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2019學年度歷史必修二考試卷(教室版)
一、單選題
1.在中國封建社會,小農善于經營,可以“累其贏余,益市田數畝”,上升為自耕農
或小地主,小地主經營得法,也能上升為大地主。不善經營,大地主也會下降為小地主,
小地主破產為自耕農,乃至佃農,及身無立錐之地。這說明
A.小農經濟具有不穩定特征
B.土地兼并是瓦解等級社會的重要手段
C.封建經濟內隱存競爭要素
D.封建社會土地耕作面積并未顯著增加
【答案】C
【解析】
【詳解】
在封建經濟內小農和地主經濟地位的沉浮,主要取決于是否善于經營,這就會使所有人
在經營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經濟地位,這體現了封建經濟內的競爭性,故C正確;
材料中強調的是個人經濟地位處于變化中,具有不穩定性,并不是小農經濟,與題意不
符,故A排除;材料中沒有提到土地兼并,故B排除;材料中沒有強調土地耕作面積
是否增加,故D排除。
2.下表是某學者統計的漢代鐵犁作文物的分布狀況表。它反映了漢代
中原西北東北江南嶺南
西漢238541347-
東漢467954113829
A.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
B.精耕細作已普及全國
C.先進生產方式不斷拓展
D.手工業發展十分迅速
【答案】C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不符合題干時間,故A錯誤;僅憑材料
反映的漢代鐵犁鋅文物的分布狀況,并不能說明精耕細作已普及全國,故B錯誤;材料
反映了西漢到東漢鐵犁鋅數量大增,說明當時農業的先進生產方式不斷拓展,故C正確:
鐵犁鋅屬于農業生產工具,并不能體現手工業發展十分迅速,故D錯誤。
試卷第1頁,總52頁
【點睛】
本題解題的關鍵是仔細分析材料數據,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漢代農業先進生產工具
的發展的史實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
3.《禮記?月令》載:季夏之月(六月),都說燒草取灰或江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
施肥、糞種、一年再獲。這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
A.獨立發展
B.精耕細作
C.農牧結合
D.自給自足
【答案】B
【解析】
【詳解】
材料中“都說燒草取灰或混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糞種、一年再獲。”可以得
出其關注農業生產的肥料、技術和農時等,符合精耕細作的特點,即答案為B項;材料
沒有體現農業脫離其他產業的信息,A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農業與畜牧業相輔相成的
信息,C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農業基本不和市場關聯、主要用于自己消費的信息,D
項排除。
【點睛】
本題屬于提煉信息類選擇題。其備考啟示:其一,發現。即找出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段;
其二,轉化。濃縮關鍵的字詞句段,轉化歷史學科術語。例如,材料中“都說燒草取灰
或謳草使腐用作肥料。深耕、施肥、糞種、一年再獲。”可以得出其關注農業生產的肥
料、技術和農時等,符合精耕細作的特點。據此可知,材料核心信息是我國古代農業土
產的主要特點是精耕細作。
4.甲骨文卜辭:“(王)大令眾人曰:協田。”《詩經》:“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
《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
學種瓜。”材料反映了
A.鐵犁牛耕是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B.農業經營方式由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
C.小農經濟是古代社會的基本生產模式
D.精耕細作推動古代農業長期領先世界
【答案】B
【解析】
試卷第2頁,總52頁
【詳解】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依據材料“協田”、“千耦其耘”結合所學可知,這體
現的耕作方式是集體勞作,依據材料“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
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可知這體現的是以男耕女織為特征的個體農耕,所以材料主
要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經營方式由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
“鐵犁牛耕”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的農業耕作方式,與體現集體勞作的“協田”、
“千耦其耘”等信息不符;C選項錯誤,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與
體現集體勞作的“協田”、“千耦其耘”等信息不符;D選項錯誤,材料中并未將中國
古代農業與世界農業進行比較,無法得出中國古代農業長期領先世界。故正確答案為B
選項。
5.下表是漢代有關農業生產的部分文獻記載。據此可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記載出處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漢書?楊悻傳》
“因釋耕于隴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漢書?逸民傳》
“立春東耕,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東漢)王充《論衡》
A.漢代鐵犁牛耕技術已推廣
B.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
C.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織生產形式確立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圖表文獻內容可知,三則文獻均體現了漢代男女共同耕治土地的生產場景,反映了
以自給自足、精耕細作為特征傳統農業模式形成,故C項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漢代
牛耕技術是否推廣普及,排除。B項表述未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項,材料中
未體現女織的相關信息,不能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6.下表為清朝順治一嘉慶年間人口和耕地面積統計表。據此可以推斷
年代人口(億)耕地面積(萬畝)
順治18年(1661年)0.19152850
廉依六十年(1721年)0.25673564
泉正十二年(1734年)0.27389013
里隆十八年(1753年)1.02770811
事慶十七年(1812年)3.61679152
A.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緩和
B.小農的經濟負擔日益加重
試卷第3頁,總52頁
C.傳統經濟政策有必要調整
D.國家控制的土地資源減少
【答案】C
【解析】
【詳解】
根據表格數據信息可知,清朝順治一一嘉慶年間人均耕地減少,但依然養活著日益增加
的人口,體現了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也說明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傳統經濟政策有
