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林業生態工程與管理作業指導書TOC\o"1-2"\h\u10987第1章林業生態工程概述 3200051.1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概念 4177811.2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4287991.3林業生態工程的目標與任務 424736第2章生態系統基本理論 540822.1生態學基本原理 5185712.1.1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 5148512.1.2生態位與物種多樣性 517942.1.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恢復力 587692.2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 5221442.2.1生態系統結構 5168262.2.2能量流動 5231292.2.3物質循環 5274012.3生態系統服務與價值評估 5115212.3.1生態系統服務 6163672.3.2生態系統價值評估 67634第3章林業資源調查與評價 673153.1林業資源調查方法 64483.1.1地面調查法 6281233.1.2遙感調查法 6222273.1.3模型估算法 6213773.2林業資源評價方法 7144413.2.1單項評價法 7132573.2.2綜合評價法 7211323.2.3生態功能評價法 7220303.2.4經濟效益評價法 7135283.3林業資源信息管理 76323.3.1數據采集與處理 7107033.3.2數據庫建設與管理 7226793.3.3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 775613.3.4信息共享與發布 723489第4章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 7141134.1森林植被恢復技術 8274834.1.1植被恢復的基本原則 887844.1.2植被恢復的關鍵技術 8200894.2森林植被重建策略 8130734.2.1重建目標與規劃 8300794.2.2重建關鍵技術 869864.3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案例分析 8270334.3.1案例一:某退化礦區森林植被恢復 8273364.3.2案例二:某自然災害損毀區域森林植被重建 9249174.3.3案例三:某城市森林公園植被恢復與重建 95139第5章森林生態系統管理 9272925.1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原理 9176345.1.1生態系統管理概念 9240295.1.2生態系統管理目標 959455.1.3生態系統管理原則 9110495.2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方法 1021725.2.1生態系統監測 10229245.2.2生態系統評估 10199535.2.3森林經營規劃 1045945.2.4森林災害防控 1067985.3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實踐 1067335.3.1森林植被恢復 10184415.3.2生物多樣性保護 1027805.3.3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 1095965.3.4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 1058305.3.5生態補償機制 1130第6章森林災害防控與修復 11190406.1森林災害類型與成因 11242956.1.1災害類型 11299166.1.2成因分析 11286876.2森林災害監測與預警 11246256.2.1監測方法 11245216.2.2預警體系 11208576.3森林災害防控與修復技術 11188656.3.1防控技術 11238396.3.2修復技術 12170896.3.3防控與修復策略 1213708第7章森林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 12101817.1森林生態環境監測方法 1241557.1.1地面監測 12319157.1.2遙感監測 12236347.1.3氣象監測 12192397.1.4生物多樣性監測 1279967.2森林生態環境評價方法 1390767.2.1指標體系法 13119897.2.2生態模型法 13144087.2.3景觀生態學法 13322897.2.4生態風險評價 1359327.3森林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案例分析 1363227.3.1監測方法 13186537.3.2評價方法 132584第8章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與設計 14167338.1林業生態工程規劃原理 1466868.1.1規劃目標 1414978.1.2規劃原則 14193598.1.3規劃步驟 14242208.2林業生態工程設計方法 14151478.2.1設計依據 14239618.2.2設計內容 1591938.2.3設計步驟 1516298.3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與設計實例分析 15174808.3.1基本情況 1526558.3.2規劃目標 15270118.3.3規劃方案 15258688.3.4設計內容 1624583第9章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實施與管理 16156189.1林業生態工程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16143919.1.1招投標管理 16236419.1.2合同管理 1625969.2林業生態工程項目施工組織與管理 16245489.2.1施工組織設計 16307699.2.2施工管理 16322119.2.3施工監理 16286109.3林業生態工程項目驗收與評價 1715719.3.1驗收標準 17246729.3.2驗收程序 1750489.3.3評價與總結 1794639.3.4后期管護 1723316第10章林業生態工程政策與法規 173075110.1林業生態工程政策體系 171127510.1.1政策背景 172138710.1.2國家政策 17970910.1.3地方政策 172357310.1.4行業政策 182301610.2林業生態工程法規體系 181817310.2.1法律法規背景 181376110.2.2國家法律法規 181903310.2.3地方性法規 18846910.2.4規章 183117510.3林業生態工程政策與法規實施效果分析 181886610.3.1政策與法規實施現狀 181481010.3.2政策與法規實施效果評價 181634510.3.3政策與法規優化建議 18第1章林業生態工程概述1.1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概念林業生態工程是指運用生態學、林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森林生態系統為基礎,通過人工干預,調整和優化森林結構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產力和生態服務功能,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的一門工程技術。