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石市2024-2025學年上學期七年級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湖北省黃石市2024-2025學年上學期七年級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湖北省黃石市2024-2025學年上學期七年級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湖北省黃石市2024-2025學年上學期七年級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上學期七年級十月質量檢測歷史試卷一、選擇題(下面每小題選項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2分,共24分)1.經過考古學家的長期發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來說明北京人()A.學會了制作陶器的方法B.開始種植農作物C.會使用磨制石器D.使用火并會長時間保存火種2.原始農業為我國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除了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的發展,原始農業興起與發展的重要標志還有()A.龍文化的形成與發展B.磨制石器的制作發展C.刻畫符在龜甲上出現D.大型宗教場所的出現3.文物承載著歷史信息。下面圖片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A.早期人類起源B.遠古炎黃聯盟C.原始農耕生活D.早期國家產生4.迄今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有5000多處,分布地域以中原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西到甘肅、青海接壤地帶。雖然類型不同、各有特色,但總體來看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這說明仰韶文化()A.分布遍及黃河中下游地區B.是南北文化互鑒的產物C.存在比較大的區域性差異D.體現了多元一體的特征5.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明顯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隨葬大批財物,有的隨葬陶器多達120多件,甚至有鏤花象牙筒、鱷魚鱗板、玉鏟、龜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許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體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別無他物。這表明當時()A.私有財產不可侵犯B.階級國家開始建立C.出現嚴重貧富分化D.原始社會已經解體6.下圖是一首音樂作品的部分歌譜,該作品利用音樂的感染性,充分展示了華夏兒女對某位傳說人物的熱情頌揚。據此判斷該人物是()A.蚩尤B.黃帝C.炎帝D.嫘祖7.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與下面示意圖中①②處對應的朝代是()A.夏朝、東周B.夏朝、西周C.秦朝、西周D.秦朝、東周8.《國語·周語上》記載:“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1952年考古學家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史料描述中的夏朝范圍符合,成為了證明史書記載中的夏朝確有存在最有力的證據。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A.實物史料和文獻史料相互印證B.二里頭文化遺址屬于一手史料C.實物史料在史料中的價值最高D.二手史料具備較高的文化價值9.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到:“周桓王死,因為窮,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無地無民。窮到向人民借貸,不能償還,藏在臺上避債。周人稱這臺為避債臺。”這反映出()A.禮崩樂壞B.王室衰微C.政治腐敗D.賦稅沉重10.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推動了“炎黃、東夷、苗蠻”三大族群的同化,這也成為秦漢間所謂“中國人”的三個主要來源,中國至此進入了華夏時代,華夏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便逐漸確立了。材料反映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是()A.戰爭有利于國家統一B.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唯一原因C.戰爭能促進民族交融D.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11.在江蘇、湖南等地的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它們是1146℃以上高溫冶煉的產物,其冶煉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FeA.七國之間兼并戰爭激烈B.我國早期國家開始形成C.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D.變法推動分封制的瓦解12.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更加激烈和頻繁,下列能反映這一時期社會狀況的詩句是()A.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B.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D.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36分)13.【中華文明探源】(9分)材料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中國學者從中國的實際材料出發,概括出了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個標準:一是包括農業、手工業在內的生產發展,隨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現城市;二是社會分工分化不斷加劇,隨后貧富分化;三是出現王權、國家。其中,國家的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最王要的標志。——摘編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見西遼河流域文明化進程》材料二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的北面有一個復雜的水利系統,由人工修建的水壩和自然山體組成,是同時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內外的貴族墓地里,隨葬著數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軍事指揮權的王鉞。這和其他隨葬品較少的普通墓地對比鮮明。——摘編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材料三經歷十余年的孜孜以求,“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專家們在浙江良渚遺址、山西陶寺遺址、陜西石峁遺址和河南二里頭遺址等地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傳承,自此不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每一塊鑄就民族血脈的基石上,都深深鐫刻著文化自信。——摘自新華網(1)根據材料一指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有哪些?(3分)(2)根據材料二中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談談為什么說良渚當時已進入文明社會?(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有哪些特點?(2分)14.【西周分封制】(8分)材料一周初分封略表主要封國受封對象分封目的晉姬娃貴族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衛姬娃貴族魯姬娃貴族燕姬娃貴族齊功臣宋先代貴族武王滅商之后,分封了對周人比較溫順并在商朝人中有影響的微子啟,以此來統治商的遺民材料二分封制通過血緣關系,把政權與族權緊密結合,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有利于維護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同時,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教學參考》七上材料三西周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由于當時的社會經濟落后和經濟政治的發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諸侯國與王室之間又相距太遠,彼此的政治、經濟聯系日漸減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統一只是一種松散的統一,日后必然逐漸導致諸侯割據狀態的出現。——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教學參考》七上(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對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周天子的分封目的。(5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從不同的角度評價了分封制的歷史作用,你贊同哪一種觀點?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15.【古代水利工程】(9分)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的部分水利工程諸侯國水利工程作用吳國邗(hán)溝運河之祖,溝通了長江與淮河,可水運、灌溉、分洪楚國芍陂(quèbēi)防洪除澇、“灌田萬頃”、水產養殖、水運魏國鴻溝溝通黃河與淮河,提高了水運能力,改善了農業灌溉條件引漳十二渠分洪泄洪、引水灌溉,加速魏國經濟發展秦國鄭國渠灌溉農田,極大促進了關中平原的農業發展都江堰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材料二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通過修筑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等主體工程,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工程巧妙地設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約六成江水流入較深的內江,而洪澇期間六成江水從水面寬闊的外江流走,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摘編自李曉東《都江堰:天府之源水利鼻祖》(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修筑的水利工程發揮了哪些方面的作用?(3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都江堰由哪幾部分主體工程組成?并概括李冰修筑都江堰工程體現的智慧。(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春秋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什么精神?(2分)16.【商鞅變法】(10分)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廠,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的地主階級勢力增強。新舊時代交替,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及在復雜的斗爭中生存下去,各國都先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實行了變法。在各國的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