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2024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歷史含答案解析_第1頁
湖北省武漢市2024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歷史含答案解析_第2頁
湖北省武漢市2024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歷史含答案解析_第3頁
湖北省武漢市2024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歷史含答案解析_第4頁
湖北省武漢市2024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歷史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武漢市2024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歷史試卷2024.4.25本試題卷共8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戰國中晚期的竹簡,其中《治邦之道》篇系統討論了治國理政問題:“今夫揄(通“逾”)人于其勝,不可不慎,非一人是為,萬民是為。舉而度以可士,興;舉而不度以可士,崩。故興善人,必熟聞其行,焉觀其貌,焉聽其辭。”材料主張治國理政應該()A民貴君輕 B.舉賢用能 C.道法自然 D.隆禮重法2.西漢成就最大的三位辭賦家——司馬相如、揚雄、王褒均為蜀人。如表是他們關于蜀地的描述,這反映出西漢()描述出處關沫若,微群舸,鏤靈山,梁孫原。(在沫水、若水設關口,在群舸劃疆界,鑿通靈關道,在孫源河架橋)司馬相如《難蜀父老》雕鏤鈿器,百伎千工,東西鱗集,南北并湊,馳逐相逢,周流往來,方轅齊轂。揚雄<.蜀都賦》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于小市……牽伏販鵝,武陽買茶……易牛羊。王褒(僮約》A.社會經濟的發展 B.休養生息的推行 C.重農抑商的松弛 D.絲綢之路的暢通3.據《唐六典》記載,唐開元年間“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遞送官文、烽火通訊、接送官吏、運輸物資等職責,并設館驛使監察全國驛站。驛站及館驛使的設置,反映了這一時期唐朝()A.強化專制統治 B.預防內部叛亂 C.重視地方治理 D.建立監察體系4.顏真卿楷書因迥異于晉唐楷書傳統而遭到非議,李煜即有“有楷法而無佳處”“得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魯”的批評;而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寫道:“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對顏真卿楷書不同的評價體現了()A.社會環境的變遷 B.傳統史觀的影響 C.書法藝術的提高 D.多重史料的應用5.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開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倉(以民間力量為主興辦的備荒救濟的倉儲)。改土歸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負責經管云南威遠廳19處社倉的土千總、土把總及頭人等,最大程度地將社倉鋪展下去。此項措施()A.奠定了現代國家版圖的基礎 B.構建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C.實現了邊疆內地一體化治理 D.有利于國家認同意識的形成6.1861年漢口開埠后,商貿發展速度加快。兩湖茶商在與外商交易時,因不通外國語言文字依賴“子占”(即洋行買辦),以至于商情隔閡。張之洞督鄂時期,倡辦商科學堂,派遣人員出洋學習商學或考察學務和商業,開辦《湖北商務報》,購買、翻譯和儲備西方商學書籍等。這些舉措有利于()A.啟蒙民眾思想 B.推動中西交流 C.踐行實業救國 D.緩和社會矛盾7.如表是“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度”統計表,此表可用于研究()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度(張玉法《外人與辛亥革命》)國籍美法德俄日英直接參加者2200751協助4400227同情1512392不詳0500104總計7161214614A.民族危機的加深 B.西方列強在華的關系C.瓜分中國的狂潮 D.辛亥革命的世界影響8.《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外宣言》明確提出共和國的性質是“工農兵以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政權”,以“聯合全世界被壓迫的民眾起來推翻世界帝國主義的統治”為目的,確定與蘇聯結成鞏固聯盟,提出“徹底的民族自決”“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獨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該宣言()A.是俄國道路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典范 B.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歷史經驗C.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 D.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封鎖9.