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1第5單元第13講明清時期的文化課時跟蹤一練而就含解析_第1頁
通史版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1第5單元第13講明清時期的文化課時跟蹤一練而就含解析_第2頁
通史版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1第5單元第13講明清時期的文化課時跟蹤一練而就含解析_第3頁
通史版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1第5單元第13講明清時期的文化課時跟蹤一練而就含解析_第4頁
通史版2024高考歷史統考一輪復習模塊1第5單元第13講明清時期的文化課時跟蹤一練而就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模塊一第五單元第13講明清時期的文化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5屆廣東湛江調研測試)王守仁認為士大夫憑借修養治理天下,農夫憑借農具來養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則“以其盡心于利器通貨者,而修治具養,猶其工與商也。故曰:四民異業而同道。”他的觀點()A.體現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為明清思想家所繼承C.徹底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D.受商品經濟發展影響解析:選D依所學可知,鴉片斗爭后,隨著西學的傳播,近代民主思想產生,而非明中葉,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不能推斷他的思想是否被明清思想家繼承,故B項錯誤;依所學可知,陽明心學仍屬于理學的范疇,并未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故C項錯誤;據材料“工匠和商人則‘以其盡心于利器通貨者,而修治具養,猶其工與商也。故曰:四民異業而同道’”可知對于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秩序構成沖擊,這反映了明中葉以后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故D項正確。2.(2025屆安徽“皖南八校”高三摸底)李贄在談及生與死的關系時,指出“生之必有死也,猶晝之必有夜也。死之不行復生,猶逝之不行復返也”,“勿傷逝,愿傷生也!”可見,李贄側重()A.對傳統道學的批判 B.對現世生活的把握C.對傳統儒學的復興 D.對新興經濟的推崇解析:選B據材料“生之必有死也,猶晝之必有夜也。死之不行復生,猶逝之不行復返也”“勿傷逝,愿傷生也”可以得出,李贄比較側重對現世生活的把握,故選B項;傳統道學即是程朱理學,是指由程頤、程顥、朱熹等人所宣揚的“性命義理之學”,而題干主要述及的是李贄對生與死的看法,解除A項;程朱理學到明清時期已經僵化,李贄的思想主見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批判與繼承,不是對儒學思想的復興,解除C項;明中后期,在江南地區出現了新的經濟形態,既稀疏又微弱,并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李贄的思想主見中更多的是對傳統儒家思想的批判,沒有反映出對新興經濟的推崇,解除D項。3.(2025屆山東濱州高三開學考試)顧炎武說:“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是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上述言論的主旨是()A.強調學術與道德的結合 B.培育人才,經世致用C.批判宋明理學空談義理 D.弘揚道德,規范言行解析:選A依據材料“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是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可知,上述言論的主旨是強調學術探討與道德修養的結合,故選A項;經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需有益于國事,與材料主旨無關,解除B項;經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學空談義理,與材料主旨無關,解除C項;材料未涉及對言行的要求,解除D項。4.(2025屆四川資陽高三第一次診斷性測試)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萬物之本也”,認為“天性之體,本是活潑;鳶飛魚躍,便是此體”,提出“尊身”“愛身如寶”等主見。這一主見()A.