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江蘇省常州市高三上學期期初質量檢查語文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屆江蘇省常州市高三上學期期初質量檢查語文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屆江蘇省常州市高三上學期期初質量檢查語文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屆江蘇省常州市高三上學期期初質量檢查語文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屆江蘇省常州市高三上學期期初質量檢查語文試卷附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屆江蘇省常州市高三語文上學期期初質量檢查試卷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談到地理分布,如果我們承認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由于氣候及地理的變化,以及由于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發生過從某一地區向另一地區的大規模遷移;那么根據遺傳變異學說,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許多有關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實。為什么生物在整個地質地理、時空分布上呈現著明顯的平行現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譜系相連接,并且其變異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塊大陸上,在極為不同的條件下,在炎熱和寒冷的環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與沼澤,每一大綱中的大多數生物是有明顯聯系的。這使每一個旅游者都會感到驚奇,但對我們來說,所有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們是同一祖先和早期遷入者的后代。根據前述遷徙理論,加之在多數情況下的生物變異,我們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為什么在最遙遠的山區,在南北溫帶中會有少數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許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時也容易理解,為什么雖然有整個熱帶海洋的間隔,南北溫帶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極為相似。雖然兩個地區具有適于同一物種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條件,但如果兩個地區長期隔離的話,它們之間的生物存在極大的差異,人們也就不必為怪了,因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是一切關系中最重要的。而且,在這兩個地區,在不同的階段內,從其他地區或者這兩個地區之間彼此接受的遷移來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這兩個地區中生物變異的過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根據這種遷徙的觀點,以及隨之而來的生物變異,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海島上僅有極少量的物種棲息著,而其中的許多還是特殊的地方性類型。我們清楚地看到為什么那些不能橫渡廣闊大洋的動物類群,如蛙類和陸棲哺乳類,沒有在海島上居住;另一方面,為什么那些能夠飛越海洋的動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類型卻在遠離任何陸地的海島上被發現。海島上有特殊類型的蝙蝠存在,但卻沒有發現任何陸生哺乳動物的事實也是特創論根本無法解釋的。按照遺傳變異學說,在任何兩個地區若存在著親緣關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種的話,就暗示著相同的祖先類型曾經居住在這兩個地區。并且無論在什么地方,若有親緣關系密切的物種棲息在兩個地區,我們必然還會在那里發現這兩個地區所共有的物種;無論在什么地方,若有許多親緣關系密切的特征性物種出現的話,那么屬于同一類群的一些可疑類型和變種也同樣會在那里出現。各個地區的生物,必然與其最鄰近的遷徙源區的生物有關,這是一個極為一般性的法則。我們可以看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胡安·斐爾南德斯群島以及其他美洲島嶼上的動植物均與其相鄰近的美洲大陸的動植物有著驚人的聯系。同樣的佛得角群島及其他非洲島嶼上的生物與非洲大陸上的生物間也存在著這種聯系。必須承認靠特創論無法對這些事實作出解釋。(選自達爾文《自然選擇的證明》)材料二導致達爾文推遲發表的原因非常復雜,不能作簡單的解釋,但是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恐懼的負面作用與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樣重要。然而,達爾文恐懼什么呢?他得出進化論的觀點時才29歲,那時他在專業上還沒有地位,不可能通過宣揚他所不能證明的一種異端學說來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業。