抗戰初期,陜甘寧邊區流通法幣。皖南事變發生后,邊區決定發行“陜甘寧邊區幣”,強調“務須用政府法令,保證邊區內部完全行使邊幣,不準行使法幣。邊區銀行的紙幣,是用政府的法令保證其行使,邊區內一切交易價格,均須以邊幣為標準,社會上一切支付手續,均須以邊幣為工具,否則,即系違法之舉”。邊幣的發行旨在()A.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保障抗日戰爭的物質需求C.提高邊區人民生活水平 D.建立自主的邊區經濟體系10.長期以來,為了減輕飛沙和粉塵危害,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只有8—10個洞窟輪番對游人開放。2016年4月“數字敦煌”上線,游客移動鼠標就可以看到他想參觀的每一個洞窟,大大減少了對文物不可逆轉的傷害。這說明,文物的保護應()A.維護文化的多樣性 B.適應時代的現代性C.確保遺產的完整性 D.還原歷史的真實性11.如圖,某位學者收集了如下資料,他研究的歷史主題是()《荷馬史詩》中,土地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富有的最顯著的標志。梭倫改革給雅典公民劃分等級時,所依據的標準是土地收入的多寡;公民不事生產,每個公民有一塊份地,如果失去份地,他將喪失公民權。柏拉圖構建的理想國家中,各種職業齊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中,以農民公民組成的國家最好。A.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B.區域文化的多元并存C.羅馬帝國的軍事擴展 D.農耕文明的自給自足12.《熙德之歌》問世于中世紀,對以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紳士風度為主體騎士精神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堂吉訶德》問世于文藝復興時期,卻蘊含了對騎士精神的諷刺。上述變化根源于()A.市民文學的發展 B.世俗王權的衰落 C.資本主義的萌芽 D.科學革命的興起13.如表反映了一戰前巴爾干地區出現的兩次區域沖突。據此可知當時()時間進程第一次巴爾干戰爭1912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同盟,自稱巴爾干同盟,既反對奧斯曼帝國又針對奧匈帝國,并趁奧斯曼帝國力量衰弱對它開戰。第二次巴爾干戰爭1913年巴爾干同盟爆發內訌,以塞爾維亞、希臘、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為一方,以保加利亞為另一方,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奧斯曼帝國站在塞爾維亞一邊,奧匈帝國支持保加利亞。A.世界大戰醞釀 B.軍事集團對峙 C.民族主義興起 D.殖民體系瓦解14.在斯大林的設想中,蘇聯通過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壓縮輕工業的產能及壓低出廠價格等方式降低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支出的比例,從而形成居民的“強制儲蓄”。蘇聯的這種儲蓄管理辦法()A.推動了農業集體化的發展 B.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C.積累了重工業所需的資金 D.調整了國民經濟的結構15.20世紀60年代,“全球南方”概念開始出現。21世紀以來,一些西方國家急于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戴上“發達國家”的帽子,出現了拋棄“發展中國家”概念的聲音。與之相對,“全球南方”概念則在國際社會再度流行起來。在2023年金磚國家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上,中國指出,獨立自主是“全球南方”的政治底色,發展振興是“全球南方”的歷史使命。材料表明()A.國際秩序加速變革 B.世界科技革命持續進行C.區域集團不斷增加 D.各國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龍圖像的演進】材料一龍圖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經過了以下演進歷程(如下表)——整理自汪田明《中國龍的圖像研究》等材料二清末龍圖像平民化越來越明顯,龍的貴賤等級意義漸失,越來越濃厚的吉祥意蘊長存,更多地體現出生活化的氣息,表達一種美好的愿望,有“龍鳳呈祥”“趨吉避兇”“飛黃騰達”之意。1866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斌椿為首的考察團游歷歐洲,考察團的小輪上懸掛有黃龍旗,并將其作為清國的標識。1888年9月30日,清政府編寫《北洋海軍章程》,首次在清國正式文件中將黃龍旗稱作“國旗”。此后,長方形的黃龍旗代替以前的三角龍旗,在全國、各駐外使館和華僑中作為清朝“國旗”懸掛。這一時期,黃龍旗在民間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展,民間懸掛“國旗”的意義逐漸突破以往彰顯皇家權威的政治性節日的范圍。——摘編自周游《黃龍旗與現代國家想象:晚清的“國旗”、象征與民族主義》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從先秦至宋元時期影響龍圖像演進的共同因素。(2)根據材料指出龍圖像在清代變化,并結合所學加以簡要評價。17.【“新華精神”與知識建國】材料一1937年4月,新華書店誕生于延安清涼山萬佛洞的簡陋石窯中。當時的物質條件很差,印刷生產力落后,但出版物的內容卻精益求精,定價低廉,絕不唯利是圖。