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第四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福建省福鼎第四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福建省福鼎第四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福建省福鼎第四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福建省福鼎第四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福建省福鼎第四中學2025屆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每題3分,計48分)1.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采取的正確做法是A.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B.約法三章,廢秦苛政C.郡縣與分封并行制 D.設立中朝,削弱相權〖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以黃老之學治國,實行無為而治,故選A;西漢建立前劉邦占領秦都城咸陽后,實行約法三章,排除B;實行郡縣制不是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排除C;設立中朝,削弱相權,這是漢武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并非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排除D。2.春秋戰國時期,“士”已經不再局限于貴族階層,而成為“四民”之首,其成員既有沒落的貴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識的平民甚至奴隸,其中的佼佼者如子產、李悝等在當時大放異彩(如下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重要政治人物主張或舉措簡表(部分)政治人物輔佐的諸侯國主張或舉措子產鄭國作封洫(田界)鑄刑書、擇能吏、立謗政李悝魏國盡地力、食有功、祿有勞、賞有能吳起楚國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罷無能、廢無庸,捐不急之官商鞅秦國行縣制、獎勵耕戰、廢除世卿世祿制A.促成了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現象 B.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漸趨增強C.土地所有權由公有變為私有制 D.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更加激烈〖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作封洫(田界)鑄刑書、擇能吏、立謗政”“盡地力、食有功、祿有勞、賞有能”“罷無能、廢無庸,捐不急之官”“行縣制、獎勵耕戰、廢除世卿世祿制”可見春秋戰國時期,這些諸侯國政治人物的主張和舉措打擊了貴族政治,推動了官僚政治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項正確;諸侯國重要政治人物的主張或舉措并未促成思想領域的百家爭鳴現象,百家爭鳴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井田制的崩潰,封建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排除C項;從材料中無法直接得出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更加激烈,排除D項。故選B項。3.讀圖:對比以上兩幅狩獵圖射虎場景的畫法,聯系兩者的出土地點,可推知,漢至北朝時期A.北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B.文化交流趨勢逐漸加強C.農業經濟尚未取得主體地位 D.邊疆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答案〗B〖解析〗仔細對比兩幅圖片可以看出,相對于漢代畫像石,北朝壁畫吸收了外來文化——佛教風格,說明北朝時期文化交流密切,而漢朝并沒有這一表現,由此可推知漢至北朝文化交流趨勢逐漸加強,故選B項;兩幅狩獵圖沒有反映北方生態環境情況,排除A項;古代人類過上定居生活以后,農業經濟就取得了主導地位,排除C項;兩幅狩獵圖所描述地區不是邊疆地區,排除D項。4.1954年,武漢一場特大洪水沖出了一座有著35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一一盤龍城。盤龍城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發現的夏商時期規模最大、出土遺存最為豐富的城邑遺址,發掘出了城址、宮殿及多座貫族基群等。據此,我們可以得出的合理結論是A.商朝政治影響到達長江流域 B.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C.盤龍城遺址是夏朝外服區域 D.盤龍城遺址是封建文明代表〖答案〗A〖解析〗盤龍城是夏商時期規模最大、出土遺存最為豐富的城邑遺址,位于長江流域,這說明當時商朝的政治影響達到了長江流域,A項正確;題干沒有提及黃河流域,排除B項;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排除C項;夏商時期屬于奴隸社會,排除D項。故選A項。5.如下表所示,根據不同時期的史籍記載,均田制下受田對象年齡在發生變化,據此分析合理的是()戶籍年代受田對象年齡(歲)史籍出處北魏時期15~70《魏書·食貨志》北周時期18~59《隋書·食貨志》隋朝初期21~59《隋書·食貨志》唐朝中期25~55《唐會要》A.社會管控更加嚴格 B.經濟重心南移加快 C.土地兼并現象消失 D.賦役改革迫在眉睫〖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圖表可知,在唐朝中期進行均田的對象年齡發生變化:最低年齡上調至25歲,最高年齡下調至55歲,這說明國家掌握的無主土地在減少,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均田制下,均田戶數較少,受田戶數比例更低,實際應受田遠遠沒有達到國家規定要求。主要是因為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劇,政府掌握的土地數量減少,出現無地可分的局面,導致均田制走向解體,租庸調制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從而推動了賦役制度的改革,D項正確;在唐朝中期后,社會的管控在松弛,“社會管控更加嚴格”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在唐朝的“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南移加快,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土地兼并現象消失”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D項。