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達標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1頁
2024秋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達標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2頁
2024秋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達標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3頁
2024秋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達標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4頁
2024秋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達標檢測部編版選擇性必修3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一單元達標檢測一、選擇題1.“我們今日稱道‘百家爭鳴’,也許不是也不應當是贊揚其中的一元主義妄想,而是觀賞它那些萬壑爭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場面?!敝再澰S“多元的場面”是因為它()A.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B.適應了中心集權的發展趨勢C.有利于文化的旺盛發展D.有利于底層民眾意愿的表達【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觀賞它那些萬壑爭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場面”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這種多元共存和溝通共進,有利于文化的旺盛發展,故C項正確。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結構更新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主導文化從儒學式微轉變為儒、佛、道三教并立;胡漢兩種異質文化從沖突漸進到兼容;地域文化從中原一脈發展成南北分明。這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A.胡漢文化相互汲取B.中華文化多元發展趨勢C.佛教文化影響擴大D.國家分裂導致文化分裂【答案】B【解析】材料“從儒學式微轉變為儒、佛、道三教并立”“從沖突漸進到兼容”“從中原一脈發展成南北分明”反映中華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多元發展的趨勢,故B項正確。3.南宋有相當多的通俗教化讀本,如《勸孝文》《勸學文》《勸農文》等,這些讀物勸導民眾遵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這說明南宋()A.儒家倫理的世俗化 B.書院教化特別發達C.商業發達影響農業 D.社會動蕩人心敗壞【答案】A【解析】南宋的通俗教化讀本勸導民眾遵循長幼有序、男女有別、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這是儒家倫理道德世俗化的表現,故A項正確。4.儒家民本思想強調“民為邦本”,樹立君主權威,托命于君主,從而形成“重民尊君”的基本框架。但到了明末清初,民本思想發展為“重民限君”的基本模式。這表明()A.實質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B.民主啟蒙思想的形成C.活躍的儒家思想是對傳統儒學的否定D.對君主制進行了否定【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明末清初,民本思想發展為‘重民限君’的基本模式”可知,明末清初的民本思想繼承了儒學傳統,又把“尊君”發展為“限君”,其實質是對儒家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故A項正確。5.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古代對主要祭祀和尊奉對象的概括,這種提法始于戰國時期的荀子。后來人們常把“天”“地”“君”“親”“師”連成一句話,掛在廳堂中心供奉。這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A.主見和而不同、美美與共B.推崇天下為公、崇德尚賢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D.強調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古代對主要祭祀和尊奉對象的概括”可知,祭祀天、地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尊奉君、親、師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以人為本,故C項正確。6.王培華認為,政治家講正統,體現了政治家的政權連續性意識,促使有作為的政治家以統一中國為己任;史學家講正統,體現了史學家的政權連續性意識,促使史學家不斷以正統觀念編撰正史或改編史書,正史成為中國文明連續性的重要載體。正統論的實質是()A.思想的大一統 B.君主專制的確立C.郡縣制的實現 D.農耕經濟表現【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以正統觀念編撰正史或改編史書,正史成為中國文明連續性的重要載體”可知,正統論強調政治上的大一統,同時也涉及史學上的大一統,其實質都是思想上的統一,故A項正確。7.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實的是()①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奠定基礎②春秋時期商鞅變法,其敢為人先的精神激勵后人③秦始皇將隸書作為全國規范文字,維護了國家統一④司馬遷秉筆直書,其作品《史記》成為史書的典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百家爭鳴”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奠定了基礎,司馬遷的《史記》成為史書的典范,①④正確,故B項正確;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秦始皇將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②③錯誤,解除A、C、D三項。8.魏晉時期,有人指責佛教沙門剃發,拋棄妻子,不講孝道。對此,佛教回應“孝之為貴,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其親”,認為僧尼出家并不是拋棄妻子,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榮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國家得到好處。這反映了當時()A.佛教傳入顛覆了傳統觀念B.儒學的發展遭受社會危機C.佛教主動地融入本土文化D.思想界出現“三教合流”【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佛教受到指責是因為它的一些做法不符合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而佛教的回應體現出佛教具有本土化的傾向,故C項正確;A項中“顛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佛教的回應恰恰說明儒家倫理道德受到社會重視,解除B項;魏晉時期思想界尚未出現“三教合流”的局面,解除D項。