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重慶市九龍坡區2023-2024年高二下學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綜合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3.考試結束,將答題卡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45分)注意: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下列各題四個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并解釋,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上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A.士人為諸侯國所重用 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 D.忠君思想已經形成〖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歷史本質的能力,對材料現象的準確分析是解題的關鍵,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車”可以判斷是戰國時期,“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上被派上用場”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階層的不斷崛起以及受到各諸侯國的重用,A符合題意;B在材料中無體現;“他隨時都能夠再別國宮廷上被派上用場”說明忠君思想并不濃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禮等,排除C、D。故選A。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頭的形象,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觀點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B.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C.體現出儒家強調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礎〖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義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而孟子強調的是仁義而非征伐,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為而治”是道家的觀點,與儒家孟子的觀點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可見孟子的觀點重在強調仁義、道德教化,故選C。宗法制度強調的是血緣關系,與題干中孟子的觀點不符,排除D。3.《易?系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國譙周《古史考》:“神農作市。高陽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據上述材料可得知()A.當時“市”被限制在固定區域 B.神農時官府已開始壟斷商業C.我國古代的“市”起源比較早 D.當時的“市”并無時間限制〖答案〗C〖解析〗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神農”“市”“貨”“交易”等,可由此判斷出我國的商業經濟起源比較早,歷史悠久,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信息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4.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置長沙郡,派人管轄北起洞庭,南逾五嶺的廣袤區域。觀察下圖,當時這一設置A.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 B.削弱了諸侯割據的物質基礎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國理念 D.加強了邊遠地區的管轄控制〖答案〗D〖解析〗材料“置長沙郡,派人管轄北起洞庭,南逾五嶺的廣袤區域”有利于秦國對邊遠地區的控制,D項正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削弱了諸侯割據的物質基礎,排除B項;這一設置的目的是加強邊遠地區的控制,而非因俗而治,排除C項。故選D項。5.《史記·呂太后本紀》稱劉邦皇后呂雉臨朝稱制時“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統治者A.厲行鹽鐵專賣,重視農業生產 B.頒布推恩令,國家統一穩定C.奉行黃老之學,實行無而治 D.推行均田制,農民獲得土地〖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漢初政府對民間干預較少,因此衣食滋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得益于當時實行的黃老無為政策,選項C正確;選項A、B是漢武帝時期政策,排除;均田制開始于孝文帝時期,選項D排除。6.西漢海昏侯墓(漢武帝之孫劉賀)被選入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圖是從墓中發掘出的兩枚印章。除此之外,該墓還出土了數量驚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紡織品、陶瓷器等珍貴文物,以及大量竹簡、木牌。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從圖上文物字體可見篆體應是當時的主流通行字體B.該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應大多出自官營手工業C.從墓葬的規格可推知當時諸侯國對中央集權威脅巨大D.該墓葬的竹簡木牘記載著心學的思想精髓〖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材料“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紡織品、陶瓷器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是供王室和貴族使用的,而且做工精美是官營手工業產品的特點,由此可知,該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應大多出自官營手工業,B項正確;西漢流行的字體是隸書,篆體是秦朝的主流通行字體,排除A項;材料只是體現西漢海昏侯墓葬內的狀況,無法得出當時諸侯國對中央集權威脅巨大,排除C項;漢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7.錢穆認為漢末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全歸紊亂,鄉舉里選制度自亦無從推行,朝廷用人沒有標準,曹操以陳群為吏部尚書,始設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與此制度有很大關系。