6.“以試藝優劣為決定及第與否的主要標準,以進士科為主要科目。”材料反映了科舉制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有較大局限性C.以才取士和分科考試 D.體現了統治者的意志〖答案〗C〖解析〗材料“以試藝優劣為決定及第與否的主要標準,以進士科為主要科目”體現的是科舉制以才取士和分科考試,A正確;B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C。7.有人認為百家爭鳴“正是(戰國時期)政治混亂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斷反思社會的本質以及人民所應該承擔的角色”。由此可見()A.社會變革推動百家爭鳴產生 B.諸子百家的主張一致C.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開始出現 D.諸子都認同民本思想〖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戰國時期。根據材料“正是(戰國時期)政治混亂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斷反思社會的本質以及人民所應該承擔的角色”可知,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沖擊了傳統的社會秩序,在這樣的形勢下,思想領域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A項正確;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面對政治混亂的局勢,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排除B項;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就開始出現,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諸子都認同民本思想的結論,說法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8.“嚴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誡仍都需要,因為不講人情的選拔制原則——雖然它始于漢制——與滲透在儒家倫理中的家族和個人聯系背道而馳。”(《劍橋中國史》)材料所述的“選拔制”是()A.先秦的世襲制 B.漢代的察舉制C.魏晉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舉制〖答案〗D〖解析〗“因為不講人情的選拔制原則——雖然它始于漢制——與滲透在儒家倫理中的家族和個人聯系背道而馳”指的是科舉制的推行以考試為標準,而不是以血緣、門第為標準,故D正確。9.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他先在長安太學學習,畢業后參加唐朝科舉考試,于開元年間高中進士,歷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曾以大唐使節身份回訪日本。由此可知,當時中國()A.科舉制度對應試者沒有身份限制B.科舉考試制度被日本所仿效C.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國的文化D.具有世界大國開放與自信的胸襟〖答案〗D〖解析〗據題意可知,唐朝接納日本留學生參加科舉考試和做官,這體現了唐王朝的包容與自信,具有世界大國開放與自信的胸襟,D項正確;A項說法無從體現,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日本效仿科舉制度,排除B項;僅根據阿倍仲麻呂的經歷不能說明融合了世界各國的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10.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其在當時主要的積極意義是A.有利于儒家思想的發展B.有利于規范社會等級秩序C.有利于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D.有利于勞動人民反抗統治者的斗爭〖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仁”的思想主要有“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來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故C選項正確;孔子的思想不符合當時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不符合當時社會轉型的趨勢,不利于儒家思想的發展,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規范社會等級秩序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社會和諧,因此這不是儒家“仁”的最主要積極意義,故B選項錯誤;孔子是站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立場上,與勞動人民反抗統治者的斗爭無關,故D選項錯誤。11.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社會經濟有重大發展。下列描述正確的是:()A.青銅農具已廣泛運用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B.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C.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D.采用黃老無為思想、與民休息政策〖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C項正確;青銅器較為貴重,很少應用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排除A項;西周時期,井田制成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戰國時期,井田制逐漸崩潰瓦解,排除B項;漢初統治集團采用黃老無為思想、與民休息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12.董仲舒言道:“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漢初因“無為而治”.固守舊法而不知“更化”,內外之亂得不到有效治理,材料意在強調當時()A.漢承秦制的弊端較突出 B.地方諸侯王的勢力強大C.調整治國理念的必要性 D.儒學自身發展遭遇瓶頸〖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可知董仲舒強調如今不“善治”的原因在于“不更化”即不作為,因此可以反映出其強調有為的策略,說明其調整治國理念的必要性,C項正確;材料只提到漢代治理天下的變化,并沒有提到對漢承秦制的態度,排除A項;地方諸侯實力強大削弱了中央集權,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董仲舒新儒學受到漢武帝重視,成為正統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13.