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宏觀概要
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時期。
(1)原始社會(距今約170萬?約公元前2070年前):原始人群、氏族社會兩個時期,
實行實行禪讓制。
(2)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一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奴隸制的形成、發展、
強盛時期,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時期。夏朝實行王位世襲,商朝實行內服制度,西周確立分
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
(3)封建社會時期(公元前475年?1840年):秦至清朝實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逐步形成中央與地方、皇權與相
權的矛盾成為兩條基本線索。
第一節夏商周政治制度
一.夏朝
(1)概況:公元前2070-前1600年;都城-咸陽(今陜西)(了解)
(2)政治演變:王位世襲取代了禪讓制(傳賢一傳子;公天下一家天下);公共
權力(用于統治的國家機器-監獄、政府機構等)。(重點)
補充一:家天下指整個國家為自己一家的私有。使最高權力在家族中延續。
補充二:禪讓制是指在原始社會,各部落共同召開會議,依據品德和才能民主
推選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的制度。選賢舉能、天下為公
二.商朝:
(1)概況:公元前1600-前1046年;都城-亳、殷(河南)
(2)政治制度
①內外服制度(方國聯盟)。②王位繼承:父死子繼,兄終弟及。③統治者通過
占卜決定國家大事(神權色彩濃厚)。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一: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三.周朝(西周)
(1)概況:公元前1046-前770年;都城-鎬京(今陜西西安)
(2)政治制度(重點記憶和理解)
1.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一權力分配制度
(1)分封目的:鞏固和擴大周王朝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同姓親族(主體)、功臣、姻親、先代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邊遠
氏族部落首領)。
②分封核心內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③主要諸侯國:齊、魯、燕、衛、晉、楚等。
④權利和義務服從周王政令,承擔鎮守疆土、隨從作戰、定期朝貢、派服勞役、
朝覲述職等義務;受封諸侯在自己封疆內可以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收賦役、
實行再分封。
⑤等級序列:周王一一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
(3)影響
影響積極:①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②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
和民族融合。③國家政權由松散走向緊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二:權力尚
未高度集中]
消極影響:受封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有很大的獨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
據局面。
(4)瓦解
①事件:楚王問鼎(諸侯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②破壞表現;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勢力的衰微和諸侯爭霸局面的出現,分封制名
存實亡;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步被縣制取代。
③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井田制崩潰;諸侯實力增
強,周王室衰落。
補充:分封制的后世遺存一后代王朝初期為了鞏固統治,也會進行分封。典型的
是西漢初年,西晉和明朝。
注:雖然分封制有隱患,但是王朝初建,分封同姓,一方面能加強對地方的
控制,另一方面也能保證皇位在家族中延續(諸侯國勤王)。
2.宗法制(按照血緣關系來分配土地、財產、政治地位等政治權力)一權力繼
承制度
(1)目的:①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
繼承上的矛盾。②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地位,鞏固王權。
(2)特點:①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最大特點,立嫡以長,不立賢,嫡長子
為大宗,其他兄弟為小宗);②血緣關系同政治關系相結合(家、國結合),與分
封制互為表里。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三:血緣關系為紐帶]
(3)作用:①鞏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維護了貴族統
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戰、強化王權。②家、國結
合,使宗法觀念成為傳統思想內容之一,影響后世。形成貴族政治
補充:
貴族政治:通過血緣關系,世卿世祿的一種統治形式,與官僚政治相區別。
家國同構(家國一體):是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
均以血緣一宗法關系來統領。即將家庭、家族的血緣關系外化到國家的政治關
系。
(4)宗法制的后世遺存:①封建社會皇位的繼承基本遵循嫡長子繼承制的
原則。②中國形成了忠孝、尊老愛幼、家國觀念等思想。
③修訂家譜、建立祠堂,通過宗族關系加強對社會的治理。
3.維護工具:禮樂制度(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禮樂制度就是通過對人
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最終形成等級制度社―權力認同制度
其實質是:維護西周等級差別的工具。
(4)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
制在政治上的體現,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禮樂制度是推行宗法和分封的工
具。
(5)宗法制對今天生活的影響:①積極一一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
利于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極一一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
情關系,人為劃分遠近尊卑,個體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代平等和
法制意識相違背。
高考考點: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第一、神權色彩濃厚。王權與神權相結合;
第二、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族關系結合形成家國一體,等級森嚴
第三、地方權力較大。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第四、穩定延續。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第二節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一.秦朝政治(秦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制度)