1.2林業生態工程的發展歷程與現狀林業生態工程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林業生態工程方面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傳統林業階段,以木材生產為主要目標,注重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二是生態林業階段,強調森林的生態功能,關注森林資源的保護和恢復;三是現代林業生態工程階段,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注重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目前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已取得顯著成果,如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1.3林業生態工程的目標與任務林業生態工程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森林結構,增強森林生態功能,保障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林業生態工程的主要任務包括:(1)森林資源保護:保護現有森林資源,防止森林退化,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2)森林生態恢復:對受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重建,恢復森林生態功能。(3)森林資源合理利用:科學規劃森林資源開發,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效率。(4)生態環境建設:加強生態脆弱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提高區域生態環境質量。(5)生態監測與評估:開展森林生態監測,評估森林生態工程效益,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6)生態科技創新與推廣:加強林業生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工程實施效果。(7)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建立健全林業生態工程政策法規體系,保證工程順利實施。第2章生態系統基本理論2.1生態學基本原理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在本節中,我們將闡述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解林業生態工程與管理提供理論基礎。2.1.1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生物與其生活環境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生物依賴環境資源,如陽光、水分、土壤和氣候等,進行生長、繁殖和演化。同時生物通過其生命活動影響環境,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動物通過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2.1.2生態位與物種多樣性生態位是描述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占據的地位和作用的概念。物種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的數量和相對豐度。生態位和物種多樣性是衡量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功能的重要指標。2.1.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恢復力生態系統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在面對外部干擾時,保持其結構和功能的能力?;謴土κ侵干鷳B系統在受到干擾后,恢復到原有狀態的能力。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恢復力,有助于評估林業生態工程與管理的效果。2.2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是其內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節將從生態系統結構、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等方面闡述其功能。2.2.1生態系統結構生態系統結構包括生物組成、生物多樣性、生物量、生產力等。這些結構特征決定了生態系統的功能。2.2.2能量流動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表現為生物間的捕食關系和生物與環境間的能量交換。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基礎。2.2.3物質循環物質循環是指生物體內外部環境中元素的循環過程,包括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物質循環保證了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生長和演化。2.3生態系統服務與價值評估生態系統服務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直接和間接利益。本節將討論生態系統服務及其價值評估方法。2.3.1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包括供給服務(如食物、水資源)、調節服務(如氣候調節、洪水調控)、支持服務(如土壤形成、養分循環)和文化遺產服務(如生物多樣性、景觀美學)。2.3.2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旨在衡量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福祉的貢獻。評估方法包括直接市場評估、替代市場評估和虛擬市場評估等。通過以上對生態系統基本理論的闡述,可以為林業生態工程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保護。第3章林業資源調查與評價3.1林業資源調查方法林業資源調查是對森林資源進行系統、全面、科學調查的過程,旨在獲取準確的林業資源數據,為林業生態工程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以下為主要林業資源調查方法:3.1.1地面調查法(1)樣地調查:按照一定的抽樣原理,在研究區域內布設一定數量的固定樣地,通過測量、計數、測樹等方法,獲取樣地內森林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信息。(2)線路調查:沿著事先設定的調查線路,對沿線森林資源進行觀察、記錄和測量。(3)全面調查:對特定區域內的森林資源進行全面、詳盡的調查,適用于小面積或重點區域。3.1.2遙感調查法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等技術獲取森林資源的空間分布、結構特征等信息,結合地面調查數據,進行森林資源調查。3.1.3模型估算法基于已知數據,運用數學模型對森林資源進行調查和預測,如生物量模型、碳儲量模型等。3.2林業資源評價方法林業資源評價是對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生態功能、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的過程。以下為主要林業資源評價方法:3.2.1單項評價法針對某一特定指標進行評價,如森林覆蓋率、生物量、碳儲量等。3.2.2綜合評價法將森林資源的多個指標進行綜合分析,采用一定的權重和方法,對森林資源進行整體評價。