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期末核心考點復習提綱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環境
1、天體類型:①自然天體: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衛星、星際物質
2、等;②人造天體:太空中運行的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
3、判別天體的三個條件:①宇宙物質存在形式②位于地球大氣層之外③獨立個體,不是某一天體的一部
分。
3、天體系統級別:一共分為4級,(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可觀測宇宙。
可觀測宇宙是目前人類可知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注:可觀測宇宙于宇宙)
4、判別天體系統兩個條件: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二者缺一不可。
5、八大行星分類
分類(結構特征)運動特點
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太陽系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土星、天王星、海
王星。
第1頁共21頁
①光照穩定。太陽處于壯年.狀態穩定;
②地球有安全的宇宙環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的現象;太陽輻射能量來源是核聚變反應。
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①太陽能為地球提供光和熱,維持地表溫度;
②太陽能是地球上的水、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③為生產生活提供能量:化石燃料(煤、石油等);直接轉化成熱能、電能。
3、太陽分層及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分層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
(由里到外)
A光球黑子(溫度比周圍低),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11年
B色球日珥(噴射的氣體像弧狀)和耀斑(大而亮的斑塊)。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多與黑子活動相關)
C日冕日冕物質拋射(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現象)、太陽風(太陽大氣
釋放的高速帶電粒子流)
③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太陽
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④太陽活動的周期:11年
哈雷彗星運轉周期:76年
4、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擾動地球的磁場,產生磁爨現象;
②擾動地球的大氣層,產生極光現象(高緯度地區);
③對衛星導航、空間通信、電網、航空航天等人類活
動產生災害性影響。
(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④極端氣候增加,地球上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發。
5、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太陽大氣結構圖
第2頁共21頁
地勢高,空氣稀薄,透明度高,固體雜
地勢
質、水汽少,獲得的太陽輻射多
天氣晴朗,陰天少,日照時間長,到達
天氣
地面的太陽輻射多
大氣透大氣透明度好,塵埃雜質少,太陽輻射
明度強;反之,太陽輻射弱。
晝夜長晝越長,日照時間越長,獲得的太陽輻
短射量越多;反之,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
多年平均年太陽輻射總量(億焦耳/米2)
少。
【拓展】青藏高原成為高值中心
(1)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2)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3)晴天多,日照時
間長;(4)大氣中塵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達地面太陽輻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蜀犬吠日”原因:四川盆地空氣潮濕,天空多云;年太陽輻射量少;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間低,
四周群山環繞,中間平原的水汽不易散開。
1.3地球的歷史
1、地層是具有時間順序的層狀巖石,具有明顯的層理結構。
2、化石多存在于沉積巖中,越古老的地層含有越低級、越簡單生物的化石。生物進化的順序從低級
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
3、前寒武紀
(1)時間范圍:自地球誕生到距今5.41億年
(2)地理環境特征
地形:地球的大氣層、海洋和陸地慢慢形成。
動物:從冥古宙無生命演化到太古宙的原核生物父童ML,再到元古宙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礦產:該時期地層中含有大量的鐵、金、銀、銘等礦藏,是重要的成礦期。
4、古生代——遠古的生物時代
(1)時間范圍:距今5.41億年?2.52億年,分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2)地理環境特征。
地形;地殼運動劇烈,聯合古陸形成。
第3頁共21頁
動物:①早古生代時期海洋無脊椎動物(三葉蟲)發展。
②晚古生代脊椎動物(魚類)發展,從海洋向陸地發展,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
