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講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_第1頁
第61講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_第2頁
第61講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_第3頁
第61講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_第4頁
第61講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1講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一、選擇題1.(2023春·廣東佛山·高二校考階段練習)上古時期,游牧民族改良了馬的品種,把馬拉戰車的技術傳入農業文明地區,使戰爭的形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促進了生產和運輸的發展。后來的騎射戰術,也是始于游牧民族,且后農業文明諸地區同樣是向他們學習的。這說明(

)BA.民族大遷徙對文明造成破壞

B.文明在不斷傳播中得以發展C.民族遷徙促進農耕文明發展

D.游牧文明比農耕文明更優越2.(2023·浙江溫州·統考二模)歷史學家吳于廑在《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一文中指出,從公元前二千紀中葉迄公元13世紀,歐亞大陸草原地帶游牧世界諸部族先后對農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大規模遷徙、沖擊的浪潮。……在打開地區間閉塞、擴大彼此物質和精神文明交往,乃至促使歷史“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方面,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下列項中,不屬于“三次大規模遷徙、沖擊的浪潮”的是(

)CA.印歐人的遷徙

B.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C.亞歷山大遠征

D.蒙古西征3.(2023春·浙江·高二校聯考階段練習)日本學者西嶋定生對漢文化圈界定:“‘東亞世界’是以中國文明的發生及發展為基軸而形成的……構成這個歷史的文化圈,即‘東亞世界’的諸要素,大略可歸納為:一、漢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因而共通性并非抹殺民族特質,相反是民族性的特質以中國文明為媒體從而具備了共通性。”該學者意在強調(

)CA.漢字文化是維系漢文化圈的精神紐帶

B.漢文化的正統地位C.周邊民族、國家具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D.漢文化對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4.(2023春·河南信陽·高二信陽高中校考階段練習)4世紀中后期,遭匈奴進攻的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后,其首領說:“最初,我強烈要求消除羅馬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羅馬的。不過,眾多的經驗告訴我,沒有法律的國家將國不成國。因此,我選擇了較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來恢復、增強羅馬之榮光。”西哥特首領對羅馬帝國的態度變化表明(

)BA.游牧民族與農耕世界的對立

B.人口遷徙促進文化重構與認同C.戰爭對羅馬文明的嚴重破壞

D.羅馬帝國早已失去昔日的輝煌5.(2023春·山西晉中·高二校考階段練習)1770年,英國庫克船長率領船隊到達澳洲,為了徹底占有澳洲殖民地的所有權,英國開始向澳洲大量移民,與此同時,澳洲土著人遭受到嚴重的排擠和屠殺,至19

世紀中葉,白人已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由此可見(

)AA.英國殖民的野蠻性

B.世界人口在各大洲之間流動C.澳洲自然條件優越

D.殖民活動導致世界人口銳減6.(2023春·山東臨沂·高二校考期中)歷史學家喬治·勒費弗爾評價某歷史人物時寫道:他撼動了歐洲各國的舊制度,并將近現代歐洲各國新秩序的各項原則推廣到了歐洲其他地區,大大加快了這一演變的過程。蓬勃發展的文化、人民主權的宣布、浪漫主義的傳播等都預示了民族主義的覺限,他進行的領土調整和種種改革促進了這種覺醒。該歷史人物是(

)CA.英國的克倫威爾

B.美國的華盛頓

C.法國的拿破侖

D.德國的俾斯麥7.(2023春·河北保定·高二校考階段練習)1949年,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的小說《人間王國》問世,作者運用“神奇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描寫了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法國統治下的海地,黑奴傳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術氣息等現象。據此可知,該作品(

)AA.反映了拉美不同種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種族歧視傾向C.真實再現了法國殖民擴張的史實

D.表達了人民對和平的珍惜B9.(2023春·山西運城·高二校考階段練習)冷戰結束后國際社會上以族群、宗教為沖突的暴力行為越發嚴重。據統計,冷戰結束以后在沖突中死亡人數超過1000人的族群沖突有61起,死亡人數高達195.9萬人,涉及37個國家,其中有過被殖民經歷的國家30個,占81.1%。這說明了(

)CA.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B.種族隔閡難以逾越C.殖民政策帶來的“后遺癥”

D.深刻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政治格局10.(2023春·河南鄭州·高二校聯考期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由勞動力過剩演變為勞動力短缺。到一戰前,外國勞工已達120萬,他們遍布德國工農業生產的各個部門,德國因此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勞動力輸入國。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國(

)AA.工業化推進的速度較快

B.海外移民活動導致勞動力不足C.戰爭使得人口大量減少

D.民主政治的發展,代議制形成A12.20世紀90年代,英國政府成立了庇護援助局和聯合委員會,并頒布《庇護和移民法》《人權法》。英國民間的非政府組織如難民理事會等機構從微觀層面出發,為難民提供咨詢、語言、住房的幫助,也配合政府的具體方案解決問題。據此可知,當時英國(

)DA.較為妥善地解決了難民問題

B.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C.給予了難民基本的國民權利

D.對難民給予廣泛的人道主義援助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農民戰爭使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和外逃,經濟凋敝。康熙年間“定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后又規定“凡流寓愿墾荒居住者,將地畝給為永業”。湖廣、江西、福建、廣東等省人民紛紛攜兒帶女大規模移居四川。“前去四川耕種納糧”的民眾普遍希望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成家立業,發跡興旺”。他們或插占,或佃耕,或商販,或從事其他職業以求生存,形成了一種移民雜居并各求發展的局面。在清代,福建人不僅遷往臨近的江西、浙江和臺灣,還移往江蘇、山東、四川,直至東北。與此同時,外地也有移民移入福建,如邵武的江西人有南昌幫、撫州幫、南豐幫、廣昌邦等,總稱江西幫。在南平,有浙江、安徽、江西的商人分別從事種菇、飲食、木工等行業。

——摘編自謝方里《試論明清人口遷移的特點》

材料二

歷史上由歐洲人發起的殖民擴張經歷了兩次狂潮,第一次狂潮始于15世紀,止于18世紀末,第二次殖民擴張狂潮始于1870年,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殖民擴張的過程也是歐洲人向全世界移民的過程,歐洲白人殖民者本身就是移民。二戰后,殖民時代的結束帶來了原殖民統治者退出前殖民地的趨勢。同時,西方很多國家制定了優惠政策,以吸引擁有相當財富和擁有知識.技術優勢的外國人前來定居、工作、投資。總的說來,后殖民時期,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移民的數量要遠遠大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移民的數量。據聯合國2002年的統計,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的移民每年匯往本國的資金達到5

000億美元,已經成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外資或外匯來源。

——摘編自鄭亞偉《殖民與后殖民時期國際移民的特征及不同后果》(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國內移民的特點,并說明其影響。[答案]

特點:政府鼓勵與移民自愿相結合;重視經濟利益;移民方向具有多向性。(答出兩點即可)影響:推動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答出兩點即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前后的國際移民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不同:方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