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7近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0講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曲折發展課時跟蹤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7近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0講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曲折發展課時跟蹤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7近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0講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曲折發展課時跟蹤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7近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0講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曲折發展課時跟蹤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7近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第20講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曲折發展課時跟蹤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模塊二專題七第20講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和曲折發展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5屆河南天一大聯考中學畢業班階段測試六,29)1893年,《北華捷報》稱“現在華茶在英國只是作為一種充數之物……很多茶商承認他們現在已經不賣華茶。”這反映出當時()A.英國對茶葉需求降低B.英國對中國實行貿易壁壘C.中國茶葉出口的衰減D.華茶在英國面臨競爭壓力解析:選D“1893年,《北華捷報》稱‘現在華茶在英國只是作為一種充數之物……很多茶商承認他們現在已經不賣華茶’”體現了中國茶葉在英國的銷售狀況,說明中國茶在英國遭受到競爭壓力,故選D項;“現在華茶在英國只是作為一種充數之物”無法推斷英國對茶葉的需求狀況,解除A項;“很多茶商承認他們現在已經不賣華茶”無法看出貿易壁壘的證據,解除B項;“現在華茶在英國只是作為一種充數之物”只能說明英國對華茶需求下降,不能說明中國茶葉出口衰減,解除C項。2.(2025屆河北衡水中學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7)下圖為近代中國1860~1921年出口貿易變動示意圖,該圖反映出()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保持順差B.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根深蒂固C.列強逐步擴大對華商品輸出D.中國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加深解析:選D據材料可見19世紀60年頭至20世紀20年頭中國出口貿易凈值逐年增加,結合史實可知,近代以來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與材料中狀況吻合,故選D項;材料中僅能看到出口看不到進口,無法推斷順逆差,解除A項;材料中明顯可見出口凈值逐年增加,解除B項;材料僅能看出中國出口,無法推斷中國的進口貿易狀況即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解除C項。3.(2025屆河北衡水中學高三第一次聯合考試,8)清朝光緒年間,有官員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諳禮儀……惟以力之強弱爭為雄長。”也有官員說:“泰西各國,一切政事皆無足取法,惟武備則極力講求,武備亦無足取法,惟‘船堅炮利’四字則精益求精。”由此可見,當時官員()A.仍沉醉在天朝上國迷夢之中B.認為西方政事無足取法C.對西方文明的相識較為膚淺D.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解析:選C材料中當時官員認為西方“惟以力之強弱爭為雄長”“惟‘船堅炮利’四字則精益求精”,可知他們對西方的相識仍舊停留在“器物”層面,比較膚淺,故選C項;材料中的西方官員已經相識到了西方的武備強于中國,解除A項;材料中官員所說西方政事無足取法無法概括本題材料的全部內涵,解除B項;材料仍體現了關注西方“器物”的狹隘視角,未擺脫洋務運動僅求“中體西用”的局限,解除D項。4.(2025屆廣東汕頭三模,28)1895年,清政府公開表態:“宜破除成見,使官商不分畛域。”;1898年又頒布了《振興工藝給獎章程》;1903~1907年間多次頒布對辦廠經商者的詳細嘉獎方法。這反映了()A.中體西用思想仍占主流B.民族資產階級的力氣增長C.傳統四民秩序基本解體D.清朝統治者近代意識增加解析:選D材料信息表明,中日甲午斗爭后清政府漸漸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說明清政府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狀況下,相識到發展工商業的重要性,而工商業的發展是經濟近代化的表現,所以這些做法說明清政府近代意識漸漸增加,故選D項;材料只是論及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而這一做法并未體現中體西用思想,解除A項;材料論述的是清政府實行嘉獎發展工商業的措施,但是并沒有提到這一措施的效果,也并沒有提到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狀況,解除B項;材料只是提及政府重視商業發展但并未提到商人地位因此而發生變更,所以無法看出四民秩序的解體,且四民秩序的解體是以士階層的失位為標記的,材料主旨與此不符,解除C項。5.(2025屆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高三5月押題考試,28)下圖是1840~1894年間洋(機)紗(此時國內也漸漸起先自己生產機紗)與土紗運用量狀況表。這表明當時()A.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B.消費仍以土布為主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國內市場不斷擴大解析:選C由圖示可知,1840~1894年間,土紗運用量在不斷削減,洋(機)紗運用量在不斷增加。這表明當時中國經濟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斷增加,故選C項;據材料1894年自然經濟仍占重要地位,沒有完全解體,解除A項;數據體現的是運用土紗為主而不是土布,解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紗的運用狀況而不是國內市場,解除D項。6.(2025屆四川宜賓三模,28)對于洋務運動,有提出“洋務運動的提倡者從未幻想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新式國家,全然沒有經濟發展、工業革命和現代變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務運動“求強”“求富”,引進了機器和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對這一分歧說明合理的是()A.忽視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B.對洋務派追求目標相識不同C.探討洋務運動的視角不同D.