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考點強化練18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_第1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考點強化練18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_第2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考點強化練18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_第3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考點強化練18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_第4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考點強化練18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強化練(十八)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一、選擇題1.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指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針對人心逐利,司馬遷又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著與之爭。”這反映出司馬遷主張()A.由政府管理經濟活動 B.繼續漢初的重農抑商政策C.按照自然規律開展經濟活動 D.官民共利促進商業發展解析:選C據題干中信息,司馬遷說:“善者因之……最下者與之爭”,可知他主張因勢利導,按照自然經濟規律開展生產活動,故排除A項,選擇C項。B項未體現;D項不符合題意。2.(2018·蘭州模擬)“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民多饑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廩以賑貧民。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貸假。而富商大……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漢武帝元狩三年,正式實行鹽鐵專賣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實行“重農抑商”政策C.加強封建專制統治 D.防止富商大賈與地方勢力相勾結解析:選A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時因伐匈奴與賑濟災民導致國家財政不足,而富商大賈“不佐國家之急”,于是漢武帝收回富商的鹽鐵經營權,實行鹽鐵專賣政策,以充實國家財政,故A項正確;鹽鐵專賣是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B項答非所問,故錯誤;C項與材料無關,故錯誤;材料中未體現富商與地方勢力的勾結,故D項錯誤。3.(韓)宣子有(玉)環,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世有盟誓:‘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乞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A.商品經濟非常繁榮 B.商人社會地位提高C.官府無法控制商業 D.韓國和鄭國曾經結盟解析:選B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與材料中“桓公與商人……世有盟誓……我無強賈,毋或乞奪”相符,故B項正確。4.六朝商人詩只及富商,無視中小商人的存在;心羨商人財富,以欣賞的筆觸述商人尋花問柳。唐代商人詩既寫富商,也寫中小商人,對中小商人,則重在同情。此現象表明當時()A.抑制商業政策趨于嚴密 B.豪門世族地位日益攀升C.政府放松對商業的控制 D.商人社會地位有所提高解析:選D材料并沒有體現出政府的抑商政策趨于嚴密,故A項錯誤;材料與豪門世族地位的日益攀升無關,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政府放松對商業的控制,故C項錯誤;從六朝的詩歌中只涉及富商到唐代除了涉及到中小商人,體現了商人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故D項正確。5.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稅率大致為3%,國家對商業的征稅力度比農業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現虧損時,政府常常要“優商”“恤商”。但歷代統治者很少在農家收成下降時優恤農民。這反映了()A.古代對商業采取的政策較為靈活 B.古代統治者改變了重農抑商政策C.宋以后國家商業稅收超過農業稅 D.商人地位逐漸超過了農民地位解析:選A“重農抑商”政策自戰國時期出現,自此一直存在于中國古代史中,但在不同時期政府會根據自身的需要對其進行調整,材料所述就是體現,故A項正確。6.(2018·衡陽模擬)在中國古代,從商致富屢見不鮮,但商人最后總是傾向于把累積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投資于購買土地,官僚縉紳也把獲取的財富用于購田置地和追求豪奢生活。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造成資本嚴重過剩B.腐朽的生活觀念分流商業投資資金C.經營土地產生的收益遠遠大于工商業D.國家政策對資金流向起到牽引作用解析:選D中國古代自然經濟占主體,商品經濟始終未高度發達,故A項錯誤;中國古代商人與官僚縉紳把財富投于田產和追求豪奢生活的原因中,腐朽的生活觀念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中國古代經營土地產生的收益要小于獲利豐厚的工商業,故C項錯誤;中國古代土地經營收益盡管少于工商業,但在政府重農抑商政策下,投資田產的收益較穩定,而經營工商業則屬于政府限制打擊的對象,因而商人與官僚均把資本投資于田產,故D項正確。7.(2018·濟南模擬)下表主要總結了中國古代農民稱謂變化的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周秦漢魏晉宋元稱謂臣、人、眾、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莊客、農戶A.土地經營制度的變化 B.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形成C.歷代賦役制度的改革 D.農民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解析:選A結合所學知識,從夏商周到宋元的稱謂變化體現了中國土地制度從井田制(土地國有制)、小農經濟(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發展,故A項正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形成并未體現夏商西周到宋元的稱謂變化,故B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賦役制度指的是賦稅和徭役的征派,與題意無關,故C項錯誤;根據題目中農民的稱謂變化體現了農民人身依附關系的發展變化,并未體現農民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故D項錯誤。8.南宋學者葉適說“(三代)皆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到漢代始行抑商政策,他認為:“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葉適的觀點是()A.宋代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促進商業發展B.批判重本抑末的政策,該政策存在弊端C.經濟重心南移,促使人們經濟觀念轉變D.表明義利兼顧的觀念成為當時主流思想解析:選B材料中沒有涉及自然經濟解體的內容,故A項錯誤;“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抑末厚本,非正論也”表明了葉適主張農工商共同發展,反對重農抑商,故B項正確;材料中表明了葉適反對重農抑商的觀點,但是沒有信息表明“人們經濟觀念轉變”,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義利兼顧的觀念,故D項錯誤。