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3第11單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文藝第33講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課時跟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3第11單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文藝第33講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課時跟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3第11單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文藝第33講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課時跟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3第11單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文藝第33講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課時跟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3第11單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文藝第33講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課時跟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33講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一、選擇題1.漢初極力減弱秦代遺留下來的酷吏傳統,其推崇的志向治國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禮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凈慈愛”的“長者”。這說明當時志向的治國理念是()A.外儒內法,大一統B.無為而無不為C.仁為本,為政以德D.禮法并施解析:選B外儒內法,大一統思想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屬于漢朝中期,故A項錯誤;依據題干中時間“漢初”與“推崇‘清凈慈愛’的‘長者’”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實行黃老無為思想,故B項正確;仁為本,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漢初統治者的接受,故C項錯誤;禮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未得到漢初統治者的接受,故D項錯誤。2.(2025屆湖南長郡中學第三次調研測試)漢初,陸賈告誡劉邦,守天下與奪天下不同,立刻得之不能立刻治之,“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許久之術也”,他在《新語·本行》中,還提出了“治以道德為上”的觀點。據此可知,陸賈()A.告誡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B.反對漢初黃老思想的治國方略C.闡述了社會教化的必要性D.治國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解析:選D材料強調了“文武并用,許久之術也”“治以道德為上”的觀點,并未體現吸取秦亡教訓,故A項錯誤;材料不能反映陸賈反對黃老之學,故B項錯誤;材料意在強調守天下應“文武并用”“道德為上”,故C項錯誤;材料“文武并用,許久之術也”“治以道德為上”說明陸賈的思想深受儒學“為政以德”理念影響,故D項正確。3.(2025屆百校聯盟聯考)下表是某學者對漢武帝“獨尊儒術”緣由的分析。由此可見,“獨尊儒術”()序號緣由分析一原來的宗法社會并沒有被完全破壞,漢初的平民樂于運用從前貴族的禮教制度二漢完成統一之后,制定各種新制度,離不開儒家學者的幫助,在這方面,其他學派遠不能與儒家相比三儒家六藝兼容并包,儒家獨尊后,其他學說仍可在六藝的大帽子下,改頭換面,保持存在A.促進了社會穩定和文化旺盛B.適應了貴族政治須要C.使諸子百家實現了充分融合D.具有深厚的社會土壤解析:選D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儒學獲得獨尊地位的緣由,而不是強調獨尊儒術帶來的影響,故A項錯誤;秦漢以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故B項錯誤;據材料“儒家獨尊后,其他學說仍可在六藝的大帽子下,改頭換面,保持存在”可知,諸子百家思想并未充分融合,故C項錯誤;據材料“漢初的平民樂于運用從前貴族的禮教制度”“制定各種新制度,離不開儒家學者的幫助”“儒家六藝兼容并包,儒家獨尊后……保持存在”可知,儒學的獨尊地位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故D項正確。4.(2025屆甘肅二模)中國茶道講究茶的自然、清爽的特性,這有助于人們養成清爽、恬淡的良好心態,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反映了中國茶道蘊含著()A.“天人合一”思想 B.“無為而治”主見C.“知足常樂”觀念 D.“以德治國”理念解析:選A結合所學可知,題干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等信息符合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故A項正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見體現的是最高統治者不過分干涉國家事務,與題干無關,故B項錯誤;“知足常樂”指安于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與題干無關,故C項錯誤;“以德治國”是指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與題干無關,故D項錯誤。