植物: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森林茂密。
礦產:地質史上重要的成煤時期。
古生代末期物種大滅絕(地球史上最大95%)。
5.中生代一爬行動物的時代
(1)時間范圍:距今2.52億年?6600萬年。
(2)地理環境特征。
地形:聯合古陸開始解體分離,發生飄移。
動物:爬行動物盛行,中后期一些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小型哺乳動物出現。(末期物種大滅絕)
植物:裸王植物繁盛
礦產:主要的成煤期。
6.新生代一“最近的生物時代”
(1)時間范圍:距今6600萬年至今
(2)地理環境特征。
地形:聯合古陸最終解體,造山運動盛行,各大陸板塊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現代海陸分布格局,地
殼運動劇烈。
植物: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積擴大。
動物:哺乳動物快速發展,第四紀出現了人類。
氣候:第四紀氣候出現數次冷暖交替變化,目前處于溫暖期。
【方法】記憶地質年代表(憨陶子,你十二,三豬餓,姑心死)
第4頁共21頁
1.4地球的圈層結構
波二面三層四圈
1、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上下顛簸)傳播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橫波(左
右推晃)傳播速度慢,只能通過固體一
2、在地下平均遜_處的莫霍界面,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明顯增加,
另一個地下約2900m處的古登堡界面,縱波突然王隆,橫波完全消
宏。(說明界面上下層的物質結構和狀態可能存在很大差異,所以
這兩個界面可作為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
3、地球圈層結構:
橫波在地幔中可以傳播,則可肯定地幔物質為固態,而在地核中不能傳播,則其物質可能為液態。
(1)內部圈層(由內到外):地核(內核+外核)、地幔、地殼。莫霍界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古登
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線。
①地殼位于莫霍界面(平均33Km處)以上,由堅硬巖石組成,厚薄不一,大陸地殼較厚.(39-41km),
最厚可達70km;海洋地殼較薄(5T1km)。
②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間,分為上
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
一般認為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
③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平均2900Km處)以下,分
為內核和外核。地核的外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核呈
固態。(橫波在地幔中可以傳播,則可肯定地幔物質
為固態,而在地核中不能傳播,則其物質可能為液
態。)
④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巖石圈主地殼)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大氣圈: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是氮(78%)和氧(21%),最厚大氣圈
水圈: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且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中生
物
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的總稱,由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水圈
圈
組成,唯一不占有獨自空間,是最活躍的圈層
號石圈
相互關系:地球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7
自然環境。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2.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第5頁共21頁
1、大氣由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組成。
2、干潔空氣:低層大氣中除去水汽和雜質以外的混合氣體。包括氧氣(2居)、氮氣(78%)、二氧化碳、
臭氧等。
3、氧氣和氮氣占干潔空氣體積分數的99%;
高
層
低
小
4、分類作用:大
‘
,
氣
①氧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
平
②氮是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元素。流
③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層
對
流
它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強.使氣溫升高,對地面有保溫作多
層
大
泉
水
汽
氣
大
塵
埃
度
密
④臭氧(為什么臭氧被稱為「地球生命保護傘”):
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還可殺菌治病。
⑤水汽:調節地面溫度和濕度。
5、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一凝結核(大氣中的雜質)
6、降雨的條件:凝結核(雜質)、水汽、低溫
7、大氣的垂直分層:大氣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劃分依據:溫度、運動狀況和密度)
8、對流層
(1)高度范圍:低緯1779km,中緯10-12km,高緯8-9km
