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貴州省納雍縣第五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貴州省納雍縣第五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貴州省納雍縣第五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貴州省納雍縣第五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貴州省納雍縣第五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貴州省納雍縣第五中學高三最后一模歷史試題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表是1864年至1914年間,中國各種報刊、雜志對民主的各種含義和使用數量統計。據此可知A.早期維新派宣傳革命思想不徹底B.維新思想與宣傳“人民統治”矛盾C.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反封建較徹底D.思想宣傳的程度決定了民主的程度2.法國《人權宣言》稱:“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因此,各人的自然權利的行使,只以保證社會上其他成員能享有同樣權利為限制。此等限制僅得由法律規定之。”下列與此類似的先秦思想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兼愛、非攻、尚賢”C.“不尚賢,使民不爭”D.“法不阿貴,繩不撓曲”3.清御史何元烺曾上奏建議“酌改軍機處名目”,嘉慶帝批駁他說:自軍機處創設以來,“一切承旨書諭及辦理各件,皆關系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仿,非專指運籌決勝而言。”由此可知,嘉慶帝對軍機處的定位是A.負責監察百官 B.承辦全國軍務 C.辦理軍國機要 D.封駁審議詔令4.《□□□:英雄還是強盜》一書中寫道:“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了……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顯然,對于□□□的死亡,人們寧愿定義為英雄的死,……略有不同的記載,認識到了是死于他的貪欲和不軌。”文中□□□指的是:A.迪亞士B.達·伽馬C.哥倫布D.麥哲倫5.佛蘭德伯爵在布魯日城發現了一個逃亡農奴,要把他抓回去,卻被市民趕出了城。該故事可能在公元:A.5世紀末 B.8世紀中葉 C.11世紀前 D.12世紀后6.1958年7月,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巴黎。他與戴高樂的會談圍繞東西方關系、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黎巴嫩問題、歐洲等眾多話題展開,但總的基調是分歧大于一致。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反映出A.兩極格局受到挑戰 B.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C.美國反對歐洲聯合 D.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7.1924年,英國保守黨和自由黨對工黨政府提出了譴責動議,工黨政府將它視為不信任案。按照英國政治體制,政府接下來可以A.否決譴責動議,繼續執政B.要求解散議會,重新大選C.將譴責動議提交國王裁決D.向最高法院提起違憲訴訟8.有學者認為,電視臺“名家講座”雖然辦得好,但內容過于偏重帝王將相的活動和宮廷瑣事,離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倡導的“新史學”宗旨相去甚遠。這里所說的“新史學”宗旨是A.充當帝王的“政治教科書” B.讓國民從中受益C.復興傳統史學 D.宣傳歷史進化論9.英國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麥哲倫之后第二位完成環球航海的探險家,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動,推動其活動出現的主要因素是英國時間主要事件1566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約翰·霍金斯帶領五艘販奴船前往墨西哥,失敗險被殺。1572年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搶劫西班牙運輸隊,受到女王召見并成為其親信。1579年完成繼麥哲倫之后的第二次環球航行,成為英國“民眾的英雄”。1588年協助英國海軍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被封為英格蘭勛爵。A.新生產方式的開放性B.新型政治制度的創新性C.產生了人文主義思想D.資本主義經濟成為主流10.中共中央決定,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B.農民獲得了土地買賣的自主權C.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取代D.推動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1.“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系不是簡單的修補,而是在不斷創新與完善”。以下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①商方國聯盟②秦郡縣制③漢刺史制④唐三省六部制⑤元行省制A.②④ B.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12.1906年,孫中山等人在《軍政府宣言》中提出“國民革命”,以區別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國民黨在其“一大”宣言中,強調國民革命運動必須聯合工農才能取得勝利。這表明A.工農群眾開始登上政治舞臺B.革命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改變C.民主革命的內涵進一步豐富D.廣大民眾的革命覺悟顯著提高13.