以上內容主要說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統治基礎 B.加強了曹魏對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曹魏政治的清明 D.在當時發揮過積極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據“始設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與此制度有很大關系”可知錢穆認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對曹家得天下起到了積極作用,說明九品中正制在當時發揮過積極作用,故選D;材料只能體現九品中正制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不能說明建立了曹魏的統治基礎和有利于曹魏政治的清明,排除AC;九品中正制是選官制度,與地方控制無關,排除B。8.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種豐富,如饅頭、油炸餅、胡餅等,其中胡餅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這反映出北方A.生活水平高于南方 B.少數民族成為主體C.飲食結構徹底改變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漢人胡食體現的是民族融合趨勢的加強,D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經濟的對比,A排除;當時的主體仍然是漢族,B排除;C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D。9.唐代明確提出了“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的生產指導原則。從《雜說》中可以看到唐人“少好”的基本做法是:仔細規劃、多種經營、精耕細作、多種多收。這說明唐代()A.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質的變化 B.人地矛盾推動農業結構調整C.集體勞動方式不斷得到強化 D.農業生產呈現集約經營特征〖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在農業中講求精耕細作,強調規劃、協調,這體現出集約經營的特征,D項正確;唐代農業生產方式并沒有發生質變,仍然是小農經濟,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人地矛盾”,排除B項;唐代是小家庭的農業勞動方式,不是集體勞動,排除C項。故選D項。10.北宋仁宗無子,在討論預立儲君(太子)時,大臣希望后宮能提出些建議,仁宗卻說:“這些事怎么能讓婦人知道呢?讓中書決定就行了”。這說明了宋代A.程朱理學已成為當時官方哲學B.中書掌握了最高決策權C.后宮妃嬪對政治決策幾無影響D.綱常思想影響政治運行〖答案〗D〖解析〗材料核心信息:皇帝排斥后宮參與預立儲君事宜。即綱常思想影響政治運行,故〖答案〗為D項;程朱理學已成為當時官方哲學是南宋以后,A項排除;中國古代掌握最高決策權是皇帝,B項排除;材料主旨是皇帝不讓后宮參與政治決策,不是影響大小的問題,C項排除。11.理學家王陽明說:“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而同道。”在此,王陽明A.重申傳統的“四民”秩序B.主張重新整合社會階層C.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百姓生計D.闡發的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宋明理學——陸王心學。由材料關鍵信息“王陽明”“以求盡其心”“四民異業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陽明的心學,D項符合題意。A項的“四民”“秩序”,B項的“整合社會階層”,C項的“百姓生計”,材料均沒有涉及。綜上,本題正確〖答案〗選D。12.據史料記載,明正統八年(1443年)七月,浙江黃巖縣民周來寶、福建龍溪縣民鐘普福引導千余倭寇樂清縣(屬浙江)登岸,“由于樂清防守嚴密,無處下手,遂又下海遁去”。據此可知明朝()A.“海禁”加劇了倭寇之亂 B.“海禁”阻礙了中外貿易C.“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患僅發生在浙江、福建〖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材料表明浙江沿海的居民勾結倭寇企圖騷擾樂清縣,結果由于當地防守嚴密,使其逃遁而去,說明“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海禁”和倭寇之間的關系,得不出“海禁”加劇了倭寇之亂,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海禁”和中外貿易的關系,不能得出“海禁”阻礙了中外貿易,排除B項;材料中有浙江和福建居民勾倭寇,但不能得出倭患僅發生在浙江、福建,排除D項。故選C項。13.康熙時期,中國官員樊守義隨傳教士出使羅馬,著有《身見錄》,記載了歐洲政治、建筑、風俗等;乾隆年間,商人謝清高游歐后所著的《海錄》,介紹了西方的風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時期A.閉關鎖國阻礙對外交往 B.西學東漸利于開闊視野C.天朝上國觀念受到沖擊 D.師夷長技思想逐漸興起〖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中國有官員、商人游歷歐洲,并在所著書籍中介紹歐洲政治、建筑和風土人情等,可推知康乾時期西學東漸利于開闊視野,B項正確;閉關鎖國阻礙對外交往與“中國官員樊守義隨傳教士出使羅馬”等不符,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天朝上國觀念受到了沖擊,C項錯誤;直到鴉片戰爭后,師夷長技的思想才逐漸興起,D項錯誤。14.傭書是我國古代貧困知識分子受雇為官府、私人、寺觀、書商等進行抄寫活動而獲取報酬的行為。它形成于漢,發展于南北朝,繁榮于隋唐,自宋以來有所衰退,但仍繼續存在。由此可推知,傭書業A.深受科舉制度的影響 B.較早出現新型生產關系C.有利于文化薪火相傳 D.促進了中國印刷術革新〖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傭書是我國古代貧困知識分子受雇為官府、私人、寺觀、書商等進行抄寫活動而獲取報酬的行為。”可分析出傭書主要傳播了文化知識,C項正確;深受科舉制度的影響與“形成于漢,發展于南北朝,”不符,排除A項;新型生產關系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傭書是抄寫活動而獲取報酬的行為,體現不出中國印刷術革新,排除D項。故選C項。15.中國通商銀行創辦于1897年,是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總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匯豐銀行任職數十年的英國人美德倫。該行創辦時的主要投資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該銀行的創辦和經營()A.有利于洋務企業的轉型和發展 B.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C.