必要調整,故C正確;材料表明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A錯誤;材料反映人多地
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無法體現小農的經濟負擔是否加重,排除B;材料反映人均耕地
面積減少,無法體現國家控制的土地資源減少,排除D。
7.據吳慧《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可知,漢代糧食畝產已達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
期,隨著稻田復種指數增加,玉米、甘薯種植推廣,畝產又有一定的提高。但從漢代到
清中葉的兩千年中,糧食畝產只增長了39%。導致明清糧食畝產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
是
A.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長期停滯
B.殘酯的封建剝削嚴重傷農
C.商品經濟榮沖擊農業生產
D.生產方式制約生產力提高
【答案】D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糧食產量增長緩慢的原因主要是生產方式落后導致的,中
國古代一直是小農經濟,采用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由于小農經濟的局限性,不利于生
產方式的改進,導致中國農業生產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狀態,D選項符合題意。中國古代
農業一直是精耕細作,生產技術較高,A選項排除。封建剝削傷農與材料“畝產又有一
定的提高”相矛盾,B選項排除。商品經濟發展與明清糧食畝產增長無關,C選項排除。
8.下表是我國從漢至隋江南稻作農業的相關記載。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史料出處
“今水潦移于江南,迪隆冬至,朕懼其饑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薪”《史記?平準書》
“江南地廣,或火耕水將“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漢書?地理志》
“江西良田,曠廢未久,火耕水將,為功差易”《晉書?地理志》
“江南之俗,火耕水精,食魚與稻,以漁獵為業”《隋書?地理志》
試卷第4頁,總52頁
A.農業生態破壞現象嚴重
B.江南農業耕作方式粗放
C.經濟重心呈現南移趨勢
D.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圖表材料信息可知,在不同時期的史料中都出現了“火耕水耨”,即用火來耕種,用
水來除草,反映了江南早期稻作農業中所采用的粗放的耕作方式,故B項符合題意。A項,
材料未反映農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問題,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現象在材料中無
法體現,排除。D項,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
9.下圖所示耕作技術出現于
B.西漢
C.東漢
D.唐代
【答案】D
【解析】
【詳解】
由圖中耕犁的形式可知,這是曲轅犁。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出現于唐代,故D項正
確;戰國時期出現的犁耕、西漢時期出現的耦犁、東漢時期的一牛挽犁都是直轅犁,故
ABC錯誤。
【點睛】
認真觀察圖示可知,圖示中的犁耕雖然是二牛抬杠的耦犁,但是犁卻是曲轅,由此排除
西漢,定位唐朝。
10.清光緒年間,有大臣上奏稱:“棉布為中國自有之利,本無須取給于外洋,乃洋人
以機器織成,幅寬盾(質)細,價廉而適于用,人皆便之,反棄土布而不用。其奪我之
試卷第5頁,總52頁
利,實為最巨。”此現象反映了
A.棉紡織業徹底衰敗
B.自然經濟日漸解體
C.經濟結構全面轉型
D.農產品開始商品化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據材料“棉布……乃洋人以機器織成,幅寬盾(質)細,價廉而適于用,
人皆便之,反棄土布而不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當時洋布對中國土布的沖
擊,體現了中國自然經濟日漸解體的實質,故B正確。棉紡織業徹底衰敗,材料未涉及,
且過于絕對,故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說明經濟結構全面轉型,故C排除。洋布對中國
土布的沖擊也不能說明農產品開始商品化,故D排除。
考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自然
經濟解體
11.據統計,麥哲倫船隊船員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
30多人,法國人19人,此外還有佛蘭德(今屬比利時)人、德國人、英國人等。這表
明當時
A.葡意法成為航海活動的領導者
B.各國間加強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動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D.地圓學說的科學性已得到證實
【答案】C
【解析】
隨著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歐洲社會出現一股“尋金熱”,對黃
金的追求成為開展航海的主要動力,歐洲人的這一熱情成為推動航海活動的
基礎,故選C項。當時領導航海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故A項錯誤;材料沒
有體現各國政府的關系,故B錯誤;材料無法反映地圓學說是否得以證實,
得到證實實際是在麥哲倫船隊航海結束后的事,D項錯誤。
12.12.為紀念荷蘭輝煌的航海歷史和傳統,自1975年開始,阿姆斯特丹每五年舉行
一次航海節。網友評論“荷蘭人總是拿逝去的輝煌年代說事兒。”“逝去的輝煌”,是
指荷蘭
A.16世紀開辟至好望角航線
試卷第6頁,總52頁
B.17世紀成為“海上馬車夫”
C.18世紀確立海上霸主地位
D.19世紀成為“世界工廠”
【答案】B
【解析】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荷蘭在近代以航海業稱霸,被稱為“海上馬
車夫”。所以選擇B。A選項中開辟至好望角航線的是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迪
亞士。C項中18世紀的海上霸主是英國。D項19世紀的“世界工廠”也是
工業革命后的英國。
13.下圖是西方近代殖民史上罪惡的“三角貿易”示意圖。18世紀時,參與圖中“中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蘭
D.英國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18世紀參與“中程”的國家,根據所學早期殖民擴張的史實,
可以知道16世紀最典型的國家應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紀則是荷蘭,18世紀應該
是英國實力最為強大,故選D。其它選項與時間不符,故排除。
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荷
蘭、英國等國的殖民擴張...............三角貿易
14.(題文)“東方是金瓦蓋頂,金磚鋪地,門窗都是黃金裝飾,連河道里都有滾動的
礦石,東方簡直是個燦爛輝煌的黃金世界,冒險家的樂園。”馬可?波羅對東方富庶的
描述()
A.是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B.是西歐遠洋航行的精神動力
C.反映了東西方社會的差距D.激起了西歐人到東方尋求財富的欲望
【答案】D
試卷第7頁,總52頁