重點概念一專制主義:專制主義的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個
人專斷獨裁。專制主義是決策方式,體現在君臣關系上。
重點概念一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權是管理方式,體現在中央與地方關系上。「
1.概況:公元前221-前207年;都城-咸陽(今陜西)(了解)
2.秦朝統一及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背景(理解)
(1)客觀原因:
歷史趨勢順應統一的歷史趨勢。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已實現局部性的統一。
經濟根源小農經濟的分散性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來維護社會穩定,保障
生產,新興的地主階級需要建立中央集權來鞏固其統治地位。
社會根源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諸侯割據的教訓,以消除地方割據
勢力,秦統一候六國殘余勢力還很大,只有加強中央集權才能維護統治。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秦商鞅變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
韓非子創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理論,為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理論
基礎。
(2)主觀條件:
地理條件: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個人條件: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
綜合國力:商鞅變法秦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
外交策略:遠交近攻
人民愿望: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3.秦朝的政治制度(高考考查重點)
(1)皇帝制度。
創立: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自稱“始皇帝”。
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集行政、司法、軍事指揮等大權于一身)、皇位世
襲。皇權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為“百官之首”,輔佐皇帝處理全
國政務;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圖籍,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協助皇帝
管理軍務。三方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還有很多重要官職,合稱九卿。他們分管著國
家和皇帝的各種事務。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點以三公九卿為主的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
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
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郡縣制
1.起源:源于春秋后期。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
2.建立:秦統一后,實行郡縣制。全國始設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
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郡”設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
匯報工作;郡下設縣,縣置縣令、縣丞和縣尉;縣級以下設“鄉”、“里”兩級地
方基層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特點:與分封制相比較,特點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縣長官一概由皇
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③選官不問身份,實行俸祿
制,沒有封地。
重點概念三官僚政治:官僚政治下官員權力由皇帝依據一定的能力標準授
予,官職有任期而非終身。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4.意義:a.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郡守和縣令都
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和
發展;b.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注意-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
①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②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不世襲,
官員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③諸侯國獨立性很大,容易發展成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中
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4)秦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主體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2.配套措施或鞏固集權和統一的措施:
①經濟方面: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
②交通方面:修建馳道;開通靈渠。
③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并以小篆成為全國通行的文字。焚書坑儒
④軍事方面:南征越族;北方修筑抵御匈奴的長城,進行大規模移民。
⑤法律方面: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其他:選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注意選官:軍功爵制度
(5).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影響
積極①徹底打破了貴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國疆域,奠定了兩千多年的政治
制度的基本格局,歷代沿用。②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
封建經濟文化發展。
消極①導致暴政,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②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
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動性越來越受到
壓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發展。
第三節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發展一一地方管理制度演變
階段朝代地方制度對中央集權影響