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實現了西方國家的對華資本輸出〖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工業的產生,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洋務運動在19世紀90年代已經結束,排除A項;民族工業產生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B項;根據題干中“封建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是銀行的投資者,這些金融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其投資設廠,可以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C項正確;投資經營銀行的是中國封建官僚和商人,沒有涉及到外國對中國經濟的侵略,排除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5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23分,第17題20分,第18題12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伴隨著歷史的演進,“大一統”的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其中,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在此過程中,盡管歷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土地及民心層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圍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方擴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對共主的認同上,并在最終經歷過春秋戰國的重重洗禮之后實現了制度層面上從統一禮儀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權體制的飛躍。——摘編自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域“大一統”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材料二中世紀末期,由于王權的加強、較為統一的國家的形成,西歐一些民族在文化層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認同,這主要表現在每個民族都在執著地追求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培養和形成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增進整個民族的共同情感。14世紀初,資本主義剛剛在西歐萌芽,他們不得不與王權相結合結成同盟來與封建領主作斗爭.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日漸羽翼豐滿,他們便以全民族的名義展開了對封建專制君主和王朝國家的批判,要求獲得自由、平等、人權和幸福,要用這些新的政治原則和政治觀念來構建新的國家——民族國家。所以,在英法這些資產階級力量較強大的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構建起統一的民族國家。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這種近代民族國家是一種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原生型態的民族國家。——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指出從先秦到秦朝“大一統”內涵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你怎樣理解“明清時期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步定型”這一觀點?〖答案〗(1)變化:大一統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大一統的內涵從夏、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民心層面發展到秦朝制度層面。原因:民族交流交融;秦朝統一,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2)背景:王權加強,較為統一國家形成;民族文化的認同;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宗教改革運動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3)理解: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疆域規模基本確定下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構成基本確定下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地方治理形式基本確定下來。〖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夏商周秦的中國。變化:據材料“伴隨著歷史的演進,‘大一統’的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可知,大一統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據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可知,大一統的內涵從夏、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民心層面發展到秦朝制度層面。原因:據材料“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可知,民族交流交融;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末期和14世紀初(西歐)。據材料“中世紀末期,由于王權的加強、較為統一的國家的形成”可知,王權加強,較為統一的國家形成;據材料“西歐一些民族在文化層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認同”可知,民族文化的認同;據材料“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日漸羽翼豐滿”可知,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結合所學可知,宗教改革運動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小問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據材料三圖片信息可知,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疆域規模基本確定下來;結合所學可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構成基本確定下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地方治理形式基本確定下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歐城市發展標志性事件(部分)時間事件11世紀西班牙萊昂、英國倫敦等獲得自治的特許狀12世紀博洛尼亞大學、牛津大學成立。