【解析】馬可?波羅關于東方遍地是黃金的說法讓西歐人深信不疑,激起了他們到東方
尋求財富的欲望。故答案為D項。新航路開辟的經濟動因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排除
A項:到遙遠的東方傳播天主教是西歐進行遠洋航行活動的精神動力,排除B項;馬
可?波羅關于東方的描述并非完全真實,C項不能反映,排除。
15.1851年,10萬多件展品和上百萬參觀者被從各地運送到倫敦海德公園,參加那里
舉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這個博覽會也被稱為是“”拉開了序幕
A.鐵路時代
B.航空時代
C.汽車時代
D.電氣時代
【答案】A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1851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工業博覽會主要展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
成就,因此該博覽會被稱為“鐵路時代”,故A項正確;航空技術屬于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主要成就,其發生于20世紀四十年代,這與題干中“1851年”不符,故B項排除;
汽車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其發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與題干中“1851
年”不符,排除;依據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而第二次工
業革命發生于19世紀60年代,這與題干中“1851年”不符,故C項排除。
【點睛】
關鍵時間信息是“1851年”(.
16.《全球通史》說:“(1870年以后〉工業研究的實驗室……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
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這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
A.興起于重工業B.電力的廣泛使用
C.歐美國家同時發生D.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由題目中的信息“(1870年以后)工
業研究的實驗室,配配備著……科學家”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緊密結
合。故選D項。
考點: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走向整體的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7.“陳啟沅(源)……壬申歲(1872年)返粵,在簡村鄉創設縹絲廠,名曰繼昌隆,
試卷第8頁,總52頁
容女工六七百人。”這則材料反映了當時
A.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B.民族工業興起
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清政府設置工廠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
注意抓住題干中的兩個主要信息,一是人物陳啟源,二是時間1872年。分析材料可知,
材料反應的是民族工業的興起,而不是清政府設立的,B正確,D錯誤。自然經濟完全
解體于三大改造,排除A;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出現,排除C。故選B。
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
興起?民族工業的興起
18.下表是16—17世紀外來植物傳入中國簡況表。這些物種的傳入是
品種傳入中國時期
玉蜀黍(玉米)16世紀傳入中國,清代向全國推廣
落花生(花生)16世紀(明中期)傳入中國
煙草(煙)17世紀初(明末)傳入中國
番薯(紅薯)16世紀傳入中國南方,清初傳至北方
A.列強對原料需求的反映
B.明清積極對外開放的結果
C.新航路開辟的積極影響
D.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表現
【答案】C
【解析】
【詳解】
西方工業革命的開展大致是在晚清時期,時間不符,故排除A;明清厲行海禁,限制中
外交往,所以外來植物傳入中國不是明清政府對外政策的結果,排除B;玉米、花生、
煙草和紅薯這些植物原產于美洲,新航路開辟后開始向外傳播,所以這些植物傳入中國
是新航路開辟的客觀影響,故選C;世界市場的形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故排除D。
19.有學者認為,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
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推動東西文化圈大匯合的經濟根源是
A.文藝復興的興起
試卷第9頁,總52頁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造船水平的提高
D.宗教擴張的狂熱
【答案】B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材料提到,東西兩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
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東西文化圈大匯合
的經濟根源是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要求,因此選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
所學知識,排除。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開辟新航路?影響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開辟新航路的影響,屬于高考熱點。新航路引起商業革命,歐洲
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
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
國和尼德蘭所代替。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開始了殖民擴張、掠奪。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20.下表反映了19世紀英國的社會經濟狀況,這些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英國社會經濟狀況
1760-1830年水渠長度增加了3倍
1850年修建了大約9654千米的鐵路
1852年生產的鐵總量約為300萬噸
1800-1850年倫敦的人口增長了236%
A.新航路的開辟
B.工業革命的開展
C.壟斷組織的出現
D.世界市場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從材料給出的時間來看,這一時期英國主要經歷的是工業革命,A選項新航路開辟是
16世紀的主要事件,故排除。再從其中的變化來看,主要是19世紀中期之前的內容,
而壟斷組織和世界市場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故排除C、D選項,本題選擇
B選項。
點睛:解答本題一定要把時間節點把握準確。材料中給出的19世紀具體到的是19世紀
中期之前,因此不包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因此C、D選項都可以排出,這都是第
