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課后限時集訓(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時間:40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題4分,共48分)1.(2024·大慶二模)明朝初年建都南京,“去邊塞六七千里,元裔時出沒塞下,捕殺吏卒,以故命沿邊諸王得專制國中,擁三護衛重兵”。朱棣即位后,將沿邊諸王內徙,并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朱棣此舉()A.加速血緣宗法關系的瓦解B.消退了蒙古對明朝的威逼C.加強了中心對地方的限制D.使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重疊C[從“將沿邊諸王內徙,并遷都北京”可知,朱棣此舉既削減了地方擁有重兵的權力,又有利于加強對北方邊疆的管理和限制,加強了中心對地方的限制,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國家對地方政策的調整,不能體現血緣宗族關系的變更和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威逼是否解除,解除A、B兩項;明清時期經濟重心在江南地區,明朝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體現的是政治重心北移,解除D項。]2.(2024·宜賓三模)明初,設都察院專司監察百官。后來又設大理寺,與都察院、刑部合稱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會審,再奏請皇帝裁決。這一舉措()A.避開利用權力干預司法B.使皇帝的權力漸趨衰弱C.利于實現對朝政的限制D.遏制了朝廷官場的腐敗C[依據“明初,設都察院專司監察百官”“大案由三法司會審,再奏請皇帝裁決”可知,皇帝通過設置三法司這一舉措,實現了對司法權等朝政的限制,故選C項;裁決三法司的會審結果體現了皇帝利用權力干預司法,解除A項;“再奏請皇帝裁決”進一步加強了皇帝的權力,解除B項;朝廷官場腐敗的根源是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這一舉措不能真正遏制官場腐敗,解除D項。]3.(2024·合肥一模)明朝設立了五軍都督府,都督由皇帝親選,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負責某部分軍隊的管理、操練等事務。都督府有兵但無調遣權,兵部有調遣權但無兵,而且調兵必需有皇帝的吩咐方可。這反映了明朝()A.廢除了宰相制度 B.君主權力的強化C.邊患的日益嚴峻 D.軍權的分化制衡B[統兵權與調兵權相分別,都督府與兵部相互制約,軍權被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反映的是君權的強化,故選B項;材料信息并不意味著宰相制度被廢除,也無關邊患嚴峻程度,解除A、C兩項;軍權的分化制衡只是材料的表象,君權加強才是實質,解除D項。]4.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統治,分封諸子于各地,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朱元璋這一措施()藩國所在區域封王數量藩王權力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遼寧10擁有五千到三萬的王室衛兵;外敵入侵時可以負責大小一切事務河南、山東3湖北、湖南、四川4A.解決了蒙古貴族的威逼B.體現的是分封制的優勢C.埋下了政局動蕩的隱患D.拓展了明朝統治的區域C[藩王權力較大,后期勢力日益膨脹,因此埋下了政局動蕩的隱患,最終釀成“靖難之役”,故選C項;“解決了”明顯錯誤,后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解除A項;材料體現了分封制的隱患,解除B項;分封諸子的區域顯示沒有拓展明朝統治的區域,解除D項。]5.《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張居正常常以個人之書牘和各地巡撫總督談論國事中之各種問題,當各臣僚建議于御前,而張居正以高校士的資格代皇帝批答時,不過將經過協定的謀略詳細化。”材料說明明代內閣()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使決策機制發生了異變C.推動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D.促進了內廷機構外延化A[依據材料“不過將經過協定的謀略詳細化”,可知內閣高校士張居正在各臣僚奏議前提前了解國事,待“各臣僚建議于御前”時,已經有了各種相應的對策,這明顯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選A項;材料只提到明代決策過程的變更,并不是決策機制的異變,解除B項;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記是軍機處的設立,解除C項;內閣始終是皇帝的內侍機構,解除D項。]6.(2024·攀枝花三模)巡撫在明初為中心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官職,其職責為“撫循地方、考察屬吏、提督軍務”。洪熙宣德時,臨時差官起先過渡為常駐地方的巡撫官,君主勢必再派“近官”對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A.巡撫的設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專制集權的不斷強化C.政府試圖不斷完善監察體系D.