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地區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流程手冊_第1頁
三農地區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流程手冊_第2頁
三農地區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流程手冊_第3頁
三農地區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流程手冊_第4頁
三農地區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流程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地區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流程手冊TOC\o"1-2"\h\u175第1章引言 4145721.1產品標準化生產的重要性 4310201.2三農地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現狀 520597第2章產品種類及特性 5188642.1糧食作物 5192412.1.1水稻 5327562.1.2小麥 6296612.2經濟作物 6264792.2.1棉花 6195232.2.2油料作物 658492.3特色農產品 6258102.3.1水果 6263412.3.2蔬菜 7320362.3.3茶葉 7944第3章種植環境要求 7307563.1土壤條件 758093.1.1土壤類型:適宜三農產品種植的土壤類型主要包括壤土、砂壤土和輕黏土。這些土壤類型具有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排水功能,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 7191323.1.2土壤質地:土壤質地應適中,既不過于粗糙,也不過于細膩。土壤顆粒組成應以粗砂、中砂和細砂為主,有利于土壤通氣、保水和排水。 7136233.1.3土壤pH值:不同三農產品對土壤pH值的要求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適宜的土壤pH值范圍為5.5~7.5。過高或過低的pH值都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及品質。 72283.1.4土壤肥力:土壤應具備一定的肥力,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養分含量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土壤中應避免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污染。 7244953.2氣候條件 851893.2.1溫度:三農產品生長的溫度范圍應適中,一般而言,適宜生長溫度為15~35℃。不同作物對溫度的要求有所不同,應根據具體作物種類進行調整。 8773.2.2光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三農作物的生長,每日光照時數應不少于8小時。光照強度應適中,避免強光直射造成作物損傷。 8268253.2.3降水:降水量應適中,生長季節降水量在600~800毫米為宜。降水分布應均勻,避免干旱或洪澇災害。 830203.2.4風:風速應控制在5米/秒以下,避免強風對作物造成損害。 899323.3水資源 8157143.3.1水源類型:三農產品種植應優先選擇清潔、無污染的水源,如地下水、山泉水和河水等。 8101943.3.2水質要求:水質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pH值在5.5~8.5之間,硬度在150~450毫克/升。水中應避免含有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有害物質。 8284413.3.3供水設施:應建立健全供水設施,保證作物生長期間的水分供應,同時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灌溉效率。 84589第4章種子與種苗 8230844.1種子選擇 8243654.1.1品種選擇 8100144.1.2種子質量要求 8148144.1.3種子來源 8132114.2種子處理與保存 870004.2.1種子處理 8257124.2.2種子保存 9191194.3種苗繁育 9194724.3.1育苗地選擇 93904.3.2育苗基質 9293184.3.3播種 9288794.3.4苗期管理 9127464.3.5移栽 9277164.3.6移栽后管理 929128第5章育苗與移栽 9314435.1育苗技術 9106565.1.1育苗基質選擇 9151965.1.2育苗盤準備 9306975.1.3種子處理 9185475.1.4播種 10291745.1.5育苗環境調控 10232905.2移栽技術 1026795.2.1移栽前準備 10109655.2.2秧苗選擇 10127785.2.3移栽時間 10179335.2.4移栽方法 10101605.3苗期管理 1066715.3.1水分管理 10268305.3.2肥料管理 1020325.3.3病蟲害防治 10208885.3.4間苗、定苗 11255755.3.5中耕除草 11291475.3.6植株調整 11330第6章田間管理 11202966.1土壤管理與施肥 11143006.1.1土壤管理 11287076.1.2施肥管理 11297476.2灌溉與排水 1162816.2.1灌溉 11134196.2.2排水 12140246.3病蟲害防治 1270646.3.1病害防治 1280976.3.2蟲害防治 1222923第7章收獲與儲藏 123647.1收獲時期 12209607.1.1確定收獲時期是保證三農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的關鍵。應根據三農產品種類、品種特性和當地氣候條件來確定適宜的收獲時期。 12280137.1.2依據農產品成熟度、色澤、口感等指標,結合農業部門發布的農業生產指南,合理安排收獲時間。 