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21.哲學家羅吉爾?培根在1260年展開大膽想象,"人們能夠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
試卷第10頁,總52頁
的巨型船舶那樣航行的機器,沒有槳手,……但是它們的速度比滿載槳手時還快。”最
早將這一想象變成現實的是
A.新航路開辟
B.第一次工業革命
C.第二次工業革命
D.信息技術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據“人們能夠建造如在江河和海洋上的巨型船舶那樣航行的機器,沒有槳
手”,結合所學知識,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富爾頓發明汽船,靠蒸汽動力發動船舶,B
正確;新航路開辟仍然槳手開動船舶,排除A;第二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革命早已實
現機器動力開動船舶,排除CD。
22.有人說:“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發明將會一起死亡!”這反映出
A.科學理論對實際發明具有推動意義
B.科學發明與社會需要聯系緊密
C.科學技術需結合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D.發明蒸汽機的實際意義不是很大
【答案】B
【解析】
【詳解】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機的背景是工業革命的開展,迫切需要解決動
力問題,故社會的需求決定生產技術的進步,B項正確.瓦特改良蒸汽機來自于實踐經
驗,而非科學理論,排除A。科學與技術的真正結合出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而瓦
特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人物,排除C。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
代,排除D。
【點睛】
工業革命是西方工業文明崛起的標志,因此也是考試的重點。常考的地方有工業革命的
原因、成果、特點等,此外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關的生產關系的變化和世界市場的問題
也需要掌握。
23.下圖為近代中國輕工業生產年(月)平均指數增長圖。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試卷第11頁,總52頁
140
125.8
A.晚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B.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C.南京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措施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推動
【答案】D
【解析】
由時間“1933年到1936年”,當時清朝已經推翻,排除A;B是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
展的外部因素?,排除;南京臨時政府存在于1912年,排除C;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國
民政府掀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了中國輕工業發展,故選D。
點睛本題的關鍵信息是“1933年到1936年”。結合近代中國不同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
因素,容易排除ABC,選D.
24.1899至1911年,新地私人資本總額9350萬銀元,廠礦企業410家。這一現象的
出現得益于
A.洋務運動的刺激與誘導
B.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D.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興起
【答案】B
【解析】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為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辦廠限制,促使民族工業較
快發展,1899至1911年正是該時期經濟發展表現,故B項正確;A是民族工業興起原
因;C是一戰期間;D是國民政府統治前期。
25.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殖民擴張在客觀上的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
A.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B.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D.促進了世界各地的平衡發展
試卷第12頁,總52頁
【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是“人
類發展的角度”"客觀上的積極意義〃可得出C項正確;AB兩項只是局部的表現,排除;
D項本身表述不正確。故選C項。
考點: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強盜的貿易
26.《三字經》里有“稻粱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
人所飼”幾句。中國人最早培植“六谷”、養殖“六畜”的時代是()
A.原始社會末期B.西周時期C.戰國時期D.明朝時期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的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在西
周時期“六谷”和“六畜”都已經出現了。A不符合歷史史實;CD晚于西周。故答案選
B。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發展?“六谷”、“六畜”
【名師點睛】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①地域差異角度:南稻北栗格局。②農業結構角度:
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③生產模式角度: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與完
善。④經營方式角度: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⑤經濟重
心角度: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凸顯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到補性。⑥生產力角度:
生產力、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水利設施不斷進步。
27.據史書記載,“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江東之田器盡
于是這一農具指的是
A.樓車
B.翻車
C.曲轅犁
D.筒車
【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材料對這種農具的描述是“評
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江東之田器盡于是”,說明它是一種
對土地進行操作的農具,因此排除了B、D選項,他們沒有直接對二地進行操作。再根
據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它講述的是一種犁地的工具,因此排除A選項,選擇C選項。