而書店招收新人員時,首先要上“為人民服務”這一課。抗日戰爭時期,新華書店付出了重大犧牲,比如膠東新華書店在1939年的反“掃蕩”戰斗中,犧牲和負傷70多人;晉綏新華書店三次被日偽軍燒毀,在群眾支持下一次次重建起來。而后世所稱的“新華精神”由此奠基。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確定了這樣一條原則——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要立刻著手辦理四件事:開辦銀行、開辦郵局、開辦供銷社和開辦新華書店。據1949年9月的統計,全國已有新華書店735處,職工8100人。材料二1949年9月,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為了專業化發展,新華書店的出版、發行、印刷業務分開,新華書店成為專門從事發行的企業,發行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新民主主義論》等政治類書籍大量出版并在新解放區廣泛傳播;大力發行掃盲課本,還向農村發行《三里灣》《小二黑結婚》《莊農雜志》等通俗讀物。1951年,新華書店發行有關抗美援朝的書刊1億冊,向中國人民志愿軍捐獻“新華書店職工號”飛機一架,高射炮一門。一五計劃期間,平均每年新建新華書店門市部400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每個縣(旗)都建立了新華書店。——摘編自鄭士德、鄭北星《中國書業史》(1)根據材料一、概述“新華精神”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建國初期新華書店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新華書店發展的意義。18.【世界市場與大國關系】材料一從棉花貿易的主要供給者——美國來看,棉花、小麥和煙草出口在1820—1860年占美國全部出口的70%以上,其中多為棉花,其棉花產量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個19世紀出口占產量比重穩定保持在60%以上。從棉花貿易的需求者——英國來看,英國的棉花消費量遠超過其他國家,1890年前甚至遠超過歐洲大陸整體的棉花消費量;1820年英國進口美棉占其棉花進口的74.7%,1880年為72.36%。——摘編自孫澤生《貿易媒介與資源性商品定價》材料二年度英對美進出口貿易額占比(單位:%)美對英進出口貿易額占比(單位:%)占英國總出口額占英國總進口額占美國總出口額占美國總進口額186016.221.349.438.3189012.123.050.223.019107.217.428.117.0——整理自黃正柏、梁軍《從沖突到和解——近代英美關系考察》材料三1898年美西戰爭之后,美國力量的迅速崛起使歐洲國家中產生了“美國威脅論”。19世紀末英國開始了從美洲戰略撤退的進程,20世紀初期英國多次在英美外交糾紛中主動向美國讓步。處于崛起過程中的美國雖然也曾卷入戰爭,但更多的是回避與列強迎頭相撞,特別是對當時的霸權國家英國,美國一邊表現出友好的一面,一邊把實現本國的利益擺在首位。正是這種應對英國的策略,使美國增強了國際影響,并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走向全球舞臺的中心,成為世界大國。——摘編自李維永《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美國崛起過程中對英政策分析》(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英美貿易關系的顯著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20世紀初美國對英政策產生影響,并從大國關系的角度總結歷史結論。19.【“再造文明”與多元發展】材料在五四時期,關于中國文明如何復興問題,知識者主要持三種立場:胡適等《新青年》同人力主全盤西化,服膺歐洲中心主義的普遍文明論;梁啟超等人在一戰后展開了對西方文明的批判,希望生成世界新文明;辜鴻銘等傳統主義者則決意“歸宗儒家”,主張中國文化、文明的世界化。三種文明之間所構成的激烈對抗性,其實是世界范圍內圍繞現代性所展開的文明沖突的本土表征。實際上,文明不僅是一個社會的物質文化實踐的整體性綜合,也體現為對于人類未來命運的創造性想象,其目的是無限敞開人類社會發展的多元可能。——摘編自韓琛《“再造文明”與復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圍繞“再造文明”,任選角度,自擬論題,運用中外歷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武漢市2024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歷史試卷2024.4.25本試題卷共8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祝考試順利★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清華大學收藏了一批戰國中晚期的竹簡,其中《治邦之道》篇系統討論了治國理政問題:“今夫揄(通“逾”)人于其勝,不可不慎,非一人是為,萬民是為。舉而度以可士,興;舉而不度以可士,崩。故興善人,必熟聞其行,焉觀其貌,焉聽其辭。”材料主張治國理政應該()A.民貴君輕 B.舉賢用能 C.道法自然 D.隆禮重法【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戰國時期。根據材料“舉而度以可士,興;舉而不度以可士,崩。故興善人,必熟聞其行,焉觀其貌,焉聽其辭。”可知,舉賢否認血緣與出身的因素,提倡不偏富貴與不避貧賤的公平原則,有能則舉之,善用人才,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排除A項;道法自然屬于道家的思想主張,排除C項;隆禮重法是戰國時思想家荀子的法律思想。