1211467.1.3對于不同生長周期的農產品,應制定相應的收獲計劃,保證農產品在最佳成熟度時收獲。 1243287.2收獲方法 1227677.2.1根據農產品種類和特性,選擇合適的收獲工具和設備,保證收獲過程中減少損傷和損失。 13173287.2.2人工收獲時,應遵循規范的操作流程,避免對農產品造成損傷,同時注意人員安全。 13227157.2.3機械化收獲時,應根據作物品種和生長條件調整設備參數,保證收獲效果。 13657.2.4對于易腐爛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等,應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收獲,以減少水分蒸發和腐爛。 1393877.3儲藏設施與條件 13147637.3.1儲藏設施應具備良好的通風、隔熱、防潮、防蟲等功能,保證農產品在適宜的環境中儲存。 13149447.3.2根據農產品種類和儲藏時間,選擇合適的儲藏容器和包裝材料,如塑料箱、紙箱、泡沫箱等。 13260727.3.3儲藏設施內應保持適當的溫度、濕度和氧氣濃度,避免農產品出現低溫傷害、腐爛、霉變等現象。 13216627.3.4儲藏設施內應定期進行衛生清潔和消毒處理,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 1317747.4儲藏期管理 13157497.4.1儲藏期間應定期檢查農產品,發覺病蟲害、腐爛等現象,及時處理。 1353447.4.2根據農產品種類和儲藏條件,合理調整溫度、濕度和氧氣濃度,保證農產品品質。 13128927.4.3儲藏期間應避免強烈光照、高溫和低溫等不良環境因素,減少農產品營養損失和品質下降。 13287817.4.4對于不同農產品,應制定相應的儲藏期管理策略,如通風、翻堆、濕度調節等,以延長保質期。 1312061第8章加工與包裝 1348858.1初加工 1399898.1.1原料驗收 1330308.1.2清洗 1468978.1.3預處理 1458038.1.4護色與硬化 14172298.1.5殺菌消毒 14197468.2精加工 14294138.2.1烹飪加工 1483258.2.2調味 14166028.2.3真空包裝 1447158.2.4速凍 14152298.3包裝材料與設計 1417048.3.1包裝材料選擇 14130388.3.2包裝設計 1487018.3.3包裝工藝 14249938.3.4檢驗與合格 14751第9章質量檢測與追溯 15108219.1質量檢測標準與方法 15201439.1.1檢測標準 1575819.1.2檢測方法 1566569.2檢測儀器與設備 15205459.2.1檢測儀器 15139409.2.2檢測設備 1519009.3產品追溯體系 15282869.3.1追溯體系構建 15156849.3.2追溯信息記錄 16202699.3.3追溯信息管理 16164389.3.4追溯信息查詢 1621633第10章市場營銷與品牌建設 16367710.1市場分析與定位 161376110.1.1市場環境分析 162178310.1.2市場需求分析 161465910.1.3競爭對手分析 163229610.1.4市場定位 162955210.2營銷策略與渠道 161616210.2.1產品策略 171308410.2.2價格策略 17126310.2.3促銷策略 171162010.2.4渠道策略 17938210.3品牌建設與推廣 171988810.3.1品牌定位 171742910.3.2品牌視覺設計 172932110.3.3品牌傳播 171630310.3.4品牌維護 172621510.4售后服務與客戶關系管理 171656510.4.1售后服務政策 17707110.4.2客戶服務流程 17353610.4.3客戶關系管理 171154910.4.4客戶反饋與改進 17第1章引言1.1產品標準化生產的重要性產品標準化生產是提升產品質量、保障消費安全、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當前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進程中,標準化生產已成為農產品生產領域的一大趨勢。通過實施標準化生產,可以有效規范農產品的生產流程、技術要求和管理措施,保證農產品品質的穩定與提升,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食品安全和品質需求。1.2三農地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現狀三農地區作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另,各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逐步認識到標準化生產的重要性,紛紛開展標準化生產實踐,提升產品質量。但是三農地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仍面臨一些問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地區生產技術和管理措施相對落后;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不完善,部分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尚不健全;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標準化生產的認識程度不同,導致標準化生產推進力度有限。面對這些挑戰,三農地區應繼續加大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力度,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完善政策體系,加強技術研發與推廣,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標準化生產意識,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向更高水平邁進。在此基礎上,本章以下內容將詳細介紹三農地區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各項技術和管理措施,以期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貢獻力量。