考點:中國古代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曲轅犁
28.清代學者包世臣在《郡縣農政》一書中說:“凡治稻皆宜精,雖地寬之處,廣種薄
試卷第13頁,總52頁
收者多耗本,……可舉代田之法,每田一區,分三分,每歲更代,收成過漫種不治者。”“代
田之法”最早出現于
A.西周時期B.春秋戰國
C.西漢時期D.明清時期
【答案】C
【解析】
試題解析:依據所學知識代田法,一種分田方法,西漢趙過推行的一種適應北方旱作地
區的耕作方法。由於在同一地塊上作物種植的田城隔年代換,所以稱作代田法。在春季
實行低作,有利于防風抗旱,在夏季實行高作,有利于排水防澇,特別是它具有壟溝
互換,輪番利用的優點,所以選c
考點: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漢代代田法
29.(題文)《盛澤》詩云:“吳越分歧處,青林接遠村。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
人家勤耕作,機杼徹晨昏。”這反映出當時農村
A.商品農業已相當發達
B.婦女成為小農經濟的支柱
C.小農家庭生產呈現多樣化
D.耕織結合是主要經營方式
【答案】D
【解析】試題分析: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機杼徹黃昏〃反映了人們忙于耕地、紡織的
情景,說明當地耕織結合的景象,故答案選D。材料無法體現商品農業的發展,也不能
說明婦女成為生產支柱,耕織結合的特點沒變,農村沒有呈現生產的多樣化,故其他三
項錯誤。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農經濟的特點
30.《三輔黃圖?未央宮》:“織室,在未央宮,又有東西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
《漢書-百官公卿表》:“少府屬官有東織、西織令丞,河平元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
織室。”這兩段文獻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營手工業
B.官營手工業
C.家庭手工業
D.工場手工業
【答案】B
【解析】
試卷第14頁,總52頁
【詳解】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依據材料“織室,在未央宮”、“少府屬官有東織、西
織令丞”結合所學可知,東、西織室是西漢時期在都城長安設立的服務于皇室的工場,
只為帝王、貴族服務,屬于官營手工業。因此B選項正確。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官營手工
業,因此A、C、D選項錯誤。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
31.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木工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鋸子、刨子、鉆子等木工器械都是
這一時期發明的。這些發明主要得益于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鐵技術的進步
D.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木工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反映了手工業技術的的進步,聯系春秋戰國時期一一
鐵制工具的出現一一手工業一一煉鋼和淬火柔化技術一一鋸子等,因此選C.
考點:手工業的發展?冶金業。
32.(題文)明代李鼎在《李長卿集》中記載“燕、趙、秦、晉、齊、梁、江淮之貨,
日夜商販而南;蠻海、閩廣、豫章、楚、甌越、新安之貨,日夜商販而北。”這表明
A.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繁榮
B.古代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C.資本主義萌芽現象出現
D.商品長途販運貿易發達
【答案】D
【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的經濟,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
題干中北方之貨口夜運往南方,南方之貨口夜運往北方,所以反應的是商品的長途販運,
物資交流頻繁,正確的是D項,材料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排除A項;BC項在題干
中沒有反映,排除。
33.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說道:“金寶廬舍,轉瞬灰燼,惟有田者,娼然而獨
無恙。故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之傍,扇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該史料所
反映的準確歷史信息是
A.當時國家管理混亂,火災頻發
B.重農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試卷第15頁,總52頁
C.田租是當時的主要收入
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答案】B
【解析】
【詳解】
本題考查重農抑商政策。材料大意是:金銀財寶、富麗堂皇的房屋,遇到各種災害瞬間
就消失了,只有田地不會有什么損耗。所以上至官員、紳士,下至普通手工業者、商人
等,有了一些財富后都用來置辦田地,而非投身于工商業活動,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受
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這只是假設的情況,不是當時
社會真的混亂不堪;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無法得出田租是當時的主要收入:D選項錯
誤,材料并未體現以手工工場和雇傭勞動為特征的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故正確答案為
B選項。
34.明清時期,資本主義開始出現萌芽。但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萌芽雖有壯大,卻無
突破,資本主義始終未能成為時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不斷入侵
B.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C.中國始終沒有出現獨立的手工工場
D.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答案】B
【解析】
題目問的是“最根本的原因”,A屬于外因,排除;中國始終沒有出現獨立的手工工場
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表現,排除C;D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資本
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根源于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故B符合題意。
35.(09年江蘇卷)新航路開辟前,人類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發展,不同區域文明之間
的交流少、相互影響小「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是
A.人類對世界尚缺乏整體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觀念差異
