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華寧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云南省華寧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云南省華寧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云南省華寧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云南省華寧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華寧一中2025屆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卷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定答題。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北魏孝文帝說:“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這番話表明孝文帝意欲A.表明拓跋氏的宗教信仰 B.改變鮮卑族的生活習慣C.強化漢文化的根基作用 D.實現鮮卑族與漢族的平等2.從公元12世紀開始,歐洲流行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高聳削瘦、冷峻深沉.表達出神秘、哀婉和崇高的情感。文藝復興后,哥特式建筑衰落,新時代的建筑師喜歡使用古希臘的柱式結構和古羅馬的穹頂拱門,從而營造出歡快充實的空間感受。這表明當時A.歐洲建筑美學深受新教的影響B.幾何學發展徹底改變了設計理念C.復古思潮深刻改變建筑美學D.市民階層追求世俗化的生活體驗3.下側漫畫《望“風”而起》描繪了1911年的中國時局。畫面中的“風”來自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武昌4.下表是某一年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統計表,表中數據綜合說明當時布廠(家)織機(架)年產布(匹)占總產量的比重(%)公營231852283220.7合作社營371792200020.0私營501501200010.9民間織戶200005333448.4合計20514110116100A.社會主義改造趨于完成 B.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C.個體生產的效率仍較高 D.官僚資本擠壓私人資本5.1844年,美國特使顧盛抵達澳門。當清廷得知其有進京呈遞國書的要求時,給欽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這一行動。為此,耆英不惜與之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這反映出清政府A.對外奉行投降政策B.繼續推行閉關政策C.竭力維護天朝體面D.有效抵抗外來侵略6.鴉片戰爭后,上海所在的江浙地區成為了生絲出口的主要地,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生絲出口由江浙地區轉向廣州,并且在廣州還出現了最早的近代機器繅絲工業,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外國資本對上海嚴格控制 B.廣東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C.傳統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D.政治局勢影響經濟的發展7.為了增強說服力,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上演說的時候,常常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將聽眾引向“憤怒”、“嫉妒”和“憐憫”。據此推論,這一獨特的演說方式A.彰顯了城邦民主特色 B.豐富了公民文化生活C.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 D.塑造了公民理性精神8.貝多芬說過:“我一生熱愛自由,超過愛其它的一切”。他曾將《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侖,但后來憤而撕掉了總譜題贈的那一頁,并在樂譜的開端寫上“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英雄交響曲”,導致貝多芬態度改變的原因是拿破侖A.發動霧月政變 B.稱帝 C.遠征俄國 D.兵敗滑鐵盧9.1861年,清政府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管外交及通商、關稅等事務,后筑鐵路、開礦、制造槍炮軍火等事務也歸它管理。清政府的做法A.推動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 B.意在抵制列強的經濟侵略C.利于實現中外間平等交往 D.導致民間設廠高潮的出現10.二戰后期一份國際文件中規定:“剝奪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在太平洋上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使日本強占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和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該文件是A.《慕尼黑協定》 B.《蘇德互不侵犯條約》C.《聯合國家宣言》 D.《開羅宣言》11.“個人主義”強調沖破傳統道德倫理束縛,是五四時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但不久社會各界對其評價逐漸走低,到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更是成為“自私自利”的代名詞,反復遭到批判。這一變化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 B.圖強御侮的現實感召C.傳統文化的理性回歸 D.西方文明弊端的顯現12.1937年至1939年,武漢與廣州取代上海和北平成為文學活動的新的中心。1939年的重慶“文學活動十分活躍,幾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學革命期間的北京一樣。”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國A.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化 B.近代經濟結構的根本變動C.文化中心的逐漸西移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13.1962年,中日雙方以民間形式簽訂發展長期貿易的備忘錄,“備忘錄貿易”成為當時中日貿易的主要形式。這種方式()A.實現了中日關系的正常化 B.為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C.解除了西方對華經濟封鎖 D.體現中國對外交往政策靈活14.有學者指出:如果說文藝復興為人本主義者們“清理了場地”,那么啟蒙運動則是“大興土木”。這里的“大興土木”是指A.摧毀蒙昧和專制主義B.建設工業文明國家C.弘揚理性和科學思想D.創立民主法治社會15.羅馬共和國末期法律規定,妻子結婚帶來的嫁資不再是她對丈夫的贈與,丈夫只獲得對嫁資的使用和收益權,妻子保留其所有權,婚姻解除后,丈夫有向妻子返還嫁資的義務。據此可知當時羅馬法A.注重男女平等B.缺乏契約精神C.忽視社會民情D.重視私產保護16.雍正皇帝有詩曰:“巧制符天律,陰陽一彈包。弦輪旋密運,針表恰相交。晷刻毫無爽,晨昏定不淆。應時清響報,疑是有人敲。”據此,下列最適合作為詩題的是A.《詠利瑪竇》B.《詠崇禎歷書》C.《詠自鳴鐘》D.《詠泰西水法》17.1938年初,當國民黨軍向黃河以南大撤退、日軍繼續向中國腹地進軍時,八路軍采取“敵進我進”的策略,發動游擊戰,占領廣大農村,形成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八路軍的這一戰略()A.推動了抗日戰爭轉人相持階段 B.迫使日軍放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C.說明敵后戰場成為抗日主戰場 D.表明游擊戰成為抗戰的主要作戰方式18.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關鍵是A.法德和解 B.提出舒曼計劃 C.成立歐共體 D.發行歐元19.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的報告《論聯合政府》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民主,該文中民主一詞出現達257次,除去民主同盟、三民主義、民主派等固定詞中所含的“民主”二字仍有140次之多,毛澤東突出民主主要是因為A.建立社會主義民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B.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C.夯實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基礎的必要性D.創新革命理論宣傳形式的需求20.