常見的綜合評價方法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3.2.3生態功能評價法從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角度,對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進行評價,如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3.2.4經濟效益評價法對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進行評價,包括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3.3林業資源信息管理林業資源信息管理是對林業資源調查與評價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3.3.1數據采集與處理對調查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校驗、轉換等處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3.3.2數據庫建設與管理建立林業資源數據庫,對各類數據進行分類、存儲、更新和管理,為林業資源管理提供數據支持。3.3.3信息系統開發與應用開發林業資源信息系統,實現數據的查詢、統計、分析、展示等功能,為林業生態工程與管理提供決策支持。3.3.4信息共享與發布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渠道,實現林業資源信息的共享與發布,提高林業資源管理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第4章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4.1森林植被恢復技術4.1.1植被恢復的基本原則森林植被恢復應遵循生態適應性、生物多樣性、持續穩定性和經濟可行性原則。在恢復過程中,選擇適應本地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的樹種,注重喬、灌、草相結合,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4.1.2植被恢復的關鍵技術(1)樹種選擇:根據立地條件和恢復目標,選擇適宜的樹種,優先考慮鄉土樹種和具有較強抗逆性的樹種。(2)苗木培育:采用容器育苗、輕型育苗等先進技術,提高苗木質量和成活率。(3)造林模式:根據地形、土壤、氣候等因素,合理配置喬灌草比例,構建穩定的人工林生態系統。(4)造林方法:采用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育造林等多種方法,提高造林效率。4.2森林植被重建策略4.2.1重建目標與規劃明確森林植被重建的目標,制定長期和短期規劃,保證植被重建工作的有序推進。4.2.2重建關鍵技術(1)生態恢復區劃分:根據地形、土壤、植被等條件,將重建區域劃分為不同類型的生態恢復區。(2)植被配置:結合生態恢復區特點,優化喬灌草配置,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3)土壤改良: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4)水資源調控: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構建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4.3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案例分析4.3.1案例一:某退化礦區森林植被恢復(1)背景:該礦區經過長期開采,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2)恢復措施:選用抗逆性強、生長迅速的鄉土樹種,采用容器育苗技術,實施喬灌草結合的造林模式,開展土壤改良和水資源調控。(3)成果:經過多年恢復,礦區植被覆蓋率顯著提高,土壤肥力得到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4.3.2案例二:某自然災害損毀區域森林植被重建(1)背景:該區域因自然災害導致森林植被嚴重損毀,生態系統功能退化。(2)重建策略:根據地形、土壤和氣候條件,合理劃分生態恢復區,采用適宜的植被配置和土壤改良措施,加強水資源調控。(3)成果:經過重建,森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復,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提升。4.3.3案例三:某城市森林公園植被恢復與重建(1)背景:該森林公園因城市化進程導致植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2)恢復與重建措施:結合城市森林公園特點,采用人工造林與封育相結合的方式,增加植被種類,提高生物多樣性。(3)成果:森林公園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成為城市居民的休閑娛樂場所,發揮了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第5章森林生態系統管理5.1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原理5.1.1生態系統管理概念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是基于生態系統原理,對森林資源進行科學管理的一種方法。它強調在保障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完整性的基礎上,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5.1.2生態系統管理目標森林生態系統管理的目標是: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提高生物多樣性,減緩氣候變化,提供生態服務,滿足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需求。5.1.3生態系統管理原則(1)整體性原則:強調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各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約。(2)動態平衡原則: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條件下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管理應維持這一平衡。(3)可持續原則:在滿足當前人類需求的基礎上,不損害后代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5.2森林生態系統管理方法5.2.1生態系統監測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監測,包括氣象、土壤、水文、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監測,為生態系統管理提供基礎數據。5.2.2生態系統評估利用監測數據,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健康狀態進行評估,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據。5.2.3森林經營規劃根據生態系統評估結果,制定森林經營規劃,包括樹種選擇、造林模式、撫育管理、采伐更新等方面。5.2.4森林災害防控加強森林火災、病蟲害、非法采伐等災害的防控,降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5.3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實踐5.3.1森林植被恢復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復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蓋率。