C.人類技術水平難以克服地理障礙D.缺少富有冒險精神的偉大航海家
【答案】C
【解析】
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形成雛形,加之關鍵詞"人類文明”。
36.36.16世紀葡萄牙著名詩人德?卡蒙斯這樣深情地描繪他的祖國:“大陸,在這
里是盡頭;大海,在這里才開頭。”詩句中反映了他對祖國引以為豪的是
試卷第16頁,總52頁
A,成為“海上馬車夫”
B.壟斷歐亞之間的貿易
C.率先開辟新航路
D.處于歐洲商業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葡萄牙開辟新航路的相關內容,從材料中提取信息“16世
紀〃“葡萄牙〃,據此可以排除A、B、D,回顧已學知識可知”海上馬車夫〃指的是荷蘭,而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但壟斷歐亞之間貿易及
處于歐洲貿易中心的表述均不合葡萄牙的史實,而其只是率先開辟新航路,故選C。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新航路的開辟的背景
【名師點睛】分析新航路的開洛的原因。①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發展。②社會根源:《馬可。波羅游記》及由此引發的“尋金熱”。③直接原因:轉LI貿
易及高額利潤的刺激,尋求與東方直接貿易的途徑。④政治因素:歐洲各國君主強化
王權、積極擴張的需要。⑤宗教因素:基督教會向外傳教的需要。⑥社會條件:造船
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天文、地理知識進步;⑦目的:滿足歐洲和亞洲的直接貿易、開
辟市場和尋找廉價工業原料產地的需要。
37.明代《二如亭群芳譜》一書中寫道:“西番葵,莖如竹,高丈余,葉似葵而大。花
托圓二三尺,如蓮房而扁。花黃色,子如草(蓬)麻子而扁。”“西番葵”后來成為我
國主要農作物之一,得益于
A.絲綢之路的暢通
B.歐洲的商業革命
C.朝貢貿易的形成
D.工業革命的擴張
【答案】B
【解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西番葵”即向日葵,原產北美洲,在1510
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帶回歐洲,明朝萬歷年間乂由傳教士傳入中國。由此可以知道這與新
航路開辟有關,新航路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促進了物種的交流與傳播,因此B選項正
確。A選項錯誤,絲綢之路漢代就已興起,而“西番葵”在明代才傳入并廣泛種植;C
選項錯誤;朝貢貿易是中國古代王朝對外的一種政治貿易方式,與西方國家無關;D選
項錯誤,工業革命爆發于18世紀中后期,處于清王朝統治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故
試卷第17頁,總52頁
正確答案為B選項。
38.16世紀末,西班牙物價水平平均上漲了4倍多,糧食上漲了5倍,英、法、德等
國的物價水平平均上漲了2至2.5倍。這一現象導致了()
A.西班牙成為殖民大國B.資產階級實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強D.歐洲普遍陷入貧困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西班牙在殖民地搜刮的財富主要用于奢侈享樂,材料與殖民大國無關,故A
項錯誤;材料反映了“價格革命”,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封建貴族實力下降,故B項正
確;封建主實力下降,故C項錯誤;在對外殖民掠奪中,歐洲逐漸富裕起來,故D項錯
誤。
39.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種人成為了當地的
主要居民,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歐洲的殖民擴張B.土著居民的減少
C.種族之間通婚D.大量戰爭移民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歐洲殖民擴張促進了人口
在世界范圍內流動,而且通過屠殺、傳染疾病等方式使一些地區人口銳減,故A項正確;
著居民的減少和種族之間通婚屬于現象不是原因,故B和C錯誤;戰爭難民涌入不是
主要原因,故D錯誤。
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殖民擴張?影響
40.奇波拉在《歐洲經濟史》中寫道:“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是由于
該國在十七世紀時,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
的是
A.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工業革命的前提
B.海外市場的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
C.血腥的殖民掠奪為工業革命準備了資本
D.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發生在英國,政治結構已經發展到適合于工業化的程度”,
試卷第18頁,總52頁
可分析出其強調的是工業革命的前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故A正確;BCD均是工
業革命的原因,但與材料“政治結構”的要求不符。
41.1765年,英國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叫“珍妮機”的紡紗機……功效一下子提
高了八倍。后來人們把“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使用作為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其主要依
據是()
A.引發了發明機器的連鎖反應B.極大地提高了紡織品的產量
C.推動了機器制造業的出現D.宣告了工業動力時代的到來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解讀題干材料,獲取有效信息,認識歷史事物本質和規律,
并作出正確認知和準確判斷的能力。“珍妮紡紗機”是工業革命中發明的第一臺機器,
引發了發明機器的連鎖反應。故應選A。
考點: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珍妮
紡紗機”
42.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強了無產階級政權對經濟的管理
B.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C.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
D.采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上要考察學生對教材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新經濟政策心在經濟手段上,
是利用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貨幣等因素,在一定限度內恢復資本主義,發展商品生
產,C正確;A項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特點,B項適合于兩項政策,C項是“新”
的含義,D項是新經濟政策的最終目的,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
考點:俄國十月革命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戰時共產
主義政策
43.“在自由黨執政期間,議會還通過了教育法、兒童法、勞工介紹法等等。這是打破
濟貧法框框的第一步,也是邁進社會福利制度的第一步。盡管這些法令內容還很不完善,