洋務派官僚郭嵩燾指出“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制器,相輔以益其強”,更有淮軍將領張樹聲批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是“遺其體面求其用”。材料反映了A.洋務派內部官僚矛盾逐步加深 B.“天朝上國”心理仍十分強大C.主張停止使用“中體西用”口號 D.洋務運動在實踐中存在缺陷21.明清之際的學者董含說:“昔士大夫以清望為重,鄉里富人,羞與為伍,有攀附者必峻絕之。今人崇尚財貨,賄擁資厚者,反屈體降志,或訂忘形之交,或結婚姻之雅。”這說明當時A.重農抑商政策在民間已走向破產B.進步知識分子大力提倡工商皆本C.傳統儒學提倡的義利觀遭到摒棄D.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價值觀22.據統計,1600年歐洲人均擁有白銀1.45克,1700年為1.82克,1800年為2.25克。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A.海外殖民掠奪 B.白銀開采技術提升C.商品生產發展 D.世界市場基本形成2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奉命留在南方八省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在項英、陳毅等的領導下,充分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下列關于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對中國革命的歷史作用,說法正確的是A.支援了其他革命根據地的游擊戰B.擴大了革命根據地C.在戰略上策應了主力紅軍的長征D.保存了原中央蘇區24.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二十六國共同宣言發表后……已成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國遂列為四強之一;國家之聲譽及地位,實為有史以來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虛名之害,能不戒懼乎哉?”文中省略的應是A.蘇、美、英、法B.中、美、英、法C.中、美、英、蘇D.英、美、蘇、意25.“開芳宴圖”是宋金墓葬中常見的裝飾圖象,它主要用來表現墓主人夫婦和睦與恩愛。其構圖大多是夫妻二人端坐桌前,侍從奴仆左右侍奉,營造出墓主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A.經濟水平的發展 B.儒家思想的影響C.繪畫技術的進步 D.政治權力的干預26.南宋士大夫葉適說“自漢至唐,猶有授田之制,……蓋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貿易,而官反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凡人訴論田業,只憑契照為之定奪。”該言論反映了A.從漢代到唐代一直實行均田制B.政府在土地配置中的職能已經轉化C.宋代土地租佃關系進一步發展D.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土地買賣27.馬丁·路德曾說:“除了以《圣經》為根據證明我是錯誤的以外,我將永不改悔。”“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這表明該宗教改革家A.主張“信仰得救”,張揚個人行為的自主和權利B.否定教會高于國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會C.使人們以本民族語言解讀《圣經》D.批判神權統治,否定宗教禮儀,鼓吹人性解放28.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財產集中的趨勢。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幾百英畝的土地,手工業作坊也出現了相對集中的現象;與投機業相伴隨,高利貸業及金融業也進一步發展。這種現象導致了A.陶片放逐法的確立 B.公民群體的消亡C.城邦國家的衰落 D.債務奴隸制的廢除29.下面是川、滇、黔、陜、甘、湘、桂等七省當年工廠數量統計示意圖。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官僚資本的大肆壟斷嚴重阻礙民族工業發展 B.民族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工業布局C.日本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嚴重摧殘了中國經濟 D.民族企業的發展說明中國經濟結構日趨合理30.下列資料中能夠作為研究原始農耕的一手材料是A.姜寨遺址中的磨制石器 B.魏國墓葬中的鐵制農具C.殷墟遺址中的青銅器具 D.秦磚漢瓦中的畫像石刻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歷史——選修l: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隋文帝于開皇元年(581年)奪位后,即命高顳、鄭譯、楊素等人,于北魏、北周舊律的基礎上改定新律。開皇三年,又以。律尚嚴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斷獄,猶至萬數”的原因,特敕命蘇威、牛弘等人本著刪繁就簡的原則,修改《新律》,主旨在于“權衡輕重,務求平允,廢除酷刑,疏而不失”,完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律》。《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日絞、日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開皇律》對后世律法影響深遠,后來中國所有的朝代都繼承了它的原則。——摘編自吳楠《論<開皇律>承上啟下的歷史意義》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文帝法律改革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文帝法律改革的意義。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東晉時期著名的畫家,出身于江南的土著士族家庭。顧愷之的仕途并不順利,但頗有名氣,其主要成就是他的繪畫藝術。他是至今能夠見到畫跡的我國最早著名畫家。在繼承和發展先人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他一掃古拙呆滯的畫法,用自己的畫筆開拓了周瞻完美、生動活潑的一代新風。顧愷之也是我國第一個畫學理論家。他主張畫家“必貴觀于明識”,要把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有機地聯系起來,活靈活現地去刻畫它們。他還認為畫家功夫不到家,“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他還特別講究畫面的布置,《畫云臺山記》即是他作云臺山圖前,研究云臺山圖布置的一篇計劃文章。他把骨法、氣勢、神情、韻味作為作畫及鑒賞的標準,四者之中,尤推神情。顧愷之的繪畫理論和實踐對后世影響極大。——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概括顧愷之繪畫理論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顧愷之藝術成就取得的原因。33.古代中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選官制度體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先祖當賢,后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到(位次)從必尊……以世(世系)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荀子·君子》材料二(隋創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以適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三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于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請回答:(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種選官制度?據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對它的原因。(2)歸納材料二中選官制度的演變特點(不得摘抄原文)。(3)據材料三,說明科舉制的積極作用。(4)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特點。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根據“魏之先出于黃帝”等信息可知,魏文帝強調自己也是炎黃子孫,是要強化漢文化的根基作用,C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宗教問題,排除A項;材料強調鮮卑族的來源,而不是生活習慣,也與平等無關,排除BD項。2、D【解析】

