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6.17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時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6.17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時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6.17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時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6.17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時素養評價含解析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課時素養評價十七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30分鐘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5分,共35分)1.中國古代歷來重視戶籍管理,嚴格限制人口流淌,古人出行必需持有官府發放的“路引”,相當于現代的身份證,這種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淌造成社會動蕩B.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來源C.征調人力興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證為抵擋外族入侵供應足夠兵源【解析】選B。中國古代重視戶籍管理,嚴格限制人口流淌,綜合分析這種做法的目的,B保證政府賦稅、徭役和兵役來源,較全面反映我國古代戶籍管理的目的,故本題答案選B;A、C、D說法不夠全面。2.宋朝的戶籍制度依據居城或居鄉,劃為“坊郭戶”與“鄉村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劃分城市戶口與鄉村戶口。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緣由是()A.等級觀念的影響B.城市經濟的發展C.征收賦稅的須要D.社會管理的需求【解析】選B。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階層不斷擴大,于是有了“坊郭戶”與“鄉村戶”劃分,A、C、D不是主要緣由,故B符合題意。3.宋太祖時編訂的《宋刑統·戶婚律》規定,祖父母、父母在世,子孫不許“別籍異財”,否則徒三年,開寶二年,甚至對川峽地區的“別籍異財”詔以死罪的重刑。經太宗、真宗、仁宗至光宗時期的修訂,不僅量刑大為減輕,還漸漸確立了子孫的財產權。對這一改變分析正確的是 ()A.與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親密相關B.反映出理學統治地位的鞏固C.反映出統治者法制意識的增加D.導致宋代地方秩序嚴峻失衡【解析】選A。依據材料可知宋朝對“別籍異財”從重罪懲罰到量刑減輕、確立子孫的財產權,體現了立法應當立足于社會現實。社會現實的改變,要求法律也要與之相應地改變,可知這一改變與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親密相關,A正確。材料沒有提到理學的相關信息,解除B。材料考查的是對“別籍異財”的看法改變所折射出的社會現實,而非統治者法制意識的增加,解除C。宋太祖加強中心集權,地方秩序相對穩定,解除D。4.南宋起先盛行以職業劃分戶種的做法,到元代發展為“諸色戶計”,各色職業戶均要向官府供應不同的勞役。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人戶,許以原報抄籍為定,不得妄行變亂。違者治罪。”這反映出()A.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日益松弛B.政府重視對戶籍的限制C.戶籍政策的變動具有開放性D.私營手工業已占據主導地位【解析】選B。材料反映明朝的人口普查短暫以元朝的戶籍為準,并且由戶部在普查的基礎上制訂戶籍,由戶部保存,“不得妄行變亂”“違者治罪”,可見政府重視對戶籍的限制,B正確;材料中國家對“諸色戶計”嚴加限制,可見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沒有松弛,解除A;由材料“不得妄行變亂”“違者治罪”,可見戶籍政策的變動沒有開放性,解除C;材料沒有比較私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的信息,解除D。5.元朝時期將工匠編入特地的“匠籍”,稱做“匠戶”,規定其身份世襲,不得脫籍改業;明代將匠戶制度改為輪班輪作,允許班匠以銀代役;清順治年間宣布廢除“匠籍”。上述改變 ()①體現出古代官營手工業管理體制的調整②使統治者能夠更便利快捷地征調各類工匠③反映了官營手工業者人身依附關系的日趨松弛④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進步潮流A.①②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選C。材料中管理體制的改變體現了生產力發展,時代進步,也體現了統治者對勞動工匠人身限制的松弛,這樣對統治者征調工匠帶來了肯定的困難,而不是便利,故②不正確;其他組合項符合史實,故選C。6.春秋時期,“坐列販賣”的商賈起先編入市籍并繳納租稅;秦朝將市籍與一般戶籍相分別,對有市籍者及其親屬“勿予田宇”、甚至發遣戍邊。這一改變說明 ()A.戶籍制度源遠流長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D.商人社會地位下降【解析】選D。從材料中的“秦朝將市籍與一般戶籍相分別,對有市籍者及其親屬′勿予田宇′、甚至發遣戍邊”來看,秦朝實行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下降。故答案為D。材料沒有反映戶籍制度的發展過程,解除A;商鞅變法首次提出重農抑商政策,解除B;“工商食官”是一種官營手工業制度,材料不能反映,解除C。7.清代福建農村家族在遺產繼承中既有保障嫡長子特權的“抽長制”,又有照看老年人、婦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會保障機制。這種繼承制度 ()A.旨在維護農村家族的和諧穩定B.造成家族地權不斷集中C.說明清代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D.導致宗法制愈來愈鞏固【解析】選A。A依據材料可知,清代福建農村家族經濟在遺產繼承中兼顧了宗法制和社會保障,這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家族關系。B材料沒有體現家族地權不斷集中,而是強調維護農村家族的和諧穩定,解除。C不能通過材料中繼承制度推斷出清代社會保障機制的完善,解除。D農村家族在遺產繼承中有保障嫡長子特權的“抽長制”,不能體現宗法制愈來愈鞏固,解除。二、非選擇題(15分)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戶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據殷墟卜辭中記載,商朝已經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戰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擔當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始終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編戶齊民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干脆限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益枯竭,為了解決危機,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別。從今,地籍便成為統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節選自《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1)依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主要功能。(4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要說明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化的特點,并分析其演化的緣由。(11分)【解析】第(1)題依據材料中“商朝已經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戰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擔當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始終實行編戶齊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發民力;限制人民;征收賦稅;統計人丁。第(2)題第一問特點,依據材料中“從今,地籍便成為統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可知其特點為與土地和賦稅制度緊密結合;戶籍制度漸漸被廢除;其次問緣由,結合古代中國的政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