人民享受的福利待遇還很有限,但它畢竟為后來的社會改革揭開了序幕。1909年,王
室調查委員會發表了一份《關于濟貧法的報告》。報告主張廢除單純從救濟貧民著眼的
舊濟貧法,由國家從教育、就業、衛生、養老等方面采取措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J
試卷第19頁,總52頁
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英國政府的措施認識正確的是
①英國政府通過立法來處理經濟社會問題
②英國政府積極解決社會問題客觀上促進了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
③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的增加為英國政府積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保障
④英國政府的行為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等社會問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
【詳解】
福利待遇只是暫時緩解社會矛盾,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等社會問題,排除④;“通
過了教育法、兒童法、勞工介紹法”說明政府通過立法來處理經濟社會問題:“為后來
的社會改革揭開了序幕”說明英國政府積極解決社會問題客觀上促進了社會保障事業
的發展,英國社會福利收入來源國家財政,①??正確,選擇A項正確。
44.錢乘旦、許潔明合著的《英國通史》中說:"......過去以天為單位,現在以分鐘、秒
計算;……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人們開始要隨身帶上
一塊表,時間概念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說明()
A.火車的發明引發了技術創新的連鎖反應
B.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C.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發明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題干所給材料中"火車還教會人們守時,準時準點成了現代生活的準則”表明
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故B項正確。技術創新的連鎖反應;科學技術轉化為
生產力的速度;人們的生活質量在題干所給材料中均沒有涉及,故A,C,D項錯誤。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影響
45.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主要分布于
A.華北地區B.沿海地區
C.中部地區D.東北地區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察的是對知識的識記能力,比較簡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
試卷第20頁,總52頁
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故B.項正確;A.C.I).
項錯誤。所以答案選B.。
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民族工業的
興起-民族工業的興起
46.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雖然亞當?斯密在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中提倡自由貿易,
但1815年土地貴族占主導的英國議會通過了《谷物法》,保護農業國內市場,隨后外國
也提高對英國工業品進口稅。材料中《谷物法》的頒行
A.促進了工商業經濟的發展
B.反映英國需進行議會改革
C.適應了工業革命發展需要
D.促進了農業對外出口劇增
【答案】B
【解析】
【詳解】
從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可以看出,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自由貿易主張興起,但英國議會
中“土地貴族占主導”,仍在通過《谷物法》維護土地貴族的利益,影響了英國的對外
貿易,所以英國需進行議會改革。B正確。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谷物法》的頒行不利
于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不適應工業革命發展需要,也不能促進農業對外出口,故排除A、
C、Do
【點睛】
本題考查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提倡自由貿易”“1815年土
地貴族占主導的英國議會通過了《谷物法》,保護農業國內市場”“外國也提高對英國
工業品進口稅”。
4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指出:“現行農村政社合
一的體制顯得很不適應。……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把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同時按鄉建
立鄉黨委,并根據生產的需要和群眾的意愿逐步建立經濟組織。”此通知出臺的歷史背
景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全國掀起“大躍進”的高潮
C.基層民主的加強和擴大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略
試卷第21頁,總52頁
48.在河南輝縣發掘的戰國魏墓中,發現58件鐵農具,有犁、鋅、鋤、鏟.鐮、斧等,
其中有兩個“V”形的鋅,構造雖然還很原始,沒有翻土鏡面的裝置,但已能起破土劃
溝的作用。這些發現可用來說明戰國時期
A.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
B.耕犁體系已得到完善
C.農業生產力有了提高
D.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高
【答案】C
【解析】
【詳解】
材料“戰國魏墓中,發現58件帙農具……已能起破土劃溝的作用”反映了戰國時期農
業生產力有一定的提高,故C正確;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能說明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故
A排除;材料也無法體現耕犁體系已得到完善,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工具,
不是農業生產技術,故D排除。
49.有學者曾說過:在美國乃至于世界經濟發展史上,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
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給人們提供了經驗教訓I,
因此當人們要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時,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美國這段歷史。該學
者這樣說的主要理由不包括
A.“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B.“新政”使美國經濟立刻恢復并保持長期繁榮
C.“新政”使美國避免在危機形勢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D.“新政”對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答案】B