受文藝復興的影響,建筑采用希臘和羅馬的風格,是為了“歡快充實”,而這正是市民階層追求世俗化生活體驗的反映,D項符合題意。新建筑風格是受文藝復興影響而不是宗教改革,也不是受幾何學影響,A、B兩項不符合題意。學習古希臘和古羅馬是借古希臘羅馬之名進行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而不是純粹的復古,C項不符合題意。3、D【解析】

根據材料“1911年”“民權”可以聯系到1911年武昌起義,建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各省紛紛響應,望“風”而起,答案為D;ABC均不符合題意,排除。4、B【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陜甘寧邊區土布生產中公營、合作社營、私營以及民間織戶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這屬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故B正確;由“陜甘寧邊區”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而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1953年,故A錯誤;民間織戶的比重雖然占到48.4%,但是其織機卻是2萬架,因此個體生產的效率是比較低的,故C錯誤;陜甘寧邊區沒有官僚資本,故D錯誤。5、C【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清政府拒絕美國進京呈遞國書的要求實質上體現了傳統華夷觀下的天朝上國姿態,故C項正確。A項,題干并未體現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政策,排除。B項,題干信息與閉關鎖國政策無關,排除。D項,耆英簽訂不平等條約反映了清政府此舉并未有效抵抗外侵略,排除。6、D【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江浙地區的生絲出口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體現了政治局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排除;B選項不符合當時史實,排除;C選項在鴉片戰爭后已經出現,不是產生這一轉向的原因,排除。故選D。7、C【解析】