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13世紀巴黎大學、劍橋大學成立,但丁成為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百人會議的成員14世紀德意志各大商業城市正式組建漢薩同盟,同盟設有最高議會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須遵守同盟權力機關作出的決定——據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等整理材料三20世紀初,中國留學生開始接觸到西方新興的城市規劃思想,在國內他們積極宣傳歐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經驗,呼吁以“分散主義”為原則進行田園城市建設;模仿西方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建立獨立的住宅區;對城市私人房屋規劃從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加以限制;關注城市的社會功能,主張發展公共娛樂功能空間;建立完備的城市規劃法。但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不安,統治者即便有心卻也無力去實現這些烏托邦式的構想,城市底層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摘編自何剛《民國時期中國新型市政學者的城市規劃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宋都城在城市布局上有何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世紀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歐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征。(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民國時期中國新型市政學者的城市規劃思想。〖答案〗(1)不同:唐朝的長安城布局整齊劃一,市坊分離;北宋的東京市坊界限被打破。原因:唐朝都城布局是強大的人力規劃和商業管理的結果;宋代是經濟發展的結果。(2)特征:城市自治獲得王權的承認;城市成為世俗教育中心;自治城市的權力機關具有民主色彩。(3)歐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經驗受到推崇;模仿西方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建立獨立的住宅區;關注城市的社會功能;注重法律規劃;這些思想推動了中國城市的近代化;但底層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解析〗【小問1】本題第一小問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從唐代長安城的示意圖可知長安的布局是整齊劃一,市坊分離從北宋東京城示意圖可知東京的布局是市坊界限被打破。本題第二小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唐代從政治角度分析原因是唐朝都城布局是強大的人力規劃和商業管理的結果;宋代從經濟角度分析原因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古時期的西歐。根據材料“西班牙萊昂、英國倫敦等獲得自治的特許狀”可知特征是城市自治獲得王權的承認;根據材料“博洛尼亞大學、牛津大學成立。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和“巴黎大學、劍橋大學成立,但丁成為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百人會議的成員”可知特征是城市成為世俗教育中心;根據材料“德意志各大商業城市正式組建漢薩同盟,同盟設有最高議會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須遵守同盟權力機關作出的決定”可知特征是自治城市的權力機關具有民主色彩。【小問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在國內他們積極宣傳歐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經驗,呼吁以‘分散主義’為原則進行田園城市建設”可知城市規劃思想是歐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經驗受到推崇;根據材料“模仿西方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建立獨立的住宅區”可知城市規劃思想是模仿西方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建立獨立的住宅區;根據材料“關注城市的社會功能,主張發展公共娛樂功能空間”可知城市規劃思想是關注城市的社會功能;根據材料“建立完備的城市規劃法”可知城市規劃思想是注重法律規劃。從近代化角度評價為這些思想推動了中國城市的近代化;從實際效果角度評價為但底層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世界文化是不同區域形成的各種文化形態的總和,多樣性是其發展的最明顯特征。對任何國家來說,文化傳統不僅對一國的歷史進程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塑造出與其他民族國家區別開來的最基本特征。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是歷史演變的必然結果,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鑒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文化的多樣性盡管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受到過“強勢”文化試圖以自己為標準改造“弱勢”文化的挑戰,而且對“弱勢”文化來說,這種挑戰在當代來勢迅猛的全球化大潮下顯得更為嚴峻,但任何將自己的文化定于一尊的做法都與世界文化發展的大勢相悖,必將受到抵制而無法得逞。文化多元并存與共同發展是世界的福音,它們之間通過交流而達到相互融合是人類文明具有光明前景的希望所在。——王曉德《試論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閱讀材料,任選角度,提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觀點:文化相互借鑒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論證:希臘化時代,被征服地區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的發展。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醫生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為傳承羅馬法作出了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阿拉伯帝國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結合創造了阿拉伯文化。