荀子在總結儒法兩家思想后提出“禮法”并重的治國主張,排除D項。故選B項。2.西漢成就最大的三位辭賦家——司馬相如、揚雄、王褒均為蜀人。如表是他們關于蜀地的描述,這反映出西漢()描述出處關沫若,微群舸,鏤靈山,梁孫原。(在沫水、若水設關口,在群舸劃疆界,鑿通靈關道,在孫源河架橋)司馬相如《難蜀父老》雕鏤鈿器,百伎千工,東西鱗集,南北并湊,馳逐相逢,周流往來,方轅齊轂。揚雄<.蜀都賦》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于小市……牽伏販鵝,武陽買茶……易牛羊。王褒(僮約》A.社會經濟的發展 B.休養生息的推行 C.重農抑商的松弛 D.絲綢之路的暢通【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漢代。根據材料“鑿通靈關道...東西麟集...販于小市”可知當時蜀地社會經濟有所發展,A項正確;休養生息是在西漢初期,時間不符,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沒松弛,排除C項;絲綢之路是在河西走廊,和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據《唐六典》記載,唐開元年間“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遞送官文、烽火通訊、接送官吏、運輸物資等職責,并設館驛使監察全國驛站。驛站及館驛使的設置,反映了這一時期唐朝()A.強化專制統治 B.預防內部叛亂 C.重視地方治理 D.建立監察體系【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唐朝。唐朝設立驛站和館驛使負責運輸物資等職責,這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治理,C項正確;專制是強調的是皇權和相權的關系,和材料無關,排除A項;設立驛站并不能預防叛亂,排除B項;館驛使不屬于監察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4.顏真卿楷書因迥異于晉唐楷書傳統而遭到非議,李煜即有“有楷法而無佳處”“得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魯”的批評;而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寫道:“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對顏真卿楷書不同的評價體現了()A.社會環境的變遷 B.傳統史觀的影響 C.書法藝術的提高 D.多重史料的應用【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據材料可知,不同的人對顏真卿楷書有不同的評價,李煜的批評和歐陽修的贊賞,體現了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人們評價的影響,A項正確;傳統史觀對前后歷史的影響是一致的,無法導致這種變化,排除B項;書法藝術的提高只是一個方面,不能完全概括不同評價的原因,排除C項;多重史料的應用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5.自雍正二年(1724年)起,云南開始建制化推行普及社倉(以民間力量為主興辦的備荒救濟的倉儲)。改土歸流后,云南借助本土力量,如負責經管云南威遠廳19處社倉的土千總、土把總及頭人等,最大程度地將社倉鋪展下去。此項措施()A.奠定了現代國家版圖的基礎 B.構建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C.實現了邊疆內地一體化治理 D.有利于國家認同意識的形成【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云南建制化推行普及社倉,并借助本土力量將社倉鋪展下去,這有助于加強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和控制,同時也促進了邊疆地區與內地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國家認同意識的形成,D項正確;推廣社倉更多是關于地方社會的救濟和治理,而不是國家版圖的確定,排除A項;僅憑社倉這一項措施并不能說云南已經構建起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排除B項;在晚清時期才最終實現了邊疆和內地的一體化治理,排除C項。故選D項。6.1861年漢口開埠后,商貿發展速度加快。兩湖茶商在與外商交易時,因不通外國語言文字依賴“子占”(即洋行買辦),以至于商情隔閡。張之洞督鄂時期,倡辦商科學堂,派遣人員出洋學習商學或考察學務和商業,開辦《湖北商務報》,購買、翻譯和儲備西方商學書籍等。這些舉措有利于()A.啟蒙民眾思想 B.推動中西交流 C.踐行實業救國 D.緩和社會矛盾【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張之洞創辦商科學堂,派遣人員出洋學習商學或考察學務和商業,這有利于推動中西交流,B項正確;啟蒙民眾思想指的是思想解放,材料沒涉及,并且材料涉及的措施不是針對廣大民眾,排除A項;實業救國思想是在19世紀末出現,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和社會矛盾無關,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推斷中西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7.