9.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它(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館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翻譯了98種西洋著作,其中47種屬于自然科學領域的書籍,45種為軍事和技術一類的書籍。由此可知當時中國()A.閱讀自然科學著作蔚然成風B.形成了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潮流C.起先接納從西方傳入的文化D.已徹底變更軍事技術落后局面【答案】B【解析】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館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翻譯了關于自然科學、軍事、技術的大量西洋書籍,說明當時中國人主動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故B項正確;江南制造總局的翻譯館不僅翻譯自然科學書籍,還有軍事和技術類書籍,解除A項;鴉片斗爭后,林則徐、魏源等起先學習西方文化,江南制造總局是其次次鴉片斗爭后洋務派創建的,解除C項;D項不符合史實,解除。10.新文化運動經驗了由“中西文化激烈沖突”到“新舊文化的調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進而重組”的過程。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A.體現新文化必定取代舊文化B.對西方文化全盤確定C.經驗了文化轉型的歷史過程D.方向發生根本性轉移【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新文化運動在中西文化、新舊文化的沖突與選擇中走向包涵共存,體現了近代中國文化轉型過程的曲折性與困難性,故C項正確。11.應朝鮮國王懇求,明朝皇帝多次頒賜書籍。除歷書外,儒家經典、史地類和教化類書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賜《四書大全》《五經大全》等書。這種交往()A.客觀上有利于中華文化圈的拓展B.鞏固了中朝兩國的同等外交關系C.體現了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態勢D.標記朝鮮起先接受中國儒家文化【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國大量書籍傳入朝鮮,這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有利于中華文化圈的拓展,故A項正確。12.13世紀后期,歐洲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知道了中國的火藥。15世紀末16世紀初,葡萄牙人帶著佛郎機(火炮)來到中國。1522年,明朝軍隊在西草灣一戰中繳獲了20余門佛郎機后進行仿制。這表明()A.葡萄牙最早獨創火藥武器B.中西火藥技術有確定溝通C.中國從明朝起先研制火藥D.明代火藥技術領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歐洲人……知道了中國的火藥”“明朝……繳獲了20余門佛郎機后進行仿制”可知,中國與西方在火藥研制上有相互借鑒的地方,故B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發展程度過低,無法更多地滿意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需求,他們力求變更現狀,試圖獲得更多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呼喊建立新的社會。——李靜、蕭紅恩《百家爭鳴與文藝復興的歷史比較》材料二北宋時期,新儒學思潮的振興,促使“治學”與“從政”的溝通蔚為風氣。以“天下”為胸懷的士大夫們,以“天道”“公議”為旗幟,參加治理國家政事。他們將個人修養與天下國家之興亡聯系起來,將自我道德名節的完善視為最終目標?!婿戎骶帯吨腥A文明史》材料三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認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在《原君》中宣稱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顧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質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這一模式內部注入了時代的氣息,是傳統與時代、先驗與閱歷的結合?!S曉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依據材料一,概括百家爭鳴產生的歷史背景。(2)材料二中“新儒學”指哪一思想體系?結合所學學問,指出這一思想體系具有的主動影響。(3)材料三中三大思想家為儒學注入了怎樣的時代氣息?結合所學學問,分析這些“時代氣息”出現的歷史背景?!敬鸢浮?1)歷史背景:社會生產力提高,舊的社會制度已不適應時代須要;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新的社會。(2)思想體系:理學。主動影響: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強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了主動作用。(3)時代氣息:抨擊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歷史背景: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政治腐??;理學走向極端。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歐洲啟蒙運動中,正值法國進步思想家們從舊的神人關系向新的人人關系過渡,而急迫尋求新的思想、新的視野的時候,中國文化恰恰被傳教士們介紹過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起先了在法國的傳播,為啟蒙思想家們在政治上反對專制和特權,在思想上反對宗教神學,供應了重要的思想資料和極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便引用過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幾詤切墙堋吨蟹ㄎ幕瘻贤ㄅc儒學在法國的傳播》材料二19世紀后半葉由李鴻章、曾國藩等提倡的學習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學在學問和精神領域一統的局面。20世紀初清政府興新學、廢科舉,逼使孔子和儒學在學問領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權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學失去政治上強有力的愛護。這以后,即使沒有新文化運動,孔子和儒學在精神領域的淪落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其基本緣由,就是儒學中沒有產生有效的抵擋列強侵略和強國的有效方法。——遲云飛《無奈的沉淪——近代中國孔子和儒學地位衰落的進程及其必定性》(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儒學西傳的緣由及其對近代歐洲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指出儒家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