5.3.2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珍稀瀕危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5.3.3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通過森林經營,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在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碳匯等方面的服務功能。5.3.4森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合理規劃森林資源利用,保證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不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5.3.5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森林生態系統管理過程中的生態服務提供者給予補償,激勵社會各界參與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第6章森林災害防控與修復6.1森林災害類型與成因6.1.1災害類型森林災害主要包括病蟲害、火災、風折、冰雪災害、干旱、鹽堿化、水土流失等。各類災害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降低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6.1.2成因分析森林災害的成因復雜,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氣候變化、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等;人為因素主要包括過度開發、亂砍濫伐、不合理的造林撫育措施等。6.2森林災害監測與預警6.2.1監測方法采用遙感技術、地面調查、定點觀測、無人機等多種手段,對森林災害進行實時監測,獲取災害發生、發展及分布情況。6.2.2預警體系建立完善的森林災害預警體系,包括氣象預警、病蟲害預警、火災預警等,根據實時監測數據,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高森林災害防范能力。6.3森林災害防控與修復技術6.3.1防控技術(1)生物防控: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措施,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2)物理防控:采用人工捕捉、誘殺、隔離等物理方法,降低病蟲害種群密度。(3)化學防控: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制劑,控制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4)造林撫育:優化造林設計,選擇適應性強的樹種,提高森林抗災害能力。6.3.2修復技術(1)森林火災后修復:及時清理火場,采取補植、施肥、澆水等措施,促進森林恢復。(2)病蟲害后修復:剪除受害枝條,使用生物制劑進行防治,加強撫育管理,提高森林健康水平。(3)風折、冰雪災害后修復:采用支架、修剪、施肥等方法,促進受害樹木恢復生長。(4)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梯田、魚鱗坑、植被恢復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6.3.3防控與修復策略結合森林災害類型和成因,制定針對性的防控與修復策略,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災能力。同時強化科技支撐,推廣先進技術,提高森林災害防控與修復水平。第7章森林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7.1森林生態環境監測方法7.1.1地面監測地面監測是森林生態環境監測的基礎,主要包括定期線路調查、固定樣地調查和臨時樣地調查。通過這些方法,對森林植被、土壤、水文、氣象等生態環境要素進行實時監測。7.1.2遙感監測利用遙感技術對森林生態環境進行監測,主要包括光學遙感、雷達遙感、熱紅外遙感等多種手段。遙感監測具有覆蓋范圍廣、時效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適用于大尺度森林生態環境監測。7.1.3氣象監測通過氣象站點收集氣溫、降水、濕度、風速等氣象數據,分析森林生態環境的氣候條件變化。7.1.4生物多樣性監測采用樣線法、樣方法等方法對森林生物多樣性進行監測,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類群的種類、數量和分布。7.2森林生態環境評價方法7.2.1指標體系法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森林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專家咨詢、實地調查等方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綜合評價方法對森林生態環境進行評價。7.2.2生態模型法基于生態學原理和數學模型,構建森林生態環境評價模型,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模型、生物多樣性評價模型等。7.2.3景觀生態學法通過分析森林景觀格局特征,如景觀多樣性、景觀破碎度、景觀連通性等,評價森林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健康程度。7.2.4生態風險評價對森林生態環境中潛在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和評估,分析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7.3森林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案例分析以某地區森林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為例,采用以下方法進行:7.3.1監測方法(1)地面監測:設置固定樣地,調查森林植被、土壤、水文等生態環境要素;(2)遙感監測:利用光學遙感、雷達遙感等手段,獲取森林生態環境的遙感圖像;(3)氣象監測:收集氣象站點氣象數據;(4)生物多樣性監測:采用樣線法、樣方法等方法,對森林生物多樣性進行監測。7.3.2評價方法(1)指標體系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各指標得分,綜合評價森林生態環境狀況;(2)生態模型法:構建生態模型,評估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物多樣性;(3)景觀生態學法:分析森林景觀格局特征,評價森林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健康程度;(4)生態風險評價:識別潛在風險因素,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通過以上監測與評價方法,對某地區森林生態環境進行系統分析和評價,為森林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第8章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與設計8.1林業生態工程規劃原理8.1.1規劃目標林業生態工程規劃應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總體目標。