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附試卷分析_第1頁
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附試卷分析_第2頁
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附試卷分析_第3頁
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附試卷分析_第4頁
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附試卷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葡萄酒產業發展經歷了萌發停滯(Ⅰ)、緩慢發展(Ⅱ)、快速發展(Ⅲ)和高速發展(Ⅳ)4個階段,葡萄種植面積持續增加,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且重心向東南方向移動。圖1反映4個階段葡萄種植區自然要素變化。據此完成1—2題。圖11.1984年以來,賀蘭山東麓地區新增葡萄種植區趨向A.土壤更貧瘠地區B.黃河兩側平原區C.暖濕化加劇地區D.賀蘭山高海拔區2.驅動該地區葡萄酒生產集群規模不斷擴大的主要因素有①勞動力大量回流 ②政策支持與激勵③肥沃的土地資源多 ④旺盛的市場需求⑤適宜的氣候條件 ⑥企業示范效應顯著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圖2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向上長波輻射(L↑)及其上大氣逆輻射(L↓)的月平均變化。據此完成3—4題。圖23.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之上的大氣逆輻射值較低,主要是因為2—4月期間A.降水較多B.云霧較少C.地表植被覆蓋度較低D.正午太陽高度較大4.根據有效輻射變化可知,一年中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A.表面的溫度保持恒定B.熱量主要來自大氣層C.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冷源D.夏季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倫敦泰晤士河南岸舊城核心地帶的某片區,19世紀初期工業繁榮、交通便捷。20世紀30年代開始,該片區工業快速衰落。后經持續更新改造,該片區現已建成國家劇院、藝術中心和電影院等文化場館,成為倫敦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創意片區之一。據此完成5—6題。5.更新改造初期,選擇該片區布局文化場館的最有利條件是A.失業工人數量多 B.工業閑置用地多C.功能分區較完善 D.生產技術水平高6.更新改造后,泰晤士河該片區河段功能提升最明顯的是A.休閑游憩 B.水源供給C.物流運輸 D.生態保育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數可反映都市圈內“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業在外圍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點,指數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表1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國三個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數值。據此完成7—8題。表1名稱2008年2015年2019年上海都市圈3.455.216.54蘭州都市圈2.202.362.78合肥都市圈2.160.810.977.從區域空間組織視角考慮,與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內A.各城市間的信息流大幅降低B.城市間功能互補性明顯減弱C.中心城市輻射能力顯著提升D.中心城市制造業多樣化增強8.根據合肥和蘭州兩個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數值變化,可以判斷A.蘭州市生產性服務業產值降低B.蘭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圍擴大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響較大D.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數量增多峽灣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沒而形成的槽形谷,極地氣候峽灣幾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蓋,而溫帶氣候峽灣全年幾乎沒有海冰覆蓋。圖3示意在北半球發育極地氣候峽灣的甲地和發育溫帶氣候峽灣的乙地位置。據此完成9—10題。圖39.與甲地對比,溫帶氣候峽灣在乙地發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A.冬季白晝的時長更長B.受到了暖流增溫影響C.經歷了更強的構造運動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10.研究發現,極地氣候峽灣沉積物中有機碳的累積速率往往較溫帶氣候峽灣低,主要是因為極地氣候峽灣區①植被覆蓋度更低②入海的徑流更少③海水的鹽度更低④波浪的動力更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發育于云南省臨滄市某處半山腰的硝洞是一個石灰巖溶洞,洞內有較厚的夾雜石灰巖礫石塊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其表層有約2m厚的文化層(含有古人類活動遺留物的沉積層)。圖4為硝洞剖面示意圖;圖5為自洞內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觀照片。據此完成11—12題。圖4圖511.參與該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①化學溶蝕②重力崩塌③冰川刨蝕④風力吹蝕⑤流水侵蝕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12.可推斷,該溶洞內的粉砂質黏土沉積物主要源自A.洞頂的滴水化學淀積物B.人類活動遺留的堆填物C.洞內石灰巖崩塌堆積物D.地質時期的流水搬運物圖6為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暖季上、下行氣流運動狀況。據此回答13—14題。圖613.若暖季上、下行氣流常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則該地A.大氣下沉氣流增強 B.冰面的流水作用減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風焚風效應減弱14.近30年來,該地區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A.年均氣溫趨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趨于增加 D.湖泊效應增強距今約3000年前的金沙遺址(30°41'N,104°01'E)是古蜀國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在該遺址祭祀區的東部,有一處九柱建筑基址,其9個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發現,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屬性。圖7為九柱建筑的復原示意圖;圖8示意該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當時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據此完成15—16題。圖7圖815.如果當時祭祀人員站在圖8中的D5處,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A.D5→D6連線方向 B.D6和D9之間C.D5→D9連線方向 D.D8和D9之間16.已知3000年前的黃赤交角比現今大,與現在遺址地居民相比,則當時金沙先民在A.春分日看到日出時間更早 B.夏至日經歷更長的夜長C.秋分日看到日落時間更晚 D.