【解析】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故排除A;
“新政”使美國經濟立刻恢復并架持長期繁榮,“立即”這個詞不符合當時的實際,美
國經濟是慢慢恢復的,B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新政”使美
國避免在危機形勢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故排除C;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新政”對戰
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故排除D。
點睛: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影響,主要知識點是羅斯福新政對世界和美國的影響,要
注意否定詞,本題要選錯誤的一項.注意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從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
50.唐詩《夜看揚州市》:“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猶自笙歌徹曉聞。”
從詩中能得到的正確信息是
試卷第22頁,總52頁
A.揚州的草市很繁華
B.揚州的夜市是當時商業發展的一個特點
C.揚州出現了私家經營的邸店
D.揚州成為唐朝唯一的經濟中心
【答案】B
【解析】由“夜市千燈照碧云”并結合唐朝這個朝代可知,這是指揚州夜市的發展比較
好,這是商業發展的表現,故選B;由于是揚州市的夜市,所以與草市無關,故排除A;
題干中的唐詩里面沒有提到邸店,故排除C;揚州當時是唐朝南方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中
心,但不是唯一的,而且也不符合題意,故排除D。
51.下面是中國1980-2006年由市場決定價格的商品數占總商品數的比率統計圖。其變
化反映了我國
A.商品市場價格不斷增長B.商品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多
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D.加入WTO后經濟發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市場決定價格的商品數占總商品數的比率變化,無法體現出商品價格和
種類的變化,因此排除A、B選項。從材料中反映的狀況,從1980-2006市場決定價格
的商品數占總商品數的比率逐漸增多,結合所學知識,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體現
出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因此本題選擇C選項。D選項錯誤,中國加入WT0是在2001
年。
52.(題文)明清時期永佃制盛行,佃農在不拖欠地租的條件下,有權“不限年月““永
遠耕種”。地租率相對穩定,農民獲得相對獨立的、長期的土地使用權,地主則失去了
和土地的直接聯系。這一現象
A.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加速了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試卷第23頁,總52頁
D.說明農民擺脫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
【答案】C
【解析】“地主則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聯系”等字眼足以證明這一現象會加速土地所有
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即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不拖欠地租說明政府的財政收入不會
減少,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明清時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并未瓦解,農民也尚未擺
脫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選項B、D均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點在于要搞清備選項的內涵與題干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
歷史史實的備選項。
53.
月收入5080200
兒童津貼13.013.013.0
其他津貼50.130.10
納稅0—7.9—43.8
國民保險—4.5—7.2—0
實際收入108.6108.0151.2
上表為英國1983-1984年度稅收與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單位:英鎊)據材料推斷,
英國的福利政策利于
A.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B.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C.實現社會公平公正
D.激發國民工作熱情
【答案】A
【解析】
從表中可知,收入多的人沒津貼,交完稅后,每月的收入比享受福利津貼的家庭相差不
大,英國的福利政策利于縮小社會貧富差距,故A正確;結合所學,福利政策增加了政
府財政負擔,故B錯誤;材料表明,家庭收入多的人沒津貼,交完稅后,每月的收入比
享受福利津貼的家庭相差不大,不能體現出社會公平公正,排除C;英國的福利政策懲
勤助懶現象日益突出,不利于激發國民工作熱情,故D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疆喀什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三校聯考數學試卷 (原卷版+解析版)
- 從技術到實踐-談及辦公自動化中智能診斷的應用與挑戰
- 從傳統到智能辦公領域中區鏈技術的變革和挑戰
- AI技術在職場中的影響及道德規范
- 2025至2030年中國背心裙套裝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報告
- 企業信息安全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探討
- 荒山承包合同簡單
- 分布式安全鏈技術應用于教育資源的安全保護與管理
- 2025年中國四門儲物立柜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啟動扳手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地震監測設備質量檢測手冊
- 110kV平西變電站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09幾何大題綜合-【黃金沖刺】考前10天中考數學極限滿分沖刺(浙江專用)原卷版+解析
- 2024-2025學年四川成都錦江區教科院附屬中學高一新生入學分班質量檢測數學試題【含答案】
- 2023年廣東東莞東華高級中學自主招生英語卷真題(含答案詳解)
- 醫護人員勞動保護制度
- 人工智能技術下的監管挑戰
- GB/T 4706.53-202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53部分:坐便器的特殊要求
- 化工企業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培訓考試卷(后附答案)
- 《智能網聯汽車用攝像頭硬件性能要求及試驗方法》編制說明
- 2024公務員培訓合同協議書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