9.(2018·湖南長郡中學模擬)在福建抗倭的名將譚綸(1520—1577)說:“閩人濱海而居,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自通番禁嚴,而附近海洋漁販,一切不通,故民貧而盜愈起。”這表明譚綸主張()A.清除倭寇殘余勢力 B.開放“海禁”政策C.對福建人剿撫并重 D.采取富民政策解析:選B譚綸闡述了海禁對福建人所造成的影響,沒有提到清除倭寇殘余勢力的主張,故A項錯誤;譚綸認為海禁導致了福建人“民貧而盜愈起”,所以應該開放海禁來解決福建人的社會問題,故B項正確;譚綸主張開放海禁來解決福建人的生計問題,對福建人用“撫”,沒有提到“剿”,故C項錯誤;譚綸主張開放海禁是為了解決“盜愈”的問題,而不是為了富民,故D項錯誤。10.(2018·蘇州調研)(明)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國(今文萊),浡泥王稱:“地瘠民貧,愧無奇珍以獻。”沈秩竟然回答:“皇帝富有四海,豈有所求?但欲王之稱藩,一示無外爾。”永樂三年(1405年)冬,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1402年即位)遣使貢獻土產,明成祖封其為國王并賜印誥。對這種朝貢貿易理解正確的是()A.政治目的大于經濟效益 B.明清時期唯一的對外貿易方式C.加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 D.成為近代中國落后的主要原因解析:選A材料中“皇帝富有四海,豈有所求?但欲王之稱藩”表明更關注政治上“王之稱藩”,故A項正確;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在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占有重要地位但非唯一,故B項錯誤;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故C項錯誤;是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故D項錯誤。11.(2018·寧波適應性考試)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貿易的英國商船迭連北上寧波,引起乾隆疑慮:“顧向來洋船進口,俱由廣東之澳門等處,其至浙江之寧波者甚少。……近年乃多有專為貿易而至者。將來熟悉此路,進口船只不免日增,是又成一市集之所。在國家綏遠通商,寧波原與澳門無異,但于此復多一市場,恐積久留居內地者益眾。海濱要地,殊非防微杜漸之道。”這說明當時()A.粵海關一口貿易政策已開始執行B.寧波成為重要通商口岸C.對外貿易從屬維護政權安全考慮D.天朝上國觀念遭到沖擊解析:選C根據材料“由廣東之澳門等處”,并未一口通商,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至浙江之寧波者甚少”,寧波并非為重要通商口岸,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恐積久留居內地者益眾。海濱要地,殊非防微杜漸之道”,乾隆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不愿開放寧波,故C項正確;材料主要論述清政府對外商到寧波貿易的看法,故D項錯誤。12.如圖所示為清朝道光年間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見當時()A.思想封閉,觀念落后 B.列強入侵,走私猖獗C.五口通商,主權受損 D.取消“海禁”,鼓勵貿易解析:選A依據清朝道光年間的“官方文件”可知,在當時的中外貿易中出現了為外商服務的“買辦”或“經紀人”之類的職業,是正常、合理的事情,但是材料卻將這些人斥之為“洋奸”“慕膻逐臭之徒”,可見當時實行“海禁”政策,人們思想封閉,觀念落后,故A項正確;從材料“十三行”信息可知,該“官方文件”的背景應該出現在鴉片戰爭之前,故B、C、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論積貯疏》材料二以海外之有余,補內地之不足,內地無足輕重之物,載之番境皆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藝及女工針繡,皆于洋船行銷,歲收入番島銀洋貨物百十萬入我中土。——《中國古代經濟史綱》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戶足,游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家饑寒竊劫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藝能之罔用,行者嘆至遠之無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維朽蠹于斷港荒岸之間……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論南洋事宜書》(1)材料一主張國家推行什么政策?這一政策在當時有何積極作用?到封建社會晚期有何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海外貿易對沿海居民乃至中國社會的有益之處。(3)材料三體現出國家實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評價這一政策?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的信息“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可判斷該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促進農業發展以及抑制商品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其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第(2)問,對材料二、三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歸納即可。第(3)問,閱讀材料三得出該政策為“閉關鎖國”政策,聯系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其對社會發展的消極影響。答案:(1)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抑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2)有益之處:有利于沿海手工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能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有利于社會安定。(3)“閉關鎖國”政策。評價:它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未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開始落后于西方先進國家。14.(2018·宜春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變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這一時期存在土地買賣的史料,僅有董仲舒的言論。筆者以為,董仲舒說商鞅變法后土地“民得買賣”,是以漢述秦,不足為據。查云夢秦簡和天水放馬灘秦簡可知,商鞅變法之后秦國公私商業仍然以相當的規模存在著……包括“臣妾”的買賣,但唯獨沒有土地買賣的痕跡。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放馬灘秦簡中有“可受田宅”的記載,這說明秦國的土地私有權尚不存在。云夢秦簡記述了對“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況,甲有房產、蓄臣妾,并非赤貧之家,查封賬目亦細致全面,連“門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透漏.唯獨沒有土地。這也說明,土地歸國家所有。——摘編自袁林《兩周土地制度新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史學研究中史料運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解析:首先必須概括材料中的觀點即商鞅變法后秦國實行土地國有制,分析觀點時要從史學研究中史料運用的角度分析,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答案:示例一觀點:商鞅變法后秦國實行土地國有制。論據:商鞅變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