有利于人主體意識的覺醒B.開啟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C.徹底批判了理學綱常思想D.導致了“個人主義”泛濫解析:選A材料中思想家強調“身”“天性之體”,表明他重視人的價值,這是對人本身的關注,故選A項;古代人文精神先河在春秋時期開啟,解除B項;材料中并未體現對理學綱常的批判,解除C項;D項不符合史實,解除。5.(2025屆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黃宗羲認為:“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于我也;漢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鎮之兵,以方鎮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從歷史的分析中,黃宗羲揭示出傳統政治()A.走向成熟的軌跡 B.天下私有的本質C.因循反復的特點 D.集權體制的根源解析:選B從材料“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可知黃宗羲認為古代制度都是滿意統治者私心,不是以國家、百姓利益為主,故選B項;材料否定君主專制制度,不能體現傳統制度走向成熟的軌跡,解除A項;材料列舉秦、漢、宋的不同制度,體現不出因循反復,解除C項;材料“秦變封建而為郡縣,以郡縣得私于我也;漢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鎮之兵,以方鎮之不利于我也”,體現的是傳統制度維護君主私利,而不是揭示集權體制的根源,解除D項。6.(2025屆安徽合肥一模)王夫之認為,人性的豐富是一個發展著和運動著的過程,是一個長期努力奮進的過程,是一個“日新又新”的過程。他在自己的住處,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詩句題壁。這突出表現了王夫之()A.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B.對政治變革的熱切呼喊C.對人性本善的深刻認同 D.對社會現實的劇烈批判解析:選A“六經責我開生面”反映王夫之力圖在繼承傳統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七尺從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滅亡了,七尺男兒豈能屈服,所以這兩句詩表明白他凜然正氣的崇高氣節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感,故選A項;其他三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解除。7.(2025屆廣東江門高三調研測試)明朝中后期,在理學的重重束縛下,早期啟蒙思想和市民文學興起,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引進了西方科技,并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補充。說明白當時()A.出現社會轉型的傾向B.傳統文化得以革故鼎新C.程朱理學的根基遭到動搖D.早期啟蒙思想傳播特別廣泛解析:選AA項表述與題目中“在理學的重重束縛下,早期啟蒙思想和市民文學興起,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引進了西方科技,并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補充”相符,故正確;B項表述與題目中“并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補充”不相符,故錯誤;C項表述與題目中“在理學的重重束縛下”不相符,故錯誤;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理學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故D項錯誤。8.(2025屆安徽皖江名校聯盟高三其次次聯考)有學者認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義思潮以王艮、李贄等人為代表,他們反對封建禮教,要求行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質利益;確定心性無別,要求貴賤同等。這一思潮()A.屬于西學東漸的產物 B.強調了人的自我價值C.是對理學思想的創新 D.表達了民主政治訴求解析:選B通過材料可知,以王艮、李贄等人為代表的晚明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代表人物,主見行為自由、追求物質利益等,這事實上是強調人的自我價值,故選B項;該人文主義思想不屬于西學東漸的產物,解除A項;該思潮是對理學的批判與繼承,不是創新,解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他們有關民主政治的訴求,解除D項。