行省制度已無法接著推行B[依據“巡撫在明初為中心派出協調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官職”“洪熙宣德時,臨時差官起先過渡為常駐地方的巡撫官,君主勢必再派‘近官’對其制衡”可知,巡撫起初是中心派出協調地方的臨時官員,后來變為常駐地方的巡撫官后,皇帝又要選派“近官”對其監督和制衡,這表明明代君主專制集權不斷強化,故選B項;巡撫的主要職責是“撫循地方、考察屬吏、提督軍務”,題干主旨與提高行政效率無關,解除A項;明代先后派出的巡撫和“近官”雖然能起到完善監察體系的作用,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解除C項;題干與行省制度無關,解除D項。]7.清代除接著沿襲明代《脫漏戶口》《人戶以籍為定》等傳統法律規定外,還制定了一些補充條款,如“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區其良賤。冒籍者、跨籍者、越邊僑籍者,皆禁止”等。這可以用來佐證清代()A.租佃制度的瓦解 B.階層流淌的弱化C.宗法觀念的擴展 D.專制集權的強化D[依據材料“除接著沿襲明代……傳統法律規定外,還制定了一些補充條款”可知清代強化了戶籍管理制度,加強了對人民的限制,體現了專制集權的強化,故選D項;清代租佃關系沿襲前代進一步發展,解除A項;清代加強戶籍限制強化了集權,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賦稅制度的變更以及科舉制的發展,階層流淌并未弱化反而加強,解除B項;材料中“察其祖寄,辨其宗系”是為了通過加強對戶籍的限制強化集權,與宗法觀念擴展無關,解除C項。]8.據《太祖實錄》記載,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縣官員共4117人的政績,其中擢升者435人,復職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罰者171人,撤職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A.重視對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機構不斷膨脹C.監察制度比較成熟 D.官員腐敗狀況比較嚴峻A[材料中明太祖對地方官員的考核人數眾多,升降賞罰力度較大,給地方官員確定壓力,體現了對地方掌控力的重視,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明太祖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但并未提及地方行政機構的狀況,無法得出地方行政機構不斷膨脹的結論,解除B項;材料僅提及皇帝對官員的考核,并未提及政府監察機構的設置與履職狀況,無法看出監察制度的成熟,解除C項;依據材料“擢升者435人,復職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罰者171人,撤職者143人”可知,受罰者比例不高,且并未提及受罰的緣由,無法說明官員腐敗狀況嚴峻,解除D項。]9.(2024·昆明摸底)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內閣與軍機處雙軌輔政的模式。軍機處主要處理全國機密重大事務,具有封閉性,而內閣則負責處理大量公開性政務。這種權力分工()A.實現了中樞權力的制衡B.是強化君主專制的結果C.加劇了清代吏治的腐敗D.使軍機處成為法定機構B[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標記著專制主義中心集權達到頂峰,故選B項;軍機處具有封閉性,內閣處理公開性政務,無法體現制衡,解除A項;軍機處和內閣都對皇帝負責,加強了皇權,解除C項;軍機處雖是皇帝設置,但無法體現“法定”,解除D項。]10.乾隆時期,某機構“內而六部、卿寺暨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東北至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迄于四裔諸屬國,有事無不綜匯”。該機構最有可能是()A.軍機處 B.內閣C.中書省 D.政事堂A[“有事無不綜匯”反映出該機構是乾隆時期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符合這一特征,故選A項;內閣是處理日常事務的機構,并非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解除B項;乾隆時期不存在中書省和政事堂,解除C、D兩項。]11.《皇朝掌故匯編》記載:“雍正元年,世宗御乾清宮西暖閣,召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諭:建儲,親書名,密封藏于匣內,置乾清宮世祖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這一現象說明白()A.乾清宮是紫禁城政治活動的中心B.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C.乾清宮是雍正帝處理政務的地方D.中心集權的不斷加強B[雍正帝推行密建皇儲制,保證了皇權交接的有序進行,完善了皇帝制度,由皇帝全權確定皇位繼承人,加強了君主專制,故選B項;從雍正元年起先,養心殿成為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中心和雍正帝處理政務的地方,解除A、C兩項;材料體現的是君主專制,與中心集權無關,解除D項。]12.探討表明,有清一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無疑是軍機處的設立。但軍機處在形式上卻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如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且條件簡陋,初僅板屋數間,后來才改建瓦屋。