然而他的異端學說是什么呢?信奉進化本身就是一個明確的答案,但這還不是問題的主要部分。達爾文早年有關“遞變”的筆記中可能含有問題的答案,這些筆記中包含了他所贊同但卻害怕發表的一些觀點,即哲學上的唯物主義。這遠比進化本身更要異端,沒有哪種觀點比認為心靈只不過是大腦的產物,更能動搖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傳統了。達爾文確實進行了一場溫和的革命。不僅在于他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還在于他故意避開公眾對他理論中哲學含義的注意。他在1880年寫道:“我認為直接反對基督教和有神論,對公眾不會有什么影響;而伴隨科學的進步逐漸啟迪人類的理解力,會更好地促進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寫有關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僅僅局限于科學之內。”然而他的工作內涵與傳統的西方思想確是極大的斷裂,我們很難將其納入這種傳統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對達爾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達爾文的唯物論,而且他還熱衷于認為生命物質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認對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識都應該堅持。我們難道因為自然中的和諧不是設計的就會降低對自然美的贊賞嗎?難道因為有數百億神經元在我們的顱骨里,我們心靈的潛力就激發不了敬畏嗎?(摘編自斯蒂芬·杰·古爾德《自達爾文以來》)下列關于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遠古時代受到氣候及地理變化等方面的影響,生物會從某一地區向另一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遷徙。B.在同一塊大陸上,在極為不同的條件下,每一大綱中的生物都是有明顯聯系的,因為它們是同一祖先和早期遷入者的后代。C.達爾文等了21年才發表自己的理論,主要原因是理論還需要匯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證明。D.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實際上就是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而這一點會動搖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傳統。2.下列對材料中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任何遠離陸地的海島上都能夠發現蝙蝠的存在,因為它能夠飛越海洋。B.如果在任何兩個地區發現了親緣關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種,那就說明它們有相同的祖先。C.材料二中說“疑惑和知識都應該堅持”,這里的“疑惑”指懷疑和批判精神;“知識”指科學知識。作者認為,既要運用科學知識,又要堅持批判精神,勇于創新。D.達爾文發現進化論時才29歲,那時他還沒有專業地位,擔心他自己不能證明進化論,從而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業。3.下列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A.在最遙遠的山區,在南北溫帶中會有少數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許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B.有整個熱帶海洋的間隔,南北溫帶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極為相似。C.在加拉帕戈斯群島、胡安·斐爾南德斯群島以及其他美洲島嶼上的動植物均與其相鄰近的美洲大陸的動植物有著驚人的聯系。D.人類或者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通過上帝來創造的。一旦制造出來,便會亙古不變。4.材料二中說“達爾文確實進行了一場溫和的革命”。他的“溫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4分)5.材料一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舊院付秀瑩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舊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為什么叫舊院呢?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想過。當然,也許某一天,我想了,可是沒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問了大人,但一定是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我歪著頭,發了一會呆,很快就忘記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樹,掏螞蟻窩,粘知了,逮喇叭蟲。這些,是我童年歲月里的好光陰,明亮而跳躍。我忘不了。舊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東頭。院子里有一棵棗樹,很老了,巨大的樹冠幾乎覆蓋了半個房頂。