第2章產品種類及特性2.1糧食作物糧食作物是三農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這些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具有穩定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1.1水稻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三農地區具有廣泛的種植。其特性如下:(1)對水分需求量大:水稻生長過程中需水量較大,對灌溉條件有較高要求。(2)生長期較長:水稻從播種到收獲需要100200天,生育期較長。(3)產量穩定:在我國三農地區,水稻產量相對穩定,具有較高的種植效益。2.1.2小麥小麥是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我國三農地區種植面積廣泛。其特性如下:(1)適應性較強:小麥適應性較強,可種植在多種土壤和氣候條件下。(2)生長期適中:小麥從播種到收獲需90150天,生長期適中。(3)產量穩定:在我國三農地區,小麥產量穩定,是重要的糧食作物。2.2經濟作物經濟作物是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用于商業目的的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2.2.1棉花棉花是重要的紡織原料,我國三農地區棉花種植面積較大。其特性如下:(1)生長期較長:棉花從播種到收獲需200250天,生長期較長。(2)適應性較強:棉花適應性較強,可種植在多種土壤和氣候條件下。(3)產量和品質受氣候影響較大:棉花產量和品質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需注意防旱、防澇、防病蟲害。2.2.2油料作物油料作物主要包括油菜、花生、大豆等,在我國三農地區種植面積廣泛。其特性如下:(1)適應性較強:油料作物適應性較強,可種植在多種土壤和氣候條件下。(2)生長期適中:油料作物從播種到收獲需100150天,生長期適中。(3)產量和品質受品種和栽培技術影響較大:選擇優良品種和采用科學的栽培技術對提高油料作物產量和品質。2.3特色農產品特色農產品是指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和較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包括水果、蔬菜、茶葉等。2.3.1水果我國三農地區水果種類繁多,如蘋果、梨、桃、葡萄等。其特性如下:(1)品種豐富:各地根據氣候條件和土壤特點,發展了不同的水果品種。(2)生長周期長:水果從種植到收獲需25年,生長周期較長。(3)產量和品質受氣候和管理水平影響較大:氣候條件和栽培管理水平對水果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2.3.2蔬菜蔬菜是我國三農地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包括葉菜類、根菜類、茄果類等。其特性如下:(1)種類繁多:蔬菜種類繁多,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2)生長周期短:蔬菜生長周期短,可實現周年生產。(3)產量和品質受栽培技術影響較大:采用科學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措施,可以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2.3.3茶葉茶葉是我國傳統的特色農產品,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其特性如下:(1)品種多樣:茶葉品種繁多,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等。(2)生長環境要求較高:茶葉對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有較高要求。(3)產量和品質受采摘和加工技術影響較大:采摘和加工技術對茶葉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第3章種植環境要求3.1土壤條件3.1.1土壤類型:適宜三農產品種植的土壤類型主要包括壤土、砂壤土和輕黏土。這些土壤類型具有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排水功能,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長和養分的吸收。3.1.2土壤質地:土壤質地應適中,既不過于粗糙,也不過于細膩。土壤顆粒組成應以粗砂、中砂和細砂為主,有利于土壤通氣、保水和排水。3.1.3土壤pH值:不同三農產品對土壤pH值的要求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適宜的土壤pH值范圍為5.5~7.5。過高或過低的pH值都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及品質。3.1.4土壤肥力:土壤應具備一定的肥力,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養分含量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土壤中應避免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污染。3.2氣候條件3.2.1溫度:三農產品生長的溫度范圍應適中,一般而言,適宜生長溫度為15~35℃。不同作物對溫度的要求有所不同,應根據具體作物種類進行調整。3.2.2光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三農作物的生長,每日光照時數應不少于8小時。光照強度應適中,避免強光直射造成作物損傷。3.2.3降水:降水量應適中,生長季節降水量在600~800毫米為宜。降水分布應均勻,避免干旱或洪澇災害。3.2.4風:風速應控制在5米/秒以下,避免強風對作物造成損害。3.3水資源3.3.1水源類型:三農產品種植應優先選擇清潔、無污染的水源,如地下水、山泉水和河水等。