為了增強說服力,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上演說的時候,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以贏得公民的支持,這反映了直接民主的弊端,直接民主增加了城邦決策風險,故選C;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演說方式容易使公民失去理性,作出感性決策,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借鑒和模仿戲劇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和情感手段”,聯系所學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8、B【解析】

霧月政變后拿破侖推翻了督政府,組建了執政府,沉重打擊了法國的封建勢力,并在歐洲范圍內決定性的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對法國的反撲,貝多芬也因此為拿破侖譜曲。所以霧月政變不是貝多芬對拿破侖態度改變的原因,故排除A項;拿破侖確立獨裁統治后最終復辟帝制稱帝,由此導致了貝多芬對他態度的轉變,故選B項;遠征俄國和兵敗滑鐵盧都是拿破侖稱帝以后,與題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D項。9、A【解析】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交事務增多,建立專門的外交機構成為必然,而總理衙門的成立促進了我國外交的近代化,A項正確;總理衙門主管與外國相關事務,沒有經濟職能,排除B;總理衙門最終導致中國外交的半殖民地化,C項夸大了政府設立總理衙門的影響,排除;D項出現在甲午戰爭之后,排除。10、D【解析】試題分析:《開羅宣言》的內容有中、英、美三國堅持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日本歸還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日本交還占領自中國的所有領土,比如、澎湖及滿州,歸還于中華民國。故答案選D。其它三項均不符合題意。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開羅宣言》11、B【解析】

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需要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圖強御侮的現實感召下,“個人主義”遭到批判,B正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主流思想變化依然是意識領域的,不能作為“個人主義”被批判的主要因素,排除A;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文化就已經遭受了批判,地位被動搖,C排除;西方文明弊端的顯現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就已經顯現,D排除。12、A【解析】

據材料時間可知,此時正處于全民族抗戰時期,由于日本全面侵華,上海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往重慶,重慶成為戰時“陪都”,故A正確;B與材料無關;C不是材料主旨;D與材料無關。【點睛】材料的關鍵信息是“1937年到1939年”,考查的是學生對全面抗戰時期知識的理解和熟練程度。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3、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中日民間的貿易被稱為“備忘錄貿易”,主要是區別于政府間的貿易往來,中日“備忘錄貿易”體現中國對外交往政策的靈活性,D正確;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實現了中日關系正常化,排除A;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為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排除B;C項錯在“解除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依然實行對華經濟封鎖,排除。14、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歐洲啟蒙運動知識點,旨在考查知識遷移.準確判斷的的能力。文藝復興運動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束縛,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促進歐洲人民的思想解放;啟蒙運動強調“理性”,要求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為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綜上可知,D項符合史實和題意,正確;A項錯誤,不僅僅是“摧毀專制主義”的問題,排除;B項提及的是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以后,與題干信息明顯不符,排除;C項與“大興土木”寓意,即確立資產階民主政治不符,排除。故選D。考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啟蒙運動·啟蒙思想15、D【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丈夫只獲得對嫁資的使用和收益權,并不享有所有權,婚姻解除后,妻子結婚帶來的嫁資不再是她對丈夫的贈與,這說明當時羅馬法重視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男女平等的內容;B選項錯誤,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契約”問題;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不能得出羅馬法忽視社會民情。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6、C【解析】

從材料中的“弦輪旋密運,針表恰相交。晷刻毫無爽,晨昏定不淆。應時清響報,疑是有人敲”等信息可以看出,雍正皇帝的詩是《詠自鳴鐘》,故答案為C項;利瑪竇是來中國傳播天主教的傳教士,《崇禎歷書》是一部中國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泰西水法》是介紹西方水利科學的重要著作,均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項。17、A【解析】

八路軍采取的措施在日軍背后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有利于遲滯日軍的行動和進攻,從而推動了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故選A項;打破日軍意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是淞滬會戰,排除B項;八路軍此時的戰略并不能說明敵后戰場成為抗日主戰場,更不能說明游擊戰成為抗日的主要作戰方式,排除CD項。故選A。18、A【解析】

法德是歐洲宿敵,恩怨極深,所以歐洲一體化實現的關鍵在于法德和解,故選A項;BCD都是實現或推動歐洲一體化發展的表現,不是關鍵,排除。故選A。19、C【解析】

1945年,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會議上的報告《論聯合政府》一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民主。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反復提到民主主要是因為抗戰進入最后階段,需要民族民主統一戰線的保障,即夯實民族民主統一戰線基礎的必要性,故C正確;社會主義民主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故A錯誤;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故B錯誤;這種宣傳形式不是創新,故D錯誤。20、D【解析】