(2)特點: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降低(成因: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該層上部冷,下部熱,
空氣對流運動顯著;近地面的水汽和雜質通過對流運動向上輸送,在上升的過程中隨氣溫的降低,容易成
云致雨;
(3)人類活動在對流層底部,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9、平流層
(D高度范圍:從對流層頂部至50-55km(平均12-50Km)
(2)主要特點: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該層中有臭氧層吸收太陽紫外線);
為什么適宜飛機航行原因:平流層的大氣上部熱下部冷,大氣穩定以平流運動為主;水汽和雜質含量少,
無云雨現象,能見度好,天氣晴朗適合航空飛行。
10、高層大氣
(1)高度范圍:從平流層頂以上到30000高空
(2)主要特點:大氣密度小,距地面遠,受引力小,具有吸收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
氣溫先降低后增加(自對流層頂部開始,由于沒有吸收紫外線的臭氧,氣溫會下降;隨后,由于大氣吸收
了更短波長的太陽紫外線,溫度持續上升,在300km的高空,溫度可達1000℃以上)
(3)流星燃燒:80——120km的高空
(4)電離層(80—500km高空)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短波通信有重大作用。
第6頁共21頁
2.2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
1、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
削弱作用爆被、反射、ftM)
2、太陽輻射(短波)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3、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通過大氣,大氣對太陽輻射削
弱得較少,大部分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地面受熱,產生地面輻
射,地面輻射絕大部分被大氣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
4、大氣保溫作用:大氣在增溫的同時產生大氣輻射,其中絕大部分以大氣逆輻射方式把熱量還給地面,對
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5、削弱/保溫作用越強的情況:大氣密度高(如多云)、溫室氣體多、空氣混濁(霧霾)等。
削弱/保溫作用越弱的情況:干旱(多晴朗天氣,云量少)、山地高原地區(空氣稀薄)等T晝夜溫差
大T對人類的影響:如新疆瓜果甜度高、藏袍|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等。
作用形式參與作用的大氣成分被削弱的光線作用特點
6、溫室氣體(如C02)大量排放對全球氣候變
吸*一、吸收強烈,
暖的影響?臭氧(平流層)紫外線
有僻性
HtiJ?水汽.一氧化硅(對流尿)留落
反射整
溫室氣體排放增多,所以大氣吸收地面輻各息需%被反射云層越厚,反
云層、塵埃
時能力部誓
地衣
射就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保溫作用也隨之增有選擇性可見光中晴朗的天空
空氣好、微小塵埃
波長較短的藍紫光呈蔚藍色
強,導致氣溫升高。
無選擇性各種陰天的天空
為什么初冬季節,農民常采用煙熏的方法來防較大顆粒的塵埃等
波長的太陽輻射呈灰白色
止農作物凍害?
濃煙可以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增加大氣逆輻射,起到保溫作用,提高地表溫度。
8、大氣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形式。大氣運動有垂直
運動和水平運動之分,大氣的垂直運動表現為氣流上升或氣流下沉,大氣的水平運動即是風。
9、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近地面冷熱不均T氣流的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T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
的氣壓差異T大氣的水平運動T形成高水平氣流總是從高壓流向低壓|
近地面空氣膨脹
低空熱力環流。如下圖所示:上升,在高空聚
積,空氣密
形成過程步驟:大,形成高
受熱
近
空
①冷熱不均(確定近地面兩地的地面
上升
氣.
脹
使
空氣
近
面
冷熱)鬻
形成
小
減
,
壓
第7頁共21頁
②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
③氣壓變化(確定低壓高壓)
④水平運動(高壓指向低壓)
注:①近地面氣壓性質和高空氣壓性質相反;
②水平氣流總是由高壓指向低壓;
③近地面的氣壓總是大于高空。
8、①氣溫與氣壓的關系: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近地面氣溫低,
空氣冷卻下沉,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
②風與氣壓的關系:水平方向上,風總是從高壓吹向低壓
③等壓面的凸凹與氣壓高低的關系:高凸低凹
9、常見的熱力環流
山谷風環流;海陸間環流;城市熱島效應
:海風的形成:門天陸地比
一1海洋靖*快,近地面陸地
UN氣樂抵廣*洋.風從海洋
:吹向防地
:K14的形或:夜晚陸腦比白天山坡升溫快、空”膨脹夜晚山城降溫快、空氣冷卻
:城市熱島的形成:山r城;熱島環海的形成:空氣
海洋降N快.近地at陸地上升.山谷的空氣沿山坡向下沉.下山坡入山谷.山,市居民生活、工業和交通
:氣壓育「海洋.風從陸地atU>:在市區上升,在郊區下
山頂樸充.影成谷風谷空氣被迫抬升,并從上面
:吹向海洋:LR釋放大fit的人為熱,:沉.近地面風由郊區吹
向山頂上空流去,名成山同:導致市區氣溫高廣郊區:向市區
山坡熱力性質變化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城市熱島效應
為什么“巴山夜雨漲秋池”(四川盆地夜雨多原因)?