3.3.2水質要求:水質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pH值在5.5~8.5之間,硬度在150~450毫克/升。水中應避免含有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有害物質。3.3.3供水設施:應建立健全供水設施,保證作物生長期間的水分供應,同時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灌溉效率。第4章種子與種苗4.1種子選擇4.1.1品種選擇根據三農地區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市場需求及種植目的,選擇適宜的作物品種。所選品種應具備高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強等特點。4.1.2種子質量要求種子質量應符合國家或地方相關標準規定,要求純度≥98%,凈度≥98%,發芽率≥90%,水分≤13%。4.1.3種子來源選擇具有種子經營許可證、信譽良好的種子企業或供應商購買種子。禁止購買來源不明、質量無保障的種子。4.2種子處理與保存4.2.1種子處理種子購回后,應進行晾曬、篩選、消毒等處理,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防治病蟲害。4.2.2種子保存將處理后的種子存放在干燥、通風、避光的環境中,溫度控制在520℃,相對濕度控制在40%70%。避免與農藥、化肥等有毒有害物質混放。4.3種苗繁育4.3.1育苗地選擇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塊作為育苗地,避免連作。4.3.2育苗基質選用無菌、排水良好、富含養分的育苗基質,或自行配制營養土。4.3.3播種按照種子說明書推薦的播種量,進行均勻播種。播種后覆土厚度適宜,保持土壤濕潤。4.3.4苗期管理加強苗期水肥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進行間苗、定苗、壯苗等操作。4.3.5移栽當種苗達到一定生長程度,進行移栽。移栽前應對種苗進行適度煉苗,以提高移栽成活率。4.3.6移栽后管理移栽后及時澆水、施肥,加強田間管理,保證種苗健康成長。第5章育苗與移栽5.1育苗技術5.1.1育苗基質選擇選用通氣性好、保水性強、無病蟲害的優質育苗基質。根據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合理調配基質的pH值、養分含量及排水功能。5.1.2育苗盤準備選擇合適規格的育苗盤,保證盤底排水孔暢通。使用前進行消毒處理,避免病蟲害的傳播。5.1.3種子處理選用優質種子,進行篩選、消毒處理。根據不同作物種子的發芽特性,進行適宜的浸種、催芽處理。5.1.4播種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播撒在育苗盤內,覆蓋適當厚度的基質,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5.1.5育苗環境調控保證育苗棚(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符合不同作物的生長需求。及時進行通風、降濕、增溫或降溫等調控措施。5.2移栽技術5.2.1移栽前準備選擇合適的地塊,進行整地、施肥、土壤消毒等處理。準備移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5.2.2秧苗選擇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秧苗進行移栽。移栽前對秧苗進行適度控水,提高移栽后成活率。5.2.3移栽時間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作物生長特性,選擇適宜的移栽時間。避免高溫、陰雨等不良天氣影響移栽成活率。5.2.4移栽方法采用合適的移栽方法,如開溝移栽、挖穴移栽等。注意保持秧苗間距、行距的均勻,避免傷根。5.3苗期管理5.3.1水分管理根據氣候變化和作物生長需求,合理進行澆水、排水。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影響秧苗生長。5.3.2肥料管理根據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適時施用有機肥、化肥。注意氮、磷、鉀等元素的平衡施用。5.3.3病蟲害防治加強病蟲害監測,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優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5.3.4間苗、定苗根據作物生長情況,進行間苗、定苗,保持適宜的株距、行距。5.3.5中耕除草定期進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減少雜草對水分、養分的競爭。5.3.6植株調整針對不同作物的生長習性,進行摘心、打頂、整枝等植株調整措施,促進作物健康生長。第6章田間管理6.1土壤管理與施肥6.1.1土壤管理(1)土壤翻耕: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作物需求,每年秋季或春季對土壤進行深翻,以利于根系生長和水分滲透。(2)中耕松土:作物生長期間,定期進行中耕松土,保持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呼吸。(3)土壤改良:針對土壤酸堿度、有機質含量等因素,采取相應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用石灰、有機肥等。6.1.2施肥管理(1)底肥:在播種或移栽前,施入充足的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搭配適量的磷鉀肥。(2)追肥: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分階段進行追肥。追肥以氮肥為主,注意氮、磷、鉀的平衡施用。(3)葉面肥:在作物生長關鍵期,適量噴施葉面肥,補充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6.2灌溉與排水6.2.1灌溉(1)灌溉方式:根據作物生長需求和水源條件,選擇適宜的灌溉方式,如地面灌溉、噴灌、滴灌等。