故事集《天方夜譚》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在西歐,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到《天方夜譚》的影響。綜上所述,文化多元并存與相互交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古今(世界)。首先,閱讀題目要求和材料得出論題。據材料“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是歷史演變的必然結果,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鑒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得出論題:文化相互借鑒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然后,據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展開闡述。結合所學希臘化時代史實得出,希臘化時代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的發展。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醫生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結合所學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與發展史實得出拜占庭帝國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為傳承羅馬法作出了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結合所學阿拉伯帝國的發展史實得出阿拉伯帝國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結合創造了阿拉伯文化。故事集《天方夜譚》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結合所學文藝復興的成就得出在西歐,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到《天方夜譚》的影響。最后,圍繞觀點,升華主題,得出結論。如綜上所述,文化多元并存與相互交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重慶市九龍坡區2023-2024年高二下學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綜合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3.考試結束,將答題卡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45分)注意: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下列各題四個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史記》載:一日,魏太子下車,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禮。太子問:“究竟富貴者還是貧賤者應當驕傲?”田子方答:“貧賤者。”并解釋,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上被派上用場。這反映了()A.士人為諸侯國所重用 B.士人輕視功名利祿C.諸侯國內部等級森嚴 D.忠君思想已經形成〖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歷史本質的能力,對材料現象的準確分析是解題的關鍵,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車”可以判斷是戰國時期,“向一位新貴——宮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隨時都能在別國宮廷上被派上用場”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階層的不斷崛起以及受到各諸侯國的重用,A符合題意;B在材料中無體現;“他隨時都能夠再別國宮廷上被派上用場”說明忠君思想并不濃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禮等,排除C、D。故選A。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頭的形象,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戰國時期,孟子認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觀點A.與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B.是“無為而治”的理論依據C.體現出儒家強調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礎〖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義象征軍事首領的征伐權力,而孟子強調的是仁義而非征伐,排除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為而治”是道家的觀點,與儒家孟子的觀點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可見孟子的觀點重在強調仁義、道德教化,故選C。宗法制度強調的是血緣關系,與題干中孟子的觀點不符,排除D。3.《易?系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國譙周《古史考》:“神農作市。高陽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據上述材料可得知()A.當時“市”被限制在固定區域 B.神農時官府已開始壟斷商業C.我國古代的“市”起源比較早 D.當時的“市”并無時間限制〖答案〗C〖解析〗注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神農”“市”“貨”“交易”等,可由此判斷出我國的商業經濟起源比較早,歷史悠久,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信息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4.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置長沙郡,派人管轄北起洞庭,南逾五嶺的廣袤區域。觀察下圖,當時這一設置A.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 B.削弱了諸侯割據的物質基礎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國理念 D.加強了邊遠地區的管轄控制〖答案〗D〖解析〗材料“置長沙郡,派人管轄北起洞庭,南逾五嶺的廣袤區域”有利于秦國對邊遠地區的控制,D項正確;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削弱了諸侯割據的物質基礎,排除B項;這一設置的目的是加強邊遠地區的控制,而非因俗而治,排除C項。