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手冊_第1頁
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手冊_第2頁
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手冊_第3頁
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手冊_第4頁
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手冊TOC\o"1-2"\h\u25676第1章可持續農業發展概述 3194221.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 333081.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原則 3239701.3國內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與趨勢 432334第2章農業資源利用與保護 4144802.1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 4304352.1.1土地利用規劃 4283682.1.2耕地保護 4163292.1.3退化土地治理 4282422.1.4土地整理 5233742.2水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 5214392.2.1水資源規劃與管理 5288422.2.2節水灌溉 5312032.2.3水土保持 597892.2.4水資源保護 5208182.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5263942.3.1農作物遺傳資源保護 5108452.3.2農業生態系統保護 5137432.3.3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 5111592.3.4農業生物安全 631930第3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6167473.1農田生態環境保護 663933.1.1農田生態保護概述 6306223.1.2農田土壤保護 6269253.1.3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 6296223.1.4農田生態恢復與重建 6244283.2森林與草地資源保護 6162683.2.1森林資源保護 696883.2.2草地資源保護 6198723.2.3林草植被恢復與重建 6148983.3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7114993.3.1農業面源污染概述 7161013.3.2農藥污染防控 7205333.3.3化肥污染防控 7300733.3.4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 7115883.3.5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預警 713710第4章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 7231344.1生態農業模式概述 732844.2生態農業技術體系 7176484.2.1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 7224244.2.2生態農業種植技術 8128884.2.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 8242854.3生態農業發展案例與啟示 810674.3.1案例一:立體農業發展模式 8123174.3.2案例二:有機農業發展模式 8172534.3.3案例三: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817440第5章農業產業結構優化 9210985.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與原則 9300955.1.1意義 9255385.1.2原則 933805.2農業產業鏈構建與優化 910075.2.1農業產業鏈構建 963945.2.2農業產業鏈優化 9140405.3農業多功能性與產業結構調整 1011307第6章農業生產方式改進 10280586.1精準農業技術與應用 10231776.1.1精準農業技術概述 10326946.1.2精準農業應用實例 1033736.2保護性耕作與輪作休耕 10273946.2.1保護性耕作 1118686.2.2輪作休耕 11306556.3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 11251836.3.1農業機械化 1127566.3.2農業信息化 1117464第7章農村能源建設與利用 11321607.1農村能源發展現狀與目標 11263777.2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12217877.3農村能源管理體系建設 122672第8章農業政策與法律法規 12124228.1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 12240578.1.1政策目標與原則 12247538.1.2政策內容 13145318.1.3政策措施 13193418.2農業法律法規與制度創新 13202588.2.1農業法律法規體系 13106778.2.2制度創新 13241818.2.3法律法規實施與監督 13218838.3農業政策實施與效果評價 13185698.3.1政策實施過程 13243668.3.2效果評價指標體系 1490268.3.3效果評價方法 14308948.3.4政策調整與優化 149826第9章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 1467999.1農業社會化服務概述 14288329.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1459719.3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與案例 159845第10章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151370710.1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151645310.1.1建立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152863310.1.2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投入 151914310.1.3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151284210.1.4強化農業科技推廣與服務 161328910.2農業人才培養與引進 162602110.2.1完善農業教育體系 162034310.2.2加強農業職業技能培訓 162690910.2.3引導優秀人才服務農業 162311710.2.4促進農業人才國際交流與合作 161690410.3農業可持續發展監測與評估體系構建 161431010.3.1構建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162926310.3.2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監測網絡 161778810.3.3開展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 1636610.3.4完善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調控機制 17第1章可持續農業發展概述1.1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保證當前人類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需求的基礎上,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保證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它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以達到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的協調發展。1.2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與原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主要包括: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產值;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遵循以下原則:(1)公平性原則:保證農業發展成果公平分配,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2)持續性原則: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證農業長期穩定發展。(3)共同性原則: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4)多樣性原則:尊重農業生產的多樣性,發揮地區優勢,促進農業多樣化發展。1.3國內外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與趨勢國內方面,近年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布局;加強農業資源保護,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和借鑒國外先進農業發展經驗。但仍存在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國際方面,各國普遍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趨勢如下:(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3)實施農業資源保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4)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5)推動農業政策改革,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業公平發展。第2章農業資源利用與保護2.1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合理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土地資源的利用與保護。2.1.1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及農業發展需求,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規劃,保證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質量。2.1.2耕地保護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保證耕地數量和質量。加強耕地質量監測,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土壤侵蝕、沙化、鹽漬化等土地退化現象。2.1.3退化土地治理針對退化土地,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提高土地生產力。2.1.4土地整理開展土地整理,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同時注重生態保護,保證土地整理過程中生態系統的穩定。2.2水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是農業生產的生命線,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本節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2.2.1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根據水資源分布特點,制定水資源規劃,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2.2.2節水灌溉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加強灌溉設施建設,減少水資源浪費。2.2.3水土保持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蓄水保水能力。