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發動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據此可知,王羲之認為書法應A.注重創新 B.寄情托興 C.力求實用 D.嚴守法度〖答案〗B〖解析〗根據“發動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可知王羲之認為筆畫間的牽連引帶,深奧微妙,用好了就會讓字精神煥發,表情達意,所以書法起到了寄情托興的作用,故選B;結合題意可知王羲之是認為書法應該寄情托興,而非注重創新、力求實用和嚴守法度,排除ACD。故選B。14.如圖是陜西省石泉縣出土的西漢鎏金銅蠶,銅蠶造型逼真,作仰頭或吐絲狀。據《石泉縣志》記載,當地絲織業自古繁榮,漢代更是達到高峰。據此推知,當時該地區()A.絲織品為百姓主要服飾材料 B.冶金工藝進一步發展C.為絲綢貿易提供了物質前提 D.私營手工業較為發達〖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時,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陜西省石泉縣絲織業自古繁榮,漢代更是達到高峰,為中國絲綢貿易提供了經濟前提,C項正確;當時百姓主要服飾材料是麻布等,并非絲織品,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同過去的冶金工藝進行對比,無法體現冶金工藝的進步,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說明西漢鎏金銅蠶屬于私營手工業,并且“私營手工業較為發達”史實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5.魏晉時期,有學者撰文指出,后世所存《春秋》,乃“仲尼因魯史策成文”,“上以尊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該學者所撰文的主旨是,儒學A.應博采眾長,趨時革新 B.社會影響有待進一步加強C.政治主張過于理想化 D.難以適應現實政治需要〖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該學者借孔子撰《春秋》一書的目的,突出了《春秋》“明將來之法”的價值,期望后世遵守。可見,該學者意在進一步發揮儒學的社會影響,B正確;孔子以“魯史策”為基礎,編撰《春秋》,沒有體現儒學“博采眾長”的特點,排除A;C項對材料理解錯誤,排除;依該學者撰文所說,孔子尊重史實,其創立的學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指導后世的政治實踐,并非“過于理想”,排除D。16.夏商周時期,先王們“臨事制刑,不豫(預)設法”;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活中頻繁地引用制、常、典、則等多種法律形式,當權者也往往事前“為刑辟”。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A.士階層的崛起 B.社會經濟的發展C.學術爭鳴影響 D.中央集權的建立〖答案〗B〖解析〗據題干“夏商周時期‘不豫(預)設法’”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權者事前‘為刑辟’”,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變化,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凸顯,B項正確;士階層的崛起與法律形式的多樣無關,排除A項;法律的不固定到法律的固定,與學術爭鳴沒有關系,排除C項;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分析題(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人物主要事跡秦始皇(前259—前210年)統一六國,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曹操(155—220年)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北魏孝文帝(467—499年)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親政后,進一步推行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從表中提取信息,自擬一個話題(針對上述材料的整體或者局部來擬定)。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說明。要求:話題簡潔合理,史實充分,史論結合,表述清晰。說明:請參照如下格式進行回答:話題:……說明:……總結:……〖答案〗示例:話題:統治階層致力于國家統一。說明:戰國末期,秦國完成國家統一,在全國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三國時期,曹操在北方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唯才是舉,統一北方,奠定國家再次統一的基礎。北魏孝文帝整頓吏治,實行均田制,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總之,統治者階層順應歷史潮流,為國家統一作出了歷史貢獻。〖解析〗表中內容可以看出,這些英雄人物都為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于是可以從國家統一這個話題開始,如統治階層致力于國家統一,然后聯系表格中所列舉的史實進行說明即可。如話題:統治階層致力于國家統一。說明:戰國末期,秦國完成國家統一,在全國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三國時期,曹操在北方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唯才是舉,統一北方,奠定國家再次統一的基礎。北魏孝文帝整頓吏治,實行均田制,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總之,統治者階層順應歷史潮流,為國家統一作出了歷史貢獻。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毫不夸張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材料二西周末年,士作為低級貴族從政治結構中游離出來,士面臨著再就業的選擇。士再就業的事實,決定他們必須在自己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根據現實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解決方案,并在私學的背景之下不斷強化自身獨特的思想立場,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由禮崩樂壞所導致的士的再就業需求促進了私學的興盛,無論是后世諸子百家的稱謂也好,還是九流十家的說法也好,都表明這一時期中國思想的豐富程度。中國思想由此實現了突破,并確立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基本精神價值,塑造了國人的精神世界。