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四川省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四川省名校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四川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擇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代君王較為關注死后的世界,圖1為古埃及哈夫拉金字塔旁的獅身人面像,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進入天國門戶的守護神;圖2為秦始皇陵兵馬俑,古代中國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兵馬俑是秦始皇給自己建立的一支無比強大的軍隊。這些現象說明了()A.集權政治的優越性 B.不同文明的交融性C.大河文明的先進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紀)。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的君主都關注死后的世界,說明不同地區文化存在相似,體現出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不同文明的比較,故不能看出集權政治是否優越,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出不同文明的相似,未涉及相互交融,排除B項;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都是大河文明,但材料不能看出其先進性,排除C項。故選D項,2.佛教被創立之后的幾百年時間里,沒有以人的形象來塑造佛陀,因為小乘佛教的信徒認為表現佛陀的形象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他所傳的道;公元2世紀,中亞民族大月氏人建立了橫跨中亞和西北印度的貴霜帝國,第三代王迦膩色迦信奉佛教,在其領土內建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并且開始雕造佛像。該變化可以說明()A.區域交流促進文明發展 B.綜合國力推動文明更新C.人文精神豐富文明內涵 D.外來侵略沖擊佛教文明〖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亞洲。根據材料“佛教被創立之后的幾百年時間里,沒有以人的形象來塑造佛陀”“公元2世紀,中亞民族大月氏人建立了橫跨中亞和西北印度的貴霜帝國,第三代王迦膩色迦信奉佛教,在其領土內建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并且開始雕造佛像”和所學可知,受早期文明之間交流的影響,佛像賦予新的內涵,說明的是區域交流促進文明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綜合國力對文明更新的影響,排除B項;人文精神強調的是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視,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外來侵略對佛教文明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3.中古中后期,西歐的王權逐漸強化,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主要封建國家形成。這主要是由于()A.天主教會控制西歐人精神生活 B.封建莊園的形成C.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產生 D.城市取得自治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結合所學可知,中古中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產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C項正確;教會的發展不利于王權的加強,排除A項;封建莊園在材料所給之前就已經形成,排除B項;城市取得自治權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D項。故選C項。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這樣描述:“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這幾千年中,歐亞大陸各地區,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都處在持續不斷的交往中,結果美洲印第安人遠遠落后于歐亞人。到公元1500年時,美洲大陸才進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早在約公元前2500年便已達到的文明階段”。作者意在說明()A.古代文明產生的多元性 B.美洲文明發展的獨立性C.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D.歐亞文明發展的先進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材料“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這幾千年中,歐亞大陸各地區,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都處在持續不斷的交往中,結果美洲印第安人遠遠落后于歐亞人”“到公元1500年時,美洲大陸才進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早在約公元前2500年便已達到的文明階段”體現的是美洲文明相對于歐亞文明的發展進度來說,具有滯后性,說明作者強調歐亞文明發展的先進性,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文明的多元性,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美洲文明發展的滯后性,非獨立性,排除B項;人類歷史發展具有多元性,非統一性,排除C項。故選D項。5.據統計,從1400年到1800年,全球人口增長了一倍多,其中中國增加了2.6億;歐洲增加了0.94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增加了0.32億,拉丁美洲的人口則下降了0.17億,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革命推動全球人口增長 B.傳染病的肆虐導致拉美人口急劇下降C三角貿易掠奪了非洲勞動力 D.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1400至1800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15-19世紀中國、歐洲人口快速增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加較少,拉丁美洲的人口有所下降。結合所學可知這些人口變化與新航路開辟有關,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高產作物甘薯、玉米傳播到歐洲、亞洲,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非洲失去了大量人口。說明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人口地理格局,D項正確;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后半葉,不能解釋15世紀-18世紀上半葉人口變化的原因,排除A項;15-16世紀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導致拉美人口銳減,排除B項;三角貿易掠奪了非洲勞動力,導致非洲人口數量下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6.14~18世紀的歐洲在思想文化領域有眾多廣泛傳播的作品,其中最為典型的有達·芬奇《蒙娜麗莎》、馬丁·路德《關于贖罪券的功效》、盧梭《社會契約論》,這些作品的傳播()A.打擊了神權統治 B.促進了社會轉型C.加強了專制王權 D.引發了科學革命〖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材料中的達·芬奇《蒙娜麗莎》、馬丁·路德《關于贖罪券的功效》、盧梭《社會契約論》,分別從世俗生活、宗教生活、政治制度等角度推動了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B項正確;打擊了神權統治主要符合馬丁·路德《關于贖罪券的功效》,排除B項;盧梭《社會契約論》打擊了專制王權,排除C項;達·芬奇《蒙娜麗莎》等文藝復興引發了科學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7.近代自然科學發軔于16世紀,尤其是17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確立,自然科學“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幾乎與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的斗爭同步進行,資產階級既需要自然科學作為發展生產的理論基礎,又需要它作為反宗教思想體系的思想武器。材料表明近代自然科學()A.著力于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B.徹底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C.