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盧溝橋即爾等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與該命令相關的事件是A.西安事變 B.八一三事變C.七七事變 D.九一八事變14.19世紀末,華商各商會成立后基本上都把“興商學”列入組織章程,通過創辦商業學堂、商業報刊和宣講所、閱報所等多種形式致力于近代商業教育。這體現了A.國人的文化素質提高 B.商會是傳統行會的延續C.政府保護華商的利益 D.商戰思想的傳播與深化15.元朝經略的舉措是A.設宣政院 B.派鄭氏收復 C.設府 D.設立澎湖巡檢司16.某一歷史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形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是指A.儒家思想的產生B.百家爭鳴C.罷黜百家始得獨尊D.三教合一17.史載,商鞅在變法失敗后的逃亡中投宿旅店遭拒絕。店主說:“商君定有法律,誰讓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誰就要連坐”,最后商鞅被抓捕并處死。這個“作法自斃”的故事折射出A.秦國民眾對變法內容的遵守 B.商鞅變法最終人亡政息C.秦國社會法制觀念深入人心 D.商鞅自身富有犧牲精神18.對聯不僅以其文學性、藝術性見長,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下列這幅對聯中,它所指涉的歷史事件是由何事直接引發的。上聯:共爭青島歸還同看國賊罷黜下聯:歡呼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A.甲午戰爭 B.八國聯軍侵華 C.巴黎和會 D.華盛頓會議19.據《后漢書》記載,東漢后期出現了“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商販,周于四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現象。該現象所反映的農業經營方式A.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B.破壞了小農經濟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稅 D.緩和了階級矛盾20.下表是不同史籍資料對晚清徐繼畬《瀛環志略》的相關敘述,據此推斷記述出處繼畬初入覲,宣宗(編者注:道光帝)詢各國風土形勢,奏對甚悉,退遂編次為書,曰《瀛環志略》。《清史稿徐繼畬傳》……后在閩藩任內,偶著《瀛環志略》一書。甫經付梓,即騰謗議。先師(編者注:福建巡撫吳文榕)獨加褒贊,囑令再加修飾,鈔繕進呈。徐繼畬私人信件“西土之例,國有兵事,則聚鄉紳于公會,令其籌辦兵餉”……此制歐羅巴諸國皆從同,不獨英吉利也。《瀛環志略卷七》《瀛環志略》從無人問津到總理衙門印制,并作為同文館的教科書之一。……康梁認為“西人治國有法度”后,乃復閱。《紐約時報》A.作者著書出自于皇帝授意 B.作者對專制制度有所反思C.該書主要內容介紹西方制度 D.民族危機推動國人學習西方21.1960年3月,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緩和、諒解、合作”的東方政策,希望改善蘇法關系。1964年I月,法國與中國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國也承認新中國。1966年7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之后,戴高樂還訪問了蘇聯和許多東歐國家。這表明A.法國努力開創獨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西歐經濟復興直接促使兩極格局瓦解C.軍備競賽加劇導致美法關系急劇惡化D.世界政治格局已經呈現出多極化態勢22.中國近代史學家夏曾佑說:“智莫大于知。何以能知?據往辜以為推而已矣。故史學者,人所不可無之學也。”他強調的是A.歷史發展的規律 B.歷史循環論思想 C.歷史進化論思想 D.歷史學的功能23.如圖為1961—1971年聯合國大會上關于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的投票情況。總體來看,此種變化反映出A.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B.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發揮作用C.第三世界主導了聯合國 D.中美之間的關系實現正常化24.“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當今爭于氣力”。從時代特征看,與“當今”最契合的是A.商朝 B.西周 C.戰國 D.西漢25.據記載,從1901年到1907年六年間,維新知識分子把政治小說作為譯介域外文學文體的首選,其中有《美國獨立記演義》(1903年),《多少頭顱》(1904年)和《蘇格蘭獨立記》(1906年)等。此時,維新知識分子翻譯政治小說的主要目的是A.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B.從文學角度革除國民舊觀念C.激發民族主義意識 D.向中國社會介紹西方的文化26.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總結發言中宣布“我們與蘇聯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機會就要公開發表文告說明此點”,同時指出“關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承認問題”“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后的一個相當時期內也不必急于去解決”。這反映出A.新民主主義革命已完全勝利 B.黨的工作重心實現全面轉移C.外交策略受到國際環境影響 D.和平共處成為國際關系準則27.伏爾泰的《風俗論》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世界史",開卷以東方文明為首,“第一次,歐洲的標準是由非基督文明的業績來度量的,歐洲必須學會從外部來審視自身”。可見,《風俗論》的創作A.改變了歐洲人原有的世界觀 B.體現了理性主義的歷史觀C.加快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 D.表現出對東方文明的反思28.俗語即方言。