這表明其實際職能()A.“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D.“別黑白而定一尊”A[軍機處的設立體現出皇權達到頂峰,其實際職能是跪受筆錄,“只供傳述繕撰”體現出這一職能,故選A項;B項是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的主見,解除;明朝設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解除C項;秦朝皇帝制度“別黑白而定一尊”,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長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一》材料二明朝設立內閣后,閣臣選拔有特簡和廷推兩種方式。由皇帝干脆任命,不通過吏部為特簡。由吏部會同九卿、科道推舉若干名人選,再由皇帝選擇點用為廷推。內閣建立初期,閣臣均由皇帝親自選任。正統時,曹鼎、馬愉等均由推舉入閣。宣德時期,內閣的官職由正五品一躍成為正三品。嘉靖以來,內閣規模擴大,還設立內閣首輔。在朝位座次上,內閣首輔已經超過尚書。特殊是萬歷年間的張居正,總攬朝政,權傾朝野,勢力漫布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崇禎時期,閣臣選任接著釆用特簡方式外,在廷推的過程中引入“校卜”的方法,又采納了考試的方式來選拔。——摘編自馮憲軍《明代內閣閣臣的選任》(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郡縣之制”的歷史作用。(10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中國內閣大臣產生的方式。你如何相識明朝內閣的地位?(15分)[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一“合古今上下皆安之”“長民者……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從中心集權和君主專制的角度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二“閣臣選拔有特簡和廷推兩種方式”“在廷推的過程中引入‘校卜’的方法,又采納了考試的方式來選拔”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回答;其次小問,依據所學學問回答即可。[答案](1)有利于維護國家穩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心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2)方式:閣臣選拔有特簡、廷推、校卜、考試等方式;閣臣的選拔、升降最終由皇帝確定。地位: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供應顧問的內侍機構。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談者好以專制政體為中國政治詬病,不知中國自秦以來,立國規模,廣土眾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專制。入仕得官有一公開客觀之標準,“王室”與政府逐步分別,“民眾”與政府則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國史,見中國有君主,無立憲,以謂是必“君主專制”。何以必削足適履,謂人類歷史演化,萬逃不出西洋學者此等分類之外?然則中國社會,自秦以下,其進步何在?曰:亦在于經濟地域之漸漸擴大,文化傳播之逐次普及與夫政治機會之漸漸同等而已。——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針對材料中的觀點(隨意一點或整體)提出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修改皆可),并說明理由。(要求:見解明確,不能照抄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楚)(12分)[解析]材料從不同角度確定了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的重要影響。首先,要求學生針對材料中的隨意詳細觀點或整體觀點進行贊成、質疑或修改,提出明確的見解,但不能照抄材料中的觀點。其次,依據觀點供應的思路,運用詳細的史實,舉例闡述。留意做到史論結合,層次分明,邏輯清楚。最終,對詳細闡述進行總結,不能脫離觀點,要有確定的概括和深化。[答案]示例一:見解:明清時期,皇帝獨攬決策權,中心牢牢限制地方,君主專制中心集權空前強化。理由:汲取元末權臣專橫的教訓,明太祖廢宰相,干脆統轄六部;明成祖設內閣作為詢問顧問機構;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上傳下達,皇帝大權獨攬,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元代實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心對地方的管理;清代實行督撫制,行政、軍政長官相互監督制衡,并輔以密折制度,中心權力更為集中。盡管中國古代并非貴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間實質是主子和奴才的關系,這在明清時期尤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專制政體。示例二:見解:戰國以來,中國漸漸走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