同時注重生態建設,改善水生態環境。2.2.4水資源保護加強水資源保護,防治水污染,保證水資源質量。加強水源地保護,保障農業用水安全。2.3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農業生物多樣性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本節主要探討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2.3.1農作物遺傳資源保護加強農作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保護農作物遺傳多樣性。建立農作物遺傳資源庫,為農業科研和育種提供資源支持。2.3.2農業生態系統保護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維持生物多樣性。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防治生物入侵,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2.3.3農業生物多樣性利用合理利用農業生物多樣性,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開展農作物品種改良,培育適應性強、抗逆性好的新品種。同時發展特色農業,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品種資源。2.3.4農業生物安全加強農業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同時加強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保證生物技術的安全性。第3章農業生態環境保護3.1農田生態環境保護3.1.1農田生態保護概述農田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保護農田生態環境對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節主要介紹農田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原則及主要措施。3.1.2農田土壤保護土壤是農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土壤對于提高農田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本節主要闡述土壤保護措施,包括土壤侵蝕防治、土壤質量提升和土壤污染治理等。3.1.3農田生物多樣性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是維持農田生態系統功能的基礎,本節主要討論保護農田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如:作物多樣性種植、天敵昆蟲保護、農田景觀優化等。3.1.4農田生態恢復與重建針對受損農田生態系統,本節提出農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包括退耕還林還草、生態農業模式構建等。3.2森林與草地資源保護3.2.1森林資源保護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源、減緩水土流失等功能。本節主要介紹森林資源保護的目標、政策和措施。3.2.2草地資源保護草地資源在維護生態平衡、保障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節主要闡述草地資源保護的方法和措施,如:草地退化治理、草地生態補償等。3.2.3林草植被恢復與重建本節探討林草植被恢復與重建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植樹造林、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修復等。3.3農業面源污染防控3.3.1農業面源污染概述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污染物從非特定地點向周圍環境擴散的現象。本節簡要介紹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特點和影響。3.3.2農藥污染防控本節針對農藥污染問題,提出農藥減量使用、高效低毒農藥推廣、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等措施。3.3.3化肥污染防控本節介紹化肥污染防控的方法,包括科學施肥、有機肥替代、測土配方施肥等。3.3.4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本節主要討論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如:秸稈還田、畜禽糞便發酵等。3.3.5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預警本節提出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預警體系,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第4章生態農業模式與技術4.1生態農業模式概述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高效、和諧與穩定的發展模式。它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修復功能,實現農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生態農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立體農業、循環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4.2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生態農業技術體系是生態農業模式的具體實施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4.2.1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技術(1)土壤保護技術:通過合理輪作、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土壤調理劑應用等技術,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2)水資源保護技術:采用節水灌溉、雨水收集、水土保持、濕地保護等技術,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3)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通過保護性耕作、生境營造、物種多樣性保護等技術,維護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4.2.2生態農業種植技術(1)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遵循生態學原理,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農業防治等手段,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2)有機農業技術:采用有機肥料、生物農藥、有機認證等措施,實現農業生產的有機化。(3)綠色防控技術:利用天敵、昆蟲信息素、生物農藥等手段,降低病蟲害發生,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4.2.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1)秸稈還田技術:將農作物秸稈直接或間接還田,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環境污染。(2)畜禽糞便處理技術:采用微生物發酵、好氧堆肥等技術,將畜禽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3)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技術:通過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燃料等技術,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能源。4.3生態農業發展案例與啟示4.3.1案例一:立體農業發展模式在某地區,通過實施立體農業模式,將水稻、魚類、家禽等產業有機結合,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啟示:立體農業模式有利于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4.3.2案例二: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在某有機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實施有機農業技術,農產品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啟示:有機農業模式有助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4.3.3案例三: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在某循環農業示范園區,通過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清潔化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啟示:循環農業模式有助于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第5章農業產業結構優化5.1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與原則5.1.1意義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農業效益,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5.1.2原則(1)市場導向原則: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先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2)資源優勢原則:發揮各地資源優勢,發展適宜的農作物和特色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3)科技創新原則:依靠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率。(4)環境保護原則: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5.2農業產業鏈構建與優化5.2.1農業產業鏈構建農業產業鏈是指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到消費的完整產業鏈條。構建農業產業鏈,有利于提高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1)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2)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3)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5.2.2農業產業鏈優化(1)優化產業鏈布局,實現產業集聚,降低生產成本。(2)推動產業融合,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3)加強產業鏈環節間的協同合作,提高整體競爭力。5.3農業多功能性與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多功能性是指農業除了提供農產品外,還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傳承、休閑觀光等功能。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業的多功能性,實現以下目標:(1)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能力。(2)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3)挖掘農業文化資源,傳承農耕文明。(4)發展休閑農業,拓展農業功能,增加農民收入。通過以上措施,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6章農業生產方式改進6.1精準農業技術與應用精準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高新技術手段,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優質、環保。