但丁認為拉丁語是人工的,而俗語是自然的,俗語要比拉丁語高貴。但是,但丁認可的“光輝的俗語”必須是中樞的、宮廷的,而下層人民的俗語則是低劣的。材料說明A.俗語成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人文主義開始廣泛傳播C.拉丁語成為斗爭的主要矛頭 D.文藝復興帶有階級局限29.1991年《歐洲聯盟條約》、1992年《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1993年《哥本哈根協議》的簽訂表明,歐洲共同體將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共同的貨幣、外交和安全政策與防務的歐洲聯盟。歐盟的建立有利于構建A.區域統一的世界B.多元并存的世界C.歐洲協作的世界D.歐俄均衡的世界30.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一系列通商口岸。下圖中屬于19世紀90年代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是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材料元明兩代對西藏都行使了統轄權,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勢力關系錯綜復雜,中央政府的方針政策往往收不到預期效果。康熙十二年準噶爾部內亂,噶爾丹雄據南疆,威令于西藏。后突襲拉薩,殺死拉藏汗。康熙帝命清軍平亂,雖取得大勝,但準噶爾部對西藏的威脅并未解除,到雍正初年更為嚴重。經過康熙一代數十年的治藏實踐,堅定了雍正皇帝改革治藏方略的決心。雍正五年,西藏發生了上層統治集團的內訌,清政府平息這一事件后,正式任命內閣侍讀學士僧格和副都統瑪拉往西藏辦事,設立了駐藏大臣衙門,定時間、定人員、定職責地派大臣到西藏行使國家主權,后來又規定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共同領導并處理西藏地方政務。乾隆年間,西藏發生內亂,駐藏大臣傅清等協助達賴喇嘛迅速平定叛亂。后在驅逐廓爾喀入侵中,駐藏大臣及時向清政府奏呈戰爭進展情況,并協調西藏地方與入藏清軍的關系,督辦糧餉。戰爭結束后,駐藏大臣協助清政府制定了《藏內善后章程》,對西藏的宗教事務、外事、軍事、行政和司法做出了詳細的規定。——摘編自陳柏萍《清代駐藏大臣的設置及其歷史作用》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政府實行駐藏大臣制度的原因及其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實行駐藏大臣制度的作用。32.材料東漢初,豪強勢力發展,土地兼并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徭役負擔,光武帝頒布了“度田”詔令,核實各地的墾田數量和清查戶口。起初,地方官員在執行“度田”詔令時,畏于權勢,不敢認真清查,袒護豪強大族。特別是河南、南陽兩地,一為京師之地,功臣居多;一為帝鄉,皇親尤眾,“田宅逾制”更甚。這些問題暴露后光武帝極為重視,果斷采取措施,整肅吏治,嚴懲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員,因“度田”不實被處死的郡守達十余名從打擊官員所涉及的地域范圍看,有河南郡、河內郡,充州之東平國,徐州之東海國、瑯邪郡,荊州之南郡等,范圍很大。光武帝的“度田”令因此得以嚴格執行,取得顯著成效。——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光武帝“度田”改革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光武帝“度田”改革的作用。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宋代的科技教育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是進行科學知識和技術教育,涉及天文、歷算、水利、醫學、軍事、紡織、制造、印刷、建筑、種植、地理及礦冶等多個學科領域。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朝廷為算學規定祭祀歷代科技大師的禮制,受祭者多達70余人,借以使學生仰見古人風范,以收到“見賢思齊”的教育效果。宋代各科技教育機構立足實際,如醫學,到宋神宗時開始分方脈、針、瘍三科進行教學,課程設置分為三類: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實踐課。算學課程分為三類: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在宋代,無論是醫學、算學還是武學,無論是升舍還是畢業,對學生的考核都是十分嚴格的。如醫學的考試,平時依據太學的“三舍法”,實行積分升舍,所積學分達到規定的要求,方可依次開入內含和上舍;醫學的畢業考試更為嚴格,既考理論又考技能,分三場進行。作為職官性機構的司天監十分重視引導學生辯認星宿,“提舉官與判監及測驗官,夜于渾儀臺上指門逐人在天星宿,若門士不識五星以上者,降充額外學生”。同時,司天監還著重培養學生觀測天象推算歷法及占候等科研和實際工作能力。——摘編自趙國權《從科技創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科技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與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教育改革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1864年至1914年間特別是20世紀初,中國報刊雜志越來越關注民主,不斷豐富民主含義,多次使用民主等現象,體現出資產階級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比較堅決、徹底,C項正確;早期維新派主要宣傳改革思想,A項錯誤;維新思想主張民權,反對君主專制,B項錯誤;思想宣傳的程度會影響民主發展,但不能“決定”民主程度,D項錯誤。2、A【解析】“無害于他人的行為”就是不把自己的厲害關系強加于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這一思想,A正確;B是墨家大愛思想;C是老子思想;D是法家思想。點睛:本題解答關鍵是“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3、C【解析】