如表是“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度”統計表,此表可用于研究()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度(張玉法《外人與辛亥革命》)國籍美法德俄日英直接參加者2200751協助4400227同情1512392不詳0500104總計7161214614A.民族危機的加深 B.西方列強在華的關系C.瓜分中國的狂潮 D.辛亥革命的世界影響【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1年(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度存在差異,有直接參加者、協助者、同情者,也有不詳者。此外,不同國家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如美國奉行中立政策,日本則有較多的參與和干涉。這些不同的態度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國際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同時也表明了這場革命對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D項正確;民族危機的加深是辛亥革命爆發的背景,而不是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度,排除A項;表格雖然顯示了不同國家的外國人對辛亥革命的態度,但并沒有直接展示這些國家之間在中國的具體關系,排除B項;瓜分中國的狂潮發生在甲午戰后,與辛亥革命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外宣言》明確提出共和國的性質是“工農兵以及一切勞苦民眾的政權”,以“聯合全世界被壓迫的民眾起來推翻世界帝國主義的統治”為目的,確定與蘇聯結成鞏固聯盟,提出“徹底的民族自決”“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獨立”“和平”等外交政策。該宣言()A.是俄國道路與中國實際結合的典范 B.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歷史經驗C.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 D.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封鎖【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對外宣言》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的政治主張和外交政策,這些經驗為后來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鑒,B項正確;俄國道路與中國實際結合是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說這是典范,排除A項;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并沒有發生轉移,排除C項;該宣言主要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的表達,對于打破帝國主義經濟封鎖的作用有限,排除D項。故選B項。9.抗戰初期,陜甘寧邊區流通法幣。皖南事變發生后,邊區決定發行“陜甘寧邊區幣”,強調“務須用政府法令,保證邊區內部完全行使邊幣,不準行使法幣。邊區銀行的紙幣,是用政府的法令保證其行使,邊區內一切交易價格,均須以邊幣為標準,社會上一切支付手續,均須以邊幣為工具,否則,即系違法之舉”。邊幣的發行旨在()A.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保障抗日戰爭的物質需求C.提高邊區人民生活水平 D.建立自主的邊區經濟體系【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全面戰爭時期。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皖南事變后,國民政府停發入路軍軍餉,并且對陜甘寧邊區實行經濟封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邊區銀行發行貨幣,落實“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政策,大力扶持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革命軍隊和工作人員的生活費和事業費,通過發放貸款支持對外貿易,換回根據地缺乏的物資,說明其目的主要是建立自主的邊區經濟體系,D項正確;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排除A項;邊幣的發行有利于穩定邊區金融和經濟秩序,促進根據地經濟的發展,“保障”一詞說法不準確,排除B項;邊幣的發行有助于提高邊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0.長期以來,為了減輕飛沙和粉塵的危害,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只有8—10個洞窟輪番對游人開放。2016年4月“數字敦煌”上線,游客移動鼠標就可以看到他想參觀的每一個洞窟,大大減少了對文物不可逆轉的傷害。這說明,文物的保護應()A.維護文化多樣性 B.適應時代的現代性C.確保遺產的完整性 D.