9.(2025屆四川德陽模擬)中國傳統數學采納的是實測實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傳教士帶來了數學著作《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物理學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圖說》等,地學著作《萬國輿圖》《職方外紀》等。這一狀況的出現()A.拓寬了當時士人的視野B.實現了傳統科技的轉型C.開啟了中西文明的溝通D.促進了啟蒙思想的傳播解析:選A題干中明朝后期西學的傳入為當時的讀書人了解西方供應了條件,故選A項;我國傳統科技并沒有實現轉型,解除B項;這一時期西學東漸是單向傳輸的,解除C項;明朝中后期歐洲啟蒙運動還沒有發生,解除D項。10.(2025屆湖北武漢五月調研)明中期,昆劇在蘇州一帶大盛,并向南傳播到嘉興、杭州等地,向北傳播到無錫、鎮江等地;萬歷年間,昆劇沿運輸河越過長江接著北上到達北京。昆劇的傳播反映了()A.文化重心與政治重心漸趨重合B.江南地區經濟文化落后于北方C.戲曲推動了地區間的文化交融D.交通狀況影響文化的溝通傳播解析:選D由“萬歷年間,昆劇沿運輸河越過長江接著北上到達北京”可得出文化的傳播與交通有確定的關系,故選D項;“萬歷年間,昆劇沿運輸河越過長江接著北上到達北京”不能說明北京是文化中心,解除A項;“明中期,昆劇在蘇州一帶大盛”不能說明江南文化的落后,解除B項;“向南傳播到嘉興、杭州等地,向北傳播到無錫、鎮江等地;萬歷年間,昆劇沿運輸河越過長江接著北上到達北京”反映的是一種文化的流淌,沒有體現地區間的文化交融,解除C項。11.(2025屆山東濟南一模)明代李時珍撰成的《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清代康熙年間組織人力對疆土進行全面測量,繪成《皇輿全覽圖》,至今仍有很大參考價值;清代修建的圓明園,是我國名園的集錦和縮影,還汲取了西歐園林建筑的風格。這些成就()A.是商品經濟旺盛的結果B.得益于國家力氣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響D.促進了向近代社會轉型解析:選B材料“由朝廷頒行”“康熙年間組織人力”說明國家力氣的支持,故選B項;材料“朝廷頒行”說明不是商品經濟,解除A項;《本草綱目》是中醫藥著作與西方科技無關,解除C項;《本草綱目》是對中醫藥的總結,《皇輿全覽圖》是疆土測量,二者都不能反映向近代社會轉型,解除D項。12.(2025屆安徽蚌埠三模,27)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書籍的民間坊肆,發行了一種以戲曲小說形式演繹和表現佛教內容的新的文學樣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畫。這種新文學樣式出現的主要緣由是()A.民眾消費觀念變更 B.雕版印刷技術改進C.佛教影響漸漸增加 D.市民階層日益擴大解析:選D明朝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推動文學作品向世俗化發展,故選D項;民間消費觀念的變更是緣由之一,不是主要緣由,解除A項;雕版印刷術的改進主要是在宋代,明朝活字印刷術普及,解除B項;材料中“刊刻通俗書籍的民間坊肆,發行了一種以戲曲小說形式演繹和表現佛教內容的新的文學樣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畫”是文學樣式作品世俗化的表現,而且儒家思想是正統思想,佛教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不會漸漸增加,解除C項。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25屆廣東百校聯考)(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就古代思想家對近代思想界的干脆影響而言,首推王夫之(王船山)是不過分的。材料一明末社會內有李自成等農夫起義,外有清軍虎視眈眈,明王朝處于兩害相侵的逆境,很多人仍處于“釜水將沸而游魚不知”的境況。王船山(王夫之)在焦慮中產生對王(陽明)學和禪學的懷疑,并試圖以修正程朱理學、復原傳統經學來匡扶大廈之將傾,與顧炎武等人開講求經世致用之新風。清朝入關后,王船山曾舉兵抗清,事敗后誓不降清。他指責李自成起義犯上作亂成為清朝幫兇。然而,他始終把清兵入關看作明亡的主要緣由,把“尊王攘夷”擺在首位。其思想充溢了對清朝入主中原的憤激之情,船山還是“西學中源”說的始作俑者,他指出:“西夷之可取者,唯遠近測法一術,其他則皆剽襲中國之緒余。”——摘編自周輝湘《船山學復蘇與近代思想界的嬗變》材料二在與太平天國殊死搏斗的戎馬疆場,曾國藩即令收集、整理、刊刻船山遺書。1862年,由曾國荃策劃重刻。曾國藩校閱了1/3以上的篇幅,“訂正訛脫百七十余事”,重刻《船山遺書》于1865年正式出版。