對洋務運動難以客觀地評價解析:選C材料中呈現的兩種觀點看似沖突,實則探討角度不同,故結論不同,第一種觀點從洋務運動的目的動身,洋務派發動洋務運動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所以“從未幻想要把中國……”,其次種觀點則從洋務運動的內容和客觀影響動身,認為洋務運動“引進了機器和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故選C項;材料中第一種觀點認為洋務派“全然沒有……現代變革的概念”,其次種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都是將洋務運動放在了現代化的世界潮流這一宏觀背景下進行探討的,解除A項;材料中兩種觀點,前者認為洋務派不是要“把中國鍛造成一個新式國家”可知其目標是要維護舊的封建統治,后者提出洋務派“求強”“求富”,可以看出其目標也是實現國家富強、維護清朝統治,解除B項;由所學過的洋務運動的相關史實可知,其次種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是對其進行的客觀評價,所以對洋務運動不存在難以客觀評價的現象,解除D項。7.(2025屆河南鄭州三模,31)下表是1943年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統計,表中數據綜合說明當時()布廠(家)織機(架)年產布(匹)占總產量(%)公營231852283220.7合作社營371792200020.0私營501501200010.9民間織戶200005333448.4合計20514110116100A.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B.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啟動C.個體生產的效率仍較高D.官僚資本擠壓私人資本解析:選A據材料“1943年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統計表”可看出,此時期既有肯定的公有制經濟,還有大量的私營和民間紡織戶的存在,這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表現,再加上材料中布廠110家,織機20514架,年產布110116匹,這都在說明新民主主義經濟得到發展,故選A項;社會主義改造始于1953年,而材料是1943年,解除B項;從表中我們能得出個體生產的總產量占比高,但效率低,解除C項;陜甘寧邊區不存在官僚資本,解除D項。8.(2025屆四川教考聯盟高三畢業班三診,29)下圖為中國近代產業資本(這里主要包括近代工礦企業和近代交通運輸業)平均年增長率的比較。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A.近代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B.官僚資本因甲午戰敗而破產C.民族資本企業的發展勢頭強勁D.列強對華資本輸出不斷擴大解析:選C材料反映了中國近代產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的比較,由圖表可知,1894~1911年,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都有較高的增長,但在1911~1920年,由于國內外局勢的變動,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增速緩慢,而民族資本發展較快,所以從1894~1920年間,總體來看,民族資本企業的發展勢頭強勁,故選C項;近代國民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始終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非近代產業,解除A項;官僚資本指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洋務運動時期是其雛形,而在中國近代主要指的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以蔣、宋、孔、陳為代表的四大家族,所以官僚資本因甲午戰敗而破產是錯誤的,解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近代產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的比較,反映不了列強對華資本的輸出,解除D項。9.(2025屆廣西南寧二模,28)20世紀20年頭,聞名實業家劉鴻生的“象牌”水泥投放市場,漸漸在上海市場取得巨大的銷售優勢,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會社等大水泥廠的沖擊,并一度有所虧損。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緣由是()A.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B.近代的中國社會性質確定C.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薄弱D.近代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低解析:選B依據材料可知劉鴻生的民族工業在競爭壓制中艱難發展,這主要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確定的,故選B項;依據材料“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會社等大水泥廠的沖擊,并一度有所虧損”可知與一戰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無關,解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薄弱”不是主要緣由,解除C項;“近代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低”在材料中未涉及,解除D項。10.(2025屆貴州適應性考試,30)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稅則改革,對須要限制進口的貨物提高關稅,以愛護本國工業和抑制消費,對某些工業原料降低稅率并廢除過境稅、常關稅等。這些措施旨在()A.實現關稅主權的獨立B.加速官僚資本的膨脹C.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D.刺激中外貿易的發展解析:選C由材料“對須要限制進口的貨物提高關稅,以愛護本國工業和抑制消費,對某些工業原料降低稅率并廢除過境稅、常關稅”可知這些措施有利于發展民族資本主義,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后實現了關稅主權的獨立,解除A項;官僚資本急劇膨脹于抗日斗爭時期,解除B項;材料強調國內市場而非中外貿易,解除D項。11.(2025屆山東濟南高三期末,11)1920年,我國聞名的民族企業——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起先選派留學生出國留學。下圖為公司在送別宴會上對留學生提出的要求與希望。其要求與希望反映出當時()A.實業救國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B.中國教化起先趨向近代化C.民族企業已意識到實業人才的重要性D.企業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解析:選C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起先選派留學生出國留學,其要求與希望“心系祖國,中西兼顧,新舊學問交融,以期成為完全之才;學習余暇,調查國外商業發展,隨時報告,使我國商業有長足進步”反映出當時民族企業已意識到實業人才的重要性,故選C項;材料只是反映了一個民族企業選派留學生,不能得出實業救國成為社會各界廣泛共識的結論,解除A項;我國教化的近代化始于洋務運動,解除B項;材料中“我國聞名的民族企業——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起先選派留學生出國留學”反映了企業熱衷于培育實業人才,解除D項。