春天,棗花開了,黃綠的一樹,很繁華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實,在茂密的枝葉間,藏也藏不住。我們這些小孩子,簡直饞得很,吮著指頭,仰著臉,眼巴巴地看著表哥攀上樹枝、摘了棗子往下扔。我們大叫著,追著滿院子亂跑的棗子,笑。每年秋天,姥姥總要做醉棗,裝在陶罐里,拿黃泥把口封嚴。過年的時候,這是我們最愛的零嘴了。姥姥是一個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輕的時候,大概也是個美人。端莊的五官,神態安詳,眼睛深處純凈、清澈,也有飽經世事的滄桑。頭發向后面攏去,在腦后梳成光滑的髻。在我的記憶里,似乎,她一直就是這種發式。姥姥一生,共生養了九個女兒,其中有三個天折了,留下六個女兒。我的母親,是老二。誰會相信呢,姥姥這樣一個人,竟然會嫁給姥爺。并且,一生為他吃苦。說起來,姥爺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鄉間,也算是大戶人家。后來,到了姥爺的父親這一輩,就敗落了。姥爺的母親,我不大記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她是一個刁鉆的婆婆,專門同兒媳婦過不去。姥爺是家里的獨子,幼年喪父。寡母把獨子視為己命,視為自己一世艱辛的見證。兒子是她的私有物,誰都不允許分享,即便是兒媳婦也不行。堅忍強勢的母親,往往有軟弱溫綿的兒子。在姥爺身上,有一種典型的紈绔氣質。當然,我不是說姥爺是吃喝嫖賭的紈绔子弟——以當時的家境,也當不起這個字眼了。我是說,姥爺身上有一種氣質,怎么說,閑散,落拓,樂天,也懦弱,卻是溫良的。在他母親面前,他永遠是諾諾的。對姥姥,他卻有一種近乎驕橫的依賴。里里外外,全憑了姥姥的獨力支撐。姥爺則從旁冷眼看著,袖著手,偶爾從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花生,嘎巴嘎巴嚼著,悠閑自在。姥姥日夜辛勞,帶著六個女兒,不,是五個———大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養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給了一位軍人,膝下荒涼,就把我大姨要了過去做女兒。姨姥姥家境殷實,把大姨當作掌上明珠疼愛。雖如此,后來,大姨成人之后,始終對這件事耿耿于懷。甚至,有一回,她來看望姥姥,言語間爭執起來,大姨說:“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歡我,那么多姊妹,單單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時氣結,哭了。她從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兒會這樣指責自己。當然,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時候,我已經在很遠的城里讀書了。寒假回來,少不得要到舊院看姥姥。我和幾個姨們說話,講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驚訝地抬起頭,看著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釋然了。孩子們在笑,她張開沒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們都以姥姥的名義聚到舊院,可是,我們卻把姥姥忽略了。我們明知道姥姥耳背,她聽不見,我們卻還是照常說笑。下午的陽光照過來,溫暖,悠長,讓人昏昏欲睡。無數的飛塵在光線里活潑地游動著。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著我們。我們這些兒孫,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棄一時口舌之快,走過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樹般的手、她蒼老的臉、她的白發,俯在她的耳邊,說一句她能夠聽清的話。我們把年邁的姥姥,排除在外了。多年以后,我從北京回到村子,回到舊院,姥姥是越發蒼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實則是上門女婿五姨夫),早已離開了舊院,他們到新房安居了。舊院,在兒時的記憶里,寬闊,軒敞,青磚瓦房,有一種說不出的氣派。可是,如今,在周圍樓房的映襯下,它卻顯得那么矮小、狹仄。這是當年那個舊院嗎?在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歲月,我的姨們以及盛開的青春。我父親和母親,我舅和五姨,這兩對年輕人,攜著手,在舊院走過了他們的苦樂年華。當然,還有我的姥姥姥爺,他們一生的艱辛、困頓、微茫的喜悅、漫無邊際的傷悲,都在這里了。那棵棗樹還在。據說,有好幾回,我舅要刨掉它,因為它遮住了半間房子,糧食都不好曬。但都被姥姥勸阻了。棗樹更茂盛了,開花的時候,如霞,繁華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飛來飛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孫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著他,這是誰家的孩子?秋天,棗子掛了一樹,風一吹,熟透的棗子落下來,啪嗒一聲悶響,倒把昏睡的老貓嚇了一跳。醉棗,姥姥早已不做了。那個壇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這么多年,走了這么多的路,我卻再沒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棗了。香醇,甘甜,那真是舊院的醉棗才有的味道。而今,都遠去了,再也尋覓不到了。