故選D項。5.《史記·呂太后本紀》稱劉邦皇后呂雉臨朝稱制時“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統治者A.厲行鹽鐵專賣,重視農業生產 B.頒布推恩令,國家統一穩定C.奉行黃老之學,實行無而治 D.推行均田制,農民獲得土地〖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漢初政府對民間干預較少,因此衣食滋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得益于當時實行的黃老無為政策,選項C正確;選項A、B是漢武帝時期政策,排除;均田制開始于孝文帝時期,選項D排除。6.西漢海昏侯墓(漢武帝之孫劉賀)被選入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圖是從墓中發掘出的兩枚印章。除此之外,該墓還出土了數量驚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紡織品、陶瓷器等珍貴文物,以及大量竹簡、木牌。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從圖上文物字體可見篆體應是當時的主流通行字體B.該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應大多出自官營手工業C.從墓葬的規格可推知當時諸侯國對中央集權威脅巨大D.該墓葬的竹簡木牘記載著心學的思想精髓〖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材料“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紡織品、陶瓷器等”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是供王室和貴族使用的,而且做工精美是官營手工業產品的特點,由此可知,該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應大多出自官營手工業,B項正確;西漢流行的字體是隸書,篆體是秦朝的主流通行字體,排除A項;材料只是體現西漢海昏侯墓葬內的狀況,無法得出當時諸侯國對中央集權威脅巨大,排除C項;漢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7.錢穆認為漢末天下大亂,一切制度全歸紊亂,鄉舉里選制度自亦無從推行,朝廷用人沒有標準,曹操以陳群為吏部尚書,始設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與此制度有很大關系。以上內容主要說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統治基礎 B.加強了曹魏對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曹魏政治的清明 D.在當時發揮過積極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據“始設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與此制度有很大關系”可知錢穆認為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對曹家得天下起到了積極作用,說明九品中正制在當時發揮過積極作用,故選D;材料只能體現九品中正制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不能說明建立了曹魏的統治基礎和有利于曹魏政治的清明,排除AC;九品中正制是選官制度,與地方控制無關,排除B。8.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種豐富,如饅頭、油炸餅、胡餅等,其中胡餅深受當地人的喜愛。這反映出北方A.生活水平高于南方 B.少數民族成為主體C.飲食結構徹底改變 D.民族交融程度加深〖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漢人胡食體現的是民族融合趨勢的加強,D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經濟的對比,A排除;當時的主體仍然是漢族,B排除;C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D。9.唐代明確提出了“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的生產指導原則。從《雜說》中可以看到唐人“少好”的基本做法是:仔細規劃、多種經營、精耕細作、多種多收。這說明唐代()A.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質的變化 B.人地矛盾推動農業結構調整C.集體勞動方式不斷得到強化 D.農業生產呈現集約經營特征〖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在農業中講求精耕細作,強調規劃、協調,這體現出集約經營的特征,D項正確;唐代農業生產方式并沒有發生質變,仍然是小農經濟,排除A項;由材料看不出“人地矛盾”,排除B項;唐代是小家庭的農業勞動方式,不是集體勞動,排除C項。故選D項。10.北宋仁宗無子,在討論預立儲君(太子)時,大臣希望后宮能提出些建議,仁宗卻說:“這些事怎么能讓婦人知道呢?讓中書決定就行了”。這說明了宋代A.程朱理學已成為當時官方哲學B.中書掌握了最高決策權C.后宮妃嬪對政治決策幾無影響D.綱常思想影響政治運行〖答案〗D〖解析〗材料核心信息:皇帝排斥后宮參與預立儲君事宜。即綱常思想影響政治運行,故〖答案〗為D項;程朱理學已成為當時官方哲學是南宋以后,A項排除;中國古代掌握最高決策權是皇帝,B項排除;材料主旨是皇帝不讓后宮參與政治決策,不是影響大小的問題,C項排除。11.理學家王陽明說:“士以修治,農以具養,工以利器,商以通貨,各就其資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業焉,以求盡其心,其歸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則一而已……四民異業而同道。”在此,王陽明A.重申傳統的“四民”秩序B.主張重新整合社會階層C.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百姓生計D.闡發的根本問題是正心誠意〖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宋明理學——陸王心學。由材料關鍵信息“王陽明”“以求盡其心”“四民異業而同道”等,材料涉及的是王陽明的心學,D項符合題意。A項的“四民”“秩序”,B項的“整合社會階層”,C項的“百姓生計”,材料均沒有涉及。綜上,本題正確〖答案〗選D。12.據史料記載,明正統八年(1443年)七月,浙江黃巖縣民周來寶、福建龍溪縣民鐘普福引導千余倭寇樂清縣(屬浙江)登岸,“由于樂清防守嚴密,無處下手,遂又下海遁去”。據此可知明朝()A.“海禁”加劇了倭寇之亂 B.“海禁”阻礙了中外貿易C.“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患僅發生在浙江、福建〖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材料表明浙江沿海的居民勾結倭寇企圖騷擾樂清縣,結果由于當地防守嚴密,使其逃遁而去,說明“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海禁”和倭寇之間的關系,得不出“海禁”加劇了倭寇之亂,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海禁”和中外貿易的關系,不能得出“海禁”阻礙了中外貿易,排除B項;材料中有浙江和福建居民勾倭寇,但不能得出倭患僅發生在浙江、福建,排除D項。