抽五”征稅,另一部分進口貨,如香料、木料、銅、鐵、鉛、錫等一律按“值百抽十”征稅。——據葉風英《失守的國門——舊中國的海關》赫德曾擔任晚清海關總稅務司達半個世紀之久代表列強把持我國海關大權,在任內創建了稅收、統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嚴格的海關管理制度和現代郵政系統。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P951.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3)演變國境關稅①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享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②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P951.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3)演變國境關稅③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P95宋子文,宋家長子,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1925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1928——1930年間通過談判收回關稅自主權,使中國有權確定關稅稅率和監督稅收。

受國民革命運動的影響,從1928至1930年,國民政府從外國列強手中收回了自《南京條約》簽訂就喪失了的關稅自主權,以國定關稅代替協定關稅。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順應民意,要求與各國“改訂新約”,要求實現關稅自主。

剛剛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面對滿目瘡痍的中國,面臨著嚴重的財政經濟危機,而關稅是財政的重要來源。關稅自主后,進口稅率大幅度提高。進口稅率的提高,降低了外國商品在中國的競爭力,而降低出口商品稅率,又提高了本國商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財政總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關稅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況下,關稅收入占全部稅收半數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達60%—70%。——摘編自《從“協定關稅”到“國定稅則”——關稅自主運動成功的原因及其估價》4.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主要表現在 (

)A.中國不能單獨決定關稅稅率B.中國海關須由外國人管理C.英國有權決定中國關稅稅率D.中國關稅必須保持低稅率4.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主要表現在 (

)A.中國不能單獨決定關稅稅率B.中國海關須由外國人管理C.英國有權決定中國關稅稅率D.中國關稅必須保持低稅率【答案】A【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是指《南京條約》規定中國須同英國協定關稅,中國的關稅不能自主,故選A項。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P95-61.關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3)演變國境關稅⑤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后來在關稅自主權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