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講西方列強入侵及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考試說明考查角度1840年至1900年間列強入侵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1.(2017·課標全國Ⅰ,29)教育近代化差異的原因2.(2016·課標全國Ⅰ,29)近代中國軍備的發展3.(2014·課標全國Ⅱ,29)清政府向近代外交的轉變4.(2016·課標全國Ⅱ,41)近代海外移民的特點、原因5.(2016·課標全國Ⅲ,41)對近代中國自開商埠的認識6.(2013·課標全國Ⅰ,40)晚清海洋利用的變化及啟示考點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銷售市場《馬關條約》半殖民地三國干涉還遼門戶開放『史論觀點』
西方侵略的雙重影響1840年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明顯地呈現出兩條路向:一條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欺凌下,中國的國家主權不斷遭到破壞,國際地位日趨衰落,人民苦難不斷加深,中國一步步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深淵的路向;另一條則是上升發展的路向。它反映出外國侵略雖然給中國帶來了災難,同時也帶來了嬗變,即政治及社會各方面的連鎖變化,從而引起中國社會的根本變動。——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考點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愛國左宗棠行省鄧世昌民族危機京津地區反帝愛國『社會現象』
東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于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巧學妙用]
[圖說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部分而不是全部主權,半封建是既保留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圖示解史]列強侵華的五大趨向[漫畫解史]“木偶游戲”★清政府猶如列強手中的木偶,《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數字解史]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概念闡釋]“扶清滅洋”(1)具有愛國性質: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它帶有局限性。(2)“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但卻帶有盲目、籠統的排外性質。考法1史料主旨類——從近代化角度認識鴉片戰爭后的社會轉型【考題1】(2013·課標全國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納駐英公使郭嵩燾的建議,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此后,又在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神戶、大阪及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圖擺脫不平等條約的約束
B.外交上開始出現制度性變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
D.國際地位得到提高答案
C★明立意從列強侵華對中國近代外交影響的角度考查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抓關鍵“1877年”“設立領事館”。★清誤區本題為歷史闡釋類選擇題,難度適中。部分考生對中國近代外交轉變的必然性認識不足,從“天朝上國”到近代外交的轉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1)政治:中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官僚機構逐漸走向近代化,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3)思想: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總之,鴉片戰爭促使中國被迫向近代社會轉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考法2史論闡述類——甲午中日戰爭與民族意識的覺醒【考題2】(2016·課標全國Ⅰ,29)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
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
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明立意從西方人認識的角度考查歷史解釋。★抓信息獲取一個判斷依據:“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清誤區本題為史論推理型選擇題,難度適中。有些考生夸大了洋務運動對清政府軍事裝備的影響,而事實上,甲午戰爭中的結果則宣告了洋務運動軍事上“自強”的破產。甲午中日戰爭促使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1)政治上,中國社會各階層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斗爭,如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2)經濟上,出現了振興實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熱潮。(3)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純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不能挽救中國,應該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資本主義道路。考法3史料主題類——從“朝貢體系”到“不平等條約體系”史料一在兩千年時間里,中國依靠其優越的文化、富足經濟、軍事力量,在東亞保持領袖地位,而朝鮮、琉球、安南、緬甸等周邊小國則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構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國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由國際法來制約,而是由所謂的封貢體系來支配。封貢體系體現了儒家的禮儀觀念,并確認一個等級制的世界秩序,中國在其中享有優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堅持封貢體系不僅適用于亞洲周邊國家,也適用于其他想與中國建立關系的西方國家。清廷把西方國家的使節當作藩屬國使臣對待,作為內政的一部分由禮部和理藩院負責處理,而沒有專門常設的外交機構。
——摘編自徐中約《1600—2000中國的奮斗》
史料二強權主義導致條約制度的不平等……對他們來說,國際法是保障和補充不平等條約的執行工具,中西方之間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戰爭為前提,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條約來確立法則的實現。所以當時的國際法有著濃厚的強權主義色彩,從《南京條約》簽訂開始,……中國外交開始重視通過國際法上的談判方式來解決清政府和他國之間的爭端,談判在這一時期對國家權益的挽回及維護國家主權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董臨瑞《從〈南京條約〉看晚清時期國際法在中國的運用》(1)史料一概述了明清朝貢體制的基本情況以及與近代西方外交體制的不同。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中國外交體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說明其與西方近代外交體制的區別。(15分)提示原因:長期以來中國的國力強大對周邊國家的優勢;受儒家禮儀觀念的影響。區別:明清時期中國的朝貢外交體制是以中國為中心的等級體系,受到宗藩關系的制約,沒有專門常設的外交機構;西方近代外交體制以平等主權國家為主體,受國際法的約束,有專設的外交機構。(2)史料二介紹了國際法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影響。根據史料二說明近代條約制度下國際法的特點,并闡述其對中國近代的影響。(10分)提示特點:成為執行和保障不平等條約的工具;具有濃厚的強權主義色彩;體現了西方的法律和契約精神。影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外交由傳統向近代的轉變。(1)“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觀”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定位。“朝貢—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形成了萬邦來朝八方來儀的盛世景象。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家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2)“不平等條約體系”:即在中國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確立的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制度的總稱。其法律依據是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不平等條約體系”的本質特征是西方列強通過戰爭手段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不平等條約體系”客觀上逼迫中國推進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條約將中國卷入了全球化進程,經濟上開始與世界經濟接軌;其次,使中國外交從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節、遞交國書等符合了國際慣例;再次,“不平等條約體系”使中國有了談判意識和條約意識。考法4開放探究類——近代民族主義和國家觀念的形成史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著珠江北上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