具體包括:維護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土壤質量,調節氣候,防治水土流失,保障水資源安全等。8.1.2規劃原則(1)整體性原則:林業生態工程規劃應從全局出發,綜合考慮森林生態系統與周邊環境的相互關系,保證規劃內容的完整性和連續性。(2)科學性原則:依據森林生態學、森林培育學、環境科學等基本理論,科學制定規劃方案。(3)可行性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政策、經濟、技術等因素,保證規劃方案的可行性和實用性。(4)動態性原則:林業生態工程規劃應適應生態環境變化,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動態調整能力。8.1.3規劃步驟(1)確定規劃范圍和目標。(2)開展森林資源調查與生態環境評價。(3)制定林業生態工程規劃方案。(4)評估規劃方案,優化調整。(5)制定實施計劃,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8.2林業生態工程設計方法8.2.1設計依據林業生態工程設計應依據規劃方案、相關法律法規、技術規范以及當地實際情況。8.2.2設計內容(1)森林類型與樹種選擇。(2)造林模式與配置。(3)造林密度與種植方式。(4)土壤改良與施肥。(5)病蟲害防治與森林防火。(6)水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7)生態廊道與生物多樣性保護。8.2.3設計步驟(1)收集相關資料,分析設計條件。(2)確定設計目標,制定設計任務。(3)開展造林設計,明確技術要求。(4)制定施工組織設計,保證施工質量。(5)編制設計文件,包括設計說明書、圖紙等。8.3林業生態工程規劃與設計實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區林業生態工程為例,進行規劃與設計分析。8.3.1基本情況某地區位于我國北方,氣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森林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脆弱。8.3.2規劃目標(1)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2)改善生態環境,保障水資源安全。(3)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8.3.3規劃方案(1)根據地形、土壤、氣候等條件,選擇適宜的森林類型和樹種。(2)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造林模式,提高森林生態功能。(3)加大造林密度,提高水土保持效果。(4)實施土壤改良和施肥,提高造林成活率。(5)加強病蟲害防治和森林防火,保證森林資源安全。8.3.4設計內容(1)造林設計:明確造林樹種、造林模式、造林密度等。(2)施工設計:制定施工組織、施工進度、施工技術要求等。(3)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設計:合理規劃灌溉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4)生態廊道設計: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保障生態系統的連通性。通過以上規劃與設計,為某地區林業生態工程提供了科學、可行的實施方案,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第9章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實施與管理9.1林業生態工程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9.1.1招投標管理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應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編制招投標文件,包括項目概況、建設內容、技術要求、投資預算等。發布招投標公告,組織潛在投標人參加投標,保證投標過程的透明度。組織評標委員會對投標文件進行評審,確定中標單位。9.1.2合同管理中標單位確定后,應及時與中標單位簽訂合同。合同內容應包括:工程名稱、工程規模、工程內容、工程期限、質量標準、投資金額、付款方式、違約責任等。在合同執行過程中,應加強合同管理,保證合同履行到位。9.2林業生態工程項目施工組織與管理9.2.1施工組織設計根據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的特點,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明確施工工藝、施工方法、施工順序、施工隊伍組織等。同時制定施工進度計劃,保證工程按期完成。9.2.2施工管理施工現場應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環保等管理體系。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循施工組織設計,加強施工現場監管,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同時對施工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施工技能和素質。9.2.3施工監理聘請具有資質的監理單位對林業生態工程項目進行施工監理。監理單位應認真履行職責,對施工過程進行全程監督,保證工程質量、進度和安全。9.3林業生態工程項目驗收與評價9.3.1驗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8課《紅樓春趣》精美課件
- 江蘇南京師范大附屬中學2024-2025學年中考模擬試卷(4)物理試題含解析
- 蘭州大學《自動化專業導論與研討》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達標名校2025年學業水平考試英語試題模擬仿真卷(4)含答案
- 外交學院《商業廣告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臨朐市重點達標名校2025屆普通高中初三線上統一測試化學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徐州醫科大學《生物技術與可持續發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附屬中學2025年初三下學期開學回頭考數學試題含解析
-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柏拉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同濟大學《Python數據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課件:《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第四講 天下秩序與華夏共同體的演進(夏商周時期)
- 公司各級管理人員的安全職責
- 廢熱余能利用技術在食品飲料行業的應用
- 電纜線耐壓試驗標準
- 12D401-3 爆炸危險環境電氣線路和電氣設備安裝
- 供應商業務連續性計劃
- 老年外科患者圍手術期營養支持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
- 2024北京八十中初一(下)期中英語 (教師版)
- 城市更新中的建筑設計策略探討
- 全國應急救援技術競賽理論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4年遼寧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物理模擬卷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