四川多盆地,相對地勢較低,地勢低的地方氣溫高,空氣濕度也高。晚上,氣溫下降,山頂的冷空氣
下沉,將盆地上的濕熱空氣擠壓抬升,濕熱空氣在抬升過程中遇冷(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凝結成雨
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區多一些?試從熱力環流角度分析。
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交通工具釋放大量的廢熱,導致城市氣溫高于郊區,空氣受熱
上升,易成云致雨。
10、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11、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
12、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風向向右偏轉;在南半球,風向向左偏轉。(“南左北右”)
第8頁共21頁
患暴力作用景力作用分析風向13、各種受力分析(以北半球為例)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摩擦
工?力件川力方向與風向相反。
(京+氣田鼻
庾力)14、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大,反之則越小。
受彳力作用
風向二等限域風向的畫法(一切,二垂,三偏轉)
《水平氣樂好
+ft.U風#
度力?地轉位
乜左抵在扁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按要求畫出過該點且垂直于等壓線的虛線
向力)
K.力作用箭頭(由高壓指向低壓,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壓中心),表示水平氣壓
近風向。等出線
(水平氣JK悌
地怖一失用.n
0度力?城
風風而立.左施梯度力的方向。
向力?合擅
力)K.fiRA
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
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轉30°?45°角,畫出實線箭頭,即為經過該點的風向。如下圖所示(北半球):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水循環
1、水循環示意圖
2、水循環的類型有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陸地內循環。
3、水循環的環節有:蒸發(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三種類型都具有的環
節是:蒸發、降水。
4、三者循環類型最重要的循環方式是:海陸間循環,例
如長江流域的水循環。
5、循環水量最少的循環方式是:陸地內循環,例如塔里木河
等內陸河流域的水循環。
6、水循環的動力:太陽輻射與重力。
7、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①促進水體更新、維持水的動態平衡;②吸收、轉化、傳輸太陽輻射能;
③聯系海陸的主要紐帶;塑造地表形態;④影響氣候和生態。
8、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1)改變地表徑流(受人影響最大):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圍湖造田
(2)影響地下徑流:雨季對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
(3)影響局部地區大氣降水:人工降雨;
(4)影響蒸發:植樹造林、修建水庫可增加局部地區水汽供應量;
(5)影響下滲:城市鋪設滲水磚,城市多增加綠化帶,可增加下滲;城市路面硬化鋪設柏油路等,減少下
滲。
第9頁共21頁
(舉例說明)有利影響:
①修筑水庫:攔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徑流,水面面積擴大、地下水位提高,加大蒸發。
②跨流域調水:改變了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緩解水資源短缺,增加蒸發量。
③修梯田:削減地表徑流,增加下滲,蓄水保埔,加大蒸發。
④植樹造林:削減地表徑流,增加下滲,增加地下徑流,加大蒸發。
⑤砂田:削減地表徑流,增加下滲,抑制蒸發,蓄水保埔。
(7)不利影響:
①圍湖造田:減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減弱了湖泊水體對周圍地區氣候的調節
作用。
②城市化:下滲減少,地下徑流減少,蒸發減少,地表徑流增加。
【拓展】有利于下滲的因素
降水的歷時較長;降水的強度較小;地面坡度小,地形平緩;地表植被覆蓋良好;土質疏松。
3.2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一、海水的性質(溫度、鹽度、密度)
(一)溫度
1、全球海水溫度的變化規律:
(1)垂直分布規律:隨深度增加而遞減,表層水溫最高。1000m以上變化很大、以下變化幅度很小。
(2)水平分布規律:同一季節,由低緯到高緯遞減;同一海區,夏季水溫普遍高于冬季。
2、太陽輻射是海洋的主要熱量來源.海水蒸發消耗熱量,是海洋熱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4、影響海水溫度的因素:太陽輻射'海陸分布、大氣運動、海水運動等
5、海水溫度的影響:①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②影響海洋運輸;③影響大氣溫度及沿海
地區氣溫等。
(-)鹽度
1、全球海洋表層鹽度分布規律:
隨緯度呈現“雙峰”分布格局:副熱帶海域海水鹽度最高,由副熱海域向赤道和兩極,鹽度逐漸降低。
(課本P55圖3.16)
原因:副熱帶海域炎熱少雨,蒸發量大于降水量,
鹽度最高;赤道海域雖然溫度最高,蒸發強烈,但降
水豐沛,因此鹽度不是最高的;從副熱帶海域向兩極
10海域,海水溫度逐漸降低,鹽度也降低。
2、影響海水鹽度的因素:
(1)氣候(蒸發量與降水量):溫度越高,蒸發量
第10頁共21頁
越大,鹽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鹽度越低。
蒸發量>降水量,鹽度高;蒸發量〈降水量,鹽度低。
(2)入海徑流: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較低。
(3)海域的封閉程度:有些海域相對封閉,海水與外界水體交換少,鹽度較高。
(4)海水運動:同緯度,暖流增鹽,寒流減鹽。
(5)結冰與融冰:結冰時海水鹽度高,融冰時海水鹽度低。
3、海水鹽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海水曬鹽(2)海水制堿(3)養殖(4)海水淡化
4、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是紅海,原因是位于副熱帶海區,降水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兩岸是干燥的沙漠
地區,缺少陸地徑流注入;海域封閉,與周圍海水交換少。
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是波羅的海,原因是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弱,降水少,蒸發量小于降水量;四
周河流眾多,有大量淡水注入;海域封閉,與周圍海水交換少。
(三)密度
1、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溫度、鹽度和深度?D,其中與溫度關系最為密切。一般來說,溫度越高,
密度越低。
2、海水密度的分布規律:
(1)水平分布:表層海水密度隨緯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緯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2)垂直方向:①中低緯度海區:1000米以內海水密度基本均勻;1000米以下,隨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
②高緯度海區: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較小。
(3)特殊分布:有時隨深度增加,海水密度會突然變小,呈“海中斷崖”現象。
二、海水的運動
1、表層海水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包括: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的類型:常見的海浪(由風力形成)、海嘯(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滑坡)、風暴潮(強風)。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風速越大。
3、海浪的主要影響:
①沖浪運動;②捕撈、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動;③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動力;④巨大的能量可以發
電;⑤巨大的破壞力會毀壞沿海建筑,夷平村鎮。
4、潮汐的成因與月亮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有關。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冷,合稱潮
泡。潮汐一天兩次;大潮:農歷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現象最明顯;(小潮)初八和二十三。防護措施:工
程措施:建立防護堤;生物措施:建防護林。
5、潮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①潮間帶采集和繁殖;②沿海港口建設和航運;③潮汐發電;④觀潮旅游;⑤登陸作戰。
錢塘江大潮形成原因:天文大潮: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引潮力最大(天時);海陸輪廓:
第11頁共21頁
江口外寬內窄(喇叭形河口),漲潮時大量海水涌積,水位暴漲(地利);風勢:夏秋季節東南風盛行,
風向與潮水方向一致,潮借風威(風助);
民俗:八月十八為中國中秋節后,有
觀潮的習俗(人和)。
6、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
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做大規模的流
動。按照性質可以分為暖流和寒流。
(寒暖流的判斷方法,筆記)
判斷半球:根據溫度變化方向判斷南北半球。
判斷流向:洋流流向與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凸向即流向)。
判斷性質:結合溫度變化及流向判斷洋流的性質。
7、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5、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大陸沿岸氣候: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
②影響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的分布:漁場的形成
【原理】寒暖流交匯處形成漁場:寒暖流交匯的海域,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
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其他P同步練習51-52)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
場。
上升流漁場:表層海水被吹離海岸,底層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將底層大量的營養鹽類物質被帶