形成秦郡縣制加強趨勢:中央
鞏固漢初郡國并行削弱權力不斷加強;地
武帝推恩令加強方權力不斷削弱
完善唐節度使,發展為藩鎮割據削弱
加強宋收兵權建禁軍;派文官設通判;掌控加強;但三冗;積貧積弱
賦稅
新發展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轄地加強,重大變革,省制開
慚JLLLI
1、漢初:郡國并行制度
(1)背景:第一,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漢高祖劉邦建認為秦的滅亡是沒
有實行分封制,建國后實行分封依劉姓治天下;第二,漢初經濟凋敝,實行休養
生息的政策。第三,黃老學說的影響。
(2)特點:①“漢承秦制”(皇帝制度、郡縣制、三公諸卿)②“有所損
益”:郡國并行制一-郡(郡縣制)國(王國-諸侯王)并立。
(3)結果:漢初郡國并行,封國逐漸威脅著中央(漢景帝時爆發七國之
亂)。
(4)解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實行附益法;酬金奪爵等辦法得以解
決,加強中央集權)一高考常考點
2、唐朝:設置節度使(理解)
唐朝在地方設節度使,發展成為割據勢力。安史之亂(755-763)后形成藩
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3、北宋:路州縣三級制,采用削弱“軍、權、錢”的措施
(1)措施:①軍事上:削奪兵權,削減節度使權力,守內虛外,強干弱枝②
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③財政上:設轉運使,轉運地方錢糧。
(2)特點:從軍權入手
(3)影響利①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根②
基本解決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弊:導
致官僚機構和軍隊的臃腫,形成“三冗”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朝:行省制度
(1)背景:①歷史原因:吸取北宋過分集權導致國家積貧積弱的教訓.②
現實原因: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數民
族建立的政權
(2)影響:對當時:①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②鞏
固了多民族國家的一。對后世: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考點補充:宣慰司一一省州之間的軍事機構,主管地方軍民之事。(2021年全國
甲卷涉及)宣政院一主管宗教事務和西藏事宜。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一一中央官制演變
朝代措施影響
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專制主義制度;丞趨勢:相權
相權力很大不斷削弱,皇權不
漢西漢的中、外朝制度;東漢”雖置三公,事先一分為二斷加強
臺閣”皇帝總攬大權
隋唐三省六部制一分為三
北宋二府三司一分為三
元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相權反彈
1、漢:中外朝制度
⑴調整原因:丞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
⑵漢武帝時設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從、秘書任尚書令、侍中,參與軍
國大事決策。尚書令權力日顯。②外朝:以丞相為首三公九卿組成,執行。
⑶結果:相權一分為二;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補充:東漢“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總攬大權;魏晉南北朝時期秦漢以來
大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國家長期分裂,戰亂頻繁,政權更替頻繁;北方各族封
建化;初步形成三省體制,權力未定型。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展形成,魏晉南北朝握有實權的先是
尚書省、繼而是中書省、再是門下省;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⑵運作程序:中書省一一起草詔令,決策機構;門下省一一封駁審議,審核機構:
尚書省一一負責執行,下設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戶(戶籍、土地和賦稅)、禮(禮儀、
科舉)、兵(軍政)、刑(刑獄)、工(國家工程建設)六部,行政機構。
⑶影響:①對當時:A、相權一分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
證了君權的獨尊。B、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C、減少決策失誤,提
高行政效率;②對后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以后歷朝基本沿襲這
種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走向機構成熟的標志。安史之亂后地方出現藩鎮割據局
面,中央集權遭削弱。
3、北宋:“二府三司”:
①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②樞密院(軍政)合稱“二府”。③后增設參
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④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高考考查重點)
朝代選官制度措施標準
世卿世祿
夏、商、西周親貴合一、世代相傳血緣、姻親
制
春秋、戰國、秦軍功爵制養士、軍功、客卿軍功
漢代察舉制察訪人才、舉薦做官品德、才學
九品中正
魏晉南北朝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門第
制
分科考試,以成績優劣定取
隋唐至明清科舉制才學
舍
選官標準由血緣門第逐漸發展為才學
選拔方式從地方舉薦到中央選拔
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
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從貴族擴展到平民
1.形成原因:①鞏固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的需要。②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③士族
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等。
2.形成發展過程:①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
員。②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正式創立科舉制。③唐朝繼承并加以完善:唐太
宗時期,科舉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
3.評價
積極影響:①打破了特權壟斷,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②提
高官員的整體素質。③將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
權。④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⑤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公平公正。
消極影響:①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
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的思想至今還存在。②重才