材料指出了洋務運動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實踐中的缺陷,D項正確;材料體現郭嵩燾和張樹聲對“中體西用”的反思并不體現洋務派內部矛盾,A項錯誤;材料體現洋務派官僚對“中體西用”的反思并不是“天朝上國”心理作用,B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中體西用”口號停用了,C項錯誤。故選D。21、D【解析】試題分析: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階層從“羞與富商為伍”到主動結交富商,甚至與富商通婚,說明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D項正確。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22、A【解析】

材料顯示,17—18世紀,歐洲人均白銀擁有數量不斷增長,這與新航路開辟后,歐洲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白銀大量流人密切相關,A項正確;白銀開采技術提升和商品生產發展不是白銀大量流入歐洲的主要原因,排除B、C;19世紀中后期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排除D。23、C【解析】試題分析:支援了其它革命根據地的游擊戰對材料的過于寬泛理解,故A項錯誤;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開始長征,根據地大幅度的縮小,故B項錯誤;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和南方八省游擊隊的抗爭交相呼應共同反抗國民黨武裝壓迫,故C項正確;中央蘇區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而陷落,故D項錯誤。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國共十年對峙·長征24、C【解析】二戰中抗擊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國家是中國、美國、英國和蘇聯,此時法國已經投降,故C項正確,排除AB;意大利是法西斯國家,排除D。25、B【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開芳宴圖”反映了當時在社會中理想的家庭生活模式以及正統的道德倫理,這正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B選項正確;這并非經濟發展的影響,A選項錯誤;C、D選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故選B。26、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自漢至唐,猶有授田之制”,均田制時期,政府的職能之一是分配土地;現今土地私自買賣,政府為土地買賣提供契約并收取一定的費用,政府職能發生變化。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土地制度·均田制27、A【解析】

從材料反映的信仰《圣經》和個人對上帝的真誠懺悔等信息可以看出,馬丁·路德主張“信仰得救”,張揚個人行為的自主和權利,故答案為A項;材料沒有涉及對教會和國家關系的看法,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用本民族語言解讀《圣經》,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對宗教禮儀的否定,材料反映的是反對購買贖罪券,排除D項。28、C【解析】

據材料“希臘各城邦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財產集中的趨勢。雅典有一富者竟占有幾百英畝的土地,手工業作坊也出現了相對集中的現象;與投機業相伴隨,高利貸業及金融業也進一步發展”可知,希臘各城邦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貧富差距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民主政治的雅典貧富懸殊現象嚴重,這說明城邦國家的衰落,C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陶片放逐法”問題,A錯誤;B說法違背史實;債務奴隸制的廢除是公元前6世紀末梭倫改革,與材料不符,D錯誤。29、B【解析】

抗戰前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抗戰不利,導致中國大片領土淪陷,大量民族企業由東部沿海地區遷往西部地區,從圖中數據顯示的1937年7月~1943年,川、滇、黔、陜、甘、湘、桂等七省工廠數量增長很快可以看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工業布局,故答案為B項;A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川、滇、黔、陜、甘、湘、桂等七省的狀況,不能說明淪陷區日本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對中國經濟的嚴重摧殘,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工業布局,不是經濟結構,排除D項。【點睛】解答示意圖類型的歷史試題關鍵是審讀示意圖,明確示意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或現象,特別是圖片中變化的因素。此類歷史試題一般由圖片、文字說明、標題三部分構成。圖片是主體,直觀的再現歷史史實。標題是圖片的眼睛,直接說明圖片的主體。文字或數字說明部分是對圖片所反映歷史史實的有效補充。但文字或數字部分往往是解答問題的突破口,解答問題時要注意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實現與歷史課本史實的有效鏈接,然后根據問題設計來解答。30、A【解析】

原始農耕開始于新石器時代,而姜寨遺址中的磨制石器是新石器的顯著特點,A正確;鐵器是傳統農業的特點,B不符題意;原始農耕的主要工具是木器、石器、而青銅農具極少,C錯誤;秦漢時期是傳統農業時期,D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背景:北周法律條文繁雜苛酷,社會局勢動蕩;法律不公現象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王朝剛剛建立,統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