(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開頭“很快就忘記了”與“我忘不了”兩者不矛盾,這是不同年齡的“我”對舊院的真切感受。B.因為姥姥與姨姥姥姊妹情深,加之姥爺家庭的敗落,姥姥就將大姨寄養在姨姥姥家,這讓大姨心懷不滿。C.文章中“老樹般的手”“蒼老的臉”表現了姥姥飽經滄桑的一生,又表達了“我”對她依戀難忘的深情。D.文章不僅寫了姥姥,也寫了生活在舊院的親人們的苦樂年華,這豐富了舊院所承載的意義與內涵。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的敘述是從“我的回憶”展開的,敘寫了“我”關于舊院的記憶,展現了獨特、細膩的人生體驗。B.文章用較多篇幅寫姥爺的家世和性情,襯托出姥姥一生的堅強與能干,飽含著“我”對姥姥的同情和敬佩。C.全文沒有用一個完整的故事貫穿始終,而是以散點輕描的方式,寫了舊院中人物的遭際及時光的流變。D.文中通過舊院抒發“我”的情感,如今舊院矮小、狹仄,表達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懷抱新的希望。8.本文有兩處寫到“棗樹”及其相關內容,請分析這兩處敘寫中所包含的豐富意蘊。(4分)9.付秀瑩在一次采訪中談道:“鄉村,是我們的故園,它有著自帶的詩性。”本文突出體現了付秀瑩作品的“詩性美”,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盜跖不亂。如此,則白黑分矣。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而莫懷余力于心莫負兼官之責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爭。爭訟止,技長立,則強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節選自《韓非子·用人》,有刪改)材料二:閏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上曰:“徵、珪盡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諫,我不從,我與之言輒不應,何也?”魏徵對曰:“臣以事為不可,故諫;若陛下不從而臣應之,則事遂施行,故不敢應。”上曰:“且應而復諫,庸何傷!”對曰:“昔舜戒群臣:‘爾無面從,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應陛下,乃面從也,豈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舉止疏慢,我視之更覺嫵媚,正為此耳!”上問魏徵曰:“群臣上書可采,及召對多失次,何也?”對曰:“臣觀百司奏事,常數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況諫者拂意觸忌,非陛下借之辭色,豈敢盡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辭色愈溫。十二月,癸丑,帝與侍臣論安危之本。中書令溫彥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貞觀初,則善矣。”帝曰:“朕比來怠于為政乎?”魏徵曰:“貞觀之初,陛下志在節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諫者頗有忤旨,此其所以異耳。”帝拊掌大笑曰:“誠有是事。”上謂侍臣曰:“朕比來決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輩以為事小,不復執奏。夫事無不由小以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公輩常宜為朕思煬帝之亡,朕常為公輩念關龍逢①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上謂魏徵曰:“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對曰:“然。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備不可用也。”(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十》,有刪改)[注]①關龍逢:夏桀之臣,桀荒淫無道,遂進諫,桀囚而殺之。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人臣A皆宜B其能C勝D其官E而莫懷F余力G于心H莫負I兼官之責J于君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乙卯,文中以干支來紀日,與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中“乙卯”用法不同。B.何傷,意為妨礙什么,“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中“何之”表示到哪里去,兩者結構相同。C.造次,意為輕率、隨便,與《紅樓夢》中“寶玉自知說得造次了”中“造次”意思不同。D.“小人競進矣”與“萬類霜天競自由”、“念往昔,繁華競逐”三句中的“競”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韓非認為明君使臣下的職事不擾、職責分明,能夠各展所長、各立其功,那么就不會使臣下爭斗角力、互相傷害,從而達到治世的最高境界。B.太宗在丹霄殿大宴近臣時提到魏徵每次進諫時,太宗如果不聽從,魏徵就不應答,魏徵認為臣子不可以當面順從,背后卻說另一套。C.在討論國家安危根本所在時,群臣怕忤旨不敢行諫,唯獨魏徵直言相諫,指出太宗在貞觀初能躬行節儉,近來卻漸漸開始大興土木。D.太宗希望臣下不要因為事情小就不再啟奏,隋煬帝滅亡的教訓、關龍逄死諫的忠誠無畏都應彼此念及,這樣君臣才能相互保全。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治國之臣,效功于國以履位,見能于官以受職。