——摘編自何善蒙《“士”的再就業與百家爭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的“熠熠生輝”的局面指的是什么?并列舉出春秋戰國時期三例不同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張。(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背景,并概括其性質。〖答案〗(1)局面:百家爭鳴。思想家及主張:儒家:孔子:“仁”;“為政以德”;主張恢復周禮;“有教無類”。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惡;隆禮重法。道家:老子:天地萬物的本原是道;樸素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五行“相生相勝”。墨家: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法家:韓非子:主張以法管理國家;體現集權。(2)背景: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小農經濟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社會上:階級關系的變化,士階層崛起;文化上:私學興起,文化繁榮。性質: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問局面,由材料“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及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的“熠熠生輝”的局面指的是百家爭鳴。第二問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張,結合所學可知,分別從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方面舉例說明,例如:儒家:孔子:“仁”;“為政以德”;主張恢復周禮;“有教無類”。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惡;隆禮重法。道家:老子:天地萬物的本原是道;樸素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鄒衍:五行“相生相勝”。墨家: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法家:韓非子:主張以法管理國家;體現集權。【小問2】本題是背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問背景,由材料“士再就業的事實,決定他們必須在自己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根據現實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解決方案,并在私學的背景之下不斷強化自身獨特的思想立場,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及所學可知,社會上:階級關系的變化,士階層崛起;由材料“由禮崩樂壞所導致的士的再就業需求促進了私學的興盛”及所學可知,文化上:私學興起,文化繁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小農經濟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第二問性質,由材料“由禮崩樂壞所導致的士的再就業需求促進了私學的興盛,無論是后世諸子百家的稱謂也好,還是九流十家的說法也好,都表明這一時期中國思想的豐富程度。中國思想由此實現了突破,并確立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基本精神價值,塑造了國人的精神世界。”及所學可知,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反映了宋代科舉的特點。宋代科舉制的特點史例三國時,諸般英雄杰才輩出。這一時期選人用人的故事,成為宋人借鑒的重要歷史資源。兩宋科考策題多以三國時期的人才選用為素材哲宗親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以曹魏等考課、中正法為命題內容,要求考生分析出“有于今而可以救失者”。胡銓的策題根據三國故事談論士人的忠節觀,極力宣揚三國時期荀攸、顧雍、諸葛亮等“以身殉義”之士魏蜀吳政權在縱橫捭闔的戰爭中留下了豐富的戰略戰術經驗,宋人在科舉試策中常常結合三國時期的戰略戰術予以命題北宋中期,哲宗殿試,制策曰:“諸葛之服夷眾,威懷禽縱,其術如何?”要求應試者從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戰術中尋求化解華夷矛盾的經驗。紹熙初年,周南任職池陽,所擬《月試策問》舉曹操不從司馬懿滅蜀之計、曹丕不從劉曄伐吳之計等,引導應試者總結“撫機不斷”的后果宋代不僅不限士子出身,還增加科考錄取人數,而且不斷完善對落第士子的優撫政策宋代科舉對屢試不第而又年歲偏大的士子實施優撫政策,給予其“特奏名進士、諸科”功名。兩宋科舉共錄取進士、諸科約11萬多名,其中“特奏名”5萬余人宋朝科舉考試“一切以程文為去留”,但對邊遠落后地區的士子給以優容照顧“自哲廟以后,立齊魯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別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加以分析,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現象:北宋科舉借鑒三國戰事剖析應對遼夏之術。闡述:北宋時期,遼、西夏頻繁侵入,北宋長期處于“戰時”或“戰備”狀態。三國之時,魏蜀吳政權在縱橫捭闔的戰爭中留下眾多經典的戰略戰術案例。哲宗殿試制策要求應試者從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戰術中尋求化解華夷矛盾的經驗,體現了當時科舉為朝廷選拔優秀戰略人才,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特點。結論:北宋科舉考試的題目注重實用性,引導考生利用歷史上的經驗處理現實問題。示例二現象:北宋科舉考試科目比唐代更加實用。闡述:唐代科舉制度已經相對完備,考試科目以明經和進士為主,進士科考查詩賦等內容,這在實際處理政務時并不實用。北宋中期范仲淹“慶歷新政”實行“精貢舉”,將原來進士科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后來的王安石變法更是廢除明經諸科,只留進士一科,并且主考經義和策論;同時設置明法科,主考法律和斷案。宋代這些科舉考試內容,與唐相比更注重實用性。結論:北宋科考內容的變化,是統治者順應當時社會經濟政治變動的結果。〖解析〗本題是探究結論論證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在北宋。本題應該分三步作答,第一步,從材料中提取相應歷史現象的信息,如北宋科舉考試的內容、北宋科舉考試科目等;第二步,結合所學知識對一定的歷史現象進行闡釋,可以從北宋考題與社會環境、三國史實對北宋的啟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