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D.有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材料“自然科學的發展幾乎與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的斗爭同步進行,資產階級既需要自然科學作為發展生產的理論基礎,又需要它作為反宗教思想體系的思想武器”體現的是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沖擊了封建統治和神學理論,助推了歐洲社會轉型,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C項正確;啟蒙運動著力于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與近代自然科學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徹底擺脫的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自然科學對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作用,未涉及對資本主義經濟方面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8.1688年以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國家政權頒布并執行了成百上千的法令以促進圈地運動的發展。據統計,1700年至1760年間,議會通過的法令有200多項,圈地30多萬英畝;1760至1800年,議會通過了約2000個法令,圈地300多萬英畝。在圈地法令與日俱增的同時,圈地的手續也越來越簡便。這說明當時英國()A.農業的經營日益商品化 B.城鄉經濟差距不斷拉大C.構建了完整的法制體系 D.政治變革助力經濟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1688年以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國家政權頒布并執行了成百上千的法令以促進圈地運動的發展”和所學可知,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通過頒布法令的方式助推了圈地運動的發展,為工業革命創造條件,說明的是政治變革助力經濟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業經營的商品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變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城鄉差距,排除B項;手偶時代局限性影響,當時的法制體系并不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9.從1500年至20世紀60年代,人類交通工具經歷了“馬車與帆船——蒸汽機車與汽船——螺旋槳飛機——噴氣式客機”發展歷程,隨之帶來了人們對空間和距離感知的變化。據此可以認識到()A.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 B.科技發展消除了國家界限C.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 D.世界文化多樣性逐漸消失〖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從馬車與帆船到輪船飛機,體現的是交通工具的革新,人類聯系越來越密切,說明的是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交通工具改善對世界聯系的影響,非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排除A項;科技無國界,民族有國界,消除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世界文化多樣性受各國國情影響,消失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0.18世紀后期英國出現新消費主義傾向,各階層開始購買他們以前從未有機會購買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圍的商品,本來只買“體面商品”的人開始購買“奢侈品”,本來只買“必需品”的人開始購買“體面商品”。新消費主義的出現體現了()A.科技進步提高審美水平 B.政治變革提振消費信心C.經濟發展推動消費升級 D.人文主義滋生奢靡心理〖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世紀后期(英國)。根據材料“18世紀后期英國出現新消費主義傾向,各階層開始購買他們以前從未有機會購買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圍的商品”及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經濟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這有利于擴大英國各階層購買商品的范圍和消費能力的提升,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科技進步與審美水平之間的關系,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英國政治變革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提振消費信心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僅僅提及人們消費能力和欲望的上升,無法據此判斷人文主義滋生奢靡心理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1.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提到:“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材料中“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是()A.辯證唯物主義 B.歷史唯物史觀C.階級斗爭學說 D.剩余價值理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體現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屬于歷史唯物主義,B項正確;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排除A項;階級斗爭學說強調的是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排除C項;剩余價值理論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由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表是為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量與占有殖民地情況統計表,據此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美德力量對比排名

英國法國美國德國186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1234191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34121910年殖民地面積位次1245A.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B.世界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C.產業革命提高了發達國家工業產能 D.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走向衰落〖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根據材料“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量與占有殖民地情況統計表”可知,從1860年到1910年,英國、法國的世界工業產量下降,但殖民地面積排名靠前;美國、德國的世界工業產量排名上升,但殖民地面積排名卻靠后,這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逐漸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排除B項;材料無法直接得出產業革命對發達國家工業產能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產量和殖民地面積的比較信息,無法據此得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走向衰落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3.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老的亞洲開始覺醒,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伊朗的立憲革命和中國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一戰后,亞洲出現了“亞洲和親會”“東亞同盟”等地區性的革命聯盟組織,約定“一國爆發革命,其他會員國應竭盡全力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與此同時,北非摩洛哥里夫起義的領導人也呼吁“讓我們同東方國家聯合起來,共同進行決勝的打擊”。