還原歷史的真實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為減少飛沙和粉塵危害,莫高窟輪番對游客開放,并利用技術手段來減少對文物的傷害,這體現了文物的保護適應時代的現代性,即利用技術手段和管理來保護文物,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莫高窟,體現不出文化的多樣性,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如何對文物進行保護,不涉及遺產的完整性,排除C項;真實性是相對于人工改造,材料沒涉及人工改造,排除D項。故選B項。11.如圖,某位學者收集了如下資料,他研究的歷史主題是()《荷馬史詩》中,土地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富有的最顯著的標志。梭倫改革給雅典公民劃分等級時,所依據的標準是土地收入的多寡;公民不事生產,每個公民有一塊份地,如果失去份地,他將喪失公民權。柏拉圖構建的理想國家中,各種職業齊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中,以農民公民組成的國家最好。A.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 B.區域文化的多元并存C.羅馬帝國的軍事擴展 D.農耕文明的自給自足【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希臘。根據材料“土地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富有的最顯著的標志……每個公民有一塊份地,如果失去份地,他將喪失公民權……各種職業齊全……以農民公民組成的國家最好”可知強調國家的基礎是土地、農民等,因此研究的主題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A項正確;材料沒強調別的地區的文化,體現不出多元來,排除B項;材料沒涉及羅馬的擴張,排除C項;古希臘不是農耕文明,排除D項。故選A項。12.《熙德之歌》問世于中世紀,對以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紳士風度為主體的騎士精神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堂吉訶德》問世于文藝復興時期,卻蘊含了對騎士精神的諷刺。上述變化根源于()A.市民文學的發展 B.世俗王權的衰落 C.資本主義的萌芽 D.科學革命的興起【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中世紀至近代的歐洲。根據材料“以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紳士風度為主體的騎士精神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堂吉訶德》問世于文藝復興時期,卻蘊含了對騎士精神的諷刺”及所學可知,騎士文學的產生與中世紀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關。騎士精是中世紀歐洲騎士階層所持有的一種道德準則和生活方式。文藝復興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強調人文主義精神,追求個性解放,從而產生了批判騎士文學的作品,C項正確;市民文學是中世紀歐洲迥異于騎士文學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以嬉笑怒罵、蔑視崇高為諷刺手法,將高雅與粗俗倒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道德的失范和審美觀的變異,市民文學的出現并不是致騎士文學走向衰落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世紀王權走向衰落的相關信息,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16世紀歐洲興起了科學革命,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3.如表反映了一戰前巴爾干地區出現的兩次區域沖突。據此可知當時()時間進程第一次巴爾干戰爭1912年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同盟,自稱巴爾干同盟,既反對奧斯曼帝國又針對奧匈帝國,并趁奧斯曼帝國力量衰弱對它開戰。第二次巴爾干戰爭1913年巴爾干同盟爆發內訌,以塞爾維亞、希臘、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為一方,以保加利亞為另一方,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奧斯曼帝國站在塞爾維亞一邊,奧匈帝國支持保加利亞。A.世界大戰醞釀 B.軍事集團對峙 C.民族主義興起 D.殖民體系瓦解【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在一戰前巴爾干半島爆發兩次地區沖突,背后有大國如奧匈帝國的參與,這無疑會激化這個地區的矛盾,使得巴爾干地區成為歐洲的火藥桶,最終爆發世界大戰,A項正確;材料僅僅體現地區沖突,沒涉及軍事集團的對峙,排除B項;民族主義指的是民族獨立,和材料無關,排除C項;巴爾干島這些國家不是殖民地,排除D項。故選A項。14.在斯大林的設想中,蘇聯通過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壓縮輕工業的產能及壓低出廠價格等方式降低居民收入中用于消費支出的比例,從而形成居民的“強制儲蓄”。蘇聯的這種儲蓄管理辦法()A.推動了農業集體化的發展 B.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C.積累了重工業所需的資金 D.調整了國民經濟的結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0-1985年(蘇聯)。