故選C項。13.康熙時期,中國官員樊守義隨傳教士出使羅馬,著有《身見錄》,記載了歐洲政治、建筑、風俗等;乾隆年間,商人謝清高游歐后所著的《海錄》,介紹了西方的風土人情。由此推知康乾時期A.閉關鎖國阻礙對外交往 B.西學東漸利于開闊視野C.天朝上國觀念受到沖擊 D.師夷長技思想逐漸興起〖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中國有官員、商人游歷歐洲,并在所著書籍中介紹歐洲政治、建筑和風土人情等,可推知康乾時期西學東漸利于開闊視野,B項正確;閉關鎖國阻礙對外交往與“中國官員樊守義隨傳教士出使羅馬”等不符,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天朝上國觀念受到了沖擊,C項錯誤;直到鴉片戰爭后,師夷長技的思想才逐漸興起,D項錯誤。14.傭書是我國古代貧困知識分子受雇為官府、私人、寺觀、書商等進行抄寫活動而獲取報酬的行為。它形成于漢,發展于南北朝,繁榮于隋唐,自宋以來有所衰退,但仍繼續存在。由此可推知,傭書業A.深受科舉制度的影響 B.較早出現新型生產關系C.有利于文化薪火相傳 D.促進了中國印刷術革新〖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傭書是我國古代貧困知識分子受雇為官府、私人、寺觀、書商等進行抄寫活動而獲取報酬的行為。”可分析出傭書主要傳播了文化知識,C項正確;深受科舉制度的影響與“形成于漢,發展于南北朝,”不符,排除A項;新型生產關系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傭書是抄寫活動而獲取報酬的行為,體現不出中國印刷術革新,排除D項。故選C項。15.中國通商銀行創辦于1897年,是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總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匯豐銀行任職數十年的英國人美德倫。該行創辦時的主要投資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該銀行的創辦和經營()A.有利于洋務企業的轉型和發展 B.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C.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實現了西方國家的對華資本輸出〖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民族工業的產生,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洋務運動在19世紀90年代已經結束,排除A項;民族工業產生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B項;根據題干中“封建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是銀行的投資者,這些金融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其投資設廠,可以推動民族工業的發展,C項正確;投資經營銀行的是中國封建官僚和商人,沒有涉及到外國對中國經濟的侵略,排除D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5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23分,第17題20分,第18題12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伴隨著歷史的演進,“大一統”的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其中,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在此過程中,盡管歷次朝代更迭都會出現土地及民心層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隨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圍從中原地區不斷向四方擴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對共主的認同上,并在最終經歷過春秋戰國的重重洗禮之后實現了制度層面上從統一禮儀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權體制的飛躍。——摘編自王宣華《先秦中原文化區域“大一統”秩序觀及當代價值探析》材料二中世紀末期,由于王權的加強、較為統一的國家的形成,西歐一些民族在文化層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認同,這主要表現在每個民族都在執著地追求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培養和形成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增進整個民族的共同情感。14世紀初,資本主義剛剛在西歐萌芽,他們不得不與王權相結合結成同盟來與封建領主作斗爭.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日漸羽翼豐滿,他們便以全民族的名義展開了對封建專制君主和王朝國家的批判,要求獲得自由、平等、人權和幸福,要用這些新的政治原則和政治觀念來構建新的國家——民族國家。所以,在英法這些資產階級力量較強大的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構建起統一的民族國家。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這種近代民族國家是一種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原生型態的民族國家。——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材料三(1)根據材料一,指出從先秦到秦朝“大一統”內涵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你怎樣理解“明清時期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步定型”這一觀點?〖答案〗(1)變化:大一統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大一統的內涵從夏、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民心層面發展到秦朝制度層面。原因:民族交流交融;秦朝統一,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2)背景:王權加強,較為統一國家形成;民族文化的認同;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宗教改革運動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3)理解: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疆域規模基本確定下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構成基本確定下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地方治理形式基本確定下來。