(2)灌溉時期:掌握作物生長關鍵期的灌溉需求,如播種期、苗期、抽雄期等。(3)灌溉水量:根據土壤類型、作物種類和生長期,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水分過多或過少。6.2.2排水(1)排水設施:建立健全排水系統,保證田間排水暢通。(2)排水時期:在雨季或灌溉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防止病蟲害發生。6.3病蟲害防治6.3.1病害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減少病原菌的傳播。(2)化學防治:在病害發生初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3)生物防治: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資源,降低病原菌數量,減輕病害發生。6.3.2蟲害防治(1)農業防治:合理輪作,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蟲源。(2)化學防治:在蟲害發生初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進行防治。(3)生物防治:利用天敵、生物農藥等生物資源,控制蟲害發生。同時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如設置粘蟲板、誘蟲燈等,降低蟲害發生。第7章收獲與儲藏7.1收獲時期7.1.1確定收獲時期是保證三農產品品質和經濟效益的關鍵。應根據三農產品種類、品種特性和當地氣候條件來確定適宜的收獲時期。7.1.2依據農產品成熟度、色澤、口感等指標,結合農業部門發布的農業生產指南,合理安排收獲時間。7.1.3對于不同生長周期的農產品,應制定相應的收獲計劃,保證農產品在最佳成熟度時收獲。7.2收獲方法7.2.1根據農產品種類和特性,選擇合適的收獲工具和設備,保證收獲過程中減少損傷和損失。7.2.2人工收獲時,應遵循規范的操作流程,避免對農產品造成損傷,同時注意人員安全。7.2.3機械化收獲時,應根據作物品種和生長條件調整設備參數,保證收獲效果。7.2.4對于易腐爛的農產品,如水果、蔬菜等,應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收獲,以減少水分蒸發和腐爛。7.3儲藏設施與條件7.3.1儲藏設施應具備良好的通風、隔熱、防潮、防蟲等功能,保證農產品在適宜的環境中儲存。7.3.2根據農產品種類和儲藏時間,選擇合適的儲藏容器和包裝材料,如塑料箱、紙箱、泡沫箱等。7.3.3儲藏設施內應保持適當的溫度、濕度和氧氣濃度,避免農產品出現低溫傷害、腐爛、霉變等現象。7.3.4儲藏設施內應定期進行衛生清潔和消毒處理,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7.4儲藏期管理7.4.1儲藏期間應定期檢查農產品,發覺病蟲害、腐爛等現象,及時處理。7.4.2根據農產品種類和儲藏條件,合理調整溫度、濕度和氧氣濃度,保證農產品品質。7.4.3儲藏期間應避免強烈光照、高溫和低溫等不良環境因素,減少農產品營養損失和品質下降。7.4.4對于不同農產品,應制定相應的儲藏期管理策略,如通風、翻堆、濕度調節等,以延長保質期。第8章加工與包裝8.1初加工8.1.1原料驗收對收購的農產品進行嚴格驗收,保證原料新鮮、無病蟲害、無污染。驗收合格后,進行分類、分級處理。8.1.2清洗對原料進行清洗,去除表面雜質、泥土等,保證產品衛生。8.1.3預處理根據不同農產品特性,進行適當的預處理,如去皮、去核、切片等。8.1.4護色與硬化針對易氧化變色的農產品,采用適當方法進行護色處理。同時對需要硬化的農產品進行硬化處理。8.1.5殺菌消毒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對農產品進行殺菌消毒,延長保質期。8.2精加工8.2.1烹飪加工根據產品特點,采用燉、煮、炒、炸等烹飪方法,制作成各類農產品深加工產品。8.2.2調味根據產品口味需求,添加適量調味品,調整口感。8.2.3真空包裝采用真空包裝技術,保持產品原有風味,防止氧化變質。8.2.4速凍對需要速凍的產品進行快速冷凍,保證產品品質。8.3包裝材料與設計8.3.1包裝材料選擇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級包裝材料,保證產品安全。8.3.2包裝設計根據產品特點及市場需求,設計美觀、實用的包裝。包裝上需清晰標注產品名稱、產地、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8.3.3包裝工藝采用先進、合理的包裝工藝,保證產品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安全。8.3.4檢驗與合格對包裝后的產品進行嚴格檢驗,保證包裝質量符合要求。合格產品方可進入市場銷售。第9章質量檢測與追溯9.1質量檢測標準與方法9.1.1檢測標準本章節主要針對三農地區三農產品制定質量檢測標準。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結合產品特性,制定適用于三農地區三農產品的一系列質量檢測標準。9.1.2檢測方法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檢測方法,對三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主要包括:a)感官指標檢測:通過觀察、品嘗、嗅聞等方式,評價產品的外觀、口感、氣味等特性;b)理化指標檢測:對產品的營養成分、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添加劑含量等進行分析;c)微生物指標檢測:對產品中的細菌總數、大腸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指標進行檢測。9.2檢測儀器與設備9.2.1檢測儀器三農產品質量檢測所需的儀器包括:a)分析儀器:如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等;b)生物檢測儀器:如PCR儀、酶標儀等;c)物理檢測儀器:如電子天平、硬度計、粘度計等。9.2.2檢測設備三農產品質量檢測所需的設備包括:a)樣品處理設備:如切割機、研磨機、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