輕品: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于才學標準,忽視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官員道德素質低下。③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
優則仕”忽視實用性學問,不利于科技的發展。阻礙了近代知識分子開眼看世
界,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⑷諫議制度:隋唐時期的門下省就負責諫議和封駁。(積極:諫正皇帝過失,
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
力。)宋代有專門的諫議院。
四、從漢至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特征
(1)皇權與相權:皇權不斷加強,相權日益削弱。
(2)中央與地方: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3)選官制度:歷代王朝都重視選官制度的建設,加強對官吏的控制,逐漸
將選官權收歸中央。
第四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朝(1368—1644年)都城-初南京,明成祖時遷北京。
清朝(1636-1644—1912年)都城―1636-1644在盛京,1644后北京
一、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的背景
1、背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
銳。
2、目的:為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二、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強化的措施
(-).明朝專制皇權的加強-一廢丞相,設內閣
(1)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高考重點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權勢過重,引起政局動蕩明朝建國之初,沿襲元制,
丞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明太祖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對中
書省和丞相權力都嚴加控制。
②廢除:1380年,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由
皇帝親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并且規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曾
經考查廢除丞相時間)
③影響:①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②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被解決,
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③皇權過于集中,容易決策失誤,政治腐敗。
(2)明成祖創立內閣制度
1、原因:廢除丞相后,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明太祖決斷,政務繁多。
2、演變:奠基: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兼協理奏章。
確立: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
決策,“內閣”正式確立。(重點)
發展:明宣宗時,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全盛:置內閣首輔(張居正)侵奪六部職權
3、特點:(高考高頻重點)
①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②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4、評價: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并不能對君主起制約作用。
高考重點補充:
內閣職權:侍從顧問,不能制約皇權
①內閣票擬:就是秘書起草對公文的審批意見;
②批紅:就是領導對審批意見的認可與否。
機構性質:非法定的內侍機構
(3)監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監察御史)、六科給事中(合稱“科道”);地方:
按察使司,負責司法監察。另設立廠衛特務機構進行監察。
(4)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提刑按察、督指揮使司),權歸六部
(二).清朝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清朝:一清初中央機構:①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負責軍國機要;沿用內閣,
負責奏章票擬;置六部。②康熙時期,增設南書房,參與機要事務。中樞機構
一分為三,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③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在宮內設置
軍機處。④理藩院: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
(1)雍正帝設軍機處一高考重點
①設立:清初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負責處理日常事務;重要的軍國大事,由
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
②起因:為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
③演變由一個暫設軍事機構,發展成為位居內閣等中央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
常設政務機構,是皇帝發布政令,處理政務的樞紐核心。
④職能:跪奏筆錄,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部編版六年級上冊京劇趣談教案配套
- 七年級信息技術上冊 第十一課時資源管理工具(一)教學設計
- 2024吉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3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成品放行規程培訓
- 人教統編版必修 上冊虞美人教案及反思
-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教學-用Python作二次函數圖像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2章
- 2024內蒙古中鋁集團包頭鋁業有限公司新能源項目開招聘47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廠級安全教育培訓
- 電力安規變電部分培訓
- 一年級語文上冊 課文 3 11《項鏈》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風電機組吊裝作業安全管理
- 世界500強CFO的財務管理筆記2
- 第六屆全國物流設計大賽一等獎作品
- LY/T 3302-2022人造板生產木粉塵燃爆防控技術規范
- 函數的單調性說課課件-中職技工學校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數學第七版上冊
- 高考與四級英語的差距詞匯
- 水土保持工程質量評定規程sl3362006
- 提升員工質量意識培訓課件
- 苯乙酸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
- 【建模教程】-建模-數學建模夏令營
- DB37-T 2040-2023 金屬礦山尾礦干排安全技術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