這說明()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經形成 B.民族運動斗爭水平提高C.馬克思主義理論廣泛傳播 D.亞洲引領世界反殖浪潮〖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一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一國爆發革命,其他會員國應竭盡全力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讓我們同東方國家聯合起來,共同進行決勝的打擊”可知,一戰后,亞非國家出現了聯合對抗的組織和趨勢,說明民族運動的斗爭水平得到提高,B項正確;材料信息僅涉及亞非國家,無法得出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經形成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亞非國家間聯合,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無關,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亞洲引領世界反殖浪潮的結論,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B項。14.有西方史學家認為,西方代議制造成了使人們的希望徹底破滅的狀況,公共事務變成了黨派及其追隨者分贓與妥協的對象,政治完全不是精英的事業,倒成了一個可疑的階層所從事的勾當。他意在說明()A.直接民主優越于間接民主 B.西方民主不利于人民參政C.反智主義在西方社會盛行 D.民主掩蓋的政黨分肥弊端〖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以來的西方。根據材料“西方代議制造成了使人們的希望徹底破滅的狀況,公共事務變成了黨派及其追隨者分贓與妥協的對象”和所學可知,在西方代議制的掩蓋下,政黨分肥的弊端日益顯露,造成用人不當,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浪費嚴重,官吏貪污舞弊,黨派傾軋,政爭激烈的現象,D項正確;民主方式無優劣之分,排除A項;西方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的參政,排除B項;反智主義主張貶低現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歸原始,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15.下表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蘇聯國民經濟發展情況。該現象揭示出當時蘇聯()1966—1985年蘇聯經濟的增長率(%)年份國民收入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人均實際收入1966—1970年7.88.53.95.91971—1975年5.77.42.54.41976—1980年4.84.41.73.41981—1985年3.63.51.0`2.1A.既有體制影響經濟發展 B.國民經濟總量不斷下滑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 D.改革尚未實現預期目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蘇聯。根據材料數據可知,從1966年至198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和人均實際收入均顯著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說明的是既有體制影響經濟發展,A項正確;國民經濟總量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均是材料的現象,非本質,排除BC項;二戰后,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改革均是在斯大林體制下的小修小補,必然無法實現預期目標,且材料未涉及改革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6.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23至2024年《人類發展報告》顯示,不均衡的發展進程正在加劇全球性的不平等,這不僅導致最貧困群體在發展中掉隊,也加劇了世界范圍的政治極化。據此可知,當今世界()A.經濟力量懸殊引發政治動蕩 B.貧困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阻礙C.主要國際治理組織形同虛設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勢在必行〖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2023年以來,全球不均衡的發展正在讓最貧困的群體進一步掉隊,這種現象必須通過集體行動加以解決,說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勢在必行,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經濟力量懸殊與政治動蕩之間的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世界性的貧困問題是當今全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貧困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涉及全球政治穩定,人類文明的進步,全球穩定和諧發展。材料并未說明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阻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主要國際治理組織的作用,形同虛設的說法不準確,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個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材料二秦漢以后古代所稱的東、西洋航線,大抵都以廣州為始發港,東去可以到呂宋(今菲律賓),西去可以到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以至東非等國。材料三葡萄牙人入居中國澳門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另外,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堅固、快速和裝備精良的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寫出示意圖中②對應的古代文明的名稱,并概括①②③④對應的古代文明的共同點。(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之后海上貿易的新變化,并分析其對中國產生的影響。〖答案〗(1)名稱:兩河流域文明。共同點:發源于大河流域;以農業為主;君主制或君主專制;社會結構呈現金字塔型。(2)新變化:商品出現世界性流動/跨國長途貿易;西歐是貿易的主導;傳統印度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影響: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名稱:根據材料信息可知,②位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因此可以判斷出是兩河流域文明。共同點:結合所學可知,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的共同點可從發源于大河流域、經濟上以農業為主、政治上是君主制或君主專制、社會結構上呈現金字塔型等角度進行分析。【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6世紀以來的世界。新變化:根據材料“葡萄牙人入居中國澳門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可知,商品出現世界性流動/跨國長途貿易;根據材料“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可知,西歐是貿易的主導;根據材料“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可知,傳統印度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影響: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可知,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現代化”這一概念的涵蓋性超越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等概念的范圍,涉及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本身的現代化等在內的許多領域。根據這一理論,有學者認為西方的現代化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下表選自其中前三個階段)。時間階段名稱特征15—16世紀準備階段資本主義首先在西歐發生,農業文明逐漸瓦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產生現代化的社會條件逐漸成熟。17—19世紀初啟動階段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領域首先邁出的;18—19世紀初西歐創造出一個新的生產力,引導出一種新的文明。