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當掛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時,兩岸居民竟然發出象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英軍統帥巴夏里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問其買辦何以至此,買辦曰: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牟世安《鴉片戰爭》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國之大惠,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梁啟超《戊戌政變記》(1898年)《義勇軍進行曲》問世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悲憤歌聲,便很快就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無論他是哪一個民族的中國人,都會有人唱它。
——鄭大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
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華民族覺醒為論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12分)
提示論題: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表現為民族意識的覺醒。
論證:鴉片戰爭之前,由于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國人缺乏對外部世界的了解。鴉片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深深刺痛了中國人的民族情結,他們開始奮起反抗,開始救國救民之路。甲午戰爭后,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國人的民族意識初步覺醒,國人開始從政治層面探索中國近代化。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進行,使國人的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抗日戰爭的爆發,特別是日本的全面侵華,促成了全民族的抗戰,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凸顯出空前的大團結。結論:中國的民族覺醒是伴隨著外國侵略的不斷加劇過程中形成,同時也伴隨著民族復興的艱巨任務。☆某重點中學考生答題示例本題屬于觀點論證類試題,史料圍繞一個主題從多角度提供了不同的歷史觀點,任意選擇一種觀點進行評述。(1)擬定論題:三段史料共同論述了民族意識問題,據此可擬定觀點。(2)史實論證:抓住兩條線索:近代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和近代各種形式救亡圖存運動的高漲。(3)總結升華:如考生把民族意識的覺醒歷程與近代民主革命相結合,實現了認知升華。(1)形成:清末民初。推動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力量主要有兩種: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立憲派。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爭取國內各民族的平等的斗爭相交織,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相結合。(2)發展:五四時期。在反帝與反封建的同時,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列強侵略和政治變革失敗的重要原因。此外,民族主義開始與各種政治運動和思想運動相結合,呈現出多元的傾向。(3)高漲:九一八事變以后到抗日戰爭結束。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人們在思想文化方面,從原來的反省、批判傳統文化轉變為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弘揚。國內各階級、各黨派、各種政治勢力逐漸集合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戰的局面。學科素養4從家國情懷角度評價“近代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對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人物及不同的政治派別,民族主義的內容和作用會有很大的差異;就是在同一個人和事上面,民族主義的作用也往往具有雙重性,不可一概而論。對民族主義要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應該注意到民族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過的消極作用和影響。近代中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壓迫和掠奪,因此,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一直是民族主義的中心內容之一。在長期斗爭中,民族主義有過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產生過各種不同的結果,其中的經驗與教訓不一而足;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作用,是由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內容決定的。而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內容是由近代中國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決定的。中國近代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一是民族獨立,一是社會進步,實現現代化。所以,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最主要內容是實現民族獨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國家,實現社會進步,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素養解讀』近代民族主義的興起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中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具體表現在: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考題例證』
甲午中日戰爭后有一份《中外日報》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種蛋購銷合同
- 海洋工程監理單位對檢測的配合方案
- 會計審計行業財務報告編制責任免除合同
-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心得體會
- 極小組合p值的漸近理論及Bootstrap算法
- 汽車產業的生產流程質量監控與安全措施
- 公訴意見書的法律效力探討
- 高校輔導員職業培訓心得體會
- 信用評估合同
- 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干預流程
- 大模型關鍵技術與應用
- DB51T 1466-2012 馬尾松二元立木材積表、單木出材率表
-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2022課標
- DZ∕T 0227-2010 地質巖心鉆探規程(正式版)
- 五金產品通用外觀檢驗標準
- JJG 915-2008 一氧化碳檢測報警器檢定規程-(高清現行)
- 電子營業執照下載確認書
- 5T橋式起重機小車運行機構設計畢業設計
- 結構試驗動載試驗
- 質量管理的五大工具和七大方法
- 魚鰾是怎樣控制魚沉浮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