5.(2025屆河南頂級名校聯考)漢武帝派董仲舒弟子呂步舒辦理淮南獄案,呂步舒依據《春秋》斷獄,無須奏請朝廷。“既還奏事,上皆是之。”這表明()A.儒學統治地位已確立 B.漢代政治深受儒學影響C.漢代社會秩序較混亂 D.儒家倫理成為日常規范解析:選B據材料的信息無法判定儒學的統治地位是否確立,故A項錯誤;董仲舒的弟子依據《春秋》斷案并得到了皇帝的確定,說明皇帝認可儒學治國的理念,故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社會秩序穩定,沒有秩序混亂的現象,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儒學是官員審判的依據,而未涉及日常行為規范,故D項錯誤。6.(2025屆四川瀘州二模)漢代,盡管帝王在“罪己詔”中排列了諸多罪責,并反復強調“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但他們恒久不會引咎辭職或將皇位禪讓給別人。帝王的“罪己詔”實質是()A.天人感應思想的反映 B.加強君主專制的工具C.體現民本的治國原則 D.加強中心集權的工具解析:選B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罪己詔”中帝王將國家災異之變歸咎于自身,這側面反映了君主代天意行事,以上天意旨規范律己,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故B項正確。7.有學者認為,從漢代起,先秦儒家高標入世的姿態及對世界冷靜理性的思索始有缺失。這種缺失()A.導致儒家逐步脫離社會實際B.使儒學統治地位進一步減弱C.與儒學政治地位的改變有關D.表明儒家亟須重建信仰理論解析:選C漢代儒家學說成為正統學說并干脆影響官員的選拔標準說明儒家思想并未脫離實際,故A項錯誤;從漢代起先,儒家學說處于統治地位,體現了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B項錯誤;漢代儒學為政治服務,對先秦儒學思想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如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思想,這實際就是對冷靜思索世界的某種背離,故C項正確;漢代儒學是在先秦儒家學說的信仰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故D項錯誤。8.漢武帝元朔五年創建太學。太學建立博士弟子制度,博士弟子的選送,一是由太常干脆選補,二是由地方官選補。由此可見,當時()A.太學生經考試合格才可到政府任官B.選拔太學生的權力由官方駕馭C.太學生的教化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D.太學生擁有確定政治經濟特權解析:選B題干提及的是太學生的選送,而不是太學生合格后的去向,故A項錯誤;由題干中“博士弟子的選送,一是由太常干脆選補,二是由地方官選補”,可知選拔太學生的權力由官方駕馭,故B項正確;題干未提及學生的教化導師問題,故C項錯誤;題干未提及太學生的政治經濟特權問題,故D項錯誤。9.(2025屆河南新鄉調研)據記載,漢宣帝“師受《詩》《論語》《孝經》”;成帝“壯好經書,博覽古今”;光武帝“受《尚書》”;明帝“通《春秋》《尚書》”。這說明()A.儒家綱常提升了君主治國實力B.儒學復興維護國家政治統一C.儒學對治國理政產生重要影響D.儒家經典成為帝王治國依據解析:選C材料強調的是皇帝學習儒家文化,而非強調儒家文化提升了君主治國實力,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皇帝學習儒家文化,未涉及國家統一,故B項錯誤;《詩》《論語》《孝經》《春秋》《尚書》都是儒家經典,材料中漢代皇帝學習儒家經典,說明漢代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后,影響到皇帝治國理政,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儒家思想影響皇帝治國理政,而非強調儒家思想成為帝王治國依據,故D項錯誤。10.(2025屆河南洛陽三模)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記載:“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郡縣公議,請名儒主之……太學祭酒,推擇當世大儒,其重與宰相等,或宰相退處為之……祭酒南面講學,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據此可知,東漢時的太學()A.發揮了確定的與論監督職能B.是國家的最高學府C.是社會是非公道的判定機構D.限制了君主的集權解析:選A材料“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表明太學發揮了確定的輿論監督作用,故A項正確;太學是國家的最高學府,與材料強調的內容即太學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不符,故B項錯誤;學校是是非公道的判定機構是黃宗羲的主見,而不是東漢太學的職能,故C項錯誤;限制君主集權是黃宗羲的主見,而不是東漢太學的職能,故D項錯誤。11.(2025屆江西贛州摸底)“漢自孝武表彰六經之后,師儒雖盛,而大義未明,故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遍于天下。(東漢)光武有鑒于此,故尊崇節義,敦厲名實,所常用者,莫非經明行修之人,而風俗為之一變。”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儒學在西漢時并未得到重視B.王莽時儒生轉為學習道家思想C.東漢時察舉制重視出身門第D.東漢時期儒家思想得到了發展解析:選D儒學在西漢武帝時確立正統地位,故A項錯誤;題干中“頌德獻符者遍于天下”是指儒生大肆諂媚王莽,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錯誤;察舉制重視品德,強調門第的是九品中正制,故C項錯誤;題干中提及孝武即漢武帝確立了儒家正統地位但“大義未明”,而光武即東漢光武帝實行措施使得“所常用者,莫非經明行修之人,而風俗為之一變”,通過比較可知光武帝發展了儒學,故D項正確。