19—20世紀成熟與全球擴張西方顯然已領先世界其他地區,“現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與殖民侵略同時擴張,“殖民主義”承擔了馬克思所說的“雙重的使命”。——據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等整理材料二一小撮強者即資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窮人卻只能勉強活命。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鐵石心腸的利己主義,另一方面是無法形容的貧困。在這種條件下生活的人們,的確不能不下降到人類的最低階段。——摘自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材料三工業化的目的是什么,現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這種工業化和現代化有什么意義?——摘自錢乘旦《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文災難及其解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英國為例,列舉其現代化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并進行說明。(每個階段列舉一例史實進行說明即可)。(2)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以英國為例:第一階段:從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金、勞動力、市場的角度作答(或從新航路開辟英國成為歐洲商貿中心,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的角度作答)。第二階段:從《權利法案》頒布,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政治前提的角度作答(或從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并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的角度作答)。第三階段:從英國進行多次議會改革,代議制民主逐步完善為近代化發展提供政治保障的角度作答(或從英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國,客觀上向全世界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角度作答)。(2)理解: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于站在人類發展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在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互動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必須繼續依靠人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人民創造熱情和主人翁意識,使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來,將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標準。必須牢牢立足中華民族的實際,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斷取得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解析〗【小問1】本題是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據材料“農業文明逐漸瓦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產生現代化的社會條件逐漸成熟”,結合圈地運動分析,得出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金、勞動力、市場。第二階段:據材料“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領域首先邁出的”,結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分析,得出《權利法案》頒布,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政治前提。第三階段:據材料“現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與殖民侵略同時擴張,起到了為現代化做鋪墊的作用”,結合英國的議會改革分析,得出英國進行多次議會改革,代議制民主逐步完善為近代化發展提供政治保障。【小問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現代化’這一概念的涵蓋性超越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等概念的范圍,涉及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本身的現代化等在內的許多領域。”“一小撮強者即資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窮人卻只能勉強活命。”“工業化的目的是什么,現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這種工業化和現代化有什么意義?”及所學知識可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于站在人類發展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在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互動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必須繼續依靠人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人民創造熱情和主人翁意識,使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來,將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標準。必須牢牢立足中華民族的實際,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斷取得事業的發展和進步。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末,工業世界的一小撮“新帝國主義”強國征服了整個非工業世界。全球國際經濟體系和全球國際政治體系相互交織,形成有史以來第一個“完全的全球國際體系”。這是一個由英國主導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國際體系。——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歷史·全球國際體系的演進》材料二1900年至1945年,在科技大革命的影響下,人類在如此短暫的時期內,發生如此多的重大變革,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遭受如此駭人聽聞的浩劫。“新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大蕭條造成普遍的政治動蕩和革命危機,三種主要的政治意識形態——自由主義、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進行激烈的競爭。自由主義在大蕭條后經歷了嬗變,社會主義及民族民主力量不斷壯大,全球力量重心從西歐向美國轉移。——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世界歷史·全球國際體系的演進》材料三黨中央近年來針對21世紀的新特點、新趨勢,高瞻遠矚地提出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多次提出要確立新的全球觀,加強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理念對人們認識人類文明的走向無疑是有重大啟示意義的。——摘編自李景治、林姓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1)概括材料一中全球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并結合材料二闡釋該體系面臨的挑戰。(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1世紀以來中國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答案〗(1)特征:形成角度:殖民征服;殖民擴張;武力征服;不公平。內涵角度:國際政治、經濟綜合體系(或政治、經濟體系互相交織)國家地位角度:英國主導;歐洲中心。帝國主義體系內部角度:瓜分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兩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自由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矛盾;英、美對世界霸權的爭奪等。