(4分)(2)況諫者拂意觸忌,非陛下借之辭色,豈敢盡其情哉!(4分)14.選官用人是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問題,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韓非、唐太宗與魏徵三者在選官用人方面不同的觀點。(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相應題目。贈別許渾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續輪蹄似水流。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蘇秦六印歸何日,潘岳雙毛①去值秋。莫怪分襟銜淚語,十年耕釣憶滄洲②。[注]①雙毛,指頭發黑白二色相雜。②滄洲,濱水的地方,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聯中用“輪蹄”指代眼前如川流不息迎來送往的車馬。B.頷聯的表現手法,與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弦”相似。C.從頸聯可知,這首詩的贈別對象是將要投身仕途的友人。D.全詩以回憶與友人耕釣的美好時光作結,顯得灑脫自然。16.這首詩的頸聯包含多重意蘊,請簡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人都非常關注學習。孔子通過“,”(《論語·學而》)提出了“好學”的表現。(2)作文課上,房老師使用《屈原列傳》中“,”兩句話,引導學生描寫尋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舉淺近事例來傳達深遠意蘊。(3)《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對唐太宗提出了要善于用人和納諫的策略“,”,為“貞觀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課內文言文基礎知識。(20分)1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每空1分)(1)金就礪則利()(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文勝質則史()(4)雖覆一簣()(5)天下歸仁焉()(6)小子何莫學夫《詩》()(7)金石可鏤()(8)《國風》好色而不淫()(9)靡不畢見()(10)莫不殷憂而道著()(11)雖董之以嚴刑()(12)仁者播其惠()(13)江海下百川()(14)請問其目()(15)吾嘗跂而望矣()(16)猶離憂也()(17)其文約,其辭微()(18)人君當神器之重()(19)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20)永保無疆之休()四、寫作(60分)1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小時候人們喜歡發問,長大后往往看重結論。對此,有人感到擔憂,有人覺得正常。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初質量檢查高三年級語文試卷答案1.D【解析】A.“在遠古時代受到氣候及地理變化等方面的影響,生物會從某一地區向另一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遷徙”錯。材料一第一段“如果我們承認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由于氣候及地理的變化,以及由于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發生過從某一地區向另一地區的大規模遷移”,據此看出,原文是“如果我們承認”,因此生物大規模遷徙只是作者假設存在的一個事例;B.“每一大綱中的生物都是有明顯聯系的”錯。材料一第一段“在同一塊大陸上,在極為不同的條件下,在炎熱和寒冷的環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與沼澤,每一大綱中的大多數生物是有明顯聯系的”,據此看出,原文“大多數生物是有明顯聯系的”,而不是全部;C.“達爾文等了21年才發表自己的理論,主要原因是‘理論還需要匯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證明’”錯。材料二第一段“導致達爾文推遲發表的原因非常復雜,不能作簡單的解釋,但是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恐懼的負面作用與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樣重要···”,據此看出文中說“導致達爾文推遲發表的原因非常復雜,不能作簡單的解釋”。2.C【解析】A.“在任何遠離陸地的海島上都能夠發現蝙蝠的存在,因為它能夠飛越海洋”錯。材料一第二段“為什么那些能夠飛越海洋的動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類型卻在遠離任何陸地的海島上被發現”,據此看出是“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類型”“遠離任何陸地的海島”;B.“那就說明它們有相同的祖先”錯,材料一第三段“按照遺傳變異學說,在任何兩個地區若存在著親緣關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種的話,就暗示著相同的祖先類型曾經居住在這兩個地區”,據此看出原文是“就暗示著相同的祖先類型曾經居住在這兩個地區”,不是“那就說明它們有相同的祖先”。D.“擔心他自己不能證明進化論,從而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業”錯。