本節主要介紹精準農業的技術與應用,旨在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指導。6.1.1精準農業技術概述精準農業技術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和農業模型等。這些技術相互融合,為農業生產提供實時、準確的數據支持。6.1.2精準農業應用實例(1)精準施肥:根據土壤養分狀況、作物需求和生長狀況,制定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2)精準灌溉:通過土壤水分監測和作物需水量預測,實現灌溉的自動化、智能化。(3)精準播種:根據作物品種、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調整播種密度和深度,提高播種質量。6.2保護性耕作與輪作休耕保護性耕作與輪作休耕是提高土壤質量、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本節主要介紹這兩種農業生產方式的特點與應用。6.2.1保護性耕作保護性耕作是指在保證作物生長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土壤翻動,保持土壤結構和覆蓋物,降低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6.2.2輪作休耕輪作休耕是指在同一地塊上,有計劃地輪換不同作物種植,并在適當時間實行休耕,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6.3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因素。本節主要介紹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6.3.1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包括傳統農業機械的升級改造和新型農業機械的研發推廣。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但仍需在關鍵環節和薄弱領域加大投入。6.3.2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提供全面、準確、及時的信息支持。農業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業遙感、農業大數據、智能農業等。通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出,農業生產方式改進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精準農業、保護性耕作與輪作休耕、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第7章農村能源建設與利用7.1農村能源發展現狀與目標我國農村能源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能源供應不足、能源結構單一、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問題。為改善農村能源狀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章節明確了以下目標:(1)提高農村能源供應能力,保障農民生活用能需求;(2)優化農村能源結構,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3)加強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建立健全農村能源管理體系,提高能源管理水平。7.2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農村能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主要介紹以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1)生物質能源:利用農作物秸稈、林業剩余物、牲畜糞便等生物質資源,通過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燃氣等方式進行利用;(2)太陽能: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技術在農村的應用;(3)風能:在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風力發電,為農村提供清潔能源;(4)地熱能:在溫泉地區開展地熱能利用,為農村提供供暖、制冷和生活用熱;(5)小水電:合理開發農村小水電資源,為農村提供清潔電力。7.3農村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為保障農村能源建設與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需加強農村能源管理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農村能源發展;(2)建立健全農村能源管理機構,加強能源規劃、建設、運行、維護等環節的管理;(3)加強農村能源技術培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加大農村能源投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能源建設;(5)強化農村能源監測與評價,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通過以上措施,不斷提高農村能源建設與利用水平,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第8章農業政策與法律法規8.1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是我國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的主要內容:8.1.1政策目標與原則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為目標。遵循以下原則: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創新機制、強化法治。8.1.2政策內容政策內容包括: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綠色、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農業環境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8.1.3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農業投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產值;加強農業人才培養,提高農民素質;強化農業法治建設,保障農業政策實施。8.2農業法律法規與制度創新農業法律法規與制度創新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農業法律法規與制度創新的主要內容:8.2.1農業法律法規體系農業法律法規體系包括農業基本法、農業部門法、農業行政法規、地方性農業法規和農業規章。這些法律法規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8.2.2制度創新制度創新主要包括:完善農業產權制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創新農業經營制度,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改革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高農業競爭力;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8.2.3法律法規實施與監督加強農業法律法規實施與監督,提高農業法治水平。加大對農業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維護農業市場秩序;完善農業執法體系,提高農業執法效能;加強農業法治宣傳與培訓,提高農民法治意識。8.3農業政策實施與效果評價農業政策實施與效果評價是檢驗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成效的重要手段。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農業政策實施與效果評價的主要內容:8.3.1政策實施過程政策實施過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監測和政策調整。要保證政策實施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8.3.2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建立農業政策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農業經濟增長、農民增收、農業資源利用效率、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8.3.3效果評價方法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農業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價。通過數據分析和實地調查,全面評估政策實施的效果。8.3.4政策調整與優化根據效果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和優化農業政策,提高政策實施的科學性、實用性和有效性,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第9章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9.1農業社會化服務概述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指以滿足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需求為導向,通過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為農業生產者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9.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包括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服務公司等,形成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政策體系。制定一系列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引導和鼓勵各類服務組織積極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3)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培訓、引進、選拔等方式,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4)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水平。9.3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與案例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多樣,以下列舉幾種典型模式及其案例:(1)主導型模式: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核心,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例如,我國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培訓、良種推廣、病蟲害防治等服務。(2)市場運作型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市場競爭,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高效運作。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為菜農提供種苗、技術指導、銷售等服務,實現了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3)合作互助型模式:農民合作社、農村專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