帝國主義體系之外的角度:如一戰后,民族獨立解放斗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蘇俄(聯)社會主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2)實踐:中國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倡議;2014年,中國設立絲路基金,對“一帶一路”建設給予資金支持;2015年,中國倡議設立“亞投行”;2019年,中國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支撐。〖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末的世界。據材料“全球國際經濟體系和全球國際政治體系相互交織,形成有史以來第一個‘完全的全球國際體系’。這是一個由英國主導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全球國際體系”及所學可知,從形成的角度來說,19世紀末的全球國際體系是殖民征服和殖民擴張體系,通過武力征服構建,具有不公平性;從內涵的角度來說,屬于國際政治、經濟綜合體系;從國家地位的角度來說,屬于英國主導和以歐洲為中心。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帝國主義內部的矛盾和帝國主義之外的角度。從帝國主義內部的角度來說,存在瓜分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在帝國主義體系之外還存在民族獨立解放斗爭、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蘇俄(聯)社會主義的發展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小問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1世紀的中國。結合所學21世紀中國外交活動的成就說明,如中國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2013年中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合作倡議;2014年,中國設立絲路基金,對“一帶一路”建設給予資金支持;2015年,中國倡議設立“亞投行”;2019年,中國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支撐。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時間軸中選擇兩個史實,并額外增加一個史實,擬定一個論題,運用世界近代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三個史實,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史實:文藝復興、光榮革命、工業革命。論題:英國的崛起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闡述:15世紀以來,英國先后出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688年,英國進行共榮革命。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限制了王權,議會主權地位確立,從人治走向法治。國內政局穩定,政府保護發明創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綜上所述,英國在思想理性化、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崛起。〖解析〗本題是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根據題干要求選定兩個史實,如:文藝復興和共榮革命,再增加一個史實:工業革命。根據三個史實擬定論題為:英國的崛起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從英國文化、政治、經濟三方面闡釋英國崛起的原因。如:15世紀以來,英國先后出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688年,英國進行共榮革命。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限制了王權,議會主權地位確立,從人治走向法治。國內政局穩定,政府保護發明創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提供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最后,綜上所述,英國在思想理性化、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崛起。四川省名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擇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古代君王較為關注死后的世界,圖1為古埃及哈夫拉金字塔旁的獅身人面像,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進入天國門戶的守護神;圖2為秦始皇陵兵馬俑,古代中國人有“視死如生”的觀念,兵馬俑是秦始皇給自己建立的一支無比強大的軍隊。這些現象說明了()A.集權政治的優越性 B.不同文明的交融性C.大河文明的先進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紀)。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的君主都關注死后的世界,說明不同地區文化存在相似,體現出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不同文明的比較,故不能看出集權政治是否優越,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出不同文明的相似,未涉及相互交融,排除B項;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都是大河文明,但材料不能看出其先進性,排除C項。故選D項,2.佛教被創立之后的幾百年時間里,沒有以人的形象來塑造佛陀,因為小乘佛教的信徒認為表現佛陀的形象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他所傳的道;公元2世紀,中亞民族大月氏人建立了橫跨中亞和西北印度的貴霜帝國,第三代王迦膩色迦信奉佛教,在其領土內建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并且開始雕造佛像。該變化可以說明()A.區域交流促進文明發展 B.綜合國力推動文明更新C.人文精神豐富文明內涵 D.外來侵略沖擊佛教文明〖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亞洲。根據材料“佛教被創立之后的幾百年時間里,沒有以人的形象來塑造佛陀”“公元2世紀,中亞民族大月氏人建立了橫跨中亞和西北印度的貴霜帝國,第三代王迦膩色迦信奉佛教,在其領土內建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并且開始雕造佛像”和所學可知,受早期文明之間交流的影響,佛像賦予新的內涵,說明的是區域交流促進文明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綜合國力對文明更新的影響,排除B項;人文精神強調的是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重視,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外來侵略對佛教文明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3.中古中后期,西歐的王權逐漸強化,英國、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主要封建國家形成。這主要是由于()A.天主教會控制西歐人精神生活 B.封建莊園的形成C.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產生 D.城市取得自治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結合所學可知,中古中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產生,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C項正確;教會的發展不利于王權的加強,排除A項;封建莊園在材料所給之前就已經形成,排除B項;城市取得自治權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D項。故選C項。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這樣描述:“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這幾千年中,歐亞大陸各地區,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都處在持續不斷的交往中,結果美洲印第安人遠遠落后于歐亞人。到公元1500年時,美洲大陸才進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早在約公元前2500年便已達到的文明階段”。作者意在說明()A.古代文明產生的多元性 B.美洲文明發展的獨立性C.人類歷史發展的統一性 D.歐亞文明發展的先進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世界。