根據材料,嘉慶帝認為軍機處承辦事務“皆關系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仿”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嘉慶帝對軍機處的定位是辦理軍國機要,C選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提供軍機處負責監察事務和封駁審議詔令的相關信息,AD兩項不符合題意;嘉慶帝認為,軍機處“非專職運籌決勝”,所以對其定位并不是承辦全國軍務,B選項錯誤。4、D【解析】

根據材料“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死亡”可知,這次航行是全球航行,而且主要人物死亡,結合所學可知,這里的人物應當是麥哲倫,選項D正確;選項A、B、C均不是全球航行,排除。【點睛】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信息“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死亡”的解讀。5、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隨著城市生活再度旺盛,在弗蘭德伯爵們的保護下,羊毛紡織業和布料貿易在此快速而安全地為布魯日累積了財富。布魯日于1128年7月27日得到了設立城市的許可證,也建了新的城墻及運河,由題干“佛蘭德伯爵在布魯日城”發生的故事,所以該故事發生在12世紀,D選項符合題意;公元5世紀末、8世紀中葉和11世紀前布魯日尚未取得設立城市的許可證,因此ABC選項排除。6、A【解析】

1958年正值歐洲一體化起步階段,而且題干中“法國大國地位、北約、法國發展核武器”,說明法國正在崛起,因此美國和法國的會談分歧大于一致,兩極格局受到挑戰,A正確;1958年兩國會談圍繞的主要是政治問題,無法說明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排除B;題干中美國未說明其對歐洲聯合的態度,排除C;1958年正處于冷戰時期,冷戰一開始的重點就在歐洲,而非這一時期歐洲成為美蘇爭霸重點,排除D。7、B【解析】