據材料可知,斯大林通過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等方式形成居民的“強制儲蓄”,主要是為了積累重工業所需的資金。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持,C項正確;材料中的現象是農業集體化的結果,排除A項;材料中的儲蓄管理辦法正是蘇聯模式的一部分,即通過犧牲農業和輕工業來發展重工業,所以并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排除B項;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資金,這種資金的積累不會直接對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產生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15.20世紀60年代,“全球南方”概念開始出現。21世紀以來,一些西方國家急于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戴上“發達國家”的帽子,出現了拋棄“發展中國家”概念的聲音。與之相對,“全球南方”概念則在國際社會再度流行起來。在2023年金磚國家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上,中國指出,獨立自主是“全球南方”的政治底色,發展振興是“全球南方”的歷史使命。材料表明()A.國際秩序加速變革 B.世界科技革命持續進行C.區域集團不斷增加 D.各國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二戰后世界。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國家針對西方國家的圖謀,提出獨立自主,強調發展振興,體現了舊的國際秩序逐漸向新的國際秩序變革,A項正確;材料沒涉及科技革命,排除B項;金磚國家不是區域集團,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依存度,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龍圖像的演進】材料一龍圖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經過了以下演進歷程(如下表)——整理自汪田明《中國龍的圖像研究》等材料二清末龍圖像平民化越來越明顯,龍的貴賤等級意義漸失,越來越濃厚的吉祥意蘊長存,更多地體現出生活化的氣息,表達一種美好的愿望,有“龍鳳呈祥”“趨吉避兇”“飛黃騰達”之意。1866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斌椿為首的考察團游歷歐洲,考察團的小輪上懸掛有黃龍旗,并將其作為清國的標識。1888年9月30日,清政府編寫《北洋海軍章程》,首次在清國正式文件中將黃龍旗稱作“國旗”。此后,長方形的黃龍旗代替以前的三角龍旗,在全國、各駐外使館和華僑中作為清朝“國旗”懸掛。這一時期,黃龍旗在民間使用范圍的不斷擴展,民間懸掛“國旗”的意義逐漸突破以往彰顯皇家權威的政治性節日的范圍。——摘編自周游《黃龍旗與現代國家想象:晚清的“國旗”、象征與民族主義》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從先秦至宋元時期影響龍圖像演進的共同因素。(2)根據材料指出龍圖像在清代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加以簡要評價。【答案】(1)審美的需要;權力的象征。(2)變化:平民化,世俗化;出現在國旗中;突破了彰顯皇家權威政治性節日的范圍。評價:有利于推進民主化進程;有利于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有利于增強民眾的政治認同。【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根據材料“形成了自由、生動的藝術風格......龍圖像有氣吞山河的氣度......具有豐滿富麗、強勁健壯的特點”可知是審美的需要。根據材料“以維護帝王對龍的獨尊......代表著權力與地位”得出權力的象征。【小問2詳解】本題是對比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清朝。第一問。根據材料“平民化越來越明顯......更多地體現出生活化氣息”得出平民化和世俗化。根據材料“考察團的小輪上懸掛有黃龍旗”得出出現在國旗中。根據材料“黃龍旗在民間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展”得出突破了彰顯皇家權威的政治性節日的范圍。第二問,根據所學知識得出有利于推進民主化進程,有利于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交往,有利于增強民眾的政治認同。17.【“新華精神”與知識建國】材料一1937年4月,新華書店誕生于延安清涼山萬佛洞的簡陋石窯中。當時的物質條件很差,印刷生產力落后,但出版物的內容卻精益求精,定價低廉,絕不唯利是圖。而書店招收新人員時,首先要上“為人民服務”這一課。抗日戰爭時期,新華書店付出了重大犧牲,比如膠東新華書店在1939年的反“掃蕩”戰斗中,犧牲和負傷70多人;晉綏新華書店三次被日偽軍燒毀,在群眾支持下一次次重建起來。而后世所稱的“新華精神”由此奠基。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確定了這樣一條原則——每解放一座城市就要立刻著手辦理四件事:開辦銀行、開辦郵局、開辦供銷社和開辦新華書店。據1949年9月的統計,全國已有新華書店735處,職工8100人。