材料“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這幾千年中,歐亞大陸各地區,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都處在持續不斷的交往中,結果美洲印第安人遠遠落后于歐亞人”“到公元1500年時,美洲大陸才進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早在約公元前2500年便已達到的文明階段”體現的是美洲文明相對于歐亞文明的發展進度來說,具有滯后性,說明作者強調歐亞文明發展的先進性,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文明的多元性,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美洲文明發展的滯后性,非獨立性,排除B項;人類歷史發展具有多元性,非統一性,排除C項。故選D項。5.據統計,從1400年到1800年,全球人口增長了一倍多,其中中國增加了2.6億;歐洲增加了0.94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增加了0.32億,拉丁美洲的人口則下降了0.17億,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業革命推動全球人口增長 B.傳染病的肆虐導致拉美人口急劇下降C三角貿易掠奪了非洲勞動力 D.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1400至1800年的世界。根據材料可知,15-19世紀中國、歐洲人口快速增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口增加較少,拉丁美洲的人口有所下降。結合所學可知這些人口變化與新航路開辟有關,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高產作物甘薯、玉米傳播到歐洲、亞洲,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非洲失去了大量人口。說明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人口地理格局,D項正確;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后半葉,不能解釋15世紀-18世紀上半葉人口變化的原因,排除A項;15-16世紀歐洲殖民者的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天花等傳染病,導致拉美人口銳減,排除B項;三角貿易掠奪了非洲勞動力,導致非洲人口數量下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6.14~18世紀的歐洲在思想文化領域有眾多廣泛傳播的作品,其中最為典型的有達·芬奇《蒙娜麗莎》、馬丁·路德《關于贖罪券的功效》、盧梭《社會契約論》,這些作品的傳播()A.打擊了神權統治 B.促進了社會轉型C.加強了專制王權 D.引發了科學革命〖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材料中的達·芬奇《蒙娜麗莎》、馬丁·路德《關于贖罪券的功效》、盧梭《社會契約論》,分別從世俗生活、宗教生活、政治制度等角度推動了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B項正確;打擊了神權統治主要符合馬丁·路德《關于贖罪券的功效》,排除B項;盧梭《社會契約論》打擊了專制王權,排除C項;達·芬奇《蒙娜麗莎》等文藝復興引發了科學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7.近代自然科學發軔于16世紀,尤其是17世紀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確立,自然科學“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幾乎與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的斗爭同步進行,資產階級既需要自然科學作為發展生產的理論基礎,又需要它作為反宗教思想體系的思想武器。材料表明近代自然科學()A.著力于推翻封建專制統治 B.徹底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C.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D.有力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材料“自然科學的發展幾乎與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的斗爭同步進行,資產階級既需要自然科學作為發展生產的理論基礎,又需要它作為反宗教思想體系的思想武器”體現的是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沖擊了封建統治和神學理論,助推了歐洲社會轉型,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C項正確;啟蒙運動著力于推翻封建專制統治,與近代自然科學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徹底擺脫的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自然科學對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作用,未涉及對資本主義經濟方面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8.1688年以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國家政權頒布并執行了成百上千的法令以促進圈地運動的發展。據統計,1700年至1760年間,議會通過的法令有200多項,圈地30多萬英畝;1760至1800年,議會通過了約2000個法令,圈地300多萬英畝。在圈地法令與日俱增的同時,圈地的手續也越來越簡便。這說明當時英國()A.農業的經營日益商品化 B.城鄉經濟差距不斷拉大C.構建了完整的法制體系 D.政治變革助力經濟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根據材料“1688年以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國家政權頒布并執行了成百上千的法令以促進圈地運動的發展”和所學可知,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通過頒布法令的方式助推了圈地運動的發展,為工業革命創造條件,說明的是政治變革助力經濟發展,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農業經營的商品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政治變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城鄉差距,排除B項;手偶時代局限性影響,當時的法制體系并不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9.從1500年至20世紀60年代,人類交通工具經歷了“馬車與帆船——蒸汽機車與汽船——螺旋槳飛機——噴氣式客機”發展歷程,隨之帶來了人們對空間和距離感知的變化。據此可以認識到()A.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 B.科技發展消除了國家界限C.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 D.世界文化多樣性逐漸消失〖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從馬車與帆船到輪船飛機,體現的是交通工具的革新,人類聯系越來越密切,說明的是人類命運關聯度不斷提高,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交通工具改善對世界聯系的影響,非世界從分散到整體的全貌,排除A項;科技無國界,民族有國界,消除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世界文化多樣性受各國國情影響,消失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0.18世紀后期英國出現新消費主義傾向,各階層開始購買他們以前從未有機會購買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圍的商品,本來只買“體面商品”的人開始購買“奢侈品”,本來只買“必需品”的人開始購買“體面商品”。新消費主義的出現體現了()A.科技進步提高審美水平 B.政治變革提振消費信心C.經濟發展推動消費升級 D.人文主義滋生奢靡心理〖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世紀后期(英國)。根據材料“18世紀后期英國出現新消費主義傾向,各階層開始購買他們以前從未有機會購買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圍的商品”及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推動了英國經濟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這有利于擴大英國各階層購買商品的范圍和消費能力的提升,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科技進步與審美水平之間的關系,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英國政治變革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提振消費信心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僅僅提及人們消費能力和欲望的上升,無法據此判斷人文主義滋生奢靡心理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1.