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執政黨內閣一旦受到不信任案,或者提請辭職,或者要求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結合選項內容可知選B項;執政黨政府否決譴責動議不符合英國政治傳統,故排除A項;英國國王統而不治,無權進行裁決,故排除C項;不信任案是針對執政黨政府,并沒有違憲一說,所以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不符合英國政治傳統,故排除D項。8、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理解與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梁啟超的新史學不是“內容過于偏重帝王將相的活動和宮廷瑣事”,結合時代背景可知“新史學”以國民群體為歷史重心,以全體國民為讀者對象,持歷史進化的觀點,綜合分析可知新史學的宗旨是為全體國民寫史,寫全體國民的歷史。故選B。考點:史學理論與方法?歷史方法論?歷史文化常識9、A【解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英國“1566—1588”年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從材料“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搶劫西班牙運輸隊,受到女王召見并成為其親信。”可知這一時期英國實行重商主義,促使經濟活動呈現開放性,故A項正確。英國新型政治制度出現是在17世紀,資本主義經濟成為主流是在工業革命之后,故BD兩項表述錯誤。C項與題意無關。所以A選項是正確的。點睛:本題主要考查英國的早期殖民擴張,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抓住表格材料時間關鍵詞“1566—1588”,利用時間信息就可以排除錯誤選項。10、A【解析】

根據材料“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可知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A選項符合題意。中國的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所有,農民只有經營權,B選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取代,C選項排除。材料未反映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反映的是一種經營方式的改變,D選項排除。【點睛】本題主要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題關鍵在于對材料和相關知識的準確把握。11、D【解析】

夏朝建立我國第一國家政權,但這個政權還有許多氏族社會的特點。商朝采取方國聯盟形式的內服外服制度是對夏代制度的創新,同時是地方行政制度,故①符合題意;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秦朝推廣郡縣制,郡縣的主要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命,故②符合題意;漢武帝實行刺史制度以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東漢末年,刺史發展成州牧,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故③錯誤。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④不符合題意;為了在空前遼闊的疆域中實行有效統治,元代創設行省制度,故⑤符合題意,故選①②⑤組合,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12、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國民革命的內涵由英雄革命轉向革命必須聯合工農才能取得勝利,可見孫中山在五四運動之后逐漸意識到工農大眾的力量,選項C正確;1919年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材料中時間為1924年,選項A排除;指導思想是資產階級革命思想(三民主義),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轉變,選項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孫中山思想的轉變,與廣大民眾無關,選項D排除。13、C【解析】

根據“二十九軍”“盧溝橋”可知,這是七七事變,選項C正確;選項A、B、D與盧溝橋這一地點不符,排除。14、D【解析】

19世紀末民族危機加重,興起了實業救國思潮,主張商戰,興商學正是這種商戰思想深化的表現,D正確;商業教育的興盛不等于文化素質的提升,排除A;近代商會與行會性質不同,排除B;C與題無關,排除。15、D【解析】

元朝經略的舉措是設澎湖巡檢司,D正確;A是針對西藏的舉措,排除;B、C均發生于清朝,排除。16、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歷史時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其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故選B。儒家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文化分支,不能代表整個思想文化體系,排除A;CD兩項發生于漢代及漢代之后,不屬于傳統文化奠基時期,排除。17、A【解析】

商鞅最后的遭遇說明其變法深入人心,秦國民眾對變法內容遵守,選項A正確;商鞅雖死,秦法未敗,選項B排除;秦國不是法制社會,排除C;材料主旨不是強調商鞅的犧牲精神,選項D脫離材料主旨,排除。18、C【解析】

根據“共爭青島歸還同看國賊罷黜下聯:歡呼學生復課慶賀商店開門”可以看出,對聯與五四運動有關,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故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都與五四運動無關,故排除ABD項。19、B【解析】

東漢后期豪強地主控制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經營田莊,破壞了小農經濟,B項正確;豪強地主控制下奴婢和徒附沒有人身自由,不會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A項錯誤;田莊控制大量的人口,減少了中央政府的財稅收,C項錯誤;農民成為奴婢和徒附,受到的剝削壓迫很重,不能緩和階級矛盾,D項錯誤。20、D【解析】