材料二第一段“他得出進化論的觀點時才29歲,那時他在專業上還沒有地位,不可能通過宣揚他所不能證明的一種異端學說來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業”,據此看出是說不可能通過宣揚他所不能證明的一種異端學說來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業。3.D【解析】材料一第一段“那么根據遺傳變異學說,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許多有關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實。為什么生物在整個地質地理、時空分布上呈現著明顯的平行現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譜系相連接,并且其變異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塊大陸上,在極為不同的條件下,在炎熱和寒冷的環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與沼澤,每一大綱中的大多數生物是有明顯聯系的”,據此看出觀點是闡述生物的遺傳變異學說。A.符合生物的遺傳變異學說。B.符合生物的遺傳變異學說。C.符合生物的遺傳變異學說。D.“人類或者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通過上帝來創造的。一旦制造出來,便會亙古不變”,根據原文“海島上有特殊類型的蝙蝠存在,但卻沒有發現任何陸生哺乳動物的事實也是特創論根本無法解釋的”“必須承認,靠特創論無法對這些事實作出解釋”,可推斷是特創論的觀點。4.①達爾文故意拖延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他認為當時發表的時機還不成熟;②達爾文有意避開公眾對他理論中唯物觀的注意,而在當時這是比進化論本身更加異端的思想;③達爾文從來不寫有關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嚴格局限在科學研究的框架內。5.①論證思路清晰。首先論述遺傳變異學說,能解釋地理分布的重要事實;然后論述遷徙理論可以解釋海島的物種;最后闡述遺傳變異學說,能解釋各地區的生物之間存在的相似性。②運用了舉例論證(事實論證)方法和因果論證方法。例如“在南北溫帶中會有少數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許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大量的“為什么”分析原因,形成因果論證。③論證語言表達嚴密,邏輯性強。闡述中多用限制性的修飾語,力求論述準確嚴密。例如“每一大綱中的大多數生物是有明顯聯系的”“但如果兩個地區長期隔離的話,它們之間的生物存在極大的差異”等。(每點2分)6.B7.D8.①第一次敘寫中棗樹茂密繁華,果實累累,表現了家人當時的天倫之樂(或幸福、快樂等亦可)(1分),抒發了“我”對童年舊院美好生活的無限回憶(或懷念等亦可)。(1分)②第二次敘寫中棗樹依然茂盛,開花結果,但家人對棗樹的態度已經不同了,生活、人情已發生變化,(1分)抒發了“我”對童年遠去的哀傷和感慨(或失落、感傷等亦可)。(1分)9.①語言的詩性美。文中的語言清新優美,如對舊院棗樹的描寫、對姥姥等親人的情感抒發,文筆細膩,語言優美,是詩化的語言。②意境的詩性美。文章寫舊院的各種風物,如描寫棗樹、陽光等環境,敘寫瑣碎的日常生活,構造出寧靜又美好的詩的意境。③情感(主旨)的詩性美。在回憶中有快樂與傷感,有對時光流變與世事滄桑的感嘆,表達了豐厚深沉的情感,表現了留戀家鄉、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愫,極富感染力。④題材的詩性美。鄉村、故鄉都是詩歌的傳統取材,本文取材于鄉村生活,有著自帶的詩性美。(答對一點2分,無視“分析”不做闡述得1分,答滿三點6分)10.CEН11.C12.C13.(1)太平國家的臣子,為國立功才獲得官位,在官位上表現出才能才得到職務。(2)況且行諫的人違背圣上的旨意、觸犯圣上的忌諱,如果不是陛下言辭臉色和悅,怎么敢盡情陳述意見(或全部表達意愿)呢?(“拂意觸忌”1分;“借之辭色”1分;“盡其情”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韓非認為選官用人應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做到賞罰分明(依“法”用人);②太宗認為選官擇人應親賢臣遠小人(任人唯賢);③魏徵則認為亂世主要看才能,治世則須才德兼備(因勢而變)。(每點1分)【參考譯文】材料一:聽說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夠少用氣力而建立功業;順應人情,就能夠少用刑罰而推行法令;賞罰分明,伯夷、盜跖就不會混淆。這樣一來,黑白就分明了。太平國家的臣子,為國立功來履行職責,在官位上展現才能來接受職務。做臣子的都能發揮他們的才能,勝任他們的官職,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對君主負有兼職的責任。明君使職事不相干擾,所以不會發生爭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職,所以各自都有擅長的技能;使人們不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會發生爭斗。爭吵平息了,擅長的技能表現出來了,強弱之間就不會爭勝,如同冰炭不在同一個器皿中一樣,天下沒有人會相互傷害,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材料二:閏月,乙卯,太宗在丹霄殿大宴親近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