12.(2025屆河南九師聯盟高三2月質量檢測,30)1945年登記在案的民族工業4382家工廠中,機器、五金、冶煉、電氣就達1173家,化學工業中也有一半為重工業。而戰前中國的重工業只占整個工業的14.68%,占主導地位的是輕工業。這說明抗戰()A.為民族工業內部結構的優化供應機遇B.縮小了東西部民族工業發展差距C.促使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漸漸走向復蘇D.變更了近代中國經濟落后的狀態解析:選A二戰結束前,中國的民族工業數目多、種類齊全,相較于抗戰前,1945年重工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說明抗戰使得重工業得到較大的發展,故選A項;材料只提及了工業類別,未提及地域分布,解除B項;“工業走向復蘇”與史實不符,解除C項;抗戰客觀上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但并未變更中國落后的狀態,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5分)(2025屆山西太原一模,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一般認為棉花是從南北兩路向中原傳布的。南路最早出現棉花的地區是海南和瀾滄江流域,之后傳到閩、粵、川等地區;北路始于西北地區。宋元之際,棉花從南北兩路傳布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闊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已傳到陜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們越來越看出棉花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農書》說棉花是“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免績緝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元以后的歷代統治者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摘編自于峻極《棉花加工工業發展歷史》等材料二鴉片斗爭前,中國的棉花和棉布不僅自給,還輸出到歐洲、美洲、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美國商人到中國來販運貨物,以土布為主,不僅銷到美國,還轉銷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歐。19世紀初30年間,從廣州運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萬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經達到330多萬匹。英國也曾經大量銷用中國土布。而兩次鴉片斗爭后,“中國進口洋布每年約1500萬匹,值銀3000萬兩,歲進口之紗,至值銀1350萬兩”。1871~1873年洋紗進口3.7萬公擔,到1909~1911年增長到132萬公擔。從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產中運用洋紗的比重已經高達73%(包括國內生產的機紗)。“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而閩產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滯,不能出口。”——據方顯廷《中國之棉紡織業》等整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棉花的特點。(8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評述鴉片斗爭前后中國棉紡織業的變更。(12分)(3)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從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價值。(5分)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一“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可得出由國外傳入;依據材料一“宋元之際,棉花從南北兩路傳布到長江和黃河流域廣闊地區”,可得出由邊疆地區傳入內地;依據材料一“元以后的歷代統治者都極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勸民植棉”,可得出政府主動推動;依據材料一“到了明代,棉花已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可得動身展快速,地位不斷上升。第(2)問第一小問變更,依據材料二“中國進口洋布每年約1500萬匹,值銀3000萬兩,歲進口之紗,至值銀1350萬兩……閩產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滯,不能出口”,可得出洋布進口增加,土布出口削減;依據材料二“從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產中運用洋紗的比重已經高達73%(包括國內生產的機紗)”,可得出紡織分別,且出現機器生產。其次小問評述,依據材料二“中國進口洋布每年約1500萬匹,值銀3000萬兩,歲進口之紗,至值銀1350萬兩……1871~1873年洋紗進口3.7萬公擔,到1909~1911年增長到132萬公擔”,可得出列強對華輸出商品,使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依據材料二“土布生產中運用洋紗的比重已經高達73%(包括國內生產的機紗)……閩產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滯,不能出口”,可得出推動了自然經濟的解體,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轉型。第(3)問依據材料一“棉花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到了明代,棉花已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可得出豐富了衣被材料;依據材料一“棉花種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材料二“中國的棉花和棉布不僅自給,還輸出到歐洲、美洲、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美國商人到中國來販運貨物,以土布為主,不僅銷到美國,還轉銷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歐”可得出推動世界文明的溝通;依據材料二“中國進口洋布每年約1500萬匹,值銀3000萬兩,歲進口之紗,至值銀1350萬兩”,可得出帶動經濟發展。答案:(1)特點:由國外傳入;種植范圍從邊疆推廣到內地;政府主動推動;地位漸漸上升;紡織技術先進。(任答四點即可)(2)變更:紡織分別;由手工紡織到機器紡織;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進口量提高等。(任答兩點即可)評價:西方列強入侵和工業文明的傳入,一方面破壞了中國傳統的手工紡織業,使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國向中國傾銷棉紡織品,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但客觀上有利于向近代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3)價值:豐富了衣被材料;促進了經濟發展;推動了世界文明溝通。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經濟實體的獨立運行,主要依據市場須要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