12.學術界認為《論語》最初有《古論》《魯論》《齊論》三個版本,漢魏時期《齊論》失傳。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出了失傳已久的《齊論》竹簡;同《魯論》《古論》相比,一是多了《知道篇》和《問王篇》,二是章句多于《魯論》。該發覺()A.推動了儒家思想探討的深化B.佐證了秦始皇焚書對文化傳承的破壞C.揭示了漢代儒學獨尊的事實D.證明了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差異性解析:選A《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材料“漢魏時期《齊論》失傳。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出了失傳已久的《齊論》竹簡;同《魯論》《古論》相比,一是多了《知道篇》和《問王篇》,二是章句多于《魯論》”可知,該發覺推動了儒家思想探討的深化,故A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5屆陜西商洛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國的學術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為發達,則在春秋戰國之世。諸家的學術,當分兩方面觀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種和宗教混合的哲學。其宇宙觀和人生觀,為各家所同本。其二,則在社會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時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亂世,都有很大的變遷。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學以救世。其中最有關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復原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堯、舜、禹三代為法。道家則主見徑復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術兩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材料二針對諸侯分裂勢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漢武帝陳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把國家統一、政治集權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漢武帝下決心徹底解決諸侯王國封土過大的社會頑疾。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摘編自李奎良《董仲舒關于社會制度設計的貢獻》(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別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儒、墨、道、法四家為“救世”提出的治國主見。(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董仲舒有關社會制度設計的指導思想及影響。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即可得出答案。第(2)問,第一小問“指導思想”,由材料二“《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得出,“大一統”思想。其次小問“影響”,由材料二“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并結合所學得出,為漢武帝所接受,促進了中心集權的鞏固,使儒家思想從今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答案:(1)主見:儒家,德治、“仁政”、禮法并施;墨家,兼愛、非攻;道家,無為而治;法家,法治。(2)指導思想:“大一統”思想。影響:為漢武帝所接受,促進了中心集權的鞏固;使儒家思想從今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14.(2025屆河北衡水大聯考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列出了中國古代儒學發展的幾種分期方法:第一種第一期形態為孔、孟、荀為典型的儒學之鑄造時期,其次期形態為宋明儒之彰顯確定主體性的時期。其次種孔、孟、荀為第一期,漢儒為其次期,宋明理學為第三期。第三種第一期為先秦時期,即原始儒學階段;其次期為秦漢以后,儒學走向民間,并與政治親密結合時期。運用中國古代史的所學學問,對中國古代儒學的分期進行探討。(說明:可以在材料中任選一種分期方法進行論證,也可以提出新的分期方法,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精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對中國古代儒學發展過程的階段劃分,最好是在材料中選一種分期方法進行論證。猶如意材料中第三種分期方法,第一期為先秦時期,即原始儒學階段;其次期為秦漢以后,儒學走向民間,并與政治親密結合時期。依據所學古代儒學發展的歷程來進行說明,先秦時期是儒學的形成發展時期,但儒學思想主要在學問分子中傳播,并始終沒被統治者完全接受。秦漢時期儒家思想成為社會的正統思想,也使儒學與政治更加緊密的結合。宋明理學使儒學進一步哲理化和世俗化。最終總結升華即可。答案:示例:觀點:我同意材料中第三種分期方法,第一期為先秦時期,其次期為秦漢以后。論述:先秦時期,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