冬至日經歷更短的晝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遼寧省大連市的松木島化工園區距主城區約60km,占地面積約35km2。2005年,該園區開始承接大連市的化工企業轉移,2016年被納入國家級新區——大連金普新區。該園區大部分職工通勤于工作地與主城區之間,呈現職住分離現象。緊鄰松木島化工園區的S村,目前戶籍人口約3800人,常住人口約2300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種植業、漁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及外出務工。圖9示意松木島化工園區及S村地理位置。圖9(1)簡述松木島化工園區承接大連市的化工企業轉移的有利區位條件。(6分)(2)結合S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提出該園區幫扶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6分)(3)為解決職工的職住分離問題,該園區擬在S村的甲、乙兩地建設職工生活區。分析這兩地居住環境的優劣。(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針對干旱區煤礦采空區治理和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我國學者提出利用采空區建設地下水庫的建議。M煤礦礦區位于晉陜蒙交界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下水資源豐富。該煤礦經過多年開采,已形成采空區。調查發現,該采空區水體中含有來自地表的污染物。圖10示意M煤礦采空區及地層剖面。圖10(1)簡述M煤礦礦區地表污染物進入采空區水體的自然地理過程。(6分)(2)分析在M煤礦采空區建設地下水庫的意義。(6分)19.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在氣溫下降、濕度增大時,硫酸鈉易發生水合反應形成芒硝(Na2SO4·10H2O)。其體積會強烈膨脹;在氣溫上升、濕度減小時,芒硝又可脫水生成無水硫酸鈉(Na2SO4)。上述可逆反應過程可表示為:Na2SO4+10H2ONa2SO4·10H2O四川省仁壽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調查發現,在該縣牛角寨山區紫紅色砂巖表面及現存唐代石刻雕像表層的裂隙中,存在含有硫酸鈉成分的硫酸鹽物質。圖11示意牛角寨山區及附近區域地質剖面和石刻雕像位置;圖12反映2021年8月牛角寨山區氣溫和相對濕度的日變化。圖11圖12(1)分析圖11中甲、乙兩區域地質構造和地層年代特征,并據此判斷哪個區域遭受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8分)(2)根據硫酸鈉的可逆反應過程,簡述牛角寨山區砂巖表面的硫酸鈉在圖12所示三個時段中,分別可能發生的變化過程。(8分)(3)結合當地氣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鈉的存在對該地石刻雕像表層巖體完整性的影響。(6分)參考答案1—5ADBDB5—10ACCBA11—16BDCABD17.(1)政策激勵,用地充足、地價相對便宜;靠近高速公路和鐵路,陸運方便,臨近海灣,海運便利;距主城區較遠,環境容量大,對主城區污染小。(2)組織園區企業向S村采購農、漁產品,促進該村種植業、漁業的發展;將園區的廢棄物資源回收業務承包給村集體,提升村集體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和贏利能力;吸引S村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到園區工作,并為其提供技能培訓。(3)甲地:優:靠近園區和交通樞紐,出行較方便;方便利用園區的相關設施。劣:污染。(工業廢氣、交通噪聲、汽車尾氣等)相對較大,環境質量相對較差。乙地:優:靠近海邊,景觀、環境質量相對較好;可利用濱海資源豐富休閑游憩生活。劣:離交通干線,園區較遠,通勤及出行相對不便。18.(1)地表污染物隨降水和地表徑流向地表沉降區(塌陷區)匯聚;污染物隨水流沿著裂隙下滲;下滲的污染物進入地下水,繼續下滲進入采空區水體。(2)建設地下水庫有利于增加當地水資源儲備,為生態、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等提供保障;有利于調節當地水資源季節分配,緩解水資源緊缺狀況;有利于減緩地表沉降(塌陷)。19.(1)甲區域為構造沉降區,易接受沉積;主要為白堊紀和第四紀地層,年代較新;乙區域為構造抬升區,背斜頂部,易受剝蝕;僅有侏羅紀地層,缺失侏羅紀之后的地層,年代較老。乙區域遭受的地表剝蝕作用更強烈。(2)時段Ⅰ: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時段Ⅱ:前期(約6:00—11:00),氣溫持續上升(至最高),相對濕度持續減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脫水生成無水硫酸鈉:后期(約11:00—17:00),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時段Ⅲ:氣溫持續下降,相對濕度持續增大,利于芒硝生成。該區域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和濕度變化較為明顯;硫酸鈉易發生水合或脫水反應,體積脹、縮反復交替發生;長期作用下,導致裂隙不斷擴大,對石刻雕像表層巖體產生風化作用,破壞完整性。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試卷分析一、總體評價2024年廣東省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地理)試卷在保持往年命題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適度的創新,體現了較高的命題水平和鮮明的時代特色。試卷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方面,同時也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熱點、生活實踐和學術前沿。二、試題特點1.聚焦時事熱點:試卷中融入了大量時事熱點和社會發展熱門話題,如鄉村振興、國家公園建設、氣候變化等,旨在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思考國家重大戰略和時代變遷。2.注重學科主干知識:試題重點考查了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包括地球運動、大氣環境、水循環、地質構造、區域地理等內容,體現了高考試題的穩定性和連續性。3.創設真實情境:試卷通過豐富多彩的情境材料,如地理圖像、統計圖表、區域地圖等,創設了多個真實場景,讓學生在解決復雜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展現其地理學科核心素養。4.強化空間思維:試題設計注重考查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通過經緯網定位或依據區域特征進行快速定位的能力,并結合該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地理要素進行深入分析。5.跨學科融合:部分試題體現了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如氣候變化對化學反應的影響等,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跨學科素養。三、命題趨勢1.繼續深化價值引領:未來的高考地理試題將繼續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國家情懷。2.強化核心素養考查:試題將更加注重對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方面,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注重情境創設:試題將繼續通過豐富多彩的情境材料,創設真實場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展現其地理學科核心素養。4.加強跨學科融合:未來的高考地理試題將更加注重跨學科融合,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四、備考建議1.夯實基礎:學生應全面復習地理學科的基礎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