〖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夏商周秦的中國。變化:據材料“伴隨著歷史的演進,‘大一統’的內涵得到不斷的豐富發展”可知,大一統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據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與各諸侯國都是作為相對獨立的國際政治行為體并列存在,使得該時期的大一統主要體現在土地、民心層面,而秦統一六國則最終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天下大一統”可知,大一統的內涵從夏、商和西周時期土地、民心層面發展到秦朝制度層面。原因:據材料“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可知,民族交流交融;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統一,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世紀末期和14世紀初(西歐)。據材料“中世紀末期,由于王權的加強、較為統一的國家的形成”可知,王權加強,較為統一的國家形成;據材料“西歐一些民族在文化層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認同”可知,民族文化的認同;據材料“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日漸羽翼豐滿”可知,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結合所學可知,宗教改革運動打擊了教會勢力,強化了各國的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小問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據材料三圖片信息可知,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疆域規模基本確定下來;結合所學可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構成基本確定下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地方治理形式基本確定下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中古中后期及近代早期,西歐城市發展標志性事件(部分)時間事件11世紀西班牙萊昂、英國倫敦等獲得自治的特許狀12世紀博洛尼亞大學、牛津大學成立。巴黎的教師組成教師行會13世紀巴黎大學、劍橋大學成立,但丁成為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百人會議的成員14世紀德意志各大商業城市正式組建漢薩同盟,同盟設有最高議會和最高法院,入盟城市必須遵守同盟權力機關作出的決定——據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等整理材料三20世紀初,中國留學生開始接觸到西方新興的城市規劃思想,在國內他們積極宣傳歐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經驗,呼吁以“分散主義”為原則進行田園城市建設;模仿西方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建立獨立的住宅區;對城市私人房屋規劃從位置、高度、材料等方面加以限制;關注城市的社會功能,主張發展公共娛樂功能空間;建立完備的城市規劃法。但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不安,統治者即便有心卻也無力去實現這些烏托邦式的構想,城市底層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摘編自何剛《民國時期中國新型市政學者的城市規劃思想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宋都城在城市布局上有何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世紀后期至近代早期西歐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征。(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民國時期中國新型市政學者的城市規劃思想。〖答案〗(1)不同:唐朝的長安城布局整齊劃一,市坊分離;北宋的東京市坊界限被打破。原因:唐朝都城布局是強大的人力規劃和商業管理的結果;宋代是經濟發展的結果。(2)特征:城市自治獲得王權的承認;城市成為世俗教育中心;自治城市的權力機關具有民主色彩。(3)歐美的市政改革和城市規劃的理論與經驗受到推崇;模仿西方對城市進行功能分區,建立獨立的住宅區;關注城市的社會功能;注重法律規劃;這些思想推動了中國城市的近代化;但底層人民的居住面貌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解析〗【小問1】本題第一小問是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從唐代長安城的示意圖可知長安的布局是整齊劃一,市坊分離從北宋東京城示意圖可知東京的布局是市坊界限被打破。本題第二小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微生物檢驗的標準化與試題及答案
- 現代微生物檢測技術概述試題及答案
- 2023中移鐵通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進行中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墻體繪畫合同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合租租房合同
- 二零二五離婚財產分割及孩子撫養協議書
- 交通事故致人受傷賠償協議二零二五年
- 浙江國企招聘2025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市分公司社會招聘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中泰證券春季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二章 第一節 疆域和行政區劃教學設計4 中圖版
-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六區初三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加裝電梯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影視后期調色-04達芬奇一級校色
- 2024版工程建設監理合同(電力工程)
- 《住宅室內防水工程技術規范JGJ298-2013》
- 《綠豆芽的生長》課件
- 石油化工設備維護檢修規程設備完好標準SHS
- 知道智慧網課《科技倫理》章節測試答案
- 2024年云南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植物嫁接賽項考試題庫(含答案)
- 工程居間合同范本電子版
- 寫字樓客戶服務與物業管理關系案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