《瀛環志略》描述了西方國家的相關情況,體現了民族危機下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傾向,故選D項;根據“偶著《瀛環志略》一書”可知該書著作不是出于皇帝授意,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作者對專制制度的反思,排除B項;該書主要介紹了西方國家的風俗和地理,并不著重于制度,排除C項。故選D。21、A【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改善蘇法關系”、“與中國建交”和“退出北約”等行為說明法國力圖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干涉,努力開創獨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的解體,與材料信息無關,也并非是西歐經濟復興的直接影響;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軍備競賽對美法關系的影響;D選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多極化態勢的出現。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22、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歷史具有根據以往的經驗來推知歷史發展趨勢的功能,所以歷史是一門不可獲取的學問,強調的是歷史學的功能,D正確;歷史規律是對前半句的反映,A排除;材料未涉及歷史循環論,B排除;材料未涉及歷史進化論,C排除。23、B【解析】

依據材料時間“1961-1971年”并結合中國外交狀況可知,支持中國的國家數量逐漸上升,表明國際社會需要中國發揮作用。B正確;支持中國的國家增多,不一定代表中國綜合國力上升,A排除;主導的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時間在1972年,D排除。故選B。24、C【解析】

根據“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當今爭于氣力”可知,這一時期強調富國強兵,通過戰爭手段兼并他國,這符合戰國時期特征,選項C正確;商朝、周朝和西漢都是統一政權,戰亂不是主要特征,選項A、B、D排除。25、C【解析】

維新知識分子翻譯的小說多以“獨立”為主線,內涵反侵略色彩,結合翻譯時間可知,這一時期民族危機加重,翻譯政治小說目的在于激發民族主義意識,C正確;維新變法在1898年就已經失敗,排除A;B是新文化運動內容,排除;D未體現出政治小說的政治性,排除。26、C【解析】

材料體現了“一邊倒”的思想雛形,與美蘇冷戰的國際大環境有關,故C正確;七屆二中全會召開于1949年3月,當時新民主主義革命仍未取得完全勝利,排除A;七屆二中全會提出要將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材料與這一轉移無關,排除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排除D。故選C。27、B【解析】

依據材料“由非基督文明的業績來度量,必須學會外部來審視自身”來看,伏爾泰將視野擴展到《圣經》所記載的歐洲以外的世界,并且“審視自身”,故其《風俗論》的創作體現了伏爾泰對神學歷史觀的破除和對理性主義歷史觀的弘揚。B正確;材料不能證明其改變歐洲人的世界觀,說法過于絕對,A排除;材料說明由非基督文明衡量,不代表結合了東方,C排除;《風俗論》的創作表現出伏爾泰對西方文明的反思,D排除。故選B。28、D【解析】

據材料可知,但丁認為中樞的、宮廷的俗語是光輝的,下層人民的俗語則是低劣的,說明其思想具有階級局限性,故D選項正確;俗語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體現,故A選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人文主義的傳播,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文藝復興的局限性,而不是體現拉丁語成為斗爭的主要矛頭,故C選項錯誤。29、B【解析】歐盟的建立有利于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現,這符合B選項表述的“多元并存”。30、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馬關條約》。依據所學可知,圖中①②③④分別是重慶、杭州、寧波、廣州,而重慶、杭州是1895年《馬關條約》中規定開放的,寧波、廣州是1842年《南京條約》中開放的。所以應選A。考點: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原因:中央政策貫徹不力;西藏地方勢力的內部矛盾;準喝爾部對西藏的威脅;內地與西藏交通不便。特點: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國家主權;中央對西藏管理的制度化;因俗而治。(2)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捍衛了國家主權:有利于西藏與內地聯系的加強。推動了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答出其中三點即可)【解析】

(1)根據“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加之西藏各地方勢力關系錯綜復雜,中央政府的方針政策往往收不到預期效果”、“準噶爾部內亂,噶爾丹雄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