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提到:“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材料中“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是()A.辯證唯物主義 B.歷史唯物史觀C.階級斗爭學說 D.剩余價值理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體現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屬于歷史唯物主義,B項正確;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排除A項;階級斗爭學說強調的是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排除C項;剩余價值理論是指在剝削制度下,被統治階級剝削的,由勞動者所生產的新價值中,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差額,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表是為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量與占有殖民地情況統計表,據此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美德力量對比排名

英國法國美國德國186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1234191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34121910年殖民地面積位次1245A.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B.世界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C.產業革命提高了發達國家工業產能 D.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走向衰落〖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根據材料“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量與占有殖民地情況統計表”可知,從1860年到1910年,英國、法國的世界工業產量下降,但殖民地面積排名靠前;美國、德國的世界工業產量排名上升,但殖民地面積排名卻靠后,這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逐漸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排除B項;材料無法直接得出產業革命對發達國家工業產能的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產量和殖民地面積的比較信息,無法據此得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正走向衰落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13.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老的亞洲開始覺醒,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伊朗的立憲革命和中國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一戰后,亞洲出現了“亞洲和親會”“東亞同盟”等地區性的革命聯盟組織,約定“一國爆發革命,其他會員國應竭盡全力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與此同時,北非摩洛哥里夫起義的領導人也呼吁“讓我們同東方國家聯合起來,共同進行決勝的打擊”。這說明()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經形成 B.民族運動斗爭水平提高C.馬克思主義理論廣泛傳播 D.亞洲引領世界反殖浪潮〖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一戰后的世界。根據材料“一國爆發革命,其他會員國應竭盡全力給予直接或間接的援助”“讓我們同東方國家聯合起來,共同進行決勝的打擊”可知,一戰后,亞非國家出現了聯合對抗的組織和趨勢,說明民族運動的斗爭水平得到提高,B項正確;材料信息僅涉及亞非國家,無法得出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經形成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亞非國家間聯合,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無關,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亞洲引領世界反殖浪潮的結論,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B項。14.有西方史學家認為,西方代議制造成了使人們的希望徹底破滅的狀況,公共事務變成了黨派及其追隨者分贓與妥協的對象,政治完全不是精英的事業,倒成了一個可疑的階層所從事的勾當。他意在說明()A.直接民主優越于間接民主 B.西方民主不利于人民參政C.反智主義在西方社會盛行 D.民主掩蓋的政黨分肥弊端〖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以來的西方。根據材料“西方代議制造成了使人們的希望徹底破滅的狀況,公共事務變成了黨派及其追隨者分贓與妥協的對象”和所學可知,在西方代議制的掩蓋下,政黨分肥的弊端日益顯露,造成用人不當,行政效率低下,政府浪費嚴重,官吏貪污舞弊,黨派傾軋,政爭激烈的現象,D項正確;民主方式無優劣之分,排除A項;西方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民的參政,排除B項;反智主義主張貶低現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歸原始,材料未涉及,排除C項。故選D項。15.下表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蘇聯國民經濟發展情況。該現象揭示出當時蘇聯()1966—1985年蘇聯經濟的增長率(%)年份國民收入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人均實際收入1966—1970年7.88.53.95.91971—1975年5.77.42.54.41976—1980年4.84.41.73.41981—1985年3.63.51.0`2.1A.既有體制影響經濟發展 B.國民經濟總量不斷下滑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 D.改革尚未實現預期目標〖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蘇聯。根據材料數據可知,從1966年至198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工業產值、農業產值和人均實際收入均顯著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說明的是既有體制影響經濟發展,A項正確;國民經濟總量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均是材料的現象,非本質,排除BC項;二戰后,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改革均是在斯大林體制下的小修小補,必然無法實現預期目標,且材料未涉及改革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6.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23至2024年《人類發展報告》顯示,不均衡的發展進程正在加劇全球性的不平等,這不僅導致最貧困群體在發展中掉隊,也加劇了世界范圍的政治極化。據此可知,當今世界()A.經濟力量懸殊引發政治動蕩 B.貧困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阻礙C.主要國際治理組織形同虛設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勢在必行〖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2023年以來,全球不均衡的發展正在讓最貧困的群體進一步掉隊,這種現象必須通過集體行動加以解決,說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勢在必行,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經濟力量懸殊與政治動蕩之間的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世界性的貧困問題是當今全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貧困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涉及全球政治穩定,人類文明的進步,全球穩定和諧發展。材料并未說明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阻礙,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主要國際治理組織的作用,形同虛設的說法不準確,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個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最初的文明分別出現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地區。