到表層,為浮游生物提供養分,浮游生物繁殖,魚類餌料豐富,吸引魚群聚集,利于漁場形成。(秘
魯漁場)
③影響海洋航行:海輪順洋流航行可節約燃料,加快航行速度;洋流從極地地區挾帶冰山向較低緯
度漂移,給海上航運造成威脅;寒暖流交匯處和寒流影響海域多海霧,不利于航行。
④影響海洋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了凈化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范圍。
第四章地貌
4.1常見的地貌類型
1、常見地貌類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風沙地貌、海岸地貌
2、喀斯特地貌:巖石主要成分: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
形成條件:巖石(可溶性巖石)、氣候(溫暖濕潤)
3、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區:云貴高原(廣西、貴州、云南)
4、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溝、洼地、峰叢、峰林、孤峰、殘丘等。洼地是廣西、貴州地區的重要農耕
區,被叫做壩子。
5、地下喀斯特以溶洞為主。向下發育有石鐘乳、石幔、石簾。向上發育是五筍。石鐘乳和石筍連接起來形
成石柱。
第12頁共21頁
6、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經山區形成“V”形河谷(上游)。
②進入平原地區河谷呈寬而淺的槽形;河谷兩岸發育沖積平原,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大量堆積而成的,沖積
平原多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地勢平緩地區,河道多呈“S”形,即河曲;洪水泛濫時,常形成牛輾湖。
牛輾湖形成:流經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河岸限制少,河水以側蝕為主,隨著時間推移,河床彎曲,形成
曲流。當洪水來臨時裁彎取直,形成牛聊湖。
③河流入海或入湖處,泥沙淤積,多發育三角洲(下游)。
7、河流凸岸堆積、凹岸侵蝕。
影響: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地形平坦,利于聚落建設和農業生產,水淺不宜建碼頭;凹岸水流速度
快,侵蝕作用強烈,水深較深,適合修筑碼頭。
類型位置成因持征
地形變緩,流速
河流自山地流至
沖積扇劇城.所挾帶物
山]8溝谷出口處扇頂地勢直,顆粒祖,雄
質堆積而成
積厚;扇緣地勢低,顆粒
干旱、半干旱地
水流分散,流速細,堆積薄
洪積崩區暫時性河流在
降低,泥沙堆積
山谷出口處
沖積平
河流中卜游地區流速降低,混沙
房或沙地勢低平地形開闊
或流經盆地時堆積
洲
地勢低平,海水地勢低平.易發生洪澇
三角洲河流入海n璃托,流速降災害;心灘和江心洲使
低,泥沙堆積河流發生分叉
為什么人們常選擇河流階地作為居住和耕作的場所?:a位于河流上游,坡::上處河段坡博相:處河段地勢平?緩.水
:度較大主流動能大,:的變緩,水流速:;流緩慢,河流下切侵
:性作用弱,以沉積作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便于耕作;③距水源近,便于取喘然鱉器圖渡行所降低,配:被王:五餐研’水
:需滬黜鬻;:流下切侵蝕作用:河瓶卜游.水山大。因
:卷氏?篇第:相對減就加JJ:而該處河谷淺而也
和排水;'V了型。這樣的河,:':。河段為曲海,網岸受
:段常形成河流峽谷)Til:海水第蝕,凸片則發
④地勢較高,不易形成洪災,便于居住。[如長江:蛛等J[河谷變淺增寬::/irjffffl
'一飛「
為什么青藏高原地區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帶,而南疆地
區的村鎮大多分布在河流沖積扇上?
青藏高原河谷地帶氣候溫暖,水源充足;南疆地區氣月巖瓜候
口泥沙淤機
干旱,而河流沖積扇地區水源豐富、地勢平坦。
:(1)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條杵:
為什么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城市眾多?:好的泥沙來源。:
:②海洋的侵蝕搬運能力:
長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較弱,河流攜帶的泥沙:地
:不便被波浪和洋流帶走二
:③河口外海淺區地勢平:
勢平坦,水陸交通便利,因此城市眾多,人口多。:煩.水深較淺。:
%工話祝研洞喉百國就::,)河口洲洲的形成:
8、風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區。我國主要分布在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模具維修技師知識技能資格知識考試題與答案
- 裝修市場專員培訓
- 生產管理知識培訓
- 資產采購管理培訓課件
- 紅旗車駕駛員培訓:從盛夏酷熱到金秋豐收的旅程
- 售后服務顧問培訓體系構建
- 制定個人稅務籌劃的發展目標計劃
- 運輸合同終止協議范本
- 軟件市場營銷合同協議
- 活動賽事協議書
- 《零售促銷策略》課件
- 美甲店工作分工合同協議
- 天一大聯考2024-2025學年(下)高三第二次四省聯考★物理+答案
- 2025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招聘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玉盤二部合唱簡譜
- 【MOOC】救護與救援-福建農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學生社區實習評語
- 學習效果評價表
- 施工現場派工單
- 大型飛機高級人才培養班
-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比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