材料二1949年9月,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為了專業化發展,新華書店的出版、發行、印刷業務分開,新華書店成為專門從事發行的企業,發行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新民主主義論》等政治類書籍大量出版并在新解放區廣泛傳播;大力發行掃盲課本,還向農村發行《三里灣》《小二黑結婚》《莊農雜志》等通俗讀物。1951年,新華書店發行有關抗美援朝的書刊1億冊,向中國人民志愿軍捐獻“新華書店職工號”飛機一架,高射炮一門。一五計劃期間,平均每年新建新華書店門市部400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每個縣(旗)都建立了新華書店。——摘編自鄭士德、鄭北星《中國書業史》(1)根據材料一、概述“新華精神”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建國初期新華書店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新華書店發展的意義。【答案】(1)精益求精;為人民服務;革命犧牲精神(2)特點:將業務細分,成為專門發行的企業;大量發行政治類、掃盲、通俗讀物;大力支持抗美援朝;書店增加較快,拓展到少數民族地區。意義: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政治思想的傳播;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有利于推動工業化建設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當時的物質條件很差,印刷生產力落后,但出版物的內容卻精益求精,定價低廉,絕不唯利是圖”得出精益求精。根據材料“首先要上“為人民服務”這一課。抗日戰爭時期,新華書店付出了重大犧牲”得出為人民服務,革命犧牲精神。【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和影響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建國初期。第一問,根據材料“新華書店的出版、發行、印刷業務分開,新華書店成為專門從事發行的企業,發行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得出將業務細分,成為專門發行的企業。根據材料“《新民主主義論》等政治類書籍大量出版并在新解放區廣泛傳播;大力發行掃盲課本,還向農村發行《三里灣》《小二黑結婚》《莊農雜志》等通俗讀物。1951年,新華書店發行有關抗美援朝的書刊1億冊”得出大量發行政治類、掃盲、通俗讀物;大力支持抗美援朝。根據材料“一五計劃期間,平均每年新建新華書店門市部400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每個縣(旗)都建立了新華書店”得出大力支持抗美援朝;書店增加較快,拓展到少數民族地區。第二問,根據所學知識得出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政治思想的傳播;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有利于推動工業化建設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18.【世界市場與大國關系】材料一從棉花貿易的主要供給者——美國來看,棉花、小麥和煙草出口在1820—1860年占美國全部出口的70%以上,其中多為棉花,其棉花產量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個19世紀出口占產量比重穩定保持在60%以上。從棉花貿易的需求者——英國來看,英國的棉花消費量遠超過其他國家,1890年前甚至遠超過歐洲大陸整體的棉花消費量;1820年英國進口美棉占其棉花進口的747%,1880年為72.36%。——摘編自孫澤生《貿易媒介與資源性商品定價》材料二年度英對美進出口貿易額占比(單位:%)美對英進出口貿易額占比(單位:%)占英國總出口額占英國總進口額占美國總出口額占美國總進口額186016.221.349.438.3189012.123.050.223.019107.217.428.117.0——整理自黃正柏、梁軍《從沖突到和解——近代英美關系考察》材料三1898年美西戰爭之后,美國力量的迅速崛起使歐洲國家中產生了“美國威脅論”。19世紀末英國開始了從美洲戰略撤退的進程,20世紀初期英國多次在英美外交糾紛中主動向美國讓步。處于崛起過程中的美國雖然也曾卷入戰爭,但更多的是回避與列強迎頭相撞,特別是對當時的霸權國家英國,美國一邊表現出友好的一面,一邊把實現本國的利益擺在首位。正是這種應對英國的策略,使美國增強了國際影響,并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走向全球舞臺的中心,成為世界大國。——摘編自李維永《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美國崛起過程中對英政策分析》(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英美貿易關系的顯著變化,并結合所學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明20世紀初美國對英政策產生的影響,并從大國關系的角度總結歷史結論。【答案】(1)顯著變化:英美貿易額占比總體下降;英國對美國進出口貿易額占比下降幅度更大;美國對英國進出口貿易額占比也有所下降。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經濟迅速發展,英國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美國國內市場不斷擴大,對英國市場的依賴減少;英國在國際市場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