材料二秦漢以后古代所稱的東、西洋航線,大抵都以廣州為始發港,東去可以到呂宋(今菲律賓),西去可以到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以至東非等國。材料三葡萄牙人入居中國澳門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另外,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堅固、快速和裝備精良的西班牙武裝商船“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寫出示意圖中②對應的古代文明的名稱,并概括①②③④對應的古代文明的共同點。(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之后海上貿易的新變化,并分析其對中國產生的影響。〖答案〗(1)名稱:兩河流域文明。共同點:發源于大河流域;以農業為主;君主制或君主專制;社會結構呈現金字塔型。(2)新變化:商品出現世界性流動/跨國長途貿易;西歐是貿易的主導;傳統印度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影響: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世界。名稱:根據材料信息可知,②位于西亞的兩河流域,因此可以判斷出是兩河流域文明。共同點:結合所學可知,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國文明的共同點可從發源于大河流域、經濟上以農業為主、政治上是君主制或君主專制、社會結構上呈現金字塔型等角度進行分析。【小問2】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6世紀以來的世界。新變化:根據材料“葡萄牙人入居中國澳門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可知,商品出現世界性流動/跨國長途貿易;根據材料“西班牙經營的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墨西哥之間進行”可知,西歐是貿易的主導;根據材料“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可知,傳統印度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影響: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可知,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現代化”這一概念的涵蓋性超越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等概念的范圍,涉及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本身的現代化等在內的許多領域。根據這一理論,有學者認為西方的現代化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下表選自其中前三個階段)。時間階段名稱特征15—16世紀準備階段資本主義首先在西歐發生,農業文明逐漸瓦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產生現代化的社會條件逐漸成熟。17—19世紀初啟動階段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領域首先邁出的;18—19世紀初西歐創造出一個新的生產力,引導出一種新的文明。19—20世紀成熟與全球擴張西方顯然已領先世界其他地區,“現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與殖民侵略同時擴張,“殖民主義”承擔了馬克思所說的“雙重的使命”。——據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等整理材料二一小撮強者即資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窮人卻只能勉強活命。一方面是不近人情的冷淡和鐵石心腸的利己主義,另一方面是無法形容的貧困。在這種條件下生活的人們,的確不能不下降到人類的最低階段。——摘自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材料三工業化的目的是什么,現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這種工業化和現代化有什么意義?——摘自錢乘旦《英國工業革命中的人文災難及其解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英國為例,列舉其現代化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并進行說明。(每個階段列舉一例史實進行說明即可)。(2)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以英國為例:第一階段:從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金、勞動力、市場的角度作答(或從新航路開辟英國成為歐洲商貿中心,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的角度作答)。第二階段:從《權利法案》頒布,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政治前提的角度作答(或從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并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的角度作答)。第三階段:從英國進行多次議會改革,代議制民主逐步完善為近代化發展提供政治保障的角度作答(或從英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國,客觀上向全世界傳播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角度作答)。(2)理解: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于站在人類發展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在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互動中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理論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必須繼續依靠人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激發人民創造熱情和主人翁意識,使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來,將人民擁護不擁護、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標準。必須牢牢立足中華民族的實際,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斷取得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解析〗【小問1】本題是列舉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據材料“農業文明逐漸瓦解,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產生現代化的社會條件逐漸成熟”,結合圈地運動分析,得出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資金、勞動力、市場。第二階段:據材料“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領域首先邁出的”,結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分析,得出《權利法案》頒布,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政治前提。第三階段:據材料“現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與殖民侵略同時擴張,起到了為現代化做鋪墊的作用”,結合英國的議會改革分析,得出英國進行多次議會改革,代議制民主逐步完善為近代化發展提供政治保障。【小問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現代化’這一概念的涵蓋性超越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等概念的范圍,涉及包括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本身的現代化等在內的許多領域。”“一小撮強者即資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窮人卻只能勉強活命。”“工業化的目的是什么,現代化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目的不是造福于人,這種工業化和現代化有什么意義?”及所學知識可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勇于站在人類發展前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