曾國藩不行能同船山一樣把尊王攘夷的目標對準清王朝,卻又接過攘夷的口號,把它轉換為御外侮的“制夷”。——據《曾國藩全集》等整理材料三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推崇王夫之,并將其視為“復原中華”的思想先驅。革命者印發王夫之《黃書》等“明于華夷之辨”的書籍,“排滿革命”“光復舊物”便快速成為國人的共識。——據王澤應《沖破鴻蒙別有天——夫之出船山記》等整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說明其產生的歷史背景。(8分)(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曾國藩重刻《船山遺書》的緣由。(10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評述革命派對王夫之思想的宣揚。(7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征”,依據材料一“來匡扶大廈之將傾,與顧炎武等人開講求經世致用之新風”,得出經世致用,依據材料一“其思想充溢了對清朝入主中原的憤激之情”,得出他對滿族的仇視和漢族的擁護,依據材料一“西學中源”,得出對漢族文化的自信,我們將這兩處歸納為大漢族主義思想。其次小問“背景”,依據材料一“產生對王(陽明)學和禪學的懷疑,并試圖以修正程朱理學、復原傳統經學”,得出理學的僵化,不適應社會的需求,依據材料一“明王朝處于兩害相侵的逆境,很多人仍處于‘釜水將沸而游魚不知’的境況”,得出明朝末期的社會危機,再結合所學,清朝入關后的民族卑視與民族壓迫政策。(2)材料二中的時間供應了兩點信息:1862年太平天國還沒有完全被鎮壓,清政府才剛經驗其次次鴉片斗爭,可以說內憂外患,與王夫之思想產生的背景相像;19世紀60年頭,奕、曾國藩等興起的洋務運動,圖強制夷,而王夫之的“西學中源”為他學習西方供應了理論依據;曾國藩作為士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從主動與消極兩方面來回答。結合所學,我們知道“驅除韃虜,復原中華”中的韃虜就指的是滿清政府,與王夫之的大漢族主義思想吻合,這為他們動員民眾參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找到了理論來源,消極方面可以從狹隘的民族主義來闡述。答案:(1)特征:強調經世致用思想,具有濃郁的大漢族主義思想。背景:明末出現了嚴峻的社會危機;封建理學僵化;儒家傳統思想影響深厚;清初統治者推行民族卑視和民族壓迫政策。(2)緣由:晚清內憂外患,面臨明末相像的“兩害相侵”的逆境;船山的思想為近代士大夫處理民族沖突、階級沖突供應借鑒;洋務運動興起,船山“西學中源”的思想為西學東漸供應了理論依據,近代士人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3)評述:用傳統的“華夷之辨”的民族思想來否定清王朝的正統性,有利于動員民眾參與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體現資產階級革命派狹隘的民族主義觀。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白蛇傳》故事的演化時代故事梗概宋代話本《西湖三塔記》描寫了奚宣贊因垂涎美色而與蛇精白娘娘結親,險被挖去心肝。后白蛇被道教真人鎮壓在石塔之下,他才得以脫身明代短篇小說《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對許宣迷惑、威逼,但亦有情愫。當許宣得知白娘子為蛇精后,驚恐萬分,在法海禪師的幫助下收壓了蛇精清代戲曲《雷峰塔》中白娘子是仰慕許宣而下凡的蛇仙,但終因許宣的動搖被法海鎮壓在雷峰塔下。后因其子的孝行感動天地,而被釋放民國改編京劇《白蛇傳》中的許仙堅決地站在白娘子的一邊,與她共同抗拒法海。白娘子被壓于雷峰塔后,其丫鬟小青搬來眾仙,擊敗塔神,推倒了雷峰塔新中國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白娘子既有守護愛情的癡情,也有涂炭生靈的任性;法海為報私仇而降妖除魔,但在頑固中又夾雜著對蒼生的憐愛——據《略論白蛇傳故事的主題流變》等解讀材料中的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解析:開放性試題考查多點思索及論從史出的實力。示例一:讀取五個時期的題干信息,得出——《白蛇傳》故事的演化與中國社會變遷,可以依據各個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思想等狀況與《白蛇傳》的變遷邏輯地聯系起來,從而構成合理的論證。示例二:材料中圍圍著蛇精白娘子、許仙、道教真人、佛教法海禪師、白娘子之子的孝行——儒教而綻開,隨著時代變遷而有變更,從而得出《白蛇傳》的故事情節與儒、釋、道三教的關系,結合時代特征與儒道佛在各個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